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知识速记手册

合集下载

七年级上地理(年新教材)人教版 必备记忆知识点2012.12

七年级上地理(年新教材)人教版 必备记忆知识点2012.12

七年级上地理第一章地球和地图班级姓名1、地球的形状是不规则球体(地球卫星照片),平均半径:6371千米(刘三起义);赤道周长:4万千米;地球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

纬线经线2、经线-地球仪上连接南北两极并和纬线垂直相交的等长半圆,0度经线是本初子午线。

经度最大180°,往东(右)变大的是东经E,向西(左)变大的是西经W。

西经20度以东到东经160度为东半球,西经20度以西到东经160度为西半球(大大为西,小小为东——经度大于160的都在西半球,小于20的都在东半球,其余东经E在东半球,西经W在西半球)。

(北大北纬、南大南纬;东大东经、西大西经)3、纬线-环绕地球一周的圆圈,0°纬线是赤道(赤道是最长的纬线),纬度向北(上)越大的是北纬N,向南(下)变大的是南纬S, 赤道以北为北半球N ,赤道以南为南半球S, 0°——30°N(S)为低纬度, 30°——60° N(S)为中纬度,60°——-90°N(S)为高纬度,回归线和极圈是五带的分界线,北极点为90°N,南极点为90°S,北极圈为66.5°N,南极圈为66.5°S,北回归线为23.5°N,南回归线23.5°S。

4、能够平分地球的两条经线:其度数之和等于180°;一条为东经、一条为西经5、自转:中心—地轴;方向—自西向东(北逆南顺);周期—1天(24小时)公转:中心—太阳;方向—自西向东;周期—1年产生昼夜的原因——地球不透明。

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自转——昼夜交替和产生时差。

公转——四季的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和五带划分。

6、①北半球“二分二至日”的时间及地理现象。

北半球与南半球的季节相反(春——秋;夏——冬)春分日——3月20或21日——太阳直射赤道——全球各地昼夜平分北半球春季-3.4.5月夏至日——6月21或22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北半球白天最长、黑夜最短。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知识点总结全册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知识点总结全册

七年级地理上册知识点总结第一章地球和地图1.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椭球体。

(例如:月食、海上观船帆、麦哲伦环球航行)2.地球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最大周长4万千米,平均半径6371千米。

4.纬线:与地轴垂直并且环绕地球一周的圆圈,所有纬线都平行。

①纬线是不等长的,纬线的变化规律是以赤道为中心向南北两极递减,直到两极缩成一点。

②除了两级外,每一条纬线都是一个闭合的圆,纬线有无数条,赤道是最大的纬线圈。

③赤道以北称“北纬”,用“N”表示,赤道以南称“南纬”,用“S”表示,纬度范围为0°~90°,纬度的变化规律是以赤道为中心向南北两极递增。

④纬度0°~30°为低纬,30°~60°为中纬。

60°~90°为高纬。

⑤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与南北两极距离相等的大圆圈,叫赤道。

赤道是南北半球的分界线,将地球划分为南北两个半球,“N”和“S”表示纬线所在的半球。

5.经线:连接南北两极,并且与纬线垂直相交的半圆,经线也叫子午线。

①经线是等长的,0°经线叫做本初子午线,本初子午线以东称为“东经”,用“E”来表示,以西为“西经”,用“W”来表示。

②经线指示南北方向。

③经度范围是0°~180°。

经度的变化规律是以本初子午线为中心向东西两侧递增直到180°重合。

20°W和160°E是东西半球的分界线,8.地球绕地轴不停旋转,叫地球自转,方向是自西向东,周期为24小时,自转产生的现象是昼夜交替和时间差。

自西向东拨动地球仪,从北极上空看,地球仪按逆时针方向转;从南极上空看,地球仪按顺时针方向转。

9.地球在自转的同时又绕太阳旋转,叫做地球公转。

方向是自西向东,周期为一年,公转产生现象是四季的变化和五带的划分。

地球在公转时,地轴是倾斜的,而且它的空间指向保持不变。

四季的变化春分3月21日前后赤道昼夜等长夏至6月22日前后北回归线昼长夜短、北极极昼南极极夜秋分9月23日前后赤道昼夜等长冬至12月22日前后南回归线昼短夜长、北极极夜南极极昼10.北半球的二分二至日春分日:每年3月21日前后,太阳光直射赤道,全球昼夜等分。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知识点归纳总结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知识点归纳总结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知识点归纳总结第一章地球和地图一、地球和地球仪1.地球的形状和大小①地球是一个不规则球体。

