茨淮新河流域情况

合集下载

浅谈茨淮新河灌区信息化建设与发展

浅谈茨淮新河灌区信息化建设与发展

浅谈茨淮新河灌区信息化建设与发展随着水利信息化的发展和灌区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信息化技术在灌区用水调度中作用越来越大。

文章通过分析茨淮新河灌区信息化建设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对进一步加强茨淮新河灌区信息化建设的对策。

标签:茨淮新河灌区;信息化;管理;对策信息化是当今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也是我国产业优化升级和实现工业化、现代化的关键环节。

灌区信息化就是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深入开发和广泛利用灌区信息资源,大大提高信息采集和加工的准确性和传输的时效性,做出及时准确的反馈和预测,为灌区水量调度和水资源优化配置、高效利用提供决策支持,从而为水利行业的信息化建设奠定基础。

1、茨淮新河灌区概况茨淮新河是安徽省淮北平原的一条大型人工河道,是以防洪为主,兼有灌溉、航运、城市供水等综合利用的工程。

茨淮新河灌区是安徽省淮北地区最大的灌区,受益范围涉及阜阳、亳州、淮南、蚌埠四市的颍泉、颍东、利辛、蒙城、凤台、潘集、怀远等7个县(区),设计灌溉面积为近期201万亩(其中井渠结合灌区面积20万亩),远期305万亩。

灌区利用茨淮新河上的插花、阚疃、上桥三座大型节制闸拦蓄径流,有效调节库容4350m3。

现已建成支渠以上固定渠道总长946.6km,其中干渠93条,总长448.6km;支渠174条,总长498km;支渠以上各类交叉建筑物930座,其中分水建筑物535座,交通桥395座。

灌区配套已完成一级提水站77座,总装机264台、23770kW;二级提水站656座,总装机17220kW。

2、茨淮新河灌区信息化建设现状和存在的问题2.1 灌区信息化建设管理现状茨淮新河灌区没有设立专门的管理单位,目前采用的是流域管理和区域管理相结合的管理模式,除茨淮新河末级枢纽上桥抽水站、上桥节制闸工程由隶属安徽省水利厅的茨淮新河工程管理局管理外,其余闸站和渠系工程均由所在地水行政主管部門管理。

茨淮新河灌区末级上桥枢纽的信息化建设起步于1997年,后又得益于安徽省首个“948”计划项目——灌区泵站CIMS的应用项目的实施,上桥枢纽现已建成水位采集点3个,雨量采集点1个,视频采集点37处以及水闸、泵站自动化监控系统,主要通信方式是租用淮委微波和安徽省水利厅防汛抗旱骨干网。

浅谈基于可持续发展理念的茨淮新河河道治理

浅谈基于可持续发展理念的茨淮新河河道治理

32ZHIHUAI 2019.11建设与施工浅谈基于可持续发展理念的茨淮新河河道治理赵 君一、茨淮新河河道工程概况茨淮新河河道全长134.2km,流域面积6960km 2,起自颍河茨河铺,经过阜阳、亳州、淮南、蚌埠等地,属于国家大型水利工程,有164座各类涵闸,底宽22~250m,水深8m,建设有插花、上桥、茨河铺、阚町等四个枢纽,73座排灌站,13l 座桥梁,164座各类涵闸,总装机818台。

茨淮新河的设计理念在于减轻淮河干流正阳关到怀远之间的洪水负担,在保证淮北大堤安全方面具有显著作用,最大分洪流量1580m 3/s,可削减80%支流洪峰,惠泽豫皖两省地区的1500万亩耕田。

