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读教学方法例谈
融情于读,“读”占鳌头——例谈低段朗读教学

达到情感 、 态度 、 价值 观的认知_ 卜建构 如《 雨后》 ・ , 了让学 课 为 生体会 “ 小哥 哥” 水时快 乐兴奋的心情 , 适时创设情 境 , 玩 我 运用 多种形 式指 导 朗读 , 体会 诗意 。如通 过动作 演示 凄“ 使劲地 踩 ” “ , 妹 小心 , “ 滑” 咬着唇儿” 提着裙 儿” , 学 牛做 做 , “ 等 嘁一喊 , 在 实践 r 感受词句的意思和表达 的情 感。通过帅生配合读 、 } J 角色
使学生进入亢奋状态 , 学生就会被情境 所感 染 , 内容所激发 , 被 被 朗读所陶醉 , 产生丰富的联想和想象一 一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披史 以人情 , 路而入 循
境 ” 。 1读 中悟 .
的快慢 , 调的高低 , 音 根据不 同的角 色音色发生 变化 , 凑好顿音 ,
文 章 的 末 尾 或 } 的 末 几 个 字 有 时 须 拖 K音 等 教 师 准 确 有 昔句
下 ; 凌《 朗 小稻 秧脱险 记》 小朋 友听 了没 有 F舞足蹈 ; 溃《 , 朗 桂林 I水 》 学 牛听了没有 身临其境 的感 觉 , 『 J , 我便认 为范 渎夫 f , J 凶为 ! 叟 我没有把 文章 渎 ‘ ’ ” 活 。 凶此语文老师 丰 富 自己的晤文素养 , 让
自已在课 堂 』 的一 颦一 笑 , . . 一 一 行 都 彰 出 “ 文 味 ” 语
效 的范 读对学生 朗 的兴趣 、 习惯 、 技巧 、 情感想象都具有导航作
用. 、
有效朗读教学策略论述

有效朗读教学策略论述朗读是学习语言的重要环节之一,它既可以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也可以提高其语言功底,尤其对于英语学习者来说,朗读是非常必要的练习方式。
但是,许多学生却长期以来忽视了这一环节甚至一直不知道如何正确进行朗读,导致其英语水平无法得到提高。
因此,教师需要采用一系列有效的朗读教学策略,让学生从中获益,提高英语学习效率。
首先,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正确理解文章内容。
在进行朗读训练之前,了解文章内容是非常重要的,有助于学生理解准确的语音重心、语调和停顿位置。
教师可以先进行文本分析,让学生理解文章的意思、情感和重点,并通过教师的示范朗读来引导学生准确把握语音重心。
例如,老师可以把一段话进行读音分析,使得学生能够理解读音的重点,如何弱化或加强语音,以及如何进行正确的声调变化。
其次,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合理控制语速。
许多学生在朗读文章时经常出现语速过快或过慢的情况,不仅容易出现口齿不清、语音不准确等问题,还会加重学生的语音紧张感。
因此,教师应该引导学生通过练习找到自己最适宜的语速,保持稳定的语音节奏。
这可以通过设计适合不同分级的文章和练习,让学生自主掌握朗读节奏。
第三,教师可以加强学生的听音辨音能力。
在朗读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加强对英语音系中的元音、辅音、音调以及节奏的理解,并积极通过音频资源进行听力练习。
同时,教师可以结合语音教学软件或者语音科技产品帮助学生检测发音准确性。
另外,教师还可以激发学生对朗读的兴趣,利用生动有趣的教学资源,例如有趣的童话故事或现代小说,为学生营造出一种积极的学习氛围。
此外,教师还需要定期组织小组练习,帮助学生更好地互相交流,促使学生更好地自我调节并互帮互助。
总之,有效的朗读教学策略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语音语调表达能力,而且可以帮助学生更准确地理解文章内涵,提高其整体阅读能力。
