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自然的语言 (2)

合集下载

大自然的语言课文原文

大自然的语言课文原文

大自然的语言课文原文引言大自然是我们生活中最为宝贵的财富之一,她孕育了万物生灵,同时也教授了我们许多宝贵的知识。

本文将带领读者走进大自然的语言课堂,聆听大自然传递给我们的信息。

第一节:蔚蓝的天空当我们仰望蔚蓝的天空时,我们不仅看到了一片广袤无垠的蓝色,还感受到了大自然的语言。

云朵在天空中飘动,它们的形状和颜色传递着天气变化的信息。

白云如绵羊般的飘逸告诉我们天气晴朗;暗云密布则预示着暴雨或雷电即将来临。

大自然通过云朵告诉我们,她的语言不仅存在于文字和声音中,更融入了天空的一切。

第二节:沉静的大海大海是大自然中另一个宏大的语言课堂。

海浪轻轻拍打着岸边,发出悦耳的声音;海浪涌动在一起时,却又形成了浩渺的怒涛。

海鸥翱翔在海面上,在它们的叫声中,我们感受到了大海的喜怒哀乐。

大自然用她的海洋告诉我们,她的语言是以跌宕起伏的海浪为音符,以海鸥的鸣叫为歌词。

第三节:绿意盎然的森林走进森林,我们仿佛置身于一个绿色的海洋中。

森林中的生物们通过声音和气息传递着信息。

鸟儿的歌声告诉我们四季的变迁,蝉鸣传递着夏日的热情,虫鸣预示着雨水的到来。

大自然用森林告诉我们,她的语言不仅存在于文字和声音中,更融入了大地的万物。

第四节:绚丽的花朵花朵是大自然中绚丽多彩的美丽之物,它们以鲜艳的颜色和愉悦的香气吸引着昆虫和鸟类。

人们通过观察花朵的开放和闭合,来预测天气的变化。

一朵花在阳光下绽放,是大自然用花朵告诉我们,她用美丽和香气向我们传递信息。

结论大自然作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她拥有无限的智慧和语言。

通过天空的云朵、海洋的浩渺、森林的生命和花朵的绚丽,她用非言语的方式向我们传达着信息。

让我们保持对大自然的敬畏之心,从她那里学习到更多宝贵的知识和智慧。

注:本文引以为荣地使用了Markdown文本格式编写,将素材组织成了一篇1200字以上的文档,展现了大自然中几个代表性元素的语言信息。

2023-2024学年初中语文部编版八年级下第二单元单元测试(含答案解析)

2023-2024学年初中语文部编版八年级下第二单元单元测试(含答案解析)

