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棉铃虫生物防治研究进展
转基因抗虫棉

转基因抗虫棉的研究进展摘要:综述了转基因抗虫棉的研究进展,包括抗虫基因的研究、载体构建技术的研究、转化技术的研究及存在的问题等,并展望了转基因抗虫棉未来发展前景。
关键词:转基因抗虫棉花研究进展引言棉花生长周期长、虫害多,造成的损失非常严重。
据统计,在转基因抗虫棉商品化之前,全球每年用于防治棉花虫害的费用高达20亿美元,约占所有农作物防虫费用的四分之一。
[1]传统的化学农药防治棉铃虫不仅费用高,且已引发了棉虫的抗药性,同时化学杀虫剂的过量使用也带来了环境污染的问题,而转基因植物所产生的杀虫蛋白主要是通过抑制害虫消化等生理功能而达到抗虫的目的。
与施药防治棉田害虫相比,转基因技术具有较多优势:不会在土壤和地下水中造成残留;不会被雨水冲刷流失;对非靶标生物无毒性;保护作用无盲区;减少农药及用工投入[2]等。
雪花凝集素(Gulanthus nivalis agglutinin gene,GNA)是第一个转入重要作物、并对刺吸式口器害虫有抗性的基因,转GNA的水稻可降低害虫的存活率,阻止害虫的发育[3]。
另外烟草阴离子过氧化物酶[4]、昆虫几丁质酶基因[5]也被用于抗虫基因工程的研究。
迄今为止在棉花抗虫基因工程研究领域,最成功的例子是苏云金芽孢杆菌Bt杀虫基因的应用,其次是蛋白酶抑制剂基因。
另外,凝集素、α-淀粉酶抑制剂、胆固醇氧化酶等转基因抗虫植物的研究也取得了进展,所以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培育转基因抗虫棉受到了各国的高度重视。
自1996年商品化种植转基因作物开始,全球转基因植物的种植面积已由1996年的170万hm2猛增到2008年的1.25亿hm2,增长了73倍,2008年全球市场价值已达75亿美元,约占全球商业种子市场的22%,其市场价值优势明显,转基因产业得到了蓬勃发展,尤其在发展中国家。
印度Bt棉2002年引入,连年种植面积快速增加,至2008年达760万hm2,产量翻番,曾经是全球棉花产量很低的国家,现已成为棉花出口国。
新疆棉花病虫害发生特点及防治探究

新疆棉花病虫害发生特点及防治探究1.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哈密市农业农机技术推广服务中心、、8390002.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哈密市农业农机技术推广服务中心、、8390003.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哈密市农业农机技术推广服务中心、、8390004.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哈密市农业农机技术推广服务中心、、839000摘要:新疆是非常重要的棉花生产地区,供应着市场上主要的棉花制品,随着棉花种植产业规模的不断扩大,病虫害的侵蚀情况也越来越严重,对于棉花产量产生的影响也是尤为关键的,会导致棉花品质降低、产量下降,造成棉农收入减少。
可见,加强对于棉花病虫害的管理,是保障棉花产量质量提升,棉农经济收入的重要措施。
作为相关管理部门,需要认识这一问题,并且不断进行优质病虫害防治技术的研究以及推广,以便能够及时为农户棉花病虫害的防治管理提供指导和帮助。
本文主要分析了新疆地区棉花种植中常见的病虫害发生的特点,并就实际防治措施进行了综合分析,介绍了相关防治措施。
