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国人办报简况
近代报刊的发展

近代报刊的发展:一、外国人办报:外国人创办的第一份中文报纸,是1815年8月5日在马六甲创刊的《察世俗每月统计传》;1827年创办了《广州纪录报》,1833年创办了《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
前者是中国境内的第一份英文报纸,后者是中国境内的第一份中文报纸。
鸦片战争以后,外国人在治外法权保护下,继续在中国办报。
先后创办了《遐迩贯珍》(1853,香港)、《六合丛谈》(1857,上海)、《万国公报》(1868,上海)、《中西闻见录》(1872,北京)、North China Daily News(1850,上海,中文名《字林西报》)、The Peking Tientsin Times(1894,天津,中文名《京津泰晤士报》)及《申报》(1872,上海)、《新闻报》(1893,上海)、《顺天时报》(1901,北京)等一大批中外文报刊。
其中,《万国公报》由英国传教士林乐知(1836~1907)主编,是广学会的会报。
《字林西报》由奚安门(?~1856)等主编,有“英国官报”之称,出版达一百零一年,是在中国出版时间最长的一份外文报纸。
《顺天时报》由中岛真雄主办,是日本外务省的喉舌。
《申报》由英国人美查(生卒年不详)创办,《新闻报》长期由美国人福开森(1866~1945)主持,都是“学了中国人口气”办给中国人看的外商中文日报。
这两家报纸后来为中国人接办,其中,《申报》出版了七十八年,是在中国历史上出版时间最长的中文日报。
二、国人办报:中国人自己创办的最早的一批近代报纸 19世纪50年代起,一些受过西方教育具有资本主义倾向的知识分子开始办报。
1858年在香港创办了《中外新报》,这是中国人自己创办的第一份近代报纸,伍廷芳曾经参加过它的编辑工作。
这以后,陆续创办的有《羊城采新实录》(1872,广州)、《昭文新报》(1873,汉口)、《循环日报》(1874,香港)、《汇报》(1874,上海)、《述报》(1884,广州)等。
中国新闻史第三章__维新运动中的国人办报热潮 (1)

一、国人早期办报主张 (一)林则徐的译报活动
林则徐(1785-1850)是近代中国“睁眼看 世界”第一人,也是最早认识到报刊社会功能的 中国人。
提出“探访夷情,知其虚实,始可定控制之 方”。并组织翻译班子,译报的主要目的是为了 了解敌情,以便制定对地策略。译报的内容包括 在华外报有关政治、军事、贸易等方面的报道。
郑观应:1842-1922
中国早期资产阶级维新派思想家、教育家、实 业家。中国近代史上主张变法自强的杰出代表。 1893年出版的《盛世危言》影响极大,提出了对 中国社会进行全方位改革的资产阶级改革方案。 1922年病逝于上海。郑观应的新闻思想主要有: 1、日报是“通民隐,达民情”的有力工具, 广设日报是西方国家实行民主政治的枢纽。 2、创办报纸是中国变法自强的重要手段。 3、呼吁清政府允许国人办报。 4、主张制定报律规范报业,明确提出了新闻立 法的建议。
(三)洪仁玕与《资政新篇》 洪仁玕(1822—1864),太平天国后期 领导人、卓越政治家。1852年,广东起义受 挫后逃往香港。1859年来到天京被封为干王, 总理朝政。并向洪秀全进呈治国纲领《资 政新篇》,其中包含了洪仁玕的新闻思想 和对报纸功能的观点。 1、提出了比较系统的新闻主张:①设新闻馆; ②准卖新闻篇;③兴新闻官;④只须实写。 2、报纸的功能:
据不完全统计,从1895到1898,全国各地出 版的中文报刊有120种,多数为中国人自办, 而又以维新派创办的数量最多、影响最大。 这些报刊积极推动了维新运动的发展,打 破了在华外报的优势,成为中国社会舆论 的主要力量。
一、强学会时期的资产阶级报刊(18951896) 1895年“公车上书”活动后,资产阶级 政治改良运动进一步开展。8月,康有为、 梁启超在北京创办了维新派的第一份报刊 《万国公报》。强学会成立后,该报即成 为强学会的机关报。
两次国人办报的高潮

二、上海强学会机关报《强学报》 上海强学会机关报《强学报》1896年1月12日创刊,由康有 为的学生徐勤、何树龄主编。 《强学报》的政治色彩较《万国公报》、《中外纪闻》更浓。 首先,它采用孔子纪年而不采用清朝年号,以此“托古改 制”,其次,他旗帜鲜明地倡导变法,发出“穷则变,变则 通,通则久,不变则不能就矣”的警告;第三,他明确提出 “明定国是”、“开设议院”的政治主张;第四,它在《开 设报馆议》一文中阐述了报纸在维新运动中的作用。 《中外纪闻》和《强学报》的意义:首先,强学会的成立, 标志着从王韬就开始的变法维新宣传变为有组织的政治活动; 其次,维新派三家报刊的出版,冲破了封建统治的言禁,开 创了民议朝政局面,拉开了国人办报高潮的序幕;第三,培 养和锻炼了维新派骨干,为维新派以后的板报活动的全面开 展打下了基础。
在中国的政治形势发生剧烈的变化的 情势下,中国资产阶级分为了两大派: —— 处于中国民族资产阶级上层的资 产阶级改良派。
—— 以孙中山先生为首的资产阶级革 命派。
第一节 概 述 二、方兴未艾的改良派报刊
方兴未艾?
