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古代中央行政管理体制沿革
中国古代中央行政管理体制的发展变化

中国古代中央行政管理体制的发展变化中国古代行政管理体制的发展变化是中国历史上政治演变的重要方面,各个朝代的行政管理体制均有相应的特点,经历了不同的变化和发展过程。
这些变化不仅反映出中国古代政治思想的演进,也揭示了中国古代社会政治制度的发展轨迹,对于我们深入了解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和治理体系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中国古代行政管理体制的发展可以分为几个主要阶段:封建制度初步确立阶段、集权不断加强阶段、封建体制逐渐瓦解阶段等。
在封建制度初步确立阶段,中国的政治组织主要围绕诸侯国展开,政权分散,权力分散,政权相对较弱。
封建制度的确立为中国古代行政管理体制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标志着中国政治制度从部落联盟向封建国家的过渡。
这一阶段的中国古代行政管理体制主要以封建君主体制为主,政治机构庞杂,权力分散,相关部门主要利用分封制度来维护集权。
随着集权的不断加强,中国古代行政管理体制逐渐走向集中化,政治组织也逐渐开始向相关部门集中。
在秦朝时期,秦始皇推行统一政权,废除了分封制度,建立了统一的行政管理体制。
这一时期,相关部门的权力得到了强化,政治机构得以集中,国家实现真正的统一。
秦始皇的行政管理体制对后世影响深远,成为中国古代行政管理体制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随着封建制度的逐渐瓦解,中国古代行政管理体制也经历了一系列的变革。
隋唐时期,中国实现了两统一,建立起了严密的管理体制,促进了政治经济的繁荣发展。
唐代的行政管理体制进一步加强,政治机构更加完善,权力更加集中。
唐代是中国封建制度达到鼎盛的时期,相关部门的权力得到了巩固和发展。
唐代的行政管理体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成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演变的一个重要时期。
宋代是中国古代行政管理体制的又一个重要时期。
在宋代,中国政治制度出现了一定的变革,主要表现为集权得以巩固,相关部门实力增强。
宋代的行政管理体制相对比较规范化,政治机构更加完善,管理体制更加科学化。
宋代政治制度的变革,为中国古代行政管理体制的不断发展奠定了基础,成为中国政治制度演变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论中国古代中央集权体制的形成、延续及其当代启示

论中国古代中央集权体制的形成、延续及其当代启示contents•引言•中国古代中央集权体制的形成目录•中国古代中央集权体制的延续•中国古代中央集权体制的当代启示•结论与展望CATALOGUE 引言论述主题引入目的意义论述目的和意义采用历史文献研究、比较分析、案例研究等方法,结合政治学、历史学等相关理论,对中央集权体制进行综合性研究。
论述范围和方法方法范围CATALOGUE中国古代中央集权体制的形成部落联盟到国家形成分封制与郡县制的并行先秦时期政治制度的演变郡县制的全国推行官僚制度与选拔机制秦始皇的统一六国秦汉时期中央集权体制的建立隋唐时期中央集权体制的发展CATALOGUE中国古代中央集权体制的延续强化皇权,削弱地方权力完善科举制度,选拔优秀人才宋元时期中央集权体制的巩固僵化保守,难以适应时代变革明清时期,中央集权体制逐渐僵化,官僚体系保守,难以适应时代的变革。
这使得中国在近代以来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西方列强侵略,中央集权体制遭受冲击随着西方列强的侵略,中国中央集权体制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冲击。
一系列的战争和不平等条约使得中央政府的权威严重受损,地方势力逐渐崛起。
