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疟疾临床表现》PPT课件

合集下载

疟疾诊断和治疗PPT课件

疟疾诊断和治疗PPT课件

副作用:1、神经精神方面的影响。 2、心脏中毒反应。 3、胃肠道的反应, 即使是减少 剂量也比单独使用甲氟喹 严重。 所以此伍用在非洲不作为一线药,以 免在无人监管的地方引起严重的副反 应。
第二线药物: 适用于抗 药性恶性疟的治疗
第三线药物: 适用于对 于第二线药物疗效不明 显病例的治疗.
间日疟、三日疟和卵形疟的治疗
成人量:氯喹 1.2 ~ 1.5g 3 日分服 ( 第 1 日 0.6g ,第 2 、 3 日各 0.3 或 0.45g) ,加伯喹 90~180mg 4~8日分服(每日22.5mg)。通 常 中 国 氯 喹 是 : 150mg/ 片 ; 伯 喹 是 : 7.5mg/片。 儿童:氯喹第 1 日 9.6mg/kg, 第 2 、 3 天各 8mg/kg ;伯喹 0.3~0.5mg/kg, 分 2 ~3 次分 服,连用8天。
4、输血性疟疾
潜伏期7~10日,临床症状与蚊传者相似。 只有红细胞内期,故治疗后无复发。
疟疾的并发症
1、黑尿热
是一种急性血管溶血,并引起血红蛋白和溶血 性黄疸,重者发生急性肾功能不全。其原因 可能是自身免疫反应,还可能与G—6—P脱氢 酶缺乏有关。临床以骤起、寒战高热、腰痛、 酱油色尿、排尿刺痛感,以及严重贫血、黄 疸,蛋白,管型尿为特点。本病地理分布与 恶性疟疾一致,国内除西南和沿海个别地区 外,其他地区少见。重者高热、意识模糊、 抽搐(chu),可在数天内死亡。尿闭和有出血 倾向者,预后严重。
2、先天性疟疾
婴儿在出生后不久,在没有按蚊感染或输血等 情况下,来自母体感染的疟疾患者。分为真 性先天性疟疾和先天性疟疾。前者是因为胎 盘屏障破坏所致,后者多因为在分娩中感染 所致。
3、婴幼儿疟疾
易发展成凶险型外,特点是逐渐起病,精 神迟钝或不宁,厌食、呕吐、腹痛伴气胀 或腹泻。热型多不典型,或低热,或弛张 热,或高热稽留,或不发热。热前常无寒 战,退热也无大汗。多有抽搐或微循环障 碍。病死率高。检查有脾大、贫血、血中 有大量疟原虫。

疟疾课件ppt

疟疾课件ppt
国际合作与交流
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共同应 对全球疟疾挑战,推动科研成
果的共享和应用。
THANK YOU
预防性药物
药物种类
预防性药物主要包括氯喹、甲氟喹、磺胺多辛等。这些药物可以在疟疾流行区 服用,以降低感染风险。
使用方法
预防性药物需要在出发前咨询医生,按照医生的建议使用。一般需要在出发前 一周开始服用,持续到离开疟疾流行区后一段时间。
个人防护措施
穿着防护服
前往疟疾流行区的人群可以穿着长袖长裤,减少暴露部位,降低被蚊子叮咬的风 险。
使用驱蚊剂
使用驱蚊剂可以有效防止蚊子叮咬,可以使用驱蚊喷雾、驱蚊液等产品。在使用 驱蚊剂时,需要将其涂抹在暴露部位,并定期补涂。
03
疟疾的诊断与治疗
诊断方法
临床表现
根据患者发热、寒战、头 痛、呕吐等症状,结合流 行病学资料进行初步诊断 。
实验室检查
通过采集患者的血液或骨 髓进行涂片检查,寻找疟 原虫,是确诊疟疾的可靠 方法。
采取综合措施,包括预防、治疗、监测和评估等 。
目标
降低发病率和死亡率,减少疾病负担,最终实现 消除疟疾。
重点措施
加强疫苗研发、提高诊断和治疗水平、加强国际 合作等。
国际合作与援助
国际组织
世界卫生组织、全球基金、美国总统疟疾倡议等。
国际援助
提供资金、技术支持和物资保障,推动全球疟疾控制工作。
国际合作
蚊子在水中繁殖,因此清除蚊子滋生 地可以有效降低蚊子数量。定期清理 家中的水缸、水盆、废弃轮胎等可能 积水的地方,以减少蚊子的繁殖。
疫苗接种
疫苗种类
目前全球已经有多个疟疾疫苗上市,如RTS,S/AS01E疫苗等 。这些疫苗可以降低感染风险,但并不能完全避免感染。

