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内容赏析

合集下载

钱穆先生全集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

钱穆先生全集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
在书中,钱穆先生从宏观的角度出发,将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划分为几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明 末清初的学术转型期,这个时期的特点是儒学逐渐衰落,而新儒学开始兴起。钱穆先生深入分析 了这个时期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环境,探讨了新儒学兴起的原因和影响。
第二个阶段是乾嘉时期,这个时期的学术特点是考据学的兴起和繁荣。钱穆先生详细介绍了考据 学的代表人物和他们的思想观点,以及考据学在学术史上的地位和影响。他认为,考据学的兴起 是中国学术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它标志着中国传统学术开始向现代学术转变。
“夫读书之道,贵以心通其意,意会其言。言辞义理之繁若委填,苟心不通 其意,则不能解其言;不能解其言则必至遗误其义理;遗误其义理则所学非所用, 所用非所学矣。”
这段话是钱穆先生对于读书的建议。他认为读书应该注重心通其意,意会其 言。如果不能理解书中的意思,就很容易遗误其中的义理。因此,他强调读书应 该注重理解而非死记硬背。
这是《钱穆先生全集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的读书笔记,暂无该书作者的介绍。
谢谢观看
钱穆先生全集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
读书笔记
01 思维导图
03 精彩摘录 05 目录分析
目录
02 内容摘要 04 阅读感受 06 作者简介
思维导图
关键字分析思维导图
穆先生
中国
考据
穆先生
阶段
时期思想Biblioteka 学术中国学术 影响
三百年
全集
这个
史上
重要
冲突
兴起
特点
内容摘要
《钱穆先生全集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是钱穆先生的一部重要著作,全面论述了明末清初至民国 时期中国学术思想的发展历程。这本书不仅是一部学术史,更是一部民族文化史,展现了中华民 族在近三百年来的精神追求和思想探索。

简评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

简评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
2 1 第 8期 0 2年
辽 宁 行 政 学 院 学 报
J u n l fL a n n mi ita in C l g o r a i o i g Ad nsr to o l e o e
N . 2 2 o 8, 01
(筇l 4卷第 8期 )
( o. 4. . V 11 No 8)
八章论及清代学术 , 中间 尚有 阙如 , 且 故有 的学者 将梁 氏之 清代学术研究著作戏称 为“ 两部半 ” 。这三部著作 之间存 在
着密切的关 系。可 以说 , 论中国学 术思 想变迁之大势》 《 是梁
第一 , 梁启 超从学 术史 本 身的特 点 出发 , 重 “ 注 辨章 学
术、 考镜源流” 。在该著作 中, 梁启超对在清代 学术史 中 占有 重要地位的学派作 了详 细的论述 , 准确把握 清代学术 人物思 想特点的和学术 特征 , 使得后 学者 对清代 的学 术源 流 、 名 著 学者的治 学特点 、 有一个清晰的了解 。如对 浙东学术 的渊源 概述 , 他引用章学诚的论述 加 以说 明 : 梨 洲 黄 氏, “ 出蕺 山刘 氏之门 , 而开万 氏弟兄经 氏之学 , 以至全 氏祖望 辈 尚存其 意。
来学术史的研 究范式; 注重学术与社会政 治的关系; 实事求是、 学态度 ; 言通俗 易懂 、 科 语 雅俗共 赏五个方面 总结 了梁启超 《 中
国近三百年学术史》 的特 点。最后分析 了该著作存在的一些缺憾。总的来看, 尽管 它存在 一些缺点 , 瑕不掩瑜 , 毫不影响 但 丝
他 在 现 代 学 术 史 上 的 价值 和 地 位 。
十二则 以“ 清初学海波澜余 录” 为题对影 响后来 清代学 发展 的清初其它非主流的著名 学术人 物及其 成就 也作 了介绍 和 简评 ; 专题十三至十六 , 清代学 者整 理 旧学 之总 成绩 ” 以“ 为 题 , 门别类对清代学 术如 的经学 及其相 关衍 生 的小学 、 分 校 勘、 辨伪 、 辑佚 等代表人 物 、 术成就 ; 学 史学 及与 之相关衍 生

《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新版》随笔

《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新版》随笔

《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新版》读书札记1. 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概述自清朝末期以来,中国的学术界经历了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型。

在这个过程中,学术研究逐渐摆脱了封建礼教的束缚,开始走向独立、自由的道路。

中国的学术界涌现出了一大批杰出的学者和重要的学术成果,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中国的学术界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传统的经学、史学等学科得到了继承和发展;另一方面,西方的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等新兴学科也逐渐传入中国,与中国的传统学科相互融合,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学科体系。