船闸按照五级航道标准修建,达到1000万吨左右的年货运吞吐量,可以将阜阳至蚌埠航程缩短100km。

在灌溉、航运、防洪、除涝以及生态环境保护等层面均具有显著效果。

二、可持续发展理念对茨淮新河河道治理的要求茨淮新河堤防是II 级堤防,属于人工河道,采用分层碾压方式建设,土的密实度较差,因此坝体抗剪强度较为有限。

一旦出现较大的降雨,堤防容易出现管涌、流土、滑坡等问题,安全隐患较多。

茨淮新河与西淝河、黑茨河、芡河均有交汇,在旋涡作用下大量的沙土被冲击到河岸位置,降低了河道分洪能力,制约了茨淮新河河道的可持续发展。

随着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深入,茨淮新河河道治理过程中要求保持良好的环境效益,与经济社会的发展步调一致,实现生态、经济、社会层面的综合性发展。

这是河道治理在新时期发展的必然要求。

以此为理念,茨淮新河河道治理过程中,在保证防洪安全的基础,应强化工程管理,严格落实《河道工程管理考核标准》的相关要求,建立茨淮新河防洪保障线,使茨淮新河河道工程实现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三、基于可持续发展理念的茨淮新河河道治理技术1.完善防洪减灾体系《淮河流域防洪规划》的颁布对茨淮新河等淮河支流河道治理具有重要作用,可显著提升这一地区的防洪抗涝能力,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必要支撑。

对茨淮新河流域生态河道建设的思考

对茨淮新河流域生态河道建设的思考

对茨淮新河流域生态河道建设的思考摘要分析茨淮新河流域生态河道建设存在的问题,并有针对性地实施清淤、护岸、绿化等措施开展生态河道建设,恢复陆域和水体的生物多样性形态,营造河道安全完整、水清岸绿、和谐自然的环境和发展空间。

关键词茨淮新河;生态河道建设;清淤;绿化茨淮新河上起颍河左岸的茨河铺,截引黑茨河、西淝河、芡河等原有水系,流经阜阳、亳州、淮南、蚌埠,于怀远县入淮河,全长134.2 km,截引面积6 960 km2,是安徽省在淮北地区新开辟的一条人工河道,具有防洪、排涝、灌溉、航运、城市供水等综合功能。

生态型河道建设是通过在传统的河道建设和整治中加入生态学原理,并根据河道现状和功能,对工程进行生态设计,构建符合流域及地域生态特征的水生态系统和河岸生态系统,创造适宜河道内水生生物生存、物种丰富的生态环境;以保护河道系统中生物良好的生存环境和创造和谐的自然景观为前提,在保证防洪安全的同时,考虑生态效果,把河道改造成水系统、土壤系统及生物系统相互涵养的自然状态[1-2]。

生态型河道建设体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体现生物多样性和本地化,着重恢复陆域和水体生物多样性形态,营造河道安全完整、水清岸绿、和谐自然的环境和发展空间。

1 茨淮新河流域生态河道建设存在的问题1.1 河道淤积严重茨淮新河建成已有20多年,由于多次行洪和两岸土地的水土流失,导致河道淤泥淤积加速,河床普遍抬高,降低了容蓄水源和防灾减灾能力,造成河道泄洪、滞洪和引水灌溉等功能的减退。

1.2 河岸塌损由于长期受船行波的冲刷、人为损坏和水土自然流失,两侧河岸坍损普遍,部分河段河岸坍塌严重,导致河道断面缩小,河床抬高,流速、流量降低。

1.3 水质污染随着沿河地区经济发展和种植规模不断扩大,废、污水排放量不断增加,使河网水质受到污染。

污染源主要是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和农药、化肥的使用等。

河道水质污染影响群众的生产生活,导致河道及其两岸生物多样性下降。

1.4 河道笔直,断面规则,不利于生物多样性发展由于茨淮新河是新开辟的人工河道,所以其河道笔直,断面规则,这样虽然降低了工程造价和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却忽略了河道自然岸线的合理性。

阜阳市茨淮新河插花枢纽船闸工程现状调查分析

阜阳市茨淮新河插花枢纽船闸工程现状调查分析

阜阳市茨淮新河插花枢纽船闸工程现状调查分析摘要:该枢纽工程经过30年的运行,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必须进行除险加固。

