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合之众解读版

合集下载

《乌合之众》解读

《乌合之众》解读

《乌合之众》解读本书是来自于法国心理学家、社会学家——古斯塔夫·勒庞的《乌合之众》,我在这为你讲述书中的精髓。

古斯塔夫·勒庞自1894年始,写下一系列社会心理学著作,以本书最为著名,被翻译成近二十种语言,至今仍在国际学术界有广泛影响。

他在书中极为精致地描述了集体心态,对人们理解集体行为的作用以及对社会心理学的思考发挥了巨大影响。

勒庞1884年开始研究群众心理学,阐发了强调民族特点与种族优越性的社会心理学理论。

他的研究涉及三个领域:人类学、自然科学和社会心理学。

他最初研究的是为各个人种的身体特征创制测量方法。

后来他发展了人种分类等级学说。

晚年,他的兴趣转向社会心理学。

勒庞以对群体心理特征的研究而著称。

他认为,“民族的精神”或“种族的灵魂”是整个社会生活的基础。

一个民族、种族或一种文明都具有民族的精神,即共同的感情、利益和思维方式。

个体的意识个性淹没在群众心理之中,群众心理诱发出情绪,意识形态通过情绪感染得到传播。

一旦被广泛传播,意识形态就渗透到群众中个体的心理层次,使个体丧失批判能力,从而影响他们的行为;群众的行为是一致性、情绪性和非理智性的。

《乌合之众》是社会心理学领域中最具影响力的著作,深刻思考群体行为并意欲有所作为的人们都应该读读这本书,这本书是研究群体心理学的一本开山之作,一直以来都被奉为社会心理学研究的经典必读书目。

作者勒庞层层分析,逐步推进,明确指出个人一旦融入群体,他的个性便会被湮没,群体的思想便会占据绝对的统治地位,而与此同时,群体的行为也会表现出排斥异议,极端化、情绪化及低智商化等特点。

进而对社会产生破坏性的影响。

虽然有很多人一直对了勒庞有怀疑和批评的态度,有人说勒庞的研究不够严谨,比如说怀疑他把个人的猜想当作结论,缺乏严密的学术论证等等。

也有的人觉得勒庞对群体的这个态度过于悲观。

但有趣的是你说他是猜想也好,说他瞎蒙也罢,此后发生的很多历史事件却都一印证了勒庞在这本书里关于群体心理的结论,所以有人就开玩笑说勒庞的乌鸦嘴到最后说的全部实现了。

