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中国的人口(初中湘教版教案)

合集下载

1.3中国的人口教案03(湘教版八年级上)

1.3中国的人口教案03(湘教版八年级上)

第一章第三节中国的人口教案(湘教版八年级上)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知道我国人口众多,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掌握我国人口分布特点;掌握我国人口基本国策;通过读图,找出我国人口分布情况等。

技能培养:学会计算人口密度;培养学生读图、用图能力;培养学生联系实际,关注社会,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培养学生运用图表、数据、文字材料等,分析问题、总结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教育:通过讲述我国人口,使学生认识中国人口问题的严峻性,初步树立必须实行计划生育国策的观点,树立正确的人口观;加强我国国情、国策等教育,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重点和难点:1、重点:我国人口基本国策及我国人口分布特点。

(理由是计划生育是解决我国人口问题的基本国策,同时也为初三学生学习相关知识打下基础。

我国人口分布特点上人类在改造自然发展生产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它受到自然、经济、社会历史等因素制约。

这些知识是学生必须认识的内容。

)2、难点:人口过多带来的问题或影响。

(理由是根据初一学生的认识水平及学生大多缺乏综合分析能力)三、教法方法。

教学中运用读图分析法、启发诱导法、分组讨论法。

四、教学过程。

问题导入: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是哪个国家,我国在1995年抽样调查、第五次人口普查结果,我国总人口是多少,分布情况如何,过多的人口带来哪些问题或影响,该如何控制?(理由:一方面吸引学生注意力,引起对我国人口的高度重视,另一方面可激发学生求知欲和兴趣,同时可对本课学习的内容有个粗略的认识。

)探究新知,师生互动:[课件]播放一组人口众多的照片和录像片和录像给大家留下了什么深刻的印象?(学生自由发言)师归纳小结。

(能使学生感性认识我国人口众多)接着展示[课件]我国人口增长图师指出1995年、2000年世界人口总数,并让学生计算一下,当时我国人口占世界总人口的比例,启发学生从图中发现“我国人口数量多、增长快”及引导学生分析研究840年—1949年百年多时间与1949年—2000年50多年时间人口增长情况,并讨论分析其原因。

八年级地理上册《1.3中国的人口》教案湘教版

八年级地理上册《1.3中国的人口》教案湘教版

《1.3中国的人口》教案教学目标:1.知道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

2.记住我国人口分布的特点。

3.了解我国人口增长情况,记住我国人口的突出特点是人口基数大,人口增长快。

4.理解我国人口问题产生的原因及为此制定的基本国策。

5.学会计算人口密度;学会阅读“中国人口密度分布”图,据图说明人口分布的状况;绘制和阅读人口增长曲线(折线)图。

6.了解我国人口方面的基本国情,理解人口的增长要同经济、社会和资源、环境的关系,从而树立正确对待人口问题的态度和价值观,树立科学的人口观。

教学重点:1.我国人口的分布特点。

2.我国人口问题产生的原因及对策教学难点:分析中国人口的增长趋势。

教学方法:图文结合、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归纳分析教学准备:教师制作多媒体辅助课件。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方案一:我们在第一册《世界的居民》一章中曾讲过目前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是哪个国家?方案二:(文字材料导入)“根据《全国人口普查条例》和《国务院关于开展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通知》,我国以2010年11月1日零时为标准时点进行了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

此次人口普查登记的全国总人口为1339724852(约13.4亿)人,约占世界人口总数的19.77%。

比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相比,10年增加7390万人,增长5.84%,年平均增长0.57%,比1990年到2000年年均1.07%的长率下降了0.5个百分点。

”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一)学习任务一:数量世界第一1、自主学习:阅读导入方案二文字材料和课本P10页图1—8“全国省级行政单位人口数量”,解决以下问题:(1)根据第六次人口普查的结果,找出中国人口总数和占世界人口总数的比例。

(2)完成课本P11页“活动1、2、3”2、小组交流:以小组为单位交流以上问题并提出疑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学习任务二:增长速度较快。

