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最新苏教版三年级科学上册完整教案

最新苏教版三年级科学上册完整教案第一课:天地万物
教学目标
- 了解天地万物的概念和范围
- 掌握一些与天地万物有关的常识
- 发展学生的观察力和思维能力
教学内容
1. 天地万物的概念
2. 天地万物的范围
3. 天地万物的分类
4. 天地万物与人类的关系
教学步骤
1. 导入:用图片或实物引导学生思考“天地万物”是什么概念。
2. 介绍天地万物的概念和范围,并与学生进行互动交流。
3. 分类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合作讨论天地万物的分类,然后展示并分享结果。
4. 观察练:给学生展示一些图片或实物,让他们观察并猜测与之相关的天地万物。
5. 总结:帮助学生总结天地万物与人类的关系,并让他们思考人类应如何保护天地万物。
教学工具
- 图片或实物
- 班级黑板或白板
- 学生小组分配表
扩展活动
- 让学生选择一个自己感兴趣的生物,做进一步的研究,并分享给同学。
评估方法
- 学生参与度和互动交流情况观察
- 学生分类讨论和分享结果
- 学生观察练的准确性和合理性
参考资料
- 《苏教版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材
- 《苏教版三年级科学上册》教师用书- 互联网资源(确保资料来源可靠)。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小学科学《认识固体》教案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小学科学《认识固体》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苏教版三年级上册小学科学教材,第三章《物体的性质》的第一节“认识固体”。
详细内容包括:固体的概念、固体的特性、常见的固体以及固体在生活中的应用。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固体的基本概念,掌握固体的基本特性,认识常见的固体,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合作、交流、表达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固体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创新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固体的概念、特性和常见固体。
难点:固体特性的理解与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固体样品(如木块、石块、金属块等)、实验器材(如放大镜、天平、尺子等)。
学具:固体观察记录表、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生活中的固体物品,引发学生对固体的关注,提出问题:“你们知道什么是固体吗?”2. 新课导入:讲解固体的概念、特性和常见固体。
(1)固体的概念:固体是一种具有一定形状和体积的物质。
(2)固体的特性:固体不易压缩、不易变形、有一定的熔点和凝固点。
(3)常见固体:木头、石头、金属、塑料、陶瓷等。
3. 实践活动:观察、记录固体样品的特性。
(1)学生分组,每组发放固体样品和观察记录表。
(2)学生用放大镜、天平、尺子等工具观察、记录固体样品的特性。
4. 例题讲解:通过讲解例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5. 随堂练习:发放练习题,检验学生对固体概念和特性的掌握程度。
六、板书设计1. 板书认识固体2. 内容:(1)固体的概念:具有一定形状和体积的物质。
(2)固体的特性:不易压缩、不易变形、有一定的熔点和凝固点。
(3)常见固体:木头、石头、金属、塑料、陶瓷等。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列举你身边的固体物品,并描述它们的特性。
(2)为什么固体不易压缩?请举例说明。
2. 答案: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固体的概念和特性有了基本的了解,但在观察、记录固体特性时,部分学生操作不够熟练,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指导。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小学科学《人的呼吸》教案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小学科学《人的呼吸》教案一、教材分析:本节课是苏教版三年级上册小学科学第五单元人的呼吸和消化的第16课《人的呼吸》,重点介绍了人的呼吸过程和各器官的作用。
通过学习,学生将了解到呼吸是人体生命活动中至关重要的过程,并认识到吸进和呼出的气体有所不同。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人的呼吸过程,明确各器官的作用。
