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物教材中出现的中外科学家

合集下载

高中生物教材中的中外科学家及科学史知识.总结

高中生物教材中的中外科学家及科学史知识.总结

中学生物教材中的中外科学家及科学史学问总结必修第一册1、1-1邹承鲁(1923~2006):江苏无锡人,生物化学家。

1958年,他参与发起人工合成牛胰岛素工作,并负责胰岛素A和B链的拆合。

这项工作的完成确定了胰岛素全合成线路,为人工合成胰岛素做出了重要贡献。

2、1-2 威尔逊(E.B.Wilson,1856~1939):美国人,细胞生物学家。

1905年他和斯特蒂文特确定了染色体同性别的关系,并提出XX为雌性,XY为雄性。

3、1-10施莱登(M.J.Schleilden,1804~1881):德国人,植物学家。

细胞学说建立者之一。

1938年,他通过探讨植物的生长发育,首先提出细胞是构成植物体的基本单位。

4、1-10施旺(T.Schwann,1810~1882):德国人,动物学家。

细胞学说建立者之一。

1939年,他发表了探讨报告《关于动植物的结构和一样性的显微探讨》。

5、1-10维萨里(A.Vesalius,1514~1564):比利时人,人体解剖学创始人。

1543年,他通过大量的尸体解剖探讨,发表了巨著《人体构造》,揭示了人体在器官水平的结构。

6、1-11比夏(M.F.X.Bichat):法国人,解剖学家。

他指出器官由低一层次的结构——组织构成,并把组织分为21种。

7、1-11虎克(R.Hooke,1635~1703):英国人,物理学家,细胞的发觉者和命名者。

1665年,他用显微镜视察植物的木栓组织,发觉由很多规则的小室组成,他把视察到的图像画了下来,并把“小室”成为cell——细胞。

8、1-11列文虎克(A.van Leeuwenhoek,1632~1723):荷兰人,博物学家,微生物学的开拓者。

他用自制的显微镜进行视察,对红细胞和动物精子进行了精确描述,发觉了原生动物和细菌,并描述了细菌的3种类型。

9、1-11马尔比基(M.Malpighi,1628~1694):意大利人,解剖学家。

用显微镜广泛视察了动植物的微细结构。

初中生物名人及其成就

初中生物名人及其成就

初中生物名人及其成就
1. 李约瑟:中国科学家,毕业于哈佛大学,是细胞生物学家和
分子生物学家,为细胞分裂的机制和控制提供了重要贡献。

2. 富兰克林:英国物理学家和生物学家,参与发现了DNA的双螺旋结构,对分子生物学的发展和进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3. 达尔文:英国生物学家和进化论之父,提出了物种起源和生物进化
的理论,开辟了现代生物学的新纪元。

4. 科赫:德国生物学家,发现了光合作用的化学反应方程式,对于研
究植物的能量转换过程作出了重大贡献。

5. 梅特尼科夫:苏联生物学家,为遗传学和遗传工程的发展做出了杰
出贡献,首次提出了基因工程的概念。

6. 高济仁:中国著名的生物学家和生物技术专家,成功研制出第一支
由重组人胰岛素生产的胰岛素,对中国现代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起到
了重要推动作用。

7. 普里贝谢夫:俄罗斯科学家,开创了大脑神经科学研究的新领域,
他的工作为我们深入了解脑部功能和神经疾病的治疗提供了重要基础。

8. 山齐:中国数学家和生物学家,研究发现了反向遗传编码的可能性,为理解新的生物基因编码方式提供了重要线索。

以上是部分在生物学领域有重要贡献的名人,他们的研究使我们
对生命和自然界的认识更加深入。

初中生物教材中的生物学家

初中生物教材中的生物学家

初中生物教材中的生物学家北师大版《生物学》生物学的发展离不开生物学家的杰出贡献,教材中提及不同国籍的生物学家三十多位。

由于篇幅的限制,教材很少对这些科学家的科学经历进行介绍,对他们的科学成就和对生物科学的贡献也只是一笔带过。

从科学教育的角度来讲,科学家的科学经历和科学成就是很重要的科学史内容,是很有价值的科学教育素材,把这些内容利用好了,对于启发和引导学生学习科学家的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激励学生从小树立远大理想,立志研究、贡献社会是很有实际意义的。

