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教士为中国建立了哪些名牌大学 (1)

合集下载

美国传教士与中国近代教育

美国传教士与中国近代教育

美国传教士与中国近代教育美国传教士在中国近代教育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对中国教育产生了深远影响。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大量的美国传教士来到中国,他们致力于传播基督教信仰的也积极参与了教育事业。

他们在中国开办了学校、翻译了大量的教育著作、改革了中国传统的教育模式,并领导了一些现代教育改革运动,对中国近代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美国传教士在中国开办了许多学校,为中国的现代教育做出了重要贡献。

早期的传教士学校主要是为了培养传教士和教会工作者,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逐渐关注起中国本地学生的教育。

他们在中国各地建立了许多学校,包括小学、中学、大学等各个层次的教育机构。

这些学校不仅传授基督教的信仰和道德观念,还教授了现代科学、文学、艺术等知识,为中国培养了一大批现代化的人才。

这些学校成为了中国近代教育的一部分,为中国的教育事业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美国传教士在中国翻译了大量的教育著作,介绍了西方的教育理念和方法。

传教士们将西方的教育著作翻译成中文,介绍了西方的教育理论、教育心理学、教育方法等内容。

这些著作为中国的教育改革提供了宝贵的参考,帮助中国的教育工作者了解了西方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方法,为中国的教育改革提供了理论支持。

美国传教士还积极参与了中国的教育改革运动,推动了中国传统教育模式的改革。

中国的传统教育主要以儒家经典为教材,重视对经典的注解和背诵,忽视实践和创新。

传教士们带来了西方的教育理念和方法,引入了现代科学、实用技能等内容,提倡了注重实践和创新的教育理念。

他们还推动了一些现代教育机构和团体的建立,如中国近代最早的师范学校就是由美国传教士创办的。

这些举措对中国的传统教育产生了重大影响,促进了中国教育的现代化和国际化。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在教育领域发挥作用,美国传教士还推动了中西文化交流和相互理解。

传教士们在中国学习了中文、研究了中国的历史和文化,带领了一些中国学生赴美留学,为中美之间的文化交流搭建了桥梁。

西方传教士对中国的影响——传教士司徒雷登和教会学校燕京大学(讲稿)

西方传教士对中国的影响——传教士司徒雷登和教会学校燕京大学(讲稿)

传教士司徒雷登和教会学校燕京大学——西方传教士对中国的影响学号:姓名:学院:岭南学院年级:2014级今天,我要讲的是西方传教士对中国的影响。

提起传教士,除了我们熟悉的汤若望、利玛窦,我还想到了司徒雷登,一个在我看来更像一个中国人的美国传教士。

可能,我们第一次听到司徒雷登这个名字,是毛主席的《别了,司徒雷登》。

这篇文章写到:人民解放军横渡长江,南京的美国殖民政府如鸟兽散。

司徒雷登大使老爷却坐着不动,睁起眼睛看着,希望开设新店,捞一把。

司徒雷登看见了什么呢?除了看见人民解放军一队一队地走过,工人、农民、学生一群一群地起来之外,他还看见了一种现象,就是中国的自由主义者或民主个人主义者也大群地和工农兵学生等人一道喊口号,讲革命。

