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语文高二《咏怀古迹五首(其三)》导学案
咏怀古迹(其三)《导学案》

咏怀古迹(其三)(第1课时)一、学习目标(宋体,五号,加粗)1.熟读诗歌,掌握内容。
2.品鉴借古咏怀的写作手法。
3诗歌形象的理解鉴赏。
【重点、难点】(宋体,五号,加粗)1.理解借古咏怀的写作手法。
2.理解鉴赏诗歌形象。
二、学习过程(宋体,五号,加粗)故事导入王昭君,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不仅因为她的美貌,而且因为她达成了汉朝与匈奴的“和亲”,使老百姓免于战乱而被世人铭记于心。
当杜甫来到她的出生地时,他会有何感慨呢?文本解读知识积累(1)认读字音:朔(shuò)漠青冢(zhǒng) 省(xǐng)识(2)理解词义:去(离开)紫台(紫宫,汉宫廷的名称)青冢(这里指王昭君墓)省(曾经)春风面(形容王昭君的美貌)环珮(妇女戴的装饰物)信息筛选一、介绍写作背景《咏怀古迹》也是一组七律组诗,和《秋兴八首》同作于大历元年的秋天。
夔州一带有很多古迹,有些历史人物的故事深入人心,千古流传。
《咏怀古迹》共五首,每首各咏一人一事,分别为庾信、宋玉、王昭君、刘备、诸葛亮。
杜甫吟咏古迹,追思历史人物,同时也抒发了自己一生漂泊、功业无成的感慨。
二、熟读诗歌,掌握内容1.请吟诵诗歌,感受音韵和节奏。
2.结合背景,明确感情基调。
3.掌握诗歌内容。
(1)请学生串讲诗句的意思(2)概括主要内容4.请学生在掌握诗歌的节奏和内容的基础上背诵全诗。
合作探究一、品鉴借古咏怀的写作手法。
请学生分析讨论:作者表面上叙写了王昭君的不幸遭遇,实质上在写什么?试结合诗歌的创作背景加以分析。
二、名句赏析。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珮空归夜月魂。
”能力提升比较阅读:请学生阅读白居易的《王昭君(二首)》,试与杜甫的《咏怀古迹(其三)》作比较,说说二者在风格上有什么异同。
王昭君满面胡沙满鬓风,眉销残黛脸销红。
愁苦辛勤憔悴尽,如今却似画图中。
其二汉使却回凭寄语,黄金何日赎蛾眉?君王若问妾颜色,莫道不如宫里时。
规律总结诗歌形象的理解鉴赏:1.什么是诗歌的形象?2.对诗歌形象的鉴赏:【典型例题】杜甫为什么会深情咏叹王昭君其人其事?【变式拓展】“群山万壑赴荆门”一句描绘出了一幅雄伟的图景,明代评论家胡震亨认为,这么气象雄伟的起句,只有用在英雄生长的地方才适当,用于写昭君村是不适合、不协调的。
咏怀古迹(其三)导学案

《咏怀古迹》(其三)导学案【知识储备】一、知人论世1、作者简介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后人又称其为杜少陵、杜工部等。
我国古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人称“诗圣”。
他的诗歌被誉为“诗史”。
杜甫的诗歌广阔的反映了唐王朝由盛而衰过程中的社会面貌;真实地再现了这一历史转折时期的重大事件,各阶级阶层的动态、思想和他们之间的矛盾。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
杜诗风格以“沉郁顿挫”为主,共有1400多首诗歌被保留下来,代表作有“三吏”“三别”等,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与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
2、写作背景这组诗共五首,写于唐代宗大历元年。
每首各咏一人一事,分别为庾信、宋玉、王昭君、刘备、诸葛亮。
本课选读的是第三首。
安史之乱爆发后,杜甫前往灵武投奔唐肃宗,任右拾遗。
皇帝却不分忠佞,对他无故贬斥。
