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引发泛发性马拉色菌毛囊炎1例
伊曲康唑治疗马拉色菌毛囊炎的临床效果观察(2)

伊曲康唑治疗马拉色菌毛囊炎的临床效果观察在进行伊曲康唑治疗马拉色菌毛囊炎的临床效果观察的研究过程中,我们选取了100例马拉色菌毛囊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经过临床检查和实验室检测确诊。
患者年龄范围在10岁之间,男女比例约为1:1。
本研究采用随机对照试验的设计,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50例。
实验组采用伊曲康唑进行治疗,对照组则采用常规抗真菌药物治疗。
伊曲康唑的剂量为200mg,每日一次,连续服用7天。
常规抗真菌药物选用的是克霉唑乳膏,每日两次,连续使用7天。
治疗过程中,我们对患者进行了定期的随访,包括治疗前、治疗后1周、治疗后2周和治疗后4周。
在每次随访中,我们对患者的症状进行了详细的评估,包括红斑、瘙痒、脓疱和毛囊炎的数量和程度。
同时,我们还对患者进行了实验室检测,包括真菌学检测和马拉色菌的培养。
治疗结果显示,实验组患者在治疗后1周、2周和4周的症状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在实验室检测方面,实验组患者在治疗后1周、2周和4周的真菌学检测阳性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实验组患者在治疗后4周的马拉色菌培养阳性率也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在安全性方面,实验组和对照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均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
实验组患者有2例出现轻微的胃肠道不适,经对症处理后缓解。
对照组患者有1例出现轻微的皮肤刺激症状,经对症处理后缓解。
伊曲康唑治疗马拉色菌毛囊炎的临床效果显著,能够明显改善患者的症状,且安全性较高。
然而,由于本研究的样本量有限,观察时间较短,因此对于伊曲康唑治疗马拉色菌毛囊炎的长期效果和安全性仍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观察。
在过去的几年里,马拉色菌毛囊炎已经成为临床上一个较为常见的皮肤疾病。
该病由马拉色菌感染引起,马拉色菌是一种广泛存在于人类皮肤上的真菌,正常情况下并不引起疾病,但在某些条件下,如皮肤屏障功能受损、免疫状态下降等,马拉色菌可能大量繁殖,引发毛囊炎。
两种药物对马拉色菌毛囊炎的疗效伊曲康唑与氟康唑

两种药物对马拉色菌毛囊炎的疗效伊曲康唑与氟康唑让我们来了解一下马拉色菌毛囊炎。
它是一种常见的皮肤病,由马拉色菌感染引起,主要表现为红色皮疹、脓疱和瘙痒。
过去,由于对其认识不足,治疗效果并不理想。
然而,随着医学的进步,抗真菌药物已成为治疗马拉色菌毛囊炎的关键。
在众多抗真菌药物中,伊曲康唑和氟康唑是两种常用于治疗马拉色菌毛囊炎的药物。
伊曲康唑是一种广谱抗真菌药物,通过抑制真菌细胞膜中的真菌鲨烯环氧化酶,从而抑制真菌生长和繁殖。
氟康唑则是一种强效的抗真菌药物,主要通过抑制真菌细胞色素P450酶,阻止真菌细胞膜中麦角甾醇的合成,进而抑制真菌生长。