2023-2024学年部编版初中语文单元测试班级 __________ 姓名 __________ 考号 __________一、单选题(本大题共计4小题每题3分共计12分)1.下列对《大自然的语言》这篇文章说法有误或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 “凡是近海的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春天反而寒冷”这句话运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B. “例如秋冬之交天气晴朗的空中在一定高度上气温反比低处高这叫逆温层”这句话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C. 物候学这门科学包括生物学中的生态学和气象学中的农业气象学D. 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纬度的差异、经度的差异、高下的差异、古今的差异【答案】C【解析】C.有误根据“物候学这门科学接近生物学中的生态学和气象学中的农业气象学“可知C选项中所说的“包括”是错误的故选C.2.下列关于文学、文化常识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 “记”是古代一种散文体裁通过记人、叙事、写景、状物来抒发情怀抱负阐述某些观点如柳宗元的《小石潭记》、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欧阳修的《醉翁亭记》B. 《我的叔叔于勒》的作者是法国著名短篇小说家莫泊桑被誉为“短篇小说巨匠” 代表作有《项链》《羊脂球》等C. 文言文中有很多表示年龄的词语“始龀”“加冠”“垂髫”“不惑”“耳顺”五个词语在这里的顺序是按它们所表示的年龄由小到大排列的D. 中国是礼仪之邦很讲究礼貌用语献物于他人说“请笑纳” 请人指点说“请赐教” 中途离开说“失陪”【答案】C【解析】C项垂髫小孩子头发扎起来下垂着用来指幼年始龀刚刚换牙指七八岁加冠男子满二十岁不惑四十岁耳顺六十岁按年龄从小到大排列应为“垂髫”“始龀”“加冠”“不惑”“耳顺”3.下列各句所使用的修辞手法判断错误的一项是()A. “我在开花!”它们在笑“我在开花!”它们嚷嚷(反复、拟人)B. 如果说自然的智慧是大海那么人类的智慧就只是大海中的一个小水滴(比喻)C. 他以微笑战胜暴力以嘲笑战胜专制以讽刺战胜宗教的自以为是以坚毅战胜顽固以真理战胜愚昧(排比)D. 我难道就没有应该责备自己的地方吗?我不是常常让你们丢下功课替我浇花吗?(设问)【答案】D【解析】D项运用的修辞手法是反问反问是借助疑问句来传递确定信息以加强肯定或否定语气设问为了强调某部分内容故意先提出问题明知故问自问自答4.下列语句的复句关系判断正确的一项是()A. 既没有年轻的斑羚需要它做空中垫脚石飞到对岸去也没有谁来帮它飞渡(递进关系B. 如果我娶了英格拉姆小姐那你跟小阿黛勒最好马上离开(假设关系)C. 光有理性而没有感情固然不能表达音乐有了一般的感情而不是那种火热的同是又是高尚、精练的感情还是要流于庸俗的感情(递进关系)D. 既然你来了就免得我托人捎了(并列关系关系)【答案】B【解析】A错误并列复句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分句分别陈述几种事物分句之间是平行相对的并列关系分析句子内容和关联词“既没有…也没有…”辨析可知句子是并列复句B正确假设复句两个分句之间是一种假定的条件与结果的关系分析句子内容和关联词“如果…”辨析可知句子是假设复句C错误并列复句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分句分别陈述几种事物分句之间是平行相对的并列关系分析句子内容和关联词“有…没有…”辨析可知句子是并列复句D错误因果复句前面分句说明原因后面分句说出结果分析句子内容和关联词“既然…就…”辨析可知句子是因果复句二、填空题(本大题共计2小题每题3分共计6分)5.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对的画“√” 错的画“×”(1)《大雁归来》是一篇富有文学色彩的科学观察笔记作者是美国著名环境保护主义者利奥波德()(2)《大自然的语言》一文的作者是竺可桢他是我国著名的气象学家、地理学家()(3)《恐龙无处不有》的作者是法国科普作家、科幻小说家阿西莫夫代表作有《基地》《新疆域》等()【答案】(1)√, (2)√, (3)×【解析】(1)说法正确(2)说法正确(3)“《恐龙无处不有》的作者是法国科普作家、科幻小说家阿西莫夫”说法有误阿西莫夫美国科普作家、科幻小说家6.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对的画“√” 错的画“×”(1)刘成章的《安塞腰鼓》句式丰富多样短句急促有力长句酣畅淋漓陕北安塞腰鼓具有粗犷豪放、刚健雄浑的特点()(2)《灯笼》写于抗战时期故作者在文章最后说“我愿意就是那灯笼下的马前卒” “挑灯看剑”的典故源自苏轼表达的是杀敌卫国的主题作者说“灯笼又不够了” 应该“数燎原的一把烈火” 鲜明地表达了抗敌卫国的感情()(3)《回延安》这首新诗作者回忆了延安的战斗生活赞美了延安的巨变展望了延安的未来抒发了对延安母亲的眷恋之情()【答案】(1)√, (2)×, (3)√【解析】(1)说法正确(2)“‘挑灯看剑’的典故源自苏轼”说法有误“挑灯看剑”的典故源自辛弃疾(3)说法正确三、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计2小题每题15分共计30分)7.(1)材料一中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7.(2)作者在文中对“听书”进行了怎样的思考?7.(3)“数字化阅读带来的‘双刃剑’效应”中的“双刃剑”在文中具体指什么?7.(4)材料二中画线词语“几乎”能否删去?为什么?