因此,教师应该充分掌握有效的教学方法,以帮助学生得到更优秀的学习成果。
小学语文朗读教学方法

小学语文朗读教学方法小学语文朗读教学方法朗读是一种出声的阅读方式,它是小学生完成阅读起点的基本功。
小编整理的朗读的教学方法,供参考!内容摘要:“书声琅琅”是一堂好的语文课的重要特征之一,《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小学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
”小学语文朗读方法主要有:表演式朗读、竞赛式朗读、配乐朗读、边朗读边想象、联想。
关键词:例谈小学语文朗读“书声琅琅”是一堂好的语文课的重要特征之一。
蒋仲仁在《略论朗读与背诵》中指出:“就学习语文来说,朗读最重要,可以说,不朗读,不出声朗读,光靠看,光靠浏览,是学不好语文的。
”《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
”下面谈谈我在教学中的一些做法:一、表演式朗读(一)分角色表演式朗读。
即先让学生读文本里描述的不同角色,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演一演,让他们走进文本,用绘声绘色的朗读,形象贴切的表演,把文本中所描述的情境展现出来,让人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
如《狼和小羊》《狐狸和乌鸦》等生动有趣的课文,都可以采用这种朗读方式。
《狼和小羊》中虽然只有两个角色,但这篇课文情节生动,对话丰富,是非常有利于采用这种方式朗读。
可以三个同学为一组,一人演狼,一人演小羊,一人当作者,在反复练习的基础上再到台上来表演。
分角色表演式朗读能增添课堂教学情趣,加深学生对文本情境的体验。
(二)动作表演式朗读。
即让学生边朗读边做动作,使很多简单易懂的课文不需教师过多地讲就能理解;一些难理解的课文采用这种朗读方式也变得好理解了。
如《鹿角和鹿脚》的第二自然段,作者连续用“撒腿逃命”“飞快地蹬地”“拐弯”“奔跑”等动词,把小鹿看见一只狼后拼命逃跑的过程描写得非常形象。
为了加深学生对这一段的理解,特别是针对“撒腿”“蹬地”这两个词,我让学生一边做动作,一边朗读。
在做做读渎中,学生加深了对文本的感悟理解,也很容易就领悟了“撒腿”“蹬地”这两个词。
二、竞赛式朗读学生都喜欢参加竞赛,而且都希望自己在竞赛中获胜。
朗读的指导方法案例

朗读指导方法教学案例
“读”,一直是语文教学的最基本、最重要的手段之一。
“以读为主”则是在新课程实践中有识之士即时提出并经实践验证的有
效的课程理念,随新课程的推进愈来愈引起广大同仁的重视,为此,在借鉴其他教师经验的基础上,总结了朗读的几种方法,以求抛砖引玉。
一、设计问题——指导读
阅读教学中,教师的主要任务是指导学生读懂课文,一方面要指导学生通过语言文字正确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思想感情;另一方面要指导学生理解语言文字是怎样表达思想感情的。
要想达到上述目的,教师在指导朗读时,首先要让学生试着把课文读通——读正确、读流畅,然后再设计一些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读出感情。
二、创设情境——诱导读
朗读是对文章作者思想感情的再现。
由于小学生生活阅历较浅,再加上和作者所写的内容时空差距较大,朗读时很难体会出作者当时的心情。
朗读教学中可以创设一种情境,再现教材的有关形象,引导学生理解教材所描写的事物:优美的或丑恶的,崇高的或卑劣的,愉悦的或悲惨的……激发学生和作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从而读出文章的意境。
创设情境的方法有:音乐渲染情境、图画再现情境、扮演体会情境、语言描述情境。
以《小蝌蚪找妈妈》为例谈朗读指导策略