总之是没有人去理他,使得他“茕茕孑立,形影相吊”,没有什么事做了,只好夹起皮包走路。

在《别了,司徒雷登》里面,司徒雷登,是一个美国侵略政策失败的象征。

1949年,国民党南退时,司徒雷登坚持留在南京,希望能处理好中美关系。

身为一个美国人,他在向苏联一边倒的中国和美国之间,两边不是人。

司徒雷登,他既是一个失败的政治家,也没有为传教做太多贡献,然而,他是一个成功的教育家。

他为中国的教育事业和人才的培养,做出了卓越的贡献,至今仍值得我们借鉴。

他是燕京大学的首任校长。

1922年到1937年,他10次往返美国,为燕京大学募捐筹款,其中一次就募得250万美元。

燕京大学的一万个学生中,有42个中国科学院院士,11个中国工程院院士。

更难能可贵的是,1925年教育部要求中国学校的校长,必须由中国人担任,并且禁止强迫学生崇拜宗教、禁止设置必修的宗教课程。

司徒雷登一一照办,也因此,他由校长退为教务长,燕京大学这所教会学校越来越中国化在燕大,教授没有信仰、国籍上的差异,只看能力。

虽然是美国人,司徒雷登极重视学生的爱国品质。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他亲自领着师生上街游行。

1934年,北京的学生反对政府对日的不抵抗政策,组织请愿团赴南京,燕大学生也要罢课。

传教士对近代中国女子教育的作用

传教士对近代中国女子教育的作用

传教士对近代中国女子教育的作用摘要:鸦片战争之后,传教士大批涌入中国,除从事宗教活动外,还大力开办教会学校。

文章介绍了我国在民国时期教会女子学校的产生和发展,以及后来开办女子高等教育,派遣女子学生到国外留学等活动,简单分析了女子教育对当时国内社会上一些陈旧封建现象的影响。

这表明西方传教士对我国女子起初教育活动起到了积极的推进作用,大大改变了妇女的地位。

关键词:近代中国;女子教育;传教士在漫长的中国封建社会,妇女是禁止跨入学校大门的,只能被关在闺门之中接受家庭教育。

中国这种拒女子于学校之外的教育制度,自先秦一直延续到清末。

鸦片战争爆发后,西方教会在我国开办女塾是女子学校教育的萌芽,对当时中国社会重男轻女的封建体制是一个很大的冲击与挑战,它突破了几千年来的禁锢,开了中国女子受学校教育的先河。

随着我国近代社会的变革,外国教会又相继在我国开办了女子教会中学和大学,推动了我国女子教育活动的发展。

一、教会女子学校的产生中国女子接受学校教育,是以西方教会在我国开办的女塾为开端的。

为了使我国妇女获得学校教育的机会,传教士于19世纪20年代开始办小学程度的华人女塾,最早的华人女子学校开办在新加坡。

到19世纪30年代,德国传教士郭实腊的妻子在澳门收容了几个穷人家的女孩,开办女子读书班。

有人说是传教士在中国开展女子教育的最初尝试。

1839年教会在上海创办了当地最早的教会女校, 1844年,女传教士爱尔德赛(Aldersay)在宁波创办女塾,这是中国本土最早的女子学校。

这所教会女学在开始招生时非常困难,原因其一固然是受中国社会“女子无才便是德”的传统观念影响;其二是中国的门户刚刚开放,国人对西人的文化教育生活还很陌生;更重要的是当时的社会背景,西方列强是以鸦片和大炮与中国人民相见的,这不能不引起中国人民的反抗和仇恨。

招收不到上层社会的女子,他们便与贫民接触,通过为贫民施衣、施食、施医、施药等方法消除了贫民对洋人的疑惑,一些最贫苦家庭的女孩被免费招进教会女塾学习。

基督教传教士在中国建立的13所教会大学和其它教会大学

基督教传教士在中国建立的13所教会大学和其它教会大学

基督教传教士在中国建立的13所教会大学和其它教会大学(如:天主教辅仁大学、天主教耶稣会震旦大学等)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前,中国共有13所基督教教会大学,分别是燕京大学Yenching University、齐鲁大学Shantung Christian University(cheeloo)、东吴大学Soochow University、圣约翰大学St. John's University、之江大学Hangchou Christian College、金陵大学University of Nanking、岭南大学Lingnan University、金陵女子文理学院Ginling College、、沪江大学Shanghai University、华中大学Huachung University、福建协和大学Fukien Christian University、华南女子文理学院Hwa Nan College华西协和大学West China Union University等。