【答案】(1)列数字作比较更加具体准确地说明了中国成年国民的听书率的增长和未成年人群体听书频率也相当高【解析】(1)“听书率为22.8%”“17.0%提高了5.8个百分点”“其中14~17周岁青少年的听书率达到28.4%”运用列数字作比较的说明方法使所要说明的事物更加准确化【答案】(2)是否证明科技与创意正不断拓展读书的外延为人们提供了阅读的更多可能性?是否意味着数字化阅读打开了新的市场空间阅读与生活在数字时代更深融合?【解析】(2)根据文章第三段中的“用耳朵代替眼睛去占据生活中碎片化的时间听书的流行是否证明科技与创意正不断拓展读书的外延为人们提供了阅读的更多可能性?是否意味着数字化阅读打开了新的市场空间阅读与生活在数字时代更深融合?种种已知或未知的尝试都值得探讨” 可知作者在文中对“听书”进行的思考是是否证明科技与创意正不断拓展读书的外延为人们提供了阅读的更多可能性?是否意味着数字化阅读打开了新的市场空间阅读与生活在数字时代更深融合?【答案】(3)一方面填充人们的“碎片时间" 成为阅读新的增长点另一方面“碎片化阅读”带来的“阅读碎片化” 使浅阅读、快阅读大行其道而深阅读似乎已成为生活中的一种奢侈【解析】(3)分析材料中的词语的含义注意结合上下文找到词语在材料中的具体含义结合词语所在的具体的语言环境灵活地思考、分析、推断分析词语的指代义要注意对指代内容的筛选和整合然后运用“代入法” 将其放到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看总结的内容是否符合句意、段意和材料意回归到本题来看题干中的“数字化阅读带来的‘双刃剑’效应”出现在材料二的第二段结尾“数字化阅读带来的‘双刃剑’效应需要更多维度、更深层面的观察” 通过阅读该段的上下文可以将答案锁定在材料一的第二段和材料二依据材料一的第二段的“不久前公布的第十五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数据显示有声阅读也即‘听书’ 受到越来越多人的欢迎使用手机APP、微信语音等收听图书相关内容成为阅读新的增长点” 材料二第一段的“某种意义上包含在这种场景中的数字化阅读正在不知不觉间影响着人们的阅读习惯如果说这种阅读方式起初只是为了填充人们的‘碎片时间’ 如今则需进一步发问阅读是否正在被这种方式‘撕成碎片’?”和第二段的“‘碎片化阅读’带来的‘阅读碎片化’ 使浅阅读、快阅读大行其道而深阅读似乎已成为生活中的一种奢侈” 可知“双刃剑”在文中具体指的是一方面填充人们的“碎片时间” 成为阅读新的增长点另一方面“碎片化阅读”带来的“阅读碎片化” 使浅阅读、快阅读大行其道而深阅读似乎已成为生活中的一种奢侈【答案】(4)不能如删去“几乎” 表达过于绝对不符合数字化阅读的实际情况体现了说明文语言准确严密的特点【解析】(4)结合语境具体分析其在文中的作用以及去掉之后的意思变化最后点明说明文语言准确性的特点不能“几乎已经可以”说明数字化阅读还未成为一种主流生活方式去掉“几乎”二字后意思变成了已经成为这与实际不符合这正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严密性与准确性所以不能去掉8.(1)根据本文简要概括5G网络的特点8.(2)假如你是5G网络用户你可能会面临什么问题如何解决?【答案】(1)示例支持的设备多传输的速度快网络连接好(导致设备)电池寿命短发展前景好【解析】(1)“5G网络的特点”可从优缺点、特征、发展前景等方面进行概括根据“它将来支持的设备远远不只是智能手机……这就是科学家的设计目标”“5G网络意味着超快的数据传输速度”“5G网络不仅要支持更多的数据……改善端到端性能将是另一个重大的课题”“5G网络还将会带来智能手机和移动设备电池寿命的大幅下降”“当前全球多个国家已竞相展开5G网络技术开发中国和欧盟都为此投入了大量资金和研发力量”概括得出答案即可【答案】(2)示例设备电池不够用电量不够用的原因是应用程序多而且始终处于运行状态可以适当关闭一些不常用的应用程序同时增加电池的容量或者让设备始终处于续电状态(如使用充电宝、插电源)等【解析】(2)解答此题根据文章第四段“5G网络还将会带来智能手机和移动设备电池寿命的大幅下降因为有很多较小的任务需要应用程序不停歇地运行”进行分析概括解决办法联系生活实际切实可行即可四、综合读写(本大题共计2小题每题15分共计30分)9.(1)根据拼音将汉字写在下面的田字格中hōng 烤吹 fú 石 bì9.(2)给文中画线字注音腐蚀()渗入()刨刮()9.(3)根据语境请在文中画线处补写一个句子【答案】(1)烘, 拂, 壁【解析】(1)“hōng 烤”的“hōng”应写作“烘” “吹fú”的“fú”应写作“拂” “石bì”的“bì”应写作“壁”【答案】(2)shí, shèn, páo【解析】(2)“腐蚀”的“蚀”应读作“shí” “渗入”的“渗”应读作“shèn” “刨刮”的“刨”应读作“páo”【答案】(3)示例严寒的霜雪冷冻着它【解析】(3)解答此题首先要阅读整个语段把握整体大意和句式特点补写的句子要与前后句衔接恰当句式统一注意如句式、修辞等方面再就是注意语意通顺连贯根据上文语境可知补写的内容应体现岩石所经历的来自大自然的各方面的“攻击” 结合“炎热的阳光烘烤着它”这一句式补写即可10.低碳产品是指具有节能减排作用的产品例如天然竹木产品太阳能产品黑金活炭变频空调自行车等等下图是中国低碳产品标识请用简洁的语言介绍标识的内容以及它所代表的含义【答案】示例标识图形由“中国低碳产品”的中英文文字、C状外环和青山、绿水、太阳组成标识的中心结构表示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 C状外环是碳的化学元素符号代表低碳产品整个图形向人们传递了一种通过倡导使用低碳产品来共同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的含义【解析】徽标就其构成而言可分为图形徽标、文字徽标和复合徽标三种考题中一般要求介绍内容、解释含义及设计意图或加以赏析首先要读题干弄清徽标产生的组织或背景其次要观察徽标的构成然后结合徽标产生的背景来解读含义及设计意图解题思路①观察分析徽标的构图元素外形、色彩等②解说徽标要按照一定的顺序由表及里地揭示意义、寓意③语言表述规范得体。