明清时期中央集权体制的衰落与变革中央集权体制在中国古代历史中的长期存在原因自然经济条件01地理环境因素02文化传统影响03CATALOGUE中国古代中央集权体制的当代启示以人民为中心古代中央集权体制在某种程度上忽视了民众需求,当代国家治理体系应注重以人民为中心,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依法治国古代中央集权体制强调法治,对当代国家治理体系建立有重要启示,即国家治理必须建立在法治基础之上,确保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精简高效古代中央集权体制机构庞大,当代国家治理体系应注重机构精简、提高行政效率,降低国家治理成本。
当代中国国家治理体系的建立与完善统一思想古代中央集权体制注重社会稳定,对当代的启示是,国家治理应时刻关注社会稳定,防范和化解重大风险。
稳定压倒一切选拔优秀人才古代中央集权体制对当代国家治理的启示1 2 3防范权力滥用避免僵化保守预防官僚主义当代中国国家治理中应避免的问题与风险CATALOGUE 结论与展望政治稳定经济发展文化传承中国古代中央集权体制的价值与意义当代中国国家治理的发展与挑战治理体系现代化多元化挑战全球化背景未来研究方向与目标深化历史研究国际比较研究创新治理策略THANKS 感谢观看。
国家行政管理制度在中国历史上的演变

国家行政管理制度在中国历史上的演变中国历史上,国家行政管理制度的演变经历了多个阶段,其变化不止涉及国家政治制度,还关系到社会经济和文化变革。
从封建社会到现代社会,不同的行政管理制度对国家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封建社会时期,行政管理制度主要由地方官员和皇帝统治,省、县、乡、村等级制度是基础。
这一时期的行政管理制度难以适应国家的经济发展,留下了许多不利于社会进步的弊端。
在明代,明太祖朱元璋改革干部选拔制度和任用标准,提高了官员素质,但依然无法根治腐败和官员权力滥用。
清朝时期,行政管理制度的变化较为显著。
清朝分设六部和十三衙门,设立内廷和外廷两个行政管理机构,使得行政管理机构和监察机构分离,完善了国家行政管理制度。
同时,清朝重视科举制度,选拔人才公正公开,为行政管理制度的稳定发展打下基础。
在近代史上,国家行政管理制度的改革成为了不断推进社会进步和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
自清朝末年以来,先后出现了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新文化运动、抗日战争等历史事件。
这些事件极大地推动了行政管理制度的改革和完善。
20世纪50年代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行政管理制度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变革。
这一时期的行政管理制度充分借鉴了苏联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经验,确立了以无产阶级专政为核心的行政管理制度,同时采取“大锅饭”等集体化措施,以便于统一管理和分配国家资源。
1980年代以来,中国的国家行政管理制度发生了深刻变革。
在“改革开放”以后的20多年里,以“权力下放”为核心的管理改革大大地推动了行政管理制度的时代进步。
国家相对于社会的调节作用大大增强,中央和地方之间的政府职能逐步转移,公正效率大幅提高。
至此,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历史上的大量行政管理制度的变迁影响深远。
从宋代“三省制”到明初“历制”,再到清朝时期的“六部衙门制”和“内廷外廷制”,历经千年的封建社会,在近代时期逐步顺应社会变革推陈出新。
它们共同为后来的社会主义制度奠定了基础,并使得改革开放以来的行政管理制度更加灵活、公正和民主。
中国古代君主专制制度的演变过程

中国古代君主专制制度的演变过程篇一:中国古代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演变1、中国古代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演变(1) 含义:君主专制指国家政权统治形式,君主掌握最高权力,臣下必须服从君主;中央集权指国家政权分配形式,国家权力(军、政、财大权)集于中央,地方必须服从中央。
核心在于:皇帝控制国家核心人事大权,地方和中央必须绝对服从皇帝。
(2)发展历程:秦朝建立→两汉巩固→隋唐完善→北宋加强→元朝新发展→明空前强化→清到顶峰。
