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历史_百家争鸣知识汇总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仁 ←--中庸调和--→ 礼




个人道德修养
外在规范约束
• 2、天道观:敬畏天命,但又做淡化处理,注重政治和人事
• 3、历史观:“信而好古”,试图恢复三代的制度,但也不排斥与时俱进的改良
• 4、经济思想:重义轻利
• (2015·全国Ⅱ卷·24)古代儒家学者批评现实政治,往往称颂夏、商、周“三代”之 美,甚至希望君主像尧、舜一样圣明。这表明了儒者
• A.不能适应现实政治 B.反对进行社会变革 • C.理想化的政治诉求 D.以复古为政治目标
• (三)教育观
• 办学: 开办私学、有教无类--打破贵族垄断教育
• 教学:(1)教:因材施教、循循善诱等

(2)学:①态度:实事求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②方法:学思关系、温故而知新等

(3)目标:学而优则仕;全面发展—“六艺”
【春秋战国】前770年-前221年,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分裂时期,也可以统称为 东周时期。西周时期,周天子保持着天下共主的威权,是统一的国家。平王东迁以 后,东周(都邑东移)开始,周室衰微。春秋战国分为春秋时期和战国时期,其分 水岭是三家分晋。春秋因鲁国编年史《春秋》而得名,诸侯争霸,春秋五霸。 “战 国” 一名取自于西汉刘向所编注的《战国策》。形成七雄并立局面。
(二)形成原因
1、经济:铁力牛耕出现,生产力大发展,农工商业繁荣;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 确立,封建小农经济形成
2、政治:分封宗法制瓦解,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政治环境宽松 3、阶级:奴隶主贵族衰弱,新兴地主阶级崛起;“士”阶层活跃受重用 4、文化:学术下移,私学兴起。(天子失官,学在四夷) 一定时期的文化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发展的产物(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 《诗》即《诗经》,我国历史上第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的诗歌
• 《乐》是隶属周王室司乐的音乐作品,现《乐》已失传
• 《礼》,又称《周礼》、《周官》,是周王室的宗伯管理的典章制度。
• (四)典籍整理:
• 1、整理古籍:六经—诗、书、礼、易、乐、春秋 2、言论:被弟子编成《论语》
Hale Waihona Puke Baidu
• 【六经】六部儒家经典。这六部古籍并非孔子所作,而是在孔子之前早已存在。孔子 仅仅是对它们做了一些整理工作。
• 《周易》是群经之首,是一部博大精深的哲学著作。
• 《书》,又称《尚书》,周王室所藏的政治文件
• 【士】先秦时最低级的贵族阶层,多为卿大夫的家臣。春秋末年以后,逐渐成为统 治阶级中知识分子的统称。也是古代四民(士、农、工、商)之一。
• 分封宗法制瓦解,士阶层在原有社会结构中解放出来。诸侯争霸渴求人才,为士崛 起创造条件, “养士”之风盛行。
• 士的崛起,意味着一个以“劳心”为务、从事精神性创造的专业文化阶层形成,中 华民族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注定要受到他们的深刻影响。
• 【儒家思想】: “儒,柔也,术士之称”,早期的儒指商周时期专门负责冠婚丧祭 时司仪的祭官。属于早期的知识分子阶层,称为术士。
• 儒家思想,儒家思想也称为儒教或儒学,由孔子创立,在总结、概括和继承了夏、 商、周三代尊尊亲亲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形成的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
• 先秦时期,只是诸子之一,平等竞争。
• ★ 儒家
• 一、孔子:创立儒学
• (一)生平:春秋晚期鲁国人(山东曲阜),名丘,字仲尼,没落贵族,早年周游 列国宣传自己的主张,被受冷遇,晚年回到鲁国,致力于教育和典籍整理,儒家思 想的创始人。在儒家思想成为官方正统思想后,孔子逐渐神圣化,被后世统治者尊 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师、万世师表。孔子祭祀也一度成 为和上帝、和国家的祖宗神同等级别的“大祀”。
【百家争鸣】
(一)含义、概念: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 局面。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1、“百家”:是泛指,意为数量多,主要有:儒家,墨家、道家、法家、阴阳家、 杂家、名家、纵横家、兵家、小说家等十家。
2、“争鸣”:代表各阶层,各派政治力量的学者或思想家都希望按照本阶级的利益 和要求,对宇宙、社会对万事万物作出解释,于是他们著书立说,广收门徒,争相 发表自己的见解。
• (二)思想主张:
• 1、核心主张:“仁”和“礼”的思想
• (1)“仁”:处理人际关系的基本准则
• ①内容:“仁者爱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 ②要求:忠恕之道,忠,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恕,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统治者推行德治,爱惜民力,用“德”教化百姓,反对苛政和刑杀
• ③评价:有利于抑制暴政,缓和阶级矛盾;
• 秦始皇时"焚书坑儒"受到重创, • 汉武帝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 它是中国影响最大的流派,也是中国古代的主流意识。儒家学派对中国,东亚乃至 全世界都产生过深远的影响。
• 儒家以春秋时孔子为师,以六艺为法,崇尚“礼乐”和“仁义”,提倡“忠恕”和 不偏不倚的“中庸”之道,主张“德治”和“仁政”,重视道德伦理教育和人的自 身修养的一个学术派别。儒家强调教育的功能,认为重教化、轻刑罚是国家安定、 人民富裕幸福的必由之路。主张“有教无类”,对统治者和被统治者都应该进行教 育,使全国上下都成为道德高尚的人。在政治上,还主张以礼治国,以德服人,呼 吁恢复“周礼”,并认为“周礼”是实现理想政治的理想大道。
• ③评价:有利于规范人际行为和社会秩序 ;恢复过去的制度,带有保守色彩
• (3)中庸之道:
• ①含义:处理事情不偏不倚,恰到好处
• ②目的:协调“仁”和“礼”的关系。仁注重和谐人际关系,但模糊上下尊卑,礼 是等级规范,易激化矛盾,只有仁、礼结合,才能建立规范有序而又和谐温情的社 会。
• ③目标:在人人道德自觉的基础上建立一个礼乐文明的社会。(理想化的政治诉求)

体现了人道主义精神,和谐人际关系

爱有等差,“尊尊”、“亲亲”
• (2)“礼”:针对春秋时期“礼崩乐坏”的局面
• ①内容:“周礼”, 指西周建立的以分封制和宗法制为核心的等级名分制度
• ②实践方法:“克己复礼”,要求人们行为符合“礼”的准则;
• “正名”,按照周礼矫正混乱的社会等级秩序,达到名正言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