初中语文精品教案:大自然的语言(2课时)

初中语文精品教案:大自然的语言(2课时)

5.《大自然的语言》(两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物候学的有关知识,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

(重点)2.体会课文准确严谨、生动形象的语言,分析文中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难点)3.激发热爱科学、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培养注重观察、讲究实证的科学态度。

(重点)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新课导入大自然怎么会有语言呢?“大自然的语言”指的是什么?“大自然的语言”指的是“物候现象”。

这是比喻的说法,也把大自然拟人化了,显得新颖而有情趣,引起读者的好奇心和阅读兴趣。

二、检查预习1.作者介绍。

竺可桢(1890—1974),浙江上虞人,气象学家、地理学家。

他一生在气象学、气候学、地理学、自然科学史等领域有很高的造诣。

他是我国现代物候观测网的倡导者和组织者。

《物候学》一书是竺可桢多年研究物候的结晶。

2.背景链接。

本文是根据《科学大众》1963年第1期的《一门丰产的科学——物候学》一文改写而成。

竺可桢写作此文的目的在于普及物候知识,帮助困难时期的农业生产,以提高农作物的产量。

3.检查字词。

(1)订正字音。

萌.发(méng) 翩.然(piān) 孕.育(yùn) 簌簌..(sù) 销声匿.迹(nì) 衰.草连天(shuāi)风雪载.途(zài) 农谚.(yàn) 纬.度(wěi) 悬殊..(xuán shū) 短促.(cù) 连翘.(qiáo)(2)词语释义。

