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初三语文现代文阅读专项训练
2020年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专项训练《独腿人生》

2020年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专项训练《独腿人生》①应朋友之约,去他家议事。
这是我第一次到他家去。
朋友住在城南一幢别墅里。
别墅是为有私车的人准备的,因此与世俗的闹市区总保持一段距离。
我没有私车,只得乘公交车。
下车之后,要到朋友的别墅,若步行,紧走慢赶,至少也要40分钟。
眼看约定的时间就快到了,我顺手招了一辆人力三轮车。
②朋友体谅我的窘迫,事先在电话中告知:若坐三轮,只需3元。
为保险起见,我上车前还是问了价,“5元。
”车夫说。
我当然不想坐,可四周就只有这一辆三轮车。
车夫见我犹豫,开导我说:“总比坐出租合算吧,出租车起价就是6元呢。
”这个账我当然会算,可5元再加1元,就是3元的2倍呢。
我举目张望,希望再有一辆三轮车来。
车夫说:“上来吧,就收你3元。
”这样,我高高兴兴地坐了上去。
③车夫一面蹬车,一面以柔和的语气对我说:“我要5元其实没多收你的。
”我说:“人家已经告诉我,只要3元呢。
”他说:“那是因为你下公交车下错了地方,如果在前一个站,就只收3元。
”随后,他立即补充道:“当然我还是收你3元,已经说好的价就不会变。
我是说,你以后来这里,就在前一站下车。
”他说得这般诚恳,话里透着关切,使我情不自禁地看了看他。
他穿着这个城市经营人力三轮车的人统一的黄马甲,剪得齐齐整整的头发已经花白了,至少有50岁以上的年纪。
④车行了一小段路程,我总觉得有点不大对劲,上好的公路,车身却微微颠簸,不像坐其他人的三轮车那么平稳,而且,车轮不是滑行向前,而是向前一冲,片刻的停顿之后,再向前一冲。
我正觉得奇怪,突然发现蹬车人只有一条腿!⑤他失去的是右腿。
一截黄黄的裤管,挽一个疙瘩,悬在空中,随车轮向前“冲”的频率前后晃荡着。
他的左腿用力地蹬着踏板,为了让车走得快一些,臀部时时脱离坐垫,身子向左倾斜,以便把所有的力量都用在左腿上。
⑥我猛然间觉得很不是滋味,眼光直直地瞪着他的断腿和悬在空中前后摇摆的那截黄黄的裤管。
我觉得我很不人道,甚至卑鄙。
2020年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专项训练《古藤》

2020年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专项训练《古藤》①翻下来,腾挪上去,再翻下来,再腾挪上去,就像临产前的巨蟒,痛苦得不知如何摆放自己的身体;又似台风中的巨浪,狂躁不安地叠起万般花样。
②这该是多少藤的纠缠啊!洋洋洒洒不知多少轮回。
可主人说这只是一棵藤时,我吃惊了。
怎么能是一棵藤呢?但它确实是一棵藤,一棵独立的藤,学名叫“白花鱼藤”,属稀有的物种。
③好美的名字,有色有形,诗意盎然。
这棵藤距离何仙姑家庙不远,说它沾了何仙姑的仙气,或何仙姑沾了它的仙气也未可知。
④我敬慕地站立着,品读着这棵意象万千的古藤。
它一定受过无尽的苦痛:风雨剥蚀过它,雷电轰击过它,战火遭历过它。
它依附的大树,长大,长高,长老,直到一个夜晚轰然倒塌。
那伤感的声音,把一棵藤的后半生弄得不知所措。
现在那棵树只剩下一段冒出地表的枯树桩。
藤,身子一半已朽,一些枝条乱于风中。
藤,要么死亡,要么活着。
⑤无有依托就不再存有想法,就像失去娘的孩子,自己为自己做桩,自己为自己相绕,直立而起,倒下,再直立。
藤留下坚毅、痛苦、挣扎的过程。
1 300年风霜雨雪,把它变成根,变成树,变成精。