杜甫当时正“漂泊西南天地间”,远离故乡,处境和昭君相似。
虽然他在夔州,距故乡洛阳偃师不像王昭君出塞那样远隔万里,但是“书信中原阔,干戈北斗深”,洛阳对他来说,仍然是可望而不可即的地方。
他寄居在昭君的故乡,正好借昭君来抒写自己的报负。
诗人着重表现了昭君的千古之怨,在咏叹昭君不幸的同时也在感慨自己的不幸,寄寓了自己的身世家国之情。
二、知识链接古体诗:乐府诗等诗歌近体诗律诗五言律诗七言律诗绝句五言绝句七言绝句七言律诗是中国近体诗的一种,发源于南朝齐永明时,沈约等讲究声律、对偶的新体诗,至初唐沈佺期、宋之问等进一步发展,成熟于杜甫。
律诗要求字数整齐划一、每首有四联(即八句),每句五个字的是五言律诗,简称“五律”,每句七个字的是七言律诗,简称“七律”。
律诗的每一、二句称为“首联”,三四句称为“颔联”,五六句称为“颈联”,七八句称为“尾联”。
【自主识记】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一、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咏怀古迹(其三)》导学案

《咏怀古迹(其三)》导学案【学习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杜甫生平及本诗的写作背景。
2、过程与方法:抓关键词来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和表达技巧。
3、情感与价值观:咏叹王昭君的不幸,寄托作者的身世家国之情。
【学习重、难点】1、重点: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
2、难点:学习此诗的表达技巧。
【知识链接】1、题解《咏怀古迹》是一个系列,它一共五首,每首各抒一人一事,分别为庾信、宋玉、王昭君、刘备、诸葛亮,是一组七律诗组。
与《秋兴八首》同作于大历元年的秋天。
这一年,安史之乱虽然已经结束,但国家仍然动荡不安,诗人依旧客居他乡。
吟咏古迹,追思历史人物的同时,诗人也抒发了自己一生漂泊,功业无成的感慨。
关于它的整体结构,明人王嗣奭在《杜臆》中有很好的解释:“怀庾信、宋玉,以斯文为己任也;怀先主、武侯,叹君臣际会之难逢也;中间昭君一章,盖入宫见妒,与入朝见妒者,千古有同感焉。
”2、昭君故事其一:昭君选秀入长安王昭君于公元前52年出生于南郡秭归县宝坪村,今湖北省兴山县昭君村。
公元前36年,汉元帝昭示天下,遍选秀女。
王昭君为南郡首选。
元帝下诏,命其择吉日进京。
圣命难违。
公元前36年仲春,王昭君泪别父母乡亲,登上雕花龙凤官船顺香溪,入长江、逆汉水、过秦岭,历时三月之久,于同年初夏到达京城长安,为掖庭待诏。
其二:昭君出塞王昭君进宫后,因自恃貌美,不肯贿赂画师毛延寿,毛便在她的画像上点些破绽。
昭君便被贬入冷宫3年,无缘面君。
公元前33年,北方匈奴首领呼韩邪单于主动来汉朝,对汉称臣,并请求和亲,以结永久之好。
汉元帝尽召后宫妃嫔,王昭君挺身而出,慷慨应诏。
呼韩邪临辞大会,昭君丰容靓饰,元帝大惊,不知后宫竟有如此美貌之人,意欲留之,而难于失信,便赏给她锦帛二万八千匹,絮一万六千斤及黄金美玉等贵重物品,并亲自送出长安十余里。
王昭君在队队车毡细马的簇拥下,肩负着汉匈和亲之重任,别长安、出潼关、渡黄河、过雁门,历时一年多,于第二年初夏到达漠北,受到匈奴人民的盛大欢迎,并被封为“宁胡阏氏”。
《咏怀古迹》其三 导学案