2008年9月插花节制闸除险加固工程正式开工,目前已经竣工完成。

其中节制闸的公路桥拆除重建。

关键字:茨淮新河;船闸工程;现状调查概述茨淮新河是七十年代初开挖兴建的一项大型治淮工程。

于1971年11月18日水电部批准开工,至1992年底全面完成,历时二十多年。

茨淮新河是从全流域出发为解决颍河洪水和汾泉河、黑茨河内水出路,并减轻淮河洪水负担而兴建的。

茨淮新河可分泄颍河洪水2000m3/m,配合支流治理可使颍河防洪能力提高到二十年一遇,除涝能力提高到5年一遇。

为豫皖两省1500万亩耕地扩大了排水出路,也为汾泉河、黑茨河治理创造了条件。

利用当地径流和抽引淮河水近期可发展灌溉198万亩,远期引江济淮后可扩大到300万亩,并为淮北开辟了一条新航道,缩短蚌埠到阜阳闸航程近100公里。

插花枢纽是茨淮新河的第二级控制枢纽工程,由节制闸、船闸组成,节制闸、船闸的公路桥都位于305省道的主干道上,船闸位于节制闸南侧,两工程中心距250m。

一、工程概况插花枢纽位于阜阳市颖东区插花集东7km处,工程由节制闸、船闸两部分组成,是茨淮新河的第二级控制工程。

插花船闸原设计通航能力300吨级驳船,为五级航道,船闸净宽12m,闸底板高程21.OOm,平河底。

闸室为大小底板结构,总长130m,岸墙顶高程31.50m。

上下游闸首为钢筋混凝土结构,上闸首人字门底坎高程22.50m,下闸首人字门底坎高程20.50m。

上游护坦分别为干砌块石和浆砌块石,底高程22.50m,布置长度均为15m;下游消力池底高程19.90m,长20m;下游海漫分别为浆砌块石和干砌块石,底高程21.OOm,布置长度均为25m;上下游护坡坡比为l:3,护坡顶高程为28.80m。

上下游翼墙均为浆砌石结构,顶高程均为31.50m。

上闸首设交通桥,交通桥面高程36.20m,为三跨T型梁结构,跨径l3.0m,桥面总宽11m。

浅议利辛县茨淮新河灌区存在的问题与节水改造的思路

浅议利辛县茨淮新河灌区存在的问题与节水改造的思路

浅议利辛县茨淮新河灌区存在的问题与节水改造的思路作者:屈晓东来源:《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2年第05期摘要:茨淮新河是安徽省20世纪70年代初开挖兴建的一项大型治淮骨干工程,是淮北平原新开辟的一条人工河道,其作用是以防洪为主,兼有除涝、排洪、灌溉、航运、供水等多种综合功能。

河道全长134.2km,截引黑茨河、茨河全部来水及西淝河上中游来水,流域面积6960.5km2。

随着茨淮新河工程主干的完工以及后期水利投资的压缩,利辛县工程建设还遗留很多问题。

关键词:灌区;工程;问题中图分类号:TD223 文献标识码:A1主干工程遗留问题1.1部分防洪堤薄弱,需加固处理。

如茨淮新河防洪堤在西淝河下段堵口处、港河口及9处建筑物段,堤身非常薄弱;西淝河上段入茨淮新河口至阜蒙河段防洪堤也非常薄弱,不能安全防御2300m3/s的分洪要求。

1.2处理工程调减后,影响了防洪体系建设,也减少了支流蓄水库容。

按照茨淮新河处理工程规划,西淝河洪水影响范围达到朱集闸上17km处的刘小湾庄,后因工程建设经费压缩,朱集闸以上17处防洪工程全部被调减,1991、1998年大水以及2000年夏季大水,西淝河朱集闸以上水位居高不下,所有敞开沟口严重倒灌,部分村庄上水,农作物受严重。