虽然数量不多,但起点很高。

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特别是在20世纪20年代以后,教会大学在中国教育近代化过程中起着某种程度的示范与导向作用。

因为它在体制、机构、计划、课程、方法乃至规章制度诸多方面,更为直接地引进西方近代教育模式,从而在教育界和社会上产生颇为深刻的影响。

由此可见,教会大学史是中国近代教育史不可缺少的重要篇章,它们为中国高等教育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此外,中国教会大学还包括南京:金陵神学院,上海:震旦大学(Aurora University)为法国天主教耶稣会在中国上海创办的著名教会大学,是中国近代著名高校。

以及徐汇神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天主教辅仁大学,天津:天津工商学院,长沙:湘雅医学院等。

当年(新中国成立前)沪上七大私立名校(大学):圣约翰(教会大学)、震旦(教会大学)、复旦、光华(圣约翰分离的教会大学)、大夏、大同、沪江(教会大学)。

民国二十三所教会大学踪迹

民国二十三所教会大学踪迹

民国二十三所教会大学踪迹1、燕京大学(Yanching University)燕京大学在1952年被分拆,文、理部分科系并入北京大学、工程科系并入清华大学。

其校址即今天的北京大学主校园--燕园。

2、齐鲁大学(Cheeloo University)1952年9月,全国高等院校进行院系调整,齐鲁大学被解体撤销,其原有各个学院分别并入专业相同的专门学院——神学院和国学研究所撤销,文理学院所属系科,划归当时位于青岛的山东大学(今山东大学)、南京大学和济南山东师范学院(今山东师范大学),经济系与山东会计专科学校组建山东财经学院(后并入上海财经学院,今山东经济学院与该山东财经学院无关),农业专科划归济南山东农学院(今山东农业大学),保留其医学院更名为山东医学院(2000年7月22日,根据国务院调整部属院校管理体制意见,与原山东大学、山东工业大学正式合并,组成新的山东大学),校址由山医接收,今为山东大学西校区。

3、金陵女子大学(Jinling College)1951年金陵女子文理学院(即金陵女大)和金陵大学合并,1952年改为南京师范学院(1984年改名南京师范大学)校址。

1980年代,吴贻芳推动金陵女子学院复校;1987年3月,依托南京师范大学正式成立金陵女子学院。

4、金陵大学(Jinling University)1951年9月,私立金陵大学与私立金陵女子文理学院(原金陵女子大学)合并为公立金陵大学。

1952年院系调整,金陵大学和原南京大学一部组成新的南京大学,新南京大学位于金大鼓楼岗校址。

金陵大学文理学院并入新南京大学。

金陵大学教育系、农学院、农学院林学系、理学院电机系、化工系等系科分出,和南京大学等有关大学相关院系组建了南京师范学院(南京师范大学)、南京农学院(南京农业大学)、南京林学院(南京林业大学)、南京工学院(电机系在今东南大学,化工系在今南京工业大学)等校。

电影与广播专修科迁至北京组建电影学校(今北京电影学院)。

一、中国近代教育的起步(洋务学堂的创办)

一、中国近代教育的起步(洋务学堂的创办)

一、中国近代教育的起步在鸦片战争以前,就有外国传教士在中国办学。

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由于西方资本主义列强的入侵,传教士利用不平等条约,获取了在中国办学的特权,中国传统的封建教育开始逐渐向半殖民半封建教育转化。

(一)教会学校在中国的举办①英华书院是马礼逊在马六甲创办的第一所主要面向华人招生的新式学校;②马礼逊学校是布朗在澳门创办的最早设立于中国本土比较正式的教会学校;③宁波私塾是传教士在华创办的第一所女子学校。

1.学校与教科书委员会①1877年在上海举行了第一次在华基督教传教大会,成立了“学校与教科书委员会”,中文名称“益智书会”,这是近代第一个在华基督教会的联合组织。

