羌塘盆地中央隆起性质与成因1(精)
西藏地区油气资源潜力与战略选区

西藏地区油气资源潜力与战略选区张大伟【摘要】通过研究战略选区项目基础地质与油气地质成果及已有资料,对西藏地区的石油、天然气资源的可能分布规律和勘探开发前景进行分析,认为西藏地区石油远景资源量121.26亿t,石油地质资源量69.61亿t,石油可采资源量14.00亿t.该项目通过技术攻关,总结出一套适合青藏高原二维地震勘探方法,建立了青藏高原地层物性柱,并分析了盆地主要物性界面,识别出三个明显的地质界面,确定了盆地结构和主要构造层的分布.研究表明,羌塘盆地具有形成大型油气田的资源潜力,羌塘以外海相盆地也具有一定油气勘探前景,伦坡拉含油气盆地群和可可西里含油气盆地群具有油气勘探前景.%Through basic geological data and some study about hydrocarbon resources in the project of strategic research, the oil & gas resources and its distribution in Tibet are analyzed, and it is put forward that the prospective reserve of oil is about 121.26 × 108t, geologic reserve of oil is about 69.61 × 108t, recoverable reserve of oil is about 14.00 × 108t.Some methods of 2D seismic exploration are set especially for Qinghai-Tibet Plateau.Physical column of stratigraphic is set and analyzed.Three obvious geological interfaces are identified and some important structural layers are outlined.Through geological investigation, gravity-magnetic measuring and some other methods, it is thought that Qiangtang basin has good potentiality of giant oil&gas field, and some other marine basins also have good exploration expectation, besides, Lunpola oil-bearing basin group and Hoh Xil oil-bearing basin group have as well.【期刊名称】《中国矿业》【年(卷),期】2011(020)003【总页数】5页(P1-5)【关键词】油气资源;二维地震勘探;羌塘盆地;西藏地区【作者】张大伟【作者单位】国土资源部油气资源战略研究中心,北京,10003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61西藏地区位于青藏高原的主题区域,是世界上隆起最晚、面积最大、海拔最高的高原,被称为“世界屋脊”,也被视为南极、北极之外的“地球第三极”。
羌塘盆地那底岗日组火山岩地层时代及构造背景

。 剖面露头上 , 古风化壳具有明显的四层结构,
上部为褐 - 紫红色黏土状皮壳层 , 厚度为数厘米 至数十厘米。这些皮壳层表面见溶沟或溶槽。该 层中仅见少量的溶蚀角砾, 角砾间以钙质胶结为 主。皮壳层之下为溶蚀角砾层, 厚度一般为数十 厘米至 1 m 左右。该层中溶蚀角砾发育, 角砾成 分单一 , 几乎均为下伏地层的灰岩; 砾径为 0 . 1~ 4 c m, 个别达 10~ 20 c m; 角砾分选性较差, 角砾 间为钙质胶结 , 具明显的溶蚀特征。角砾层之下 则为过渡层 , 与角砾层相比 , 过渡层具有角砾明显 偏大的特征 , 但角砾的溶蚀程度更低。基岩位于 过渡层之下 , 与古风化壳之间在颜色、 岩性、 结构、 致密程度等方面 , 均存在较为明显的差异。另外, 从挖掘的探槽剖面来看, 皮壳层之上可能还存在 一套厚约 30 c m 的黏土层 , 该层中几乎见不到角 砾 , 以黄灰色黏土为主。 2008年 , 笔者等对该套古风化壳进行了更为 详细的野外调查与研究, 并在北羌塘拗陷的胜利 河地区、 南羌塘拗陷即中央隆起带上发现了大面 积出露的古风化壳 , 证实了该套古风化壳具有区 域性展布的特征。在不同的地区 , 古风化壳的形 成时代不同 : 南羌塘及中央隆起带上 , 风化剥蚀作 用可能于晚二叠世就已开始, 并经历了早、 中三叠 世的进一步演化