⑥藤,木的典范、水土的凝铸、生命的阐述,像不羁的狂草,有重笔的轻染,有淋漓的汁点。
⑦因也就想到,一位90高龄书法家出席一个集会,有人上前搀扶说,您老气色不错啊。
老人说,色没有了,气还有。
而看这藤,乃真气色。
据悉,藤依然6月开花如瑞雪,而后还结果,花开季节,芬芳遍地,香气袭人。
那该是多么迷人的意境啊!⑧人其实同藤一样,从一点点爬起,活得不知有多艰难。
要依靠亲人,依靠师长,依靠领导,依靠社会。
要学着做人,学着生活,学着应付,学着面对。
⑨见过一些社会底层的老人,这些人多是农家人,田间里辛劳一生,慢慢地累弯了腰,在墙角路边聊度余生,那腰也就更像一棵藤。
我还在医院里看到一个老态女子,弯了的腰使头几乎垂于地面,走路时双手撑在脚上,脚挪手也挪,身子像个甲壳虫。
进了产房,你几乎忽略了她是一个女人,可她确确实实地生出了一个孩子,成为一个母亲,那还是个大胖小子呢。
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真题训练及答案共20篇汇总

中考语文阅读理解真题附答案详解一、阅读理解训练题1.(2020无锡)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台风暴雨能不能“灭”蚊“床前明月光,蚊子好嚣张!”夏天,蚊子再次进入大家视野,有人大开脑洞:“让台风刮跑所有的蚊子吧!”一、台风会把蚊子都吹跑吗?台风是一个强大的气旋性旋涡,假如把蚊子放到台风中心,随着旋涡快速旋转,那风力足以把蚊子吹到“九霄云外”。
但台风登陆后,风力明显减弱,对蚊子产生的作用力也减弱。
而且蚊子非常“鸡贼”,大风天它们会躲起来,风小了才出来。
即使刮台风,它被吹跑的概率也大大降低。
蚊子体重很轻,常随风而动。
蚊子虽飞翔能力不强,但20多层的高楼也有它的身影,除了“坐电梯”,更多是被风吹上去的。
二、________蚊子体重极轻,大约是几毫克。
当它穿梭于雨滴之间,被重量远远超过自己的雨滴砸中,一滴毛毛雨,可能就是从天而降的一块巨石,蚊子一不小心就呜呼哀哉。
真的是这样吗?然而,蚊子除了继续发挥“鸡贼”特点外,它还有保命“秘诀”﹣﹣极轻的体重和疏水性细毛。
飞翔中的蚊子与雨水碰撞时,采取不抵抗策略,或顺势而下,或“侧身翻滚”让雨滴从身侧滑落,或与雨滴融为一体,“以柔克刚”。
此外,疏水性细毛使得它们能迅速摆脱雨滴重新飞起,在雨滴落地前逃出。
从理论上说,暴雨台风能让蚊子毙命;但若要被彻底“消灭”,是不大可能的。
大雨过后蚊子为何不减反增?闷热潮湿的天气为蚊虫滋生提供了有利的环境,蚊子更猖狂。
成蚊在气温20~30°C、相对湿度80%左右时最为活跃,有积水的地方容易成为蚊子的滋生地。
风雨过后,地面上的积水和潮湿环境为蚊子生长、繁殖提供了绝好的温床。
蚊子繁殖力很强,从卵、幼虫、蛹到成蚊,最快只需几天。
强风雨无法对蚊子产生大规模的“消灭”效果,不少地方大雨过后蚊虫反而会“报复性”增长。
(1)结合全文,分析开头“床前明月光,蚊子好嚣张”一句的妙处。
(2)依照第一、三两部分小标题的样式,为第二部分拟一则小标题。
(不超过15个字)【分析】这篇说明文开头化用诗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引出本文的说明对象。
2020年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专项训练《茅盾为人二三事》

2020年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专项训练《茅盾为人二三事》①茅盾一生不仅创作宏富、著作等身,而且风范昭昭,德高望重,深为文艺界和广大读者称道。
