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血管瘤诊治进展论文
婴幼儿血管瘤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婴幼儿血管瘤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婴幼儿血管瘤(Infantile hemangioma,IH)是婴幼儿最常见的良性肿瘤之一,女性多发,男女比例约为1:3~5。
40%的IH发生于面部,其次是颈部20%。
IH 有其独特的自然病程,患儿出生时或出生后不久出现,出生后数周开始快速增殖,1岁左右开始缓慢消退,历经数年、甚或十年完全消退。
临床上通常将IH分为三期:增殖期(3~12月)、消退期(1~3岁)和消退完成期(3~7岁)[1]。
目前IH的发病机制尚未明确,本文对IH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1 胎盘理论胎盘理论是血管瘤发病机制中的经典理论,众多证据支持这一理论。
1.1 IH和胎盘组织表达相同的细胞表面标志:葡萄糖转运蛋白-1 (Glucose transporter-1,GLUT-1)对葡萄糖具有高度的亲和性,它能为细胞的代谢增殖提供能量。
在正常组织中它只表达于具有血液-组织屏障功能的微血管上皮,如中枢神经系统、胎盘滋养层,而在正常皮肤、皮下组织的血管系统中不表达。
North 等[2]研究发现GLUT-1在血管瘤病例中高度表达,而在血管畸形中不表达,可将GLUT-1作为鉴别血管瘤与血管畸形的组织学标志。
North等[3]在血管瘤组织中检测到了在胎盘绒毛内皮细胞特异表达的表面标志:FcRγII(Fc recptorγII, FcRγII,又称CD32)、Lewis Y 抗原(Lewis Y antigen,LeY)、分层蛋白(merosin),这些标志物在正常血管内皮细胞中不表达,提示血管瘤源于“意外”脱落后增殖的胎盘细胞。
Barnes等[4]研究证实胎盘绒毛微血管内皮细胞和血管瘤内皮细胞具有相似的基因表达谱,如共表达GLUT-l、Lewis Y、CD32 等胎盘标志物。
上述细胞表面标志的相同表达,提示血管瘤可能来源于胎盘细胞,推测胎盘内皮细胞可由绒毛膜绒毛进入胎血循环,在胎儿体内进行克隆化增殖,形成血管瘤。
血管瘤论文:手术治疗小儿血管瘤的临床护理探讨

血管瘤论文:手术治疗小儿血管瘤的临床护理探讨【摘要】目的探讨小儿血管瘤手术治疗的临床护理经验。
方法通过物理检查、b 型超声波、血管造影等检查明确诊断98例小儿血管瘤患者,在距瘤体约3 mm处的正常皮肤上作切口,切开后在紧靠瘤体的正常组织上仔细剥离,完整切下瘤体,电凝止血,修复创面。
并进行术前、术后护理。
结果直接缝合33例,游离全厚皮片移植37例,皮瓣转移28例。
所有病例均疗效显著,病变完整去除,术中生命体征平稳,9例发生并发症,经处理均无后遗症。
结论血管瘤手术治疗的重点和难点在于治疗的选择和手术指征的判断及特殊部位如面部的血管瘤的处理上,手术前后的护理也至关重要。
【关键词】血管瘤;小儿;手术治疗;护理clinical nursing discussion of surgical treatment of pediatric hemangioma【abstract】 objective discussion clinical nursing experience of surgical treatment of pediatric hemangiomas. methods specifically diagnosed 98 cases of pediatric patients with hemangiomasby physical examination, b ultrasound, angiography and othertests, then for incision in the normal skin about 3 mm away from the tumor。