八年级地理上册1.3中国的人口说课稿(新版)湘教版

八年级地理上册1.3中国的人口说课稿(新版)湘教版
5. 结合自己的家乡,分析家乡的人口问题,如人口流动、人口老龄化等,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题目一:根据课本内容,画出中国人口分布图,并标注出主要的人口密集区和人口稀疏区。
答案:略。
题目二:查找中国历史上的人口增长数据,分析中国人口增长的历史趋势,并简要说明原因。
答案:略。
题目三:分析中国人口问题的主要特点,如人口老龄化、性别比例失衡等,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八、课后作业
1. 根据课本内容,画出中国人口分布图,并标注出主要的人口密集区和人口稀疏区。
2. 查找中国历史上的人口增长数据,分析中国人口增长的历史趋势,并简要说明原因。
3. 分析中国人口问题的主要特点,如人口老龄化、性别比例失衡等,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4. 结合课本中的案例,讨论中国人口问题对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等方面的影响。
答案:略。
题目四:结合课本中的案例,讨论中国人口问题对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等方面的影响。
答案:略。
题目五:结合自己的家乡,分析家乡的人口问题,如人口流动、人口老龄化等,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答案:略。
九.课堂小结,当堂检测
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八年级地理上册 1.3 中国的人口》的主要内容。首先,我们了解了人口的基本概念和重要性,包括人口增长、人口分布等基本知识。其次,我们通过分析中国人口的地理分布和增长趋势,深入理解了中国人口的多样性、复杂性和现实意义。然后,我们探讨了中国人口问题的主要特点,如人口老龄化、性别比例失衡等,并提出了一些解决措施。此外,我们还结合课本中的案例,讨论了中国人口问题对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等方面的影响。最后,我们通过小组讨论和课堂展示,锻炼了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存在主要问题:

1.3中国的人口教案01(湘教版八年级上)

1.3中国的人口教案01(湘教版八年级上)

第一章第三节中国的人口教案(湘教版八年级上)学习目标(1)记住中国的人口数量、人口特点,了解中国关于人口增长过快带来的人口问题,记住我国的人口基本国策。

(2)了解中国的人口分布不均匀——东多西少。

(3)充分利用图表,分析归纳我国人口分布和增长情况。

(4)在了解我国人口国情的基础上,理解人口增长与社会经济、资源环境的关系及控制人口的必要性,初步树立正确的人口观。

自主学习1.根据现行的教材分析,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

解析: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根据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我国总人口为12.95亿,人口占世界人口比重的21.2%,平均每5个人中就有一个中国人。

2.我国人口地理分布有什么特点?原因是什么?解析:从中国人口密度图中可以看出,我国的人口分布不均。

东部地区人口密度大,西部地区人口密度较小。

大致以黑龙江省的黑河市和云南腾冲县一线为分界线。

东西部人口稠密,西北部人口稀疏,特别是沿海的省区人口密度更大,西部内陆的几个省区人口密度很小。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分布特点呢?东南部地区:地形以平原丘陵为主,地形比较平坦,土壤深厚肥沃,气候温暖湿润,农业生产条件好,养活的人多;交通便利,工商业发达,城市密集,城市人口多。

西北部地区:地形以高原、山地为主,气候干燥,多沙漠,自然条件恶劣,人口少;交通不发达,工商业落后,城镇少,城镇人口也少。

3。

为了使人口数量的增长,同社会经济发展和资源环境条件相适应,我国政府的基本国策是什么?解析:我国人口增长过快带来的问题是多方面的,有环境问题,有社会、经济问题等,其中包括人口过快的增长,同社会经济发展速度不相适应,从而制约经济的发展速度,影响人民生活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正因为人口增长过快.会带来诸多不良影响,所以我国政府才把“实行计划生育”当作一项长期的基本国策。

合作探究活动一:小组合作,观察读1.2——1图回答:(1)C、D、E三条曲线中,增长幅度最大的是(),增长幅度最小的是(),造成其增长幅度小的原因是()。

1.3+中国的人口+教案+2024-2025学年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

1.3+中国的人口+教案+2024-2025学年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

教学内容中国的人口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1.了解中国人口的分布特点及对应的人口政策。

2.运用人口分布图和绘制人口增长曲线图,探究人口的变化,培养分析图表和动手绘图的能力。

3.了解我国的国情,树立正确的人口观。

教学重点中国人口的分布特点教学难点我国的基本国情和实施的人口国策。

教学活动设计意图课程设计新课导入播放十一黄金周,旅游景点拥挤的视频。

提问视频反映出我国人口具有什么特点。

新课教学一、人口数量世界第一教师:展示“世界人口前五位国家的人口密度表”,“2010年世界人口比例”图,引导学生分析数据,归纳我国人口的特征。

学生: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第七次人口普查,中国人口为14.4亿,约占世界人口的18.57%。