今年7月4日是茅盾诞辰120周年纪念日,我不禁想起了关于他为人的几件往事。
②茅盾一贯热心于提携奖掖文艺晚辈。
20世纪30年代,初出茅庐的姚雪垠创作了短篇力作《差半车麦秸》,但在武汉受到了退稿冷遇,后为慧眼识珠的茅盾所采用,发表在他主编的《文艺阵地》,并予以公开评价,使之名噪一时,引起广泛青睐。
至70年代中期,已进入耄耋之年、患有严重眼疾(左眼已几乎失明,右眼视力仅0.3)的茅盾又孜孜矻矻,替姚雪垠审阅、点评长篇小说《李自成》第二卷书稿,并解答一些文艺、学术问题。
深受教益的姚雪垠多次撰文,由衷地表示,茅盾是他的“恩师”。
新中国成立后他批阅阮章兢等人的诗集、杜鹏程等人的小说共34部,所作评语既翔实又切中肯綮,对他们很有启迪。
1981年3月,他在弥留之际决定捐出25万元积蓄,作为今后长篇小说优秀新作的奖励基金。
有人统计过,茅盾一生点评过的中国作家多达308人,其中绝大多数是当时的文坛新人,所以他在文艺界一向享有“文艺园丁”的美誉。
③茅盾虽是厥功甚伟、蜚声中外的大作家,但他恪守学术民主,从不计较资历、辈分、地位、声望,坚持与人平等地交换意见。
20世纪30年代,他尖锐地批评阳翰笙的小说《地泉》犯了“脸谱主义”和“方程式”的诟病。
50年代,他与何其芳、刘大杰就中国古典文学中的一些问题展开过有理有据的热烈争论。
他也坦率承认,自己30年代创作的小说《三人行》是公式化概念化的产物。
在争论中,他坚持以理服人,摒斥以势压人,双方相持不下时,则采取求同存异、允许保留的态度。
如在讨论小说《李自成》的通信中,针对姚雪垠对李自成的思想根源分析,茅盾提出了不同看法,双方各抒己见,都无法说服对方。
这个时候,茅盾停止了争论,不再执拗,此事也未影响他和姚雪垠的深情厚谊与继续交往。
④新中国成立后,茅盾不仅尽心尽职地履行中国作家协会主席的分内工作,而且力所能及地关怀广大作家。
中考现代文阅读真题答案【精选】共20篇汇总

中考语文阅读理解真题附答案详解一、阅读理解训练题1.(2020连云港)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材料一:5G产业研究专家冯媛在谈到中国5G技术为什么能领先全球这一问题时表示:在经历“1G空白、2G跟随、3G突破、4G并跑”的不同阶段后,5G技术领先来之不易。
5G网络传输速率是4G的10﹣100倍。
作为数字经济的重要引擎,5G是发展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在线经济等新产业的重要支撑。
(摘编自《人民日报》2020年6月7日)材料二:疫情期间,在北京,由5G驱动的无人机在国家体育场附近发放口罩;在广州,数百辆无人驾驶汽车不停地对街道进行消毒;在南京,一些高中利用5G技术进行了远程考试。
医疗领域发现了5G的更多用途,有100多家采用了5G系统的医院在新冠疫情期间进行了线上医疗会诊。
(摘编自《参考消息》2020年5月8日)材料三:5G专家李正茂指出:现在凡是有“智慧”这个字眼的行业,基本都跟5G有关,这就是5G带来的非常本质的变化。
基于这个变化,大多数行业都会受到5G的影响,行业的运作模式、形态将会发生一些新变化。
李正茂预测,5G会让教育“大变身”,将会变革教育行业体系。
过去学校有围墙,今后学校是没有围墙的。
学校教育将是开放、公开、大规模的高质量教育。
在5G的帮助下,距离将不再是教育难以逾越的鸿沟。
5G将让远程医疗手术成为可能。
李正茂解释称,人看电视时,对100毫秒的时延几乎没有感知,但在手术中,100毫秒时延可能造成患者生命危险,这是过去远程医疗手术无法进行的原因。
5G时代,远程医疗的时延低至几毫秒,让手术的安全性得到了保障。
在广州,5G正被应用于机场安保。
监控设备通过5G网络实现高清视频实时回传、即时分析。