萌发:种子或孢子发芽。

次第:依次。

翩然:动作轻快的样子。

孕育:怀胎生育。

文中指生长。

簌簌:形容眼泪、树叶等纷纷落下的样子。

销声匿迹:本义是不再公开讲话,不再公开露面。

文中指昆虫无声无息、无影无踪。

衰草连天:遍地是枯黄的草。

载途:满路,有遍地的意思。

周而复始:一次又一次地循环。

草木枯荣:草木发芽、生长和枯死。

花香鸟语:形容大自然的美好景象,多指春天的风光。

草长莺飞:形容春天美好的情景。

人教部编版二年级语文阅读训练30篇真题带答案解析

人教部编版二年级语文阅读训练30篇真题带答案解析

人教部编版二年级语文阅读训练30篇真题带答案解析一、部编版二年级下册语文课外阅读理解1.小阅读大自然的语言别以为只有人才会说话,大自然也有语言。

这语言到处都有,仔细观察就能发现。

你看那天上的白云,就是大自然的语言。

白云飘得高高,明天准是晴天。

你看那地上的蚂蚁,也是大自然的语言。

蚂蚁忙搬家,出门要带伞。

蝌蚪在水中游泳,不就像黑色的“逗点”?大自然在水面上写着:春天来到人间。

大雁在编队南飞,不就像“省略号”一串?大自然在蓝天上写着:秋天就在眼前。

大树如果被砍倒,你会把年轮发现——一圈就是一岁,这也是大自然的语言。

你如果钓到大鱼,鱼鳞上也是圆圈——一圈就是一这岁,这又是大自然的语言。

大自然把“三叶虫”化石嵌在喜马拉雅山巅。

这是告诉人们:那儿曾是汪洋一片。

大自然把一块“漂砾”撒在江南的庐山。

那又在提醒大家:这儿有过冰川。

大自然的语言哪,真是妙不可言。

不爱学习的人看不懂,粗心大意的人永远看不见。

(1)画线句子的意思是。

A.蝌蚪像黑色的“逗点”B.蝌蚪不像黑色的“逗点”(2)短文写了哪三种大自然的语言?请填一填。

①蝌蚪水中游,是________来到人间。

②大雁南飞,是________就在眼前。

③大树被砍倒后,会出现年轮,这些年轮在告诉人们树的________。

(3)怎样才能找到“大自然的语言”?判断正误。

①爱学习,不粗心大意。

②爱学习,爱写字,不随意乱跑。

(4)大自然的语言真是妙不可言,下列“语言”你能“听”懂吗?①小蚂蚁搬家。

它在说:________。

②乌云布满天空。

它在说:________。

解析:(1)A(2)春天;秋天;年轮一年长一圈(3)对;错(4)快要下雨了;大雨马上到了【解析】2.阅读太空旅游太空可以说是人类尚未征服的神秘的地方了,到太空去旅游,可以给人提供一种前所未有的体验,最新奇和最刺激的是旅客们可以尽情感受失重的滋味,同时还能尽情欣赏太空那雄浑壮美的风光。

要体验太空旅行,对游客的要求并不高。

8 大自然的语言-2

8 大自然的语言-2
• 鸡迟宿,鸭欢叫,风雨不久到。 • 馒头云,天气晴。
桃花开了
秋 叶 飘 零
燕子低飞
电闪雷鸣
这语言到处都有, 睁开眼就能看见。
你看那天上的白云, 这就是大自然的语言: 白云飘得高高, 明天准是个晴天。
你看那地上的蚂蚁,
也是大自然的语言: 蚂蚁忙着搬家,
出门要带雨伞。
蝌蚪在水中游泳, 不就像黑色的“逗点”? 大自然在水面上写着: 春天来到人间。
大树如果被砍倒,
你会把年轮发现——
一年只长一圈, 这也是大自然的语言。
你若钓到大鱼, 鱼鳞上也有圆圈—— 一圈就是一岁, 这又是大自然的语言。
大自然把“三叶虫”化石, 嵌在喜马拉雅山巅。 这是在告诉人们: 那儿曾经是汪洋一片。
三叶虫化石
三叶虫化石,燕子石,也叫蝙蝠石,学名叫三 叶虫化石。三叶虫(TRILONITES),属古生节肢动 物,属三叶虫纲,生于海底,其种类繁多,大小不 一,从一厘米至一米,生于寒武纪(6亿年)至奥 陶纪(4.5亿年)最盛,“三叠纪”晚灭绝(1亿8 千万年)。估计生于古生代的中寒武纪,距今约有 5亿年左右。又因这里的三叶虫化石与其他地方不 同,不是完整的虫体化石,而是在形成过程中只有 虫体的硬体部分形成化石,这一部分化石头鞍弯曲 如弓,两弓刺大于身一倍,两弓如翼而融为一体, 身小如雨燕而得名,石玩者又称它为“飞上天石”。 三叶虫属海生无脊椎动物,主要营底栖生活,也有 部分在泥沙中生活和漂浮生活
( 妙不可言 )
你还知道哪些关于农事的谚语? 试举出一两条。
“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
柳毛开花,点豆种瓜
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就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 • “清明前,开秧田” • “柳毛开花,点豆种瓜” • “雨中闻蝉叫,预告晴天到” • “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2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2