40 39
4 . 9) M a , 北羌
4) M a 。 结 合近年来在 羌塘盆地
东部以及西部 地区获得的那底岗日组火山岩喷发年龄 , 表明 羌塘盆地那 底岗日 组火山 岩的喷 发年龄为 205~ 220 M a , 这一年龄 也代表 了羌塘 中生代盆 地的开 启年龄 。 那底岗 日组火 山岩 具有高的 Nb /Z r( 0. 039~ 0. 058), T a /H f( 0. 095~ 0 . 15) 和 Z r/Y ( 3. 57~ 6 . 01) 比值 , 在构 造环 境判别图 ( 如 Z r Z r /Y 和 T h /H f T a /H f) 上 , 那底 岗日组火 山岩大多位 于板内玄 武岩区 。 结合 中生代盆地早 期沉积演化特征 , 认为羌塘中生代盆地形成于伸展的 构造环境 。 [ 关键词 ] 古风化壳 ; 那底岗日组 ; 火山岩 ; 盆地演化 ; 羌塘盆地 [ 分类号 ] TE121. 11 [ 文献标识码 ] A
羌塘盆地中部晚三叠世地层特征

关 键 词 :晚 三 叠 世 ; 积 特 征 ; 层 对 比 ; 塘 盆地 ; 藏 沉 地 羌 西
羌 塘盆 地 中部 一 东北 部 三 叠 纪地 层 中早 、 中三
北坳 陷 , 其北 是 金沙 江结 合带 和甘 孜一 理塘 结 合带 , 其 南是 前 缘 隆 起 ( 中央 隆 起 ) 怒 江 结 合 带 ( 1 。 、 图 ) 前 人 以 土 门格 拉 断 裂 带 ( 际 上 就 是 区 域 上 龙 木 实 错 一双 湖一 澜 沧江 结合带 的一部 分 ) 为界 , 将其 西南 部 的 晚三叠 世地 层 称 土 门格 拉群 ( 归 藏 滇 地 层 大 划 区羌南 一保 山地 层 区 的多玛 地层 分 区) 其 东 北部 称 , 结 扎群 和 鄂尔 陇 巴组 及 巴塘 群 ( 属 华 南 地 层 大 区 划 羌北一 昌都一 思茅 地层 区 , 1中 A 属赤 布 张 错 地 图 层分区, B属雁 石坪 分 区 , D属 唐古 拉一 昌都 地 层 C、
海 至浅 海 相 沉 积 的 碎 屑 岩 和碳 酸 盐 岩 及 碎 屑 岩 组
地层 、 壳类 生物群 、 积环 境和 沉积 旋 回等进 行 了 双 沉 研究 , 过建立 岩 石地层 格架 , 为 晚三叠 世 土 门格 通 认 拉群 和结 扎群 甚 至 巴塘 群 具 有 较 好 的可 比性 , 内 区 古地 理格 局 具有 西高东 低 、 南浅 北深 ( 水深 ) 的特点 , 沉 积 自北东 向南 西 超 覆 , 位 逐 渐抬 高穿 时 ; 层 岩性 、
2 0  ̄2 0 年 , 者有 幸参 加 了 1: 5万 赤 布 00 0 7 笔 2
张错 幅 、 根尕 卡 幅 、 直 曲麻 莱 幅 区域 地 质 调 查 , 江 长 源 区晚三叠 世伟 齿蛤 化石 的分 类 、 演化 及古 生态 ( 国 家 自然科 学基金 项 目) “ 和 中国西部 三叠 系关 键地 质
19048174_羌塘盆地东部晚三叠世-侏罗纪构造-沉积演化

1000 0569/2019/035(06) 1857 74ActaPetrologicaSinica 岩石学报doi:10 18654/1000 0569/2019 06 14羌塘盆地东部晚三叠世 侏罗纪构造 沉积演化刘若涵1 何碧竹1 郑孟林2 彭阳1 陈威威1 余卓颖1 晓瑞1 徐士陆3LIURuoHan1,HEBiZhu1 ,ZHENGMengLin2,PENGYang1,CHENWeiWei1,YUZhuoYing1,YUNXiaoRui1andXUShiLu31 自然资源部深地动力学重点实验室,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北京 1000372 中国石油新疆油田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克拉玛依 8340003 河北省煤田地质局物测地质队,邢台 0540001 MNRKeyLaboratoryofDeep EarthDynamics,InstituteofGeology,ChineseAcademyofGeologicalSciences,Beijing100037,China2 PetroleumExplorationandDevelopmentInstitute,XinjiangOilfieldCompany,Karamay834000,China3 