②1890年,第二次在华基督教传教大会在上海召开,将成立的“学校与教科书委员会”改组为“中华教育会。

2.教会学校课程教会学校的课程设置经历了由各自为政到逐渐走向统一的过程,主要的课程内容如下:①宗教。

这是教会学校必开的主课,大部分学校都规定宗教课程不及格者不能升级。

②外语。

这是为了适应中外交往和工商买办型人才的需要,其中英语被提升到教学语言的位置。

③西学。

洋务运动开始后,西方科技逐渐受到中国人的重视,传教士认为“培养受过基督教和科学教育的人,使他们能够胜过中国的旧式士大夫”,才能“从受过儒家思想教育的人那里夺取他们现在所占有的地位”。

④儒学经典。

早期传教士视儒家文化和基督教文化势不两立,但他们在传教活动中受到儒家思想的阻碍,迫使传教士不得不有所妥协,所以开设儒家课程。

3.教会学校的性质和影响(1)性质:教会学校是西方殖民扩张的产物,它的存在使中国丧失了教育主权;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在教育上的体现,客观上促进了中国传统教育向近代教育的转变。

(2)影响:①促进西学传播,培养西学人才;②引进了先进的教育理念、制度和方法;③扩展了国人的视野。

(二)太平天国的教育举措中国传统教育也受到农民革命的打击,其中就有太平天国运动。

它不仅冲击了清王朝的封建统治,在文化教育领域也引起了强烈的震撼。

中国教育史(近代与现代部分)

中国教育史(近代与现代部分)

第二章中国近代教育一、近代教育的起步1840 年鸦片战争以后,由于西方资本主义列强的人侵,中国传统的封建教育开始逐渐向半殖民地半封建教育转化。

中国教育近代化的历史轨迹,一般认为从洋务教育开始。

中国教育经历近代化与封建主义的多次交锋,最终在民国时期完成了从传统教育向资产阶级新教育的转变。

(一)教会学校在中国的举办1.从英华书院到马礼逊学校(1)英华书院1818年,英国传教士罗伯特·马礼逊(1782——1834)在马六甲(今雅加达)创办英华书院(The Anglo- Chinese college )。

1843 年英华书院正式迁往香港,次年更名为英华神学院,1856 年停办。

英华书院尽管不是设在中国本土,办学目的也只在“为宣传基督教而学习英文与中文”,但它是第一所主要面向华人的新式学校。

该校毕业的部分华人学生,成为近代中国第一批西学的知情者。

从传教士方面说,英华书院也为鸦片战争后教会学校的大量设立积累了经验,探索了路径,准备了人才。

(2)马礼逊学校1839年11月,独立的马礼逊学校在澳门成立,由美国人布朗(1810——1880)主持并任教师。

马礼逊学堂是最早设立于中国本土的比较正式的教会学校,因纪念马礼逊而得名。

1842 年11月,迁往香港,成为香港开埠后的第一所学校。

1850 年因故停办。

马礼逊学校是一所专门针对华人开办的学校,它以丰富的西学课程,充实了在此求学的中国青年,开阔了他们的知识视野,形成了他们近代社会观念的基础。

2.教会学校的竞相设立1842 年,中英《南京条约》签订后,西方传教士纷纷来华传教、办医院、办学校。

早期的教会学校集中在福州、广州、厦门、宁波、上海这五个开放通商的沿海城市和香港。

大多附设于教堂,规模小,程度低,绝大多数是相当于小学文化程度的学塾。

办学目的是为“传播福音开辟门路”。

招生对象以难童、贫苦人家的子弟及父母已为信徒的孩子为主。

为吸引学生,早期教会学校多免收学费和膳食费,甚至还提供衣服和路费等。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案·第一章(燕山大学)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案·第一章(燕山大学)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案·第一章(燕山大学)]第一章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帮助学生了解资本-资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对中国的军事侵略、经济掠夺、政治控制和文化奴役,了解中国人民为反抗外来侵略进行的不懈的斗争,了解中国人民反侵略斗争的失败和民族意识的觉醒,从而正确认识资本—帝国主义的本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案·第一章(燕山大学)。