借助5G网络,白云机场还建立了统一监控预警和应急处置机制。
5G将让民航业的安全更有保障。
(摘编自《环球时报》2020年5月19日)(1)根据材料,下列对5G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5G技术作为数字经济的重要引擎,支撑着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在线经济等新产业的发展。
2020年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专项训练《又临黄河岸》

2020年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专项训练《又临黄河岸》①不知为什么,每当我看到黄河,眼中常渗出热泪。
②大约是少年时候的记忆老盘旋在我心里吧!那时,日寇的铁蹄践踏着中华大地,俯冲的敌机,飞落的炮弹,爬满火车顶的难民……我被大人们塞进闷死人的车厢,暗夜中逃过黄河。
在渭水之滨的山村里,我捏紧小拳头,眼里闪着泪星儿,跟流亡的大学生们学唱那首悲愤的歌:“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③直到新中国成立后,我才第二次看见黄河。
火车北上,欢腾地驶过新生的中原。
当列车员告诉乘客们,火车就要跨过伟大的黄河的时候,我急忙把前额贴在车窗上,看浩荡的浊流沉着而有力地漫过大地。
一瞬间,我的眼睛润湿了,我胸中涌出了那首崇高的歌:“啊,黄河!你是中华民族的摇篮!”④大前年的秋天,我去访问呼和浩特。
好友邀我一道去登大青山。
汽车盘旋而上,窗外掠过如花的红叶和挺秀的白桦林。
一路上,好友给我说了好些抗日战争时期蒙、汉人民并肩战斗的故事,那昔日的厮杀声和马蹄声,犹在耳边。
车停在山巅,他遥指苍莽的土默特平川,深情地说:“看,黄河!”可不,远处不就是我久违的黄河吗?像一根不见首尾的丝带,云中而来,雾中而去,千回万转,把我的无尽思绪缠入过去,引向未来。
⑤去年夏天,我又临黄河岸。
不是在北方,而是在四川的若尔盖大草原。
⑥谁都知道,四川省属于长江流域。
可粗心的人们不曾留意,这巴山蜀水,却也属黄河的版图。
黄河,这万水之父,来自巴颜喀拉山,奔过青海高地,急转直下,轻轻地、轻轻地擦过川西北的边缘。
⑦我来到若尔盖的辖曼牧场,一下车,就央告牧场的同志,快带我去看看黄河。
于是备马置鞍,牧场的副场长求吉同志,热心地伴我同行。
⑧马蹄溅溅,踩过一条小溪。
前面是一大片数千亩的人工草场,种植着披碱草、燕麦和紫花苜蓿。
求吉告诉我,眼下这寂静的草原,也曾有过一番沸腾的景象:为建设美好家园所激奋的牧民们,用拖拉机的队列翻起了亘古沉睡的处女地,播下优良草种,造就了这草原上的草原。
中考现代文阅读真题及答案分析[精选]共20篇汇总
![中考现代文阅读真题及答案分析[精选]共20篇汇总](https://img.taocdn.com/s3/m/a027bea1f7ec4afe05a1dfd5.png)
中考语文阅读理解真题附答案详解一、阅读理解训练题1.(2020泰州)阅读苏沧桑的《酿泉》,完成问题。
①小寒前的一个清晨,明强领着我从楚门镇出发,进山谷,沿山路盘旋而上。
那个小小的酿酒坊,就窝在山坳一棵巨大的香樟树下。
②做酒人在木蒸桶底部摊上一块白纱布,倒入浸好的糯米,盖上竹斗笠,打开一大早就开烧的锅炉,蒸汽从木蒸桶下汹涌而上,将糯米“炊”热,黏度恰到好处。
炊饭,拉开了山里村冬酿的序幕。
③酿酒坊的老师傅伊海说,要雪白的糯米,一粒坏米都不要。
④酿酒坊的总管灵江点点头,对,雪白的糯米,宁可贵点。
⑤泉水在一道斜坡下面,一眼泉亘古不断,冬酿用的就是这眼泉。