疟疾培训课件(PPT65张)

疟疾培训课件(PPT65张)
发作有定时性,发热与无热期交迭出现且有规律。
间歇期除疲劳无力和略感不适外,一般感觉良好。 发病多见于中午前后和下午,夜间发作者较少。 临床症状一次比一次严重,经多次发作后,又渐次减
轻,有“自愈”的趋势。
有溶血性贫血症状,其程度与发作次数呈正相关。
脾肿大,其程度与病程相关,部分病例同时见肝肿大。
(3)药理特点:


肠道内吸收迅速,但排泄也快,血 浆半衰期仅6—8h; 肝脏浓度高于血液浓度; 需连续多次服药才能有效; 根治效果与剂量、疗程、虫株和人 体免疫水平有关,但治疗天数不能 少于8天,总剂量不能少于180mg。
治疗的一般原则
1、早期治疗:凡疟疾病人一定要及时治疗,对无免疫 力的恶性疟尤需及时,以免转为脑型疟。
间日疟临床表现特点:
间日疟潜伏期一般为11-25天,多有前驱期。 复发时常无前驱期。临床急性发作以体温超过 38℃为准,隔日定时发作者约占半数。 发热始于中午前后和晚上9点以前,偶见于深夜。 初发病例决大多数每日发作一次,发热时间长, 与恶性疟相似。初发时可因感染两批以上虫株先 后发育成熟,发热可不规则。尔后虫株仅以一批 为主,故2-3日后呈典型隔日发作。 开始症状较轻,热度较低,随后日益加重。经 多次发作,随着免疫力的产生,症状又由重转轻, 不治而“愈”。间日疟预后良好。
2、喹哌(piperaquine )
(1)主要药理特点: 与氯喹相似,但无交叉耐药性 口服吸收好,先储积于肝脏,逐渐释放入血 代谢缓慢,血浆半衰期较长,约为21-28天 (2)主要的副反应: 头昏、头痛、恶心、呕吐等 血清谷丙转氨酶短期升高,肝病及孕妇慎用 肝内蓄积作用,连续使用不能超过4个月。
三、疟疾的治疗
(一)、有关间日疟临床 和治疗的定义

《疟疾》ppt课件

《疟疾》ppt课件

临床表现
典型的疟疾多呈周期性发作,表现为 间歇性寒热发作。一般在发作时先有 明显的寒战,全身发抖,面色苍白, 口唇发绀,寒战持续约10分钟至2小时, 接着体温迅速上升,常达40℃或更高, 面色潮红,皮肤干热,烦躁不安,高 热持续约2~6小时后,全身大汗淋漓, 大汗后体温降至正常或正常以下。
实验室检查
全球基金(Global Fund)的作用
筹集和分配资金,支持疟疾高发国家的防控项目。
面临的挑战
资金不足、疫苗研发进展缓慢、气候变化对蚊虫分布的影响等。
未来发展趋势预测及挑战应对
发展趋势预测
随着全球卫生水平的提高和疫苗研发的进展,未来疟疾发病率和死亡率有望进 一步下降。
挑战应对
加强国际合作,共同筹集资金和技术支持;加大疫苗研发力度,推动疫苗早日 上市使用;加强蚊虫监测和灭蚊工作,减少蚊虫传播的风险。
06
总结回顾与展望未
来发展
本次课程重点内容回顾
01
02
03
04
疟疾的病原学、流行病 学和临床表现
疟疾的诊断方法和治疗 原则
疟疾的预防措施和控制 策略
疟疾疫苗的研究进展和 前景
学员心得体会分享交流环节
01
02
03
04
学员对疟疾的认知和理解加深
学员掌握了疟疾的诊断和治疗 技能
学员对疟疾防控工作的重要性 和紧迫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传播阻断和消灭传染源途径
消灭蚊虫
通过喷洒杀虫剂、清除积 水等措施,减少蚊虫孳生 地,降低蚊虫密度。
阻断传播途径
在疟疾流行区,加强个人 防护和环境治理,减少人 蚊接触机会,从而阻断疟 疾传播。
治疗患者和带虫者
及时发现并治疗疟疾患者 和带虫者,消除传染源, 防止疫情扩散。

