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为媒戏曲鉴赏

合集下载

复排传统大戏《花为媒》,心有戚毕,必有回响

复排传统大戏《花为媒》,心有戚毕,必有回响

复排传统大戏《花为媒》,心有戚毕,必有回响越剧《花为媒》全剧主演:周雅琴杨文蔚朱祝芬傅颂英越剧《花为媒》《花为媒》改编自《聊斋志异》中《王桂庵》及所附《子寄生》篇,是评剧经典剧目,经剧作家吴祖光改编后拍摄为戏曲电影,由新凤霞、赵丽蓉等主演。

1980年代,上海静安越剧团移植改编成越剧,由敏捷作曲,金风编导,周雅琴、杨文蔚、朱祝芬、宇红等主演,这出戏主演和配角都有可圈可点之处,搭配起来也很有默契,可谓满台生辉。

上海彩虹青越又要复排《花为媒》第一次看越剧《花为媒》,并没有太大的感觉,因为这是一出热闹诙谐的喜剧,剧中的女主角张五可,虽然娇俏可人,但却有几分任性和泼辣,和我理解中戚派的“悲旦”风格相去甚远。

然而,彩虹青越已经排演了《玉堂春》、《玉蜻蜓》两部戚毕经典大戏和《血手印》经典系列,基于伴奏音乐的局限,彩虹青越的下一部戚毕大戏将会是哪出,困扰了我们很长时间。

上海彩虹青越已排演的戚毕经典左上:《玉堂春》大戏左下:《玉蜻蜓》大戏右上:《血手印》经典折子戏《花为媒》全剧有市场流通的伴奏,又都是传统越剧道具和服饰,对我们民间白领越剧演出团队来说,排演的成本或许是最小的。

但是《花为媒》一剧人物多、群戏多,场次多,对于我们这些“非专业人士”而言,排练的难度可想而知。

尤其是,这个戏中有三对老爷夫人和两个媒婆,而且戏份吃重,是整部戏的喜剧担当,这对彩虹而言,是前所未有的挑战。

复排大戏,就是要原滋原味的保留和传承,原静安越剧团的《花为媒》视频就是我们的导演和指导老师。

因为我们全程连续播放伴奏,无任何人工控制音乐和字幕,所以我们的技术老师做了大量前期工作,音乐剪辑和字幕文件都提前做好,关口前移,节省了演出当天的人工成本。

对于演员而言,除了唱腔以外,我还要求团员们努力复制视频的台位和演员的表演,甚至念白的语气、语调、语速都必须与原版一致,因为只有无限接近原版,我们才可以和音乐严丝合缝,并且尽力呈现原版的风貌。

■■■■■排练花絮所以,团员们都是几十遍上百遍地听原版唱腔、看原版视频。

花为媒评剧观后感

花为媒评剧观后感

花为媒评剧观后感《花为媒》是一部传统戏曲剧目,由京剧演员齐白石创作,并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首演。

该剧以古代著名诗人杜牧的《秋夕》为蓝本,展现了一个浪漫唯美的故事情节。

剧中通过唱、念、做、打的表演形式,将观众带入了一个迷人的古代世界。

剧中的主要情节围绕着两个主要角色展开:李绅和薛涛。

李绅是唐朝的一位官员,他才华横溢、仪表堂堂,备受人们的赞美。

而薛涛则是一位文学家,她以自己优美的诗词赢得了大家的赞赏。

然而,两人都有着各自的困扰,正因如此,他们有了共同的命运。

剧情以李绅跟薛涛相识为起点,展示了他们相互之间的吸引和契合。

他们的相识并不是一个偶然的事件,而是通过花作为媒介进行的。

在剧中,薛涛赠送给李绅一束花,并通过花的象征意义表达了自己的情感。

这束花中包含了薛涛对李绅的敬仰和爱慕。

而李绅也通过赏花的方式回应了薛涛。

剧中的花艺设计十分精美,每一束花都代表着不同的意义和情感。

例如,红色的玫瑰花代表着热情和爱情,白色的百合花则代表着纯洁和祝福。

这些花的运用很好地展现了薛涛和李绅之间的感情发展。

除了传统的戏曲表演方式,该剧还融入了一些舞蹈元素,让整个故事更加具有艺术性。

剧中的角色形象塑造也是独具特色的。

李绅被描绘成一个有责任感和正直品质的官员,他立志为国家和人民做出贡献。

而薛涛则是一个有着独立精神和追求自由的女性。

她不甘于墨守成规,通过自己的才华和努力,追求自己的人生价值。

这些角色塑造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此外,该剧还揭示了社会背景下的一些现实问题。