2. 能力目标:观察吸进与呼出气体的不同。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健康生活的意识和重视身体健康的态度。
三、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教学重点:了解各器官的作用。
教学难点:观察吸进与呼出气体的不同。
四、学情分析: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对呼吸有一定的了解。
他们对身体的基本结构和功能也有初步的了解。
但是,他们对人体内部器官的作用可能还不太清楚,对观察吸入和呼出气体的不同可能需要进一步引导。
五、教学过程:第一环节:新课导入老师:同学们,我们上一节学习了人的呼吸过程,你们还记得吗?为什么人要呼吸呢?学生1:因为呼吸可以让我们吸进氧气,排出二氧化碳。
老师:非常好!呼吸对我们的身体非常重要。
今天我们将学习更多关于人的呼吸的知识。
你们对呼吸器官有什么了解吗?第二环节:新课呈现老师:请看这幅图片,这是人体的呼吸器官。
我们来看一下它们的作用。
首先,鼻子是我们呼吸的入口,它可以过滤空气中的灰尘和杂质。
接下来是嘴巴,我们也可以通过嘴巴呼吸。
然后是气管,它像一根管道连接着鼻子和嘴巴与肺部。
最后是肺部,它是呼吸的重要器官,负责吸进氧气和呼出二氧化碳。
第三环节:实验观察老师:现在,我将给你们每人发一面小镜子和一个透明的塑料袋。
请用鼻子吸气,然后用嘴巴呼气,同时将一只手放在嘴巴前面。
观察你们透明塑料袋中的空气变化以及手上感受到的气流。
注意观察吸进与呼出气体的不同。
学生2:老师,我发现吸进的气体比呼出的气体更凉爽。
学生3:我观察到吸进去的气体比呼出来的气体更干净,没有灰尘。
老师:非常好的观察!你们发现吸进的气体和呼出的气体在颜色、温度和干净程度上有所不同,这是因为在呼吸过程中,我们的身体吸收了氧气,并排出了二氧化碳。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小学科学《土壤的成分》教案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小学科学《土壤的成分》教案一、教材分析:本课是苏教版三年级上册小学科学第二单元研究土壤的第一课《土壤的成分》,主要介绍土壤的成分及其重要性。
通过学习本课,学生将了解土壤的主要成分和它们对植物生长的影响,培养他们对土壤的观察和研究能力,提高科学思维和实验技能。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土壤的主要成分,如矿物质、有机物、水分和空气。
2. 技能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和实验的能力,学会通过实验方法研究土壤的成分。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土壤的重视和保护意识,增强他们的环境意识。
三、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1. 教学重点:介绍土壤的主要成分及其作用。
2. 教学难点:帮助学生理解土壤成分对植物生长的影响,如水分和养分的供给。
四、学情分析:学生已经学过研究土壤单元的导入部分,对土壤的存在和基本特征有一定的了解。
他们对实验和观察的兴趣较高,但对土壤的成分和作用的理解还较为薄弱。
因此,本节课需要通过生动的实例和实验来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土壤的成分及其重要性,并通过亲身参与让他们切实感受到土壤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五、教学过程:第一环节:新课导入1. 教师出示一张有植物的图片,引导学生回忆植物生长需要哪些条件。
2. 教师提问:植物在哪里生长?它们的根在哪里?根部需要什么样的环境?教师:同学们,看一下这张图片,你们能回忆起植物生长需要哪些条件吗?请举手回答。
(学生回答:阳光、水、土壤、空气等)教师:非常好!植物的根部在哪里?它们需要什么样的环境来生长呢?第二环节:呈现与探究1. 教师出示一盒土壤样品,并让学生观察和描绘土壤的外观特征。
2.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土壤是由什么组成的?有什么作用?3. 教师出示不同种类的土壤样品,让学生观察和比较它们的外观特征。
教师:请大家看一下这盒土壤样品,仔细观察并用画笔或文字描绘一下它的外观特征。
(学生观察并描绘土壤的外观特征)教师:非常好!土壤是由什么组成的呢?它有什么作用?第三环节:实验探究1.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实验:利用透明容器和土壤样品进行实验,观察土壤中的水分和空气。
最新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教案(表格式)

最新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教案
科学学科三年级上册教案第课时总课时
科学学科三年级上册教案第课时总课时
