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膜后CT
ct判断腹腔积液程度标准

ct判断腹腔积液程度标准
CT(计算机断层扫描)是一种常用的影像学检查方法,用于评
估腹腔积液程度。
腹腔积液是指在腹腔内积聚的液体,可能是由于
多种疾病引起的。
在CT图像中,医生可以通过密度值和分布来判断
腹腔积液的程度。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CT判断腹腔积液程度的标准:
1. 少量腹水,CT图像上可见少量液体影像,通常在腹膜后隐窝、膈下、肠系膜和腹膜后腔有轻度积液。
2. 中等量腹水,CT图像上可见中等量的液体影像,涉及到腹
腔多个区域,但腹膜后隐窝和膈下区积液较为显著。
3. 大量腹水,CT图像上可见大量的液体影像,涉及到腹腔的
多个区域,腹膜后隐窝和膈下区积液非常显著,可能会造成脏器移
位和压迫。
此外,医生还会根据CT图像中腹腔积液的密度、分布情况以及
患者的临床症状综合判断积液的程度。
需要注意的是,以上标准仅
供参考,具体诊断还需结合临床表现和其他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分析。
总之,CT在评估腹腔积液程度时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方法,医生会根据CT图像上的表现来判断积液的程度,并结合临床情况进行综合分析,以指导后续的治疗和管理。
腹膜后肿瘤的CT与MRI诊断与鉴别

●概述 • >腹膜后肿瘤组织学分类 • >与脏器来源肿瘤不同的CT与MRI征象,无 喙征、器官掩盖征、器官包埋征、供血动 脉突出征 • >提示来源的征象:钙化、坏死、脂肪、黏液 基质、胶原纤维、强化特点、几种MRI征象
●原发性腹膜后常见肿瘤分类 一、间叶组织来源肿瘤
1、脂肪来源 • 脂肪瘤与脂肪肉瘤:脂肪瘤为近似皮下脂肪密度及信号,不同 类型脂肪肉瘤体积较大、混杂密度及信号、有强化 2、平滑肌来源(平滑肌瘤、平滑肌肉瘤) • >平滑肌肉瘤:次常见肉瘤,边缘清楚,位于血管内或血管外, 信号及密度不均,强化明显 3、纤维组织来源(纤维瘤、纤维肉瘤、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 • >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见于中老年,边缘清楚的团块,包绕 腹膜后血管,轻度至明显强化 4、脉管(血管、淋巴管)组织来源:血管瘤、血管外皮瘤、血 管肉瘤、淋巴管囊肿(淋巴管瘤)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图1腹膜后副神经节瘤
• 轴位增强CT,肿块位于腹主动脉与左肾之间 (箭),肾静脉受压、弧形前移
图2 左肾AML
• 冠状位CT增强扫描重组图,左肾下极肿瘤 与 肾实质交界呈鸟嘴状(喙征)(箭)
•
CT与MRI上有助于推测肿瘤性质及来源的征象如下。①钙 化:神经节神经瘤、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血管瘤及神经母细 胞瘤。②坏死:高恶性度肿瘤如平滑肌肉瘤。③脂肪,呈CT低 密度 (-40〜-120HU)、T1WI高信号及T2WI中高信号,脂肪抑制 序列为低信号,见于脂肪瘤、分化良好的脂肪肉瘤、血管肌脂 肪瘤、髓样脂肪瘤。④均匀低密度:神经纤维瘤。⑤黏液样基 质,呈T2WI高信号及T1WI低信号,注射对比剂后可见渐进性强 化。含黏液基质的病变包括节细胞神经瘤、神经鞘瘤、神经纤 维瘤、黏液样脂肪肉瘤、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神经节神经母 细胞瘤及恶性周围神经肿瘤。