中国的学术界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如陈嘉庚、钱穆等人的研究成果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的学术界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积极投身于社会主义建设事业。

在这一时期,学术研究不仅为国家的经济建设和科技进步提供了有力的支持,而且为培养新一代的科技人才和提高国民素质发挥了重要作用。

中国的学术界也在国际上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展示了中国学者的风采。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学术界迎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繁荣时期。

在党和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学术研究逐步摆脱了过去的束缚,开始走向独立、自由的道路。

中国的学术界涌现出了一大批杰出的学者和重要的学术成果,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作出了巨大贡献。

中国的学术界也在国际上取得了更加广泛的影响力,为世界的科学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新版》这本书通过对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的全面梳理,为我们展示了一个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学术界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以及中国学者为国家和民族作出的巨大贡献。

这对于我们今天继续推进学术研究、培养优秀人才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1.1 学术史的定义与意义学术史是一门关于某一时期特定学科领域内的思想、理论、方法及其发展的历史研究。

它不仅记录了过去,更是当下学术现状的映射和未来学术发展的参照。

《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新版》作为对中国近代学术历程的全面梳理,其定义下的学术史不仅仅是知识的积累和历史沿革的简单记录,更是思想演变、观念变革、文化交流与碰撞的平台和载体。

任公《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读书笔记

任公《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读书笔记

任公《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读书笔记一、反动与先驱明末学术主潮:厌倦主观的冥想,而倾向于客观的考察。

一个支流是排斥理论,提倡实践。

宋元明道学产生的原因:一是六朝隋唐文化,灿烂活泼。

晚唐五代纷乱,人心厌倦,回归严肃朴素。

二是儒佛接触,禅宗与道学接近。

道家把儒家言建设在形而上学,即玄学的基础之上。

补充《大学》《中庸》《易经》对抗佛学。

王阳明后,反对派约三,其一张居正等事功派,其二王世贞等文学派,其三依附魏忠贤等势利派。

事功派、文学派与道学派由相轻到相攻。

道学派之东林、复社形成政党。

明亡以后,学者批评道学先生。

如李刚主、朱舜水、顾亭林、王船山、费燕峰。

王学的反动:一是自身的反动,如刘宗周,特标“证人”主义,以“慎独”,减少谈玄,是旧时代的结局。

二是自然界探索的反动。

徐霞客、宋应星。

但不代表整个时代。

三是明末欧洲历算学输入。

为第二次中外智识相接触,晋唐间佛学输入为第一次。

四是藏书刻书风气渐盛。

如焦竑、范钦、毛晋等。

五是晚明净土宗三大师。

一反禅宗束书不观之习,回到隋唐佛学途径。

二、清代学术变迁与政治的影响(上)时代思潮:文化昂进。

继续的群众运动。

明朝灭亡:学者痛定思痛,为政治而做学问,政治绝望,乃做纯粹学者。

清朝统治政策:顺治元年至十年利用;顺治十一二年只康熙十年高压,操纵贰臣,江南奏销案、文字狱等;康熙十一二年后怀柔。

举荐山林隐逸、举荐博学鸿儒、开明史馆。

清代学术变迁:顺治元年到康熙二十年,前明遗老支配学界,对王学实行革命。

经世致用。

代表者:黄梨洲、顾亭林、王船山、朱舜水;康熙二十年之后,遗老大师,凋谢略尽,后起之秀,生长新朝,经世之学涉及时政,为文字狱禁锢。

趋于健实有条理,约有四支:阎若璩等之经学、梅文鼎等之历算学、陆世仪等之程朱学(介乎王、汉之间)、颜元等之实践学。

三、清代学术变迁与政治的影响(中)科学发展戛然中止:科举制度、耶稣会内部分裂,早期教士抓住国人心里,教皇令禁拜祖宗,朝野震怒、耶稣会徒党胤礽,被雍正驱赶。

从《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试观梁启

从《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试观梁启

076《名家名作》·研究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一书系统地梳理和总结了明末以来近三百年中国学术的发展状况,为后人从宏观视角把握中国近三百年学术树立了典范。