《乌合之众》:群体心理与集体行为的心理解析

《乌合之众》:群体心理与集体行为的心理解析

乌合之众:群体心理与集体行为的心理解析1. 引言《乌合之众》是法国社会学家古斯塔夫·勒庞于1895年出版的著作,该书对群体心理和集体行为进行了深入研究。

本文将通过对《乌合之众》的解读和分析,探讨群体心理对个体行为和社会影响的重要性。

2. 群体心理的定义与特征2.1 定义群体心理是指在特定情境下,由于人们共同参与形成而产生一种特殊的心态和行为模式。

2.2 特征•匿名性:个体在群体中会失去个人身份,感觉变得相对匿名。

•情感传播:情绪和情感可以在群体中迅速传播并产生共鸣效应。

•追随从众:个体容易受到他人意见和行为的影响,产生追随行为。

•情绪化倾向:群体容易被激发情绪化反应,并可能导致冲动或暴力行为。

3. 群体行为与决策3.1 群体智慧群体中的集体智慧可以超过个体的能力,以集中智慧解决问题或做出决策。

3.2 群体思维群体内部可能会出现群体思维,导致对不同意见和批评不敏感,缺乏创新性思维。

3.3 群体行为的不确定性群体行为在一些情境下可能变得无序、难以预测和控制。

例如,暴动和骚乱等社会事件往往涉及大量的个体参与进而形成群体行为。

4. 知识传播与塑造4.1 媒介对群体心理的影响媒介在今天的社会中起着重要的角色,它们通过广告、宣传和舆论引导等途径影响着人们的价值观和行为模式。

4.2 社交媒体对个人和群体行为的影响社交媒体成为当前社会最重要的沟通工具之一,它通过算法推送、信息共享和网络互动等方式影响着人们的认知和行动。

5. 面对群体心理的应对策略5.1 理性思考与独立意见在面对群体压力时,保持理性思考和独立意见是重要的应对策略。

5.2 加强教育与社会建设通过加强教育、提升公众素质和培养良好的价值观,可以减少群体行为中的盲从和偏见。

5.3 提高媒介素养和信息辨识能力个人应具备足够的媒介素养和信息辨识能力,以避免受到误导和错误信息影响。

6. 结论《乌合之众》深入探讨了群体心理和集体行为对个体和社会的影响。

乌合之众群体心理与社会行为的解析

乌合之众群体心理与社会行为的解析

乌合之众群体心理与社会行为的解析乌合之众是指由于无知、情感冲动或激情执着而形成的集体。

在乌合之众中,个体的理性思考和独立意识往往被压制,集体意识和从众心理占据主导地位。

这种心理状态下,群体成员的行为表现出一种倾向性,往往是盲目的、不理智的。

本文将对乌合之众的心理特征和社会行为进行解析。

一、乌合之众的心理特征1.1 群体意识的形成乌合之众的形成离不开群体意识的存在。

个体在群体中互相交流、情感共鸣,逐渐形成一种集体意识。

这种集体意识往往导致个体自身理性思维的减弱,更容易受到他人的影响和引导。

1.2 情感冲动的驱动乌合之众的行为受到情感冲动的驱动。

在特定的情境下,个体情感的高涨会导致群体行为的出现。

情感冲动使得群体成员不再理性思考,容易受到情绪的左右,进而产生极端行为。

1.3 盲从从众的倾向乌合之众的成员往往表现出盲从从众的倾向。

个体在群体中不愿意独立思考,更容易接受并模仿他人的行为和言论。

这种从众心理导致了个体的独立性的丧失,自主性的减弱。

二、乌合之众的社会行为2.1 群体行为的极端性乌合之众的社会行为往往带有极端性。

当情感冲动和群体意识叠加时,群体行为容易变得极端和不可理喻。

这种极端性可能会导致社会秩序的破坏,引发社会动荡。

2.2 群体行为的暴力倾向乌合之众的群体行为往往伴随着暴力倾向。

个体在群体中情感互相激发、共振,容易被暴力行为所感染。

此时,个体会失去理智思考的能力,出现攻击性和暴力行为。

2.3 群体行为的追随效应乌合之众的群体行为具有追随效应。

个体在群体中更易受到他人的影响,失去独立思考的能力。

当少数人开始采取某种行动时,其他人往往会效仿,并进行同样的行为。

这种追随效应有时会导致人们对某种事物的过度依赖或过度崇拜。

三、乌合之众的危害及对策3.1 社会秩序的破坏乌合之众的行为容易破坏社会秩序。

由于群体行为的盲目性和极端性,可能导致社会的混乱和动荡。

对于这种危害,社会需要加强法制建设,增强人们的法律意识和规则意识。

《乌合之众》:群体心态与社会行为的深刻剖析

《乌合之众》:群体心态与社会行为的深刻剖析

乌合之众:群体心态与社会行为的深刻剖析引言《乌合之众》是由法国社会心理学家勒庞于1895年出版的一部著名著作。

这本书深入探讨了群体心态和社会行为,并对人们在群体中产生的群体思维、观念传播和行为规律进行了剖析。