教学重点和难点:1.资本-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2.近代中国人民抵御外来侵略的斗争3.近代中国人民反侵略斗争失败的原因教学方法:课堂讲授、视频录像计划课时:3课时第一节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一、军事侵略(一)发动侵略战争,屠杀中国人民资本一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首先和主要的是进行军事侵略,它们依仗先进的武器和军事技术,或者进行武力威胁,或者发动侵略战争,或者武装干涉中国的内政,甚至直接出兵镇压中国革命。

五次大规模侵华战争: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中日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侵略战争三次入侵:沙俄侵入新疆伊犁,日本进攻台湾,英军入侵西藏奇怪的战争:日俄战争血腥屠杀:甲午战争期间,日本占领旅顺后,进行了惨绝人寰的大屠杀。

他们见人即杀,有的被砍去脑袋,有的被割去双耳,小孩被钉在墙上,或挖去双眼,或割去双耳;有的妇女被奸污后割腹开膛。

屠杀持续四天之久,整个旅顺陷入血泊中,死尸堆积高达数尺。

1900年,俄国入侵中国东北时,制造了江东六十四屯惨案。

沙俄军警把中国人居住的村庄烧光,把数千居民枪杀,或驱入黑龙江中活活淹死。

沙俄还在中国东北海兰泡等地进行血腥屠杀,至少有25万多人惨死在沙俄的屠刀之下。

(二)签订不平等条约,侵占中国领土,划分势力范围签订不平等条约:每一次战争之后,资本一帝国主义列强都迫使中国政府签订不平等条约,攫取在中国的经济、政治特权,劫掠中国的财富,破坏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

这类不平等条约总数达几百个之多。

主要有:南京条约、瑷珲条约、天津条约、北京条约、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马关条约、辛丑条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传教士给中国建立了哪些名牌大学?
关于传教士在中国作用的评价,中国人最权威最常见的定义,就是他们是作为西方枪炮的先声力量来搜集情报、帮助瓜分中国的,再说的具体些,就是先遣队、探子和情报员,以及文化侵略,给中国人民喂精神鸦片,似乎传教倒变的无关紧要甚至仅仅是掩护和幌子。

这些情况是否存在,论者应当以事实说话,这里谈谈传教士给中国建立的名牌大学,看我们的母校是否在其中。

如果不在,多半就不是重点大学毕业的。

东吴大学:
1900年,著名美国传教士林乐知担任了东吴大学董事长,中国第一所民办大学正式诞生,其法学院尤为著名,被誉为“华南第一流的而且是最著名的法学院”,培养了中华民国外长、总理、著名法学家王宠惠;著名法官、法学家吴经熊、李浩培、潘汉典;中国第一位国际大法官倪征燠。

上世纪50年代院校调整,其主体成为苏州大学,法学院和会计系成为华东政法大学与上海财经大学的基础组成部分。

燕京大学:
燕大有诸多学校整合而成,1919年司徒雷登出任校长后整理校务,面貌焕然一新。

1929年起正式设立了文学院、理学院、法学院,
总共近20个系。

著名校友有黄昆(中科院院士、中国半导体创始人)、孙道临、周汝昌(著名红学家)、王钟翰(著名清史满族史专家)、王世襄(著名学者和收藏家)、黄宗江、张广达(著名历史学家)、江平、郑念(著名作家)、谢婉莹(冰心)、周南(新华社前社长)、赵兰坤(连战母亲)、黄笃修(淘大品牌创始人)、杜联喆、房兆楹夫妇(著名学者)、沈昌焕(中国外交教父)、谭其骧和侯仁之(著名历史地理学家、中科院院士)、李慎之(社科院前副院长、周恩来秘书)、俞启威(1949年新政权的天津第一任市长)、中国前外长、大陆恢复联合国地位后首任驻联合国代表等。