教师活动:读图1-9,完成活动一,感悟我国人口之多。

学生:广东省人口最多,澳门最少;世界上人口在5000万以上的国家被称为人口大国。

中国有11个省在5000万以上,5个省超过了8000万。

二、人口增长速度较快教师:请同学们动动手,绘制中国人口增长曲线图,完成活动二。

提示:人口基数大,增长速度较快。

学生:展示“人口增长曲线图”,并小组讨论我国人口增长过快的原因是什么?提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人口出生率高,死亡率低,医疗卫生条件改善,生活水平提高。

三、人口分布疏密不均教师:引导学生在图1-10“中国人口分布图”中找到黑龙江省的黑河市和云南省的腾冲县,两地之间连线,小组合作找出我国人口密度在400人以上和10人以下的省级行政区域单位。

提示:人口密度在400人以上的省区多在黑河——腾冲线以东,主要集中在河北、河南、山东、江苏、安徽、浙江、四川东部等省,人口密度在10人以下的省区多在黑河——腾冲线以西,主要集中在青海、西藏、新疆和内蒙古等省区。

直观生动的反映出我国人数量多的问题。

通过对图表的观察与分析,归纳中国人口的总量特征,加强对学生图表分析能力的训练。

绘制中国人口增长曲线图,分析中国人口增长速度及未来趋势,树立正确的人口观。

八年级地理上册1.3中国的人口教案(湘教版)

八年级地理上册1.3中国的人口教案(湘教版)
中国的人口
课题:中国的人口
教学目标
1.能运用有关数据说明我国人口的增长趋势;
2.运用中国人口分布图描述我国人口的分布特点;
3.通过阅读人口统计图表和人口分布图,绘制人口增长曲线图,提高分析图表和动手绘图的能力;
4.理解我国的人口国策,树立正确的人口观。
教学重点
我国人口的分布特点及其原因。
教学难点
绘制人口增长曲线图。
指导学生阅读P14正文部分。了解我国人口分布不均的状况。
指导学生阅读P14阅读材料。讨论我国1990、2011年农村和城镇人口与总人口的比例关系及其变化趋势。(城镇人口的比重逐渐增加。)
【中国的人口政策】
关于我国的人口国策,同学们并不陌生,但对于这个对策,我们还需要有更加深入的认识。
指导学生读P15活动1宣传画。
三.人口分布疏密不均
黑河——腾冲线以东、黑河——腾冲线以西
四.中国的人口政策:计划生育
教学反思
【人口增长速度较快】
我国目前有将近14亿人,那么人口数量是固定不变的吗?我国人口数量是如何变化的呢?
知道学生完成P12活动1,教师巡视指点。
据图、组织学生讨论我国人口变化情况。(分两段)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政府实行了计划生育政策,人口增长的速度比之前大大减缓了,但每年净增人口仍然很多。)
注:提倡晚婚晚育、少生优生,这是控制人口的关键。
设问:(小组讨论)
1.我国人口增长过快带来了哪些问题?
(资源、环境、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平均数低。)
2.我国实行计划生育遇到了哪些困难和阻力?
(传统思想:多子多福、重男轻女。)
3.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有什么好处?
(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生活水平、环境质量。)

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1.3《中国的人口》教学设计

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1.3《中国的人口》教学设计

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1.3《中国的人口》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1.3《中国的人口》是一节关于我国人口分布、增长和问题的课。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了解我国人口的基本特点、分布规律以及人口增长对环境和社会的影响,从而提高他们的地理素养和可持续发展观念。

二. 学情分析本节课面向的是八年级的学生,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知识基础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但对于人口问题的深入理解仍需引导。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人口问题有所接触,但系统的知识框架和分析方法尚需建立。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中国人口的地区分布特点、人口增长的特点及其原因,认识人口增长对社会、经济、资源和环境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地图阅读、数据分析、讨论等方式,提高学生从材料中获取信息的能力和地理数据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人口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提高学生关心国家大事、关注人口和资源问题的社会责任感。

四. 教学重难点重点:中国人口的地区分布特点、人口增长的特点及其原因,人口增长对社会、经济、资源和环境的影响。

难点:对中国人口增长过快和过慢地区的原因分析,以及如何合理控制人口增长的理解。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地图教学法和讨论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合作交流,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地图:中国人口分布图、各省区人口增长情况表等。

2.资料:关于人口增长对社会、经济、资源和环境影响的案例。

3.多媒体设备:电脑、投影仪等。

七.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中国人口增长的数据图表,引导学生关注人口增长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呈现(15分钟)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中国人口的地区分布图,引导学生阅读地图,了解中国人口的地区分布特点。