方兴未艾的改良派报刊基本情况如何呢?
——以1903年为界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节 概 述 三、风起云涌的革命派报刊
1、从1900年到1904年。 2、1905年到1907年。
3、1908年到1911年底。
第一节 概 述 三、风起云涌的革命派报
?
1894 -- 1904
视频:孙中山
第二节 戊戌政变以后梁启超的报刊活动 与 思 想
一、梁启超戊戌政变后的报刊活动 (一)梁启超与《清议报》
1899年7月, 保救大清国光绪皇帝会在加拿大成立, 简称保皇会。
一、革命派早期的宣传活动
近代报业兴起中办报人的社会地位变化研究

个 时期 为 1 8 6 4 — 1 8 9 4年 。办 报人 无论 意识 还是 行 为都
是 被动 的 , 第 二个 时期 1 8 9 4 — 1 8 9 8 年, 是 在 民族危 机加 深
的背 景下 展 开 的 , 这 时 候 的办 报人 开 始 主动 利 用报 刊 宣 传 自己 的政治 理想 。 在 这 个 过 程 中早 期 办 报 人 的 身 份 也 发 生 了 微 妙 的 变化 . 在 早 先 的 时候 知识 分 子 是依 赖 于 君权 体 制 而存 在
炮 打 开 了古 老 中 国 的大 门 , 同时各 种 的 西方 思 潮也 在 不 断 的涌 入 , 传 统 知 识 分 子 的 价值 体 系开 始 崩 溃 , 向西 方 学 习的 热潮 开 始兴 起 ,一 大 批 的 翻译 著作 开 始诞 生 , 拒 不 完 全统 计 , 在 1 8 1 0 — 1 8 6 7年 间 , 翻译 的著作 就 多 达 7 9 5
将其视为“ 落拓文人 , 疏 狂学 子 ” , 所 以近 代 报 业 兴 起 中
办 报人 社会 地位 的变化 也是 一个 非常 值得 探究 的话 题 。
一
、
第 一次 办 报高 潮期 间 国办报 人的 社会 地位
常到福 音教 堂 听牧师 传经 布道 ,此后 就 读 于香港 圣保 罗 书院 , 在《 香港 中外 新 报》 的传 播 中起 到了重 要 的影响 。 这 些 较 早 的 新 闻从 业 者 都 与外 国传 教 士 及 其 机 构 接 触 密
近 事 录 编》 , 成为 了 中国报 业 的开 端 , 但 是 并 没有 多 少 的
记 载 。王韬 真 正成 为一 名彻底 的新 闻从 业者 还是 在 1 8 7 4 年 创 办《 循 环 日报 》 之后 , 加 上他 有 关洋 务 的社 论 和 著 述 得 到 同代人 愈来 愈多 的承 认 , 报 纸 的影 响 力 非 常 大 , 他 的 报 刊活 动 给当 时和 以后 的社会 带来 巨大 冲击 。 此外 . 对 于 近 代 日报做 出 了重要 贡献 的还 有伍 廷芳 .他 在年 少时 经
中国近代史报纸总结

中国近代史报纸总结一:初创期(1815-1840)(1)外国人办报由于中国封建制度和自足自己的自然经济影响,中国古代的报纸没有能够直接演进成为近代报纸,近代报刊是需是从西方引进的泊来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份近代报刊《察世俗每月统计传》,是英伦敦布道会传教士威廉.米怜于1815年8月5日在马六甲创办的。
《察世俗每月统计传》也是世界上第一份中文近代报刊。
其中一篇记述出现在马六甲地区祭祀痘娘娘活动的报道,附的一幅插图《事痘娘娘悬人环运图》,是我国报刊史上最早发表的新闻插图。
《杂闻篇》是马礼逊与1833年4月29日在澳门创办的中国最早的近代中文报刊,是外国人在中国境内出版的第一份中文报刊。
马礼逊于1833年5月1日创办的《传教者与中国杂报》是中国首份以中、英文两种文字合刊的报刊。
1833年8月1日,普鲁士传教士郭士立在1州出版《东西洋考每月统计传》,是外国人在中国领土办的第一份中文月刊。
之后,1838年10月18日,麦都思在广州创办并主编了中文月刊《各国消息》。
综上所述,这些报刊本质上都是宗教性报刊,其基本内容一是阐发教义,二是宣传西方文化。