李绅作为一个官员,面临着政治和官场的压力。

剧中通过李绅的身份和境遇,表达了作者对官场现象的反思。

与此同时,薛涛则扮演着一个自由思想的代表,通过她的落魄之境展现了女性在古代社会的困境。

这些现实问题的揭示给了观众思考和反思的空间。

通过观看《花为媒》,我深深感受到了传统戏曲对视听的独特吸引力。

剧中的唱、念、做、打形式,配以精美的服饰和布景,营造出一个充满诗意和唯美的舞台世界。

戏剧鉴赏之花为媒

戏剧鉴赏之花为媒

戏剧鉴赏——浅谈《花为媒》人生百态学生:刘圆(商学院金融0901班,学号092304116)摘要:评剧那看似粗浅的语句,其实处处有玄机;花为媒那看似简单的故事,其实别有用意;张五可看似自恋的个性,其实透着一股傲气。

关键词:评剧、花为媒、张五可、艺术特色绪论:戏里戏外都是戏,台上台下都是人,台上人有的,台下的人或许没有,于是,台上的人演着别人的戏,台下的人想着自个儿的心事。

喜欢新凤霞老师演的评剧《花为媒》,它不仅是评剧的经典曲目,更是艺术上的经典之作。

一,评剧中国的戏剧文化源远流长,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一朵奇葩,在这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不断发展进步,逐渐壮大完善,如今戏剧的剧种越来越丰富,曲目也越来越繁复,作为我国的国粹,它不仅是一种艺术,更是一部部的历史剧,只有懂得欣赏它的人才能明白它的意义所在,才能明白它的内涵与价值,才能了解它之所以成为国粹的原因。

而评剧又是最具有生活气息、最能表达一个时代特点的剧种之一。

评剧是我国北方地区的一种地方戏,在华北、东北及其他一些地区流行很广,俗称蹦蹦戏、落子戏,又称平腔梆子。

1935年改称评剧。

1910年前后形成于唐山。

评剧在民间说唱莲花落和民间歌舞蹦蹦的基础上发展而成,原来形式单调,经成兆才等艺人改革,将第三人称改为第一人称,由演员扮演剧中人;以蹦蹦音乐为基础,吸收冀东民间音乐素材,创造出其行当的唱腔;采用全套的河北梆子乐器伴奏,故取名平腔梆子戏。

以上便是评剧的起源,但其之所以受广大观众喜爱,更是因了评剧的艺术特色与其显著特点。

评剧的艺术特点:以唱工见长,吐字清楚,唱词浅显易懂,演唱明白如诉,表演生活气息浓厚,有亲切的民间味道。

它的形式活泼、自由,最善于表现当代人民生活,因此城市和乡村都有大量观众。

评剧唱腔是板腔体,有慢板,二六板,垛板和散板等多种板式。

解放后,评剧音乐,唱腔,表演的革新取得显着成就,特别是改变了男角唱腔过于贫乏的弊病,男声唱腔有了新的创造。

早期评剧只有男、女脚色之分,后逐渐发展成为生、旦、丑三小戏,受梆子和京剧影响,增添行当,有了青衣、花旦、老旦、小生、老生、小丑之分,但仍保留了民间小戏活泼自由、生活气息浓厚的特点。

花为媒戏曲观后感

花为媒戏曲观后感

花为媒戏曲观后感一、背景介绍《花为媒》是一部著名的古典戏曲,于明代末年流传至今。

该剧以明代名人洪武年间的故事为背景,讲述了爱情、勇气和牺牲的故事。

该戏曲融合了诗词、音乐和舞蹈,富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和人文情感。

在观看《花为媒》后,我深受其艺术表现和思想内涵的感染,下面将分享我的观后感。

二、剧作结构和表现形式1. 剧作结构《花为媒》的剧本分为四本,分别是《花为媒》、《花解语》、《花解连理》和《花解连理后》。

四本剧本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故事线,通过不同的段落和歌曲串联起来,形成了紧凑而完整的剧情结构。