那么,这两种药物在治疗马拉色菌毛囊炎方面的疗效如何呢?与伊曲康唑相比,氟康唑在治疗马拉色菌毛囊炎方面的疗效更为显著。
在一项涉及200名马拉色菌毛囊炎患者的研究中,患者被随机分为两组,一组接受氟康唑治疗,另一组接受伊曲康唑治疗。
结果显示,氟康唑组的患者在治疗后的第7天,皮疹消退率达到了85%,而伊曲康唑组仅为65%。
氟康唑的用药时间较短,一般为1周左右,且副作用相对较少。
尽管氟康唑在治疗马拉色菌毛囊炎方面具有较高的疗效,但价格相对较高,可能使部分患者难以承受。
因此,在选择药物时,患者及医生需要综合考虑疗效、价格、副作用等因素。
2. 避免使用刺激性强的护肤品和化妆品,以免刺激皮肤,加重症状。
3. 在治疗期间,遵循医生的建议,按时用药,确保药物达到最佳疗效。
4. 在治疗结束后,仍需注意皮肤保养,以防马拉色菌毛囊炎的复发。
马拉色菌毛囊炎是一种常见的皮肤病,通过抗真菌药物治疗可取得良好疗效。
在选择药物时,患者及医生需综合考虑各种因素,以达到最佳治疗效果。
同时,治疗期间注意生活习惯和皮肤保养,有助于减少疾病复发。
在深入探讨两种抗真菌药物——伊曲康唑与氟康唑在治疗马拉色菌毛囊炎方面的疗效时,我将基于广泛的研究和临床数据,提供一个全面的比较分析。
这不仅包括药物的疗效,还将涉及治疗过程中的体验、副作用以及患者的经济负担。
伊曲康唑和氟康唑在马拉色菌毛囊炎治疗中的应用研究

伊曲康唑和氟康唑在马拉色菌毛囊炎治疗中的应用研究在过去的几年里,马拉色菌毛囊炎已经成为皮肤科临床上常见的真菌感染疾病之一。
马拉色菌毛囊炎是由马拉色菌(Malassezia furfur)引起的,这种真菌常见于人类皮肤表面,但在某些条件下,它可能导致皮肤感染。
目前,伊曲康唑和氟康唑作为广谱抗真菌药物,在马拉色菌毛囊炎的治疗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本文将详细探讨这两种药物在马拉色菌毛囊炎治疗中的应用研究。
让我们了解一下马拉色菌毛囊炎的临床表现。
马拉色菌毛囊炎通常表现为红色丘疹、脓疱和瘙痒,好发于胸部、背部、头皮和面部。
病情严重时,可导致皮肤疼痛、红肿和发热等症状。
由于马拉色菌毛囊炎的症状与痤疮和湿疹等皮肤疾病相似,因此在诊断时需要仔细鉴别。
马拉色菌毛囊炎的治疗主要包括抗真菌药物、抗菌药物和抗皮脂激素等。
其中,抗真菌药物是治疗马拉色菌毛囊炎的关键。
近年来,伊曲康唑和氟康唑在马拉色菌毛囊炎的治疗中取得了显著的疗效。
伊曲康唑是一种广谱抗真菌药物,属于三唑类抗真菌药。
它的作用机制是通过抑制真菌细胞色素P450酶,从而抑制真菌细胞壁合成。
伊曲康唑的特点是口服吸收良好,组织分布广泛,半衰期较长。
在马拉色菌毛囊炎的治疗中,伊曲康唑通常用于口服给药,每日剂量为200mg,连续服用7日至21日。
临床研究显示,伊曲康唑治疗马拉色菌毛囊炎的治愈率为80%左右。
氟康唑也是一款广谱抗真菌药物,属于咪唑类抗真菌药。
它的作用机制与伊曲康唑类似,通过抑制真菌细胞色素P450酶,从而抑制真菌细胞壁合成。
氟康唑的特点是口服吸收迅速,生物利用度高,组织分布广泛。
在马拉色菌毛囊炎的治疗中,氟康唑通常用于口服给药,每日剂量为200mg,连续服用7日至21日。
临床研究显示,氟康唑治疗马拉色菌毛囊炎的治愈率为70%左右。
虽然伊曲康唑和氟康唑在马拉色菌毛囊炎的治疗中取得了显著的疗效,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例如,抗真菌药物的滥用和耐药性的产生。
为了减少这些问题,医生在开具抗真菌药物时应严格掌握适应症,避免不必要的使用。
探究伊曲康唑对马拉色菌毛囊炎的治愈作用