②地球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最大周长4万千米,平均半径6371千米2.纬线与纬度(1)纬线的定义:与地轴垂直并且环绕地球一周的圆圈。

(2)纬线的特点:A.形状:所有的纬线都是圆,可称为纬线圈;B.长度:长短不等,赤道最长,往两极逐渐缩短,最后成一点;C.方向:指示东西方向。

(3)纬度的划分:赤道(0°纬线)以北为北纬,习惯上用“N”表示;赤道以南为南纬,习惯上用“S”表示。

南北纬各划分90°;南北极分别为90°S和90°N。

(4)低、中、高纬的划分:低纬度:0°-30°;中纬度:30°-60°;高纬度:60°-90°(5)南北半球的划分:赤道以北为北半球,赤道以南为南半球;北纬北半球,南纬南半球。

3.经线和经度(1)经线:连接南北两极,并且与纬线垂直相交的半圆,也叫子午线。

(2)经线的特点:A.形状:半圆状;B.长度:相等;C.方向:指示南北方向。

(3)经度的划分:从本初子午线(0°经线)向东、向西,各分作180°,以东为东经,习惯上用“E”为代号,以西为西经,习惯上用“W”为代号。

(4)经线圈:两条相对的经线组成一个经线圈。

组成经线圈的经线度数之和等于180°,且两条经线中一条为东经,另一条则为西经。

(0度和180度除外)(5)几条特殊经线:A、180°、0°的经线圈是东、西经的分界线;B、20°W、160°E的经线圈是东西半球的界线;20°W以东,过0度经线到160°E为东半球;20°W以西,过180度到160°E为西半球。

东西半球的判断:(切记:经度在0°--20°在东半球;160°——180°在西半球。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重点知识点配,简单易懂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重点知识点配,简单易懂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重点知识点配,简单易懂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重点知识点配思维导图,简单易懂!_亚洲第一章:地球和地图1. 以风车而著名的国家是荷兰。

2. 阿拉伯人的传统服装多是身穿白色长袍,头戴头巾,这种打扮的原因是反射阳光、抵挡风沙。

3. 地平面上有东(e)、西(w)、南(s)、北(n)四个基本方向,在此基础上,又分出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共八个方向。

4.在没有方向标志的地图上,应该按照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方向来确定方向。

5. 比例尺=图上距离∶实际距离。

6.刻度分为数值刻度、线条刻度和文字刻度。

7. 比例尺越大,表示的范围越小,内容越详;比例尺越小,表示的范围越大,内容越略。

8. 地图的三要素是比例尺、方向、注记和图例。

9. 收集地理信息的途径:①查阅地理辞书;②咨询有关人士;③上网查阅资料等。

第二章:陆地和海洋1 经过测量,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2. 曾经对地球形状的两种说法是“盖天说”和“浑天说”。