小学语文教学·园地2020.01文|卢通《小蝌蚪找妈妈》是统编本二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教师应充分挖掘这篇课文的教学价值,以使教学效益最大化。
对低年级学生来说,读好课文是课堂教学的主旋律,那么,在当今教学背景下,教师怎样才能让学生读出新意、读出童话的趣味呢?一、基于童心,以问设疑,激发朗读的兴趣低年级学生好奇心强,乐于探索新鲜的事物,喜欢思考。
在《小蝌蚪找妈妈》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从学生的心理性格特点出发,提出学生感兴趣的话题,从而把他们自然带入到朗读情境之中,让学生从中感受到朗读的乐趣。
在教学时,教师在板书课题之后,可以鼓励学生就课题质疑。
在教师的鼓励下,学生各种稀奇古怪的问题一涌而出:小蝌蚪为什么要找妈妈?是妈妈不要它了吗?小蝌蚪是和妈妈走散了吗?小蝌蚪好可怜啊,找不到妈妈了该怎么办啊?学生天生喜欢想象,在他们的小脑瓜里,小蝌蚪像是他们的朋友一样,他们不由得为小蝌蚪感到担心。
在这种教学情形下,教师趁机提出:“同学们,你们想知道小蝌蚪为什么要找妈妈吗?他们是怎样找妈妈的?有没有好心人与警察叔叔帮助他们?他们最后找到妈妈了吗?”这样的问题提出以后,学生迫不及待到文本中一探究竟,他们阅读课文的兴趣更浓厚了。
有了这样的学习氛围作为基础,学生朗读能力的提升是必然的。
尊重童心,呵护儿童的想法,在童话类文本的教学中显得至关重要。
因此,在《小蝌蚪找妈妈》一课的教学中,从儿童的心理特点出发,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先说一说:小蝌蚪为什么找妈妈?在找妈妈途中遇到了哪些困难?它们最后找到妈妈了吗?这些问题的提出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53|阅读期待,有助于学生探究意识与创新精神的培养。
二、个性朗读,以读悟情,读出不同的风采“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同的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感悟不同。
在朗读课文时,学生的语气、重音以及情感基调等方面也会有所差别。
因此,在《小蝌蚪找妈妈》这一课的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读出自己的阅读感受,发表自己的朗读感受。
语文朗读教学方法谈

言 文 字 中 的 “ 感 因 素 ” 形 成 情 感 记 忆 ,建 情 , 构 情 感 图 式 , 进 行 言 语 内 化 和 语 感 渗 透 , 为 外 化 为 语 符 系 统 服 务 。 教 学 中 ,应 注 意 做 好 :
对文本的 感悟 理解 。它所实现的 不仅是一般对
话状 态 的新 质滋 生 、精 神提 升 ,更是 语 文学 习意 义 上 的 语 感 图 式 的 丰 富 与 深 厚 。 小 学 语 文 朗 读
都 是 错 误 的 ,学 生 朗 读 到 位 了 ,他 们 对 “ 树 榕 之大 ” 的体会 也就 更深 了。
三 .强 化 体 验 ,感 同 身 受
叶圣 陶先 生说 :“ 作者胸 有 境 ,入境 始 与
亲。 ”赞 可 夫 说 : “ 学 法 一 旦 触 及 学 生 的 情 绪 教
和意志 领域 ,触及学生 的精神需要 ,就 能发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1. 以情 激 情 ,拨 动 学 生 “ 心灵 之 弦” 。语 文
学科 的人文性决 定 了语文 教师情 感的丰富性 与
外 显 化 。 教 学 中 , 教 师 应 以 自 己的 真 情 去 激 发 学 生 的 感 情 ,拨 动 学 生 的 心 灵 之 弦 ,使 学 生 从 教 师 身 上 获 得 丰 富 的 情 感 信 息 。 教 师精 彩 的 朗 读 导 语 具 有 “ 轴 拨 弦 三 两 声 ,未 成 曲 调 先 有 转