GeophysicalandGeologicalDivision,HebeiCoalfieldGeologicalBureau,Xingtai054000,China2019 01 05收稿,2019 04 12改回LiuRH,HeBZ,ZhengML,PengY,ChenWW,YuZY,YunXRandXuSL 2019 Tectonic sedimentaryevolutionduringLateTriassic JurassicperiodintheeasternpartoftheQiangtangbasin,Tibet ActaPetrologicaSinica,35(6):1857-1874,doi:10 18654/1000 0569/2019 06 14Abstract Basedonthefieldoutcropssurveyed,combinedwithrecentpublishedtheregionaltectonicevolutionandgeochronologydata,weanalyzedthelithologiesandrockassociationsofstrata,identifiedthesedimentaryfaciestypes,anddiscussedthedistributionsedimentaryfaciesandthetectonic sedimentaryevolutionintheeasternQiangtangbasinduringtheLateTriassic Jurassic Markedbyregionalunconformities,therearetwotectono stratigraphicunits(fromtheCarniantotheNorianandfromtheRhaetiantotheKimmeridgian,respectively)intheeasternpartofQiangtangbasin Inthispaper,wesystematicallydescribedthedistributionrange,thicknessvariationandlithologicalcharacteristicsofdifferentformationsinthetectono stratigraphicunits TheLateTriassic Jurassicisdominatedbymarinefaciesandmarine continentaltransitionalfacies Themarine continentaltransitionalfaciesincludedeltaicandtidal lagoonfacies Marinefaciesincludinggentlecarbonateslope,evaporativeplatform,restrictedplatform,littoral,neritic,bathyalandabysmalfacies TheCarnianStageisdominatedbylittoral neritic bathyal abysmalfaciesinthenorthQiangtangdepressionotherwisethelittoral neriticfaciesinthesouthQiangtangdepression TheearlyNorianStageisdominatedbycarbonategentleslope mixedcontinentalshelffacies ThelateNorian,Bajocian,CallovianandKimmeridgianstagesaredominatedbytidalflat deltafaciesinthenorthQiangtangdepressionandlittoral neriticfaciesinthesouthQiangtangdepression TheBathonianandOxfordianstagesaredominatedbyevaporativeplatform restrictedplatform mixedcontinentalshelffacies ThesedimentaryfaciesformedzonesfromnorthtosouthandextendedinanE Wdirection