本文将详细介绍《乌合之众》这本书的主要观点和研究内容。

一、什么是乌合之众?乌合之众指的是一种主动或被动加入某个特定群体,而在群体中情感高度连接并彼此持相同观念的个体。

勒庞认为,乌合之众具有统一性、易受操纵性和大规模暴力倾向等特点。

二、群体心态与个体心态的差异在书中,勒庞指出,在群体中个人往往失去了自我意识,而获得了一种更强烈且具有传染性的集体情绪。

他认为,群体心态远比个人心态更加原始、简单且容易受到外界影响。

三、群体心态的形成原因乌合之众产生的原因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 1. 群体中的个人倾向于随波逐流,缺乏独立思考; 2. 群体情绪和观念的传染性,导致群体内部的观念和情绪一致;3. 社会环境对个人行为和思维方式产生的影响。

四、群体行为中的暴力倾向勒庞指出,乌合之众往往易于受到煽动,群体行为中常常存在着大规模暴力的倾向。

这与个人在群体中处于非理性及试图取得所需资源等因素有关。

五、社会控制与操纵乌合之众在书中,勒庞还讨论了如何操纵和激发乌合之众。

他认为,政治家、宗教领袖或媒体等具有权力和影响力的机构可以通过特定手段来操纵和控制群体。

这些手段包括利用符号、舆论引导、排外思想等手法。

六、克服乌合之众现象勒庞在书中提出了一些应对乌合之众现象的方法: 1. 强调个人独立思考和自律能力的培养; 2. 增强社会教育,培养健康的公民意识; 3. 提倡多元化思维,减少群体行为中的盲从。

结论《乌合之众》是一本具有重要启示意义的著作。

通过深刻剖析群体心态和社会行为,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到群体内部的集体情绪传播、暴力倾向以及社会控制等问题。

同时,我们也需要思考如何在当代社会中更好地培养个人独立思考和自律能力,以及促进多元化思维,共同构建一个更加健康和平的社会。

《乌合之众》:群体心理的深度解析

《乌合之众》:群体心理的深度解析

《乌合之众》:群体心理的深度解析在人类社会中,个体总是会受到各种外部因素的影响,而群体行为则是人们集体行动的表现形式之一。

然而,这种群体行为往往会导致群体心理的出现,而《乌合之众》这本书则深刻揭示了群体心理的本质和特点。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的是,乌合之众并非一种贬义词,而是指代群体中普遍存在的心理现象。

作者勒庞通过大量的实例和案例,概括出了乌合之众的特点。

这些特点不仅仅是对于群体,也同样适用于个体。

换言之,每个人都可以成为乌合之众的一部分。

乌合之众的首要特点便是缺乏理性思维。

在群体中,个体往往会舍弃独立思考的能力,而盲目追随大多数人的观点和行动。

这种思维模式往往导致群体的决策结果反常识、不符合实际。

而这种现象的产生,一方面是因为乌合之众感到安全感和归属感,另一方面也是由于群体中的信息传递和信息引导机制。

从而使得乌合之众们更容易陷入盲目的集体行为。

其次,在乌合之众面前,个体的能动性往往会被削弱甚至失去。

乌合之众中的个体往往会沦为群体思维的奴隶,追随群体的目标和行动,而自我的意识和个性却难以得到发挥。

这不仅仅是因为群体中的个体往往会融入到群体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中,还因为集体行为往往给予乌合之众们一种放弃个人责任和义务的机会。

乌合之众的第三个特点是情绪化和冲动。

在群体中,个体情绪容易受到他人的感染,而产生冲动的行为和情感的释放。

这种情绪化的特点往往使得群体的行为变得极度激进、暴力和不可理喻。

这也是为什么一些群体行为会变得极具危险性的原因之一。

最后,乌合之众的形成离不开领袖的存在。

领袖往往起着引导和组织群体行为的作用,而乌合之众也乐于追随领袖。

乌合之众们往往将领袖视为自身利益的代言人和糟粕。

然而,领袖和乌合之众之间的关系是相互依存和相互制衡的。

他们之间的关系深受权力和影响力的交织,而领袖也需要通过不同的手段来满足乌合之众的需求。

综上所述,《乌合之众》这本书通过对群体心理现象的深入研究和解析,使我们能够更加清晰地认识到群体行为和群体心理的本质。

乌合之众解读

乌合之众解读

《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读书笔记“乌合之众,犹如风暴般汹涌,掠夺一切,留下一片荒凉。