⑥伊海、灵江、全于等七个做酒汉子,在热气蒸腾里默默配合着,最大的七十岁,最小的四十九岁。
灵江将铁锹斜插进糯米饭里,用力抬起,翻倒进大木桶里。
铁锹收回,在一旁的小水桶里蜻蜓点水般地浸一下,以免糯米太黏,接着又插进糯米饭里。
如此反复,使的是巧劲,从六点到十一点,一刻不停。
全于用小水桶舀起泉水,淋在糯米饭上,要五桶半冷水,然后舀起温水再淋四遍。
他个子高,拎起水桶看着挺省力,但喧嚣的蒸汽声里,还是能听见他气喘吁吁。
⑦米好水好,还要手艺好。
最要紧的是拌曲。
⑧永青伸出粗壮的手臂,将酒母撒到糯米饭上,然后一把一把将糯米饭搂近自己,用手掌连同手腕不停翻炒、抖洒,将结团的饭团揉松。
接着,他将糯米饭从缸底沿着缸身搭好,用竹刷子刷平,湿漉漉的糯米饭服服帖帖。
然后,他在缸底掏出一个小碗大的窝,轻轻盖上稻草盖子。
⑨月亮挂在大樟树上,小屋通往酿酒坊的斜坡上,走来酿酒坊唯一的守夜人,六十九岁的伊海。
他走进酿酒坊,蹲下身子,将耳朵贴紧发酵缸,一个缸一个缸地听,捕捉着每一个细微的声音﹣﹣醪①液的发酵声,是那种“节节声”,像初春小雨打在树叶上,很细很急。
如果缸料厚了,温度高了,“节节声”便变得波涛汹涌,他就赶紧打开稻草盖子,耙几下,把气排出去。
发酵期间的搅拌冷却,俗称“开耙”,是整个酿酒工艺中的关键。
2020年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专项训练《母亲的呼噜声》

2020年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专项训练《母亲的呼噜声》“妈,你的呼噜声太大了,我昨晚就没睡踏实。
”早晨,看着儿子蔫不拉唧地坐在沙发上迟迟不动,我问他是不是又不舒服时,他开了口。
我,竟然衰老成这样?之所以冒出这个使自己出一身冷汗的念头,源于发生在我和我母亲间的事。
“妈,我不想和你睡了,你的呼噜声太大了!”这是三十年前我和母亲的一次对话。
记得我当时将“太”拉了好长,母亲那一刻的神情我至今还记得:她先是一愣,愣了好长时间才回过神来,而后看我的目光里就有了复杂的——当时的我也读不懂的——东西。
我能感觉到的,是自己突然间的不好意思,为自己竟然开始嫌弃自己的母亲而不好意思。
如今想来,母亲的呼噜声很大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母亲是个事事都必须走在别人前面的极负责任的优秀教师,年事已高行动不便的姥姥得烦劳她照顾,三个只知淘气惹事不知帮一丁点儿忙的儿女等着她教育,还有那么多地等着她和父亲一起犁耕耙耱播种打理……以至于晚上我们都睡了,她还得在织布机上为一家人的穿着忙碌。
她头落枕头之时,怕是我已睡够快醒了,故而睡眠轻,一有呼噜就醒了。
母亲那么累,家里又没有多余的房间让自己和孩子们各自分开住。
我不知道,自己当初的话语,给母亲心里添了多大的堵,会不会压得她喘不过气来?我只记得多年后,家里准备盖几间新房了,在空空的院基上,母亲很宽慰地说出“我娃就有自家的房子能睡上好觉了”这句话时,我的鼻子酸酸的,——自己的一句抱怨,一直压在母亲心里,多年!事实上,新房还没盖成,我就已经上大学了。
在母亲中风后身体不便的日子里,我特意将她接到城里一起住。
不过从没住过同一间房子,母亲总说:“我打呼噜,你睡觉轻,分开住。
”我硬要陪她一起住时,她竟然说自己一个人住惯了,多个人不舒坦。
每每听到母亲说“我打呼噜”这句话时,我就不能原谅自己,——不经意间对母亲的伤害已深入骨髓!我总笑着说,您当妈的咋还记恨自家的娃?我那时是胡说八道还不行?母亲却说,哪有当妈的记恨自家的娃娃?妈现在不能帮你一点儿忙了,再不叫我娃歇好还能行?房子就在隔壁,有事妈就叫你,还担心啥?白天,母亲要我陪她说说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初三语文现代文阅读专项训练(二)一种树老人种树老人死了,死后没有一副棺材。