after incision, carefully dissected in normal tissue close to tumor and completely cut tumor, then carried out coagulation,wound repair and preoperative and postoperative care。
心血管药物应用于治疗婴幼儿血管瘤的研究进展

心血管药物应用于治疗婴幼儿血管瘤的研究进展位印【摘要】Infantile hemangiomas (IHs) are the most common soft-tissue tumors in children. The orign and pathogenesis of IHs remain unclear. Since the introduction of propranolol in the treatment of IHs, propranolol has gradu-ally emerged as first-line drug for the treatment of IHS. This article aimes to review the role of the rennin-angiotensin system (RAS) in the biology of IHs, and the potential effects and mechanisms of RAS drugs in the treatment of IHs.%婴幼儿血管瘤是婴幼儿最常见的软组织肿瘤,其发病机制至今尚未阐明.自报道普萘洛尔治疗婴幼儿血管瘤以来,普萘洛尔已逐渐成为治疗婴幼儿血管瘤的一线药物.本文综述了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在婴幼儿血管瘤中的作用,应用于治疗婴幼儿血管瘤的心血管药物以及其发挥作用的可能机制.【期刊名称】《海南医学》【年(卷),期】2017(028)004【总页数】3页(P621-623)【关键词】婴幼儿血管瘤;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心血管药物【作者】位印【作者单位】广东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整形外科,广东湛江 524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3婴幼儿血管瘤(infantile hemangioma,IH)是婴幼儿最常见的软组织肿瘤,其发病率为5%~10%[1]。
IH典型临床进展过程是先进入快速增殖期,随后进入稳定期,继而在出生后的2~10年内自发缓慢消退,最终消退完成[2]。
婴幼儿血管瘤的治疗进展-综述

文献综述婴幼儿血管瘤的治疗进展伍玲玲张士发一、概述婴幼儿血管瘤(infantile hemangioma,IH)是最常见的婴儿期良性肿瘤,其起源于皮肤血管,由血管瘤干细胞(HemSC)产生[1],在儿童中发病率高达10%,男女比约1:3[2]。
传统分类法依据形态学将血管瘤和血管畸形统称为血管瘤,并分为鲜红斑痣、草莓状血管瘤、海绵状血管瘤和混合型血管瘤。
1982年,Mulliken等按血管内皮生物学特性分类法将传统血管瘤分为血管瘤和脉管畸形两大类。
1996年国际血管瘤和脉管畸形研究学会(ISSVA)制订了更详细的分类系统,并于2015年及2018年再次进行了修订,其将婴幼儿血管瘤依据形态分为单发型、多发型、节段型、中间型等,依据侵袭深度分为浅表型、深在型、混合型等。
IH以头面颈及躯干部好发,约占43.8%和31.0%[3],肌、粘膜、深部组织器官中也有少数发生。
IH多于出生后1周内出现,在2个月后迅速变大,3个月大概达到峰值,4~6个月时,肿瘤表现出萎缩趋势[4],具有明确增生、稳定、消退的自然病程。