附教材中的科学家索引1(法国学者拉马克(1744—1829),首次提出“生物学”这一科学名词,是生物学的奠基人之一(七上P23)。

2(瑞典科学家林奈(1707—1778),创立分类学,是“分类学之父”(七上P24,八下P35)。

3(英国科学家、博物学家达尔文(1809—1882),建立“进化学说”(七上P24,八下P14)。

4(英国医生哈维(1578—1657),发现血液循环,在生物学研究中较早运用实验方法(七上P25)。

5(美国科学家沃森(1928—)、英国科学家克里克(1916—2004),发现DNA分子的双螺旋结构,使生物学的研究进入分子生物学阶段,同获1962年诺贝尔生理医学奖(七上P25)。

6(?英国物理学家罗伯特?虎克(1635—1703),第一位发现细胞的人(七上P43)。

7(?荷兰业余科学家列文胡克(1635—1723),显微镜学家,微生物学的开拓者(七上P43)。

8(?德国植物学家施莱登(1804—1881),德国动物学家施旺(1810—1882),共同创立了细胞学说(七上P49)。

9(比利时科学家海尔蒙特(1580—1644),最早用实验解释生物现象的学者(七上P69)。

10(英国科学家普利斯特利(1733—1804),发现绿色植物能够“净化”被污浊的空气(七上P70)。

11(荷兰科学家英格豪斯(1730—1799),发现绿色植物“净化”空气必须有光照(七上P70)。

初中生物教材中出现的中外科学家

初中生物教材中出现的中外科学家

初中生物教材中出现的中外科学家(部分)1、罗伯特·虎克(Robert Hooke,1635—1703):英国物理学家。

虎克是17世纪的科学实验仪器发明家和设计者,他研制出能够放大140倍的光学显微镜,并用它观察了软木薄片,发现了细胞。

他的著作《显微图集》首次显示了动植物和矿物的显微结构,并引入了“细胞”一词。

2、施莱登(M.J.Schleiden,1804—1881)和施旺(T.Schwann,1810—1882):两位都是德国生物学家。

他们共同创建的“细胞学说”被恩格斯誉之为19世纪自然科学三大发现之一。

“细胞学说”的大意是动植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细胞能够产生细胞。

3、米舍尔(J.F.ⅡMiescher,1844—1895):瑞士生物学家。

他用稀盐酸溶去细胞核以外的绝大部分物质,得到脱离细胞的细胞核。

又用化学方法提出细胞核中的物质,命名为核质。

从而发现了细胞中神奇的物神奇物质——核酸,以及用稀盐酸分离细胞核的方法。

4、季米里亚捷夫(Timiriazev,1843—1920):俄国著名植物生物学家。

光合作用的研究是季米里亚捷夫的“毕生事业”。

他曾这样样说过:“它是窃取天火的普罗米修斯,他所获取的光和热,不仅养育了地球上的其他生物,而且使巨大的涡轮机旋转,使诗人提笔挥舞。

5、普利斯特利(Joseph Priestley,1733—1804):英国化学家。

他37岁起研究气体化学,直到终生。

普利斯特在实验里发现,绿色植物在阳光中能放出“脱燃素空气”(即氧气),成为光化学作用研究的基础。

他在该实验中得出了结论:植物能够更新由于蜡烛燃烧或动物呼吸而变得污浊了的空气。

6、贾兰坡(1908—2001):我国著名的旧石器考古学家、古人类学家、第四纪地质学家。

他在1936年11月,继裴文中1929年发现第一个头盖骨之后,连续发现三具“北京人”头盖骨,震惊了国际学术界。

贾兰坡先生毕生坚持发掘和研究古人类化石,在晚年被誉为龙骨山的守望者。

人教版科学书人物介绍

人教版科学书人物介绍

人教版科学书人物介绍
初中人教版生物的所有科学家及其成就按照教材编排概括如下:
七上教材
1、德国生物学家和施旺提出:生物大多是由细胞构成的,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2、瑞典植物学家林耐(奈)提出了双名法—第一部分是属名,第二部分是种名后面加命名者的姓名。

