初中化学-九年级-下册第-九-单元教学计划及教案
九年级化学第九单元教案

九年级化学第九单元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理解空气的成分及其性质掌握气体的制备和收集方法培养实验操作和观察能力1.2 教学内容空气的成分及体积分数气体的制备:排水法和向上排空气法气体的收集和实验操作第二章:气体的制备和收集2.1 教学目标学会使用排水法和向上排空气法制备气体掌握气体的收集方法和注意事项2.2 教学内容排水法:原理、操作步骤、注意事项向上排空气法:原理、操作步骤、注意事项气体的收集实验操作第三章:氧气和二氧化碳的性质3.1 教学目标理解氧气的物理和化学性质掌握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3.2 教学内容氧气的物理性质:颜色、气味、密度氧气的化学性质:助燃性、氧化性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不助燃、不支持燃烧、与水反应碳酸第四章:实验操作和观察能力培养4.1 教学目标培养实验操作技能和注意事项提高观察和分析实验现象的能力4.2 教学内容实验操作技能:气体制备、收集、实验操作实验现象观察和分析:氧气和二氧化碳的性质实验第五章:综合练习与拓展5.1 教学目标巩固空气成分、气体制备和收集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5.2 教学内容综合练习题:空气成分、气体制备和收集知识点的应用拓展活动:设计实验验证气体性质第六章:教学目标与内容6.1 教学目标了解水的组成和性质掌握水的电解和氢气、氧气的制备培养实验操作和观察能力6.2 教学内容水的组成:氢元素和氧元素水的性质: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水的电解:原理、操作步骤、注意事项第七章:水的电解和氢气、氧气的制备7.1 教学目标学会使用电解水的方法制备氢气和氧气掌握氢气、氧气的收集方法和注意事项7.2 教学内容电解水的方法:直流电源、实验操作步骤氢气、氧气的制备:原理、操作步骤、注意事项氢气、氧气的收集实验操作第八章:氢气、氧气的性质8.1 教学目标理解氢气和氧气的物理和化学性质掌握氢气和氧气的用途8.2 教学内容氢气的物理性质:无色、无味、密度氢气的化学性质:可燃性、还原性氧气的物理性质:无色、无味、密度氧气的化学性质:助燃性、氧化性第九章:实验操作和观察能力培养9.1 教学目标培养实验操作技能和注意事项提高观察和分析实验现象的能力9.2 教学内容实验操作技能:水电解、氢气和氧气的制备、实验操作实验现象观察和分析:氢气、氧气的性质实验第十章:综合练习与拓展10.1 教学目标巩固水的组成、电解和氢气、氧气的性质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10.2 教学内容综合练习题:水的组成、电解和氢气、氧气的性质知识点的应用拓展活动:设计实验验证气体性质第十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1 教学目标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概念和意义掌握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守恒现象培养实验操作和观察能力11.2 教学内容质量守恒定律:定义、原理、应用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守恒现象:实验观察和分析实际案例: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守恒应用第十二章: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守恒12.1 教学目标学会使用质量守恒定律分析化学反应掌握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守恒实验操作12.2 教学内容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守恒定律:实验设计、操作步骤、注意事项常见化学反应的质量守恒分析:反应物和物的质量关系质量守恒定律在实际案例中的应用第十三章:实验操作和观察能力培养13.1 教学目标培养实验操作技能和注意事项提高观察和分析实验现象的能力13.2 教学内容实验操作技能:化学反应实验、质量守恒实验操作实验现象观察和分析: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守恒现象第十四章:综合练习与拓展14.1 教学目标巩固质量守恒定律和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守恒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14.2 教学内容综合练习题:质量守恒定律和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守恒知识点的应用拓展活动:设计实验验证质量守恒定律第十五章:单元总结与复习15.1 教学目标总结九年级化学第九单元的主要知识点复习和巩固单元内容15.2 教学内容单元知识点总结:空气的成分、气体制备和收集、水的组成和电解、氢气和氧气的性质、质量守恒定律复习练习:单元知识点应用和巩固复习目标:确保学生掌握九年级化学第九单元的核心概念和实验操作技能重点和难点解析本文主要介绍了九年级化学第九单元的内容,包括空气的成分、气体制备和收集、水的组成和电解、氢气和氧气的性质、质量守恒定律等。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下册第九单元《溶液》教案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下册第九单元《溶液》教案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下册第九单元《溶液》是初中化学的基础知识之一。
