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_2000年间武则天研究综述
武则天时期的宫廷文化与艺术繁荣

武则天时期的宫廷文化与艺术繁荣武则天时期(公元690年至705年),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性皇帝,她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她统治期间,宫廷文化与艺术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
本文将重点探讨武则天时期宫廷文化与艺术的发展,并具体分析其独特之处。
一、崇尚文化的宫廷氛围1. 文化庇护与扶持武则天非常重视文化发展,她积极庇护才华出众的文人,并提供丰厚的奖励与资助。
她虽然某种程度上是通过文人来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但她也理解文化对于国家和社会的重要性,因此在她的统治时期,宫廷成为了各种文化艺术活动的中心。
2. 悬壶济世的文人在武则天的统治期间,悬壶济世的文人大量涌现。
他们通常是官员、学者或文化艺术界的重要人物,他们以才华横溢和高尚的品德而被赞赏。
这些文人往往受到武则天的赏识和青睐,有机会进入宫廷,为皇室创作文学作品、书法、绘画等艺术作品,为宫廷文化的繁荣做出了重要贡献。
二、繁荣的宫廷绘画艺术1. 融合多元风格在武则天时期,宫廷绘画艺术呈现出多元的风格和技巧。
受到汉唐绘画的影响,宫廷绘画在技法上更加熟练,兼收并蓄了各地不同的绘画技巧,例如南方的写实技法和北方的线条造型。
这种多元的风格使宫廷绘画艺术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2. 主题广泛多样在武则天的统治时期,宫廷绘画的主题也变得更加广泛多样。
除了以皇帝和皇后为题材的肖像画之外,宫廷绘画还广泛描绘了山水、花鸟、动物等自然景观,以及宗教和历史故事。
这种多样性反映了当时社会多元文化的融合与宫廷文化的开放性。
三、盛行的宫廷音乐舞蹈1. 丰富多样的音乐在武则天的统治时期,宫廷音乐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宫廷中充斥着各种乐器和演奏技巧的声音,音乐艺术得到了空前的繁荣。
流行的宫廷音乐包括琵琶、筝、笙等,这些乐器的演奏技巧和曲调能够带给人们享受和放松。
2. 精湛的舞蹈表演宫廷舞蹈在武则天时期也达到了高峰。
舞蹈演员们通过精湛的舞姿和优美的动作表达着各种情感和故事。
宫廷舞蹈的题材包括宫廷生活、神话传说、民间故事等,这些舞蹈不仅欣赏性强,也传递了当时宫廷文化和社会风貌的信息。
封建帝皇之武则天

(二)武则天的长相
此画像出自明弘治 十一年(1498)刻 本《历代古人像赞 》,这张出现频率 最高的画像,却并 不是最靠谱的,系 明人的再创作,也 是想像出来的吧。
广元皇泽寺武则天石刻像 据说此像与真实的武则天比较接近。很遗憾,这个接近真 实的武则天却被以前的某省长指示“美容”了:接受了海 外华人捐的一笔款,给她脸上身上贴了金,把珍贵的历史 文物破坏了,弄得不伦不类——武则天石像成了一尊佛像
•
虽然上述都是民间的传说,不能作为依据,但考古学家又进一步对 此现象进行了分析,发现可能是自然灾害给这些石像带来了灾难。通过 大量资料证明,在明嘉靖年间,也就是1555年的1月23号这一天,在陕 西华县一带发生了强烈的地震,震级高达8—11级。由于地震发生在子 夜,所以致使80多万人死于这场地震中。 • 而乾陵距华县只有100多公里,同样属于震中地带,乾陵也因此遭 受到了毁灭性的打击,这便是震惊中外的关中大地震。据专家们推断, 这场地震才是造成这61座石像头部断裂的主要原因之一。巧的是,许多 陵前的石像石马都是在头部上受损了。再有就是这些石像的材质不是很 结实,由于当时采用石料的石料中有一些石瑕,所以石像受损的时候, 头部是最容易出现问题的。
封建帝皇之武则天
武则天