1952年由燕京大学直接拆分而成的大学包括今中国政法大学(燕京大学法学院);中央财经大学(燕京大学经济系);中央民族大学(燕京大学历史系);部分由燕京大学拆分到的有:清华大学工学院;新闻系及一些社会学科最终并入中国人民大学。

燕京大学校址“燕园”成为院系调整后的北京大学校园。

齐鲁大学:
该校是1904至1952年在山东办学的教会大学,由来自美国、英国及加拿大三国的14个基督教教会组织共同筹款联合整合旧有教会学校基础上开办。

齐鲁大学校长、毕业于哈佛大学的刘世传自豪地说:“正如我的另一个母校,哈佛大学是美国最老的大学一样,齐大是中国最老的大学,绝对没有一个中国大学能在这一点上赶上齐
大!”1952年全国高等院校调整,齐鲁大学被解体,理学院中的生
物、物理、化学三系并入今山东师范大学,药学系并入今中国药科大学;文学院中的天算系并入南京大学,天文台也搬到紫金山;经济系与山东会计专科学校组建山东财经学院;文学院其他专业并入山东大学;农业专科为今山东农业大学;医学院归今山东大学医学院、山东中医药大学、泰山医学院。

上海圣约翰大学:
创建于1870年的上海,由美国圣公会上海主教施约瑟(S. J. Sekoresehewsky)将原来的两所圣公会学校培雅书院和度恩书院合并而成,乃中国第一所高等教育学府。

1949年圣约翰大学(新闻系及部分文理系科)并入国立复旦大学,;1951年圣约翰大学(土建系科组)并入同济大学;1952年圣约翰大学(经济系)并入今上海财经大学;圣约翰大学(政治系)并入今华东政法大学;圣约翰大学(理科各系、教育系、中文系)并入今华东师范大学;圣约翰大学(医学院)参与组建上海第二医科大学,现并入上海交通大学。

该校荣誉校友有宋子文、林语堂、顾维钧、荣毅仁、邹韬奋、张爱玲、贝聿铭、邹文怀(香港电影教父,一手打造出李小龙和成龙)、史久镛(联合国国际法院院长、大法官)、经叔平(老上海商业巨子、民生银行创始人、原全国工商联主席)、吴肇光(中国外科医学奠基人)、孙学悟(中国基础化学奠基人)、颜福庆(中华医学会创始人)、周有光(汉语拼音创始人)、黄嘉华(联合国国际法委员会委员)、顾震隆(中国复合材料研究奠基人)、刘鸿生(老上海实业大王)、严家淦(政治家,原
中华民国总统)、吴宓(文学家、国学大师、诗人)、成幼殊(著名女诗人、成思危姐姐)、黄金祺(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陈毅等的英语、法语口译)、陈成达(50年代国足总教练)、黄宗英、黄华(中国前驻联合国全权大使)、何占春(原上海纪委书记)、吴宗锡(著名评弹艺术家)、董鼎山(知名英美文学兼亚洲资料专家)、董乐山(著名翻译家、作家)、王永年(新华社著名翻译家)、曾楚霖(香港著名演员)、鲁平(前国务院港澳办主任)等。

圣约翰大学校友多活跃于商界、政界、文学界、外交界和医务界,对中国的历史进程起到过重要影响。

之江大学:
其前身是宁波崇信义塾,1845年由美国基督教长老会麦卡第(MC 等人创办。

1952年全国高等院校调整院系,之大建筑工程系并入同济大学,商学院、工商管理财经系并入今上海财大,工程学院各系、文学院各系及部分数理化学系先后并入浙江大学。

华西协和大学:
1905年基督教各差会决定联合在四川政治文化中心成都创办一所规模宏大、科学完备的高等学府,并由毕启(Joseph Beech)、启尔德(O.L.Kilborn)和陶维新(R.T.Davidson)等人着手筹建。