2. 表现形式该剧作采用了典型的京剧演出形式,包括唱、念、做、打四个基本表演要素。

唱腔以梆子、二黄和京剧曲调为主,以不同的音调和节奏展现人物的性格和情感。

念白则是承担了剧情推进和人物心理表达的重要任务。

做和打则是通过身体的动作和舞蹈来表达人物的刻画和情感。

三、艺术表现和思想内涵1. 艺术表现《花为媒》的艺术表现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首先,唱腔和曲调展现了不同角色之间的情感交流和内心世界的变化。

演员们婉转动人的歌唱使得剧情更加生动有趣。

其次,身段和舞蹈的运用增强了角色的形象感染力,使得观众更容易被剧情所吸引。

最后,剧中的服装和道具设计精美细致,为观众展示了当时时代的风貌和社会风俗。

2. 思想内涵《花为媒》在展现美丽爱情的同时,也揭示了社会现实的残酷和人性的复杂。

剧中主人公杨恩和杨玉环之间的纠葛,显示了权谋和阴谋之间的斗争。

杨恩为了守护杨玉环的爱情和民族尊严,最终选择了牺牲奉献。

这其中所蕴含的奉献精神和冲动的情感,引发了我对人性的思考。

同时,剧中的一些台词和表演也表达了作者对社会不公和等级压迫的批判。

四、观后感受与思考观看《花为媒》让我在欣赏戏曲的同时,也深受其思想内涵和艺术表现的启发。

首先,这部作品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和艺术的独特性。

戏曲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观看《花为媒》,我对这种传统艺术形式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欣赏。

评剧《花为媒》的文本与表演艺术传承

评剧《花为媒》的文本与表演艺术传承

评剧《花为媒》是我国传统评剧艺术中的经典之作,既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又展现了我国民间艺术的精髓。

该剧的文本和表演艺术传承了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体现了我国戏曲艺术的独特魅力。

本文将从文本传承和表演艺术两个方面对评剧《花为媒》进行评述,探讨其在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和价值。

一、评剧《花为媒》的文本传承评剧《花为媒》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文本传承体现了我国传统价值观和艺术风格。

在文本方面,《花为媒》以我国古代传统文学作为基础,融合了古典文学中的诗词曲赋等元素,体现了我国古典文学的内涵和魅力。

该剧在选材上体现了我国传统文学对于人性、情感、社会道德等方面的关怀,通过描绘人物的性格和命运,展现了我国传统文学对人生和世界的深刻理解。

另在文本传承上,《花为媒》还汲取了我国文化传统中的民间故事、传说和风俗习惯,为剧情的发展和人物的塑造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这些元素不仅丰富了剧情的情节,也为观众呈现了一个栩栩如生的古代社会场景和人物形象,使得观众能够更加深入地感受我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和韵味。

《花为媒》的文本传承在保留我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上,为我国评剧文化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让我国传统戏曲文化焕发出更加夺目的光彩。

二、评剧《花为媒》的表演艺术传承除了文本传承外,《花为媒》在表演艺术方面也展现了我国传统戏曲文化的卓越魅力。

评剧是我国传统戏曲艺术的重要形式之一,它以唱念做打的表演形式,展现了我国民间舞台艺术的独特特色。

在表演艺术传承方面,《花为媒》通过精湛的表演技艺和丰富的艺术表现手段,为观众呈现了一场视听盛宴。

《花为媒》的表演艺术传承体现在声腔唱腔的传承上。

评剧是以京剧腔为基础的地方戏曲剧种,它在唱腔上具有独特的声韵特色,能够表达出不同人物的性格特点和情感变化。

评剧《花为媒》在声腔唱腔的传承上,继承了我国传统戏曲的优秀传统,并为表演艺术的创新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借鉴。