后随着社会形势的变化,这些报刊的宗教色彩渐趋淡薄,而政治、经济色彩则日益浓厚。
特别是对新闻信息传播的日益重视,使这些报刊的新闻传播性质日益凸显。
(2)国人办报:中国近代报刊的开端是以外国传教士在中国办报开始的,但是国人在中国近代报刊的发展中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中国人的身影较早出现在中国近代报刊历史上的是中国刻工梁发。
在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份近代报刊,《塞世俗每月统记传》的主编米怜的主要助手便是梁发。
国人在中国近代报刊史上办报活动的兴起,是始于禁烟运动时期林则徐的译报活动。
在19世纪末期,在外国人在中国报刊、新闻传播理念等的影响下,贯穿中国南北的外报网基本上形成,但是这种新式的传播媒介并没有得到国人的重视。
在中国,最先发现并重视这种近代报刊的官员是林则徐,由于林则徐被罢官免职,他只能组织人员去翻译这些外国人办的报。
国人办报的两次高潮

概 述 五四运动之前,中国经历了洋务运动、维新运动到辛亥革命三次 大的思想解放高潮 随着洋务运动的开展,产生了中国人自办的第一批近代报刊。 戊戌变法时期,在维新派的带动下,国人自办报刊如雨后春笋般 地在各地涌现,形成国人创办近代报刊的第一个高潮。从1895年 到1898年,国人新办报刊达94种,分布于20多个城镇,其中最有影 响的是《时务报》。
王韬是我国新闻史上第一位报刊政论家。他的政 论文章,充满战斗精神,语言铿强有韵,文如泉 涌,情似海潮;他将古今政论家的优点熔于一炉, 成为近代报刊政论时代的开拓者,对以后改良派 的报刊活动和报刊政论文体的发展影响深远。 王韬的办报思想和他所开创的报刊政论文体,对 我国新闻事业的发展,起着重要的、承上启下的 作用。
——维新派掀起了第一次国人办报高潮 。从1895年到1898 年,全国出版的中文报刊有一百一二十种。其中80%左右 是中国人自办的。
二、康有为与强学会的三个报刊
1、康有为:维新领袖
康有为(1858-1927),又名祖怡,字 广厦,号长素,广东南海人。人们尊 称为康南海或南海先生。 维新思想家,著名报刊政治家。 “公车上书”:1895年春,康有为偕梁 启超等人再度赴京会试。时值中国在 甲午战争中失败,清廷同日本签订极 其苛刻的《马关条约》。当时在京的18 个省的举人,纷纷响应康有为的号召, 决定联名上书。 提出变法维新的主张,创办报刊、组 织团体,积极推动了维新运动的开展
简评:第一段王韬在平易朴实的叙述对比中,形象地向读者揭示了中国与西方的差距。 那么,怎样才能解决这些问题,缩小差距呢?在第二段中他提出学习西方,变法自强
第二节 维新报刊:以笔为旗
中国新闻史第三章 维新运动中的国人办报热潮

中国新闻史第三章维新运动中的国人办报热潮维新运动是中国近现代史上的重要历史事件,它为中国社会和文化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在这个时期,国人办报热潮涌动,各种新闻媒体迅速崛起,为中国政治变革和社会进步提供了重要平台。
本文将从维新运动背景、国人办报的格式与内容、以及对中国新闻史的影响等方面细致探讨。
一、维新运动背景与意义维新运动起源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当时的中国社会面临着巨大的政治、经济、文化危机。
中国人民对帝制政权的腐败与腐朽感到不满,对西方文化和知识的渴求与追求也日益增长。
因此,中国开始涌现出一批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他们寻求改革与进步的道路,这就是维新运动的起源。
维新运动的意义在于,它打破了长期以来封建思想的束缚,将西方文化与中国传统相融合,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奠定了基础。