• 名:武曌(624年2月17日-705年12月16日), 亦作武照,通称武则天或武后,山西文水人, 中国历史上“唯一”得到普遍承认的女皇帝。 • 武氏为唐开国功臣武士彟[huò]次女,十四岁时 因长得很美,而入后宫为唐太宗的才人,唐太 宗赐号武媚娘。 • 高宗时为昭仪,后封为皇后,又上尊号为“天 后”。 • 高宗崩,中宗即位,武氏为皇太后, • 后临朝称制自立为武周皇帝(690年10月16日 -705年2月22日在位),并改名曌。称帝后 上尊号“圣神皇帝”,退位后中宗上尊号“则 天大圣皇帝”。武氏另有废除的尊号“圣母神 皇、圣神皇帝、金轮圣神皇帝、越古金轮圣神 皇帝、慈氏越古金轮圣神皇帝、天册金轮圣神 皇帝、则天大圣皇帝”等。
武则天的政绩及治国方略

浅论武则天的政绩及治国方略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空前绝后的唯一女皇,诚如宋庆龄对她的诚恳评价:武则天是“封建时代杰出的女政治家”。
她从参与朝政,自称皇帝,到病移上阳宫,前后执政近半个世纪,成为上承“贞观之治”,下启“开元盛世”的桥梁,对促使唐朝成为空前隆盛的封建王朝乃至世界上强大、繁荣的文明大国起了较大的推动作用,历史功绩,昭昭于世。
在武则天统治的大约五十年间,她通过镇压异已,草除时弊,发展生产,完善科举,破除门阀观念,不拘一格任用贤才等治国方略,使唐朝形成了强有力的中央集权,政治清明,社会安定,经济发展。
这些政绩的取得无不显示出武则天惊人的政治谋略和手段,也充分显示了她在用人、处事、治国等方面杰出的政治才能和政治家的风范。
一、重视农业生产,促进社会经济发展武则天特别重视农业生产,她认为:“建国之本,必在务农”,“家足人足,则国自安”。
高宗在位时,武则天曾上疏ⅸ建言十二事》,其中第一条就是“劝农桑,薄赋徭”。
由此可见,她对农业的重视程度。
武则天执政时期,继续推行“均田制”,而且在边远地区实行军事性屯田;她重视和提倡兴修水利,在她独掌政权的二十一年里,地方性水利工程有19项;同时,武则天还注重对农业的管理,她曾亲自督编农书《兆人本业记》,颁发天下,指导农业生产一在剥削制度方面,武则天除了要求农民负担均田制的调庸之外,不曾增加苛捐杂税,也没有征收过汉代已有的盐税、铁税;她还规定:能使“田畴垦辟,家有余粮”的地方官升任,“为政苛滥,户口流移的官员贬职,甚至“非时解替”。
武则天的这些措施,大大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其一,粮食丰实,不仅国家仓库里储满了粮食,地方储粮也很丰富。
其二,户口显著增加,据统计,全国登记在册的户数从贞观时的380万户增至则天临终时的615万户,几乎增加近一倍。
这些都是当时农业经济发展的有力证据,是武则天治农方略的重大成果。
二、不拘一格任用人才,进一步完善科举制度大胆使用有识之士,不拘一格任用人才是武则天政绩的一个重要方面。
武则天评价

武则天评价一、引言武则天(公元625年-公元705年),唐朝第二位女性皇帝,也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正式登基的皇帝。
她的政治才能和个人魅力使她成为唐朝历史上最有影响力的统治者之一。
然而,武则天在历史上的评价是相当复杂的。
有人称赞她的才华和政绩,而有人则对她的统治持负面态度。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探讨武则天的评价。
二、正面评价1. 才华出众武则天以其非凡的才华闻名,她在文学、音乐和书法方面都有卓越的造诣。
她善于用诗歌和音乐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这使她成为了一个受人敬仰的文化艺术家。
她的书法被誉为“飞白”,风格独特,极具个人特色。
2. 政绩显赫作为唐朝的统治者,武则天奉行开明的政策,大力发展经济、教育和文化。
她推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如开发新疆、加强农业生产和加强对外交往等,使唐朝的国力得到了巩固和提升。