关键词:新疆;棉花;害虫;发生特点;防治提升棉花病虫害的防治措施,首先需要对棉花各个生长时期的发育特点有所了解,并且掌握各个生长时期的易感病虫害类型以及各类病虫害的发展特点和发生规律,以其为基础进行各项防疫防控措施的规划以及完善,从根本上降低各类病虫害的发生以及发展。
一、棉花病虫害的防治原则要想能够实现棉花病虫害的有效防治,不能仅从某一个环节进行强化,需要不同工作的相互配合完成,需要建立健全棉花病虫害的防治体系,完善防治方案,进行棉花病虫害的防治处理。
在棉花病虫害监管时,需要及时发现棉田中存在的病虫害发病或者传播情况,并且及时将其规划入病虫害防治之中,通过不同环节工作的有序配合,起到降低病虫害发生传播的效果,提升棉花健康生长的效果[1]。
二、棉花病虫害防治策略随着各类新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对于各项农业生产工作效率的提升,也有帮助,棉花病虫害防治方面新技术的利用率也有明显提高,传统棉花病虫害防治中主要通过药物的应用来实现对于病虫的杀除以及病害的抑制,虽能够起到一定的防治效果,但是对于棉花的高质生产以及棉花产区生态环境的保护也是非常不利的[2]。
棉铃虫综合防治技术

棉铃虫综合防治技术和煦的阳光下,绿油油的棉田里,看上去静悄悄的。
然而,在这平静的表象下面,一只只狡猾的虫子,在繁茂的花蕾和花铃中,肆无忌惮地爬来爬去,寻找着稚嫩的棉铃作为它们的美食。
这就是棉农们最憎恨的害虫——棉铃虫。
棉铃虫属于鳞翅目,夜蛾科昆虫。
它危害棉花、玉米、麦类、辣椒、番茄等多种作物,但以危害棉花为主。
棉铃虫从形态发育上可分为卵、幼虫、蛹、成虫四个阶段。
棉铃虫以蛹的形式在棉田里过冬,大致分布在地表2.5厘米至6 厘米的土壤中。
第二年三月份以后,日平均气温上升到6摄氏度以上时,蛹羽化成成虫,也就是我们说的“棉蛾子”。
当温度上升到23摄氏度以上时,狡猾的棉蛾子在晚上出来觅偶交配,一头雌蛾可产500到1000粒卵,而且,它们会把卵产在幼嫩的叶子上和花蕾上,以便幼虫一经孵化便有食物可以享用。
对棉花产生危害的,就是我们刚才看到的棉铃虫幼虫。
幼虫有多种体色,有绿色、黄色、淡红色等等,体表有灰色的尖刺;腹面有黑色或黑褐色的小刺。
棉铃虫幼虫有取食棉花顶尖、花蕾、花铃的习性,棉花的顶尖往往是棉花的生长点,生长点被棉铃虫幼虫吃掉,就变成了无头棉,不会再长出新芽,棉农称为“公棉花”或“无头棉”。
随着棉铃虫幼虫的长大,又开始啃噬花蕾和花铃,一只幼虫,可以钻蛀10到20个花蕾或花铃,受害的花蕾不能正常开放成花铃,严重时枯黄脱落;受害的花铃,为黑褐色水浸状斑,严重时布满黑点,僵化脱落。
由于棉铃虫幼虫的危害,棉花出现不同程度的减产,给棉农们带来了经济损失,20世纪90年代,棉铃虫害曾经造成长江流域棉区20%~30%减产,黄河流域曾经造成过绝收的损害。
棉铃虫对于棉花的危害还有另一个方面,那就是棉铃虫不像其他的害虫一样,一年只发生一代,在适合的温度下,棉铃虫可以发生三代到七代。
棉铃虫卵的孵化期3到7天左右,幼虫期15-20天,蛹期18天左右,成虫期一般为7-10天,这样一个周期算下来,大约45天到55天左右,这一个周期,我们也称作一个世代,一年中,棉铃虫可以经过几个世代。
膜下滴灌棉田棉铃虫发生规律及综合防治技术论文

膜下滴灌棉田棉铃虫发生规律及综合防治技术[摘要] 棉铃虫是当前棉花生产中一种重要的害虫,认真研究膜下滴灌条件下棉铃虫的发生规律,搞清棉铃虫发生的原因,坚持压低越冬代基数,狠治一代,控制二代保蕾花,主治三代保成铃为目的,通过改善棉田的水肥条件,充分利用农业防治措施,以保护天敌、以虫治虫、以益控害的生物防治,结合诱杀、生物和化学防治,积极有效地控制棉铃虫的危害,保证棉花优质超高产。