文章内容和叙述 层次 ( 条理)时 ,就宜采用引 或
读 的 形 式 ; 当处 理 对 话 较 多 、富 有 情 趣 的 文 本 时 ,就 宜 采 用 分 角 色 读 的 形 式 ; 当 需 要 渲 染 气 氛 、营造 气 势时 ,就 更宜 采 用 齐读 的 形式 … …当
浅谈农村小学生朗读的教学方法

即以分析为先导 ,教师先 讲高低 快 慢、 断连疏密 的朗读技 巧 , 生动笔适 当 学 做记 号 ,以便引起对 文本 朗读停顿语 气 的注意 , 然后再反复练读 比较 。当遇到需 要停顿 的词语或 较长 的句 子 ,让他 们在 需要停顿 的词语 后面用“” 出 , “ ” 、标 用 ・标
如 《 七律 ・ 长征》 :红军 、 不怕 \ 远征
难, 万水 \ 山 \ 千 只等 闲。五岭 \ 逶迤 \ 腾 \ 细浪 , 乌蒙 、 磅礴 \ 走泥丸 。 沙 \ 金 水拍 \ 云崖暖 , 大渡 \ 桥横 \ 铁索寒 。 更喜 \ 岷山 \ 千里雪 , 三军 \ 过后 \ \ 尽 开颜 。第 一句
出重 读 的 词 语 , “ ” 出 轻 读 的 词 语 。 用 △ 标 通 过 加 上 这 些 提 示 符 号 ,学 生 更 容 易 掌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生 的朗读水平 不断提高 。在语文教学 中 如何进行 朗读训练 , 提高 阅读效果呢?下
面谈谈笔者进行 朗读训练的几个 方法 。
一
么?” 学生答读 :生活 啊!我爱你 ! 以此 “ ” 体会 达格尼 的内心激动与 幸福 。这样 的
一
语气急迫 紧张 , 时抓住 “ 十多米 ” “ 读 六 、居 高临下 ”“ 、纹丝不动 ”“ 、必须 ”等词语 , 体
现环 境 形 势 紧 迫 ;只 盼 望 ” “ 痛 快 快 ” “ 、痛
些 ,以 表 达 对 牺 牲 战 士 的沉 痛 缅 怀 之
情 。最后 一句 应读 出欢 欣鼓 舞 的语气 ,
则读 出殷切期待 的心情 。第 三部 分 , 语气 更 加紧 迫 , 语调 更加 急速 , 时 抓住 “ 读 绷 得 紧紧 的” “ 忍 ” “ 、不 、 忍不住 不 看” “ 、 盼
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的几点做法

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的几点做法语文教学是学校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语文教学中的朗读教学更是其中的重要环节。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进行有效的朗读教学,对于学生的语文学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下面我们就来谈一谈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的几点做法。
一、培养学生的朗读兴趣一份好的朗读教学,首先要培养学生的朗读兴趣。
孩子们通常会对一些有趣、有故事性的读物产生浓厚的兴趣,因此在朗读教学中,我们可以选择一些生动有趣的故事、诗歌等材料,引导学生进行朗读。
老师在朗读教学中要充分发挥自己的激情和热情,激发学生热爱朗读的情感动力。
在培养学生的朗读兴趣上,学校还可以举办一些朗读比赛、朗读活动等,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
通过这些形式多样的朗读活动,可以使学生在积极参与中提高自己的朗读能力和意愿。
二、注重朗读的语音语调在朗读教学中,语音语调是非常关键的。
学生需要掌握正确的字音,通过不断的朗读练习,使学生熟练掌握标准的语音。
学生在朗读时还要注意语调的抑扬顿挫,通过运用正确的语调来表达文章的意境和情感。
老师可以为学生进行示范朗读,并指导学生注意语音语调,使学生在朗读中能够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内涵,使朗读更具有感染力和表现力。