她还大力提倡教育,推动了科技的发展,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学者和文化人才。
3. 女性地位提升武则天作为唐朝的女性皇帝,对于当时的封建社会来说是一种突破。
她的成功统治打破了男尊女卑的传统观念,为后来的女性地位提升做出了巨大贡献。
她的统治时期,女性在社会、政治和文化领域中都得到了更多的机会和权益保护。
三、负面评价1. 权谋手段有人批评武则天在夺取皇位和巩固统治权的过程中使用了阴谋和权谋手段。
据史书记载,她在唐高宗和唐中宗治丧之后,以佞幸之计而得到了对政治的干预权,进而登上了皇位。
她对政治阴谋的运用使人们对她的统治产生了质疑。
2. 纵容奢华享乐武则天在位期间,喜欢奢侈和享乐,豪华宫殿、珍贵宝石和昂贵的服饰都是她的日常。
她个人的奢华生活方式被认为是对朝廷和百姓的不负责任,也符合了当时对女性寡妇行为的批判。
3. 后期统治失职在武则天的晚年,由于对政务的疏忽和失职,导致朝政渐渐陷入混乱。
她对权力的过度追求和个人恩怨的处理方式影响了她作为统治者的形象。
四、总结对于武则天的评价可以看出,她是一个既有优点又有缺点的统治者。
她的非凡才华和赋予女性更多权益的贡献受到赞赏,但她的权谋手段和奢侈生活方式也受到批评。
武则天

武则天(624—705年):籍贯并州文水(今山西文水东),生于利州(今四川省广元市)。
人称“武媚娘”,性巧慧,多权术。
是唐太宗李世民的才人,唐高宗李治的皇后,唐中宗李显、唐睿宗李旦之母。
她在协助高宗处理军国大事,佐持朝政三十年后。
高宗去世后,武则天相继废掉两个儿子中宗和睿宗,亲登帝位,自称圣神皇帝,废唐祚于一旦,改国号为周,成为中国历史上空前绝后的唯一女皇。
690—705年在位,从她参与朝政,自称皇帝,到病移上阳宫,前后执政近半个世纪,上承“贞观之治”,下启“开元盛世”,史称“贞观遗风”历史功绩,昭昭于世。
诚如宋庆龄对她的中肯评价:武则天是“封建时代杰出的女政治家”。
武氏机智精明,通文史,多权谋,以皇后身份参政时,“百司奏事,时时令后决之”。
显庆五年(公元660年),唐高宗因患风眩,头重,目不能视,便正式委托武氏掌管国家大事,裁决一切。
上元元年(公元674年),“高宗号天皇,皇后亦号天后,天下之人谓之…二圣‟”。
世人据其尊号“则天大圣皇帝”称之为武则天(则,法则也,以为法则也。
则天,即以天为法则,向上天学习,遵循上天的规律和要求的意思)。
出身武则天,并州文水(今山西文水东)人,于唐高祖武德七年(624年)生于首都长安,即今陕西西安。
其父武士彠以经营木材为业,家境殷实,富有钱财。
隋炀帝大业末年,李渊任职河东和太原之时,因多次在武家留住,因而结识。
李渊在太原起兵反隋以后,武家曾资助过钱粮衣物,故唐朝建立以后,曾以“元从功臣”历官工部尚书、黄门侍郎、判六尚书事、扬州都督府长史、利州(治所在今四川广元)、荆州(治所在今湖北江陵)都督等职。
武则天从小性格强直,不习女红,唯喜读书,故知书达礼,深谙政事。
童年时代,曾随父母遍游名山大川,阅历深厚,培养了她的眼界和才干。
入宫贞观十一年(637年)十一月,唐太宗听说年轻的武则天长得明媚娇艳,楚楚动人,便将她纳入宫中,封为五品才人,赐号“武媚”,故称武媚娘。
武则天入宫之前向寡居的母亲杨氏告别时说:“侍奉圣明天子,岂知非福,为何还要哭哭啼啼,作儿女之态呢?”有一次,当她听说唐太宗有一匹名叫“狮子骢”的烈马,无人能够驯服,便主动对唐太宗说:“妾能制之,然须三物。
武则天的历史贡献及影响

武则天的历史贡献及影响武则天(624年-705年)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她在历史上的地位非常重要,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她的历史贡献主要体现在政治、文化和社会方面。
首先,武则天在政治上的贡献主要表现为继承和延续唐朝的政治体制,实行稳定和有序的政权管理。
她在位期间,保持了中央集权的模式,维持了唐帝国的稳定。
她也加强了皇帝的权威,统一了政治机构,增强了中央政府的权威。
同时,她重用了许多有才干的官员,以确保政府能够高效运转。