[关键词] 滴灌棉田;棉铃虫;发生规律;综合防治近几年来,我团棉花滴灌已全面推广,棉花滴灌面积占棉花总播面积的90%以上。
?随着滴灌技术大面积应用,其灌溉方式发生了改善,它将水分、养分均匀持续地定时、定位地运送到棉花根系附近,棉花栽培配套技术随之改变,致使棉田棉铃虫所处的生态环境,及其发生规律也随之发生相应变化。
因此棉铃虫发生呈逐年加重趋势,并且已成为棉花高产的制约因素。
2009年棉铃虫以其发生时间早,数量大,世代重叠等“多重优势”。
掌握膜下滴灌条件下棉铃虫发生规律,制定一个长远、全面的防治棉铃虫对策,确保棉花持续均衡增产具有重大意义。
现就2009年滴灌棉田棉铃虫发生规律及综合防治技术探讨如下。
一、滴灌棉田棉铃虫危害逐年加重的原因分析1.越冬基数大根据2009年3月1~4日对棉田、菜地、果园、林带取样调查,调查每平方米蛹量0~2.5头,平均每平方米0.596头。
其中:菜地平均0.57头/m2,果园平均0.83头/m2。
棉田平均0.78头/m2,林带平均平方米为零。
从调查看2009年棉铃虫越冬蛹基数高于2001年~2008年平均基数0.25头/m2的近八年来平均基数2倍。
只比2006年的0.63头/平方米稍低。
2.灌溉方式的改变温、湿度是影响棉铃虫生长发育的主要因素,棉花膜下滴灌与沟灌相比特点是:每亩灌量减少,灌水周期缩短,灌水次数增加,渗水深度变浅,改变了棉田生态小气候。
适宜温度25~28℃,相对湿度70%~80%,膜下滴灌能够始终保持棉田较为湿润状态,有利于老熟幼虫在棉田5cm土壤中化蛹,田间一、二代化蛹调查表明,膜下滴灌棉田蛹量为 6.5 头/m2,常规沟灌棉田蛹量为 1.6 头/m2,膜下滴灌棉田蛹量明显高于常规沟灌棉田蛹量。
棉铃虫的生物学特性及综合防治方法

棉铃虫的生物学特性及综合防治方法棉铃虫(名称:Helicoverpa armigera)是一种重要的农业害虫,主要以棉花、玉米、大豆和蔬菜等作物为食,给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造成严重影响。
为了有效控制棉铃虫的繁殖和损害,我们需要了解其生物学特性,并结合综合防治方法。
一、棉铃虫的生物学特性棉铃虫是一种夜间活动的昆虫,老熟的幼虫体长可达35毫米左右。
它的卵形状像圆顶,偏黄白色,通常在农作物的叶片上产卵。
幼虫则是最主要的危害阶段,它们以叶片为食,严重时可导致株高度减少。
棉铃虫的寿命一般为30至50天,成虫体型较大,翅膀为褐色,前翅有深色圆斑和菱形深色斑点,翅膀展开约为40至50毫米。
成虫主要活动于傍晚至清晨,在这个时间段对其进行防治效果较好。
二、综合防治方法1. 生物防治利用棉铃虫的天敌和天才进行生物防治是一种可行的方法。
例如,可以引入天敌昆虫蚂蚁,蚂蚁会寻找并捕食棉铃虫的卵和幼虫。
此外,一些寄生昆虫如小蜂也可以寄生在棉铃虫体内,从而控制其数量。
2. 化学防治化学防治是一种常用的方法,但需注意选择合适的农药和使用方法。
在选择农药时,应综合考虑对害虫的毒杀效果、环境友好性和非靶标生物的安全性等因素。
使用农药前需详细阅读产品说明,并按照建议的用量和使用方法进行施药。
3. 栽培管理通过科学的栽培管理措施也能够有效地减少棉铃虫的危害。
例如,选择抗虫品种,及时清除农田中的杂草和病虫基源,以减少害虫的滋生和传播。
同时,合理施肥和灌溉,保持农作物的健康生长状态,提高其抵抗病虫害的能力。