大自然的语言精品教案第一章:认识大自然的声音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大自然中各种声音的来源。

2. 培养学生对大自然声音的倾听和欣赏能力。

教学内容:1. 大自然中的声音来源:动物叫声、水流声、风声、雷声等。

2. 如何倾听和欣赏大自然的声音。

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走出教室,到户外去倾听大自然的声音。

2. 让学生记录下自己最喜欢的声音和感受。

3. 分享彼此在大自然中的发现和体验。

第二章:探索大自然的色彩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大自然中的色彩变化。

2. 培养学生对大自然色彩的观察和描述能力。

教学内容:1. 大自然中的色彩变化:四季变化、日出日落、植物花卉等。

2. 如何观察和描述大自然的色彩。

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观察校园或户外自然环境的色彩变化。

2. 让学生用词语或绘画的方式表达对大自然色彩的感受。

第三章:感受大自然的气息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大自然中的气息变化。

2. 培养学生对大自然气息的感知和描述能力。

教学内容:1. 大自然中的气息变化:花香、树木气息、海洋气息等。

2. 如何感知和描述大自然的气息。

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走进大自然,感受不同气息的变化。

2. 让学生用词语或绘画的方式表达对大自然气息的感受。

3. 分享彼此在大自然中的气息发现和创作。

第四章:探索大自然的形状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大自然中的形状多样性。

2. 培养学生对大自然形状的观察和描述能力。

教学内容:1. 大自然中的形状多样性:山脉、河流、动植物等。

2. 如何观察和描述大自然的形状。

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观察校园或户外自然环境的形状变化。

2. 让学生用词语或绘画的方式表达对大自然形状的感受。

第五章:欣赏大自然的艺术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大自然中的艺术美。

2. 培养学生对大自然艺术的欣赏和创作能力。

教学内容:1. 大自然中的艺术美:山水画、动植物图案、自然景观等。

2. 如何欣赏和创作大自然艺术。

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欣赏大自然中的艺术美,如山水画、动植物图案等。

大班语言教案《大自然的话》(二篇)

大班语言教案《大自然的话》(二篇)

大班语言教案《大自然的话》活动目标:1.欣赏诗歌,初步感知诗歌的语言和结构等艺术特点。

2.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尝试仿编。

3.有欣赏、了解大自然的浓厚兴趣,体验人和大自然的亲情。

活动准备:1.幼儿有观察自然现象的兴趣,初步积累了一些经验。

2.配乐诗歌录音磁带。

3.。

活动过程:(一)开始部分游戏“指五官”,引起幼儿兴趣。

师:我们一起来玩“指五官”的游戏,听我的口令,看谁指得又快又对!小结:小朋友的反应很快,说明刚才老师的话大家都能听懂。

老师说的话你们是靠耳朵才能听懂的。

不要以为只有人才会说话,大自然也有它自己的语言。

大自然的话你们能听懂吗?靠什么发现呢?我们一起来探索大自然的奥秘!(二)基本部分1、出示,感受大自然,了解诗歌。

师:这儿有一幅画,画上有什么?(花、草、树木、白云、太阳、荷花、小河┉)这就是大自然。

大自然会说话吗?我们一起来听诗歌《大自然的话》里说了些什么?2、欣赏诗歌。

(1)幼儿听配乐诗歌录音。

提问:大自然会说话吗?诗歌里说了些什么?过渡语:你们听懂大自然的话了吗?我们再来欣赏一遍!(2)教师有表情地朗诵一遍。

(3)帮助幼儿理解诗歌内容。

①诗歌里说了大自然中谁在说话?怎么说话的?(逐一揭开相关的诗歌形象图谱(白云、蚂蚁和树桩…)为什么说白云飘得高高,明天准是晴天;为什么说蚂蚁往高处搬家,明天准是晴天?树桩上的一道道圈圈说明什么?怎么知道的?这都是人类多年观察出来的,这就是大自然的语言)②大自然的语言与人的语言有什么不同?(人的话要用耳朵听,而大自然的语言就是指大自然中各种各样的现象,它好象用无声的语言告诉人们新奇的知识。