”这句来自古斯塔夫·勒庞( Gustave(Le(Bon)的经典名言,是对他在(《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中所阐述的重要观点的生动描绘。

在这本书中,勒庞详细剖析了大众心理的特点,揭示了群体行为背后的心理机制,以及这种心理机制如何影响社会秩序和历史进程。

首先,勒庞提出了大众心理的基本概念,即一群人在特定情境下,由于心理因素相互作用,形成一种独特的、脱离个体心理的集体心理。

这种集体心理具有冲动、易变、情绪化等特点,使得群体行为往往呈现出无理性、极端化和易于被操控的一面。

其次,勒庞对大众心理的形成和演变进行了深入分析。

他指出,个体在群体中容易产生从众心理,即倾向于接受群体的思想和行为,并逐渐与之同化。

这是因为群体给予个体一种安全感,同时个体也往往认为群体的行为是正确的。

勒庞进一步指出,群体容易接受简单的、极端的、甚至有时是错误的观点,因为这些观点往往能更快地获得群体的认同和支持。

再次,勒庞探讨了大众心理与社会现实之间的联系。

他认为,大众心理在历史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某些历史时刻,群体行为可能推动社会的剧变,而一些重要的历史事件,如法国大革命,便是大众心理汇聚成的大潮。

同时,勒庞也警告,大众心理的失控可能引发社会的动荡和冲突。

为了证明这些观点,勒庞在书中运用了丰富的历史案例和实证资料。

例如,他详细分析了法国大革命期间群众的狂热、骚动和暴力行为,以及它们背后的心理机制。

此外,他还讨论了一些社会现象,如流行趋势、谣言传播等,揭示了大众心理的运作方式和影响。

总的来说,《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是一本揭示群体行为背后心理机制的经典之作。

勒庞的洞察力和深刻见解,不仅帮助我们理解群体行为的内在逻辑,还提醒我们要警惕大众心理的潜在风险。

在当今社会,随着社交媒体的普及和全球化的发展,大众心理的影响力愈发显著。

因此,重读勒庞的著作,对于我们深入理解社会现象、促进社会和谐具有重要意义。

乌合之众译文

乌合之众译文

乌合之众译文以下是为您生成的《乌合之众》的译文:原文:群体的智慧总是低于孤立的个体,然而从感情及其激起的行动这个角度看,群体可以比个体表现得更好或更差,这全看环境如何。

一切取决于群体所接受的暗示具有什么性质。

译文:哎呀,要说这群体的脑子啊,那通常是比不上单个儿的人的。

不过呢,从感情还有由这感情引发的行动方面来看,群体的表现可能比单个儿的人强,也可能不如单个儿的人,这就得看当时是啥样的情况啦。

反正啊,一切都看这群体接收到的暗示是啥样的。

就比如说,要是这暗示是积极向上的,能让大家都鼓足了劲儿往好的方向奔,那群体可能就干得特别漂亮。

可要是这暗示歪了,带着大家走偏了道儿,那可就糟糕啦!想想看,一群人聚在一块儿,要是有人在那儿瞎嚷嚷,说些不靠谱的话,结果大家还都信了,跟着一块儿瞎起哄,那不就乱套了嘛!所以说啊,这群体的表现好坏,关键就看给的暗示对不对头。