3. 麦哲伦环球游行路线是西班牙→麦哲伦海峡→太平洋→菲律宾群岛→印度洋→好望角→西班牙。

4.地球表面积5.1亿平方公里;半径6371公里;赤道的周长是4万公里。

5. 地球的自转方向是由西向东,从北极上空看是逆时针方向旋转;从南极上空看是顺时针方向旋转。

6. 赤道和与赤道平行的圆圈叫纬线。

7. 赤道的纬度是0°,赤道以北称北纬,以南称南纬,北纬和南纬各有90°。

8. 北极和南极分别是北纬90°写作(90°n)和南纬90°写作(90°s)。

9. 人们规定,0°~30°为低纬度地区,30°~60°为中纬度地区,60°~90°为高纬度地区。

10. 南北半球的划分界线是赤道。

11.连接南北极并垂直于纬度的弧线称为子午线。

12. 经度的起点是本初子午线,或者称0°经线,东、西经最大度数为180°。

七年级上册人教版地理手写笔记

七年级上册人教版地理手写笔记

七年级上册地理笔记第一章我国地图1.1 我国的位置- 我国位于东亚,毗邻14个国家,南海是我国的海洋。

- 我国的经度是73°33′E到135°05′E,纬度是3°51′N到53°33′N。

1.2 我国的地理位置- 我国位于东亚和西太平洋地区,地处北半球。

- 陆地面积约960万平方公里,海域面积约380万平方公里。

1.3 我国的地形- 我国地势大致南低北高,东低西高,总体上高在西部,低在东部。

- 我国地势复杂,山地占65,平原占12,盆地占19。

第二章我国的气候2.1 我国的气候分区- 我国的气候呈现多样性,主要分为寒冷气候、温带季风气候和地中海气候等多种类型。

2.2 气候影响因素- 经度、纬度、海洋影响、地形等因素都会对我国的气候产生影响。

2.3 气候特点- 冬季寒冷、夏季炎热、南北差异明显、季风影响明显。

第三章我国的水文3.1 水文资源- 我国拥有丰富的水资源,主要为江河水系和湖泊。

- 长江、黄河、珠江是我国主要的江河水系,渤海、黄海、东海等是我国主要的海洋。

3.2 水文问题- 水资源严重失衡、水污染、地下水超采等问题日益突出。

3.3 水资源调整- 加强水资源保护、推进水资源管理、提高利用效率是我国水文问题的主要解决途径。

第四章我国的自然资源4.1 土地资源- 我国土地资源总体较丰富,但存在不均衡开发和利用的问题。

- 农田面积居世界第一,但人均耕地较少,林地资源丰富,但森林覆盖率偏低。

4.2 矿产资源- 我国矿产资源种类繁多,主要包括煤炭、石油、天然气、稀土等。

- 煤炭储量居世界第一,但大部分为贫瘦煤,石油和天然气资源储量较大,稀土资源全球占有量80以上。

4.3 能源资源- 我国主要能源资源包括化石能源、水能、核能和新能源等。

- 目前煤炭仍是我国主要能源,但新能源发展迅速。

第五章我国的人口与城市5.1 人口分布- 我国人口分布不均,东部沿海地区人口密集,西部地区人口稀疏。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知识点(必背基础打印稿)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知识点(必背基础打印稿)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七年级上册地理知识点一.地球和地球仪1.地球是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球体。

地球平均半径6371千米。

2.赤道周长40000千米。

3.经线又称子午线,是连接地球南北两极并与纬线垂直相交的半圆,纬线是与地轴垂直并且环绕地球一周的圆圈。

它们都有无数条。

经线指示南北,纬线指示东西。

4.0度经线又称本初子午线,经过了英国伦敦格林尼治天文台原址。

0度经线以东称东经,用E表示,0度经线以西称西经,用W表示。

度数向东依次增大为东经,度数向西依次增大为西经。

5.东半球:20°W向东到160°E西半球:20°W 向西到160°E6.0度纬线是赤道,是南北半球的分界线。

赤道以北称北纬,用N表示,赤道以南称南纬,用S表示7.地球绕地轴转是自转,周期是一天,在北极上空看地球自转呈逆时针方向,在南极上空看地球自转呈顺时针方向;地球绕太阳转是公转,周期是一年,自转公转方向都是自西向东。

8.自转产生的现象:a、昼夜交替;b、地方时差异;c、日月星辰东升西落。

9.公转产生的现象:a、四季的更替(南北半球季节相反);b、昼夜长短的变化;c、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10.二分二至日:(以北半球为例)A点: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冬至日(12月22或23日),北极圈以北出现极夜现象。

B点:太阳直射赤道,春分日(3月20或21),全球昼夜平分C点: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夏至日(6月21或22日),季节夏季,北极圈以北出现极昼现象。

D点:太阳直射赤道,秋分日(9月22或23),全球昼夜平分11.一年中,南北回归线上,一年有一次阳光直射,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地区,有两次阳光直射。

12.地球上的温度带五带:北寒带—有极昼极夜,无阳光直射,终年寒冷北温带—无阳光直射,无极昼极夜,四季变化明显热带—有阳光直射,无极昼极夜,终年炎热南温带—无阳光直射,无极昼极夜,四季变化明显南寒带—有极昼极夜,无阳光直射,终年寒冷二.地图1.地图三要素是:比例尺,方向,图例。

2024年新改版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全册知识点(1)

2024年新改版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全册知识点(1)

新人教版七上地理知识梳理精编版知识点全册新教材第一章地球1.1地球的宇宙环境一、地球在宇宙中名称定义举例恒星由炽热气态物质组成,能自行发热发光的球形或接近球形的天体太阳行星自身不发光,环绕着恒星的天体水金地(地球)、火木土、天王和海王星卫星环绕一颗行星按闭合轨道做周期性运行的天体,分天然卫星和人造卫星月球(天然卫星)太阳系八大行星示意图(由近及远)2.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3.地球适宜人类生存的条件二、人类的太空探索--太空探测、月球探测、行星际探测、火星探测、空间站建设等。