科学学科三年级上册教案第课时总课时
科学学科三年级上册教案第课时总课时
科学学科三年级上册教案第课时总课时
科学学科三年级上册教案第课时总课时
科学学科三年级上册教案第课时总课时
科学学科三年级上册教案第课时总课时
科学学科三年级上册教案第课时总课时
科学学科三年级上册教案第课时总课时
科学学科三年级上册教案第课时总课时
科学学科三年级上册教案第课时总课时
科学学科三年级上册教案第课时总课时
科学学科三年级上册教案第课时总课时
科学学科三年级上册教案第课时总课时
科学 学科 三 年级 上 册教案
第 课时 总 课时
三年级上册科学学科第 1 单元概要
三年级上册科学学科第 2 单元概要
三年级上册科学学科第 3 单元概要
三
年级 上 册 科 学 学科 第 4 单元概要
三年级上册科学学科第 5 单元概要。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小学科学《热空气和冷空气》教案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小学科学《热空气和冷空气》教案一、教材分析:本课是苏教版三年级上册小学科学第一单元认识空气第三课《热空气和冷空气》,主要介绍了热空气和冷空气的特点和产生原因。
通过学习本课,学生将了解空气随温度的变化而产生的不同现象,培养他们对观察和实验的兴趣,提高科学思维和观察力。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热空气和冷空气的特点和产生原因。
2. 技能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和实验的能力,学会运用科学方法进行探究。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激发对自然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
三、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1. 教学重点:介绍热空气和冷空气的特点和产生原因。
2. 教学难点:帮助学生理解空气随温度变化引起的现象,如气球的上升和下降。
四、学情分析:学生已经学过第一单元认识空气的前两课,对空气的存在和特点有一定的了解。
他们对观察和实验的兴趣较高,但对科学概念的理解和表达能力还较为薄弱。
因此,本节课需要通过生动的实例和实验来引导学生深入理解热空气和冷空气的概念,并通过亲身参与让他们切实感受到温度变化对空气的影响。
五、教学过程第一环节:新课导入教师出示一张温度计的图片,引导学生回顾温度计的作用和测量温度的方法。
教师: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关于空气和温度的知识。
首先,我给大家展示一张温度计的图片,请回忆一下,温度计的作用是什么?如何用温度计来测量温度呢?学生:温度计可以用来测量物体或环境的温度。
我们可以把温度计放在物体或环境中,通过观察温度计上的刻度来得知温度的高低。
教师:很好!温度计的确可以帮助我们了解物体或环境的温度。
接下来,我有一个问题要问你们:在我们的生活中,你们观察到过空气和温度有什么关系吗?第二环节:呈现与探究教师出示两个气球,一个装满了冷水,一个装满了热水,并让学生观察两个气球的变化。
教师:现在,我给你们展示两个气球,一个里面装满了冷水,另一个里面装满了热水。
请你们仔细观察这两个气球有什么不同,并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
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上册全册教案

1.观察周围的生活,看一看还可以从哪些地方看出空气是占据空间的。
2.观察生活中压缩空气运用的例子。
板 书
设 计
空气占据一定的空间
1、空气占据空间吗空气可以被压缩
运用广泛
课 题
2、空气有质量吗
执教者
日期
教学目标
1.用悬吊小木棍做气球平衡实验,判断空气是有质量的。
2.用电子天平分别测量回形针等物体和皮球里空气的质量,来证明空气像其他物体一样有质量。
2.引导学生理解这段话:
同学们,你们知道一升是多少吗?
通过列举生活中的例子,引导学生了解一升的概念:小瓶矿泉水,一瓶为500毫升,两瓶就是一升;我们平常喝的盒装牛奶,一盒为220毫升,4盒多一点,就是一升。
大家又知道1.29克是什么概念吗?
一般来讲,一枚一元硬币大约为6克,三枚回形针大约就是1.29克。
预测:大多数同学的观点是不能放了,因为粉笔盒已经被放满了,没有地方再放粉笔了。
2.教师再出示一杯满满的水,问学生:还能往水杯里倒水吗?
预测:大多数同学的观点是不能,因为杯子里的水已经满了,再倒就漫出来了。
教师引导:同学们,粉笔盒满了,就不能再放粉笔了,水杯里的水满了,就不能再加水了。粉笔盒和水杯都是有一定的空间的,而粉笔盒和水都是占据空间的,当这个空间被占满了,就不能再往里面放东西了。
3.水和粉笔,都是占据空间的,那么,大家想过没有,我们周围的空气占据空间吗?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个话题。
板书:1、空气占据空间吗
三、研究空气是否占据空间
教师引导:我们想要研究空气是否占据空间,就先动手做几个小实验。
1.实验一:水会漏下去吗?