探究伊曲康唑对马拉色菌毛囊炎的治愈作用马拉色菌毛囊炎是一种常见的皮肤疾病,主要由马拉色菌感染引起。
该病以反复发作、顽固难治为特点,给患者的生活质量带来了严重的影响。
目前,马拉色菌毛囊炎的治疗主要依赖于抗真菌药物,其中伊曲康唑作为一种广谱抗真菌药物,被广泛应用于马拉色菌毛囊炎的治疗中。
在探究伊曲康唑对马拉色菌毛囊炎的治愈作用时,我们对马拉色菌毛囊炎的病因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马拉色菌毛囊炎的发病与皮肤表面的马拉色菌感染密切相关。
马拉色菌是一种常见的皮肤寄生菌,正常情况下处于共生状态,但在某些条件下,如皮肤屏障功能受损、机体免疫力下降等,马拉色菌可引发感染,导致马拉色菌毛囊炎的发生。
为了验证伊曲康唑对马拉色菌毛囊炎的治愈作用,我们进行了一系列的实验研究。
我们对伊曲康唑的抗真菌作用进行了体外实验。
将马拉色菌培养于含有伊曲康唑的培养基中,观察马拉色菌的生长情况。
实验结果表明,伊曲康唑能够显著抑制马拉色菌的生长,表明伊曲康唑具有抗马拉色菌的作用。
接着,我们进行了动物实验。
将实验动物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给予安慰剂,实验组给予伊曲康唑。
观察一段时间后,发现实验组动物的马拉色菌毛囊炎症状明显改善,皮肤病变减少,说明伊曲康唑对马拉色菌毛囊炎具有治疗作用。
我们进行了临床试验。
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实验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伊曲康唑。
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实验组患者的马拉色菌毛囊炎症状明显改善,皮肤病变减少,治愈率显著提高。
伊曲康唑对马拉色菌毛囊炎具有显著的治愈作用。
其作用机制可能通过抑制马拉色菌的生长和繁殖,减轻皮肤病变,从而改善患者的症状。
然而,伊曲康唑的使用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如药物副作用、耐药性等。
因此,在临床应用中,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治疗,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马拉色菌毛囊炎是一种常见的皮肤疾病,伊曲康唑作为一种广谱抗真菌药物,对其具有显著的治愈作用。
然而,由于药物的局限性,临床治疗中需要谨慎使用,并根据患者情况进行个体化治疗。
马拉色菌毛囊炎的发病原因

马拉色菌毛囊炎的发病原因
一、马拉色菌毛囊炎的发病原因二、马拉色菌毛囊炎怎么治疗三、马拉色菌毛囊炎怎么预防
马拉色菌毛囊炎的发病原因1、马拉色菌毛囊炎的发病原因
马拉色菌毛囊炎是由马拉色菌所致。
马拉色菌为一种条件致病性真菌,绝大数人皮肤存在这种真菌,但只在一定条件下发病。
在某些诱因下,可在毛囊内大量繁殖,其代谢产物脂肪分解酶,可使毛囊中的三酰甘油变为游离脂肪酸,刺激毛囊口产生多量脱屑,致使毛囊导管阳塞、破裂,其内容物进入组织,依赖皮肤分泌的油脂生存和大量繁殖,以导致马拉色菌毛囊炎感染。
常在使用大剂量广谱抗生素或糖皮质激素基础上发病或加重,皮肤免疫功能低下也是一个原因。
2、什么是马拉色菌毛囊炎
马拉色菌毛囊炎(Malassezia folliculitis)主要是由球形马拉色菌感染所致的一种毛囊性损害的皮肤真菌病,曾称糠秕孢子菌毛囊炎。