种树老人什么东西都没有留下,只留下了一片树林。
种树老人一辈子什么都不会做,只会种树。
解放前种树为了娶媳妇,但没有娶上;解放后种树,为了种树。
种树老人长得很丑,很矮,一辈子没有孩子主,临死的时候,对远方来的例子说:“死了,就在沙丘刨个坑,把我埋在树林里,千万不要用什么棺材。
”侄子照他话做了,做完就走了。
老人前二十年种的树,公社化的时候毁了。
中间二十年种的树,承包制的时候砍了。
最后二十年,老人没要一分地,就要了村东那片九百亩大沙丘,在上面盖了个土棚子,喂了条小黄狗,就开始种树了。
老人从不种娇贵的树,只种杨、柳、榆、枣等北方平凡易活的树,种那种插个枝就能长大,戳个桩就会发芽,对大自然要求极少的树。
老人对树象对自己的孩子,从舍不得毁坏,哪怕自己住的棚子没一根檩条,哪怕自己吃不上饭,生不起火,也没有毁过一棵树。
老人对自己的树又有一种天生的灵性,仿佛那就是自己身体的一部分,哪怕有一点惊动,老人都能快速的赶过去,用自己的头,自己的斧头,自己的大黄狗,把树保护起来。
十年过去了,村里人都盖上了新房,用起了拖拉机。
只有老人仍住在自己的土棚子里,领着黄狗转来转去,修树剪树,看调皮的松鼠,快乐的喜鹊,爱叫的乌鸦……村里人都说老人是个傻子,只有老黄狗知道不是;村里人都说老人是个疯子,只有小鸟知道不是。
直到有一天,县林业局的老韩来了,出神地扑克着碗口粗的树木说:“这些树至少值百十万呢。
“人们才说老人最精明了,于是光秃秃的村子里也开始有人种树了。
老人的树成材了。
人们说老人要盖最漂亮了小楼,要买汽车,要娶东村五十多岁的寡妇妇……但老人仍然住在自己的草棚子里面,领着走不动的老黄狗转来转去,直到,直到老人死去。
4.“老人种了一辈子树,把.........。
”联系全“来年春天,老人的坟上长出了一棵树,矮小但很粗壮。
人们都说:那是种树老人。
老人种了一辈子树,把自己也种进了树里。
1.下面不能表现种树老人精神品质的是 ()( 不只一项)A .种树老人一辈子什么都不会做,只会种树。
B .一辈子没有结婚,也没有孩子。
C .“把我埋在树林里,千万不要用什么棺材。
”D .前二十年的树,公社化的时候毁了。
E .老人对树像对自己的孩子。
F .于是光秃秃的村子里也开始有人种树了。
G .来年春天,老人的坟上长出了一棵树。
2.文章写道:“种树老人死了,死后没有一副棺材。
” 种树老人什么东西都没有留下,只留下了一片树林。
”“村里人都盖上了新房,用起了拖拉机。
只有老人仍住在自己的土棚子里。
”这些记叙采用了的表现手法。
这样写的好处是。
3. 老人的坟上长出了一棵树,矮小但很粗壮。
人们都说:那是种树老人。
”这句话与上文的哪句话相照应?其深刻含义是什么?自己也种进了树里文看,加点部分表现了什么?5.说说“解放后种树,为了种树”这句话的深层含义。
6.读了这篇短文,你一定会被种树老人的精神所感动。
请写一段话,谈谈你的体会和感受。
(50 字左右)......二(甲)古今中外,积累起来的书浩如烟海。
但是书虽多,有永恒价值的却是少数。
可以把树分为三类,第一类是要精读的,第二类是可以泛读的,第三类是只供翻阅的。
所谓精读,是说要认真地读,扎扎实实一个字一个字地读。
如明代张溥读书,细嚼慢咽,寻幽探微,读后还要抄写七遍,可谓精读之典范。
所谓泛读,是说可以粗枝大叶地读,只要知道它大概说的是什么就行了。
有时为了开阔视野,增大阅读面,泛读是必不可少的。
所谓翻阅,是说不要一个字一个字去地读,不要一句话一句话地读,也不要一页一页地读。
听说在中国刚有报纸的时候,有些人捧着报纸,就像念四书五经一样,一字一句地高声朗读。