探讨此书中的学术史观念和编写方法,有助于认识梁启超的史学思想与传统学术。

一、时代下的个体写作梁启超所处的时代,是中国社会的又一个转型期,承担着由传统中国向现代中国转变的历史任务。

社会的新陈代谢,要求总结以往的文化成果,使其成为文化新陈代谢的养料,以实现整个文化传统的延续。

所谓“周虽旧邦,其命维新”[1] 957之意即如此。

不同于以往由内生本土化力量实现社会转型,此次转型更多地受到西方文明的冲击。

这一时期,西学的传播使当时的学者在评估传统的同时引入了某些西方的价值和标准,却又不得不面对异质文化与本土价值之间的矛盾。

因此,这一时期的学者既要评估传统文化,又要将西方思想本土化,不然其理论思想势不可久。

梁启超“力主‘理学反动’说而以欧洲‘文艺复兴’比附清学,将‘以复古求解放’视为清学的特质”,“视顾炎武为从事‘黎明运动第一人’,视清初黄宗羲、王夫之、颜元等学人为‘启蒙期’代表人物”[2],皆是出于这一目的。

五四以来,种种西方学说的传入与消寂,也无不与这一因素有关。

就个体而言,梁启超社会身份的变化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时代特征。

少年科举登第,穷探帖括之学;继而师从康有为,意欲效法泰西变法以图强;后知改革之路不可行,又投身民主共和之事。

其身份经历了从传统的士大夫到改革者再到民主革命者的转变,与当时中国社会的转型同步。

这一过程体现出中国知识分子对国家命运前途的认识和思考的不断深化,而梁启超也成为当时中国知识分子群体时代命运的缩影。

梁氏身份定位的转变更深层次地表现出其思想的不断发展,而中西交融是其内在动力。

“晚清精英知识分子基本上完全根植于儒学传统,从儒学传统沿袭下来的那套独特的关怀和问题出发,回应着西方的冲击。

”[3]梁氏倡导中西结合,言:“盖大地今日只有两文明:一泰西文明,欧美是也;二泰东文明,中华是也。

.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

.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

学术与文化:变迁、整理与再造——读梁启超著《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札记杭州师范大学人文学院人教091 陆琦杨07一梁启超所著《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将目光投注到十七世纪至十九世纪即明清之际到民国初年的知识界,洞察学术演变中的潮涌和暗流,捕捉文化发展的大端与细节。

任公这一部讲义的第一节《反动与先驱》中开宗明义,指出其目的在于“说明清朝一代学术变迁之大势及其在文化上所贡献的分量和价值。

”全书的结构就是在这一写作和讲演总目标的设定下组织、展开的。

从“纵”的时间流动来说,清朝三百年“学术变迁之大势”主要勾画的是前近代星空下中国知识思想界亦即“学者社会”翻涌着的内在思潮和鲜活着的外向特征;以“横”的共同时空的角度着眼,清儒之学术并非宋明时期朱子、王学的自然承绪和单纯膜拜,而因明清易代、儒林分化、西学输入和人心思变等因素综合作用发酵,以致破除旧障、别创新境,以新的学者、新的方法、新的眼光、新的精神开有清一代学术风气,导三百年文化发展之主流,终如伟大漫长的地质造山运动,于战火焚天、兵燹屠城的时代荒虚之中隆起一座座奇崛瑰丽之文化巨峰——其于中华数千年文化史之“贡献的分量和价值”重逾泰岳,殊具特色。

梁任公这部大书正是以这三百年的学术风云为线索,以明清至民初之学林诸巨擘大师为主体,纵论数百几至千种学者论著,为当时学生、后辈小子公允评述了清代学术各门类的成就,清晰勾划出清儒苦心孤诣用力之诸学科概貌。

二《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一书分十六节,计二十余万字。

通观全书,可以明显看出梁氏将十六节内容划分为相互联系的三大部分,着重论述了以下内容:第一部分,包括第一讲至第四讲,凡四节。

在这几节中,任公擎笔指向清代学术变迁与当时政治环境、社会条件变化之影响(侧重于政治方面),将三百年间的学术流变总趋势提挈明。

他指出“这个时代的学术主潮是:厌倦主观的冥想而倾向于客观的考察”1以及还有一个较为特殊的支流“排斥理论,提倡实践”2,认为其有着“再开出一个更切实更伟大时代的先驱”之重要意义。