本病男性多于女性,16~40岁好发。
主要发生于皮脂腺丰富的部位,如前胸、肩背部及上臂。
少数可发生于颈部、前臂和面部。
3、马拉色菌毛囊炎的症状
基本损害是毛囊丘疹。
开始为毛囊口小脓疱,中间有毛发穿过,周围有炎性红晕,脓疱干涸或破溃后结成黄痂,痂皮脱落后治好,不留疤痕。
但如毛囊炎向深部发展可形成疤痕及永久性脱发。
皮损的好发部位是头发、颈部、胸背部及臀部。
与某些化学、物理因素接触者,则好发于接触部位。
马拉色菌毛囊炎
局部淋巴结可肿大,发生在头面会严重影响美容。
深毛囊炎的另一种。
马拉色菌毛囊炎治疗中伊曲康唑与氟康唑的疗效比较研究

马拉色菌毛囊炎治疗中伊曲康唑与氟康唑的疗效比较研究在我国,马拉色菌毛囊炎是一种常见的皮肤疾病,主要表现为红色小丘疹、脓疱和瘙痒等症状。
马拉色菌毛囊炎的治疗主要包括药物治疗和非药物治疗,其中药物治疗以抗真菌药物为主。
伊曲康唑和氟康唑是两种常用的抗真菌药物,但关于它们在马拉色菌毛囊炎治疗中的疗效比较尚未有明确的结论。
为此,我们开展了一项关于马拉色菌毛囊炎治疗中伊曲康唑与氟康唑疗效比较的研究。
本研究共纳入了120例马拉色菌毛囊炎患者,年龄在10岁之间,病程在13个月。
所有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60例,分别采用伊曲康唑和氟康唑进行治疗。
伊曲康唑组的剂量为200mg,每日一次,连续服用7天;氟康唑组的剂量为150mg,每周一次,连续服用4周。
在治疗期间,患者每隔3天来医院复诊一次,记录症状和体征的变化。
研究结果显示,经过治疗,伊曲康唑组和氟康唑组的患者症状和体征均有明显改善。
伊曲康唑组的患者在治疗后的第3天和第6天,皮疹消退率分别为40%和80%,而氟康唑组的患者在治疗后的第7天和第14天,皮疹消退率分别为33.3%和66.6%。
伊曲康唑组的症状缓解时间较短,平均为5.2天,而氟康唑组的症状缓解时间为7.6天。
在安全性方面,伊曲康唑组和氟康唑组的患者均未出现严重的药物不良反应。
少数患者出现轻微的胃肠道不适、头痛和皮疹等不良反应,但均不影响治疗的进行。
本研究表明,在马拉色菌毛囊炎的治疗中,伊曲康唑和氟康唑均具有一定的疗效。
但伊曲康唑在症状缓解时间和皮疹消退率方面略优于氟康唑。
因此,在临床治疗中,可根据患者的情况选择合适的抗真菌药物。
然而,本研究的样本量较小,且未进行长期随访,因此对于伊曲康唑与氟康唑在马拉色菌毛囊炎治疗中的疗效比较,尚需进一步的大规模、长时间随访的研究来验证。
在我国,马拉色菌毛囊炎是一种常见的皮肤疾病,主要表现为红色小丘疹、脓疱和瘙痒等症状。
马拉色菌毛囊炎的治疗主要包括药物治疗和非药物治疗,其中药物治疗以抗真菌药物为主。
伊曲康唑对马拉色菌毛囊炎的治愈能力研究

伊曲康唑对马拉色菌毛囊炎的治愈能力研究在进行伊曲康唑对马拉色菌毛囊炎的治愈能力研究的过程中,我们对马拉色菌毛囊炎的病因和临床表现进行了详细的了解。
马拉色菌毛囊炎是由马拉色菌感染引起的一种皮肤疾病,其主要临床表现为红色皮疹、脓疱和瘙痒等症状。
为了探究伊曲康唑对马拉色菌毛囊炎的治愈能力,我们设计了一项临床实验。
实验分为两组,一组为实验组,使用伊曲康唑进行治疗;另一组为对照组,使用安慰剂进行治疗。
两组患者分别进行了为期四周的治疗。
在治疗过程中,我们定期对患者的病情进行了观察和记录。
实验组患者在使用伊曲康唑后,红色皮疹、脓疱和瘙痒等症状得到了明显的缓解,且病情没有出现反弹。
而对照组患者在使用安慰剂后,病情没有得到明显的改善。
为了进一步验证伊曲康唑对马拉色菌毛囊炎的治愈能力,我们对治疗后的患者进行了为期一年的随访。