出处:《乌合之众》原文:群体在智力上总是低于孤立的个人,但是从感情及其激起的行动这个角度看,群体可以比个人表现得更好或更差,这全看环境如何。

一切取决于群体所接受的暗示具有什么性质。

译文:您瞧瞧,群体的脑子瓜儿呀,一般来说都没有单独的个人灵光。

可是从感情以及由感情带动起来的行动这块儿来讲呢,群体有可能比个人干得漂亮,也有可能糟糕透顶,这得看身处啥样的环境。

说到底啊,全看群体收到的暗示是啥样的玩意儿。

打个比方说,要是这暗示特棒,能让大伙都热血沸腾,一门心思往正道上冲,那这群体说不定能创造奇迹。

可要是这暗示不咋地,把大伙都往沟里带,那可就惨喽!你就想想,一大群人凑一堆儿,要是有个家伙在那胡咧咧,讲些不着调的话,结果其他人还都当真了,跟着一起瞎折腾,那不得乱成一锅粥啊!所以呀,群体表现得咋样,重点就在收到的暗示好不好。

出处:《乌合之众》原文:我们在这个世界上辛苦劳作,来回奔波是为了什么?所有这些贪婪和欲望,所有这些对财富、权力和名声的追求,其目的到底何在呢?归根结底,是为了得到他人的爱和认同。

乌合之众精华解读

乌合之众精华解读

乌合之众精华解读
嘿,大家好呀!今天咱来聊聊《乌合之众》这本书的精华。

你们知道吗,这书里讲的东西可太有意思啦!就好比说,一群人聚在一起,就像一堆沙子,平时各有各的形状,没啥特别的,可一旦有个风吹草动,哇,那就跟变魔术似的,一下子就成了一个整体!你看那些追星的粉丝们,有时候那疯狂劲,不就是典型的乌合之众嘛!“哎呀,我家哥哥最棒!”“谁也不许说我家哥哥不好!”这不就是群体的力量在作祟嘛。

咱们再想想,历史上那些群众运动,不也是这样吗?大家一开始可能各有各的心思,可一旦被某种情绪或者理念点燃,那就跟脱缰的野马一样,拦都拦不住!就像战场上,一个人可能胆小如鼠,可一群人在一起,那就敢勇往直前。

这就是群体的魔力呀!
有时候我就在想,咱们自己是不是也经常在不知不觉中就加入了某个“乌合之众”呢?比如说跟风买东西,看到大家都买,自己也忍不住要买。

或者在网上看到一些言论,不管对不对就盲目跟风转发。

哎呀呀,想想还真有点可怕呢!
那咱们该咋办呢?总不能任由自己被群体带跑吧!咱得学会保持独立思考呀,不能人云亦云。

就像在大海里航行,得有自己的方向,不能跟着海浪随波逐流。

所以呀,读《乌合之众》真的能让咱们警醒,让咱们更加清楚地认识自己和群体。

可不要小看这本书哦,它能给咱们的启发可多啦!大家都好好去读一读,肯定大有收获!这就是我对《乌合之众》精华的解读啦,你们觉得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乌合之众》解读版献给潇潇导读:细思极恐的“群体”法国社会心理学家古斯塔夫·勒庞的《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是一本很NB的书!如果你是个NB人物,或者说,至少不想被别人骂SB,那么,没时间读大部头原著,至少读一下本人的《乌合之众》解读版。

有一个很NB的人物,我说的是弗洛伊德,他对《乌合之众》既服又不服:他前脚赞扬《乌合之众》,后脚又收回这种赞扬!嘛意思呢?很简单,他认为勒庞只是问题的发现者,而他自己才是问题的解决者。