1.3沿河洼地没有得到治理,影响了阚疃节制闸正常蓄水,灌溉效益无法提高。

沿河洼地面积约180km2,受工程经费限制,洼地治理进展缓慢。

1.4管理设施偏少,影响工程效益发挥。

主要原因是受工程经费限制,工程建设时,管理设施考虑的很少。

2灌区存在的主要问题2.1水资源供需矛盾较大。

a、茨淮新河蓄水位达不到设计要求;利辛县茨淮新河以北1500km2属阚疃枢纽控制流域,占全县面积80%。

从茨淮新河运行近20年来的情况看,阚疃闸蓄水位(设计正常25.0m,最低24.0m,最高26.0m)绝大部分时间在24.0m左右,最低时仅达22.5m,而且造成地下水位大幅度下降,地下水资源大量流失,形成了旱情逐年加剧的严重情况。

茨淮新河河道工程存在的问题及治理措施

茨淮新河河道工程存在的问题及治理措施

茨淮新河河道工程存在的问题及治理措施作者:贾非来源:《现代农业科技》2017年第10期摘要通过分析茨淮新河河道工程存在的问题以及出现问题的原因,提出相应的治理措施,包括理顺管理体制、做好日常维护、强化目标管理、搞好水土开发、坚持依法治水等方面内容,以期为茨淮新河河道工程的科学管理提供参考。

关键词茨淮新河;河道工程;问题;原因;治理措施中图分类号 TV8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7)10-0172-02茨淮新河上起沙颍河茨河铺,经4市7县(区),于怀远县荆山口入淮河,全长134.2 km,总流域面积7 127 km2,属国家大(Ⅰ)型水利工程,其分泄沙颍河洪水最大为2000m3/s,分泄内涝水1 400 m3/s,为豫皖2省100万hm2耕地扩大了排水出路,直接除涝面积24万hm2,有效灌溉面积8.73万hm2。

茨淮新河建成后,发挥了巨大的防洪、除涝、灌溉、航运等社会效益[1]。

但是,由于茨淮新河兴建时财力薄弱、物资匮乏、施工仓促、标准偏低,使其先天不足,加之岁修维护经费严重不足,导致工程存在一些亟需解决的问题。

现就河道工程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进行探讨,以促进河道工程的科学建设。

1 河道工程存在的问题1.1 河道堤防防洪标准低茨淮新河为人工河道,堆积堤防所用的弃土没有进行分层碾压,土体密实度差,坝体抗剪强度低,每逢暴雨季节,频现安全隐患[2]。

其中,茨淮新河漯阜铁路以东右岸有2.3 km长的沙土段,堤防水土流失严重,大型雨淋沟密布,已危及堤防安全。

另外,茨淮新河与黑茨河、西淝河、芡河等均有交汇,交汇处水流产生的漩涡长期冲刷河岸,导致岸坡不稳,从茨河铺到漯阜铁路桥之间的河岸崩塌就有32处,大量的沙土冲至河中,造成河床抬高,使河道分洪能力降低。

1.2 管理范围违规设障多受“靠水吃水”思想的影响,加之人多地少的现实矛盾,沿河群众在河道管理范围内违章耕种、违章建房、乱设码头、兴建预制场以及设置违章渔具、迷魂阵等较为普遍。

茨淮新河灌区报告

茨淮新河灌区报告

1 综合说明茨淮新河是安徽省淮北平原的一条大型人工河道,是以防洪为主,兼有灌溉、航运、城市供水等综合利用的工程。

河道全长134.2km,横跨茨河、西淝河、芡河等流域,流域面积6960km2。

该工程于1971年11月开工建设,1980年春完成。

茨淮新河灌区涉及怀远、凤台、潘集、蒙城、利辛、颍泉、颍东7个县(区),土地面积为3945km2,本次论证灌区最终发展规模为305万亩。

本次续建配套灌区土地面积2336km2,灌溉面积为201万亩(其中井渠结合灌区面积20万亩)。

报告中除第三章“规模论证”部分外,均指本次续建配套灌区范围。

灌区沿茨淮新河两岸分布,下游灌区左岸基本以芡河为界,右岸与淮水灌区衔接;中游灌区基本为利辛县灌区,左岸利用西淝河及利阚河输水,右岸利用原有排水沟引水;上游灌区为阜阳地区部分(不含蒙城),右岸与颍水灌区衔接,左岸利用原排水沟输水。