照这办法,一天的报纸,念一年也念不完。
(乙)(1)读书务求深解。
(2)古人读书之道,讲究深钻细研,融会贯通。
(3)张溥读书,不但字斟句酌,还要手录七遍,对于经典文献,他终能解其本质,得其精髓。
(4)韩愈在《进学解》一文中也说,他读书时,“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手不停披于百家之编”。
(5)今人读书往往不求甚解,浮于其表,结果即使是“读书破万卷”,涉猎无限广,充其量也不过是一知半解的半瓶醋而已。
(6)能深钻细研者,实属凤毛麟角。
(7)总之,无论古今,读书切不可停于表面;深刻理解文意,读书才会有所得。
.7.甲乙两文在内容上的共同点是。
其不同点在于:甲文采用说明的表达方式,它的说明对象是。
乙文采用议论的表达方式,它的中心论点是。
8.联系上下文,理解文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涉猎:。
凤毛麟角:。
9.对甲文采用的说明方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A举例子分类别B举例子列数据下定义是。
(2)是在乙文中的作:用:C分类别列数据D打比方分类别作比较10.对乙文主要采用的论证方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A举例论证道理论证B举例论证对比论证C比喻论证道理论证D对比论证道理论证11.对乙文层次划分的几种图示,正确的一项是() A①②∣③④⑤⑥⑦B①②③④∣⑤⑥⑦C①②③④∣⑤⑥⑦D①②∣③④⑤⑥⑦12.两段文字都谈到了张溥的事例,试简要分析其不同文体中的作用。
(1)在甲文中的作用。
13.根据两段文字的内容和特点,甲文的标题可拟为;乙文的标题可拟为。
三才能来自勤奋学习(1)生而知之者是不存在的,“天才”也是不存在的。
人们的才能虽有送别,但主要来自勤奋学习。
(2)学习也是实践,不断的学习实践是人们获得才能折基础和源泉。
没有学不会的东西,问题在于你肯不肯学,敢不敢学。
深处自幼养成勤奋学习的习惯,就会比一般人早一些表现出有才能,人们却误认为是什么“天才”,捧之为“神童”。
其实,“天才”和“神童”的才能主要也是后天获得的。
当所谓“天才”和“神童”,一旦被人们发现后,捧场、社交等等因素阻止了他们继续勤奋学习,渐渐落后了,最后竟一事无成者,在历史上是屡见不鲜的。
反之,本来不是“神童”,由于坚持不懈地奋发努力,而成为举世闻名的科学家、发明家的大有人在。
(3)牛顿、爱因斯坦、爱迪生都不是“神童”。
牛顿终生勤奋学习,很少在午夜两三点以前睡觉,常常通宵达旦工作。
爱因斯坦读中学的成绩并不好,考了两次大学才被录取,学习也不出众,毕业后相当一段时间找不到工作,后来在瑞士伯尔尼专利局当了七年职员。
就是在这七年里,爱因斯坦在艰苦的条件下顽强地学习、工作着,利用业余时间勾画出了相对论的理论基础。
发明家爱迪生家境贫苦,只上了三个月的学,在班上成绩很左。
但是他努力自学,对于自己许多不懂的问题,总是以无比坚强的意志和毅力刻苦钻研。
为了研制灯泡和灯丝,他摘写了四万页资料,试验过一千六百多种矿物和六千多种植物。
由于他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比一般人的工作时间长得多,相当于延长了生命,所以当他七十九岁时,他宣称自己已经是一百三十五岁的人了。
任何人付出和他们同样艰苦的努力,都能有这样、那样的贡献,都会获得一定的才能。
(4)其实不仅是科学,在文学艺术上也是一样。
狄更斯曾说:“我决不相信,任何先天的或后天的才能,可以无需坚定的长期苦干的品质而得到成功的。