而国人办报热潮则成为了维新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与象征,为中国社会注入了新的力量与活力。
二、国人办报的格式与内容在维新运动中,国人办报呈现出多样化的格式与内容。
早期的国人报刊多采用官话或方言进行刊载,其中,北方方言报刊以白话字报为主,南方方言报刊则多以文言文为主。
这种格式的多样性反映了当时社会语言环境的复杂性和国人办报的地域性特点。
国人办报的内容也丰富多样,既有政治、军事、经济等重大时事新闻的报道,也有社会民生、文化教育等方面的文章。
其中,一些新闻媒体还创办了文艺版或刊登小说、诗歌、戏剧等文学作品,为当时文化的繁荣做出了重要贡献。
三、国人办报对中国新闻史的影响国人办报对中国新闻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它为中国的新闻传播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和空间,促进了新闻事业的发展。
报纸成为了当时社会中流行的信息来源,国人通过报纸了解新闻动态,刺激了新闻文化的繁荣。
其次,国人办报推动了新闻业的专业化与商业化发展。
许多办报者具备丰富的新闻从业经验和专业素养,他们积极引进西方新闻理念和技术,提高了报道的质量。
同时,一些办报者还将经营报纸作为商业经营的手段,为中国新闻产业的商业化奠定了基础。
中国近代报刊发展

1853 1857 1868 1872 North China Daily News 1850 The Peking Tientsin Times The Peking Tientsin Times 1894 1872 , 上 海 ) 、 《 万 国 公 报 》 ( ( , 上 海 , 中 文 名 《 字 林 西 报 》 ) 名 、 , 北 京 ) 、 , 香 港 ) 、 《 六 合 丛 谈 》 ( , 天 津 , 中 文 , 上 海 ) 、 , 上 海 ) 、
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 ——中国境内的第一份中 文报纸
内容是由宗教、伦理道德和科学文化知识组成,是套 内容是由宗教、伦理道德和科学文化知识组成, 用“孔子加耶稣”模式进行宣传的。目的:《东西洋考》 孔子加耶稣”模式进行宣传的。目的: 东西洋考》 就是为更快地打开中国的大门,为帝国主义侵华政策服务 就是为更快地打开中国的大门, 的。内容:宗教内容虽然还有,但不像《察世俗》列为根 内容:宗教内容虽然还有,但不像《察世俗》 本要务,伦理道理的分量也逐渐减弱,它主要是为商业服 本要务,伦理道理的分量也逐渐减弱, 务。科学文化的内容大大增强。在业务上:设立新闻专栏, 科学文化的内容大大增强。在业务上:设立新闻专栏, 还选录《京报》,刊出中外贸易进出口货物的价目表,这 还选录《京报》 刊出中外贸易进出口货物的价目表, 两项属中文近代报刊首创。 两项属中文近代报刊首创。
北 京 ) 等 一 大 批 中 外 文 报 刊 。
《 新 闻 报 》 ( 1893 , 上 海 ) 、 《 顺 天 时 报 》 ( 1901 ,
《 京 津 泰 晤 士 报 》 ) 及 《 申 报 》 (
《 中 西 闻 见 录 》 (
(
办 了 《 遐 迩 贯 珍 》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906年-1907年
革命派与改良派的报刊大论战
Biblioteka §论战的问题:要不要进行民族革命、推翻“满清”统治; 要不要进行民权革命、建立共和政体; 要不要实行土地国有、平均地权; 革命会不会引起帝国主义干涉使中国招致瓜分。
§论战的结果:
1906年7月《新民丛报》求和,《民报》不允 1907年11月,《新民丛报》停刊
§逐渐成熟于1898年出版《清议报》
§达到顶峰于1902年《新民丛报》上发表 《新民说》、《少年中国说》等一系列文章