⑥胶原纤维,T1WI及T2WI均为低 信号,增强扫描缓慢强化。含有胶原纤维的肿瘤包括神经纤维 瘤、节细胞神经瘤、平滑肌肉瘤、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恶性 周围神经肿瘤、纤维肉瘤及腹膜后纤维化。⑦强化显著的肿瘤: 副神经节瘤、血管瘤、血管外皮瘤、Castleman病。⑧其他强化 特点:无强化,见于良性肿瘤。早期强化、廓清迅速,见于 Castleman病及其他良性病变。早期强化、缓慢廓清或不廓清, 大多数为恶性肿瘤。延迟强化,见于良性肿瘤与含有黏液基质 的恶性肿瘤如黏液样脂肪肉瘤及平滑肌肉瘤。
生殖系统及腹膜后CT诊断学笔记

第十三章生殖系统、腹膜后、腹部淋巴结第一节女性生殖系统一、解剖及正常影像1.女性盆腔的CT检查方法①.放置阴道栓。
②.口服对比剂使肠管充盈,有助于鉴别肠管与肿物或淋巴结。
A.扫描前4—6h、2h、45min分别服用2%碘水对比剂300~450ml使肠管充盈。
B.上床前服清水300~450ml使胃充盈,服清水的目的是减少碘对比剂对肝脏造成的伪影。
③.窗技术A.在观察女性盆腔病变应注意同时采用宽窗(400~~500Hu)及窄窗(150~200Hu)技术,注意调整窗位。
B.宽窗有利于显示腹腔及盆腔病变,特别是肿物周围结构,窄窗则有利于显示肿物的内部结构。
2.子宫①.解剖:A.子宫位于真骨盆的中央,膀胱与直肠之间。
B.轻度前倾前屈位,膀胱充盈时子宫可向头侧轻度移位。
C.子宫呈倒置梨形。
底部较大,下端狭窄为宫颈,宫底与宫颈之间为宫体。
D.性成熟期子宫体和宫颈的长度几乎相等,经产妇子宫各径和内腔均增大,绝经期后子宫萎缩变小。
E.成年子宫各径约为4×7×4cm。
宫腔呈基底向上的三角形、前后径短的扁的裂隙。
成人宫颈长约2.5~~3cm。
②.韧带、凹陷:A.子宫的正常位置由子宫阔韧带、圆韧带、主韧带和骶子宫韧带所维系。
a.阔韧带为子宫双侧的腹膜皱襞,上缘游离,包裹输尿管;外侧端移行为卵巢悬韧带;前叶覆盖子宫圆韧带。
b.圆韧带起于子宫前面的两侧,在阔韧带的前叶覆盖下向前弯行,然后通过腹股沟管止于阴阜及犬阴唇的皮下。
c.主韧带为阔韧带下部两层间的纤维结缔组织和平滑肌纤维,由子宫颈连至盆腔侧壁。
d.骶子宫韧带起自宫颈的后面,向后绕过直肠,固定于骶骨的前面。
B.膀胱子宫陷凹由膀胱上面腹膜的后缘转折至子宫体的前面所形成。
C.子宫的后面则由子宫直肠陷凹与直肠前面相隔。
子宫直肠陷凹较深,正常情况下可有少许积液。
③.正常CT表现A.正常子宫呈边缘光整、密度均匀的软组织影,用窄窗技术有时可见宫腔内密度更低的含液腔隙。
腹膜后CTppt课件

• 内侧在胰腺水平,两侧肾旁前间隙相交通,而 其余部分则不相通
• 外侧界为侧锥筋膜
• 下方在髂嵴水平,与肾周间隙、肾旁后间隙相 交通
完整版课件
6肾Βιβλιοθήκη 后间隙• 位于肾后间隙与腹横筋膜之间,内无器 官,主要为低密度脂肪组织。该间隙外 侧向侧腹壁方向延伸,与腹膜外脂肪间 隙相续,内侧为肾后筋膜与腰肌筋膜融 合处
8
下腔静脉
• CT平扫,下腔静脉表现 为椭圆形软组织密度影, 位于腹主动脉右旁,向 上逐渐增粗
• 形态和大小变异大,可 自直径2~3cm的圆形直 至横行窄条状影
• 增强扫描,早期可能不 均匀,增强晚期(2’) 呈均一强化
完整版课件
9
淋巴结
• 主动脉旁淋巴结,位于腹主动脉前、 后和外侧
• 腔静脉旁淋巴结,位于下腔静脉的 前、后和外侧
• 腹主动脉扩张并腔内钙化影(内移的钙化内膜),为 腹主动脉夹层。增强检查可进一步显示真假腔的强化 程度不同。腹主动脉夹层多与胸主动脉夹层相连续
• 腹主动脉旁软组织肿块,边缘有钙化,增强检查肿块