可观测宇宙河外星系银河系太阳系其他恒星系统其他行星系统地月系地球自身条件日、地距离适中自转、公转周期适中质量、体积适中有液态水外部条件(宇宙环境)相对安全、稳定的宇宙环境有稳定的太阳光照温度适宜存在大气19571957年,苏联发射人类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19611961年,苏联“东方1号”载人航天飞船成功发射,宇航员加加林首次进入太19691969年,美国“阿波罗11号”飞船登上月球19771977年,美国“旅行者号”空间探测器成功发射19901990年,美国哈勃空间望远镜成功发射19971997年,美国“旅居者号”火星车登陆火星20102010年,国际空间站正式建成1970年,我国成功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19702003年,我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神舟五号”飞船圆满完成,宇航员是杨利20032007年,我国成功发射首个月球探测器“嫦娥一号”20072016年,我国在贵州平塘建成世界上最大的单口径射电望远镜“中国20162021年,我国“祝融号”火星车成功着陆火星20212022年,我国“天宫”空间站全面建成2022中国航天家族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神舟系列--航天飞船天舟系列--货运飞船嫦娥系列--探月卫星天问系列--行星探测器天宫系列--空间实验室、宇宙空间站人类为什么要探索太空:①有助于推动科技进步、促进新资源的开发;②有助于了解宇宙的起源与演化,探索生命的起源;③有助于认识宇宙环境对地球的影响,更好的保护地球家园;④体现人类探索精神和对中国天眼天宫空间站1.2地球与地球仪一、地球的形状和大小1.形状: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全册地理笔记资料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全册地理笔记资料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全册地理笔记海拉尔第五中学七年级上学期地理上学期期末复习笔记第一章、地球和地图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一、地球的形状和大小1、形状:赤道略鼓,两极稍扁的三轴椭球体平均半径-------6371千米2、大小:赤道周长-------40000千米地球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二、纬线和经线形状特征:圆指示方向:东西长度:纬度相同的纬线长度相等。

赤道是最长的纬线,向两极逐渐缩小为零。

度数起点:赤道( 0 °纬线)度数的划分:由0°向南、北度数越来越大,最大度数90°。

代号:南纬(S)、北纬(N)低、中、高纬度的确定:0°--30°--60°--90°划分半球的界限:赤道(0°纬线)五带划分:0°--23.5°--66.5°--90°三、纬线和经线形状特征:半圆指示方向:南北长度:每一条经线长度都相等。

度数起点:本初子午线( 0 °经线)度数的划分:由0 °向东、西度数越来越大,最大度数180 °。

代号:东经(E) 、西经(W)20 ° W-----160 ° E第二节地球的运动一、地球的自转1、地球是绕什么自转的?旋转中心:地轴2、地球沿着什么方向旋转?方向:自西向东3、地球自转一周是多长时间?旋转周期:一天 /24小时4、从北极上空看地球自转是逆时针的从南极上空看地球自转是顺时针的5、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昼夜更替时差6、发表《天体运行论》,并最早提出“日心说”的是哥白尼。

第三节地图一、地图的基本要素:比例尺、方向、图例和注记1、比例尺①概念:表示图上距离比实地距离缩小的程度。

比例尺=图上距离/实地距离②表示方法:数字式、线段式、文字式③比例尺的大小:分母愈大,比例尺愈小比例尺越大,范围越小内容越详比例尺越小,范围越大内容越略2、方向①一般定向法面对地图,上北下南,左西右东②指向标定向法箭头指向北方③经纬网定向法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在北极,所有的方向都是南在南极,所有的方向都是北地形图的判读:同线等高,全图等距,线重必崖,线密坡陡,互凸即鞍,凸高为谷,凸低为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理知识速记第一章地球和地图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一、地球的形状和大小1.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天圆地方→太阳和月亮→麦哲伦船队的环球航行→地球卫星照片。