迅速增长的病变不仅影响生理功能,还可能因其产生的损伤、出血、溃疡、毁容甚至呼吸道阻塞等并发症给患者及家属带来负担。
目前多认为在血管瘤增殖期前进行干预治疗是最佳时机[5]。
本文通过总结归纳国内外近年关于IH治疗方法的研究,将其治疗进展进行如下综述。
IH的发病机制报道不统一,其临床表现复杂程度不一,有显著个体差异,目前国内外也无统一的治疗方法。
部分皮肤IH简单,不需要特殊治疗。
对于危害较大的病变则应采取更积极的干预措施,应优先紧急治疗可能会危及身体功能或生命的并发症[6]。
有治疗决定的家庭和临床医生应考虑诸如病灶位置、大小、数量、类型以及患者和家庭偏好等因素选择不同的治疗方法[7],目前主要接受的治疗方案包括:药物治疗、物理治疗、手术治疗、联合治疗等。
二、治疗(一)药物治疗药物治疗方便简单、疗效肯定,治疗方法主要有外用药、局部瘤体内注射药、口服药、肌注或皮下注射药、静脉注射药。
婴幼儿血管瘤的临床治疗进展

[基金项目]山东省重点研发计划(2016GSF201033);青岛市产业培育计划科技惠民专项(18-6-1-73-nsh )[作者简介]刘超(1987-10~),男,山东潍坊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小儿外科疾病诊治。
E-mail:*******************[通讯作者]李燕(1970-05~),女,山东菏泽人,副主任医师,研究方向:儿童常见疾病的研究及科研。
E-mail:*****************婴幼儿血管瘤(infantile hemangiomas ,IHs )是婴幼儿期常见的良性肿瘤,它具有独特的生命周期,常在出生时或生后6个月内出现,发病后半年内生长较为迅速[1],部分婴幼儿血管瘤3~7年内可自然消退[2]。
血管瘤好发于头面部和颈部,四肢及躯干部次之,部分瘤体可影响容貌或影响正常器官的功能,部分瘤体可出现出血、感染、瘢痕等并发症,极少数发生恶变,甚至危及生命[3-4]。
虽然近几年婴幼儿血管瘤的治疗有了重大的进展,但由于血管瘤发病部位、病理类型、瘤体大小等的不同,目前仍没有统一的治疗方案。
笔者总结了临床上常用的治疗方案,现综述如下。
1保守观察由于部分血管瘤可自然消退,部分学者认为对于无重大器官功能影响的病例可以给予保守随访观察,避免过度治疗[5]。
保守观察的适应症以婴幼儿草莓状血管瘤和混合型血管瘤为主,国外学者曾报道这两种类型血管瘤的自然消退率在80%左右[6],但笔者实际临床工作中发现真正自然消退者并不多见,自然消退率约15%~25%,且瘤体消退后会残留病变区域的瘢痕、色素沉着、毛细血管扩张等,依然会对患儿带来相应的影响。
因此,医生应向患儿家属详细解释血管瘤具有自然消退的特征及消退后可能并发症、疾病的可能进展,并在首次就诊时进行瘤体超声检查[7],避免延误最佳治疗时机[8]。
Tollefson等[9]提出发生后第4周是治疗婴幼儿血管瘤的“最佳推荐年龄”,因为这一时期的瘤体增长迅速。
婴幼儿血管瘤治疗的挑战与机遇

婴幼儿血管瘤治疗的挑战与机遇婴幼儿血管瘤是婴幼儿时期常见的良性肿瘤,多发生在皮肤表面,少数发生在内脏和深层组织。
这种疾病虽然不会对孩子的生命造成威胁,但如果不及时治疗,可能会对孩子的外观、心理和生理功能产生严重影响。
下面,我们就来聊聊婴幼儿血管瘤治疗的挑战与机遇。
一、挑战1.诊断困难婴幼儿血管瘤的早期症状不明显,容易被家长忽视。
有些家长可能会将血管瘤误认为是蚊虫叮咬、胎记等,导致错过最佳治疗时机。
由于婴幼儿血管瘤的多样性,医生在诊断时也面临一定的困难。
2.治疗方法局限目前,婴幼儿血管瘤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药物治疗、手术治疗、激光治疗等。
但这些方法都有一定的局限性。
药物治疗可能存在副作用,手术治疗可能留下疤痕,激光治疗则可能对婴幼儿的皮肤造成损伤。