明显强化,程度与强化的主动脉类似且两者相连,为
腹主动脉假性动脉瘤
完整版课件
27
基本病变下腔静脉异常
• 下腔静脉增粗常见原因是静脉内血栓和瘤栓, 增强检查显示下腔静脉内有充盈缺损
完整版课件
11
腹膜后血管
1.腹主动脉 2.下腔静脉 4.脾动脉 7.肠系膜上动脉 25.肠系膜上静脉 26.脾静脉
完整版课件
12
腹膜后血管
1.腹主动脉 2.下腔静脉 8.肾动脉 9.肾静脉 25.肠系膜上静脉
腹腔及腹膜后病变的CT诊断

病例一:男性,70岁,纳差、乏 力、皮肤发黄2年。
病例二 患者男性 75岁 进行 性排尿困难5年
腰大肌脓肿
急性腰大肌脓肿多继发于肾及肾周间隙感 染。慢性腰大肌脓肿,多来源于脊柱结核。
CT:1腰大肌肿胀,增宽,中心低密度 区。值水样密度 2肾周筋膜增厚,脂肪 间隙消失。3肿块边缘强强化。
腰大肌脓肿
低分化脂肪肉瘤 鉴别诊断 畸胎瘤 脂肪瘤
患者 女 38岁 上腹疼痛半年, 查体:左腹部包块
腹膜后纤维化(RPF)
腹膜后少见疾病,发病率约1/20万。retroperitoneal fibrosis,RPF 病因:①特发性:大多为原因不明非特异性炎症②继发性:可能与恶性肿瘤、
外伤和手术、药物、炎症、放射线治疗、腹主动脉瘤等因素有关。继发性以 恶性肿瘤最多见,多为转移瘤,如淋巴瘤、结肠癌、乳腺癌、腹膜后的肉瘤 等;其发生机制可能与肿瘤局部产生的5一羟色胺及其他代谢产物有关。 病理:特发性通常只发生于肾门水平至髂动脉分叉的腹主动脉周围,常伴有 明显的主动脉粥样硬化。RPF病变累及输尿管可致其狭窄,进而引起肾盂、输 尿管积水为本病的特征。严重者可伸延至腹腔内的组织和器官,如肝脾被纤 维组织包裹旧;少数可穿越膈肌至纵隔,累及硬膜外腔者更为罕见。良恶性 纤维化从大体病理上无特征性,恶性斑块除上述病理表现外,可见散在恶性 细胞。 临床:患者可有非特异的腰骶部钝痛、下腹痛、全身疲乏不适、厌食、恶心、 呕吐和体重下降等。下腔静脉受累狭窄至一定程度科出现下肢及阴囊水肿或 下肢深静脉血栓性静脉炎;本病最易受压的器官是输尿管,约占75%。 CT表现:平扫 腹主动脉周围软组织肿块,部位为;双侧及前方。增强轻 度强化或不强化,延迟强化。
腹腔及腹膜后病变的 CT诊断
概述
解剖:腹膜腔分成肝上间隙、肝下间隙、 左膈胃底间隙、小网膜囊、结肠旁沟、膀 胱直肠窝等 腹膜后腔由前肾旁间隙、肾周 间隙、后肾旁间隙
腹膜后局限型Castleman病的CT表现(附2例报道)

腹膜后局限型Castleman病的CT表现(附2例报道)姚文君;郑穗生;杨硕【摘要】目的探讨腹膜后局限型Castleman病的CT表现,进一步提高临床及影像对该病的认识.方法分析该院收治的2例腹膜后局限型Castleman病的CT特点,并结合有关文献进行分析.结果 2例腹膜后局限型Castleman病均为透明血管型,CT平扫与肌肉相比呈等密度;动态增强CT扫描,多数肿块动脉期明显强化,在延迟期均表现为持续强化,强化程度邻近动脉相仿.结论腹膜后Castleman病较为少见,但CT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应提高对该病的认识,避免误诊.%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CT findings of Caslleman's disease to improve ihe diagnosis. Methods CT imagings of two pa-lienls wilh Caslleman's disease proved by surgery palhology were relrospeclively analyzed combined wilh the relative lileralures. Results