打个也许不太恰当的比方,他可能认为勒庞乃是一条专门寻找食料的狗,在社会心理学表层刨刨停停,提醒大家下面有料。

而他自己正相反,能把这些料翻找出来,并把它们烹制成一道美味的知识佳肴。

我倒觉得,真正的问题解决者,应该是读者诸君,或者说群体中的人。

勒庞与弗洛伊德谁能解决问题不论,读者诸君作为群体中的一员,在先贤发现问题一个多世纪之后,依然缺少问题意识及自行解决问题的脑力,那就真是,永远的乌合之众了。

根据勒庞的用法,“群体”是个宽泛的概念,既指暂时聚集在一起的人,更是指一些持久存在的团体和社会阶层。

不过,勒庞更注意前者,即那些形成政治暴民的短命人群。

绝妙的是,中国的成语中,有个所谓的“乌合之众”,太搭配勒庞所谓的“群体”了。

所以我一直认为,勒庞这书简直就是写给我们中国人看的。

勒庞认为,种族的每个人是有某些共同特征的,这些特征加在一起就构成了种族的气质。

不过,当一部分人聚集成一个群体时,除了原有的种族特征之外,他们还表现出一些新的心理特征,这些特征有时与种族特征颇为不同。

比如,群体的精神是低劣的;群体的智商是短缺的;群体是反理性或者非理性的;群体的无意识行为会代替个人的有意识行为;相对于真实的东西,群体也许更愿意接受虚幻的东西;在群体面前,不真实的东西有时比真实的东西包含着更多的真理;群体除了情愿上当受骗的一面,同时还有着自我欺骗的无限能力,他们特别易于在社会的引导下走向愚蠢、平庸、邪恶,甚至帮凶,所以他们既是施恶者,又是受害者;社会组织就像生命有机体一样复杂,人类还不具备强迫它们在突然之间发生深刻变革的智力,所以对一个民族有致命危险的,莫过于它热衷于重大的变革,无论这些变革从理论上说多么出色……每一种特征,都让人触目惊心,细思极恐!勒庞不是吓人,他自己就是被吓大的。

勒庞虽然没有亲历法国大革命,但他所处的,却是整个欧洲,包括法国在内的革命狂飙或者革命余绪的时代,他看到的太多了,不说出来会憋疯的。

他认为,构成社会转型基础的两个基本因素,一是宗教、政治和社会信仰的毁灭,二是现代科学的发展。

问题是,旧的未退去,新的未成型,一切仍处于群龙无首的过渡状态。

人类及社会将走向何处去?勒庞并不确定。

他能确定的是,不管未来是何等社会,都必须考虑一股新的力量,即群体的力量。

革命及后革命时代,群众进入政治生活并成为统治阶层,人多势众似乎成了唯一的法则。

这让勒庞很惶恐。

他断定,不管情况如何,人类注定要屈从于群体的势力,这是因为群体的眼光短浅,有可能让群体守规矩的所有障碍都被一一清除。

群众的神权就要取代国王的神权了。

勒庞担心,群众势力的出现很可能标志着西方文明的最后一个阶段。

因为他从历史中看到的是,文明的最终解体总是由无意识的野蛮群体完成的。

创造和领导着文明的,历来就是少数知识贵族而不是群体。

群体只有强大的破坏力。

他们的规律永远是回到野蛮阶段。

群体无一例外地证明,仅靠他们自己,理性状态的文明这些高大上的玩意儿是不可能实现的,何况这些人所持的观点与原始共产主义息息相关。

中产作家,与勒庞一样细思极恐。

他们向教会呼吁,并且谈论科学的破产……勒庞对他们的言行表示不屑。

勒庞认为,科学没有破产,也从来没有陷进无政府状态,群体更非它所造就。

那么群体到底是由什么造就的?乌合之众又是嘛玩意儿?人类如何防范?人类文明前景何在?我们还是看勒庞自己的讲述吧。

一、群体的概念:思想情感的集合体勒庞所说的群体,不是平常含义上的聚集在一起的人,而是指在某些特定的条件下,聚集成群,感情和思想全都转到同一个方向,形成了一种集体心理的个人的集合体。