疟疾ppt幻灯片课件

疟疾ppt幻灯片课件
目标设定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建议,各国应制定适合本国国情的疟疾消除目标。例如,在发病率较高的地区,可以设定降 低发病率和死亡率的具体目标;在发病率较低的地区,则可以设定实现零本土病例或零死亡的具体目标。
国际合作验、技术和资源,共同应对全球疟疾挑战
疟疾可引起急性肾功能不全,表现为少尿 、无尿等症状。治疗方法包括血液透析、 利尿等。
肝损害
神经系统并发症
疟疾患者可出现肝功能异常,严重时可导 致肝衰竭。治疗方法包括保肝、降酶等。
疟疾可引起脑膜炎、脑炎等神经系统并发症 ,表现为头痛、呕吐、意识障碍等症状。治 疗方法包括抗感染、降颅压等。
康复期评估指标和随访计划制定
确性和及时性。
加强疟疾疫情监测
02
通过定期调查和抽样检测,了解疟疾流行情况和变化趋势,为
制定和调整消除策略提供依据。
完善监测网络
03
建立省、市、县三级疟疾监测网络,加强各级医疗机构和疾控
中心的协作与沟通,确保监测数据的共享和有效利用。
消除策略制定背景和目标设定
背景分析
全球疟疾疫情依然严峻,尤其在一些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疟疾仍然是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因此,制定有效的消 除策略对于控制疟疾传播、减少发病率和死亡率具有重要意义。
国际合作与交流
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共同应对全球 疟疾挑战,是未来防控疟疾的重要趋 势。
THANKS
感谢观看
诊断疟疾的金标准。
核酸检测
采用PCR等核酸扩增技术检测血液 或其他体液中的疟原虫核酸片段, 具有灵敏度高、特异性强的特点。
抗体检测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化学发光 或荧光免疫等技术检测血液中的疟 原虫特异性抗体,有助于疟疾的诊 断和流行病学调查。

疟疾(疾控讲课)PPT

疟疾(疾控讲课)PPT
欧洲地区
欧洲地区的疟疾主要分布在南 欧和东欧地区,如意大利、希
腊、土耳其等国家。
流行因素与风险
气候因素
气候条件是影响疟疾传播的重要因素,如降雨量、温度、湿度等,这 些因素会影响蚊虫的生长和繁殖,进而影响疟疾的传播。
地理环境
地理环境也是疟疾传播的重要因素,如森林、沼泽、湖泊等,这些地 方容易滋生蚊虫,增加疟疾传播的风险。
疫苗研究
针对疟疾的疫苗研究一直是全球科研人员的重要工作,目前 已有多个候选疫苗进入临床试验阶段,其中部分疫苗在非洲 地区的试验效果显著。
疫苗开发
随着科研成果的不断涌现,疟疾疫苗的开发进程也在加速, 多个疫苗生产商正在积极推进疫苗的生产和注册工作,以期 早日实现疫苗的普及接种。
流行病学研究与现场调查
提高资金投入
保障防控工作的经费支持。
国际合作与交流
全球倡议与合作
参与持
分享防控技术和经验,为其他国家提 供支持。
资源共享
共同研发新型防控工具和技术,提高 防控效果。
能力建设与培训
加强专业人员培训和能力建设,提高 防控水平。
05 疟疾研究进展
新药研发与治疗技术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媒介传播
疟疾通过雌性按蚊等媒介昆虫叮 咬人体传播。
人体传播
感染疟疾的人通过输血或器官移植 等方式将疟原虫传播给其他人。
母婴传播
孕妇感染疟疾后,疟原虫可能通过 胎盘感染胎儿。
疟疾的症状与体征
01
02
03
04
症状
发热、头痛、寒战、出汗、乏 力、厌食等。
体征
面色苍白、肝脾肿大、黄疸等 。
严重症状
昏迷、抽搐、咳血、呼吸衰竭 等。