⑶两对矛盾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始终围绕两对矛盾展开,即:一是地方与中央权力的矛盾;二是集中到中央的权力由谁来掌握。
一方面,西汉的七国之乱、东汉末的军阀割据、唐朝的安史之乱和五代十国的割据局面,都是由于地方权力过大,中央对地方失去控制而形成的。
另一方面,相权、宦官专权、外戚专权等现象,从本质上讲都是君主专制质变的产物,也是危及皇权专制的重要因素。
最能体现国家机器特征的是两种机构:官吏和军队。
官吏任免权和军权是国家权力中最基本的,这两个权力能否集中到中央是中央集权和地方割据的关键。
⑷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历史作用①加强君主权力。
秦始皇确立皇权至上的专制制度:从两汉到唐朝,王国、豪强、士族、节度使都曾是威胁中央集权和皇权的大问题;宋太祖在加强中央集权的同时强化了皇权;明清时期封建专制制度空前加强。
②加强思想控制。
秦始皇的焚书坑儒,汉武帝的独尊儒术,明清的八股取士,清朝的文字狱。
从控制对象的范围看、是由镇压反对派儒生,到控制官吏选拔,再到控制和镇压全体汉族地主与人民。
③中央机构。
秦始皇时期三公九卿;隋唐时期三省六部制;明清时期废丞相,设内阁,增设军机处,中央机构的设立和职权完全服从于专制君权的需要。
④官吏选拔制度。
秦汉时期官吏由皇帝任免,魏晋南北朝时期由士族世袭,隋唐时期实行科举制,明清时期八股取士。
⑤对地方的控制。
秦汉时期的郡县制,王国问题的解决,士族势力的消亡,藩镇割据势力的强大与解决。
第三讲_中国古代中央行政体制

明太祖坐像
但六部主要仍是执行机构,决策事务皇帝一个人 是忙不过来的。据载洪武时曾“八日之间,内外诸 司奏札凡一千六百六十,记三千二百九十一事 ”。 于是从文学侍从之臣中选人帮助。
➢师长、多亚,军事性的职官。左师、中师、右 师。亚是师以下的高级武官,有亚旅、亚任、亚 侯、马亚、多马亚。
➢巫、卜,神职官。女为巫,男称觋(xi)。卜, 又称贞人、占人,商代后期有百余名。
(三)西周
西周的官制是在商代的“内服”和 “外服”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与商代不 同的是,西周的官僚机构更加庞大,职官 的名目更加繁多,行政体制更加系统。这 种演变趋势,反映了西周国家机器的完备 和王权的强化。
分管各种事务的官职:
牧正、乐正、车正、疱正、御 (主管驾御战车)、遒人(主管宣 示命令)、太史(主管天文历法档 案)、官占(主管卜筮)、瞽师、 御龙(负责王之生活娱乐)、啬夫 (主管的中央官为“内服”官,有宰、卿事、 多尹、御事、事、师长、多亚、巫、卜、臣等, 号称“百僚庶尹(《尚书·酒诰》)”。 ➢宰,总管事务,为王之近臣。早期属于王家生 活服务范围的官员,后来逐渐转入到国家政务方 面,天官冢宰为百官之长,冢宰又称太宰,凡与 其他五卿并列时,称太宰 。伊尹曾为汤“宰”。
四、隋唐时期的中央行政体制 (一)隋代的三省六部制
隋朝在中央机构中设置三师、三公及 尚书、门下、内史、秘书、内侍五省。
三师与三公是给予大臣的荣誉虚职。 五省当中,秘书省职务较优闲 ,内 侍省多是宦官。
(一)隋代的三省六部制
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

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中央集权制度是一种国家政权的制度,以国家职权统一于中央政府,削弱地方政府力量为标志。
中国古代的政体即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主要特征是皇帝个人专断独裁,集国家最高权力于一身,从决策到行使军、政、财大权都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
公元前221 年,秦始皇在统一六国以后就着手建立和健全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以巩固其对全国的统治,此后,这种政治体制在中国延续了2000 多年。
1、萌芽于战国(1)理论上,战国时期,韩非子提出建立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国家。
(2)实践上,战国时期,秦国商鞅变法,规定废分封、推行县制,实行中央集权制度。