1973年,阜阳地区茨淮新河工程指挥部编制了《茨淮新河灌溉工程规划报告》,设计灌溉面积近期为197万亩,远期为293万亩。

水电部以(74)水电计字第5号文批复:“灌区近期规模为197万亩,远景规模可暂不定……”。

灌区于1974~1992年间陆续配套建设,目前实灌面积已达165万亩,其中水稻95.6万亩。

灌区利用插花、阚疃、上桥三座大型河道节制闸拦蓄径流,有效调节库容4350万m3。

上桥、阚疃两座大型抽水站可从淮河抽水补给茨淮新河。

沿茨淮新河建有泵站以及在新河大堤设引水涵闸、在引水渠道两侧分散建灌溉站,在沿河两岸发展灌溉。

上桥站总装机6台,共9600KW,抽水能力120m3/s;阚疃站总装机4台,6400KW,抽水能力80m3/s。

灌区已建成支渠以上固定渠道总长946.6km,其中干渠93条,总长448.6km;支渠174条,总长498km;支渠以上各类交叉建筑物930座,其中分水建筑物535座,交通桥395座。

灌区配套已完成一级提水站77座,总装机264台、23770kW;二级提水站656座,总装机17220kW,设计控制灌溉面积已达201万亩(部分县、区电灌站设计灌溉面积较原规划情况有一定的变化)。

茨淮新河灌区2011年春旱调度运用分析

茨淮新河灌区2011年春旱调度运用分析

除具有 中央直接管理模式①②优 修养护工作 。
②需要履行机构 、人员编制等报 理采用综合管 理模 式 ;中央直接 管理模 式具有 明显优势 , 但实现 的难 度较大 , 可 积极争取■ ( 作者单位 : 淮委综合 事业发展 中心 ( 专栏编辑 : 周 权)
五 、 论 结
管理经费 主要来源 于中央 ,保 障 批手续 , 机构组建 、 人员招聘周期长 。 性强 ,有利 于省 际调水工程正 常运行 与职工 队伍 的稳定 ;基本符合 国务 院 根据 以上运行管理方案 的设计 比
疃、 上桥四级控制枢纽工程 , 沿河岸建 大的灌区 。
有 电灌站 、 引水涵闸等工程 。 淮新河 茨 二、 旱情和苗情概 述

2e 0m土壤 平均含水 量为 1 . % ,墒情 25 4 远低 于该生 育期作 物适 宜含水 量下 限 ,
灌 区采用 蓄、引、提相结合 的方式供
自2 1 0 0年 1 以来 ,安徽省降 土壤明显 缺墒 。由于天气持续 干旱少雨 , 0月
淮新河 ;在颍河水质 和来水量 能满 足 县降水之少 , 为历史少见 , 达到干旱极 层 , 具有 了较强 的抗旱能力 , 但三类 苗初 灌溉要求 ,且茨淮新河水 源短缺 的情 端气候事件标准 ,居新 中国成立 以来 生根不足 6m, e 无法 吸收土 , 可 引 历史 同期第 1 。皖北地 区的秋冬连 抗旱能力较差 , 位 旱情极为严重 , 小麦生长 入颍河水 , 满足灌区用水需求。 目前 茨 旱 , 呈现 旱情发 生早 、 持续 时间长 、 干 面临严峻形势 。茨淮新河流 域 9 %以上 5 淮新河灌 区已建成一级抽水站 7 7处 , 旱程度重 、 冻旱并 存等特点 。 自 2 1 的农 田受早 , 00 对冬小麦 、 油菜正 常生 长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茨淮新河流域情况
——怀远海事处王现文茨淮新河是淮北平原上的一条大型人工河道,是我国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治淮骨干工程。