3.治疗费用高昂婴幼儿血管瘤的治疗费用相对较高,对于一些家庭来说是一笔不小的负担。
而且,治疗周期较长,需要家长耐心配合,这对家庭经济和心理都是一个考验。
4.治疗效果不确切虽然婴幼儿血管瘤的治疗方法多样,但治疗效果并不总是确切。
有些血管瘤在治疗后可能会复发,甚至加重。
这让家长和医生都面临一定的压力。
二、机遇1.早期干预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婴幼儿血管瘤的早期诊断和干预成为可能。
通过早期干预,可以降低血管瘤对孩子的影响,提高治疗效果。
2.新技术不断涌现近年来,新技术在婴幼儿血管瘤治疗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如光动力疗法、冷冻治疗、高频电凝等,这些新技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治疗效果,降低了治疗风险。
3.跨学科合作婴幼儿血管瘤的治疗涉及多个学科,如儿科、皮肤科、肿瘤科等。
跨学科合作有助于整合各方资源,为患者提供更全面、更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4.社会关注度高随着婴幼儿血管瘤知识的普及,越来越多的家长和社会人士开始关注这一疾病。
这有助于提高人们对血管瘤的认识,为患者提供更多的关爱和支持。
1.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家长对血管瘤的认识,早发现、早治疗。
2.提高医生诊断水平,避免误诊、漏诊。
儿童血管瘤治疗进展

1 . 1 皮 质 类 固醇 激 素 以泼 尼 松 口服 为 多 , 在口
在 新生 儿 的发 病率 达 1 %~ 2 %, 在 婴 幼 儿 中的 患病
率可达 5 % ~1 0 %Ⅲ 1 j 。I H 可生 长 在 身体 任 何 部 位 , 以头 、 面、 颈部 为 多 见 , 约占6 0 % 以上 , 对 容 貌 影 响
较 大 J 。I H多 于 出生 后 一周 内 出 现 , 多表现为 “ 蚊 叮样 ” 病损 , 之 后 迅 速 生长 , 为增 殖 期 。半 年 后 进 入 稳 定期 , 1年后 进 入 消 退 期 。 由 于增 殖 期 病 变 迅 速 生长 , 可 出现 一 系列 并 发 症 , 包括 : 溃疡 形 成 、 出血 、
中国小儿血液 与肿瘤 杂志 2 0 1 5年 1 0月第 2 0卷第 5期
J C h i n a P e d i a t r B l o o d C a n c e r ,O c t o b e r 2 0 1 5 , V o l 2 0, N o . 5
‘2 29 ・
I H治疗 方法繁多 , 以往治疗 因其疗效不确切 、 局部毒 副作用大 的特点 , 现 已不再推荐使用 。 目前临床 常用 的治疗 方法概括 起
来可分 为药物治疗 、 激光治疗和手术治疗 三大类 。
病变范围持续变小。共治疗 1 1 例, 除个别病例出现
顿服 , 维持治 疗一 段时 间后逐 步减量 并停 药 。其
作 用 机制 目前 认 为 主 要 是 通 过 减 低 或 沉 默 血 管 内 皮 细 胞 生长 因子 ( V E G F — A) 的表 达 , 进 而 抑 制 瘤 体 血 管 的生 成 。R o s s l e r 等 应 用 泼 尼 松 初 始 剂 量 为 2 m g / ( k g・ d ) , 每 日 1次 , 2~4周 后 剂 量 为 改 为 1 m g / ( k g・ d ) , 维持 4~5个 月 停 药 , 9 3 % 的病 例瘤 体 缩小 2 0 % 以上 。S a d a n等 报 道 6 2例 I H患 儿接
婴幼儿血管瘤治疗进展