”巴尔扎克说:“不息的劳动之为艺术法则,正如它之为生存法则一样。
(5)总之,人们的才能主要是勤奋努力学习得来的。
马克思终生好学不倦,为了写《资本论》,花了四十年的功夫阅读资料和摘写笔记。
他在伦敦,每天到大英博物院图书馆阅读在座位前的地板上踩出一双脚印。
马克思是我们的光辉榜样,这双脚印深刻地说明:才能来自勤奋学习。
14.文章的中心论点是。
15.文章第(2)画线句子在结构上起什么作用?17.文章运用的论证方法有。
18.文章第(2)段论述了所谓“天才”、“神童”的可悲后果后,紧接着在第(3)段列举了牛顿等人勤奋成才的事例,简要分析作者这样安排材料的作用。
19.简要分析第(5)段在文章中的作用。
20.文章第(2)段中说,所谓“天才”和“神童”由于不注重后天的勤奋学习,“最后竟一事无成者,在历史上是屡见不鲜的”。
请你举出一个典型事例。
21.根据你的积累,写出两条关于“才能来自勤奋学习”的名言警句。
(限于选文以外)四访兰父亲喜欢兰草,过些日子就要到深山中去一趟,带回些野兰草来栽掊。
几年之间,家里庭院就有了百十个品种,像要做一个兰草园圃似的。
方圆十几里的人都跑来玩赏。
父亲不但不以此得意,反而倒有了几分愠怒。
此后进山去,便不再带回那些野生野长的兰草了。
这事很使我奇怪,问他,又不肯说;只是又一次进山的时候,特意招呼我说:“访兰去吧!”我们走了半天,到了山的深处。
那里有道瀑布,十几丈高直直地垂下,老远就听到了轰轰隆隆地响,水沫扬起来,弥漫到半空,日光在上面浮着,晕出七彩迷离的虚幻。
我们沿谷低走,便看见有很多野兰草,盈尺高的,都开了淡淡的兰花,像就地铺了一层寒烟。
香气浓极了,气浪一冲,站在峡谷的任何地方都闻到了。
我从未见过这么清妙的兰草,连声叫好,便动手挖看书一株来。
我候,父亲会培育这仙品的——以前就这么挖回去,经过一番栽培,就养出了各种各样的品种、形状的呢。
父亲却把我制止了,问道:“你觉得这里的兰草好呢,还是家里原那些好?”我说:“这里的好。
”“怎么个好呢?”我却说不出来。
家里的确比这里的好看,这里的原却比.“家里的清爽。
“是味儿好像不同吗?”“是的。
”“这是为什么?一样的兰草,长在两个地方就有两个味?”“……”父亲说: 兰草是空谷的幽物,得的是天地自然的灵气,长的是野山水畔的趣资;一栽培了,便成了玩赏的盆景。
”“但它确实叶更嫩,花更繁大了呀。
”“样子似乎是,但美得太甜、太媚,格调也就俗了。
”父亲的话是对的,但我却不禁惋惜了;这么精神的野兰,在这么个空谷僻野,叶是为谁长的,花是为谁开的,会有几个人知道而欣赏呢?“这正是它的不俗处。
它不为被欣赏而生长,却为着自己的特色而存在着,所以它长得叶纯,开得花纯,楚楚的有着它的性灵。
”我再也不敢去挖野兰了,高兴着它的纯朴,悲叹以前喜爱着它却无形中毁了它。
父亲拉着我坐在潭边,我们的身影就静静地沉在水里。
他看兰,也在看我,说:“做人也是这样啊,孩子,人活在世上,不能失了自己的真性,献媚处事,就像盆景中的兰草一样,降低了品格。
低俗的人是不会对社会有贡献的。
”我深深地记着父亲的话。
从那以后,已经是十五年过去了,我一直未敢忘。
22 . 文 章 中 最 能 体 现 野 兰 特 色 的 一 个 词是: 。
23.对文章中“一样的兰草,长在两个地方就有两个味”中的“味”,你是如何理解的?24.简要分析第一段中画线句子所包含的意思。
25.第二段的景物描写在文中起什么作用?26.下面是养蚕“访兰”过程中父子对话的分析,选出分析不恰当的一项,并说明理由。
A.通过对话,对野生兰草和栽培兰草作对比,既照应开头,又为后方议论作铺垫。
B.通过对话,具体写出野生兰草和栽培兰草的不同特点为,寓褒贬于对话之中,发人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