TheEasternLowerUplift(ELU)playedanimportantroleinthedivisionzonesofsedimentaryfaciesfromnorthtosouth DuringtheBathonianandOxfordian,theELUdevelopedbelowthesealevelandcontrolledthedistributionofrestrictedplatform,evaporativeplatformandplatformmargin Combinedregionaltectonicevolutionwithsedimentaryrecords,weproposed5tectonic sedimentaryevolutionstages:Activecontinentalmarginstage(Carnian,Ⅰ1),forelandbasinstage(Norian,Ⅰ2),rift depressionstage(Rhaetian Bajocian,Ⅱ1),passivecontinentalmargin depressionstage(Bathonian Callovian,Ⅱ2)andpassivecontinentalmargin depressionstage(Oxfordian Kimmeridgian,Ⅱ3).Keywords LateTriassic Jurassic;Sedimentaryfacies;Tectonic sedimentaryevolution;EasternLowerUpliftregion;EasternpartoftheQiangtangbasin本文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872121、41630207)、中国地质科学院基本科研业务项目(A1903、JYYWF20180903、JYYWF20182103)和中国地质调查局项目(DD20160022、DD20160169、12120115026901、DD20190006)联合资助.第一作者简介:刘若涵,女,1990年生,博士后,从事层序地层及沉积方面的研究,E mail:lrhsuper@163.com通讯作者:何碧竹,女,1965年生,研究员,从事盆地构造分析及油气勘探目标评价研究,E mail:hebizhu@cags.ac.cn;hebizhu@vip.sina.com摘 要 本文以野外实测剖面为基础,结合区域地质调查,通过地层学、岩石组合特征及沉积盆地分析,并综合区域构造演化背景及年代地层学等最新研究成果,对羌塘盆地东部上三叠统 侏罗系岩石组合、沉积类型和沉积相特征进行了对比研究,明确了羌塘盆地东部晚三叠世 侏罗纪的地层分布特征、沉积相类型、展布特征及构造 沉积演化过程。
羌塘盆地侏罗系碳酸盐岩储集层特征

羌塘盆地侏罗系碳酸盐岩储集层特征许建华;吕树新【摘要】在野外露头资料研究的基础上,运用岩石薄片、铸体薄片、扫描电镜、常规物性、毛细管压力曲线等手段,对羌塘盆地侏罗系碳酸盐岩储集层的岩石学、孔渗性及孔隙结构等特征作了详细研究.岩石类型主要为颗粒灰岩,包括内碎屑灰岩、鲕粒灰岩和生屑灰岩.储集空间包括孔隙和裂缝两种,孔隙主要为次生溶孔,裂缝为构造缝和溶蚀缝.孔隙的微观结构较差,基本上属于低孔低渗致密储集层.强烈的机械压实作用、胶结作用是导致储集层孔隙结构变差的主要因素,后期的溶解作用对储集层物性有一定的改善.构造作用使得岩石中裂隙发育,提高了岩石孔渗性,极大地改善了岩石的储集性能.【期刊名称】《新疆石油地质》【年(卷),期】2007(028)003【总页数】4页(P300-303)【关键词】羌塘盆地;侏罗系;碳酸盐岩;储集层特征【作者】许建华;吕树新【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北京,100029;中国石油,辽河油田分公司,辽宁,锦州,12120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E112.221羌塘盆地是青藏高原最大的中新生代盆地,多年来,研究人员对青藏高原羌塘盆地进行了多项研究[1-4]。
笔者通过对野外采集的样品进行薄片、扫描电镜、阴极发光、压汞曲线、物性等多种实验室分析,对该盆地碳酸盐岩储集层特征进行了研究,旨在为下一步的油气勘探提供依据。
羌塘盆地在构造上位于青藏高原腹地的藏北地区,属羌塘-昌都地块。
南北宽300 km,东西长640 km,面积约16×104km2,是我国西南部中生界大型海相盆地之一。
盆地内分为北羌塘坳陷、南羌塘坳陷和中央隆起带3个二级构造单元(图1)。