王昭君,即王嫱(qiáng),字昭君。公元前54年,匈奴呼韩邪单于被他哥哥郅支单于打败,归附汉朝,南迁至长城外的光禄塞下,同西汉结好,并三次进长安入朝,向汉元帝自请为婿。王昭君听说后主动请求出塞。她到匈奴后,被封为“宁胡阏氏”(阏氏,音焉支,意思是“王后”),象征她将给匈奴带来和平、安宁和兴旺。后来呼冒顿单于在西汉的支持下控制了匈奴全境。西汉到了汉宣帝当皇帝的时候,国力强盛。那时北方的匈奴由于内部相互争斗,结果越来越衰落,最后分裂为五个单于势力。其中有一个单于,名叫呼韩邪,称藩归附汉朝并亲来长安朝觐汉宣帝。汉宣帝死后,元帝即位,呼韩邪于公元前33年再次入朝,自请为婿。元帝同意了,决定挑选一个宫女当公主嫁给呼韩邪单于。后宫里有很多从民间选来的宫女,整天被关在皇宫里,很想出宫,但却不愿意嫁到匈奴去。管事的大臣很着急。这时,有一个宫女主动请求出塞。她名叫王嫱(qiáng),又叫昭君,长得十分美丽,又很有见识。管事的大臣听到王昭君肯去,急忙上报元帝。元帝就吩咐大臣选择吉日,让呼韩邪和昭君在长安成了亲。单于得到了这样年轻美丽的妻子,又高兴又激动。临回匈奴前,王昭君向汉元帝告别的时候,汉元帝看到她又美丽又端庄,可爱极了,很想将她留下,但已经晚了。据说元帝回宫后,越想越懊恼,自己后宫有这样的美女,怎么会没发现呢?他叫人从宫女的画像中再拿出昭君的像来看,才知道画像上的昭君远不如本人可爱。为什么会画成这样呢?原来宫女进宫时,一般都不是由皇帝直接挑选,而是由画工画了像,送给皇帝看,来决定是否入选。当时的画工毛延寿给宫女画像,宫女们要送给他礼物,这样他就会把人画得很美。王昭君对这种贪污勒索的行为不满意,不愿送礼物,所以毛延寿就没把王昭君的美貌如实地画出来。为此,元帝极为恼怒,惩办了毛延寿。王昭君在汉朝和匈奴官员的护送下,骑着马,离开了长安。她冒着塞外刺骨的寒风,千里迢迢地来到匈奴地域,做了呼韩邪单于的妻子。昭君慢慢地习惯了匈奴的生活,和匈奴人相处得很好,并把中原的文化传给匈奴。昭君死后葬在大青山,匈奴人民为她修了坟墓,并奉为神仙。昭君墓即青冢。后为避司马昭之讳,昭君改称王明君
高二语文第五课《咏怀古迹》(其三) 导学案

4
每一个成功者都有一个开始,勇于开始,才能找到成功的路!
苦战,像鸡狗一样被赶上战场卖命。 28.长者:即上文的"道旁过者",也指有名望的人,即杜甫。征人敬称他为"长者 "。"役夫敢申恨":征人自言不敢诉说心中的冤屈愤恨。这是反诘语气,表现士 卒敢怒而不敢言的情态。 29.役夫:行役的人。 30.敢:岂敢,怎么敢。 31.且如:就如。 32.关西:当时指函谷关以西的地方。这两句说,因为对吐蕃的战争还未结束, 所以关西的士兵都未能罢遣还家。 33.县官:官府。 34.比邻:近邻。 35.青海头:即青海边。这里是自汉代以来,汉族经常与西北少数民族发生战争 的地方。唐初也曾在这一带与突厥、吐蕃发生大规模的战争。 36.烦冤:愁烦冤屈。 37.啾啾:象声词,形容凄厉的哭叫声 三、陷贼(从“安史之乱”爆发的第二年,杜甫虚岁 45 岁,在投奔新皇帝唐肃 宗的途中为安史叛军俘获,押到长安,被迫做了伪官。半年后,他潜逃至凤翔, 找到了唐肃宗,这一经历,被称为杜甫的“陷贼时期”)和为官(公元 756 年 至 759 年,45 岁至 48 岁)对战乱的厌烦,对百姓疾苦的同情,对亲人的思念, 对国家命运的深切悲叹。代表作《月夜》、《月夜忆舍弟》。
参考 2、明确:从字面上看,作者认为,既然大错已经铸成,你的魂灵归来也是徒然 的。深入一想,昭君虽骨留青冢,但魂灵早已在月明之夜回到生她养她的父母之 邦,可见其怀念故国之心是多么强烈啊!像这样一个美女,竟然沦落到如此下场, 怎不感动?怎不伤心?一个 “空”字,将诗人的悲愤之情、伤悼之意传达得淋 漓尽致。
兵车行 杜甫 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 耶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 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 道旁过者问行人,行人但云点行频。
《咏怀古迹(其三)》导学案

引出歌咏对象昭君。
这是从侧面烘托昭君的形象。这大概 是因为诗人首先想到,一个青年女子远离 父母之邦,嫁到殊方异域,并在那里度过 自己的一生,确实需要巨大的勇气和毅力, 而这雄伟的山川简直就是她那坚强性格的 象征!