2.地球的大小二、地球的模型——地球仪1.纬线和纬度(1)定义:在地球仪上,与南、北极距离相等的大圆圈,叫赤道。

所有与赤道平行的圆圈叫纬线。

(2)特点(3)纬度的划分(4)高、中、低纬度的划分0°~30°为低纬度,30°~60°为中纬度,60°~90°为高纬度。

(5)赤道是南北半球的分界线,赤道以北是北半球,以南是南半球。

2.经线和经度(1)经线:连接南北两极并垂直于纬线的线。

(2)经线特点(3)经度(4)经线圈:任意两条相对经线都组成一个经线圈。

(5)东西半球的划分:20°W和160°E组成的经线圈。

第二节地球的运动一、地球的自转1.自转的方向:自西向东。

2.自转周期:一天(约24小时)。

3.产生的地理现象:地球不停地自转,便产生了昼夜更替现象、时间差异。

二、地球的公转1.公转的方向和周期:自西向东。

一年。

2.公转的特点:地轴是倾斜的,且其空间指向保持不变。

3.图表示意地球公转(北半球)三、地球上的五带1.五带名称:热带、北温带、南温带、北寒带和南寒带。

2.五带之间的界线第三节地图的阅读一、学会阅读地图1.比例尺(1)定义:表示图上距离比实地距离缩小的程度。

(2)公式:比例尺=图上距离/实地距离(3)表示方式表示方式举例数字式1∶100 000或1/100 000文字式图上1厘米代表实地距离1千米线段式2.方向(1)面对地图,通常是“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2)在有指向标的地图上,要根据指向标判读方向。

(3)在有经纬网的地图上,要根据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来判读。

3.图例:对地图上各种符号和注记的说明。

二、选择适用的地图1.根据使用目的,选择不同的地图去公园游览,需要寻找景点选择导游图外出旅行,确定行程选择交通图了解国际时事,确定事件发生地点选择世界的国家和地区图2.根据使用需要,选择比例尺合适的地图3.比例尺大小与其所表示范围大小及内容详略的关系第四节地形图的判读一、等高线地形图1.地面高度的计算(1)海拔:地面某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

(2)相对高度:某个地点高出另一个地点的垂直距离。

2.等高线地形图(1)在地图上,把海拔相同的各点连接成线,就是等高线。

(2)坡度陡缓的判断:坡陡的地方,等高线密集;坡缓的地方,等高线稀疏。

3.山体不同部位等高线的特点①处等高线闭合,数值从中间向四周逐渐降低,为山峰。

②处等高线的弯曲部分向低处凸出,为山脊。

③处等高线的弯曲部分向高处凸出,为山谷。

④处等高线重叠,为陡崖。

二、分层设色地形图1.含义:在绘有等高线和等深线的地形图上,把不同高度和深度的范围,着上不同的颜色,可以一目了然地看到地表的高低形态和海底的起伏状况,这种地图叫分层设色地形图。

2.陆地表面的地形类型及特征3.地形剖面图地形剖面图是以等高线地形图为基础转绘成的。

它是沿等高线地形图某条线下切而显露出来的地形垂直剖面。

地形剖面图可以更直观地表示地面上沿某一方向地势的起伏和坡度的陡缓。

第二章陆地和海洋第一节大洲和大洋一、地球?水球?1.海陆比例:地球表面71%是海洋,而陆地面积仅占29%。

概况地说:七分是海洋,三分是陆地。

2.海陆分布很不均匀:陆地主要集中在北半球,但是北极周围却是一片海洋;海洋大多分布在南半球,而南极周围却是一块陆地。

二、七大洲和四大洋1.大洲和大洋的分布(1)东半球:亚洲,欧洲,非洲,大洋洲。

(2)西半球:北美洲,南美洲。

(3)南极洲,绝大部分位于南极圈内。

(4)四大洋:按照面积大小排列: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

2.大洲分界线第二节海陆的变迁一、沧海桑田海陆变迁的原因:地壳的变动、海平面的升降、人类活动。

二、从地图上得到的启示1.提出者:德国科学家魏格纳提出了大陆漂移说。

2.主要内容:在两亿年前,地球上各大洲是相互连接的一块大陆,它的周围是一片汪洋。

后来,原始大陆才分裂成几块大陆,缓慢地漂移分离,逐渐形成了今天七大洲、四大洋的分布状况。

3.证据(1)大西洋两岸大陆轮廓的凹凸相吻合。

(2)拼合大陆几种古老地层的相似性。

(3)海牛、鸵鸟在非洲和南美洲的分布。

三、板块运动1.板块构造学说的内容(1)由岩石组成的地球表层并不是整体一块,而是由板块拼合而成。

(2)全球大致划分为六大板块(如图中太平洋板块、亚欧板块、非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南极洲板块、美洲板块)和若干小板块,板块在不断地运动着。