本单元主要介绍了溶液的定义、组成及性质,溶液的制备方法,溶液的浓度计算,以及溶液在日常生活和工业中的应用。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溶液的基本概念和基本操作,培养学生运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单元之前,已经掌握了化学基础知识,具备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
但部分学生对溶液的概念和性质理解不够深入,对溶液制备方法和浓度计算存在疑惑。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重点讲解溶液的基本概念和性质,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探究溶液制备方法和浓度计算,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理解溶液的概念,掌握溶液的组成、性质及制备方法。
2.学会计算溶液的浓度,能运用溶液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溶液的概念及性质2.溶液的制备方法3.溶液浓度的计算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探究溶液的基本概念和性质。
2.运用实验教学法,让学生动手操作,掌握溶液的制备方法。
3.利用案例分析法,培养学生运用溶液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六. 教学准备1.实验器材:烧杯、玻璃棒、量筒、滴定管等。
2.实验试剂:水、酒精、盐、糖等。
3.教学课件:溶液的相关图片、视频、动画等。
4.教学参考资料:溶液的制备方法、浓度计算实例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溶液的日常生活图片,如饮料、药剂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物质是什么状态的?它们有什么共同特点?从而引出溶液的概念。
2.呈现(10分钟)介绍溶液的定义、组成及性质,通过PPT展示相关知识点,让学生了解溶液的基本特征。
3.操练(15分钟)分组进行实验,让学生自己动手制备不同浓度的溶液,观察溶液的变化,从而加深对溶液性质的理解。
2020春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 第9单元 全单元教学设计

课题1《溶液的形成》教学设计(第1课时)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认识溶解的现象,知道溶液、溶剂和溶质的概念。
2.了解溶液在生活、生产和科学研究中的广泛用途。
(二)过程与方法练习观察、记录和分析实验现象,以及简单实验的设计(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讨论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过程,体会物质在溶解时的扩散时一个自发的过程,了解水是一种溶解能力很强的溶剂,能溶解很多物质,切这个过程绝大多数是不可逆的。
2.感受生活中的化学,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在小组讨论与探究实验中体会交流与合作在学习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二、教学重点溶液的概念以及溶液、溶质、溶剂三者的关系三、教学难点从微观角度理解溶解过程四、教学准备教学设备(投影仪,计算机)、蔗糖、氯化钠、碘、高锰酸钾、水、汽油、酒精、红墨水、玻璃棒、药匙、试管若干、胶头滴五、教学过程课题1《溶液的形成》教学设计(第2课时)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知道一些常见的乳化现象。
2.知道物质在溶解过程中通常伴随着热量的变化。
(二)过程与方法1.经历和体验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2.培养学生观察、记录、分析实验现象的能力(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善于合作、勤于思考、勇于创新的科学品质二、教学重点探究物质在溶解过程中常伴随着吸热和放热现象,感知固态NaCl、NH4NO3、NaOH溶解时的热效应。