她制定了一系列的法律和政策,以维护社会秩序和平衡。
其次,武则天在文化上的贡献主要表现为推进了文化繁荣和教育发展。
她鼓励文人的才艺创作,提倡文学艺术的发展。
她支持历史学、诗词创作、音乐乐器的发展,使唐代的文化艺术达到了巅峰。
她也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兴建学校、图书馆等,以提高人民的素质和文化水平。
她还亲自参与文化活动,亲自撰写文学作品,为后世留下了重要的文化遗产。
再次,武则天在社会上的贡献主要体现在改善妇女地位、促进社会发展和平衡。
武则天的上台为中国古代妇女争取了极大的权力和地位,使妇女在社会中获得了更多的尊重和机会。
她废除了旧的制度,制定了一系列有利于妇女权益的法律。
她还支持了一些观点和政策,以帮助妇女参与社会发展。
她也注重解决社会不平等的问题,推行一些政策,促进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此外,武则天的影响也体现在其后续历史和观念的发展上。
她的统治结束了长达300多年的“五胡十六国”和165年的北魏-东魏北朝时期的分裂局面,使中国恢复了统一、她为后来的中国女性树立了榜样,对中国女性地位的提升产生了积极影响。
她也给后来的历史学家和文化研究者留下了丰富的历史资料和文化素材,丰富了中国的文化史料。
总的来说,武则天作为中国历史上的女皇帝,在政治、文化和社会方面都有着重要的贡献。
她的政治统一和稳定,文化繁荣和教育发展,改善妇女地位和促进社会发展,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她的贡献和影响,使她成为中国历史上一个独特而重要的人物。
历史论文

论说武则天的政治一生2012级港口航道与海岸工程5班胡祥芝 631203040235摘要:武则天是中国唯一的一位女皇帝,她的残忍,聪明,她一生都在权力之中,权力对她有无穷的吸引力。
看她是如何将权力放入囊中,又是巩固自己我地位,达到自己的目的,最后又是如何的棋逢对手,吐出了不属于她的天下。
武则天,一位传奇人物,从生到死,机关算尽,梦尽人灭。
武则天的一生惨淡与辉煌,她一手导演,却又有不少人推波助澜,造就了她传奇的一生。
关键词:武则天,权智,勇气,红颜乱世,专政,称帝,朝臣,反对一、预留政治伏笔1.武则天的父母联姻武则天的父亲武稷是一个商人,母亲杨氏是隋朝隋观王杨雄的侄女,武则天身上流着商人和贵族的混合血液,既保留着对权利的强烈欲望,也有果断倔强的报复心理和斗争性格。
武稷做木材生意,在山西结识了李渊,虽没有参与李渊在太原密谋起事之事,但当李渊成为皇帝之后,武稷仍然被封为十四名“元从功臣”之一。
武稷的前妻在十四岁的时候去世,李渊便忙着为他续弦,希望能够政治联姻,便把隋观王的侄女杨氏嫁给武稷,然之后杨氏也被封为荣国夫人。
而唐太宗之后召武则天入宫可不仅是因为她的美丽,更看重的是她的身份——杨氏之女。
⑴武则天还有几个哥哥(武稷前妻之子),杨氏却只有一个女儿,未生有儿子。
这本是一个官僚家庭,这使家庭矛盾日益加重,这种矛盾不仅体现在嫡庶之争,更体现在杨氏自身觉得有优越感,,而这种优越感在当时是无法让人容忍的。
武则天就是在这种士、庶矛盾激烈的家庭中度过,这为她之后的权智与为达目的不择手段打下了基础。
这种矛盾在武稷死之后得到了升华,武则天不甘心在武氏兄弟的“庇护”下生存,女子刚强有为,不甘寂寞的风气感染着她,她不愿碌碌无为的过完一生,也许那时,她就开始为她的前途谋算。
当时风气,她的身份,她所处的环境也许就决定她的未来,她的家庭更大程度上促进了她不甘寂寞,对权势的渴望和她果断倔强的报复心理和斗争性格,这为武则天往后不择手段争取权利,一步一步实现她的计谋打下了基础,同时,武则天也可能就开始为她以后的道路准备了。
武则天(则天大圣皇后)

武则天(624年~705年)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正统的女皇帝,也是继位年龄最大的皇帝(67岁即位),又是寿命最长的皇帝之一(终年82岁)。
唐高宗时为皇后(655—683)、唐中宗和唐睿宗时为皇太后(683—690),后自立为武周皇帝(690—705),改国号“唐”为“周”,定都洛阳,并号其为“神都”。