婴幼儿血管瘤治疗进展谭红梅;吴炜;赵居艳【摘要】婴幼儿血管瘤(infantile hemangioma,IH)是一种皮肤良性肿瘤,小儿常见.大部分在1岁后可逐步消退不留痕迹,有少部分患儿不能完全自愈.对于血管瘤面积较大或进行性扩展、位于头颈部等特殊部位影响美观而风险等级较高的患儿,多数学者建议仍需早期干预.故选择治疗方法前应进行分类及疾病风险评估,IH治疗方法多种多样,传统的治疗方法有糖皮质激素及抗肿瘤化学药物等,但都存在潜在的严重副作用使之不能满足临床需要.随着激光、β受体阻滞剂和硬化剂等的使用,其治疗方法呈现出多样化,本文就IH的治疗进展作一综述.【期刊名称】《中国美容医学》【年(卷),期】2019(028)005【总页数】4页(P163-166)【关键词】婴幼儿;血管瘤;风险评估;激光;自愈【作者】谭红梅;吴炜;赵居艳【作者单位】昆明医科大学云南昆明 650101;昆明医科大学云南昆明 650101;昆明医科大学云南昆明 65010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32.2婴幼儿血管瘤(infantile hemangioma,IH)是一种小儿常见的皮肤良性肿瘤。
大部分在1岁后可逐步消退不留痕迹,但有少部分患儿不能完全自愈。
对于血管瘤面积较大或进行性扩展、位于头颈部等特殊部位影响美观等风险等级较高的患儿,多数学者建议仍需早期干预。
随着研究的深入及激光的普及,传统的糖皮质激素不再作为IH的一线治疗药物。
自2008年以来,首次发现普萘洛尔可有效治疗IH以来,越来越多的研究支持β受体阻滞剂的有效性及安全性。
而激光的迅速发展也为IH的治疗带来了新的选择,本文将对IH治疗进展综述如下。
1 IH的自然病程、分类和风险分级IH根据其临床特点,分为早期增殖期、平稳期和消退期三个自然病程。
目前,其发病机制尚不清楚,文献报道[1]与缺氧、葡萄糖转运蛋白-1(GLUT-1)、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VEGF-A)、胰岛素样生长因子2(IGF-2)、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RAS)等的潜在作用相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儿血管瘤诊治进展
【中图分类号】r24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83(2012)11-0526-01
【摘要】本文在总结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综述了目前小儿血管瘤诊治过程中的医学分类、临床表现及治疗方法的最新进展与研究方向。
【关键词】小儿;血管瘤;进展
小儿血管瘤是小儿外科的常见病,多为起源于皮肤血管的良性肿瘤,一般于出生时或者出生后三至六个月内出现,发病率2.5%~12%。
多发于患儿颈部以上皮肤,最为常见的是顶枕部的鲜红斑痣,亦少见于肝脏、肌肉和粘膜等处。
小儿血管瘤分类复杂,针对性的治疗方法繁多,尤其特殊部位和特殊类型的血管瘤一直是临床治疗的难点,近年来,随着技术的进步,血管瘤的诊治也取得了一些进步。
一、分类
1982年mulliken等人根据细胞生物学和病理学分类标准,将传统上的血管瘤分为两大类:血管畸形与血管瘤,在临床已经被普遍接受。
1、血管瘤在病理上表现为病变处血管的内皮细胞增殖异常。
为胚胎性良性增生,具有内皮细胞异常增生表现,相当部分在增生后可自行消退,小儿外科临床上草莓状血管瘤以及大多数海绵状、混合型血管瘤属于此类。
2、血管畸形为血管的形态异常,不伴有血管内皮细胞和肥大细胞的异常。
表现为异常的血管扩张和沟通,主要为静脉源性,少部分为动脉、毛细血管、淋巴管混合而成,可有动静脉瘘。
常见分类为小儿外科临床上的葡萄酒色斑和蔓状血管瘤、淋巴血管瘤。
二、临床表现
1、毛细血管瘤:又名草莓状痣,表现为一个或数个鲜红色、柔软、分叶状肿瘤,压之不褪色。
好发于头颈部,通常在出生后数周内出现,数月内增大,生长迅速,有时甚至可达数厘米。