4. 诱捕监测诱捕监测是一种重要的防治手段,可以用来了解棉铃虫的发生和活动情况。
通过设置黄板、粘虫球等诱捕装置,可以吸引并捕获成虫,从而判断其数量以及危害程度。
定期检查和监测诱捕装置,有助于及时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
5. 文化措施文化措施包括合理的轮作和间作安排、合理的种植密度以及及时清除残茬等。
通过合理的文化措施,可以减少棉铃虫的滋生和传播,降低其危害程度。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在农业昆虫学研究和害虫防治方面取得了哪些成就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在农业昆虫学研究和害虫防治方面取得了哪些成就一、蝗虫的治理真正意义上的蝗史研究工作开始于50年代。
其大背景是我国大规模的药剂防治蝗虫工作正如火如荼展开,为了更全面弄清蝗灾发生规律,当时不少学者对蝗史资料进行了整理分析。
曹骥《历代有关蝗灾记载之分析》(《中国农业研究》1950年第1卷第1期),讨论了公元前200年至公元1901年河北、山东、河南、江苏、浙江、安徽六省的蝗灾发生情况,及其与旱灾、水灾、温度、天敌、人类防治等因素的消长关系;并运用数量统计、对比分析的方法,绘有多种关系曲线表。
这是较早运用自然科学方法统计古代灾害的尝试,也是后来研究者用得较多的方法。
郭郛《中国古代的蝗虫研究的成就》(《昆虫学报》1955年第5卷第2期),对我国古代的治蝗成就进行了分析。
安徽省文史研究馆自然灾害搜集组《安徽地区蝗灾历史记载初步整理》(《安徽史学通讯》1959年第2期)一文是对该馆编制的“安徽省近千年来自然灾害分区统计表”中关于蝗灾记载的整理分析,得出该地蝗灾的发生表现出连续性与广泛性、蝗灾与旱灾的发生有一定相关性等结论。
此外还有钦白《历代捕蝗记》(《安徽日报》1961年8月17日),兆寅《陈振龙在农业上的又一贡献——〈治蝗传习录〉介绍》(《福建日报》1961年10月29日),汪子春、刘昌芝《徐光启对蝗虫生活习性的认识》(《生物学通报》1964年第5期)等。
二、转基因抗虫棉的推广1种植面积逐年扩大从黄河流域棉区来看,1998-2001年国产转基因抗虫棉种植面积占抗虫棉总面积的比例分别为18.9%、35.7%、35.3%、37.7%。
20022005年黄河流域棉区8省市国产转基因抗虫棉推广面积分别为60.7万公顷、99万公顷、139.1万公顷和206.9万公顷,占黄河流域棉区抗虫棉总面积的比例分别为41.9%、47.7%、67.1%、83.4%。
2004年国产转基因抗虫棉种植面积首次超过美国品种,彻底结束了美国转基因抗虫棉在我国黄河流域棉区占主导地位的历史。
棉铃虫发生及防治技术措施

棉铃虫发生及防治技术措施棉铃虫是一种严重危害棉花产量和品质的害虫,它主要分布在我国南方地区。
棉铃虫取食棉花的铃、子、籽等部位,导致棉铃变小、掉落、受伤等,严重影响棉花的正常生长和发育。
为了有效防治棉铃虫的危害,下面将介绍棉铃虫的发生规律以及相应的防治技术措施。
1.棉铃虫发生规律:棉铃虫的发生与气候条件密切相关,高温多湿的环境是其繁殖和发生的有利条件。
在南方地区,一般在7月份开始出现棉铃虫的危害,8月份达到高峰期,然后逐渐减少,11月份基本结束。
2.棉铃虫防治技术措施:(1)合理耕作措施:及时翻耕,保持土壤湿润,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棉花的抗虫能力。
(2)选择抗虫棉种:选用抗虫性强的品种,如免疫系列的棉花品种。