史称“武周”或“南周”,705年退位。
武氏认为自己好像日、月一样崇高,凌挂于天空之上。
于称帝后上尊号“圣神皇帝”,退位后唐中宗恢复唐朝,改称“则天大圣皇后”,以李唐皇后的身份入葬乾陵。
武则天也是一位女诗人和政治家。
武则天,女,汉族,并州文水县(今山西省文水县)人,字“曌”(zhào,含义是日月当空,“曌”是武则天为自己发明的字),故也称武曌.武氏为唐朝开国功臣武士彠次女,母亲杨氏。
关于武则天的生辰和出生地一直扑朔迷离,相传唐高祖武德七年正月二十三(根据现代万年历推测,624年正月二十三为阳历的2月17日,亦有2月21日、2月25日之说)生于利州(今四川省广元市,亦有长安之说);其父武士彠家境殷实。
隋炀帝大业末年,李渊任职河东和太原之时,因多次在武家留住,与其结识。
李渊在太原起兵反隋以后,武家曾资助过钱粮衣物,所以唐朝建立以后,武士彠因“元从功臣”出任光禄大夫,封太原郡公,后来历任工部尚书、黄门侍郎、判六尚书事、扬州都督府长史、利州都督、荆州都督等职,贞观中,改封应国公。
初入宫廷武氏为唐都督武士彠次女。
武士彠掌握数州的军政大权,但他终究只是山西平民出生的木材商,只是靠战乱平步青云。
刘晓庆版武则天(15张)所以,骆宾王在《讨武氏檄》中说武媚娘“地实寒微”。
母亲杨氏,本名不详。
据说武则天祖籍山西文水,12岁父亲去世,她和母亲受到族兄的虐待。
贞观十一年(637年),14岁的武则天在长安入宫成为唐太宗的才人(正五品),唐太宗最初非常宠爱她,赐名“武媚”,但不久便将她冷落一边。
武则天做了12年的才人,地位始终没有得到提升,在唐太宗病重期间,武则天和唐太宗的儿子后来的高宗李治建立了感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校社科信。
么2002年第6期1990一2000年间武则天研究综述王翠改武则天一直是唐史研究中的热点人物,相关论文、著作不断问世,除了总体评价武则天之外,还从不同的侧面论述了武则天的一些具体问题。
本文拟就1990-2000年间武则天研究概况作一综述。
一、总体评价杨剑虹《武则天新传)(武汉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一书认为,武则天是一位震烁古今的女皇帝。
她的统治为开元盛世的到来奠定了基础。
赵文润、王双怀(武则天评传》(三秦出版社,1993年版,后收入1999年出版的(隋唐历史人物评传丛书)从史实出发,以严肃的态度再现了女皇的一生,对她的历史地位给以新的评说,认为武则天是一位应该肯定的历史人物,是当之无愧的杰出的女政治家。
此外,有关专著还有王涤武的(武则天时代)(厦门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何磊的(武则天传)(云南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刘曼春、梁恒唐的《大周女皇武则天》(山西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等。
王双怀《历代对武则天的评价)((人文杂志)1996年第3期)一文分古代、现代两个阶段阐述了历代对武则天的评价。
作者指出,武则天是一个既相当重要又争议很大的历史人物,文章分析了出现分歧对立的原因,指出对武则天的评论往往受当时政治气候的影响。
郭绍林《论古人的武则天地位观)((洛阳师专学报)1996年第3期)一文指出,唐人对武则天的看法就不一样,主要分为三派:反对者、拥护者、隐忍者。
至唐中宗复辟后,开始统一认识,取消“中兴”说法,认为母子相承、周唐一统。
此后人们逐渐把她摈出帝王之列,修史者提出了年系中宗、事归太后的主张。
胡如雷《关于武则天研究中的几个问题)((社会科学战线)1993年第1期)一文则认为,武则天是一个应当基本肯定的历史人物,但肯定中又应该掌握分寸,不能评价过高。
在武则天统治时期,社会经济确实在继续发展,但起决定性作用的是隋末农民大起义,个人的作用是十分有限的。