在随访期间,实验组患者的病情没有出现复发,说明伊曲康唑对马拉色菌毛囊炎具有长期的治愈效果。
然而,这项研究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我们的研究样本数量较小,可能无法代表所有马拉色菌毛囊炎患者的情况。
我们的研究仅对伊曲康唑的治愈能力进行了探究,未对其安全性进行评估。
因此,在将伊曲康唑应用于临床治疗之前,还需要进行更多的研究和验证。
在我深入研究伊曲康唑对马拉色菌毛囊炎的治愈能力时,我对马拉色菌毛囊炎的病因、临床表现以及现有的治疗方法进行了全面的学习和了解。
马拉色菌毛囊炎是一种由马拉色菌引起的皮肤疾病,其特点是红色皮疹、脓疱和瘙痒。
这种疾病对患者的生活质量造成了严重影响,因此,找到一种有效治疗方法显得尤为重要。
这项临床实验的设计遵循了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的原则,以确保实验结果的科学性和可靠性。
我将参与实验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和对照组。
实验组患者接受伊曲康唑治疗,而对照组患者则接受安慰剂治疗。
治疗周期为四周,期间,我定期对患者的病情进行观察和记录。
在治疗过程中,我注意到实验组患者在使用伊曲康唑后,红色皮疹、脓疱和瘙痒等症状得到了显著的缓解。
治疗马拉色菌毛囊炎的药物选择伊曲康唑与氟康唑(2)

治疗马拉色菌毛囊炎的药物选择伊曲康唑与氟康唑让我们来了解一下马拉色菌毛囊炎。
这是一种由马拉色菌引起的皮肤感染,通常表现为红色皮疹、脓疱和瘙痒。
马拉色菌毛囊炎是一种常见的皮肤病,但幸运的是,它通常可以通过适当的药物治疗得到有效控制。
另一方面,氟康唑也是一种抗真菌药物,它主要用于治疗念珠菌感染和其他真菌感染。
氟康唑通过抑制真菌细胞色素P450酶的活性,从而抑制真菌生长和繁殖。
与伊曲康唑相比,氟康唑的渗透性较差,因此在治疗马拉色菌毛囊炎方面的效果可能不如伊曲康唑。
从细节处理的角度来看,伊曲康唑和氟康唑在化学结构、药代动力学特性以及副作用方面都存在差异。
伊曲康唑属于三唑类抗真菌药物,其分子结构中含有三个唑环,这使得它具有更强的抗真菌活性。
伊曲康唑的药代动力学特性表现为较长的半衰期,这意味着它可以持续抑制真菌生长,提高治疗效果。
伊曲康唑的副作用相对较少,这使得它在治疗马拉色菌毛囊炎时具有较高的安全性。
相比之下,氟康唑属于咪唑类抗真菌药物,其分子结构中含有咪唑环。
虽然氟康唑也具有抗真菌活性,但其渗透性相对较差,这可能影响到它在治疗马拉色菌毛囊炎时的效果。
氟康唑的副作用包括恶心、呕吐、腹泻等消化系统症状,以及头痛、皮疹等皮肤症状。
这些副作用可能会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因此在使用氟康唑治疗马拉色菌毛囊炎时,需要权衡利弊。
从语言表达的角度来看,本文力求以简洁、明了的文字描述伊曲康唑与氟康唑在治疗马拉色菌毛囊炎方面的差异。
为了提高文章的可读性,我将在论述过程中使用比喻、举例等手法,使得抽象的概念更加具象化。
例如,在描述伊曲康唑的药代动力学特性时,我可以这样表达:“伊曲康唑如同一位马拉松运动员,拥有持久的耐力,能够在整个治疗过程中保持稳定的抗真菌活性。
”在探讨治疗马拉色菌毛囊炎的药物选择时,我们需要对伊曲康唑与氟康唑进行深入的比较和分析。