三、教学难点从微观角度理解溶解过程四、教学准备教学设备(投影仪、计算机)植物油、洗涤剂、水、试管、烧杯、玻璃棒、温度计、广口瓶、橡胶塞、玻璃管、橡胶管、U形管、气球、蜡烛、小木块等仪器和固态NaCl、NH4NO3、NaOH等药品五、教学过程课题2《溶解度》教学设计(第1课时)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含义。
2.知道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之间的转化方法。
3.能举例说明结晶现象。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小组实验,认识饱和和不饱和溶液的含义及转化,2.通过蒸发溶剂和降低温度获得晶体,认识结晶的方法。
九年级(初三)化学下学期教学工作计划

九年级(初三)化学下学期教学工作计划一、教学目标1.理解化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掌握常见化学现象和实验方法。
2.掌握基本的化学计算方法,可以运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对化学的兴趣和探究精神,提高科学素养。
二、教学内容课程内容知识点第一单元反应与化学方程式1、化学反应的概念和种类2、化学方程式的基本概念3、化学方程式的平衡与不平衡第二单元元素及其化合物1、元素的概念和种类2、元素周期表3、化合物的概念和分类4、常见无机和有机化合物的性质第三单元酸、碱与中性溶液1、酸、碱和中性溶液的概念和特征2、常见酸、碱和中性溶液的性质和用途第四单元化学反应速率1、化学反应速率的定义和测定方法2、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3、催化剂的作用第五单元化学计量与化学反应热1、物质的量和化学计量的基本概念2、化学计量的实际应用3、化学反应热的概念和测定方法第六单元电和化学反应1、电和电流的基本概念2、电解质和非电解质的区别3、电化学反应的概念和应用三、教学方法1.给学生大胆投入、积极参与。
将实验设计、操作和观察等的环节融入教学中,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2.讲解与自学实行“翻转课堂”。
学生先通过课本、视频、网络等媒介学习相关知识,再由教师进行讲解、引导、答疑。
3.提倡课堂互动,注意启发学生思考和探究。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4.解题方法与练习相结合。
按不同难易程度,结合不同类型的例题、习题,引导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评价1.给学生提供充分的实验和探究机会,通过实验测定和数据处理等方式,评价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实验报告质量等。
2.采取小组合作、竞赛、研究等方式,引导学生进行多样化的学习活动,评价学生的协作能力和创新能力等。
3.考试成绩与平时成绩相结合,综合评价学生的学业水平和综合素质。
同时,加强对学生思考、探究和表达能力的评价,注重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和表达能力。
五、教学资源1.课本、工具书和电子教辅等。
2024年初三化学下学期教学工作计划精编(三篇)

2024年初三化学下学期教学工作计划精编一、教学目标1.掌握化学的基本概念和基础知识, 理解化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
2.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加强科学探究和实践能力。
3.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其科学素养和科学思维能力。
4.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培养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
二、教学内容安排1.第一单元: 物质的组成和性质本单元主要讲解物质的基本概念、组成及性质, 引导学生进行物质分类和性质测定实验。
通过实验操作, 加深学生对物质的认识和理解。
2.第二单元: 常见元素和化合物本单元主要讲解常见元素的性质和化合物的命名规则, 引导学生了解元素周期表和化合物的结构。
通过实验操作, 掌握元素和化合物的实验室制备和性质。
3.第三单元: 化学方程式本单元主要讲解化学方程式的基本概念、化学反应的类型及化学方程式的平衡。
通过实验操作, 让学生掌握化学反应的基本原理。
4.第四单元: 溶液与离子反应本单元主要讲解溶液的概念及其中离子的反应, 引导学生理解酸、碱和盐的性质。
通过实验操作, 让学生掌握溶液的制备和性质。
5.第五单元: 化学反应速率本单元主要讲解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影响因素和速率方程。
通过实验操作, 让学生掌握测定反应速率的方法。
6.第六单元: 氧化还原反应本单元主要讲解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及其应用领域。
通过实验操作, 让学生掌握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原理和实验方法。
7.第七单元: 酸碱中和反应本单元主要讲解酸碱中和反应的概念、pH值和酸碱指示剂。