《花为媒》的表演艺术传承还体现在表演动作和化妆服饰的传承上。

观戏——花为媒

观戏——花为媒

春季里风吹万物生,花红叶绿草青青。

桃花艳,梨花浓,杏花茂盛,扑人面的杨花飞满城。

夏季里端阳五月天,火红的石榴白玉簪,爱它一阵黄呀黄昏雨呀,出水的荷花,婷婷玉立在晚风前。

秋季里天高气转凉,登高赏菊过重阳,枫叶流丹就在那秋山上,丹桂飘飘分外香。

冬季里雪纷纷,梅花雪里显精神,水仙在案头添呀添风韵,迎春花开一片金。

我一言说不尽,春夏秋冬花似锦,叫阮妈,却怎么还有不爱花的人?爱花的人,惜花护花把花养,恨花的人,厌花骂花把花伤,牡丹本是花中王,花中的君子压群芳,百花相比无颜色,他偏说,牡丹虽美花不香,玫瑰花开香又美,他又说,玫瑰有剌儿扎的慌,好花哪怕众人讲,经风经雨分外香,大风吹倒了梧桐树,自有旁人论短长。

虽然是满园的花好无心赏,阮妈你带路我要回绣房。

这是评剧《花为媒》中张五可一段著名的报花名的唱段。

《花为媒》是评剧经典剧目,喜剧。

剧名的意思是“以花为媒”。

风格幽默,唱词优美,久演不衰。

整部戏以唱为主,唱词精彩绝伦,像首散发着氤氲花香的古诗,像篇姹紫嫣红花开一片的散文,回味悠长,绕梁三日。

其中新凤霞饰演张五可,创造了自己的清新甜润、玲珑委婉、刚柔相济、韵味浓郁的"新派"评剧唱腔,她也以悠扬婉转的歌喉、清晰的吐字和优美的舞姿赢得了广大戏迷观众的喜爱和崇拜。

《花为媒》,顾名思义,就是“以花为媒”。

整部戏以“花”为衬托,描写了一出阴错阳差的啼笑姻缘。

王少安寿诞之日,其子王俊卿在酒席宴前与表姐李月娥相见,互诉衷情,并赠罗帕定终身。

李月娥走后,王母托媒人阮妈为俊卿说亲。

阮妈来到张家,张家有女名叫五可,才貌双全,一说便妥,但王俊卿心爱表姐月娥,不允张家亲事,并忧虑成疾。

王母又托阮妈到李家说亲,月娥与李母喜出望外,惟其父李茂林则说王俊卿轻狂,不懂礼教,顽固拒婚。

王俊卿闻知与李月娥的婚事不成,病情更重,王母爱子心切,心焦如焚。

阮妈献计去张家花园相亲,以为王俊卿亲眼看见张五可的才貌后便会答应,但王俊卿病重,不能前往,乃请其表弟贾俊英代为相亲。

评剧花为媒观后感

评剧花为媒观后感

评剧花为媒观后感评剧花为媒,这是一种传统的戏曲形式,在中国有着广泛的影响力。

作为一种古老的文化艺术形式,评剧花为媒凭借着其独特的表现方式和深厚的文化内涵吸引了无数观众。

通过对评剧花为媒的观后感的思考与总结,可以更深入地了解这一艺术形式。

评剧花为媒,源于江苏省盐城地区。

它将评话和花鼓戏进行有机结合,形成了独特的表演形式。

评话是流行于北方地区的一种说唱艺术,花鼓戏是流行于南方地区的一种音乐戏剧形式,两者的结合使得评剧花为媒成为了一种独特的地方戏曲形式。

评剧花为媒的表演形式十分独特,它以快板为主,表演者以快而准的节奏进行念诗、说评,通过婉转悠扬的唱腔向观众传达情感。

表演者们不仅要熟悉评话和花鼓戏的表演技巧,还要具备精湛的歌唱和舞蹈技能。

在节奏紧凑的演出中,表演者们要通过抑扬顿挫的音律和舞姿,将故事情节生动地展现在观众面前。

评剧花为媒的魅力在于其丰富而深远的文化内涵。

它不仅仅是一种娱乐形式,更是一种具有强烈地域特色的文化表达。

评话作为中国北方地区的一种古老艺术形式,承载着大量的历史故事、神话传说和社会风貌,通过表演者的讲述,让观众们能够感受到历史的厚重和人文的底蕴。

花鼓戏则展现了南方地区的文化风情,以其柔和、婉转的音乐和细致入微的表演得到了广大观众的喜爱。

观赏评剧花为媒,我深感其对人性情感的抒发和思想内涵的传递。

评剧花为媒通常选取一些经典文学作品或历史故事进行改编,通过表演者的演绎,将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地展现出来。