这些品种对棉铃虫的抵抗力更强,抗虫效果更好。
(3)生物防治:利用天敌或天敌细菌等生物手段进行防治。
常用的天敌包括益虫昆虫、蜘蛛等。
也可以引入天敌细菌来消灭棉铃虫。
(4)化学防治:根据棉铃虫的发生情况,选择合适的农药进行防治。
可以使用有选择性的杀虫剂,如吡虫啉、恶虫净等。
在使用农药时,要注意剂量和使用时机,避免药害。
3.具体防治措施:(1)定期巡田观察:及时发现棉铃虫危害的迹象,比如叶片被咬食、叶片上的粪便等。
巡田观察可以及早发现,及早防治。
(2)黄板监测:在棉田内设置黄色粘虫板,诱引和捕杀害虫。
黄板监测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虫口的密度和分布情况,从而采取有针对性的防治措施。
(3)生物防治:可以引入天敌昆虫,如蜘蛛、寄生蜂等,来控制棉铃虫的数量。
也可以使用天敌细菌来杀灭棉铃虫,如苦杏树细菌等。
(4)适时化学防治:在棉铃虫的危害高峰期,根据虫口密度和经济损失程度,选择合适的农药进行防治。
在施药时,要注意用药剂量和方法,避免对环境造成损害。
(5)清除秧苗、采棉垃圾:清理棉田中的秧苗和采棉垃圾,减少棉铃虫的滋生环境,可以有效地控制害虫的种群数量。
综上所述,防治棉铃虫的措施包括合理耕作、选择抗虫棉种、生物防治、化学防治等。
新疆地区棉铃虫成因以及综合防治

新疆地区棉铃虫成因以及综合防治摘要:棉铃虫helicoverpa armigera (Hubner)是我区制约棉花生长的主要害虫之一,本文结合棉铃虫危害特点,分析了棉铃虫猖獗因子,并从农业防治、生物防治、选育抗虫棉等方面,提出了适合我区的棉铃虫综合防治技术体系,对我区棉铃虫防治,减少其对棉花的危害,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棉铃虫;危害特点;猖獗因子;综合防治技术体系前言棉铃虫helicoverpa armigera (Hubner)是我国各棉区的主要害虫之一,成为了制约棉花生产发展的关键因子之一。
1990年以来,棉铃虫进入了70年代初大发生后的又一个发生高峰期,至1994年的5年中,黄河和长江流域等我国主要棉区有4年大发生,特别是1992年山东、河北、河南、江苏、安徽、山西、陕西、湖北、辽宁等省的6000多万亩棉田,棉铃虫特大发生,黄河流域的发生量是常年的20倍以上,发生期提早7-10天,重灾区棉花因棉铃虫减产达50%以上,全国棉花总产减少1/3,损失惨重。
新疆由于独特的地理气候环境,没有受到大的影响。
然而自1994年以来,在新疆各棉区棉铃虫的发生有了一些新的变化,南疆和东疆棉区表现出逐年加重的趋势,部分地区爆发成灾。
北疆棉区近两年也逐年成上升趋势,甚至局部地区的暴发成灾。
如1998-1999年伊犁等地的个别棉田,棉铃虫二代幼虫田间百株虫量达30-60头,当年产量损失达30%。
我区由于植棉面积的逐年扩大,加之新疆岛屿式绿洲农业生态特性,棉区较集中,大部分棉区棉花面积占到总耕地面积的60-80%,棉田难以合理倒茬,农田生态系中生物群落多样性下降,十分有利于棉铃虫的发生,经初步调查研究分析,北疆棉区棉铃虫的发生有进一步加重的趋势。
一、棉铃虫的为害1危害特点主要蛀食蕾、花、铃,其次食害嫩叶。
取食嫩叶时吃成洞孔或缺刻;花蕾蛀食后苞叶变黄,不久干枯脱落;正在开花时,食害柱头和花药,不能受粉结铃;青铃被害后蛀成孔洞,常诱发病菌侵害,造成污染烂铃;每头幼虫一生可食害蕾、花、铃10个左右,多者达18个。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棉铃虫生物防治研究进展XXX(XXXX大学,XXXX院XX系,XX,XXXXXX)摘要:生物防治是利用生物本身或其代谢产物,达到控制害虫的目的。