【讨论】
明代评论家胡震亨认 为,这么气象雄伟的起句, 只有用在生长英雄的地方 才适当,用在昭君村上是 不适合、不协调的。你同 意这种看法吗?
注音
万壑( hè ) 赴( fù )荆门 明妃( fēi ) 朔( shuò )漠 青冢( zhǒng)
《咏怀古迹(其三)》
杜甫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珮空归月夜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昭君的故事,成为我国历史上流传不衰 的民族团结的佳话,尽管柔柔弱弱的王昭 君,没有叱咤风云,没有威风凛凛,然而 诗歌那苍凉悲壮的意境,仍能使我们强烈 地感受到那段凄婉哀怨的历史。同时,昭 君出塞、身死塞外的悲剧是历代文人常常 咏叹的题材。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追溯 历史,走进被人们誉为“咏昭君之绝唱” 的杜甫的《咏怀古迹(其三)》,了解王 昭君,感受王昭君这一形象永恒的艺术魅 力。
群山万壑随着险急的江流,奔赴 荆门山,这里有生长明妃(王昭君) 的村子。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一旦离开汉宫,(命运)便与北 方少数民族相连,独留下青冢向着黄 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珮空归月夜魂。
当初汉元帝仅从画像中见过昭君美 丽的面容,但死后带着环佩的魂灵仍 然在月夜归来也是枉然。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7、“环珮空归月夜魂”中的“空” 如何理解?
从字面上看,作者认为,既然大错已 经铸成,你的魂灵归来也是徒然的。深入 一想,昭君虽骨留青冢,但魂灵早已在月 明之夜回到生她养她的父母之邦,可见其 怀念故国之心是多么强烈啊!像这样一个 美女,竟然沦落到如此下场,怎不感动? 怎不伤心?一个 “空”字,将诗人的悲愤 之情、伤悼之意传达得淋漓尽致。
永怀古迹其三导学案优质课

,.《咏怀古迹》(其三)班级:姓名:编号:【学习目标】1.学会围绕诗中关键词把握诗歌内容主旨的方法。
2.了解《咏怀古迹》的写作背景,理解作者借古抒怀的心情,学会鉴赏咏史怀古诗的一般技巧及方法。
【学习重难点】1.品读诗句,理解内容,学会鉴赏咏史诗的一般方法。
(重点)2.体会杜甫借昭君之事抒写自己的悲愤。
(难点)【评价任务】1.通过赏析诗中的词、句等,能分析出诗歌的内容及主旨。
2.能总结归纳并运用咏史怀古诗的一般技巧及方法。
导入新课中国古代有一副形容四大美女的对联,叫作“闭月羞花之貌,沉鱼落雁之容”。
“闭月、羞花、沉鱼、落雁”是一个个精彩故事组成的历史典故。
“闭月”,是述说貂蝉拜月的故事。
“羞花”,说的是杨贵妃观花时的故事。
“沉鱼”,讲的是西施浣沙时的故事。
“落雁”,就是昭君出塞的故事。
昭君的故事,成为我国历史上流传不衰的民族团结的佳话,同时,昭君出塞、身死塞外的悲剧是历代文人常常咏叹的题材。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追溯历史,走进被人们誉为“咏昭君之绝唱”的杜甫的《咏怀古迹(其三)》,了解王昭君,感受王昭君。
【问题导学】1.结合注释、感知诗歌思考:这首诗写的什么内容?(复述内容)请在原文中找出点明主旨的词语。
2.谁在“怨恨”?其“怨恨”的内容是什么?这种“怨恨”到底是怎样造成的?3.中间两联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中间两联,主要运用了对比和反衬的手法来写王昭君的悲剧。