)(4)引导幼儿有感情地地学习朗诵诗歌一遍。

过渡语:大自然的语言真是五彩缤纷,妙不可言,我们一起来轻轻学念这首诗歌。

3、引导幼儿听辨三段诗歌结构上的特点。

过渡语:《大自然的话》这首诗歌你最喜欢其中的哪一段?为什么?好在哪里?(揭开诗歌外的形象图谱)小结:诗歌中先说了看到的大自然各种各样的现象(白云高飘、蚂蚁往高处搬家、树桩上有一道道圈圈)紧接着写人们看到这种现象后想到了什么?(晴天、雨伞、一圈就是一年)最后告诉我们这就是大自然的语言。

大自然的语言课文2篇

大自然的语言课文2篇

大自然的语言课文大自然的语言课文(第一篇)大自然是我们生活中最为美丽和神奇的存在之一。

它拥有无尽的魅力和让人叹为观止的景色。

从大山到河流,从浩瀚的大海到广袤的森林,大自然给予我们无限的惊喜和享受。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介绍一些关于大自然的令人惊叹的事实和美丽的景观。

首先,让我们来谈一谈大山。

大山是大自然的壮丽杰作之一。

它们高耸入云,拔地而起,像守护者一样保护着土地。

登山是一项受欢迎的户外活动,人们可以在山顶欣赏到壮观的风景和广阔的视野。

有些山脉是著名的登山目的地,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探险家和登山爱好者。

接下来,让我们转向河流。

河流是大自然中的血脉之一,它们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资源和带给我们生命的水源。