盆地内泥盆系—新近系出露齐全,可分为3个构造层,下构造层由泥盆系—中三叠统组成,为浅海、台地边缘、礁滩等海相碳酸盐岩、砂泥岩夹火山岩、硅质岩;中构造层由上三叠统—侏罗系组成,为陆源滨浅海、三角洲相、碳酸盐岩、碎屑岩夹膏岩组合;上构造层由白垩系-新近系组成,为零星分布的陆相碎屑岩系。
横过青藏高原羌塘地体中央隆起区的深反射地震试验剖面

横过青藏高原羌塘地体中央隆起区的深反射地震试验剖面卢占武;Klemperer.L.S;高锐;李秋生;贺日政;匡朝阳;侯贺晟;熊小松;管烨;王海燕【期刊名称】《地球物理学报》【年(卷),期】2009(052)008【摘要】跨越中央隆起区的深反射地震探测试验剖面,初步揭露出青藏高原羌塘地体中央隆起区的地壳结构.探测剖面表明,羌塘地体可能具有古老的结晶基底;中央隆起区上地壳变形主要以逆冲、褶皱为主,下地壳出现北倾与南倾"对冲"的反射,揭示出印度和欧亚两大板块前缘汇聚的深部过程.【总页数】7页(P2008-2014)【作者】卢占武;Klemperer.L.S;高锐;李秋生;贺日政;匡朝阳;侯贺晟;熊小松;管烨;王海燕【作者单位】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北京,100037;中国地质科学院深部探测与地球动力学开放实验室,北京,100037;斯坦福大学地球物理系,CA94305-2215;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北京,100037;中国地质科学院深部探测与地球动力学开放实验室,北京,100037;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北京,100037;中国地质科学院深部探测与地球动力学开放实验室,北京,100037;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北京,100037;中国地质科学院深部探测与地球动力学开放实验室,北京,100037;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北京,100037;中国地质科学院深部探测与地球动力学开放实验室,北京,100037;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北京,100037;中国地质科学院深部探测与地球动力学开放实验室,北京,100037;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北京,100037;中国地质科学院深部探测与地球动力学开放实验室,北京,100037;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北京,100037;中国地质科学院深部探测与地球动力学开放实验室,北京,100037;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北京,100037;中国地质科学院深部探测与地球动力学开放实验室,北京,100037【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315【相关文献】1.青藏高原羌塘盆地基底结构与南北向变化——基于一条270km反射地震剖面的认识 [J], 卢占武;高锐;李永铁;李秋生;王海燕;匡朝阳;酆少英;熊小松2.深反射地震数据揭示的拉萨地体北部到羌塘地体南部地壳厚度的变化 [J], 卢占武;高锐;李洪强;李文辉;熊小松;徐泰然3.藏北羌塘盆地反射地震剖面与叠加速度研究 [J], 卢占武;高锐;李秋生;匡朝阳;刘金凯;李朋武;管烨;贺日政;王海燕4.青藏高原羌塘盆地中央隆起近地表速度结构的初至波层析成像试验 [J], 侯贺晟;高锐;卢占武;贺日政;李秋生;管烨;李朋武;熊小松5.青藏高原第一条超深反射地震剖面的数据采集… [J], 郭景如;赵文津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羌塘盆地那底岗日地区上侏罗统—下白垩统碳酸盐岩微量元素与古环境

[ 要 ]那 底 岗 日剖 面 是 羌 塘 盆 地 发 育 最 完 整 的 上 三 叠 统 一 下 白垩 统 剖 面 之 一 。采 用 V/ r 摘 C、
河油 页岩 层 进行 定 年 , 到 的等 时 线 年 龄 为 11 得 0