林奈被称为"分类学之父"。

3、珍·古道尔与猩猩观察
4、1609年罗伯特胡克首次观察并描述了植物细胞发表《显微图谱》首先称为细胞
5、1665年荷兰人列文虎克用显微镜发现了红细胞和酵母菌
6、1864年德国植物学家萨克斯利用试验成功证明:光合作用在叶绿体中进行并产生淀粉。

7、17世纪比利时科学家范·海尔蒙特证明光合作用的原料。

木桶种植柳树。

8、18世纪英国科学家普洛斯特勒用小鼠,植物,蜡烛,玻璃罩,证明植物能够净化空气"空气净化器"
9、1928年细菌学家弗莱明发现青霉素能够杀死细菌。

10、1940年英国病理学家弗利罗和化学家钱恩帮助下对青霉素提纯。

生物必修二重要人物的作出的贡献

生物必修二重要人物的作出的贡献

生物必修二重要人物的作出的贡献
1.孟德尔:奥地利人,遗传学的奠基人。

他进行了长达8年的豌豆杂交实验,通过分析实验结果,发现了生物遗传的规律。

1866年
他发表论文《植物杂交试验》,提出了遗传学的分离定律、自由组合定律和遗传因子学说。

2.约翰逊:丹麦人,植物学家。

1909年,他给孟德尔的“遗传
因子”重新起名为“基因”,并提出了表现型和基因型的概念。

3.魏斯曼:德国人,动物学家。

他预言在精子和卵细胞成熟的过程中存在减数分裂过程,后来被其他科学家的显微镜观察所证实。

4.萨顿:在研究中发现孟德尔假设的遗传因子的分离与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的分离非常相似,提出了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假说。

5.摩尔根:摩尔根用果蝇做了大量实验,发现了基因的连锁互换定律,人们称之为遗传学的第三定律。

他还用实验证明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为现代遗传学奠定了细胞学基础。

6.道尔顿:18世纪英国著名的化学家和物理学家道尔顿,第1
个发现了色盲症,也是第1个被发现的色盲症患者。

中外著名的生物学家

中外著名的生物学家

中外著名的生物学家1.施一公(1967-)结构生物学家,清华生命科学院院长。

出生于河南省郑州市。

1985年作为全国数学竞赛一等奖和河南省赛区的第一名,被保送清华大学生物科学与技术系;1989年以全系第一名的成绩,提前一年毕业,1990年赴美国留学。

1998年任教于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分子生物学系,2001年获该校终身教职,2003年被聘为教授,是普林斯顿大学分子生物学系历史上最年轻的教授。

2007年3月,被授予普林斯顿大学讲席教授。

在普林斯顿大学,他运用结构生物学、生物物理和生物化学手段,研究癌症发生和细胞凋亡的分子机制。

迄今为止,他在国际权威学术杂志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

在这些成果中系统地揭示了哺乳动物、果蝇和线虫中细胞凋亡通路的分子机理,已有若干研究成果申请专利,用于治疗癌症的药物研发。

因在细胞凋亡和TGF-信号传导等领域的杰出工作,2003年他被国际蛋白质学会授予鄂文西格青年科学家奖,是该奖项设立以来第一位获此殊荣的华裔学者。

2005年,当选华人生物学家协会会长。

2008年2月,40岁的国际著名结构生物学家、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终身讲席教授施一公,全职回到祖国,受聘为清华大学终身教授并出任清华大学生命科学与医学研究院副院长。