本文从自然天敌、微生物、性信息素、转基因技术、植物性杀虫剂和生化农药六个方面,论述我国针对棉铃虫的生物防治进展。
关键词:生物防治;棉铃虫;天敌;转基因;生化农药The research progress of Biological control about Heliothisarmigera(Hubner) in our countryWANG Run-Zheng (Department of Entomology, College of Plant protection , HenanAgricultural University , Zhengzhou 450000 , China)Abstract:Biological control uses orgranisms themselves or their metabolites to achieve aintention of pest control . This article from six aspects to introduce the biological controlprogress about Heliothis armigera Hubner in our country--natural enemies , microorganism ,sex pheromone , GM technology , botanical pesticides andbiochemical pesticides.Key words: biological control; Heliothis armigera(Hubner); natural enemy; transgenosis;Biochemical pesticide棉铃虫Heliothis armigera(Hubner)属于鳞翅目、夜蛾科,俗称棉桃虫、钻心虫。
棉铃虫是棉花蕾铃期重要钻蛀性害虫,主要蛀食蕾、花、铃,也取食嫩叶。
棉铃虫属于杂食性害虫,除了危害棉花,也危害玉米、番茄、豆类(鹰嘴豆、绿豆、大豆)、南瓜、烟草等,寄主植物有20多科200余种。
棉铃虫广泛分布在中国及世界各地,中国棉区和蔬菜种植区均有发生,其中黄河流域棉区、长江流域棉区、华南棉区每年可发生4-6代危害较为严重(Brown et al., 2002;巨换梅,2004; Inbar et al., 2008)。
棉铃虫的天敌防治技术的研究和实践引起人们关注,开始于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最早是为了解决化学农药杀伤天敌、污染环境、人畜中毒等问题;进入九十年代,随着棉铃虫抗药性逐渐增强,且连年发生、历期长,于是我国在对于棉铃虫的生物防治技术方面越来越得到重视(Brown et al., 2002)。
除了原本的天敌防治外,对于棉铃虫的生物防治技术越来越丰富,微生物防治、性信息素防治、转基因技术、植物性杀虫剂和生化农药,都对于棉铃虫的防治起着巨大的作用。
1. 利用天敌控制棉铃虫根据记载,棉铃虫的天敌有260多种,其中捕食性天敌140种,寄生性天敌120种。
发生数量较大,对棉铃虫有明显控制作用的天敌主要有瓢虫类、蜘蛛类、草蛉类、食虫蝽类和寄生蜂类(Williams,1996)。
在棉田棉铃虫发生期,控制棉铃虫卵和幼虫的天敌集团作用大小依次为:瓢虫草蛉类>食虫蝽类>蜘蛛类。