通过实验操作, 让学生掌握酸碱中和反应的实验室操作和应用。
三、教学方法和手段1.理论教学结合实验教学。
通过讲解和实验操作相结合的方式,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实验能力。
2.采用案例教学和问题导向的教学方法。
通过引入实际问题和案例,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和实验操作,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下册第九单元溶液教学设计(共5课时)

-调查生活中常见的溶液应用,了解它们的作用和原理,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展示调查成果,提高学生的实践探究能力。
3.拓展作业:
-阅读与溶液相关的化学史料,了解溶液研究的发展过程,撰写读后感,培养学生的化学素养。
4.教学策略:
-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制定个性化的教学计划,提高教学质量。
-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结合生活实际,提高化学知识的实用性和趣味性。
-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提高实验安全意识,确保实验过程顺利进行。
-加强与学生的沟通交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营造和谐的学习氛围。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下册第九单元溶液教学设计(共5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溶液的定义,掌握溶液的组成和特点,了解溶液在日常生活和工业中的应用。
2.学会使用浓度概念描述溶液的组成,掌握物质的量浓度、质量分数和体积分数的计算方法。
3.掌握溶液的制备方法,如溶解、稀释等,并能运用这些方法进行实验操作。
-搜集有关溶液在工农业生产、日常生活等方面的应用案例,分析其原理,进行课堂分享,增强学生的知识拓展能力。
4.预习作业:
-预习下一节课内容,提前了解溶液的物理性质、溶液的沸点、凝固点等概念,为课堂学习做好准备。
-针对预习内容,提出至少两个问题,课堂上与同学共同探讨,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5.情感态度作业:
3.采用小组合作、讨论等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4.通过实验操作,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实验操作技能。
5.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如多媒体、网络等,拓展学生的学习资源,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初三化学第九单元教案最新范本

初三化学第九单元教案最新范本认真备课,不但备学⽣⽽且备教材备教法,根据教材内容及学⽣的实际,设计课的类型,拟定采⽤的教学⽅法,并对教学过程的程序及时间安排都作了详细的记录,认真写好教案。
下⾯是⼩编为⼤家整理的5篇初三化学第九单元教案内容,感谢⼤家阅读,希望能对⼤家有所帮助!初三化学第九单元教案1教学准备教学⽬标1、了解⼆氧化硫的物理性质和⽤途,掌握⼆氧化硫的化学性质。
2、了解可逆反应的概念,知道SO2的漂⽩原理。
教学重难点⼆氧化硫与⽔反应。
可逆反应。
教学⼯具多媒体翻页笔⽩板笔⽩板刷教学过程[投]当天的空⽓质量⽇报[讲]请看当天空⽓质量⽇报的污染指数及⾸要污染物、空⽓质量级别、空⽓质量状(⾸要污染物有⼆氧化硫、⼆氧化氮、可吸⼊颗粒)[讲]今天我们来共同讨论关于硫、氮及其化合物的问题[板书]第三节硫和氮的氧化物⼀、⼆氧化硫(sulphur dioxide)和三氧化硫[投影视频]硫磺的存在形式和硫单质的物理性质[讲解并投影⼩结]存在形式:游离态:⽕⼭⼝附近或地壳的岩⽯化合态:硫化物和硫酸盐,如硫铁矿FeS2、黄铜CuFeS2、⽯膏(CaSO4·2H2O)、芒硝(Na2SO4·10H2O)[板书](⼀)、硫(sulphur)俗称硫磺。
1、硫的物理性质:淡_固体,难溶于⽔,可溶于酒精,易溶于CS2 ,熔沸点都很低。
[思考]⽤何种⽅法除去沾在试管上的硫单质?(⽤CS2 洗涤,加热升华法)[问]⽐较活泼的⾮⾦属单质,常见化合价为-2,0,+4,+6,你能说出其代表物吗?写出你所知道的硫化物[投影][问]硫单质的处于硫元素的中间价态,那么硫会有哪些化学性质呢?[讲]硫既有氧化性⼜有还原性[板书]2、硫的化学性质①氧化性:与绝⼤多数⾦属反应[投影]Fe+SFeS Cu+SCu2S (与变价⾦属⽣成低价⾦属)2Na+S==Na2S (研磨并轻微爆炸)Hg+S==HgS (除去有毒的Hg的⽅法)[板书]与⾮⾦属反应:H2+SH2S[讲]制得的H2S是⼀种臭鸡蛋⽓味的有毒⽓体,有强还原性。
2024年初三化学下学期教学计划(4篇)

初三化学下学期教学计划一、指导思想我们初三化学备课组在学科核心组的引领下,突出重点,深化研究,立足服务,加强教学常规管理,深化校本教研制度,努力促进自身教育教学思想方法的转变,以“为每一个人全面而自由的发展奠基”的办学理念和“激发求知欲望,倡导自主学习,坚持因材施教,全面提高素质”的教学理念为指导思想,为学生的全面发展、自身教学能力的全面提升和学校教育质量的全面提高做贡献。