(3)一般来说,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板块与板块交界的地带,地壳比较活跃。

(4)世界上的火山、地震,集中分布在板块交界地带。

2.板块构造学说的应用(1)在板块的交界处,两个板块发生张裂,常常形成裂谷或海洋;两个板块发生碰撞,在陆地常形成山脉,例如阿尔卑斯—喜马拉雅山系、科迪勒拉山系等。

(2)两大火山、地震带:环太平洋地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地带。

第三章天气与气候第一节多变的天气一、天气及其影响天气气候含义一个地区短时间里的大气状况一个地区多年的天气平均状况特征时刻在变化一般变化不大二、明天的天气怎么样1.天气预报的主要内容(1)通常,天气预报要说明一日或几日内阴晴、风、气温和降水等的情况。

(2)风向与风力:风向指风的来向。

2.在卫星云图上绿色表示陆地,蓝色表示海洋,白色表示云区。

3.常用的天气符号晴多云阴小雨中雨大雨暴雨冰雹雨夹小雪中大雷阵霜冻沙尘暴三、我们需要洁净的空气1.空气质量的高低:与空气中所含污染物的数量有关,用空气质量指数来表示。

2.清新的空气,空气质量指数小,对人体健康有利;污浊的空气,空气质量指数大,对人体健康有害。

第二节气温的变化与分布一、气温的变化1.气温的日变化最高气温与最低气温的差,叫做气温日较差。

2.气温年变化气温年较差:一年内的最高月平均气温与最低月平均气温的差。

二、气温的分布1.在等温线图中,同一条等温线上各点的气温相等。

2.等温线的判读方法3.世界气温分布规律第三节 降水的变化与分布一、降水的变化降水的主要形式是 降雨 。

二、降水的分布1.表示方法:通常用 等降水量线图 来表示降水量的空间分布情况。

2.世界年降水量分布的一般规律3.世界两极 第四节 世界的气候一、气候的地区差异1.气候的两大要素: 气温 和 降水 。

2.读气温与降水量柱状图,识气候特点二、世界气候类型的分布1.热带气候2.温带气候3.寒带气候和高原山地气候4.世界主要气候类型资料图三、影响气候的因素第四章居民与聚落第一节人口与人种一、世界人口的增长1.人口自然增长率=人口出生率-人口死亡率,表示人口的增长速度。

2.地区差异:欧洲、北美等地区,人口自然增长率较低;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地区,人口自然增长率较高。

二、世界人口的分布1.人口密度:平均每平方千米内居住的人口数。

人口密度反映了一个地区的人口疏密程度。

2.人口分布(1)世界人口稠密区(2)世界人口稀疏区三、人口问题总结:人口的增长与社会、经济的发展相适应,与环境、资源相协调。

四、不同的人种1.三大人种的特征2.三大人种的主要分布区第二节世界的语言和宗教一、世界的语言1.联合国工作语言:汉语、英语、法语、俄语、西班牙语、阿拉伯语。

2.汉语和英语3.世界主要语言的分布二、世界三大宗教第三节人类的聚居地——聚落一、聚落与环境1.聚落的分类:乡村和城市。

2.聚落的差异规模类型生产活动乡村较小农村、牧村、渔村等耕作、放牧、捕鱼等城市较大工业、服务业等3.聚落形成与发展的条件4.聚落的分布形态聚落形态分布地区团块状平原地区条带状沿着河流、山麓、谷地5.民居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北极地区寒冷西亚炎热干燥,多风沙东南亚高温多雨,潮湿黄土高原冬冷夏热,降水少,利用黄土的直立性二、聚落与世界文化遗产1.意义:聚落与当地自然环境融为一体,从不同角度记录了当时的历史、政治、文化、民俗等信息。

2.处理好聚落发展与保护的关系,是全人类共同面临的问题。

3.《世界遗产名录》第五章发展与合作一、地域发展差异1.划分依据:发展水平的差异。

2.差异表现二、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分布1.发达国家的大洲分布2.发展中国家的大洲分布:集中分布在 非洲 、南美洲和亚洲。

3.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南北半球分布4.“南北对话”与“南南合作”(1)“南北对话”: 发展中国家 与 发达国家 之间的政治、经济商谈。

(2)“南南合作”: 发展中国家 之间的互助合作。

三、国际合作的利与弊任何国家在世界上都不是孤立存在的,总是与其他国家发生不同程度的联系。

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需要参与 国际合作 ,但对不同的国家而言,利弊不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