传染病学-疟疾PPT【46页】

传染病学-疟疾PPT【46页】
1
疟疾(malaria)
2
授课内容
概述
疟原虫 发病机制 诊断与 生活史 与临床表现 鉴别诊断
治疗
流行病学 与预防
疟疾
− 由按蚊叮咬传播疟原虫引起的寄生虫病 − 广泛流行于热带、亚热带及温带地区 − 全世界每年约有3-5亿疟疾病人,100万人死于本病1 − 死亡病例大多数为恶性疟疾,多见于次沙哈拉沙漠非洲 − 临床表现以反复时间序惯性发作的寒战、高热、退热出汗为表
并发症
• 急性肾小球肾炎 见于恶性疟、间日疟等疟疾凶险发作;少尿、蛋白尿、管型
尿,抗疟治疗有效(原因?) • 肾病综合症
主要为三日疟反复发作后,也见于恶性疟,抗原抗体复合物 沉积肾基底膜所致;进行性蛋白尿,贫血与水肿。早期治疗可 有效,晚期无效(原因?)
诊断依据
• 流行病学资料 + 典型临床表现 + 确诊依据 • 查找疟原虫
疟原虫种类与贫血
− 贫血机制: 疟原虫破坏、巨噬细胞吞噬作用增强、骨髓抑制(或自身
抗体)、抗原-抗体复合物结合补体免疫溶血 − 恶性疟:
侵犯各个发育时期的红细胞,感染细胞可占20%以上, 繁殖周期36-48小时,贫血较严重 − 间日疟、卵圆疟:
侵犯网织红细胞,带虫细胞约0.5-1.0%,贫血轻 − 三日疟:侵犯衰老红细胞,带虫细胞<0.2%,贫血不明显
用于耐氯喹恶性疟,不宜用于脑型疟疾
耐药虫株抗疟治疗(联合用药)
甲氟喹+磺胺多辛 乙胺嘧啶+磺胺多辛 蒿甲醚+卤泛群 青蒿琥酯+苯芴醇 咯萘啶+乙胺嘧啶
耐药虫株抗疟治疗(进展)
耐氯喹间日疟及多重耐药恶性疟 奎宁+强力霉素或克林霉素5-7天 奎宁+单剂周效磺胺(磺胺多辛•乙胺嘧啶) 氯喹或周效磺胺耐药的非重症恶性疟:

疟疾的临床症状课件

疟疾的临床症状课件
13
五、四种疟原虫特点
(二)恶性疟 n 1.潜伏期: 9-14天,平均约为12天。 n 2.发作与发作周期 n (1)发作:发热热型欠规则,发热时间较长。 n (2)发作周期:一般为36-48小时。 n 3.预后:红细胞感染率高,破坏亦严重,这是
患者在短时期内出现中毒症状和贫血的重要原 因之一。感染红细胞可粘附于微血管内,使局 部血流阻塞,造成多器官损害。
19
脑型疟疾症状及并发症
n 2.发热 n 3.高原虫血症 n 一Leabharlann 来说脑型疟的原虫密度都比较高,特别是T
昏迷患者。可超过100万/μl。 n 部分原虫数量较少的脑型疟患者,多见于入院
时已经使用过抗疟药,尚有少部分属于R昏迷患 者。 n 原虫密度常反映病情的轻重,一般来说,红细胞 感染率超过30%者,并发症发生率高且重,病情 比较复杂,预后较差,反之亦然。
20
脑型疟疾症状及并发症
n 4.贫血: 严重贫血患者往往预后不良,若 红细 胞<100万/μl,不及时输血则可能立 即危及生命。 5.代谢性酸中毒和低血糖
n 6.肝肾功能损害:肝肾功能损害(血肌酐 >265μmol/L,血清总胆红素>171μmol/L)
n 7.脑组织受损:脑脊液压力>40mm H2O者,极 易出现呼吸衰竭而最终死亡。
疟疾的临床症状 ppt课件
幽默来自智慧,恶语来自无能 1
2
3
4
5
二、疟疾病理
n (三)免疫病理损害
n 1.高球蛋白血症:生活在高疟区的成人的血清总球蛋白量 远高于正常值,高免疫球蛋白血症如IgE过高,就成了脑 型疟的致病因子。
n 2.疟疾肾病:恶性疟和三日疟患者急性期会出现肾脏病变。 患者可有蛋白尿或血红蛋白尿,肾小球毛细血管中有感染 疟原虫的红细胞,肾小管局灶性坏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般疟疾的临床症状和特点
• 二、前驱期 • 轻度的畏寒、低热伴疲乏、头痛、全身不适 • 间日疟的前驱期症状较轻 • 具有高免疫力患者甚至可直接从前驱期进入带虫状态而不出现临床症状 • 恶性疟的前驱期较短 • 无免疫力患者可很快发展为重症疟疾,并导致死亡
一般疟疾的临床症状和特点
• 三、临床发作期 • (一) 典型临床发作症状
重症疟疾的临床表现和特点
一、脑型疟疾 二、其他重症疟疾
• 1.超高热型 • 3.高原虫症型 • 5.严重溶血型 • 7.严重肝损害型 • 9.休克型
2.厥冷型 4.胃肠型 6.急性肾功能衰竭型 8.呼吸衰竭型
一、脑型疟疾
• 脑型疟疾是红细胞内期的疟原虫在致病过程中导致患者出现意识障碍或昏迷。 • 恶性疟原虫,偶尔间日疟原虫和三日疟原虫。 • 脑型疟疾的发生率约占疟疾总数的0.5%~1%,但病死率则高达20%~50%。 • 发病机制:机械性阻塞假说、炎症假说、细胞因子假说、弥漫性血管内凝血假说、沉
疟疾临床表现及发病特点
河南省疾病预Leabharlann 控制中心 张红卫• 一般疟疾(普通疟疾) • 重症疟疾 • 特殊类型疟疾
• 潜伏期 • 前驱期 • 发作期 • 再燃或复发
一般疟疾
一般疟疾
• 一、潜伏期 • (一) 不同疟原虫种、同一疟原虫种的不同地理株的潜伏期不同 • (二) 不同途径感染的疟疾潜伏期不同 • (三) 人体对疟原虫免疫水平高低影响疟疾潜伏期 • (四) 预防服药或混合感染等因素亦可影响潜伏期
发热阈值 10~500/μl p.v. 500~1300/ μl P.f.
发热阈 值
一般疟疾的临床症状和特点
• (四)恶性疟的临床症状特点 • 1.潜伏期 7~14天,平均约为12天 • 2.发作与发作周期 不规则发热、36-38h • 3.预后 短时期内可出现中毒症状、贫血和多器官损害。重症疟疾、死亡。
• 脑脊液压力>40mm H2O者,极易出现呼吸衰竭而最终死亡。
二、其他重症疟疾
• 1.超高热型 • 体温达≥42℃ • 起病急,体温迅速上升达≥42℃为特点 • 体温骤升,持续不退, 迅速转入昏迷。 • 常伴肌肉抽搐、呼吸衰竭、心律紊乱或心力衰竭、休克等表现。 • 感染的原虫多为恶性疟原虫且密度较高。 • 其致病机制可能与体温中枢失调和汗腺分泌功能障碍有关。
一、脑型疟疾
• (四) 脑型疟疾常见临床症状及并发症 • 1.抽搐
• 脑型疟患者抽搐出现率为26.8%-51.1%; • 年龄越小,抽搐发生率越高,可能与儿童神经系统发育尚不完全有关,但不排除部分
病儿出现脑部损害。 • 若成人脑型疟表现为反复抽搐,往往提示脑部损害,预后较差。 • 脑型疟脑部损害多为脑水肿和脑干受损的临床表现,其中尤以脑干受损最为凶险,
且重,病情比较复杂,预后较差,反之亦然。
(四) 脑型疟疾常见临床症状及并发 症
• 4.贫血 • 严重贫血患者往往预后不良,若红细胞<100万/μl,不及时输血则可能立即危及生 命。
• 5.代谢性酸中毒和低血糖 • 6.肝肾功能损害
• 肝肾功能损害(血肌酐>265μmol/L,血清总胆红素>171μmol/L) • 7.脑组织受损
• 4.胃肠型 • 以胃肠道症状为主要特征,包括频繁恶心呕吐、不能进食和胃部不适等。 • 有时有明显腹痛,状似阑尾炎或急腹症。 • 严重腹泻时呈水样便,重者可带黏液、血液甚至黏膜坏死组织,状似急性肠炎或痢疾。
• 5.严重溶血型 • 急性血管内溶血、血红蛋白尿和溶血性黄疸 • 常伴有高热 • 葡萄糖6 磷酸脱氢酶(G-6-PD)缺乏者使用了伯氨喹、氨基比林、奎宁等药物、红细胞
临床上应给予高度重视。
(四) 脑型疟疾常见临床症状及并发