河流在山谷中蜿蜒而过,形成了美丽的景观。

它们清澈见底,鱼儿在水中自由自在地游动。

河畔的景色如诗如画,让人陶醉其中。

游猎者和摄影爱好者会选择在河流附近等待机会,捕捉到动态和静态的瞬间。

进一步,我们来探索大海。

大海是广阔而神秘的,它们覆盖了地球的大部分表面。

海洋中的生物多样性丰富,有各种各样的鱼类、珊瑚、海草和珍奇的海洋生物。

大海还承载着丰富的物质资源,如盐、石油、天然气等。

除了提供资源,大海还是一个壮观的旅游景点。

每年都有数百万游客慕名前往海滩,沐浴阳光和海风,享受大海的美景和水上活动。

最后,我们来谈谈森林。

森林是地球上绿色的宝藏,它们是许多动植物的家园。

森林给我们提供了清新的空气,吸收了大量的二氧化碳,并保护了水源和土壤。

在森林里,我们可以看到高大的树木、树林中的小径和郁郁葱葱的植物。

森林还是徒步旅行和露营的理想场所。

在这里,我们可以远离城市喧嚣,与自然融为一体。

总之,大自然是一个充满魅力和美丽的世界。

无论是大山、河流、大海还是森林,它们都给予我们许多有趣和令人惊叹的体验。

让我们珍惜大自然,保护环境,与之和谐相处。

大自然的语言课文(第二篇)继续我们的旅程,让我们继续探索大自然的神奇之处。

首先,我们来到了草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选读一部分:理一理
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 首先 首先是纬度; 第二 经度的差异是影响物候的第二个因素; 第三 影响物候的第三个因素是高下的差异; 此外,物候现象来临的迟早还有古今的 此外 差异。
小组讨论后集体交流:
这一部分作者又采用了什么说明顺 序?
知识运用
大林寺桃花
白易
人间四月芳菲尽, 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 不知转入此中来。
八年级语文上册
竺可桢
1、疏理文章的说明顺序 2、品味生动的说明语言 3、感悟严谨的科学态度
感知全篇:摘一摘
请同学们带着下面的问题快速浏览全文, 做好圈、点、批、画、注。 1、课文出现次数最多的一个词语是什么?
2、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学?
3、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意义是什么?
4、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
5、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
摘录卡
课题:大自然的语言 作者:竺可桢 类别:内容要点(物候)
1、鸟语花香,草长莺飞,这些都是大自然的语言。这些 现象 自然现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称它为物候。利用物候 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的科学,就是物候学。 2、物候反映气候条件对于生物的影响。应用在农事活动 里,比较简便,容易掌握。物候对于农业的重要性就 在这里。 3、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首先是纬度;经度的差异 是影响物候的第二个因素;影响物候的第三个因素是 高下的差异;此外,物候现象来临的迟早还有古今的 差异。 4、物候学研究的意义:首先是为了预报农时,选择播种 日期;物候资料对于安排农作物区划,确定造林和采 集树木种子的日期,很有参考价值,还可以利用来引 种植物到物候条件相同的地区,也可以利用来避免或 减轻害虫的侵害,便利山区的农业发展。
推荐两篇:读一读
课外推荐篇目:
竺可桢: 《唐宋大诗人诗中的物候》 《竺可桢日记》
右 铭
竺 可 桢 的 座
一 丝 不 苟
---
物候现象观察日记
2011年11月8日 星期二 白天阴转小雨,今晚到明天阴,10到17度,微风。 “细雨生寒未有霜,庭前木叶半青黄。” “落水荷塘满眼枯,西风渐作北风呼。” 早 上起床放眼而望,隐隐约约看见远处的山,如 纱如烟,犹如抱琵琶的倩女,害羞极了。中午 天空下起了细雨,气温也下降了一两度。我们 鄢中小花坛的红叶李叶子也纷纷落下,地上大 片大片满是的,像红色的地毯,衬着点点寒雨, 十分美丽。在空中翻飞的红叶,似乎也伸出它 的五指向我告别,告诉我它要化作春泥更护花, 告诉我它的落下是深秋的最后一抹微笑。看看 日历,呀,今天是立冬时节,标志着从今天开 始正式进入了冬天。
用“次第”这个词生动地写 出了繁花纷纷开放的过程, 说明了春天的百花一个挨着 一个地开放的物候现象。

说明语言:生动 形象
摘录卡
课题:大自然的语言 类别:词语 作者:竺可桢
冰雪融化 草木萌发 次 第 孕 育 翩 然 渐 渐 北雁南飞 销声匿迹 风雪载途 周而复始
苏 醒 簌 簌 衰草连天 年年如是
抓住生动的词语:写一写
“碧绿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绿芽抽青,随风摇曳。 春天悄然无声地来了,
亭亭玉立,娇羞欲滴, 夏荷粉嫩,不蔓不枝。 这是大自然的语言,
这是大自然的语言。
炎热的夏天来了。
走进作者:感一感
“1974年2月6日,晴转多云,最低气 温零下7摄氏度……”。并工整的写上了 “局报”两个字。这是他的最后一篇日 记。 他一生共写了13916篇日记。他是这 样的一丝不苟、严谨和持之以恒。
物候现象观察日记
2011年 11月21日 星期一 晴天 12到18度,微风。 学校的两棵银杏树叶已落下约百分之八 十,树干上还挂着一些残留地叶片,当微 风吹过,金黄的树叶无力地在枝头晃动。 有些树枝已光秃秃地立在那儿,似乎在迎 接明天二十四节气中小雪的来临。俗语说: “节到小雪天降雪,农夫此刻不能歇。 继 续浇灌冬小麦,地未封牢能耕掘”。周围 的农民也比往日忙碌多了。
思考:
1、这首诗包含了哪些物候 现象? 2、决定这一物候现象来临 的是哪一个因素呢?
延诗
精读一段:品一品
老师朗读第一自然段,请同学们带着问题边思考边听朗读: 用这样的句式来分享一下你的思考成果:
我喜欢“
”一句,这是大自
然 季的语言,它好在 。 (可以从修辞、用词的生动、丰富等方面来评 析)
立春过后
草 木 萌 发
各种花次第开放
燕子翩然归来
布谷鸟也来了
炎热的夏季
到了秋天
果实成熟
北雁南飞
衰草连天
风雪载途
年 年 如 是 周 而 复 始
精读一段:品一品
同学们合着音乐自己有感情地读一读第一自然段 :
分享一下同学们的品读思考成果:
我喜欢“
各种花次第开放
”一句,这是大自
然 春 季的语言,它好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