构成一个心理群体的可以是几个人,也可以是整个民族。

一些偶然聚集在一起,没有任何共同目标的人,比如同一电影院的观众、同一架飞机的乘客,不是勒庞所说的群体。

组成群体的人可以出现在不同的地点。

比如在国家大事的影响下,大量孤立的个人也会获得一个心理群体的特征。

在这种情况下,一个偶然事件就足以使他们闻风而动聚集在一起,从而立刻获得群体行为特有的属性。

影响群体心理的因素有很多,比如种族、构成方式、组织程度的强度等等,群体会表现出一些非常明确的特点,形成一种独特的存在。

勒庞只专注于那些已经达到完全组织化的群体。

二、群体的首要特征:个性的消失组织化群体的首要特征是自觉的个性的消失,以及感情和思想转向同一个方向。

无论群体成员的生活方式、职业、性格、智力是否相同,一旦他们变成了一个群体,便获得了一种与他们单独一人时的感情、思想和行为颇为不同的集体心理。

在群体中,个人的才智被削弱了,从而他们的个性也被削弱了。

异质性被同质性所吞没,无意识的品质占了上风。

群体中的个人不再是他自己,他变成了一个不再受自己意志支配的玩偶。

孤立的他可能是个有教养的个人,但在群体中他却变成了野蛮人——即一个行为受本能支配的动物。

他表现得身不由己,残暴而狂热。

用勒庞的原话说,“群体中累加在一起的只有愚蠢而不是天生的智慧。

如果‘整个世界’指的是群体,那就根本不像人们常说的那样,整个世界要比伏尔泰更聪明,倒不妨说伏尔泰比整个世界更聪明。

”三、群体的感情:冲动又保守,轻信又极端1.群体的冲动、易变和急躁群体的行为主要不是受大脑,而是受脊椎神经的影响。

在这个方面,群体与原始人非常相似。

“孤立的个人具有主宰自己的反应行为的能力,群体则缺乏这种能力。

群体中的个人极易受刺激因素的影响,转眼之间就从最血腥的狂热变成最极端的宽宏大量和英雄主义。

群体很容易做出刽子手的举动,同样也很容易慷慨就义,为每一种信仰的胜利而不惜血流成河。

”群体不仅冲动而多变。

就像野蛮人一样,它不准备承认,在自己的愿望和这种愿望的实现之间会出现任何障碍,也没有能力理解这种障碍。

“孤立的个人很清楚,在孤身一人时,他不能焚烧宫殿或洗劫商店,但是在成为群体的一员时,他就会意识到人数赋予他的力量,这足以让他生出杀人劫掠的念头。

”2.群体的易受暗示和轻信群体通常总是处在一种期待注意的状态中,很容易受人暗示,并在暗示的影响下做出行动,无论这种行动是纵火焚烧宫殿还是自我牺牲。

在群体中,一切皆有可能。

在群体中,暗示具有很强的传染性。

群体中的某个人对真相的歪曲,在暗示和相互传染的推动下,立刻就会被所有的人接受。

群体会把歪曲性的想像力所引起的幻觉和真实事件混为一谈。

无论组成群体的是普通民众还是博学之士,在暗示和传染的作用下,都容易出现这种集体幻觉。

群体的集体观察极可能出错,一件同时被数千个目击者所证实的事件,极有可能与真相相去甚远。

因此,我们只能把史学著作当做纯粹想像的产物。

假如历史没有给我们留下它的文学、艺术和不朽之作,我们对以往时代的真相便一无所知。

除了神话之外,历史没有多少保存其他记忆的能力。

不幸的是,神话本身并无稳定性可言,群体的想像力在不断地改变着它们。

在中国受到崇拜的佛祖,与印度人所尊奉的佛祖没有多少共同点。

拿破仑,在波旁家族的统治下,成了田园派和自由主义的慈善家,卑贱者的朋友;30年后,又变成了一个嗜血成性的暴君。

如今这个神话又在发生变化。