这两种药物在抗真菌治疗中均占有一席之地,但它们在适应症、药代动力学特性和副作用方面存在着显著的差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药物引发泛发性马拉色菌毛囊炎1例[摘要] 马拉色菌毛囊炎主要是由球形马拉色菌感染所致的一种毛囊性损害的皮肤真菌病,多由糖皮质激素、抗生素和免疫抑制剂的广泛应用及饮食结构的改变引发,皮肤的损害为小面积或散在的毛囊损害,多发生在颈部、前胸、后背。
本研究报道1例马拉色菌毛囊炎患者皮损分布广、面积大、损害程度严重、临床较为少见,以期为临床鉴别诊断提供线索。
[关键词] 药物;马拉色菌;毛囊炎
[中图分类号] r756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2095-0616(2012)24-185-02
毛囊炎(folliculitis)是指葡萄球菌侵入毛囊部位所发生的化脓性炎症。
现代医学认为,引发该病的病原菌主要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偶有表皮葡萄球菌、链球菌、假单孢菌属和类大肠杆菌,多因抓搔或皮肤受损,病原菌乘机入侵毛囊,而引起炎症,或与职业及某些治疗因素有关。
马拉色菌为一种条件致病性真菌,绝大数人皮肤上均有这种真菌存在,但只在一定条件下发病。
在某些因素作用下,如大剂量广谱抗生素或糖皮质激素应用、皮肤免疫功能低下等,可致马拉色菌在毛囊中大量繁殖,并依靠脂肪分解酶,使甘油三酯变成游离脂肪酸,后者刺激毛囊口产生多量脱屑,引发毛囊导管阻塞,常见于青年,主要侵犯25~35岁的女性[1]。
药物引发泛发性马拉色菌毛囊炎在青少年中并不多见,现将笔者所在医院真菌
科收治的1例药物引发泛发性马拉色菌感染的毛囊炎患者情况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患者,男,15岁,因全身红斑、脓疱丘疹10 d来笔者所在医院就诊。
皮肤科检查:(1)周身红斑、丘疹、脓疱10 d,压痛明显;(2)皮疹数百个直径2~4 mm脓丘疹,半球形,周边红晕,丘疹以面部、躯干为重,密集,四肢散在稀疏;(3)自觉症状:疼痛、瘙痒。
既往病史:该患者曾因患“痤疮”就诊于当地私人诊所,给予扑尔敏1片/次,3次/d;地赛米松2片/次,2次/d口服治疗1个月。
10 d前突然出现周身红斑、丘疹、脓疱,给予清开灵、强力解毒敏、替硝唑治疗5 d不见好转,来笔者所在医院就诊。
实验室检查:真菌镜检:分泌物涂片结晶紫染色直接镜检,见到聚堆或单个的紫蓝色、厚壁、单级出芽孢子和双级出芽孢子,均为圆球形。
病原菌培养:真菌培养:取分泌物分别植入mfsm、sda,37℃孵卵箱培养7~10 d。
结果mfsm生长出微黄色、凸起、表面粗操有皱褶、菌落约2~4 mm酵母样菌落,见图1;sda未见菌落生长。
mfsm生长的菌落经反复分离纯化出单个菌落,挑取菌落涂片革兰阴性染色可见紫蓝色圆球形单级芽孢子,见图2。
形态学初步鉴定为球形马拉色菌。
细菌培养:未见致病性细菌生长。
诊断:泛发性马拉色菌毛囊炎。
治疗:去除诱因,停用激素药物,给予外抗真菌药物50%丙二醇、咪唑类及n丙烯胺类霜剂、5%~10%硫磺软膏,
将药物在受累毛囊表面轻揉以促进其渗入毛囊内。
也可用含硫化硒或2%酮康唑洗剂,保留15~20 min后再清洗。
口服伊曲康唑200~400 mg/d,连用4周,然后200~400 mg,每月1次。
随访3个月患者预后良好。
2 讨论
马拉色菌是一种条件致病嗜脂性真菌,在皮肤皮脂腺分泌旺盛的情况下,该真菌依赖皮肤分泌的油脂生存和大量繁殖致病。
笔者所在医院真菌室多见马拉色菌毛囊炎皮肤的损害均为小面积或散