而天敌对棉铃虫的控制作用也存在于棉铃虫发生的不同时期:二代主要为龟纹瓢虫、捕食性蝽;三代主要为龟纹瓢虫、异须盲蝽;四代主要为异须盲蝽、蜘蛛、龟纹瓢虫(Hoddle et al.,1998)。
1.1龟纹瓢虫龟纹瓢虫Propylaea japonica(Thunberg)属鞘翅目,瓢虫科,广泛分布于中国、日本、印度等地,是我国农业生产中一种重要的捕食性天敌昆虫。
通常在棉田中拥有较大的数量,对棉田的主要害虫具有一定的控制能力。
通常认为龟纹瓢虫是棉蚜Aphis gossypii(Glover)的重要捕食性天敌,同时,龟纹瓢虫也捕食棉铃虫低龄幼虫和卵。
龟纹瓢虫是田间二代棉铃虫发生盛期最重要的优势天敌种群,是瓢虫科中对棉铃虫防治效果最好的捕食性昆虫(田毓起等,1979;李洪安等,2007;柳斌等,2009)。
1.2蜘蛛类蜘蛛是棉田棉铃虫、棉蚜的重要天敌,占棉田常见捕食性天敌的58%-96%(孟文等,1980)。
仅河北省棉铃虫天敌蜘蛛种类就有9个科,35种(苗春生等,1993)。
蜘蛛类在7、8月份的数量显著影响着第四代棉铃虫的发生行为,说明蜘蛛类是田间四代棉铃虫发生盛期最重要的优势天敌种群(刘舜洲等,1995)。
蜘蛛类优势捕食性天敌主要包括狼蛛、皿蛛、蟹蛛、蚁形狼蟹蛛、卷叶蛛、波浪蜘蛛、温室希蛛等(刘军等,2000)。
1.3草蛉类草蛉类属脉翅目草蛉科,广泛分布于我国南北各棉区,其成虫、幼虫均能捕食棉铃虫、棉蚜、棉花叶螨、盲蝽等害虫。
在田间主要捕食棉铃虫的草蛉,主要是大草蛉Chrysopa septempunetata、中华草蛉C. sinica和叶色草C.phyllochroma等。
大草蛉幼虫取食棉铃虫卵和幼虫,在棉田全年出现7月上旬和下旬两个高峰期。
中华草蛉取食棉铃虫1龄幼虫,其次为棉铃虫卵,全年出现四个高峰期,分别在7月上旬、7月下旬、8月中旬和9月上旬(丁岩钦等,1986;戴小枫等,1992;闫海霞等,2002)。
1.4食虫蝽类食虫蝽属半翅目,是棉田中种群数量很大的捕食性天敌,种类大约有23种。
其中,对棉铃虫有直接控制作用的有小花蝽orius minutus、蝎蝽Arma chinensis、华姬猎蝽Nabis sinoferus、大眼长蝽Geocoris pallidipennis等。
小花蝽为杂食性天敌昆虫,成虫和若虫均可捕食棉铃虫的初孵幼虫和卵,棉田内与第二代棉铃虫盛期相吻合(崔素贞等,1994)。
大眼长蝽在棉田中主要捕食棉铃虫的卵和初孵幼虫(崔金杰等,1997)。
1.5寄生蜂类寄生蜂是最常见的一类寄生性昆虫,属膜翅目,这种蜂通常寄生在鳞翅目、鞘翅目、膜翅目和双翅目等昆虫的幼虫、蛹和卵里,能够消灭被寄生的昆虫。
通过寄生蜂控制田间棉铃虫技术已经非常成熟,我国主要使用的寄生蜂有松毛虫赤眼蜂T.dendrolimi、玉米螟赤眼蜂T .astriniac、拟澳洲赤眼蜂T.confusum、多胚跳小蜂Litomastix heliothis、棉铃虫齿唇姬蜂Camplotis chlorideac等(刘军等,2000)。
寄生蜂通常个体微小,易受不良气候的影响。
成虫期遇大风的袭击,种群数量便会很快下降,使防治效果不稳定。
若人工室内批量饲养定期向棉田释放,可取得显著的防治效果。
2.利用微生物控制棉铃虫棉铃虫微生物防治,是利用昆虫病原微生物或其代谢产物来防治棉铃虫。
微生物农药具有对害虫转化性较强、对天敌安全、不污染环境等优点,其应用也越来越广泛。
目前已大量推广用于防治棉铃虫的微生物农药主要有Bt制剂、棉铃虫核多角体病毒、中华卵索线虫、微孢子虫等。
另外,球孢白僵菌(Beauveria bassiana)(翟锦彬等,1997)、嗜线虫致病杆菌(Xenorhabdus nematophila)(潘映红等,2004)、绿穗菌(Spicara Pracina)等微生物也具有很强的控制棉铃虫的特性,具有开发成微生物农药的潜质。