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

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
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
读书笔记模板
01 思维导图
03 读书笔记 05 目录分析
目录
02 内容摘要 04 精彩摘录 06 作者介绍
思维导图
本书关键字分析思维导图
发展
建设
中国
学术史
总成绩
辑佚
经学
学术史
学术
价值 旧学
辨伪
中国
学者
古籍
学派
科学
史学
影响
内容摘要
《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是梁启超的史学代表作,原为其任教清华大学、南开大学等校时所编撰的讲义,充 分阐述了清代学术的发展状况,及其在中国历史和文化发展中的价值和地位。本书共分16讲,以社会思潮、学派 人物和学科发展为线索,展现了中国学术在17世纪至19世纪三百年间的变迁,内容翔实,观点新颖。在学术史的 研究和写作上,本书具有开创性的价值,已成为相关专业研究者的必读书目。通过本书,读者不仅能感受到作者 严谨的治学态度,还可全面、系统地了解清代学术,以及中国历史发展与思想文化的联系。
精彩摘录
其在我国自秦以后,确能成为时代思潮者,则汉之经学,隋唐之佛学,宋及明之理学,清之考证学,四者而 已。
厌倦主观的冥想而倾向于客观的考察。
中国智识线和外国智识线相接触,晋唐间的佛学为第一次,明末的历算学便是第二次
所以道学和禅宗,可以说是宋元明思想全部的代表。
佛说一切流转相,例分四期,曰:生、住、异、灭。思潮之流转也正然,例分四期:一、启蒙期(生);二、 全盛期(住);三、蜕分期(异);四、衰落期(灭)
第二,自然界探索的反动。
目录分析
附:亭林学友 表
附:初期经学 家表
八清初史学之建设——万季野全 谢山附:初期史学家及地理学家

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

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

《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本是梁启超任教于清华大学、南开大学等校所编的讲义,约撰于1923 年至1929 年之间。

这本书被人们视为关于清代学术发展史的名著,突破了学案体的学术史著述模式,为学术史的撰著体例作出了开创性的贡献。

全书共有16 个章节,可以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包括第一到第四章,综合叙述明末清初的学术变迁及其对政治的影响。

第二部分包括第五到第十二章,这八章主要介绍对清学做出了突出贡献的名家巨匠的学术思想。

总体来说,前两部分可被视为一个有机整体,分别从引论、总论、心学余波、经学建设、哲学、史学建设、程朱学派、颜李学派、自然科学等方面论述“清学”,以人物为中心,分析介绍其思想要点。

剩下的第十三到第十六章曾被梁启超于1924 年6 月至9 月发表于《东方杂志》,并先后于1929 年、1936 年由上海民智书局、中华书局出版单行本,至1932 年被作者收入《饮冰室合集》中。

这四章被人们视为梁启超一直从事的中国通史或中国文化史研究中的清代部分。

此书是一本有着百科全书色彩的清代学术史,对中国近代思想文化史的研究具有开拓创新的作用,对我们今天的研究也有可借鉴
之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内容赏析《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是一部影响深远的学术史名著,在中国学术思想史的研究上占有很高的学术地位。

全书分为十六个章节,将近三百年的学术变化,数以十计的学科概貌,上百种学术专著,几百位儒士学者,纵横论列,条分缕析。

全书内容脉络清晰,文笔雄浑流畅。

《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还提出并贯彻了“学术史”的四条规范,即:叙一个时代的学术,须把那时代重要各学派全数网罗,不可以爱憎为去取;叙某家学说,须将其特点提挈出来,令读者有很明晰的观念;要忠实传写各家真相,勿以主观上下其手;要把各人的时代和他一生经历大概叙述,看出那人的全人格。

这是继其以前著作《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中“第一次给我们一个‘学术史’的见解”后,又提出的学术史的撰写原则。

《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在梁启超生前未刊,其中《清代学者整理旧学之总成绩》四章,曾连载发表于1924年的《东方杂志》。

主要版本有1929年的上海民智书局本,1932年的中华书局版《饮冰室合集》本,1936年的中华书局单行本。

1985年,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朱维铮校注本,以《饮冰室合集》本为底本,进行校勘和注释,与《清代学术概论》合编为《梁启超论清学史二种》。

《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全书主要内容大致分为三部分:政治与清代学术的关系;各家学术的主旨以及清代学术的成绩。

首先第一部分,大致为书本内容的一至四章节,梁任公叙述了
清代的学术源流及所受政治影响。

梁任公认为:清代的学术思想源头是汉学,和宋明的学术没有多大关系,不是理学的延续,而是反动。

在清初,中国的学术思想选择了一个与宋明完全相反的道路,发展成为经学考据学。

梁任公列举了明末清初反理学的五个方面:一是王学自身,刘宗周一派的“证人”主义,以“慎独”为入手反王学中的玄学;二是自然界,徐霞客、宋应星等对自然界的探索,表现出学者厌空喜踏实的精神;三是明末欧洲文化的传入,经世致用之学盛行;四是藏书刻书风气盛行,也是当时讲学的反动;最后一点是不仅在儒学,佛学方面也出现了这样的趋势。