河线从阜阳市颖河左岸茨河铺开始向东至怀远县荆山口入淮河,全长134公里,怀远县境内44公里。

河道流经阜阳、利辛、蒙城、凤台、潘集、怀远等县(区)境,横跨茨河、西淝河、芡河等河流,截引茨河、芡河全部来水及西淝河上中游来水,组成独立的茨淮新河水系。

流域面积6960平方公里。

1984年全线航运贯通。

一、茨河铺—插花枢,纽通航里程24公里,底宽122米,水深
1.96米,该段跨河桥梁净高均在5米以上。

二、插花—阚疃枢纽,通航里程28公里,以原西淝河口分上下两河段。

插花闸至西淝河口长19公里,航道底宽122米,水深2.96米;西淝河口至阚疃枢纽长9公里,航道底宽187米,水深4.86米。

三、阚疃—上桥枢纽,通航里程77公里,航道底宽188米,水深2.1-4.0米,跨河桥梁净高均在5.0 米以上。

四、上桥闸—入淮口,通航里程5公里,河底宽250米,水深
2.9米。

全线建有茨河铺、插花、阚疃、上桥四座枢纽,其船闸设计标准均为300吨级,尺度为130*12*2.5米。

(一)上桥枢纽工程
上桥枢纽工程由节制闸、船闸、地下涵、抽水站、灌溉引水涵、
芡河排涝涵、茨河新闸、跃进沟排涝涵等8项工程组成。

1973年动工兴建,1980年竣工,国家投资3014万元。

1、节制闸:全长194米,21孔,每孔净宽8米。

设计流量2000立方米/秒。

闸上正常水位22.50米,最高蓄水位23.00米,最低蓄水位21.00米;闸下正常水位17.00米,最低水位15.50米,上下游最大水位落差7.5米。

闸门底高程13.2米,门顶高程23.0米,闸门实际高度9.8米,每扇装有起重能力80吨的电动起闭机两台。

桥面高程28.9米。

1975年竣工。

2、船闸:按ⅴ级航道设计。

闸室长130米,净宽12米。

闸墙采用浆砌块石空箱界沟,部分采用扶垛连拱结构,下闸首采用钢筋混泥土倒拱底板;上闸门槛高程17.0米,下闸门槛高程13.0米,闸墙顶高25.0米,闸门采用钢结构人字形闸。

1975年10月6日通航。

1991年上桥船闸年过闸量达134万吨,由于近几年通航量成倍增加,每年均发生2—3次堵闸现象,有时船舶待闸甚至达10天左右。

在闸下,蚌埠市地方海事局在此设立了怀远县姚山海事(港航)所(副科级)一个,现有正式职工7人,每年非税收入达200万元。

(二)阚疃船闸
阚疃船闸于1975年秋动工,1978年6月通航。

节制闸15孔,单孔净宽19米。

位于阚疃节制闸南侧,两闸中心距360米,按ⅴ级航道设计。

闸室长130米,宽12米。

目前不存在堵闸现象。

亳州海事局所属利辛县阚疃海事所设在闸下1000米处,年非税收入20万元左右。

(三)插花船闸
插花船闸位于节制闸右岸,节制闸17孔,每孔净宽10米,两闸中心250米,按ⅴ级航道设计,闸室长130米,宽12米,1980年9月动工,因资金不足停工一年,1982年复工,1984年6月竣工。

阜阳地方海事局在闸下2000米处设立插花水上交通安全检查站一个,有68名执法人员,近年非税收入50—60万元。

(四)茨河铺船闸
茨河铺船闸于1979年冬开工,1984年春建成。

1985年4月正式通航使用。

位于阜阳市颖泉区茨河铺集北1公里处,是茨淮新河的咽喉工程。

包括分洪闸、分水尖、北岸护砌船闸及输变电等工程。

分洪闸17孔,每孔净宽10米,底板高程24.00米,胸墙高程30.00米,设计排涝流量1400立方米/秒。

分洪量200立方米/秒。

正常蓄水位28.5米,ⅴ级航道。

备注:某些数据不甚精确,仅供参考。

2010年8月20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