2、建立于秦朝特点:把专制主义的决策方式和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有机地结合起来。
(1)确立皇帝制,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制,地方实行郡县制,颁布秦律。
(2)统一度量衡、货币和文字。
(3)焚书坑儒,加强思想控制。
3、巩固于西汉特点:重新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直接统治;将儒家思想改造为适应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需要的指导思想。
(1)实行刺史制度;颁布“推恩令”和“附益之法”,解决王国问题。
(2)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4、完善于隋唐特点:用分权的办法来加强君权;官员选拔规范化、制度化。
(1)实行三省六部制,使封建官僚机构形成完整严密的体系,削弱相权、加强皇权。
(2)创立和完善科举制,扩大了官吏的来源。
5、加强于北宋特点:强干弱枝,在中央集权的基础上地方分权;皇帝掌握从中央到地方的军事、行政、财政和司法等大权,铲除了封建藩镇割据的基础。
(1)集中军权:解除朝中大将和地方节度使的兵权,设“三衙”“三帅”统领禁军,但只负责禁军的日常管理和训练,并无调兵和发兵之权。
调发军队之权在枢密院,形成互相牵制,防止专权和兵变的发生(2)集中行政权:设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分割宰相的政、军、财权;派文官做知州,同时设通判监督,互相牵制。
2(3)集中财权:在各路设转运使,管理地方财政。
古代行政管理机制沿革

古代行政管理机制沿革中国素来以历史悠久著称于世,产生了许多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和各类优秀的管理人才,出现了汉、唐、宋、明、清等走在世界历史前列的强大王朝。
历代统治者在国家治理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但由于当时的历史局限性和阶级局限性,又有一些落后的制度。
而对中国行政制度史的研究,不仅是学术上的重要课题,而且还在于以史为鉴。
鉴往知来,掌握历史发展规律,明了时代的趋势。
因此,本文试图通过对秦朝至清朝的中央行政管理体制的产生、发展及其演变过程给以规律性认识,对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进行比较,并作一定的探讨。
一、中国古代中央行政管理体制沿革(一)秦汉时期的三公九卿制公元前221年,秦朝统一六国,秦王嬴政建立了大一统的中央集权的秦王朝,首创在中国封建社会延续2000多年的皇帝制度。
为了巩固封建统一,秦始皇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加强中央集权,如“海内为郡县,法令由一统”,[1](P16)“建皇帝之号,立百官之职”等[2](P16),建立了第一套比较完备的、系统的国家管理机构———金字塔式的中枢行政系统。
皇帝处于这一系统的顶端,拥有最高的行政、司法、军事、财政、人事等各方面的权力,“天下之事无大小皆决于上”,[3](P16)且这些权力是不受任何限制的。
其次是“三公”,为秦代国家的中央中枢决策机构,协调皇帝处理国家大事。
“三公”即指丞相府、太尉府和御史大夫府。
丞相府是秦代中央最高的中枢决策机构,其职能是“掌丞天子,助理万机”。
[4](P273)太尉府为秦代中央最高军事机构,御史大夫为秦代中央最高监察机构。
“九卿”作为秦代中央的行政执行管理机构,则位于第三层次,分别为奉常、郎中令、卫尉、太仆、廷尉、典客、治粟内史、宗正、少府等,分别掌管皇室、警卫、礼仪、农业、司法、民族和外交事务等。
九卿也各有其属吏,上与三公府对口,下与郡县连接,将皇帝及中枢机构的决策,传达到具体的执行部门,并负责指导监督执行。
可见皇帝的私人事务机构与国家行政事务机构互相混杂、交织在一起,是封建社会早期国家机构设置的一种特色。
对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认识

从秦朝以来中国古代的政治体制都是中央集权制度,包括专制主义和中央集权。