其次第二部分,为书中五至十二章内容,叙述了各家学术主旨及代表人物。

在这一部分,梁任公以时代为经,以学派为纬,主要介绍了近三百年重要学派及其代表人物的学术思想,并以史料加以论证。

介绍了如黄梨洲、孙夏峰、李二曲作为阳明学派的余波及其修正者之列,重点介绍了黄梨洲的学术思想以及在他的影响下浙东王学的源流发展。

梁任公以黄梨洲为清代这栋学派的开创者,认为“中国有完善的学术史,自梨洲之著学案始”。

将顾炎武归为清代经学的开山祖师。

顾炎武“一面指斥纯主观的王学不足为学问,一面指点出客观方面许多学问的途径来,于是学界空气一变,二三百年间跟着他所带的路走去”受他的影响,学者们排斥理气性命之类的玄谈,专从客观方面进行研究,无论在治学方法还是门类上,清代学者皆未能出其范围之外。

除此之外,梁任公将王夫之、朱之瑜称为两畸儒,评价他们“在本地一点声光也没有,然而在几百年后
或在外国发生绝大影响”。

在“清初史学之建设”一章当中,他种的叙述了万斯同、全祖望的功绩,他们务求精准的治史态度影响了前清一代的史学界。

“程朱学派及其依附者”中,重点介绍了张杨园、陆桴亭、陆稼书、王白田等人的学术与生平,认为他们的学术虽然有部分可取之处,但此派的末流多为乡愿,不认真读书,仅在口头上谈格物理论穷理。

梁任公认为颜习斋、李恕谷为实践实用主义者,并以很大的篇幅颂扬了他们的学术思想,肯定他们“复古”、“现代”的精神。

在书中,梁任公还认为“求中国历算之独立者,则自王寅旭、梅定九始”,将王寅旭、梅定九等人的历算学研究看做科学的曙光。

对于另外一些不列于上述各学派的学者,比如方以智、费燕峰、刘继庄、潘用微、陈乾初、戴南山、吕晚村等十来位学者,则都收录在“清初学海波澜余录”中进行介绍,梁任公认为“因此益可见清初学术方面之多波澜壮阔”
最后第三部分,为十三至十六章,梁任公叙述了对于清代学者整理旧学的成绩。

在这一部分中,梁任公分门别类的择要评述清代学者的贡献,所分门类有经学、小学、音韵学、校注古籍、辨伪古籍、辑佚古籍、史学、方志地理及谱牒、历算及其它科学。

不仅总结了成绩,还总结了治学的方法。

梁任公原来便不能算做一个单纯的文人学者,他还担负着一个政治家的任务与志气,因此在这三百年的学术史里,他对于具有事功之心,能切身实干的人是极推崇的,如顾亭林,黄梨洲,孙夏峰,朱舜水,王畺斋,颜习斋,李刚主等人,下笔慷慨激昂,大有其政
论文的气魄。

任公之所推重者,一在于人格的峻洁,二在于学术的价值高低,三百年的学术史就如此展开。

汉末陈蕃“言为士则,行为世范”,以上诸公也可以做如此语。

后人睹其面目形状,行为处事,不能不心生向往,骎骎然向风而拜,以此反观当下学界的纷纷扰扰,以及政在学先的种种怪现状,倒能获一种平常心。

此外,任公对于人品低下,但学术上确有可取者也不凭个人好恶摈弃之,如钱谦益,毛西河。

三百年的学术史,便只记下了这数十个人物,其间风云变幻,何种学术能处变不惊,何种学问又是在哗众取宠,都一览无余。

以《古文尚书》为证,从黄梨洲,阎百诗,到程绵庄,段茂堂,已经是一百多年过去,人寿几何能看清所有真相?又上溯到东晋《古文尚书》初出时候,已是一千多年,虽彭祖亦且不能全观面貌,遑论其余。

所以知天下悠悠,学术为大。

朝菌不知晦朔,夏虫不可语冰,人亦如是。

处于世间之上,只能尽力而为,是非对错不由人定,又必由人定。

梁启超在本书中对于各家学派的评价都基本做到客观公正,不因自身的好恶而随意褒贬。

以“时代思潮”来论述,并撰写“反动与先驱”、“清代学术变迁与政治的影响”等概论性的章节,使读者对于清代的学术有了一个贯通、全面的认识。

理清各派的关系。

对于多学科的论述,也反应出作者恢弘的治学特点,为后人研究学术提供了典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