在语音语调的训练中,可以利用一些语音纠正和模仿练习,例如通过朗读练习、配音练习等,让学生不断地模仿和巩固正确的语音语调。
朗读节奏是朗读表现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培养学生的朗读节奏,可以让他们在朗读时更自然、更有韵律感。
在朗读教学中,老师可以选择一些有音乐感的文章,配合音乐进行朗读,让学生感受到朗读的节奏感和韵律感。
老师还可以利用口型练习、口齿训练等方法,帮助学生掌握良好的朗读节奏。
四、提升学生的朗读表现力良好的朗读表现力是朗读教学的重要目标。
在朗读教学中,老师可以通过一些形体动作、面部表情等辅助手段,来帮助学生更生动地表达朗读内容。
老师可以引导学生在朗读时加入情感,使朗读更加饱满和有表现力。
通过这些朗读表现力的培养,可以使学生的朗读更具感染力,更具表现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朗读教学方法例谈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1)08-0136-02朗读是阅读教学中最重要的教学方法,朗读训练对于培养学生的语感、陶冶情操、发展思维,增加积累等方面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笔者在长期的语文教学实践中学习、借鉴、归结了以下的朗读指导方法:1 情境朗读法情境朗读法是指从教学的需要出发,依据教材内容创设富有感染力的具体场景或氛围帮助朗读的方法。
小学生的思维以感性认知为主,因此常用的情景创设有以下几种形式:1.1利用插图利用图画创设与课文内容相近的情境,激发学生朗读兴趣的方法。
《军神》中刘伯承不用麻醉药进行手术这一部分,是这篇文章中最惊心动魄的一幕。
教学时,教师可以配合课文中的插图,引导学生观察图片中刘伯承的动作、沃克医生的神情、被抓破的白被单,从静态的画面去感受人物的内心,然后引导学生朗读。
这样既可以读出刘伯承钢铁般的意志,也可以更好地读出沃克先生由衷的敬佩和赞扬之情。
1.2音画辅助借助现代教育技术创设与文本息息相关的情景,充分调动学生视觉、听觉器官的积极活动,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情感的朗读指导方法。
教学《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中“我们等着与爸爸凯旋的那一天,我们要带着最美的鲜花迎接他,可等来的却是……”这一部分时。
伴着凄惋的“再见警察”的音乐,教师播放我国维和战士牺牲后灵柩回国时的新闻图片。
学生顿时进入文章的情境中,读出了人物的内心感受。
1.3补充资料教学某一篇文章时,将与其主题、题材、内容或者表现方法相近的文段结合起来,形成一个有感染力的情境,引导学生进行朗读的方法。
在教学《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时,引导孩子朗读其他的送别诗歌,如《别董大》、《送元二使安西》、《芙蓉楼送辛渐》等。
学生在浅吟低唱中情动而辞发,形成了一个送别的主题,自然对李白送别孟浩然时依依不舍之情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和感受,朗读时情感也会由内而发。
创设情景的方法还有实物演示、语言描述、运用体态语等几种形式。
2 比较法借助不同朗读方式的比较,进行情感、语调、节奏、重音等细节差异的辨析,让学生更好的领悟文本的的内涵,从而更准确地表情达意的朗读方法。
2.1重音比较这是把重音放在句子中的不同位置进行比较朗读的方法。
教学《鸟的天堂》中“我有机会看清它的真面目,真是一株大树,枝叶的数目不可计数”时。
教师在学生强调的不同重音的词语下划上记号,引导学生把这句话放回到课文中去读一读,联系上下文想一想,究竟怎样读才更妥贴?通过比较,有的学生发现重音应该在“一株”,表示强调;有的学生指出既不是“我”说的“许多株”,也不是朋友说的“两株”,它和课文上段是有联系的,应该强调“一株”。