出示实验操作图和实验步骤,学生看一看,读一读,了解实验的材料、方法及注意点。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doc

第一元《科学是⋯⋯》教课目:程与方法:在“ 察折叠小人”活中能有所,提出。
能从琴和牛痘的故事中遇到启,知道科学就是提出并想法求解答的程。
知与技术:知道科学是什么。
知道生活中有科学。
感情、度与价:科学的学生趣。
想知道,提。
教课准:插、琴和牛痘的故事。
教课活建:本是学生接触科学的第一,“科学” 一看法不可以深刻理解,只好得表面意上的理解,所以本一开始用“当你听到‘科学’ 个,你想到了什么” 个来激学生去思虑。
凭已有,学生会把科学和科学家系起来,和自己没关。
教能够引学生通“你能否有的?” 来自己身的体,学生很简单出:因为好奇才做出些事,恰好和科学家的工作十分相像。
后部署学生采集更多科学家的研究故事,学生从些科学家的研究中初步认识科学研究的程。
本科学是什么,从外延上,而不是从内涵上去灌,教课中不行要修业生什么是科学。
教课程:一、入新:1、:同学,从学期开始,我将学一新的程“科学”。
2、提:你知道科学是什么? (板)二、研究新知:1、认识科学是什么。
(1)、“什么是科学?”学生依据已有表自己的看法。
(2)、引学生看本第 2 插,开一下野。
(3)、提:上的人在做什么?学生一插的内容,教合适地加以充明。
(4)、:只有科学家那边才有科学?你有没有做下边些小朋友做的事情?(看中片)想想,你什么想做些事情?(学生沟通)(5)、生小:使学生到科学就在我身。
2、琴和牛痘的故事。
(1)、可采纳放音故事、老故事、学生自己等不一样方法学生认识故事梗概。
(2)、提:从故事中,我能够知道琴是个擅长察和思虑的医生。
在故事的开始部分,他有什么?(学生沟通)(3)、正因有了个新,他想到并提出了什么?今后,他又分做了些什么事情?(4)、依据学生回答,板:提出——找可能的原由——做明——成功了。
(5)、你能依照上边的提示,复述一遍琴的故事?学生复述故事。
(6)、采集料,找出其余科学家在研究活中有什么共同的地方。
3、理解科学是什么。
(1)、教师解说并演示活动方法,学生试试操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单元
1.1 科学是⋯⋯
一、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肥皂泡,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
2、学会归纳、总结,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学科学、用科学、做科学的科学志趣。
3、小组合作,运用探究的学习方法,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
4、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确定自己小组研究的问题并知道如何去研究。
教学难点:用自己准备的材料进行合作性的研究。
三、教学准备
“七彩” (吹肥皂泡的器具)、肥皂泡的相关资料、录像(彩虹的形成和各种肥皂泡)
四、教学时间: 一课时
五、教学活动过程
(一)教学导入, 激发学生研究肥皂泡的兴趣
1、谈话: 课间我看到有的同学在玩肥皂泡, 同学们兴趣很浓,我们这节课就来研究一下它, 好吗?
2、生回答。
(好!)
(二)自主学习, 研究肥皂泡
1、教师:请带了“七彩”的同学吹一吹,大家仔细观察:你看到了什么现象?你能提出关于肥皂泡的哪些问题?
(1)学生活动。
(2)学生回答问题。
(鼓励学生大胆提)
2、教师: 同学们观察得非常仔细,提出了很多问题。
请思考一下, 这些问题归纳起来有哪几个方面?
3、生回答。
(颜色、形状、大小、弹性)
4、教师: 请你选择一下最感兴趣而且是你可以研究的问题来研究。
</P><P>
- 1 -
(学生选择问题)请大家按选定的问题自由结组。
(学生自由结组)
5、教师: 每组同学对你们的问题先进行一下讨论, 你认为这个问题是怎样的, 准备怎样研究?