数千年之后,未来的博学之士面对这些矛盾百出的记载,也许会对是否真有过这位英雄表示怀疑,正像现在有些人怀疑释迦牟尼一样。

3.群体情绪的简单与极端群体表现出来的感情无论好坏,其突出的特点都是极为简单而夸张。

通过暗示和传染,会变得异常的狂暴并得以非常迅速地传播,它所明确赞扬的目标会力量大增,它所反对的目标则不容怀疑。

这种狂暴,又会因责任感的彻底消失而强化。

“意识到肯定不会受到惩罚,以及因为人多势众而一时产生的力量感,会使群体表现出一些孤立的个人不可能有的情绪和行动。

在群体中间,傻瓜、低能儿和心怀妒忌的人,摆脱了自己卑微无能的感觉,会感觉到一种残忍、短暂但又巨大的力量。

群体很容易干出最恶劣的极端勾当。

”同时,群体也会表现出英雄主义、献身精神或最崇高的美德。

因为夸大了自己的感情,他们甚至比孤立的个人更能表现出这些品质。

4.群体的偏执、专横和保守在简单而极端的感情驱使下,群体异常的偏执,对提供给他们的各种意见、想法和信念,或者全盘接受,或者一概拒绝。

同时,由于意识到了自己的强大,群体又给自己的偏执赋予了专横的性质,使一切都不容置疑。

“群体对强权俯首贴耳,很少为仁慈心肠所动。

他们喜欢的英雄,永远像个凯撒。

他的权杖吸引着他们,他的权力威慑着他们,他的利剑让他们心怀敬畏。

他们喜欢践踏被他们剥夺了权力的专制者,就因为失势之后的专制者变成了一介平民。

”如果强权时断时续,而群体又总是被极端情绪所左右,它便会表现得反复无常,时而无法无天,时而卑躬屈膝。

同时,看起来不可思议的是,群体还具有与冲动、急躁完全相反的另一个情感特征:保守。

“群体虽然具有明显的暴力倾向,但它们的反叛和破坏行为的爆发总是十分短暂的。

他们对一切有可能改变自身生活基本状态的新事物,都有着根深蒂固的无意识恐惧,群体具有深刻的保守本能。

”如果不考虑群体深刻的保守本能,就难以理解历史,尤其是民众的革命。

如果在发明纺织机或出现蒸汽机和铁路的时代,民主派便掌握着他们今天拥有的权力,这些发明不可能实现,或至少要付出革命和不断杀戮的代价。

四、群体的道德:从不缺乏崇高榜样如果“道德”是指持久地尊重一定的社会习俗,不断抑制私心的冲动的话,群体不可能是道德的。

相反,如果把某些一时表现出来的品质,如舍己为人、自我牺牲、不计名利、献身精神和对平等的渴望等,也算作“道德”的话,则群体经常会表现出很高的道德境界。

群体对个人有强烈的道德净化作用。

群体虽然经常放纵从原始时代继承的野蛮和破坏性的本能,使加入其中的个人变得无恶不作,表现出极端的残忍,但同时,它们也不时树立起崇高道德行为的典范,使他们做出孤立的个人根本做不到的极崇高的献身、牺牲和不计名利的行为。

以名誉、光荣和爱国主义作为号召,最有可能影响到组成群体的个人,使他们不计名利,而且经常可以达到使他们慷慨赴死的地步。

即使在一群罪大恶极的坏蛋中间,仅仅因为是群体中的一员,他们也会暂时表现出严格的道德纪律。

五、群体能够接受的观念:越简单越根深蒂固观念可以分为两类。

一类是每种文明都具有的、屈指可数的基本观念。

这些观念,因为环境、遗传规律和公众意见而具有极大的稳定性。

过去的宗教观念,以及今天的社会主义和民主观念,都属于这类观念。

另一类是每天都在大量形成的、因一时的环境影响来去匆匆的观念,它们很少具有生命力,也很少能够发挥持久的影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