专制主义指最高统治者(皇帝)独自掌握权力,是就中央的决策方式而言的;中央集权指中央对地方拥有统帅权,地方听命于中央,是就中央与地方设三司,进一步削弱地方势力。
除此之外,明朝还遍设厂卫特务机构,实行八股取士,这些都是强化中央集权制度的突出表现。
清朝增设军机处,大兴文字狱,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对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认识
●河北衡水中学 张丽琴
{学科加油站}
·积累站·
书省、门下省的印章才是合法的;
唐制对皇权的某些制约因素,如封驳制度;
臣权力地位提升,会对皇权产生一定的制约作用。
另外,官僚体系下的谏官制度对皇权的制约作用也不可忽视。
修史的传统:中国古代史官会记载皇帝言行,原则上皇帝是不能过问的,这对于想青史留名的皇帝来说有很大的约束力。
4.君主专制的空前强化并不意味着封建制度有强大的生命力
明清时期,皇帝通过设置厂卫特务机构、文字狱、密折制等非正常的手段进行国家管理,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这一时期,国家正常的内在调节机制在逐渐失灵,封建制度的生命力也在逐渐减弱,随之走向衰落。
5.不能认为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落后于西方(雅典)的民主制度
任何一个国家的制度建设都与本国国情密切相关,中央集权制度是中国古代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在封建社会的前期发挥了积极作用,在多方面推动了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不能与西方古代的民主制度简单对比。
思考2: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产生了哪些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下,中央行政管理体制的变化与调整呈现出以下几条规律:围绕皇权的行使而形成的双轨辅政机制;不同的行政管理体制之间具有明显的因袭、继承性;皇权与相权之间的矛盾是促使行政管理体制发生变化的内在原因;体制外的因素介入行政运作等。
通过对中国古代中央行政管理体制的研究与探讨,得出以下几点启示:权利互相制约是保证国家政治活动有序进行的基本前提;加强监察权的独立性与权威性是防止私权公权化的重要手段;机构设置应适应于社会经济变化发展的需要;参谋职权的界定应明确规范。
目录摘要 (1)目录 (1)正文 (2)一、中国古代中央行政管理体制沿革 (2)(一) 秦汉时期的三公九卿制 (3)(二) 隋唐时期的三省六部制 (4)(三) 五代十国和北宋时期的二府三司制 (5)(四) 金、元和明初时期的一省六部制 (5)(五) 明清时期的内阁六部制 (6)二、中国古代中央行政管理体制发展规律 (6)(一) 围绕皇权的行使而形成的双轨辅政机制 (6)(二) 不同的行政管理体制之间具有明显的因袭、继承性 (7)(三) 皇权与相权博弈促使行政管理体制发生变化 (7)(四) 体制外的因素介入 (8)参考文献 (8)论中国古代中央行政管理体制沿革中国素来以历史悠久着称于世,产生了许多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和各类优秀的管理人才,出现了汉、唐、宋、明、清等走在世界历史前列的强大王朝。
历代统治者在国家治理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但由于当时的历史局限性和阶级局限性,又有一些落后的制度。
而对中国行政制度史的研究,不仅是学术上的重要课题,而且还在于以史为鉴。
鉴往知来,掌握历史发展规律,明了时代的趋势。
因此,本文试图通过对秦朝至清朝的中央行政管理体制的产生、发展及其演变过程给以规律性认识,对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进行比较,并作一定的探讨。
一、中国古代中央行政管理体制沿革(一) 秦汉时期的三公九卿制公元前221 年,秦朝统一六国,秦王嬴政建立了大一统的中央集权的秦王朝,首创在中国封建社会延续2000 多年的皇帝制度。