2.2句型转换比较这是将课文中的感叹句,祈使句,反问句等改变成其他句型进行比较的朗读方法。
如《中彩那天》里的”难道我们中彩得到汽车是不道德的吗?”改为陈述句后为“我们中彩得到汽车是道德的。
”学生通过比较朗读,从“我”的反问语气里感悟出前一句更能衬托出“我”认为中彩后这辆汽车应该属于我们的,为后面父亲的所作所为埋下了伏笔,更能衬托出父亲讲诚信的高贵品质。
这种方法既让学生掌握了反问句的特点,又帮助学生领悟作者表达的情感。
2.3添词比较通过在文章中人的语气,情感中添加相应的提示语朗读法。
在教学《灰雀》一文中,作者为了留给读者更多的想象空间,其间的人物的对话前没有添加提示语,这对于孩子理解来说有一定的难度。
如:男孩()地说:“没……我没看见。
”师在同孩子一起讨论,从语言中揣摩、判断当时人物的内心活动添加适合的提示语(括号里可以填“断断续续”“小声”“害怕”“吞吞吐吐”等词语)。
学生们根据自己填写的答案品读,再和原文中的句子比较,体会到了小男孩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却又不敢承认的心理。
比较的方法还有情感比较、改变标点比较、删词比较、换词比较、呼应语句比较等等。
3 体验法这是引导学生将课文中人物的情感体验内化为自己的感受的朗读方法。
《我的战友邱少云》中如何让学生更深切地理解邱少云在烈火中如钢铁一般的坚强这部分内容时,引导学生结合自己在生活中的经验,被热水或者其他东西烫着的感受,来朗读“他像千斤巨石一般,趴在火堆里一动也不动”“这位年轻的战士,直到生命的最后一息,也没挪动一寸地方,没发出一声呻吟。
”通过联系生活实际,感情会更丰富,读得会更到位。
4 变式朗读4.1变序朗读变序朗读法是改变文本的段落的顺序进行朗读的方法。
如教学《再见了,亲人》时,在学生熟读课文的基础上,要求学生变朗读,在第一到第三自然段后分别接读最后抒情的段落。
这时学生对志愿军和朝鲜人民“不是亲人却胜是亲人的感情”理解得越来越深,自然容易进入课文描述的情境中去。
4.2变文为诗这是通过将散文中词句优美、富有节奏的文句按照诗的方式排列起来朗读方法。
教学《秋天的雨》第一自然段,语句优美,可以将散文变为诗歌的形式来朗读。
这样的朗读有利于学生抒发情感,说出文章的音乐美、节奏美、情境美。
4.3择点朗读这是选择课文中的几个点串联起来朗读的方法。
如教学完《索溪峪的野》后,可以将2-5自然段的第一句连起来读一读,让学生发现课文围绕索溪峪的”野”,依次描绘了那儿的山、水、物及人的“野”,体现了一种天然之美。
最后强调学习写景的文章、游记等要围绕一定的顺序和脉络写下来。
5 品词揣读法通过品析词语领会其意韵和表达技巧,指导学生通过朗读表现其内涵的朗读。
教学古诗时,可以品其中富有表现力的词语。
如白居易的《池上》——“偷采白莲回”;王安石的《泊船瓜洲》——“春风又绿江南岸”;这些诗句中“偷”、“绿”字,使诗的境界全出。
“偷”,这个字能表现小娃的天真无邪和纯朴可爱,突出其童心、童真、童趣,也表现了诗人对乡村孩子的喜爱之情;“绿”,唤起学生许多联想,写出春风给江南大地带来的春意蓬勃的景象。
抓住古诗词中的“诗眼”引导学生品析朗读,进入意境。
6 想象法通过创设情境,一边读一边想象,将抽象文字在头脑中转化为形象鲜活的画面,帮助学生更好地走进文本的朗读。
教学《秋天的雨》中“你看,它把黄色给了银杏树,……邮来了秋天的凉爽”这一部分时。
教师让学生闭上眼睛,静下心来想一想,这是一幅怎样的画面。
然后用自己的读书声表现心中想象的美景。
学生通过想象的办法,把整个句子都活了,读出了银杏树的美。
根据一定的教学目标,教师进行引读和插读,学生根据教师辅垫性的引读和插话来朗读课文。
这种引读,读中有问,读中有思,能启发学生想象,指导思路,提示性质,能理清课文的表达方式和逻辑顺序。
课堂中最常用的有三种形式。
7.1提示引读教师先读某些语句的开头部分,让学生接读。
在《香港,璀璨的明珠》时,教师引读每一个自然段开始的中心句,学生接读。