Two cases wilh local distribution were hyaline vascular sublype, which showed as homogeneous soflmasses wilh iso allenualion lo muscle on plain CT images. On dynamic conlraslCT images, mosl of the masses showed marked enhancement al arterial and delay phase. Conclusion CT findings of Caslleman disease are closely associated wilh its palhology. Localized type (hyaline vascular lype)of Castleman disease have typical CT signs.【期刊名称】《安徽医药》【年(卷),期】2012(016)007【总页数】2页(P951-952)【关键词】Castleman病;局限型;后腹膜;计算机体层扫描【作者】姚文君;郑穗生;杨硕【作者单位】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放射科,安徽,合肥,230061;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放射科,安徽,合肥,230061;安徽省精神卫生中心放射科,安徽,合肥,230022【正文语种】中文Castleman 病(Castleman’s disease,CD),又称巨大淋巴结增生或血管滤泡性淋巴组织增生,是一种原因不明的反应性淋巴组织增生性疾病。
腹部原发性腹膜后肿瘤CT定位诊断分析

4 结 论
【] Pl aiM, hor uiD, i r o e 1ra n fpr hrl 3 ivk C i moz a u Kz i u A,ta.ag g o ei ea id I i p nreset mos i ahlg r lin pc r lei J.u ev aht r t p tooi c r ao : io a rv w[ E r h u wh coet ti e ] J
织来 源 , 目前腹膜后 间隙肿瘤影 像学检 查 的首选 方法 , 是 能
副神经节瘤 1 , 例 平滑肌 肉瘤 1例 , 成熟畸胎瘤 1 , 例 表皮样囊
肿 1 , 例 嗜铬细胞瘤 1 。由 2位中级 以上影像诊断 医师共 同 例
阅片并对定位征象达成一致意见 。具体 C T定位征象结果为肿
膜后 肿瘤患者 C T资料。结果 结合相 关文 献 , 分类汇 总相 关 C T定位征 象。 备 3种征 象的 1 , 具 例 具备 5种征 象的 3 , 例 具 备 6 以上征 象的 5 。 种 例 结论 腹部原发性腹膜后肿瘤定位征
为腹 部 原 发 性腹 膜 后肿 瘤 , 中男 6例 , 3例 , 者 年 龄 其 女 患 2 2岁 ~ 6岁 , 5 平均年龄 4 5岁。
tser ss ] t su dQ,0 5 2 ( )2 9 2 0 i u a e[ . r o n s s a JUla 2 0 ,1 4 :5 — 7 . ( 收稿 日期 :0 0 1- 7 2 1— 1 1 )
声像图特征的识别 , 再结合 一些临床资料
【 钱蕴秋. 1 ] 超声诊断学【] M . : 四军 医大学 出版社 ,0452 西安 第 20 :7 .
腹腔及腹膜后CT诊断ppt课件

腹膜肿瘤
横结肠系膜肿瘤 M为何杰金氏病横结 肠系膜肿块
腹膜转移性肿瘤
肝癌腹膜种植 T为肝右叶肝 癌,箭头指腹 膜种植结节, 同时合并肝硬 化、腹水
(卵巢癌)大网膜转移(网膜 饼)