质 条件 的评 价均 具 有重要 意义 。本 文在 实测 剖 面 的基 础 上 , 该 剖面 的上 部 地层 ( 瓦 组 ) 行 了 对 索 进 详 细 的研究 , 以期 揭示 羌 塘 中生 代 ( 。 T 一K ) 盆地
( 0 0 0 0 ;四 川 省 青 年 科技 基 金 资 助 项 目( 9 Q 2 — 0 ) 4 72 2 ) 0 Z 0 6 0 6 [ 者 简 介 ]朱 丽 霞 ( 9 5 ) 女 , 士研 究 生 , 究 方 向 : 生 物 学与 地 层 学 ,E mal h l il @ 1 3 c r 。 作 18一 , 硕 研 古 — i z ui a 5 6 . o : x n
究那 底 岗 日地 区 晚 侏 罗 世 一 早 白垩 世 的古 环 境 变 化 。 结 果 表 明 : 侏 罗统 索 瓦 组 为 开 阔 台 地 上 相 , 成 于 贫 氧 的 干 旱 炎 热 高 盐 度 环 境 ; 白垩 统 索瓦 组 经 历 了局 限 台地 相和 三 角 洲 相 沉 积 环 形 下
V 1 8 o5 o 3 N . .
O c.2 t 01l
[ 章 编 号 ]1 7—7 7 2 1 ) 50 4 8 文 6 19 2 (0 10 —5 90
羌 塘 盆 地 那 底 岗 日地 区上 侏 罗 统 一 下 白垩 统
羌塘盆地中段上侏罗统索瓦组层序地层研究

第 索 瓦 组层 序 地 层 研 究
洛 阶
退 积 型 开 阔 台地 T T S
变化对 层序 、沉积物 及沉积环境 等的控制作 用 。
图 1 羌塘 盆 地 中 部 上侏 罗统 索 瓦 组 层 序 地 层 格 架
1 层序 l
1 )层 位 该 层 序 对 应 层 位 为 卡 洛 阶 上 部 至 牛 津 阶 上 部 ,含 双 壳 类 Un uauap yh r y c d ltl tc oh n h P oa o as c l ig a n i 3组合底 部 、腕 足类 T u ma el tn aKu c k y i d n q n n i l h ld my o i i qn h i s L as e sJ h r n l r u d— th h r e g e e s _ ao s s 组 合 和 B r r y c i ( 甸 贝)一 l ty i 沟孔 贝)组 合 ,包括 索 瓦组底 部 。 u mi n ha 缅 h Hoc h r o s( 2 组成 ) 该层 序 为一套 碳 酸 盐 台地 相 ,发 育 有 海侵 体 系域 ( T) 和高 位 体 系 域 ( T) TS HS 。海 侵 体 系域 由索 瓦组下 段局 限 台地亚 相灰 色一 灰色 中层 状 泥 晶灰 岩 组成 ,并 呈 退 积 的堆 积 方 式 。依 据 该层 深 序 TS 的岩 石结 构 、相类型 以及 副层序 的构 筑方式可知 ,T T 由追补 型碳酸盐沉 积体 系构 成 。高位 体 系 T s
球 海平 面 变 化 。
[ 关键 词] 羌塘盆地 ;上侏罗统 ;层序地层 ;沉积环境 ;海平面变化
[ 图 分 类 号 ] P 1. 3 中 6 8 1 [ 献标识码]A 文 [ 章 编 号 ] 1 7 —1 0 (0 2 3 0 4— 2 文 6 3 4 9 2 l 】O 一N 3 0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岩石组合为含砾板岩、 轻或不变质的玄武岩杂砾 岩、 以及结晶灰岩。变质核 杂岩被晚期花岗岩和辉绿 辉长岩脉所侵入。
F i g . 1
T e c t o n i cma po f t h eQ i a n g t a n gb l o c k
成, 与戈木日群呈断层接触。经对片麻岩 R 同 b - S r ( 位素变质年龄测定为 5 余谦、 4 7 ʃ 1 9 . 5M a贾宝江、
0 3 9 与断层相关联的变质矿物的 4 年龄与 A r / A r 锆石年龄提示断层形成时间在 2 至2 之间( 2 0 0 4 P a u l ) ; 李才, 。P 选定的上 K a p pe t a l . ≹ 2 0 0 0 1 9 9 4 a u l K a p p
戈木日群主要由变质砂岩、 绢云绿片岩、 大理 2 0 0 0。 岩、石英岩组成。 U- P b同位素变质年龄测定为 ( ) 贾宝江、 余谦、 尹福光, 。玛依岗 5 0 9 5 8 4M a 1 9 9 5 日群主要由特征的蓝片岩组成。 蓝片岩多为大小不等的构造块体,块体的产状 和片理方向受局部断裂构造控制,与区域构造方向 一协调。 蓝闪片岩相为含蓝闪绢云母绿片岩、 绿帘绿 泥蓝闪石片岩和蓝闪大理岩, 片理置换现象普遍, 次 生面理发育。原岩及变质矿物组合如表 1 。