梁启超等维新派报刊政论家在创作实践中, 继承了早期维新思想家王韬、郑观应等人的政 论传统,创造出一种通俗自由新颖的政论文体, 当时人称为“时务文体”、“新文体”或“报 章文体”。
陈少白 (1869—1934) 原名闻绍, 字少白, 广东新会人。 《中国日报》 第一任社长
主要宣传内容:
揭露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和卖国罪行, 宣传反清革命和资产阶级民权思想; 与保皇派报刊进行论战
革命党人宣传舆 论阵地,重要的 活动据点
中国日报馆还出 版《中国旬报》
* “苏报案” (1903.6.29-1903.7.7)
前情:推荐宣传邹容《革命军》 导火线:章太炎《康有为与觉罗君之关系》 两江总督魏光焘派人到上海﹐会同租界当 局对《苏报》进行迫害。 陈范﹑章士钊等先期走 避﹐章太炎﹑邹容等6人 被捕。章太炎被判监禁 3年﹐邹容被判监禁2年。 《苏报》也被查封。
《万国公报》1895.8.17创,双日刊,每期刊论 说1、2篇,发达最高3000份,出版3个月,45册。
1895.11.京师强学会成立,改《万国公报》为 《中外纪闻》,成为正式机关报,创刊于12月16 日。1896.1.20查禁强学会及《中外纪闻》。
1895.11,上海强学会成立,机关报《强学报》于 1896.1.12创刊
三、辛亥革命时期的新闻事业
1.资产阶级革命派报刊的兴起
2.资产阶级革命派报刊的发展
3.第二次国人办报高潮
(1)国内改良主义报刊的再生与发展 《时报》、《大公报》、《东方杂志》等 (2)国内、外革命报刊的发展
仅日本东京,革命党人创办了十几家刊物 国内形成上海、港穗、武汉三大报刊中心
国人办报活动的兴起与发展
十九世纪后期至二十世纪初期的 中国新闻传播事业
一、国人办报活动的兴起阶段 二、维新变法运动与第一次国人办报高潮 三、辛亥革命时期的新闻事业
一、国人办报活动的兴起阶段 1.先声 (1)林则徐 译《四洲志》 “了解夷情” “以夷制夷” 战, & 魏源 编《海国图志》 “师夷长技以制夷”、 “知己知彼,可款可 匪证奚方,孰医瞑眩” (2)洪仁玕《资政新篇》及其主要新闻观点 (3)王韬《循环日报》及其办报主张
一、国人办报活动的兴起阶段 二、维新变法运动与第一次国人办报高潮 三、辛亥革命时期的新闻事业
三、辛亥革命时期的新闻事业
1.资产阶级革命派报刊的兴起
(1)香港《中国日报》 (1900.1.5)
兴中会创办的第一份机关报
辛亥革命后迁至广州
1913.8.被袁世凯广东代理人查封 孙中山(1866-1925) 伟大的革命先行者, 1894年在檀香山成立兴中会。
《大公歌》(乔羽、国华) 一笔在手写大公 风云激荡百年兴 何谓大公 忘己为大 无私谓公 一笔在手为民众 肝胆热血报国情 功过谁评 丹心一片 历史常青 千古风流意气雄 万水千山寻大公 大公何在 人间正道是大公
中国迄今发行时间最长的中文报纸 1949年以前影响力最大的报纸之一 创刊:1902年6月17日,天津,英敛之 富商王郅隆为主要经济资助人
二、维新变法运动与第一次国人办报高潮 5.维新派报刊的历史作用与对中国报业的贡献 (1)资产阶级维新派的办报活动在中国近代 史上发挥的进步作用 资产阶级思想启蒙;救亡图存;变法… (2)维新派的办报活动对我国近代新闻事业 发展做出的贡献 冲破“言禁”;政治家办报;报章新文 体…
二、维新变法运动与第一次国人办报高潮 1. 《万国公报》、《中外纪闻》、《时务报》 等维新派报刊的创办 2.第一次国人办报高潮的出现 维新变法运动期间的国人办报活动,显著特 点:报刊数量大、办报地区广、报刊品种多。 (1)数量骤升
1896-1898的3年间,国人新办中文报刊105种。 * 对比:1873年(昭文新报创刊)-1895年的22年 间,国人创办中文报刊不到20家。
《万国公报》、《中外纪闻》基调是“公车上 书”中的思想与主张,重点不甚突出。 《强学报》集中反映了维新派的政治要求。宗 旨:“广人才,保疆土、助变法、增学问、除 舞弊、达民隐”。(《开设报馆议》)
《时务报》(旬刊),国人自办的第一份杂志。 1896年在上海创刊,由黄遵宪、梁启超、汪康年 等人创办。梁任主笔,汪任总(经)理。