2.1苏云金杆菌Bacillus thuringiensis苏云金杆菌简称Bt,属于昆虫病原细菌,自1901年发现以来,苏云金芽孢杆菌制剂(下称Bt制剂)已经得到广泛应用,成为重要的生物杀虫剂。
Bt制剂的开发对于延缓棉铃虫抗药性,改善棉田生态环境,控制棉铃虫危害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任宝珍等,1995)。
Bt虽然已经在我国有了广泛的应用,但是其使用易受紫外线照射、光照、气温等环境因素的影响[20]。
我国用于防治棉铃虫的有天门变种 B.t var .tianmensis(又称7216)、武汉变种 B.t var .wuhansis(又称140)和从国外引进的库斯塔基变种B.t var .Kurstaki(又称HD -1)、青虫菌ar .Galleriae(刘军等,2000)。
除此之外,Bt还可以与同为生物制剂的中华卵索线虫混合使用防治棉铃虫,已取得不错的研究成果(岳华梅等,2006)。
2.2棉铃虫核型多角体病毒HaNPV棉铃虫NPV生物农药防治效果好,药效持久,尤其是对抗性棉铃虫效果显著,对其他生物无副作用,是世界上第一个注册的昆虫病毒生物农药。
我国1993年登记注册了第一个棉铃虫NPV产品,并进入市场。
NPV为单粒包埋病毒,病毒粒子杆状,大小为335±25×81±5nm。
NPV感染棉铃虫最短潜伏期3-5天,死亡高峰一般为6-7天。
患病幼虫体节肿胀,失去食欲,表面褪色,死后全部组织液化,用足悬挂而死(张光裕等,1981)。
2.3中华卵索线虫Ovomermis sinensis中华卵索线虫广泛分布在淮北平原等地的麦田中,中华卵索线虫是粘虫的寄生性天敌。
中国农科院生防所在1993年证明,增加土中原有的中华卵索线虫及其密度,可以提高对棉铃虫的寄生率。
这样,既可以有效的控制粘虫的危害,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控制棉铃虫的数量,减少转入棉田的虫源基数(陈果,1994)。
2.4微孢子虫Microsporidium微孢子虫属于真菌界(Myceteae)微孢子门(Mcrospora)微孢子目(Mcrosporida),迄今从人体中至少已发现有5个属的微孢子虫。
微孢子虫大多来自昆虫体内,可侵染400种以上的昆虫。
在许多种昆虫中,至少受到1种以上微孢子虫寄生,昆虫从卵发育到成虫的任何一个阶段都有可能受微孢子虫感染(蒲哲龙,1992)。
棉铃虫只要吞噬一个孢子孢子就可感染,感染后不能化蛹,直至死亡。
3龄幼虫吞噬多个孢子可得败血症,3-6d即可死亡(问锦曾,1993)。
1997年发现的一种寄生于棉铃虫的微孢子虫,可侵染棉铃虫的中肠、马氏管、脂肪体、神经等组织器官,导致棉铃虫细胞发生很大形态学变化(冉红凡等,2003),但该孢子在紫外线照射下容易失去致病力(冉红凡等,2003)。
2.5杀虫抗生素杀虫抗生素是对昆虫和螨类有致病和毒杀作用的新型农药。
杀虫抗生素通常为发酵所得,具有广谱杀虫效果,对人畜安全。
从90年代以来,从胃毒、触杀、驱避、抑制生长等方面对棉铃虫进行了大量的杀虫抗生素的筛选工作(张青文等,1990;张青文等,1991;罗科等,1992),其中最有开发前景的是Avermection系列和Allosamidin两类(张青文等,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