2.李彦舫(1937-)女,辽宁省沈阳市人,当代生物学家,吉林大学博士生导师,原解放军军需大学专家组成员、植物基因工程研究中心主任。

1962年毕业于东北师范大学生物系。

她曾历经12个春秋培育出“军需1号野大麦”品种,发表论文逾百篇。

科研教学成果屡屡获奖,所建基地备受领导关注,国家领导人曾重点视察。

1990年以来,抗性育种一直是李彦舫主要的研究方向。

根据植物细胞全能性理论,以吉林省前郭尔罗斯蒙古族自治县天然草原的野大麦为育种原始材料,利用组培化学诱变和系统选育技术,筛选出耐盐碱野大麦育种的新品系。

经过十多年的选育研究,终于获得了性状稳定、生产性能高、适应性强的“军需1号野大麦”原种。

初中生物名人及其成就

初中生物名人及其成就

初中生物名人及其成就一、冈村秀树——发现世界上第一个抗生素冈村秀树是日本的一位医学家和微生物学家,他于1928年发现了世界上第一个抗生素——青霉素。

冈村秀树通过对细菌培养物中的一种真菌进行研究,成功分离出了一种能够抑制细菌生长的物质,这就是我们现在熟知的青霉素。

冈村秀树的发现对医学界产生了重大影响。

青霉素的出现使得许多原本无法治愈的细菌感染病得以治愈,拯救了无数人的生命。

他的研究也打开了抗生素的研究之门,为后来的抗生素研发和应用奠定了基础。

二、李约瑟——揭示基因的结构和功能李约瑟是一位美国生物学家,他在20世纪50年代对基因的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

他与同事一起发现了DNA的结构是由双螺旋形成的,并且揭示了DNA如何通过复制和转录来传递遗传信息。

李约瑟的研究揭示了基因的结构和功能,为后来的基因工程和基因治疗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他的发现使得人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基因是如何控制生物的遗传特征和发展过程的,也为人类的遗传疾病研究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三、简·古道尔——倡导环境保护与物种保护简·古道尔是一位英国的动物学家和环境保护主义者,她致力于推动环境保护和物种保护的工作。

她通过研究野生动物的生态环境和行为习性,提出了许多保护自然资源的理念和方法。

简·古道尔的工作不仅促进了人们对自然环境的认识和保护意识的提高,还为野生动物保护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指导。

她的著作《沉默的春天》引起了广泛的关注,成为环境保护运动的重要里程碑之一。

四、查尔斯·达尔文——提出进化论查尔斯·达尔文是一位英国的自然科学家,他提出了进化论,成为生物学史上的重要里程碑之一。

达尔文通过对物种的观察和研究,提出了物种是通过自然选择和适应环境而逐渐演化的理论。

达尔文的进化论在当时引起了巨大的争议,但随着科学的发展,越来越多的证据证实了他的理论的正确性。

进化论为生物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也为人类对自身起源和发展的认识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生物教材中出现的中外科学家(部分)
1、罗伯特·虎克(Robert Hooke,1635—1703):英国物理学家。