这是成都乃至中国西部建立的第一所现代化意义的大学,是中国牙科学发源地,享有“东亚第一”美誉,其文理哲各科在当时的西南地区也
处于顶端位置。

为筹措建校经费,毕启先后15次横渡太平洋回国及在中国内地多方游说筹集办学经费,经手的中外各界捐款达400多万美元。

1952年院系调整中,该校被肢解,学校医学院接收了重庆大学医学院后建立今四川大学华西医学中心;文理哲学院被合并给四川大学,藏品丰富的历史博物馆也调整到川大;社会学系及民族学(即人类学)组构成今西南民族大学;工学院被合并给今四川联合大学;农学院被合并成今四川农业大学。

华中大学:
是20世纪上半叶华中地区几个英美基督教差会联合创办的教会大学。

1952年改称今华中师范大学,并将其搬出,原址建立今湖北中医药大学。

金陵大学:
原是美国基督教会创办的私立大学,始建于1888年。

1910年经各联合教会协议,由每个差会交付相当于4万美元的土地、房屋、设备、现金,提供3名教师,每年出捐助费0.24万美金。

后来,在此基础上有所增加,到1922年时,提供教师数增加为5名,年捐款数增加为0.4万美金。

1934年,金大被美国纽约州立大学承认了与其他国际间大学同等学术地位,并能颁发获国际认可之学士和硕士学位。

1952年院系调整,金陵大学文学院全部及理学院主体并入南京大学;教育系并入今南京师范大学;农学院主体并入今南京农业大学;
农学院林学系并入今南京林业大学;理学院电机系并入今东南大学;理学院化工系参与组建今南京工业大学;电影与广播专修科组建北京电影学院。

福建协和大学和华南女子文理学院:
福建协和大学系创建于1915年的教会大学,华南女子文理学院是美以美会(1939年以后称卫理公会)在福州创办的一所教会女子大学。

1951年1月,教育部决定接办福建协和大学和华南女子文理学院,将两校合并成立福州大学。

原私立福建协和大学校区内设福州大学农学院。

1952年厦门大学农学院并入福州大学农学院,是今福建农林大学;福州大学以后改名福建师范大学。

金陵女子文理学院:
是中国近代著名的女子教会大学,1915年在南京开学。

第一任校长是德本康夫人,1928年,德本康夫人辞去校长职务,校董会推选金陵女大首届毕业生、留美博士吴贻芳为校长。

1951年,私立金陵女子文理学院与私立金陵大学合并为公立金陵大学。

1952年全国高等院校院系调整,金陵大学主体与南京大学合并。

沪江大学:
创办于1906年,原名上海浸会大学,是一所教会大学。

上海浸会大学最初的校长为美国人柏高德博士。

另设浸会神学院,由美国人
万应远博士任院长。

1952年高等学校院系调整,沪江大学各系分别并入今复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财经大学等相关院校,校址移归上海机械学院,为今华东理工大学。

岭南大学:
最初由美国基督教会创办,以后收归中国人自办。

1952院系调整中,岭南大学与中山大学及其他院校的理工科合并,组成现在的华南理工大学,校址设在岭南大学旧址。

其余学科经过合并调整,分别组成中山大学、今华南农大、华南师范大学和中山医学院。

另外,李提摩太对办山西大学的巨大贡献等,几乎举足轻重。

中国教徒办的一些学校也很有名。

如满清皇族后裔英敛之(英达祖父)与复旦大学创办人马相伯办的辅仁大学就非常成功。

该校在全国高校调整过程中,校舍划入北京师范大学,人员与系所编制则分别并入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政法大学、中央财经大学等院校。

教会大学的出现使中国高等教育与西方高等教育的差距一下子缩短了几百年,在华最好的教会大学的水平接近了同时代欧美一般大学的程度。

中国共产党政权里不仅包含了大量教会大学的学生,其大学的成熟系科也多由教会大学而来。

将传教士的作用多归于侵略,未免过头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