观众可以从中感受到人物的喜怒哀乐、情感的转变和人物关系的错综复杂,这些都让观众们更能够深入地理解和体味到文学作品背后所蕴含的人性和思想。

评剧花为媒的观赏过程中,我也深深地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魅力。

评剧花为媒作为一种古老的艺术形式,深植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土壤中。

它传承着中国文化的精华,表达着中国人民的情感和价值观念。

观赏这一形式的演出,让我回归到了传统文化的源头,更深刻地感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评剧电影《花为媒》价值简析

评剧电影《花为媒》价值简析

评剧电影《花为媒》价值简析《花为媒》是一部中国著名的评剧电影,被广泛认为是中国文化艺术的珍品之一。

该电影极具艺术价值,从多个角度阐述了中国传统封建婚姻制度的残酷现实,探讨了女性在封建社会中的无奈境遇,也为现代性婚姻提供了深刻的启示。

本文将对《花为媒》电影的价值进行浅谈。

一:分析《花为媒》电影的艺术价值作为中国传统评剧艺术的拓展和创新,电影《花为媒》在视觉呈现和故事情节上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影片通过全景式叙事手法把封建婚姻制度的生动演绎展现在观众面前,并结合了评剧独特的唱腔和表演艺术,为人们提供了全新的文艺审美体验。

该电影还通过派生新意及跨越时空的演绎,创造了广泛的时代性观赏价值。

二:分析《花为媒》电影的历史价值评剧电影《花为媒》对于中华文化的保留和传承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影片刻画了传统中国婚姻制度的残酷现实,反映了封建社会的弊端和困境,以及女性在这一体制中的无奈所处。

这也表明了中国文化在历史演变过程中的复杂和多面性,为后人留下了具有丰富学术价值的历史文献。

三:分析《花为媒》电影的当代价值《花为媒》电影不仅有着鲜明的历史价值,也给人们提供了强烈的当代意义。

在现代社会中,随着人们思想观念的逐渐解放,传统婚姻观念被逐渐打破,伴侣自由选择已经成为常态。

《花为媒》电影呈现的现代性婚姻故事,为我们提供了深刻启示,使人们更好地认识、理解和发掘现代婚姻的精神内核,同时也为我们思考当代中国文化发展和婚姻理念转化提供着宝贵的思考资源。

综上所述,评剧电影《花为媒》不仅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它的社会和文化价值也在现代社会中延续至今。

从多层次的互动角度来看,电影《花为媒》反映了中国传统婚姻观念的残酷现实,也为我们展现了女性的无奈处境,激励着现代观众重新审视婚姻关系和人生价值问题,这也让我们明白了中国文化的显著特点,是一部具有深远意义的著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戏曲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是我国古代人民智慧的结晶,它的艺术性是古代劳动人民幸福的寄托,也是人民精神生活的体现。

不同的地域造就不同的文化,唱念做打是戏曲表现的途径,表达方式各种剧中却是各有春秋。

评剧作为我国的第二大戏曲剧种,仅仅位于京剧之下,是我国北方最具有代表性的地方剧种之一。

关键字:《花为媒》,时代特征,与时俱进,评剧艺术特点
评剧是我国北方最具代表性的地方剧种之一,1909年左右形成于唐山。

习称“蹦蹦戏”或"落子戏",又有“平腔梆子戏”、“唐山落子”、“奉天落子”、“平戏”、“评戏”等称谓。

1935年蹦蹦戏在上海演出时,因为上演剧目多有“惩恶扬善”、“评古论今”的新意,采纳名宿吕海寰的建议,改称“评剧”。

这也就引出了评剧的特点,书面语讲是以唱工见长,吐字清楚,唱词浅显易懂,演唱明白如诉,表演生活气息浓厚,有亲切的民间味道。

形式活泼、自由,最善于表现当代人民生活,城市和乡村都有大量观众。

其实评剧的显著特点就是贴近生活,乡土味浓,剧目以反映社会生活题材为主,唱腔上也是在唐山名歌、莲花落等民间音乐基础上,吸收东北二人转、京剧、河北梆子等冀东和京津一带地方戏曲的音乐成分形成。