收稿日期: ; 改回日期: 2 0 0 2- 0 8- 1 0 2 0 0 2- 1 0- 1 4 基金项目: 中国地质调查局项目 “ 青藏高原 1 , 编号: ʒ 2 5万区域地质填图综合研究 ” 2 0 0 1 1 3 9 0 0 0 6 9 . 作者简介: 尹福光 ⟡ 男, 硕士, 研究员, 主要从事构造、 沉积地质研究 . 1 9 6 5- , E m a i lc d y f u g u a n g @c g s . g o v . c n ≹y f u g u a n g @1 6 3 . c o m
1 羌塘核杂岩与蓝片岩的组成 特征
⟡ AH e n i n g 1 9 1 5 年在藏北腹地果干加年山发现 蓝片岩之后, 随着研究程度的深入, 蓝片岩也先后在 冈玛错、 果干加年山、 玛依刚日、 角木日、 双湖西等地 ( ) 被发现, 东西延伸近 5 它们为一组椭圆 0 0k m 图 1。 形的由强烈变形的变质岩组成的分散、 线型、 孤立的 穹状隆起, 构成了变质核杂岩体。 变质核杂岩由前泥盆系阿木岗群、戈木日群组 成。阿木岗群为一套片麻岩组合,主要由黑云母片 岩、 花岗片麻岩、 条带状片麻岩、 细纹斑状片麻岩组
第2 期
) ) 卷⟡ , 期( , 总⟡ V o l u m e 2 7 N u m b e r 2 S U M9 7 )1 ( ) 页⟡ , , P a g e s 4 3 1 4 6 2 0 0 3 5 M a y ≹2 0 0 3
1 4 3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G e o t e c t o n i c ae t M e t a l l o g e n i a
羌塘盆地被夹 金 持于可可西里 - 沙江缝合带和班公
P r o f i l e o f c r o s s i n gQ i a n g t a n g⟡ A a n di n t e r p r e t a t i o ns k e t c h⟡ B
怒江缝合带之间,它是研究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 - 碰撞与青藏高原形成与演化的关键部位。由于恶烈 地质工作环境, 其研究程度相对较低。 因而对羌塘盆 地及其中央隆起有不同的观点。羌塘盆地在晚三叠 世之后有一大的盆山转换面,侏罗纪是新盆的成生 过程。金沙江缝合带在晚三叠世关闭也是一个不争 ) 。作者认为金沙江关闭时, 俯 的事实( 潘桂棠, 1 9 9 4 冲板块在向南俯冲过程中,在羌塘的中部一带产生 软流圈的垫托作用, 导致地幔热隆, 大规模重熔。下 部熔融造成原造山带的根带的拆离和软流物质的补 充而形成热穹隆。 地幔和重熔物向上加入中地壳, 使 中地壳增厚, 同时使中上地壳受热弱化, 导致快速变 形( 拆离) 和构造剥蚀, 产生均衡隆升, 形成变质核杂 岩。 重熔物质的上升进一步加强浮力反弹, 加之侵位 的侧向应力,形成拉伸应力场。在失稳的重力作用 下, 促使伸展构造和拆离断层的形成。 上下部变形范 围形成拉张沉积区 - 新盆成生。 致谢 本文是在原中国石油总公司资助下,由成都 地质矿产研究所近百人、六年中在羌塘生命禁区冒 着生命危险取来的第一手资料, 在此加以共用, 表示 感谢。 并申明论文的观点只代表作者本人, 如有不同 意见者, 请加以探讨。 参考文献:
1 4 5
古流向、 物源及沉积 厚度分析, 此时为南 北非对称的铲式盆 地。 它是在核杂岩向 上隆过程中, 伴随拉 张形成了南北羌塘 ) 盆地( 图2 。这也表 明断层拆离时间在 晚三叠世至早侏罗 世之间。
3 结
论
F i g . 2
图 2 工作区南北向剖面图 ⟡ A 及解释图 ⟡ B
前泥盆系;D- 泥盆系;C-石炭系;P- 二叠系;T-三叠系;J A n D- -侏罗系; 核杂岩; 垫托体; m f - u m- u p-软流圈
原 岩 变 质 岩 变质矿物组合 绿帘石 + 绿泥石 + 钠长石 青铝闪石 + 绿帘石 + 绿泥石 + 蓝闪石 + 钠长石 绿泥石 + 蓝闪石 + 绢云母 + 石榴石 绿泥石 + 绿帘石 + 钠长石 + 蓝闪石
绿帘蓝闪石片岩 变质基性岩类 绿帘绿泥蓝闪石片岩 含石榴蓝闪绿泥片岩 含蓝闪绿泥片岩 泥砂岩类 含蓝闪绿泥绢云千枚岩 黑硬石绢云母石英片岩 蓝闪大理岩 含绿帘石蓝闪大理岩
花岗侵入体的年龄为 1 7 8 . 4 1 8 6 . 0 ⟡ 黑云母, 法 。 M a K- A r 在沉积上, 北羌塘地区晚三叠世 是浅滩相的碳酸盐岩沉积, 而下侏罗 统为拉底岗日群陆相的中酸性火山 岩喷发物, 中侏罗统下统为河流相沉 积。形成了盆山转换面 - 沉积间断 面, 也反应出核杂岩早期向上隆, 伴 生火山岩的喷发, 结束海相沉积。从