这种引读,有利于学生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和作者的写作思路,还可以为后文的朗读奠定一定的感情基调。
7.2插叙引读教师在学生诵读中插叙一些课文的空白的方式引导学生朗读。
如教学《游园不值》一课,师:“叶绍翁在杭州西湖一带长期隐居,雨过天晴之时,他去拜访友人,轻轻敲击柴门,却没有人开门他猜想到,他轻轻吟诵道。
”生读:“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
”师:“抬头一望,一枝红杏伸出高高的院墙,这红杏将我们的心肺滋润了!游园访友没能进园,隔墙观花,神游园中,作者心愿意酬.叶绍翁欣喜的吟诵道”生:“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教师在诗句跳跃的过程中插叙情与景的空白,使学生身临其境,仿佛同作者一起游园,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
引读法还有讲述引读、插问引读、添词引读等几种形式。
恰当地设疑,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课文。
设疑引读不仅能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而且能打开学生思路的大门,去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和答案。
一般可以从这几个方面入手:8.1题眼处设疑题目是文章的窗口,抓题眼设疑,让学生从整体入手,快速地读懂课文内容和理清思路。
例如教学《自然之道》一课,教师可抓题眼“道”字设疑:①什么叫“道”?“自然之道”是什么意思?②作者从什么事情中明白了自然之道③明白了什么样自然之道?通过题眼质疑,环环相扣,层层推进地引读,理清了课文思路,又达到了“问一句牵动全篇”的效果,促进学生积极思维。
8.2矛盾处设疑课文中有一些看似自相矛盾的地方,有其特殊的表达作用,抓住这些矛盾点,可以更好理解文章的内容,体会表达的感情,领会写作的巧妙。
例如,教学《十里长街送总理》一课中“一位满头银发的老奶奶,双手拄着拐杖,背靠着一棵洋槐树,焦急而又耐心地等待着。
”引导学生质疑“焦急”和“耐心”是一对反义词,为什么用在一起呢?通过讨论体会到,“焦急”是说老奶奶盼望早点见到总理灵车,“耐心”是说老奶奶无论等多久,也要等到总理的灵车。
这时朗读就能表达出老奶奶对总理的崇敬和不舍之情。
8.3反复处设疑抓住课文在某些地方反复描写的某一内容质疑,可以更好地理解课文。
《小音乐家扬科》这篇课文四次反复写了扬科的眼睛,我们从描写他的眼睛入手质疑,分析其表达作用,使学生对杨科形象丰满起来,自然读出了作者表达的情感。
此外,根据文本的特点还有开篇处设疑、空白点设疑、模糊点设疑、细节点设疑、转折点设疑等等。
9 表演法9.1分角色表演在学生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进入文章中角色的内心世界,分别朗读人物对白的方式。
如教学《陶罐与铁罐》一课朗读陶罐与铁罐的对话时,教师让男孩子朗读铁罐的话,女孩子朗读陶罐的话。
通过分角色朗读,帮助学生真正进入文章的情境中,进入角色的内心世界,这时更容易表现角色的性格,读出人物的语气。
9.2动作表演通过表情,动作等体态语言辅助表达文本情感朗读。
教学《富饶的西沙群岛》中“海参懒洋洋地蠕动,大龙虾全身披甲,划过来,划过去,样子挺威武”这一部分时。
教师让孩子们边读边用动作来表示,学生在做做读读中,加深对“懒洋洋”“威武”等词的理解,调动了他们朗读的积极性。
根据朗读的形式,还有范读法、赛读法、诵读法、伴读法、轮读法、接读法、领读法、交互读、自由读、填空读、淘汰读、吟诵读等方法。
在实际教学中,可以根据不同的学习内容和学习目标,灵活机动地使用这些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