虎克是17世纪的科学实验仪器发明家和设计者,他研制出能够放大140倍的光学显微镜,并用它观察了软木薄片,发现了细胞。

他的著作《显微图集》首次显示了动植物和矿物的显微结构,并引入了“细胞”一词。

2、施莱登(M.J.Schleiden,1804—1881)和施旺(T.Schwann,1810—1882):两位都是德国生物学家。

他们共同创建的“细胞学说”被恩格斯誉之为19世纪自然科学三大发现之一。

“细胞学说”的大意是动植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细胞能够产生细胞。

3、米舍尔(J.F.ⅡMiescher,1844—1895):瑞士生物学家。

他用稀盐酸溶去细胞核以外的绝大部分物质,得到脱离细胞的细胞核。

又用化学方法提出细胞核中的物质,命名为核质。

从而发现了细胞中神奇的物神奇物质——核酸,以及用稀盐酸分离细胞核的方法。

4、季米里亚捷夫(Timiriazev,1843—1920):俄国著名植物生物学家。

光合作用的研究是季米里亚捷夫的“毕生事业”。

他曾这样样说过:“它是窃取天火的普罗米修斯,他所获取的光和热,不仅养育了地球上的其他生物,而且使巨大的涡轮机旋转,使诗人提笔挥舞。

5、普利斯特利(Joseph Priestley,1733—1804):英国化学家。

他37岁起研究气体化学,直到终生。

普利斯特在实验里发现,绿色植物在阳光中能放出“脱燃素空气”(即氧气),成为光化学作用研究的基础。

他在该实验中得出了结论:植物能够更新由于蜡烛燃烧或动物呼吸而变得污浊了的空气。

6、贾兰坡(1908—2001):我国著名的旧石器考古学家、古人类学家、第四纪地质学家。

他在1936年11月,继裴文中1929年发现第一个头盖骨之后,连续发现三具“北京人”头盖骨,震惊了国际学术界。

贾兰坡先生毕生坚持发掘和研究古人类化石,在晚年被誉为龙骨山的守望者。

7、哈维(William Harvey, 1578--1657):英国医生、生理学家、解剖学家和胚胎学家。

他通过计算血液量推断血液在体内必然是循环的。

又用捆扎手臂的实验证明,血液是从心脏经动脉流到静脉再流回心脏的。

此外,通过解剖和活体观察,指出血液循环的动力在于心脏的机械作用。

他提出了新的血液循环理论,为近代生理学和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8、兰德斯坦纳(ndsteiner,1868—1943):奥地利著名医学家。

1900年兰德斯坦纳在维也纳病理研究所工作时发现了甲者的血清有时会与乙者的红血球凝结的现象,而发现了A、B、O、AB四种血型中的前三种,并于1930年获得诺贝尔医学及生理学奖。

兰德斯坦纳的这一研究成果找到了以往输血失败的主要原因,为安全输血提供了理论指导。

9、王应睐(1907—2001):我国生物化学家。

主要研究酶化学与营养代谢,对维生素、血红蛋白、琥珀酸脱氢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成功地组织了在世界上第一次用人工方法合成出具有生物活性的蛋白质-------结晶牛胰岛素。

著名英国学者李约瑟将他称为“中国生物化学的奠基人之一”。

为发展中国生化事业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10、班廷(F.G,Banting,1891—1941):加拿大科学家。

班廷将正常狗的胰管结扎,使胰腺萎缩,这样,从活下来的胰岛细胞中提取胰岛素就可以不受胰腺所分泌的消化液的影响了。

班廷先后利用提取的狗胰岛素治疗患糖尿病的狗和人,均取得了成功,从而开创了治疗人糖尿
病的新纪元。

他也因此获得了1923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1、珍妮.古多尔(Jane van Lawick Goodall,1934—):英国动物学家。