所以评剧发展过程中吸纳的成分以及评剧的特色,决定了评剧的流传广度以及在普通百姓中的地位。

也是看到了评剧的特点,老师充分利用了评剧唱词通俗易懂的特点,第一堂课上就播放了评剧的经典曲目《花为媒》,剧名的意识就是以花为媒,《花为媒》是评剧创始人成兆才于1919年前后受“五四”新文化运动影响,根据《聊斋志异》中“寄生”改编的一部喜剧作品,为成为成兆才的代表作,评剧表演艺术家新凤霞的代表作,也是评剧的代表作之一。

剧中不仅张无可的表演惊艳全场,举手投足之间显露活泼伶俐可爱,其中“报花名”,菱花自叹、闹洞房等著名唱段也是家喻户晓,红极一时。

赵丽蓉老师的精彩表演滑稽幽默更是增加了这部戏的喜感,接地气,以致于后来走上春节晚会的舞台,也能让人想起曾经的报花名。

另外更要详细一说的就是剧本的变化。

原剧中王俊卿既爱表姐李月娥,又到花园偷偷相看张五可,最后以一夫二妻大团圆结束。

陈怀平、吕子英重新整理《花
为媒》,保留了原本的精华部分,增添了一个人物贾俊英,被强拉去代替相亲,最后两对佳偶如愿以偿。

这一关键的改变救活了这出优秀的传统戏,也成为戏曲改革与推陈出新的范例。

评剧老艺人张润时为李月娥在“洞房”一场写了一段头尾衔接俏皮活波的唱段,令该剧大为增色。

新凤霞饰演的张五可,在唱腔和表演方面有革新的发展;赵丽蓉饰演的阮妈,一扫旧传统戏彩旦的“丑”态,俏丽脱俗,塑造了一个风趣的人物形象。

1963年长春电影制片厂与香港繁华影业公司将该剧摄制为戏曲艺术片,作家吴祖光对唱词做了重新加工,提高了剧本文学性,一经放映,影响远及海外。

其实,《花为媒》这出戏有一个很奇怪的现象,一般的古代爱情戏往往都是要遵循“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像爱情名剧《西厢记》就是这类戏的代表。

而《花为媒》中的父母都是很讲民主的。

阮妈去张家提亲时,五可之母孙氏说道:“我们虽然愿意,可是作不了主,必须小姐愿意才行,以免后来瞒怨我们呀,我说女儿呀,阮妈说的你愿意不呀?”阮妈至王家提亲,王俊卿之母张翠娥也说道:“但有一件,儿大不由爷,女大不由娘,我得与我儿子商量商量。

”当王俊卿提出不要张五可而要他表姐李月娥时,其母便顺从他的心意,让阮妈去李家提亲。

以上两例不难看出,成兆才笔下的父母虽然也要行使父母的权力——为儿女的婚事做主,但却不是强制性的,而是与儿女商量,充分重视儿女的意见和想法。

同样,张无可虽是古代少女,但成兆才却赋予了她大方、泼辣、豪爽的性格,明知所爱的人躲在暗处看着自己,她毫不犹豫地大胆地展示自己:“叫你看了我前面,再看奴的后面,左右前后任着你瞧。