与此相反,武氏的消极政策和措施在一定程度上对社会进步起了拖后腿的作用。
欧远方《一代女皇—再论武则天)((安徽史学)1997年第2期)一文对武则天时期的文治武功及其个人生活经历、生活作风作了评价,认为武则天是一位雄才大略的女皇,勘称“千古一后”,对武天的生活历史应从历史、民族、社会、文化观念诸方面加以分析,不能失之片面。
刘炬、刘鸿雁《武则天是成功者吗)((社会科学战线)1998年第5期)则对史学界的一个共识即武则天是位成功者提出了疑问。
文章通过对武则天统治时期的经济、军事、政治、文化等诸方面进行考察得出结论:武则天是个失败者,其最大的失误是改唐为周,失尽民心。
此外,苏者聪《简论武则天其人其事》((武汉大学学报)1991年第5期),高光晶、戴承杭《武则天不是肯定的历史人物》((求索)1993年第1期),姜同春(浅谈武则天的功过)((中国历史教学参考)1994年第8期),黄永年(武则天真相)((中国典籍与文化)1994年第3期),徐深、罗丽的(女学者论武则天)((文艺研究)1995年第6期)等也是其中的力作。
二、武周政权的建立赵克尧在(武则天立周、继周成败论》((学术月刊)1992年第4期)一文中,从文化思想角度论述了武则天立周、继周的成败。
文章指出,武则天为立周作了充分准备,使得立周顺利进行。
但为立储困扰,最终导致继周失败。
徐嫩棠的《武则天称帝原因浅析)((史学月刊}1995年第6期)一文从当时的社会历史条件方面,分析了武则天称帝的原因。
作者认为,贞观末年错综复杂的社会矛盾、唐高宗与武则天的婚姻、庶族地主阶级的支持等是这位女政治家登上帝位的有利条件。
谭昌寿的(武则天现象试析)((海南师院学报)1997年第2期)一文,对武则天参政的原因、夺取皇权的斗争及其政治局限性作了剖析。
作者认为武则天夺取皇位的斗争分为三个阶段:李唐权力中心的瓦解、武氏权力中心的形成、武周政权的建立,并指出武周政权是唐初政权处于过渡时期的特殊产物。
勾利军、汪润元(武后之立一与高宗的“恋母心理”)((学术月刊》1995年第LO期)则认为,高宗的“恋母心理”是武后得立的主要原因。
三、武则天与政治胡如雷的(关于武则天研究中的儿个问题)一文认为.武则天时期的政治生活陷于病态的状态,产生了诸多弊端,与贞观时期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文章分析了武则天推行的路线及其政治下场、悲剧结局,认为她并不知道自己实行的究竟是哪家的政治路线,而只实用,不.过道、法两家的色彩稍微浓重一些。
陆庆夫(说武则夭时期的冗官政治)((兰州大学学报)1990年第3期)认为,武则夭出一于巩固统治的需要,从自身利益出发,广开言路,放手招官,这不仅给她统治的王朝造成了混乱,也破坏了唐初的选举制度,开启了有唐一代的冗官政治。
贾三强在(武则夭时代的廉政建设)((西北大学学报)1997年第2期)一文中认为这是当时官员队伍没有发生整体腐败、各种政治人才竞为之用,从而保证天下繁荣稳定的重要原因。
作者指出,武则天时代的廉政建设成就突出,功大于过。
勾利军(论武则天与慈禧用人特征差异》((河南师大学报)1995年第6期)一文认为,武则夭与慈禧在用人方面存在三点重大差异:杂滥与规范、残酷与平恕、动荡与稳定。
张先昌(关于武则天杀害文武大臣的几个问题}((史学月刊》1996年第1期)一文进行了广泛的个案分析研究,对旧史指责武则天滥杀提出了质疑,认为不能把武则夭杀害文武大臣笼统地一概称之为滥杀。
杨西云(也谈武则天杀文武大臣—与张先昌先生商榷)((史学月刊)1996年第6期)则提出不同意见,认为除阎知微外,其余大臣均杀,都是武则夭专制淫威下的牺牲品。
沈Ei=.棣(“武后之忍”说斟酌)((江西大学学报)l k)92年第3期)则对几成定评,的“武后之忍”说提出异议。
崔明德(论唐高宗和武则天时期的民族关系思想)(《烟台大学学报)1994年第1期)认为这一时期民放关系不断恶化的症结在于二人都缺乏系统、完整的民族关系思想作指导。
而一些有识之士的正确的、完整的民放关系思想及实践,才使唐王朝在险象丛生的民族关系中危而不倒、险而不倾。