① 。片麻岩中的锆石的 ) 尹福光, 电子探 1 9 9 5 U- P b ⟡ 针年龄从 4 1 9M a到 5 5 6M aP a u lK a p pe ta l . ≹
2 玛依岗日拆离断层
变质核杂岩顶部和周缘为一条糜棱状岩石为特 征的韧性剪切带, 糜棱岩带被大型低角度正断层, 即 拆离断层切割。 断层的构造岩系由糜棱状岩石、 绿泥 石化角砾岩、 微角砾岩、 断层角砾和断层泥组成。
1 4 4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第2 7卷
变质核杂岩上覆层主 弱变质的二 要为未变质 - 叠纪沉积岩石, 并由断层将 其分割。在热觉茶卡的南 部,下三叠统康鲁组与戈 木日群的阿木岗组为断层 接触。在玛依岗日雪线附 近的上二叠统地层为一套 浅变质岩 - 千枚岩、 板岩组 合, 夹有煤多层。在依布茶 卡以北,断层上盘的变质 程度很低,多为低绿片岩
4 0 3 9 法) 选定的蓝闪大理片岩 ( A r / A r 的年龄为 2 , 并测外围 2 2 . 5 ʃ 3 . 7M a
表 1 蓝片岩原岩及其变质矿物组合 T a b l e 1 P r o t o l t e a n dm e t a m o r h i c mi n e r a l a s s o c i a t i o n s o f b l u e s h i s t s y p
图 1 羌塘地区构造略图
昆仑地块; 羌塘盆地; 班公路江结 K L B- K K X-可可西里金沙江缝合带; Q T B- B N S- 合; 中生界地层; 第三系 L S B-拉萨地块; m p-核杂岩体; P z -古生界地层; M z - E- 推覆断层; 1-地层界线; 2- 3-拆离断层; 4-穹隆
羌塘盆地位于西藏的北部,北界为金沙江缝合 带, 南为班公 - 怒江缝合带 ⟡ 图 1。 以冈玛错、 玛依岗 日、查桑至西雅尔岗近东西向一线未出露中生界地 层, 且横亘于盆地中央的隆起区, 将盆地分为南北羌 塘盆地, 而将称其为中央隆起。对羌塘地区的“ 中央 ) 隆起” 的成因有不同的看法, 刘增乾等( 认为是 1 9 9 0 澜沧江缝合带的西延部分, 是一典型的混杂岩带。 李 ) 认为是古特提斯洋在晚二叠世关闭时的混 才( 1 9 9 5 ( )认为是金沙江洋关闭时所形 杂岩带。S e n g o r 1 9 9 2 ) 成的增生楔。潘桂棠等( 认为是一岛弧带。在 1 9 9 7 中央隆起主要为前泥盆系地层,也有晚古生界地层 发现。近年来, 随着研究程度的提高, 对本地区的蓝 片岩引起了高度的重视 ( 许志琴等,1 9 9 7 赵政璋 ) 。蓝片岩的出现往往被解释为洋壳向大陆 等, 2 0 0 1 板块之下俯冲的直接依据、 陆内碰撞蓝片岩、 逆冲构 造成因学等。国内外学者认为本地区的蓝片岩是俯
0 引
言
冲作用形成( 李才≹ 1 9 9 5C h e r y J ≹ 2 0 0 1D e w e y J F ≹ ) 年, 在玛依岗日至依布茶 。 笔者于 1 9 9 5 2 0 0 2 1 9 9 0 卡一带的蓝片岩进行了工作,发现与南加利福尼亚 ) 的成因有相似之处 ( , 认为是一 J a c o b s o nCE ≹1 9 9 5 变质核杂岩体, 为低角度拆离过程中所形成, 并伴南 北羌塘盆地形成。
,长石 盘样品中的锆石电子探针年龄为 2 2 0 ʃ 1M a 4 0 3 9 和黑云母的最小重结晶 ( A 法 ) 年龄为 2 r /A r 0 4 。断层下盘白云母的全岩和等时年龄为 2 M a 0 2 . 8 ʃ ) 。 李才( 0 . 7 M a 2 0 3 . 9 ʃ 0 . 2 M a 1 9 9 4
京: 地质出版社 . 姜春发≹ 杨经绥≹ 冯秉贵 . 昆仑开合构造 .北京: 地质出 1 9 9 2 . 版社 . 潘桂棠 ≹ 陈智梁 ≹ 李兴振 ≹ 颜仰基 ≹ 许效松 ≹ 徐强 ≹ 江新胜 ≹ 吴应 林≹ 罗建宁≹ 朱同兴≹ 彭勇明 . 1 9 9 7 .东特提斯地质构造形 北京: 地质出版社 . 成演化 . 许志琴 ≹ 张建新 ≹ 徐惠芬 . 1 9 9 7 .中国主要大陆山链韧性剪切 带及动力学 .北京: 地质出版社 . 赵政璋≹ 李永铁≹ 叶和飞≹ 张昱文 . 2 0 0 1 .青藏高原石油地质学 丛书 . 北京: 科学技术出版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