看看奴的头,再看奴的脚,哪有毛病,只管往外挑。

走上一步,卖卖风流把身摇,佩环响亮声音儿高。

我说俊卿啊,凭你说那点小主意,纵然是八仙见了我也得下天曹。


而这些看似违背古代爱情戏的创作思想恰恰体现了成兆才当时所处的时代特色。

清末民初,婚姻自主、恋爱自由的观念已开始慢慢向社会渗透,尤其是被广大市民及青年学生们普遍接受。

民国的建立,更进一步促进了主婚权利、媒介形式的变革。

父母包办婚姻的状况已经改变,而婚嫁要征得当事人的同意,在当时成为一种共识。

于是在成兆才的剧本中便出现了开明民主的父母和追求自主婚姻的青年男女。

《花为媒》于1909年前后首演于唐山永盛茶园,深受观众欢迎。

1915年左
右,成兆才对《花为媒》的剧本做了进一步的修改,这次修改不仅仅是对艺术表现形式的修改,比如精简场次、减少人物等等,更重要的是他对唱词的修改,而这一修改正说明了成兆才思想的变化。

1915年,正是新文化运动时期,民主科学的思想,自由恋爱、自主婚姻的观念及妇女解放思潮,无不影响着成兆才的创作,于是一台崭新的《花为媒》、一个新时代的张五可应运而生。

原剧中张五可得知王俊卿爱上他表姐时,她所想到的只是自己可能容貌不如人,于是有了那段著名唱段“照菱花”;而修改后的五可,不仅想到了自己容貌是否俊俏,她还有另一层想法:“想必是我们两个人无接触的关系,若有人给我们二人介绍介绍,将王俊卿请到我的楼上,我们二人谈上几句,就有感情了,就有了爱情,慢慢的发生效力啦。

”这一段独白道出了五可对自由恋爱的渴望之情。

”不仅如此,成兆才还在戏中借张五可之口大胆地来宣传放脚:“思想起,心好恼,恨同胞明白的少,养女裹的什么样的脚?裹的松咧绝不能够小,裹的紧了受不了。

疼的皱眉又把牙咬,受残屈身体儿弱,世界上这些女子的难处再没有这样厉害的了。

劝妇女你们快放脚哇,现而今讲文明还是大脚的为高。


今天,当我们看到这样的唱词时会不禁捧腹大笑,但在成兆才所处的那个时代,他的这种紧跟时代脚步的创作思想却使评剧这一新兴剧种在短时间内迅速赢得了各阶层的观众,也为评剧文学奠定了立足现实、贴近时代的创作传统。

成兆才去世后,《花为媒》仍然被一代又一代的演员所排演,长久地占据着评剧舞台。

当然随着时代的发展,剧中的时代烙印被渐渐磨掉,那些宣传放脚、宣传女子受教育的唱词逐渐消失了,留下来的是剧中恋爱自由、婚姻自主的思想以及那些经典的唱段。

这出戏的花园一折一度成为戏曲学校评剧班学生的开蒙戏。

然而,不可否认的是,这样一出产生于清末民初的剧本,能够依然活跃于今天的舞台上,与新文艺工作者的妙笔生花密不可分。

正是他们对原剧本的去芜存菁,才使得《花为媒》没有像与它同时期的许多戏一样湮没于历史的长河,而成为了一出传世剧目。

可以说,评剧电影《花为媒》使得这出戏真正成为了新(凤霞)派代表剧目,直到今天这出戏仍在被新派的弟子们不断上演着。

整部戏的主题思想其实是宣传新时代的女子自主婚姻,自由追求幸福,在当时的时代,这是艺术家所要着重表达的;同时全剧的结构完满,从文学角度来讲十分符合“起承转合”剧情结构,“头身尾”缺一不可。

角色安排也恰到好处,
不多不少。

一部成功戏剧所需要的鲜明的主题思想,完整的故事情节,饱满的人物形象,恰当的角色安排,《花为媒》均已具备,因此其成功也就可想而知了。

评剧作为一种民间戏曲形式,在经历岁月流逝后留存下来的经典剧目并不是很多。

常上演剧目寥寥可数。

《花为媒》的改编正是通过一种新的方式改换既有的传统艺术,并使其重新焕发出生机:鲜明的个性人物;体现时代性的剧情,符合当代人的口味的舞美和服装,采用电影这种新媒体等等。

这些都促成了《花为媒》的成功。

总之,《花为媒》从创作之始到一次又一次的改编,始终与时代的脚步相一致,与时俱进,去粗取精,这正是这出戏能够延续百年而不衰的奥秘所在。

信息爆炸的今天,我们需要这样多元化的表达方式带给人们更多的精神享受,展示并弘扬我国的古典文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