相关文章还有宁志新的(武则夭时代的政治风气剖析)((中国古代社会研究—庆祝韩国磐先生八十华诞纪念论文集)厦门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胡宝华的<关于武周时期御史台的几个问题)((祝贺胡如雷教授七十寿辰中国古史论丛),河北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万绳楠的(武则夭与进士新阶层>((中国史研究)199.1年第3期)、符庆如的《武则天行“铜睡制”考略)(《史学月刊》1990年第2期)、欧远方的(李治和武则天—读史札记》(《安徽师大学报》1996年第2期)、马驰的(蕃将与武则天政治)((许昌师专学报》1991年第4期)、吴宗国的(论武则天的建言十二事)((武则天与文水)山西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等。
四、武则天与宗教、文化牛志平的《武则天与宗教》(《社会科学战线》1990年第1期)一文考察了武则天与佛、道、儒诸教的关系,认为武则天与佛教互为利用、相辅相成,对于儒教和道教的兴趣也颇浓厚,只是不同时期有所侧重。
但前提是皇权必须大于神权。
李斌城《武则天与道教》(《武则天与文水》,山西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认为,武则夭执政期间,实行了一系列扶助道教的措施及佛道并重的政策,道教进一步发展。
赵云旗的(武则天祟佛的功过》(同上)则认为武则天时代,佛教在各方面都远超前代,但同时也给强盛的唐朝造下了许多致命的隐患。
杜斗城《关于武则天与佛教的几个问题)(《河洛春秋》1993年第4期)、李斌城《武则天与佛教)((武则夭与文水》山西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二文也阐述了武则天与佛教的有关问题。
梁恒唐《武则夭时代的天枢)(《晋阳学刊)1990年第3期)一文描述了武则夭时代所造的天枢的概貌。
作者认为,铸造夭枢虽劳民伤财,却是当时世界最高铸造技术的发挥。
这方面的论文还有王鸿宾、胡春英《关于<风峪石经>中的武周改字和武则天时期的佛典翻译》((武则天论文集),山西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李方(关于<风峪石经)中的监护官员—兼论唐前期写作使及判官)(同上)、寇养厚(武则天与唐中宗的三教共存与佛先道后政策:唐代三教并行政策形成的第二阶段》((陕西师大学报》1999年第3期)、马雪芹的(武则天执政时期对儒学的吸收利用》((唐都学刊》2000年第4期)等。
五、身世及其他梁恒唐《谈武氏家族的起源和繁衍》(《武则天研究论文集》,山西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一文讨论了武氏家族的起源、迁徙及文水县的兴衰。
黄正建《关于武则天身世的一点猜测》(同上)根据杨则墓志和其他史料,提出武则天的外家并非隋代宗室。
张洁《武则天和她的武氏宗亲》(《河北师大学报》1999年第2期)一文指出,武则天对武氏宗亲的感情有一个从厌恶排斥到信任偏祖的转变过程,而诸武的命运也随之沉浮变化。
宁志新《武则天削发为尼一事考辨—与台湾学者李树桐先生商榷》(《华中师大学报》1990年第1期)一文,对李树桐《唐史考辨》一书中认定武则夭根本不曾入寺削发为尼的观点提出异议,认为武则天可能是人入尼寺,而长发未削。
勾利军《武则天杀女应属事实)(《史学月刊)1996年第4期)认为,武则夭当政后的一些行为,如追封长女等事都透尽出她杀女之事不虚。
王灵善《武则天心态研究》((山西大学学报)1990年第3期)以中国妇女的传统心态作参照,从个性心理的角度分析了武则天的心态:无神论意识、惟我至上的处事原则、女权意识,指出正是这种独特的个性才使她成为一位女政治家。
综上所述,近十年来,在武则天研究方面出现了一批高水平的论著,研究范礴也由原先的比较单一逐渐向多元化发展,研究的角度、选题越来越宽,如出现了关于武则天心态研究等较新颖的论述。
但是,选题番同、简单重复仍是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