4.【归纳整理】鉴赏咏史怀古诗的一般技巧及方法:【达标检测】1.下面对《咏怀古迹(其三)》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A.全诗开篇由山清水秀的昭君故里写起,与下文“独留青冢向黄昏”的死后情景形成鲜明的对比,表现了作者对昭君命运的同情。
B.颔联既写出了王昭君一生的苦楚,死后的孤独,也由“青冢”称呼中表现了对这位为民族和睦作出巨大贡献的女子的歌颂。
C.诗歌的后两联借历史传说谴责了汉元帝的不分美善、朝廷权贵们颠倒黑白的行为。
D.全诗借对王昭君的同情、对统治者的谴责,也表达了自己怀才不遇的感慨。
咏怀古迹五首(其三)(苏教版高二选修) 教学设计

咏怀古迹五首(其三)杜甫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理解诗中塑造的昭君形象②掌握诗中所用技艺和手法2.过程与方法诵读法、讨论法、围绕中心分析细节材料法3.情感态度价值观如何正确对待挫折教学重点难点1.理解王昭君的形象2.深入理解杜甫在诗中的情感教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赏析诗文:(出生地:昭君村)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1.释“壑”“赴”“荆门”“尚”“明妃”。
“壑”:山谷,山沟。
“赴”:奔向,投向。
“荆门”:山名,位于湖北枝城市西北,东眺武汉,西临三峡,南望潇湘,北通川陕,素有“荆楚门户”之称。
“尚”:还有。
“明妃”:王昭君,西晋时因避晋文帝司马昭讳,改为明君、明妃。
2.赏析“赴”字之妙。
诗人由近及远,构想出群山万壑随着险急的江流,奔赴荆门山的雄奇壮丽的图景,这里则用一个“赴”字突出了三峡山势的雄奇生动。
3.明人胡震亨评注的《杜诗通》就说:“群山万壑赴荆门,当似生长英雄起句,此未为合作。
”大家认为如何?请依据下文并结合王昭君的生平,谈谈自己的看法。
(放在赏析全诗后再解决)清人吴瞻泰的《杜诗提要》则又是另一种看法。
他说:“发端突兀,是七律中第一等起句,谓山水逶迤,钟灵毓秀,始产一明妃。
说得窈窕红颜,惊天动地。
”意思是说,杜甫正是为了抬高昭君这个“窈窕红颜”,要把她写得“惊天动地”,所以才借高山大川的雄伟气象来烘托她。
杨伦《杜诗镜铨》说:“从地灵说入,多少郑重。
”亦与此意相接近。
(昭君一生的悲剧)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1.释“连”“向”“青冢”“紫台”“连”:清人朱瀚《杜诗解意》说:“‘连’字写出塞之景,‘向’字写思汉之心,笔下有神。
”2.比较杜诗对昭君一生悲剧的概括与南朝江淹《恨赋》里的话“明妃去时,仰天太息。
紫台稍远,关山无极。
望君王兮何期,终芜绝兮异域”,有什么不同?《恨赋》中的描写只侧重于明妃去时悲伤与相会无期、流落绝域的感慨。
而杜甫的这两句诗,由“一去”(离别)到“独留”(死去),用时间的跨度来展示昭君一生的悲剧命运;由“紫台”(汉朝)到“朔漠”(胡地),用空间的跨度来表明昭君远离祖国故乡的痛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咏怀古迹五首(其三)》导学案一、诗人名片杜甫——长安到四川的四年流浪安史之乱爆发后,杜甫只身逃出长安,投奔唐肃宗,被任为左拾遗的从八品的谏官。
不久因上疏触怒肃宗,被贬斥为华州司功参军。