卵巢癌大网膜受侵前 腹壁与结肠间大片软 组织后腹壁壁层 腹膜后与腹横筋膜间解剖间隙总称。分 为肾旁前、后及肾周间隙。
腹膜后间隙解剖
肾周三层被膜:纤维囊、脂肪囊 及肾筋膜。肾筋膜:1-2mm,局 限或均匀大于2-3mm,则为异常。
急性重症胰腺炎渗液是腹膜后间 隙的指示剂。
肾旁前间隙:为后腹膜与肾前筋膜之间 的区域。在胰腺平面两侧肾旁前间隙相 通。肾前筋膜在肾上腺上方与肾后筋膜 融合后向上与膈肌筋膜融合,向下于髂 平面与肾周脂肪囊及肾旁后间隙相通。
腹腔脓肿
右肝下间隙脓肿 急性胆囊炎胆囊穿
孔致右肝脓肿(A )
腹腔脓肿
左肝上前间隙脓 肿溃入前腹壁 (↑)示左肝上前 间隙局限脓肿。 同时显示腹前壁 有另一脓肿(∧)
腹膜肿瘤
A、腹膜壁、脏层肿瘤表现为壁层腹膜或内 脏表面结节状软组织影,可多发,多见 于间皮瘤及转移性肿瘤,多合并腹水, 恶性者常合并血性腹水。
肾旁间隙脓肿
急性胰腺炎腹膜 后扩展致使肾旁 后间隙受累,有 脓肿形成。脓肿 (A)主要居肾 旁后间隙、相邻 左肾周间隙受累, 左肾前筋膜增厚
左腹后壁脓肿
急性坏死性胰腺 炎腹膜后扩展, 向后下侵入腹后 壁有脓肿(A) 形成。腰方肌 (↑)被推前移。 左肾周间隙下方 也有脓肿,与前 一脓肿相通
腹膜后间隙外伤
肾旁后间隙:肾后筋膜与腹横筋膜之间。 其内为脂肪组织,无脏器。通过腹前相 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用文档
腹膜后血管
1.腹主动脉 2.下腔静脉 4.脾动脉 7.肠系膜上动脉 25.肠系膜上静
脉 26.脾静脉
实用文档
腹膜后血管
1.腹主动脉 2.下腔静脉 8.肾动脉 9.肾静脉 25.肠系膜上静脉
实用文档
腹膜后血管
1.腹主动脉 2.下腔静脉 3.腹腔动脉 4.脾动脉 5.肠系膜上动脉 24.门静脉 25.肠系膜上静脉 26.脾静脉
• 下腔静脉的先天性变异表现为下腔静脉的数目、 位置改变或某一段下腔静脉缺如。当下腔静脉 有两支,分别位于腹主动脉的左右侧时,为下 腔静脉重复畸形;下腔静脉位于腹主动脉左侧, 而右侧无静脉显示,则为左位下腔静脉;下腔 静脉可在肝肾水平之间缺如,同时并有膈脚后 奇静脉扩张
实用文档
实用文档
腹膜后筋膜
• 同前页
实用文档
实用文档
实用文档
实用文档
腹膜后淋巴结
• 淋巴管造影后扫描
实用文档
腹膜后淋巴结
• 淋巴管造影后扫 描
实用文档
基本病变腹膜后脂肪密度增高
• 腹膜后脂肪由于炎性水肿、出血或纤维话,可 导致密度弥漫性增高
• 见于急性胰腺炎、腹膜后感染、外伤后血肿和 特发性腹膜后纤维化
• 急性胰腺炎易累及肾旁前间隙,也可扩展至肾 旁后间隙,但很少经筋膜侵犯肾周间隙
• 外伤后血肿累及的部位不定,当肾脏破裂时, 肾周间隙受累,有时血肿也可局限于腰肌
• 特发性腹膜后纤维化多位于腹主动脉末端、分 歧部及髂血管近侧部周围
实用文档
基本病变腹膜后肿块
• 腹膜后较小时,易于判断部位,较大时应与腹膜腔 内肿块鉴别
实用文档
腹主动脉
• 起于膈肌的腹主动脉裂孔, 沿腰椎椎体腹侧缘下行,至 腰4水平分为左右髂总动脉
• 正常腹主动脉及其主要分支 即腹腔干、肾动脉和肠系膜 上动脉的起始部,为丰富的 脂肪组织包绕,显示清楚
• 腹主动脉呈圆形软组织密度 影,直径小于3cm,向下逐渐 变细
• 增强扫描主动脉均一强化
实用文档
实用文档
基本病变腹膜后肿块
• 腹膜后转移瘤多数为沿淋巴系统扩散的淋巴结 转移,表现为受累淋巴结增大,位于腹主动脉、 下腔静脉周围和膈肌脚后方,常呈多发结节状 软组织肿块,也可相互融合形成较大的分叶状 肿块
• 腹膜后肿块还见于腹膜后脓肿,表现为局限性 液体性低密度病灶,其上下径多大于前后径和 横径,病变内可含有气泡,增强检查病变周边 呈明显环状强化
下腔静脉