以变法图存为宗旨,分设论说、谕折、京外近事、 域外报译等栏目。由于议论新颖,文字通俗,数 月之内,销行万余份。有力推动了维新运动。
翌年,梁启超去湖南,仍遥领该刊。由于张之洞 横加干预,汪康年总理管起主笔,汪梁之间矛盾 激化,梁启超愤而辞职,自第55期后再无梁文, 排式也与前不同。 光绪下谕“将《时务报》改为官报,派康有为督 办其事”。终于1898.8.8.停刊,共出69期。
“时务文体”特点(梁启超语): §“纵笔所至不检束” §“务为平易畅达,时杂以俚语、 韵语及外国语法” §“条理明晰,笔锋常带情感”
“介乎仅为少数学者所懂的古 文,及劳动者所能了解的俗语之 间。” ——【英】李提摩太
二、维新变法运动与第一次国人办报高潮 1. 《万国公报》、《中外纪闻》、《时务报》 等维新派报刊的创办
* 梁启超
中国近代史上政治家办报第一人
“舆论界之骄子”
一生创办、主编或参与编创的报刊达20种 以上,其主编《中外纪闻》、《时务报》、 《清议报》和《新民丛报》等都是中国近 代报业史上成就较大、影响较深的报刊。
*“时务文体” *代表作品——《少年中国说》
梁启超政论风格:
§开始形成于《时务报》(《变法通议》)
一、国人办报活动的兴起阶段
二、维新变法运动与第一次国人办报高潮
三、辛亥革命时期的新闻事业
近开报馆,名曰新闻,政俗备 存,文学兼述,小之可观物价, 琐之可见士风。清议时存,等 于乡校,见闻日辟,可通时务。 (上光绪帝第二书) 宜令直省要郡各开报馆,州县乡 镇亦令续开,日月进呈。并备数 十副本发各衙门公览,虽宵旰寡 暇,而民隐咸达,官慝皆知 。 (上光绪帝第四书)
(2)队伍中的大多数,为维新派所办
* 数据:维新派在全国创办学会30多个, 创办报刊50多种,开设学校50多所。
(3)所办新报数量最多的地方——上海
1896-1898年间,上海创办40余种,占同 时期全国所办报刊总量的40%以上。以《时务 报》影响最大。
* 对比:从1857年上海第一家中文刊物《六 合丛谈》到1895年间,国人上海所办报刊仅5种。
* 思考:《民报》获胜的原因何在?
§论战的意义:
政党报刊论战 真正的战斗的民主主义宣传 资产阶级革命派向保皇派发动的一次全面 的政治进攻 资产阶级民主思想得到传播,三民主义深 入人心,为辛亥革命作了思想准备 论战培养和锻炼了大批革命骨干 政论文和驳论文空前发展
报纸是维系中央政权、加强集中统一领导的有力 工具,可以通过报纸去“禁朋党之弊”,以消除 种种弱本强末的离心力量。
报纸是实现民主统治的手段可以通过报纸这一桥 梁,沟通太平天国领导集团和民众之间的公议。 报纸具有教育民众,移风易俗的作用。
报纸具有监督政府的作用。要求报纸内容真实, 文风朴实。 设立新闻馆,设臵新闻官, “准卖新闻篇”等主张。
1896.6.26. 创刊于上海
创办人:胡璋
由其日本籍妻子生驹悦 出面向日本驻沪总领事 馆注册。
发展三阶段——
胡璋阶段:1896-1900,多刊社会新闻; 陈范阶段:1900-1902,一度致力于保皇 立宪的宣传; 陈范、章士钊阶段:1902-1903,倾向革命、 言论日趋激烈。
三、辛亥革命时期的新闻事业
1.资产阶级革命派报刊的兴起
2.资产阶级革命派报刊的发展
(1)《民报》创刊
1905.11.26. 东京 孙中山《发刊辞》 同盟会机关报
宗旨:
宣传“三民主义” 的政治纲领 1910.2.终刊,共26期
2.资产阶级革命派报刊的发展
二、维新变法运动与第一次国人办报高潮 1. 《万国公报》、《中外纪闻》、《时务报》 等维新派报刊的创办 2.第一次国人办报高潮的出现 3.变法流产与流亡报刊
《清议报》(旬刊),1898年梁启超创办于日本 横滨,改良派在海外的第一个机关报。 《新民丛报》(半月刊),1902创刊梁启超创办 于日本横滨,白报纸印刷,改良派最有影响的机 关报。
1.资产阶级革命派报刊的兴起
(1)香港《中国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