教师讲解人口增长的原因,学生通过资料了解人口增长对社会、经济、资源和环境的影响。

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每组分析一个人口增长过快或过慢的地区,探讨其原因。

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13《中国的人口》教案.docx

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13《中国的人口》教案.docx

第三节中国的人口【学习目标】一知识目标1、知道我国人口的数量、分布与增长,理解我国人口问题产生的原因及为此制定的基本国策。

2、了解有关华侨及华人的知识。

3、说出我国的人口分布概况。

二过程和方法1、教学方法:分析法、比较法、讨论法、归纳法等。

2、充分利用大量的数据、中国人口分布地图,增加教学过程的趣味性,提高学牛读图、析图能力。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激发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探究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牛计算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绘制曲线图的能力等。

3、使学生养成正确的对待人口问题的态度和价值观,树立科学的人口观。

【学习重难点】1、我国人口在世界上的地位及其分布特点。

2、人口发展要同社会经济发展和资源、环境的承载量相协调的科学人口观的树立。

【学习用具】地图册、挂图【学习过程】一创设情景,质疑自探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设问法导入新课:我国的面积是多少?我国的人口有多少?2、自主学习,质疑自探。

学生自主学习,完成以下探究目标:(1)我国人口总数及增长趋势。

(2)我国人口地理分布的特点。

(3)我国人口的基本政策。

3、自探提示:结合目标,快速跳读,勾画要点,标注疑惑。

二分组学习,合作交流1、学生交流探讨,互助学习。

(1)我国人口增长趋势。

(2)我国人口总量仍将持续増长的原因。

2、教师巡视指导,参与讨论。

3、收集共性问题,以备点拨。

三精讲点拨,巩固训练1、点拨一:我国人口增长的特点及原因。

点拨二:我国人口分布特点及原因。

2、巩固训练(1)根据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结果我国总人口亿,约占世界总人口的%。

(2)我国人口最多的省级行政单位是_______ ,最少的是______ o(3)我国人口最多的直辖市是________ ,最少的是________ o(4)2005年我国城镇人口约为_______ ,仍有约________ 亿人居住在农村。

(5)我国人口基数 _____ ,青少年比重________ 。

(6)实行 _______ ,控制_________ ,提高_________ ,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授新课
一、人口数量世界第一
活动1:读《2017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排名表》(多
媒体展示)
1.提出问题:2017世界各国人口排名人口数量较多的
国家是哪些?
2.请学生观察《2017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排名表》
3.得出结论:中国人口数量世界第一
培养学生从图
表中获取、分析地
理信息的能力。


学生从直观上对中
国人口众多有一个
初步的认识。

活动2:课本第11-12页,读中国各省级行政区域
单位的人口数量图,完成下列任务。

(1)中国人口最多、最少的省级行政区域单位分别是
哪一个?你所在省级行政区域单位的人口大约有多
少?
(2)将下表内容填写完整,从中感悟中国人口之多。

采用数据分析法,
使学生感悟中国人
口之多。

三、人口分布疏密不均活动4:课本第14页活动
读《中国人口分布》图让学生找出山东、江苏、新疆、西藏四个省(自治区),并按人口密度排队。

江苏》山东》新疆》西藏
(1)读图1-9,完成下表,并比较东部沿海两个省与西部内陆两个自治区的人口密度,试说明中国人口分布的差异。

结论:
东部沿海地区人口密度大,西部内陆地区人口密度小。

(2)读图1-10,以黑河—腾冲线为界,说一说中国东部和西部人口密度的差异。

答:黑河—腾冲线东南的地区人口密度大;西北的地区人口密度小。

(补充说明:此线是20世纪30年代中国著名人口地理学家胡焕庸先生发现并提出的,因此又称“胡焕庸线”。

自胡先生提出此线以来,中国人口分布的大格局不仅未发生变化,且东部人口多,西部人口少的人口分布格局更加显著。


小结:东南多,西北少
(3)根据以上分析,归纳中国人口的分布特点,并简要解释其形成原因。

答:中国人口地区分布不均。

一般来说,东部地区人口多,西部地区人口少。

因为东部地区沿海、沿河,气候温暖湿润,地形相对平坦,经济和交通运输发达,城镇多;西部地区多干旱荒漠,多高原和山地,经济和交通运输落后。

活动5:阅读图1-11《中国城镇人口与农村人口百分比》特点:
城镇人口比重增大,农村人口比重减少
结论:中国城镇人口增长迅速
提问读图、计算、比较结果,归纳总结。

培养学生从图表中获取、分析地理信息的能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