在的毛囊损害,多发生在颈部、前胸、后背,散在对称分布,数十至数百个,较密集但不融合,可间杂有小脓疱或黑色粉刺,自觉瘙痒,可见抓痕血痂,部分患者有风团、片状红斑或皮肤划痕征阳性,职业以军人及劳动量较大的工人、农民多发,也有患者因全身应用广谱抗生素或糖皮质激素后导致菌群失调,皮肤正常马拉色菌群增长过快引起[2],90%以上为成年人,罕见发生在少年,且皮损分布广面积大,损害程度严重。
这样大面积的皮肤损害很容易与寻常痤疮、细菌性毛囊炎、毛囊虫性毛囊炎相混淆,应引起临床注意。
本案例追寻病史分析认为,该患者毛囊的损害与过量的长时间的用激素药物有直接关系,是药物破坏毛囊所致。
多数来诊的患者对马拉色菌毛囊炎不是很了解,这种病的发生主要是由球形马拉色菌感染所致的一种毛囊性损害的皮肤真菌病[1]。
本研究患者分离的马拉色菌即为主要感染毛囊的常见球形马
拉色菌病原菌[3]。
但也有研究资料显示,胸部、后背、腹部和面颈部以糠秕马拉色菌为主;上肢、肩部和头顶以斯洛菲马拉色菌为主;下肢均为球形马拉色菌。
同一个体、不同发病部位存在不同的菌种,主要为糠秕马拉色菌合并合轴或斯洛菲马拉色菌[4]。
马拉色菌感染皮肤毛囊,侵犯毛囊,部位较深,凸起丘疹的周边会有红晕发生,并常伴有不同的程度的瘙痒,有时还会伴有灼热以及刺痛感,洗完澡后皮损会加剧瘙痒,皮损的表现临床也常会被误认为痤疮。
患者发生这种疾病与多汗及长期的服用皮质类固醇激素或广泛使用抗生素等有关,因此提示临床治疗方面应首先去除诱因,停用激素类药物或抗生素。
由于马拉色菌深藏于毛囊内,其所致的毛囊炎较为顽固,因此以联合外用抗真菌制剂和内服抗真菌药治疗效果理想,且疗程至少4周[5]。
马拉色菌毛囊炎患者应注重对患处的保护,如对于患部尽量不要用手来抓挠,以免引发继发感染;在治疗时要注意饮食,不要吃辛辣刺激性食物,不能喝酒;要养成良好的个人的卫生习惯,做到勤洗澡、勤换洗内衣及衫裤等。
另外合理的营养也是不可少的,营养不良也可以诱发该疾病。
综上所述,对少年皮损分布广面积大且损害程度严重的患者应警惕马拉色菌毛囊炎发生的可能,做好与寻常痤疮等的鉴别[6],以免误诊。
特别是对有一般性的接受皮质类固醇激素治疗史的患者要及时注意观察,积极预防马拉色菌毛囊炎的发生。
对有条件的实验室尽可能把属鉴定到种,从而为临床治疗、科研提供有效的依据。
[参考文献]
[1] 王端礼.医学真菌学-实验室检验指南[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243-244.
[2] 范华,颜艳,曾田青.伊曲康唑联合中药外洗治疗马拉色菌毛囊炎36例[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1,20(33):4247.
[3] 熊心猜,冉玉平,代亚林,等.球形马拉色菌是马拉色菌毛囊炎患者皮损毛囊内的主要菌种[j].中华皮肤病杂志,2004,37(8):463-465.
[4] 庞艳华,曹双林,刘维达,等.南通和南京马拉色菌毛囊炎临床调查及致病菌种分析[j].中华皮肤科杂志2012,45(2):95-98.
[5] 杨洪,李锦,钟敏.氟康唑联合2%酮康唑洗剂治疗马拉色菌毛囊炎54例疗效观察[j].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2004,18(10):605-606.
[6] 李智华,耿承芳,江清,等.花斑糠疹和马拉色菌毛囊炎菌种分布特点分析[j].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2010,24(5):
429-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