• CT平扫,下腔静脉表现 为椭圆形软组织密度影, 位于腹主动脉右旁,向 上逐渐增粗
• 形态和大小变异大,可 自直径2~m的圆形直 至横行窄条状影
• 增强扫描,早期可能不 均匀,增强晚期(2’) 呈均一强化
实用文档
淋巴结
• 主动脉旁淋巴结,位于腹主动脉前、 后和外侧
• 腔静脉旁淋巴结,位于下腔静脉的 前、后和外侧
• 位于肾前、后筋膜之间,内容除肾和肾 上腺外,还有丰富的低密度脂肪组织
• 该间隙外界为肾前、后筋膜融合处 • 在内侧,肾前、后筋膜分别与椎前、大
血管周围结缔组织及腰肌筋膜融合,因 而两侧肾周间隙并不相通 • 肾周间隙向下逐渐变小
实用文档
肾旁前间隙
• 位于后腹膜与肾前筋膜之间,其中包含胰腺、 十二指肠(球部除外)和升、降结肠
腹膜后CT诊断
放射学院 刘林祥
实用文档
腹膜后间隙
• 位于后腹膜与腹横 筋膜之间,以肾筋 膜为界,分为肾旁 前间隙、肾周间隙 和肾旁后间隙
• 肾筋膜分前后两层, 即肾前筋膜和肾后 筋膜,肾前后筋膜 在外侧联合,形成 肾锥筋膜
实用文档
腹膜后间隙
实用文档
腹膜后间隙
实用文档
肾周间隙 perirenal space
• 腰大肌脓肿常为腰椎结核所致,骨窗观察还可 发现腰椎椎体骨质破坏
实用文档
基本病变腹主动脉异常
• 腹主动脉管腔轻度一致性扩张、迂曲并有动脉壁钙化 灶,为主动脉粥样硬化,增强检查还可显示血管壁内 缘不规则或斑块状充盈缺损
• 腹主动脉较长范围明显扩张,直径大于3cm,或直径超 过病变近侧主动脉直径的1/3,管壁有弧形或不连续钙 化影,为腹主动脉瘤。增强检查常见沿瘤壁有环形、 半月形或新月形无强化区,代表动脉瘤的血栓
• 主动脉腔静脉淋巴结,位于腹主动 脉和下腔静脉之间
• 膈脚后淋巴结,位于膈肌脚后方、 腹主动脉旁
• 在周围脂肪组织的对比下,淋巴结 呈小点状或结节状软组织密度影
• 正常淋巴结的直径小于10cm,膈脚 后淋巴结小于6cm
实用文档
腹膜后血管
1.腹主动脉 2.下腔静脉 3.腹腔动脉 4.脾动脉 5.肝总动脉 24.门静脉 26.脾静脉
• 腹膜后器官和结构如胰腺、下腔静脉或肾脏明显向 前或前外侧、前内侧移位,均提示为腹膜后肿块
• 腹膜后肿块多为肿瘤,可原发、转移、恶性或良性 • 脂肪肉瘤密度不均,并可有脂肪低密度灶;平滑肌
肉瘤易有囊变、坏死所致的低密度灶;畸胎瘤内含 有钙化、脂肪、软组织等多种组织成分,显示明显 混杂密度;淋巴瘤常呈水样密度肿块
实用文档
腹膜后血管
1.腹主动脉 2.下腔静脉 7.肠系膜上动脉 8.肾动脉 9.肾静脉 24.门静脉 25.肠系膜上静
脉 26.脾静脉
实用文档
横膈的解剖
实用文档
腹膜后筋膜
• 胰腺炎吸收期, 腹膜后筋膜结构 显示清楚
• 前后肾筋膜易于 显示,并形成了 蜂窝状形成肾周 间隙
• 横行的结肠系膜 与胰腺相连
• 腹主动脉扩张并腔内钙化影(内移的钙化内膜),为 腹主动脉夹层。增强检查可进一步显示真假腔的强化 程度不同。腹主动脉夹层多与胸主动脉夹层相连续
• 腹主动脉旁软组织肿块,边缘有钙化,增强检查肿块 明显强化,程度与强化的主动脉类似且两者相连,为 腹主动脉假性动脉瘤
实用文档
基本病变下腔静脉异常
• 下腔静脉增粗常见原因是静脉内血栓和瘤栓, 增强检查显示下腔静脉内有充盈缺损
• 该间隙的后界即肾前筋膜能够清楚显示;前界 即后腹膜显示困难,可以这些脏器的前缘作为 标志
• 内侧在胰腺水平,两侧肾旁前间隙相交通,而 其余部分则不相通
• 外侧界为侧锥筋膜 • 下方在髂嵴水平,与肾周间隙、肾旁后间隙相
交通
实用文档
肾旁后间隙
• 位于肾后间隙与腹横筋膜之间,内无器 官,主要为低密度脂肪组织。该间隙外 侧向侧腹壁方向延伸,与腹膜外脂肪间 隙相续,内侧为肾后筋膜与腰肌筋膜融 合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