• 2.发热 • 3.高原虫血症
• 一般来说脑型疟的原虫密度都比较高,特别是T昏迷患者。可超过100万/μl。 • 部分原虫数量较少的脑型疟患者,多见于入院时已经使用过抗疟药,尚有少部分属
于R昏迷患者。 • 原虫密度常反映病情的轻重,一般来说,红细胞感染率超过30%者,并发症发生率高
• 1.发冷 • 2.发热 • 3.出汗 • 4.发作间歇
一般疟疾的临床症状和特点
• 三、临床发作期
• (二) 不典型的疟疾临床发作症状
• 间日疟:周期性发作不典型;临床症状不典型; 带虫者
• 恶性疟:发热伴腹泻、便血;短暂高热后昏迷
(三)再燃与复发
红 内 期 虫 数
时 间
数红 内 期 虫
时间
再燃 复发
• 环状体期昏迷(R昏迷): TNF 大量释放,导致代谢紊乱
一、脑型疟疾
一、脑型疟疾
一、脑型疟疾
• (三) 脑型疟疾昏迷的评分 格拉斯哥(Glasgow)昏迷评分法
一、脑型疟疾
• (四) 脑型疟疾的分型标准 • 普通型 • 重型 • 极重型
(一) 普通型
• 无并发症和其他严重疾病 • 无超异常体温 • 无难以控制的抽搐 • 无明显贫血 • 无高原虫血症
二、其他重症疟疾
• 2.厥冷型 • 特点是软弱无力,双眼深陷,表情痛苦 • 呼吸浅表,脉搏细速无力 • 皮肤苍白或轻度发青 • 汗多湿冷,血压低 • 原虫密度高,患者因循环衰竭而死亡。 • 病理机制可能与肾上腺机能障碍有关。
• 3.高原虫症型 • 红细胞感染率≥10% • 常伴有代谢性酸中毒和低血糖 • 原虫密度越高,病情越复杂,并发症越严重,预后越差。 • 并发症的临床表现复杂多样
积假说、渗透性假说等。
一、脑型疟疾
(一) 脑型疟疾的年龄分布
45 41.8
40
35 31.1
30
25
20 15.6
15
10
5
0 5
7.4 4.1 0.8
10
15
20
25
26
一、脑型疟疾
• (二) 脑型疟疾昏迷与原虫发育关系 • 大滋养体期昏迷(T 昏迷 ): 恶性疟原虫红细胞表面抗原 I(PfEMP I)与内皮细胞膜上的受体结合, “黏附滞留”
本型患者只要治疗措施无误,一般可在24 小时内清醒。
(二) 重型
• 超异常体温 • 难以控制的抽搐 • 伴并发症或其他严重疾病 • 明显黄疸 • 血红蛋白尿 • 明显贫血 • 高原虫血症 • 中晚期妊娠。
(三) 极重型
• 无法控制的抽搐 • 难纠正的呼吸衰竭或心力衰竭或休克 • 肝、肾严重损害同时存在 • 双侧瞳孔对光反应消失或明显不等大 • 严重贫血 • 出现较多的大滋养体 • 出血倾向 • 高颅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