由于战乱和饥荒,杜甫无法养活他的家庭,加之对仕途的失望,于是丢弃官职,进入当时尚为安定的四川。
从安史之乱爆发到入川的四年,国家动荡,百姓流亡,杜甫本人的生活也充满危险与艰难。
他的诗歌创作,因有了血与泪的滋养,达到了巅峰,《春望》及“三吏”、“三别”等名篇,均写于这一时期。
二、诗词故事杜甫醉酒上元二年,严武镇守成都,奏杜甫为节度使参谋检校尚书工部员外郎,并安排他在自己的帐下做幕僚。
严武与杜甫是世交,尽管他的职位在杜甫之上,可他对杜甫却很有礼貌。
不过,杜甫有时却不修边幅,不拘小节。
严武偶尔到他家时,他连头巾都不戴。
有一次,杜甫喝醉了酒,坐到严武的椅子上,瞪着眼对严武说:“严挺之(严武父名)乃有此儿!”严武是位节度使,性格火暴,看到杜甫这样的举动,表面装着满不在乎的样子,实际却怀恨在心,想杀掉杜甫。
只是因为严武母亲百般阻拦,杜甫才没被杀掉。
三、文题背景《咏怀古迹五首》作于大历元年(766)秋,是杜甫流寓西南途中的作品。
这是一篇结构严密的组诗,五首各咏一处古迹,依次是庾信故宅、宋玉故宅、昭君村、先主庙、武侯庙,都是借古迹抒发诗人的身世之感的作品。
关于它的整体结构,明人王嗣奭在《杜臆》中有很好的解释:“怀庾信、宋玉,以斯文为己任也;怀先主、武侯,叹君臣际会之难逢也;中间昭君一章,盖入宫见妒,与入朝见妒者,千古有同感焉。
”这第三首诗想到王昭君生于名邦,殁于塞外,去国之怨,难以言表。
因此,主题落在“怨恨”二字,“一去”两字,是怨的开始,“独留”两字,是怨的终结。
作者既同情昭君,也感慨自身。
沈德潜说:“咏昭君诗此为绝唱。
”一、诵读,整体感知1.按照所标出的节拍、韵脚字诵读该诗,感知内容。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珮/空归/月夜/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读平声)2.在前面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该诗。
提示“怨恨”是本诗的诗眼,也是本诗的感情基调,它既有昭君之怨,更有作者之怨。
二、悟读,诗情画境乘一匹白龙神马,在塞外的漫天大雪中踟蹰不前。
一袭红色的披风,将呼啸的北风漫卷。
怀抱汉宫的琵琶,用纤纤玉指,将幽怨的古曲轻弹。
你的浅吟低唱,飘过万里关山,跨越历史千年,至今仍在流传。
你是汉宫秋月中的婵娟,你是吾辈心中永驻的红颜,你是民族的英魂啊!孤身远嫁塞外,遁入草莽和腥膻,用青春传递着国人的良善。
三、品读,鉴赏评析1.联系全诗说说昭君“怨恨”的具体内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群山万壑赴荆门”,明代评论家胡震亨认为,这么气象雄伟的起句,只有用在生长英雄的地方才适当,用在昭君村上是不适合、不协调的。
你同意这种看法吗?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颔联对仗工整,是怎样对仗的?效果如何?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环珮空归月夜魂”中的“空”如何理解?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诗中王昭君的形象有何特点?为什么前人评此诗时说杜甫是“悲昭君以自悲也”?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咏怀古迹五首(其五)杜甫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遗像肃清高。