以学校发展为己任,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用自己的真心、真情、真爱去实践所肩负的责任,在学校的发展中,体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二、教学内容及要求下学期的教学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九年级下册》的九至十二单元及总复习。
要求学生能记住初中化学基本概念的定义,化学用语的意义、写法;记住有关元素化合物的知识,以及常见无机物的命名、分类、组成和相互反应的一般规律;记住常用的化学仪器名称和用途、化学计算的基本方法等。
掌握化学实验的基本技能,能根据一些简单化学事实、和实验现象识别物质或物质的性质;能综合运用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化学问题。
三、提高教学质量的措施我们备课组是一个以年轻教师为主体的充满活力、朝气蓬勃、奋发向上的集体。
本学期面临中考,为了提高教学质量,我们将从以下三个方面开展工作。
(一)抓好常规;分工到位。
学期伊始,我们备课组要正确处理了教学与自学、课堂与训练、教学活动与正常教学之间的关系,使得教学安排得以井然有序的正常进行。
1、本学期教学整体安排:每周集体备两次,集备一周课,再上课。
3、我们继续加强对课堂教学的研讨,延续听课、议课的制度,旨在备课组内形成了良好的教研氛围。
此外,我们还将积极参加区级和市级的教研活动,为新教材的实施广泛积累经验。
4、关于化学日常作业的情况,我们严格控制学生的书面作业全批全改,同时也加强对学生以往并不重视的软性作业的检核力度。
5、统一学资料、统一学进度、统一测试。
本备课组的老师无论是谁在别处得到的教学资料,都努力做到资源共享,共同提高备课效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个性设计
一、创设情境、认定目标
演示实验:取一块轻玻璃片,在玻璃片上滴上几滴水,上放一个盛水的小烧杯,向烧杯中加入一定量的硝酸铵固体,迅速搅拌使之溶解,拿起烧杯,观察现象。
观察现象:玻璃片与烧杯固定在一起。
小组讨论:猜想产生上述现象的原因可能是什么?(小组讨论后展示)
演示实验:将上述固定在一起的玻璃片与烧杯放在热水中,观察现象。
2、怎样判断溶质溶剂?
3、什么是乳化现象?
三、小组交流、合作探究
“活动与探究(一)几种固体物质溶解于水”
分组实验:观察食盐、糖、硫酸铜晶体在水中的溶解现象。
(教师巡视,对个别组加以辅导。)
小组展示:填表
食盐
糖
硫酸铜晶体
现象
结论
教师:同学们观察得很仔细。下面让我们再来观察老师的这五种溶液,要求仔细观察有些什么特点,注意对溶液的整体体和局部进行对比。
教学重点
1.溶液、溶质、溶剂的概念。
2.饱和溶液和溶解度的概念。
3.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4.在学习化学的过程中,对科学探究方法的体验。
教学难点
1.从微观角度理解溶解过程。
2.对溶解度概念的认识。
3.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简单计算。
教学方法
与手段
利用实验或联系日常生活与生产实例导入;
通过设计实验、实验探究、小组讨论、交流合作突出重点;
观察结果:玻璃片与烧杯分开。
猜测结果:硝酸铵溶解时使溶液温度降低,玻璃片上的水层遇冷结冰,将玻璃片与烧杯冻在一起。
精讲:有些物质溶于水吸热,有些物质溶于水放热。引入课题,认定目标。
二、实验探究、交流合作
设问:我们的猜测是否正确?物质溶于水是否都是这样的?
小组展示:
学生1:它们的颜色不同。
学生2:每一种液体都一样。
学生3:它们都是混合物
师质疑:(教师边引导学生观察边口述溶液、溶质、溶剂的定义并将它们板书到黑板上)什么是溶液?溶液有哪些特征?
联系实际:你在生活中所见到的哪些溶液,并说出它的溶质和溶剂。
小组展示:
生1:均一、稳定。
生2:糖水,糖是溶质,水是溶剂。
第三课题主要围绕溶液的浓、稀,即一定量的溶液中含有多少溶质这一问题展开,引出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概念,并结合这一概念进行一些简单计算,初步学习配制溶质质量分数一定的溶液。
结构特点:
本单元的三个课题中,第一课题从定性的角度初步认识溶液,第二课题从定量的角度研究物质溶解的限度,第三课题进一步从定量的角度认识一定量溶液中究竟含有多少溶质。三个课题密切相关,逐步深入,这样的编排设计是本书的一个特点,比较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
教学目标
1.知道溶液的组成,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之间的转化;会绘制和查阅溶解度曲线;
2.知道溶液在生产和生活中有重要应用;能用物质溶解度解释与生活有关的化学问题,
3.理解溶质质量分数的概念,熟练地将溶质的质量分数运用于化学方程式计算。
4.会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的实验技能,培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生3:医生用的碘酒,碘是溶质,酒精是溶剂。
教师设疑:在生活中有时有这样的现象,当油渍滴到了你的衣服上时,你将怎么办?