为了巩固封建统一,秦始皇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加强中央集权,如“海内为郡县,法令由一统”“建皇帝之号,立百官之职”等,建立了第一套比较完备的、系统的国家管理机构———金字塔式的中枢行政系统。
皇帝处于这一系统的顶端,拥有最高的行政、司法、军事、财政、人事等各方面的权力“, 天下之事无大小皆决于上”且这些权力是不受任何限制的。
其次是“三公”,为秦代国家的中央中枢决策机构,协调皇帝处理国家大事。
“三公”即指丞相府、太尉府和御史大夫府。
丞相府是秦代中央最高的中枢决策机构,其职能是“掌丞天子,助理万机”。
太尉府为秦代中央最高军事机构,御史大夫为秦代中央最高监察机构。
“九卿”作为秦代中央的行政执行管理机构,则位于第三层次,分别为奉常、郎中令、卫尉、太仆、廷尉、典客、治粟内史、宗正、少府等,分别掌管皇室、警卫、礼仪、农业、司法、民族和外交事务等。
九卿也各有其属吏,上与三公府对口,下与郡县连接,将皇帝及中枢机构的决策,传达到具体的执行部门,并负责指导监督执行。
可见皇帝的私人事务机构与国家行政事务机构互相混杂、交织在一起,是封建社会早期国家机构设置的一种特色。
西汉中央机构的设置基本上是承袭秦制而略有变化,仍以“三公”、“九卿”各府为主体。
但随着社会的发展,较秦代而言,西汉机构组织更为健全,职能更加完善,分工亦更细致。
东汉时期的国家机构,仍大体承制西汉原则,但也作了一些调整。
如东汉初“三公”各府机构名称已演变为:司徒府、太尉府和司空府(即西汉时的丞相府、太尉府和御史大夫府) 。
其中,太尉府作为东汉中央最高军事机构,位于“三公”之首,不仅掌管武事,同时也分管诸多行政管理事务,是东汉“三公”机构职权发生变化的标志之一。
东汉时期国家机构设置变化的另一标志是尚书台成为中枢决策机构,架空了“三公”府。
光武帝刘秀信任并重用身边的侍臣———尚书,使原归于少府寺的尚书台机构职权日益隆重。
而尚书台“六曹”机构的设置,行政分曹办公,使行政机构的职能趋向完备,为以后“六部”制机构的设立奠定了基础。
总体而言,三公九卿制的行政体制,对于国家行政管理的需要,还不十分适应。
这主要体现在管理国家政务与管理皇家事务的机构没有明确分开,而且行政执行机构中管理皇家事务的机构所占比例大;一些重要的职能还没有专门机构负责执行;此外,九卿的官署还未固定,职无常守现象也较普遍。
表明在君主专制政治生态形成之始,行政体制及其运作,还处于初创和探索阶段。
(二) 隋唐时期的三省六部制三省六部制是隋唐时期的中央行政管理体制。
隋唐时期,尤其是唐朝,是我国封建社会发展的鼎盛时期,国家政权机构建设也发展到了一个崭新的阶段。
隋朝建国之初,统治者杂采南北朝时期其他各朝机构设置的体例,正式置设并完善了“三省”、“六部”制的机构设置格局。
即中书省:拟制章奏,出纳诏令;门下省:主掌审核、驳诏及谏议,大凡中书省所拟之诏令章策,均要经门下省,发现失误处即行驳回,以减小过失;尚书省:中央最高行政事务管理机构,主掌“六部”。
尚书省所辖“六部”,即吏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民部。
唐朝建立后,唐初的国家机构大体上沿袭了隋代国家行政体制,中央机构以“三省”、“六部”为核心。
到了唐代前中期,为强化君权“, 三省”分权,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互相制衡,彼此牵制,带来了一系列的弊端。
互相牵制变成了互相掣肘,造成了办事拖拉,互相扯皮,政令难行的恶果。
鉴此,唐高宗便在太宗时合中书、门下于“政事堂”议事的基础上,又另置“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行使宰相的权力。
“三省”长官官职不再轻易授人,中书、门下的职能范围开始缩小。
唐玄宗时,为了解决因中书省事杂、文书冗滞所带来的冗弊和进一步加强皇权的需要,正式设立了翰林学士院。
翰林学士院置建后,与“中书门下”共掌中枢,并逐渐侵夺了“中书门下”的部分权力。
翰林学士与“三省”的长官们不同,他们与皇帝的关系非常密切。
学士们大都是皇帝的心腹,对皇帝是言听计从,所以,皇帝对他们比较放心,也容易控制和驾驭。
从唐宪宗至昭宗末期,是唐朝宦官专权的鼎盛期,这股依附于皇权的恶势力,对它所依附的皇权构成严重的威胁。
宦官专权,皇权逐渐被架空,唐朝的统治急速滑向衰败。
总之“, 唐代统治者将国家行政管理机构与宫廷事务机构截然分开,职能分工更趋细致、明确,逐渐形成了系统”,反映出唐代统治阶级在治国经验方面的积累和政治上的成熟。