三分割据纡筹策,万古云霄一羽毛。
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
运移汉祚终难复,志决身歼军务劳。
(1)诗中具体表现诸葛亮的才能、功绩的句子是哪几句?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这首诗除了“遗像”是咏古迹外,其余均是议论,且议论高妙,写得极有情韵。
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咏怀古迹五首(其三)文本赏读1.昭君的怨恨有美人不得宠的怨恨,但更主要的还是远嫁异域女子怀念故乡的怨恨和幽思。
2.不同意。
常言道:地灵人杰。
正是因为有了如此雄奇的山水,钟灵毓秀,才孕育出昭君这样美貌的、不平凡的女子。
清人吴瞻泰认为:诗人就是要借高大山川的雄伟气象来烘托、抬高昭君这个“窈窕红颜”,要把她写得惊天动地。
可见,作者在此是从咏江山之奇绝引出咏佳人之奇美,这是其一。
其二,作者在引出昭君之前特意用了这么一个内涵厚重的句子作铺垫,也说明了在作者的心目中,生长在这里的昭君决不只是一个明眸皓齿、秀发冰肌的弱女子,而是一位具有大山般坚强性格的奇伟女性。
所以,画面的底色用的不是阴柔的秀丽而是阳刚的伟岸,是较为和谐的。
3.“一去”对“独留”,“一”与“独”同义互文,将昭君生前的寥落、死后的孤寂,写得入木三分。
可见,昭君是多么孤独!“紫台”对“青冢”,一个富丽繁华,一个荒凉冷落,对比多么悬殊!“连”对“向”,“连”字写出塞之景,“向”字写思汉之心,笔下有神。
“朔漠”对“黄昏”,“朔漠”即北方的大漠,“黄昏”一般指时间,而在这里似乎更主要指空间,即和无边的大漠连在一起的,笼罩四野的黄昏的天幕,是何等的空旷凄清!它是那样的大,仿佛能够吞食一切、消化一切,但是独有一个墓草长青的青冢,它吞食不下,消化不了,为什么?青冢有恨啊!一天天、一年年,向人们展示着千古的悲哀!就这么两句工整的对偶,内涵却相当丰富:上句写她生前的不幸与孤独,下句写她死后的孤寂与冷落,一句话写尽了昭君一生的悲剧。
4.从字面上看,作者认为,既然大错已经铸成,你的魂灵归来也是徒然的。
深入一想,昭君虽骨留青冢,但魂灵早已在月明之夜回到生她养她的父母之邦,可见其怀念故国之心是多么强烈啊!像这样一个美女,竟然沦落到如此下场,怎不感动?怎不伤心?一个“空”字,将诗人的悲愤之情、伤悼之意传达得淋漓尽致。
5.本诗塑造了美丽、孤独、思乡和幽怨的女子形象。
昭君的身世正暗含了诗人的人生经历。
昭君在汉宫时,因为奸佞小人的从中作梗,得不到皇帝的宠幸,远嫁塞外,死后也没有归葬故里;诗人自己也是因为忠贞于朝廷而遭到排挤,加上时局的动荡不安,以至于漂泊在外,不能回到故乡,其处境与昭君何其相似。
所以说是“悲昭君以自悲也”。
不过,诗人只是从形象落笔,不发抽象的议论,但是“独留青冢向黄昏”、“环珮空归月夜魂”的昭君这个悲剧形象却是跃然纸上的。
文本拓展(1)三分割据纡筹策,万古云霄一羽毛。
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
(2)三分霸业,在后人看来已是赫赫功绩了,而对诸葛亮来说,轻若一羽耳:“萧曹”尚不足道,那区区“三分”就更不足挂齿。
如此曲折回宕,处处都抬高了诸葛亮。
全诗议而不空,句句含情,层层推进;如果把首联比做一雷乍起,倾盆而下的暴雨,那么,颔联、颈联则如江河奔注,波涛翻卷,愈涨愈高,至尾联蓄势已足,突遇万丈绝壁,瀑布而下,空谷传响——“志决身歼军务劳”——全诗就结于这动人心弦的最强音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