1960年,英国姑娘珍妮.古多尔为了研究野生黑猩猩的行为对于人类行为的起源和进化的意义,只身前往东非坦桑尼亚当时的贡比鸟兽保留区,和黑猩猩交朋友。

她把大卫(一只黑猩猩的名字)第一次果断地握住她的手看作是“不敢梦想的无尚的奖赏”。

经过十余年的努力,收集到许多珍贵的资料,并且与黑猩猩成了好朋友。

12、列文·虎克(Antony van Leeuwenhoek ,1632—1723 ):荷兰显微镜学家、微生物学的开拓者。

他一生磨制了400多个透镜。

他的遗物中有一架简单的透镜,其放大率竟达270倍。

虎克是第一个用放大透镜看到细菌和原生动物的人。

对18世纪和19世纪初期细菌学和原生动物学研究的发展,起了奠基作用。

13、巴斯德(LouisPasteur,1821-1895) :法国微生物学家、化学家、近代微生物学的奠基人。

他用一生的精力证明了三个科学问题:(1)彻底否定了"自然发生"学说。

(2)免疫学--预防接种。

(3)证实发酵是由微生物引起的。

其他贡献还有一直沿用至今天的“巴斯德消毒法”和家蚕软化病问题的解决。

后人称他为“微生物学之父”。

14、弗莱明(Alexander Fleming,1881—1955):英国的细菌学家。

他在研究细菌时偶然发现,在只接种了葡萄球菌的培养基上,竟然长出了青霉。

弗莱明经过深入的研究发现青霉素。

后来,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了,青霉素挽救了成千上万伤病员的生命。

弗莱明因此获得了诺贝尔医学或生理学奖。

15、林奈(Carolus Linnaeus, 1707—1778):瑞典著名的植物学家。

在生物学中的最主要的成果是建立了人为分类体系和双名制命名法。

撰写了《自然系统》一书,是植物学史上划时代的著作。

在这本书中,他正式提出科学的生物命名法——双名法。

16、比耐登(E. van Beneden,1846—1910):比利时胚胎学家。

他以体细胞里只有两对染色体的马蛔虫为材料进行了研究,发现在由体细胞(性原细胞)形成生殖细胞时染色体数目减半,并通过受精作用而恢复原数。

17、鲍维里(T.H.boveri,1862—1915)和亨金(H.Henking):1890年,德国细胞学家鲍维里,1891年德国动物家亨金通过对多种生物进行研究,证实了染色体是减半传递的。

即在形成精子或卵细胞的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都要减少一半,而且不是任意的一半,是每对染色体中各有一条进入精子或卵细胞。

18、孟德尔(G.J. Mendel,1822—1884):是“现代遗传学之父”,是遗传学的奠基人。

从1856年,孟德尔开始了长达8年的豌豆实验。

8个寒暑的辛勤劳作,孟德尔发现了生物遗传的基本规律,并得到了相应的数学关系式。

人们分别称他的发现为“孟德尔第一定律”和“孟德尔第二定律”,它们揭示了生物遗传奥秘的基本规律。

除了豌豆以外,孟德尔还对其他植物作了大量的类似研究,其中包括玉米、紫罗兰和紫茉莉等。

19、麦克郎(C.E.McClung,1870—1946)、威尔逊(E.B.Wilson,1856—1939)和斯特蒂文特(A.H.Sturtevant,1891—1970):1902年,美国细胞学家麦克郎发现男性性染色体。

1905年,美国细胞学家威尔逊和斯特蒂文特进一步区分性染色体即男性XY,女性XX。

20、袁隆平(1930—):我国杂交水稻研究创始人,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当今中国最著名的科学家”、“当代神农”、“米神”等。

袁隆平一直从事农业教育及杂交水稻研究,他从1964
年开始研究杂交水稻,1973年实现三系配套,1974年育成第一个杂交水稻强优组合南优2号,1975年研制成功杂交水稻制种技术,从而为大面积推广杂交水稻奠定了基础。

21、米勒(Stanley Miller): 1953年,芝加哥大学研究院研究生的米勒在尤里的指导下,于烧瓶中装上与推断的原始大气相同组分的混合气体进行火花放电(雷的模型),证明了氨基酸之类构成生物体的要素在原始地球上是容易形成的。

这个实验成为生命起源实验研究的开端
22、达尔文(C.R.Darwin,1809—1882): 英国的博物学家,生物学家,进化论的奠基人。

他以博物学家的身份,参加了英国派遣的环球航行,做了五年的科学考察。

在动植物和地质方面进行了大量的观察和采集,经过综合探讨,形成了生物进化的概念。

1859年出版了震动当时学术界的《物种起源》。

提出了生物进化论学说。

恩格斯将“进化论”列为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之一,
23、詹纳(E.Jenner,1749—1823):英国内科专家。

他观察到患过牛痘的人不再会感染天花,1796年他用牛痘疹的脓浆,当时他称之为“病毒”,首次试验给一名8岁儿童接种,预防天花获得成功,进而发明了牛痘接种法。

24、李时珍(1518—1593):我国明朝的医药学家,他参考历代有关医药及其学术书籍八百余种,结合自身经验和调查研究,历时二十七年编成《本草纲目》一书,是我国明以前药物学的总结性巨著。

在国内外均有很高的评价,已有几种文字的译本或节译本。

另著有《濒湖脉学》、《奇经八脉考》等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