生答:用水和洗衣粉洗。
活动与探究(二):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性
小组展示:不同溶质溶剂的溶解情况,并填写下表
溶剂
溶质
现象
水
碘
水
高锰酸钾
汽油
碘
汽油
高锰酸钾
结论:不同的物质在水中溶解性不一样,同种物质在不同的溶剂中溶解性也不一样。
通过教师精讲点拨突出难点;利用精选典型习题进行练习;
通过师生共同总结深化理解。
课时划分
课题1溶液的形成2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时
课题2溶解度2课时
课题3溶质质量分数2课时
单元复习1课时
课题
9-1溶液的形成(第一课时)
课型
新授级化学备课组
课时编号
1
学习目标
1、认识溶解现象,知道溶液、溶剂、溶质等概念;
2、知道一些常见的乳化现象。知道溶液是一类重要的物质,在生产和生活中有重要应用。
初中化学九年级下册第九单元教学计划
单元内容
第九单元溶液
主备人
教材分析
内容特点:
溶液是常见的混合物,本单元的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有密切联系。课题一主要是使学生从宏观上认识溶液的特征,从微观上认识溶液是溶质以分子或离子形式分散到溶剂中形成的均一体系。
第二课题是以物质的溶解度为核心展开的,主要从定量的角度介绍物质在水中溶解的限度。学生通过活动与探究,了解饱和溶液和溶解度的概念,可以加深对溶解现象的理解。
学生展示:
生1:看到不同颜色的液体。
生2:可能是不同物质溶在水里的结果或可能是色素溶在水里的结果。
生3:溶液是透明的。
师:这些都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溶液,同学们想不想知道这些溶液是怎样形成的?(教师板书课题1:溶液的形成)
二、整体感知、自主学习
自学:阅读课本第26到30页,明确以下内容:
1、什么是溶液?溶液有哪些基本特征?
课后反思
课题
9-1溶液形成(第二课时)
课型
新授
课时编号
2
学习目标
1.通过探究物质在水中溶解时溶液的温度变化,理解溶解时的吸热和放热现象。
2.经历和体验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3.发展学生善于合作、勤于思考、勇于创新的科学品质。
学习重难点
重点:实验方案的设计和比较。
难点:实验方案的评价以及从微观角度理解物质在水中溶解时溶液温度变化的实质。
小结:①溶质可以为:固体、液体和气体;
②不同溶质在同一溶剂里的溶解性不同,同种溶质在不同溶剂里的溶解性也不同;
③液体与液体互溶时:多者为溶剂,少者为溶质,一般情况下水是溶剂
诱思2:溶液与乳浊液的区别。
五、巩固训练、反馈矫正:《练习册》P23/3、5、16、17、18题
六、自我提升、归纳总结:学生从获得知识、方法方面总结,教师系统归纳。
3、学习科学探究和科学实验的方法,练习观察、记录、分析实验现象。
学习重难点
重点:建立溶液的概念并认识溶液、溶质、溶剂三者的关系。
难点:对溶解过程的理解。
集体备课
个性设计
一、情境导入、认定目标
教师展示已经配制好了的五种溶液:氯化钠、硫酸铜、氯化铜、高锰酸钾、氯化铁,让学生观察,并设疑:你对溶液有哪些认识?
活动与探究(三):水、植物油、洗涤剂溶解情况探究
小组试验后展示:
现象
试管内加入
物质
振荡前
振荡后
静置后
把液体倒掉后的试管是否干净
水和植物油
水、植物油、
洗涤剂
教师精讲:
1、乳浊液概念:小液滴分散到液体里形成的混合物叫做乳浊液。
2、乳化现象:
四、点拨诱思、质疑释疑:
诱思1:溶质除了是固体、液体外还可以是什么状态?举例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