但本质上仍是集权,皇权仍然得不到有效的制约。
(三) 五代十国和北宋时期的二府三司制二府三司制是五代十国和北宋时期的中央行政管理体制。
鉴于唐末五代藩镇割据造成的“内重外轻”的局面,宋朝统治者把加强中央集权制视为立国之本“, 在政治与行政上采取了周密的措施来加强中央集权和皇权,在中枢机构建制方面,以二府三司制取代了隋朝的三省六部制”。
“二府”即政事堂和枢密院,对掌文武二柄,同为宰相之任。
政事堂,袭唐制,全称“中书门下政事堂”,简称中书。
枢密院简称枢府,为国家最高军政机关,其首长为枢密使,多为文官充任,其职能是掌“军国机务,兵防、边备、戎马之政令,出纳密命,以佐邦治”。
“三司”为五代和宋代的最高财政机关。
唐末,为筹财用,以户部、度支、盐铁三司主国家财用出纳,三司之名始出。
宋立,因其制,以三司总国计,号计省,设三司使一人,有“计相”之称,其职能是“掌邦国财用大计,总盐铁、度支、户部之事,以经天下财赋而均其出入焉”。
二府三司制将行政权与军权分离,互不统辖,直接对皇帝负责,“这是一个重大的调整措施,籍以分割相权,三师(太师、太傅、太保) 三公(太尉、司徒、司空) 形同虚设,位尊而权无”。
为了强化皇权,宋代统治者还通过“分化事权”、“官与职殊”的方法来削弱官员权力,官职分离,名不符实。
官职只是用来标明其品秩、俸禄、章服的依据,而不掌实权,实权掌握在“差遣手中”,这种方法固然使权力掌握于皇帝一人手中,但也造成了宋代官员冗员过多,行政开支始终高居不下的局面。
(四) 金、元和明初时期的一省六部制一省六部制是存在于金、元和明初的中央行政体制。
由于元朝疆域辽阔、远超前代,国事繁多,而三省制的症结在于决策程序繁多,各部门互相推诿,导致行政效率低下,因而不利于统治。
若实行一省制,将事权集中,则能提高行政效率,从而达到避免行政失败的目的。
元世祖忽必烈深受启发,决定袭金旧制,实行一省制。
即废除唐宋以来的门下、中书、尚书三省,并立制,只设一个中书省,其长官中书令由皇太子挂名担任,是皇权延伸的象征。
“一省”代替“三省”标志着唐宋以来的分权制的终结,由多轨辅政制转变到单轨辅政制;也标志着集权政治的高度强化,同时也进一步强化了机构的操作意识,提高了权力。
由于元代以中书省为最高行政机构,而以六部为其下属机构有利于朝廷分管各种政务,而形成一省六部制。
“六部”为掌管天下官吏选授政令的吏部;掌天下户口钱粮田土政令的户部;掌天下礼乐祭祀朝会燕享贡举政令的礼部;掌天下郡邑邮驿屯牧政令的兵部;掌天下刑名法律政令的刑部和掌天下营造百工政令的工部。
总之,这些变化是适应元朝长期统治的不稳固的局面的,也对地方布施政令和高度集权制提供了更多的可行性。
(五) 明清时期的内阁六部制内阁六部制是明清两代的中央集权体制。
明朝统治者鉴于“权臣乱政”和中书省丞相权力过大而危机皇权的教训,改革旧制,废除丞相制度,以内阁制代替沿用了1500 多年的宰相制度,由皇帝直接统帅六部。
通过提高六部的地位,皇帝可以更有效地指挥各部的工作,同时,又便于把全部权力高度集中于君主之手,进一步加强皇权。
总之,内阁只是明朝中央最高的辅政机构,其职能是顾问、参谋、决策等,而六部才是明朝中央最高行政机构,直接对皇帝负责,分任朝政最高一级行政机关,其职能是执行、管理、协调各项政务。
清朝前期中央政权的行政机构在形式上承袭了明朝的机构体制,吏、户、礼、兵、刑、工六部仍是主要的行政管理机构。
清王朝于雍正年间新设置了一个中枢机构———军机处,逐步取代满贵族议政的制度,削弱了内阁承旨出政的权力,使之成为一个徒有虚衔,却又不得干预机务的经办例行公事的机关。
随着许多机密大事、军国要务都由军机处办理,内阁宰辅已是名存实亡。
军机处则成为清朝皇帝维护君主专制体制的得力工具,行使“军国大计,罔不总揽”的职能,这些改变有利于封建主义中央集权制的进一步加强和皇权强化的需要。
同时“, 在这种体制下,中央政府的行政、军事、财政、司法诸权均集中于皇帝一身,国政治理是优是劣也完全视皇帝个人的素质与能力了”,其弊端也显而易见。
二、中国古代中央行政管理体制发展规律通过对中国历代中央行政管理体制演变的大致梳理,我们可以总结出中国古代中央行政管理体制发展体现出以下几条规律。
(一) 围绕皇权的行使而形成的双轨辅政机制皇权在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体制下是不受任何限制的,皇帝拥有最高的行政、司法、军事、财政、人事等各方面的权力,掌管天下事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