(学生讨论)
6、教师: 请各组选一位代表, 汇报一下你们的研究方案, 其他同学可以给他们提出建议和意见。
(生汇报方案)
(三)观看录像, 改进自己的方案
1、教师: 老师也准备了一些资料,看完后, 也许对你们的研究有所帮助。
2、学生观看录像, 改进研究方案。
(可与学生先探讨一下)
(四)扩展
教师: 同学们的想法非常好, 下课后, 请同学们努力搜集有关资料, 继续丰富完善你们的研究方案,分工合作,准备研究所需的各种材料,也可以请老师家长帮忙。
1. 2 做一位小科学家
一.教学目标
1. 过程与方法
(1)能够从“玩”中提出问题。
(2)会提问题。
2. 知识与技能:
找出与科学家发明创造的相似之处, 认识科学是什么。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树立起我们也能做科学的信心, 立志做一位小科学家。
. 教学准备
学生自备: 自带各种玩具。
三. 教学过程:
( 一) 导课:
今天, 我们来认识一位伟大的科学家、发明家爱迪生。
( 二) 自主学习:
1. 讲科学家的故事:
(1) 同学们相互讲;
(2) 学生阅读P5 的爱迪生发明电灯的故事;
(3) 老师讲青霉素的发现和滤毒罐的发明故事。
2. 将爱迪生发明电灯的过程与我们吹泡泡的游戏比
, 有什么相似的地方?把较它记在书后的活动记录上。
(1) 学生比较并记录;
(2) 学生相互交流;
3. 玩自己带来的玩具。
(1) 玩一玩从自己家里带来的玩具, 能提出什么问题呢
(2) 学生分组研究;
(3) 汇报交流;
(4) 得出结论。
科学就是这样的。
原来科学离我们这么近。
我们也能做科学家。
4. 看P6 上的一幅图, 说一说科学是什么?
(1) 学生观察研究;
(2) 师生讲座后得出:
自然界→提出问题→观察测量查问资料→思考→得出结论。
5. 观察我们周围的事物,每个小科学家提出10个科学的问题,记在书后P74页的表格里。
提出后最好能够想办法解决这些问题。
附板书:2. 做一位小科学家
自然界→提出问题→观察测量查问资料→思考→得出结
第二单元
2、1 寻找有生命的物体
一、教学目标:
(1) 能够运用多种感官去观察我们周围的世界。
(2) 能够运用文字、图表等记录观察、调查的结果。
(3) 能够有目的地交流研究活动的方法与结果。
知识与技能:
(1) 知道大自然中有种类繁多的有生命的物体, 认识常见的动物和植物。
(2) 知道生物体的基本特征和要求。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体会到对有生命物体进行探索的兴趣。
(2) 意识到生命是多种多样的。
(3) 意识到生命是宝贵的, 要珍爱生命。
二、教学准备: 寻找一个合适的地点,准备调查用的工具材料等。
三、教学重难点: 让学生获得关于生物的亲身感受是本课重点。
讨论这些物体为什么是有生命的是本课难点。
四、教学时间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寻找有生命的物体
( 一) 寻找有生命的物体。
1、谈话: 今天老师想和同学们一起去校园里寻找有生命的物体。
2、室外活动:寻找有生命的物体。
(注)放手让自己去寻找,不要有引导,让学生凭自己已有经验去感知“有生命”。
能够运用多种感官去观察我周围的世界, 认识常见的动物和植物, 体会到对有生命的物体进行探索的兴趣。
( 二) 、记录有生命的物体。
1、谈话: 在刚才的活动中,你寻找到有生命的物体了吗?
2、小组讨论,交流。
3、将发现记录在课本74页的活动记录中。
(可以用文字形式, 对不认识的也可把它画下来。
)
4、全体汇报、交流。
(用实物投影展示学生的记录)实物投影能够用文字、图表等记录观察的结果;能够有目的地交流研究活动的方法与结果。
(三)、交流讨论“为什么说它们是有生命的”
1、提问: 为什么说它们是有生命的?
2、小组讨论。
3、汇报。
4、小结。
知道生物体的基本特征和基本需求; 意识到生命是多种多样的; 意识到生命是宝贵的,要珍爱生命。
板书:
附表:
名称蚱蜢蚯蚓⋯⋯
地点草丛泥土⋯⋯
发现
2 、2 校园里的植物
一、教学目标:
(1) 会对各种各样的植物进行观察比较。
(2) 能描述一些常见植物的不同特征.
(3) 能找出不同植物的相似处。
知识与技能:
(1) 知道大自然中有种类繁多的植物。
(2) 认识到植物是各不相同的.
(3) 知道植物都有相似的形态构造, 有共同的需求。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体验到认识植物的乐趣, 感受到植物的美, 产生亲近自然的感觉。
(2) 意识到植物也是有生命的,应该珍惜,不损伤一草一木。
二、教学准备: 各种盆栽植物、植物挂图、植物卡。
三、教学重点、难点: 比较植物的不同与相同既是本课的重点也是难点
四、教学时间一课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