2、海绵状血管瘤:常在原来毛细血管瘤的基础上发生,边界不清,深度位于皮下,较浅,质软,呈结节状,表面可呈特征性的紫蓝色,按压后缩小。
3、鲜红斑痣:边缘不齐的红色斑片,单发或多发,与皮肤持平,按压后可褪色,有一定几率自行消退。
4、蔓状血管瘤:由动脉、静脉相互沟通形成的血管瘤,又称为动静脉瘘,触之有搏动及局部皮温升高。
5、葡萄酒色斑:随生长发育长大的片状红斑,形状不规则,挤压后不褪色,不自行消退。
三、治疗方法
血管瘤分类众多,治疗方法也不一致,而且由于部分病例有自行消退的可能。
虽然目前的研究指出只有部分真性血管瘤可自行消退,但对血管畸形的治疗仍需尽早,这样就对临床处理的选择增加了困难。
目前主要有如下五种治疗方法:
1、手术治疗:效果最彻底,在所有疗法中应为首选。
虽然有部分血管瘤有几率自行消退,但现在的技术并不能预见某个血管瘤将来是否会消退。
手术治疗的效果最为确切,治愈率最高,对大多数血管瘤,特别是独立的以及较小的病变后期效果最佳。
近年来,整形美容手术技术在血管瘤的手术中广泛应用以来,术后伤口的遗留瘢痕较前明显减轻,尤其儿童较强的疤痕修复能力,只有很浅的线性疤痕,看不到缝线针眼,符合大多家长对美观的要求。
2、激光治疗:适合于表皮上的毛细血管瘤,一般深度在表层0.2~0.4mm,可以不留瘢痕或者只有很细微的瘢痕,而超过0.4mm 后就容易产生明显的疤痕。
对单个小面积血管瘤尤为适用,也可以对面积大或不规则而手术切除不易的血管瘤,起到缩小和控制其生长的作用,从而为手术准备条件。
主要因具有无需麻醉、简便易行的特点,家长易于接受。
目前医学上兴起的光动力激光疗法,预先把某种光敏剂注入人体,使之进入血管瘤组织,然后以特定的光辐射,一般为黑光灯或长波段激光照射病变部位,使光敏剂产生一系列反应,破坏血管瘤组织,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但这种方法风险较大,容易出现严重的光敏性内炎等并发症,目前应用受到一定限制。
3、冷冻治疗:一般仅用于点状的面积极小的血管瘤。
使用液氮的挥发形成局部的超低温,一般至少低于摄氏零下20度,使局部病灶及周围组织冷凝,坏死,继之利用机体的修复作用使病灶局部恢复。
因为每个人对冷冻的耐受力及反应有差异,操作者难以统一
冷冻的温度及深度,尤其是容易留下疤痕甚至功能障碍,而无疤痕的一般效果欠佳,故该疗法不易为家长接受。
4、局部注射治疗:
局部注射治疗对机体损伤小,推广开展较为方便,在基层医疗机构应用较为普遍。
对一部分面积较小的血管瘤可起到治愈的效果,或只有轻度外观改变。
常用局部血管瘤内注射的药物,包括皮质醇激素类药物、干扰素、免疫抑制剂等。
皮质醇类激素血管瘤局部应用,对真性血管瘤效果明确。
适用于易破溃、感染的位置较浅的血管瘤,对改善症状效果较好,其原理目前并不明确。
地塞米松、曲安奈德、丙酸氯倍他索等是常用的药物,大量应用可发生皮质醇类激素的常见副作用,主要有皮肤颜色改变、皮肤菲薄,局部表皮失活等,应用于眼周血管瘤是还可发生眼球后出血等,长期应用还易出现肾上腺功能抑制或者库欣综合征。
干扰素通过抑制血管内皮细胞的增生,局部注射后用于治疗血管瘤。
由于副作用较多,包括肢体无力、体温升高等,药物价格偏高,现阶段尚未作为首选治疗方法,一般在应用皮质醇激素治疗无效的情况下考虑应用。
5、介入治疗:在“x”光透视或彩超引导下,利用血管导管探入血管瘤营养血管处,同时导入血管瘤药物,使其产生无菌性炎症,导致营养血管闭塞,最终导致血管瘤失去活性,达到治疗目的。
现主要用于内脏血管瘤的治疗,如肝血管瘤等。
使用时要严格注意不要使栓塞剂导入其它组织。
综合来看,临床上小儿血管瘤的处理非常繁杂,主要因为不仅要考虑暂时的治疗效果外,还要考虑其将来的外观和机体生长发育的影响。
为此,应首选那些对身体没有任何危害的技术和药物,并要考虑到那些没有并发症或者并发症极少的途径。
目前来看,首选的方法应是手术和激光治疗,特别小的可以冷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