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地理(期末论文)
关于中国历史地理论文

关于中国历史地理论文历史地理学是研究历史时期人类地理环境变化,以及环境与人类和人类社会发展关系的学科。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中国历史地理论文,供大家参考。
中国历史地理论文范文一:中国历史地理学的发展基础和前景【内容提要】中国历史地理学具有悠久的传统,也是一门符合现代科学原理的新兴学科。
由于中国拥有长期延续的文献记载,涉及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很广,包括多样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景观,在中国发展历史地理学有举世无双的优势。
在气候和环境变迁长时段观察等方面,中国历史地理学可望对人类的未来作出独特的贡献。
已在进行的“中国历史地理信息系统”(CHGIS)是一个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项目,将使中国的历史地理研究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本文还对历史地理研究如何为现实服务,如何提高研究水平发表了看法。
历史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历史时期的地理现象及其规律,是地理学的分支。
但由于历史地理的研究主要依靠历史文献,必须运用历史学的研究方法,其成果在很大程度上为历史学所用,也被看作为历史学的一个二级学科。
中国历史地理学不仅具有历史地理学的共性,而且具有中国的个性。
这是由于这门学科在中国有与其他国家不同的发展过程,也拥有举世无双的优越条件,正因为如此,中国历史地理学可望对学术的进步和人类的未来作出独特的贡献。
中国历史地理学具有悠久的传统也是一门符合现代科学原理的新兴学科历史地理学的起源至少可以追溯到我国最早的地理学著作《禹贡》。
这篇托名于大禹的著作实际产生在战国后期,距今也有二千多年了。
《禹贡》虽然是以记载传说中的大禹治水后的地理状况为主,却包含了对以往地理现象的追溯,含有历史地理学的成分。
而且由于其中的内容来源不一,并不排除一部分记载来自战国后期以前的时代,可以说,中国人注意并记录以往的地理现象,开始于战国以前。
成书于公元1世纪的《汉书·地理志》,既是一篇内容丰富的当时代地理著作,也堪称中国第一篇历史地理专著,因为它所记述的对象并不限于西汉一朝,而是“采获旧闻,考迹《诗》、《书》,推表山川,以缀《禹贡》、《周官》、《春秋》,下及战国、秦、汉”,对见于历史典籍记载的重要山川地名作了考订注释。
中国历史地理论文

高州行政规划变迁及其风俗文化摘要:高州是一个富有独特风俗文化的城市,孕育了一代代优秀而又有特色的后代,同时也孕育了一种独特的高州文化。
本文通过对高州的历史由来及其行政规划变迁的介绍,使更多人了解高州人,理解高州独特的风俗文化。
关键词:高州行政规划变迁历史由来风俗文化年例高州目前的行政规划高州市,位于粤西南部,东近南海,南踞鉴江平原,西连广西北靠云开大山,扼粤桂六县市要冲,是广东省茂名市代管的一个县级市。
交通便利,通信发达,基础设施完善,配套服务齐全,自古以来便是一个人杰地灵,经济文化繁荣昌盛的粤西重镇。
2008年,高州市行政区域面积3276平方公里。
全市户籍人口426295户1676769人,比上年减1184人,男性891469人,女性785300人,男女性别比为1.13:1。
高州人绝大部分是汉族,少数民族是近来工作、结婚从外地迁来的。
汉族包含有广府民系、客家民系及福佬民系,使用语言为粤语、客语(涯话)和闽南话(黎话),通用粤语。
其中客家民系大约有30万人,主要分布在高州东部和东南部、东北部的泗水、谢鸡、根子、分界、新垌、云潭、大坡、马贵、深镇等镇;福佬民系零星分布在与电白交界的几个镇和西部一些镇,基本上已融入广府民系。
高州市总面积3276平方公里,其中山地面积377万亩,耕地面积80万亩。
它包括了437个村委会,40个居民委员会,5770个村民小组,市人民政府驻潘州街道,邮编:525200。
区号:0668。
粤语拼音:Gouzeo xi,普通话拼音:Gaozhou shi。
它共辖23个镇,5个街道办,分别有:谢鸡镇、新垌镇、云潭镇、根子镇、分界镇、泗水镇、石鼓镇、镇江镇、沙田镇、荷塘镇、南塘镇、石板镇、荷花镇、潭头镇、东岸镇、大井镇、长坡镇、平山镇、深镇镇、古丁镇、马贵镇、大坡镇、曹江镇、潘州街道、山美街道、宝光街道、石仔岭街道、金山街道。
历史由来“高州”这个地名概由“高凉郡”演变而来。
一说高凉郡以今高州市曹江镇银塘的高凉岭而得名。
历史地理学论文

湖广填四川探究2014141492091 刘桐李引言——我来自四川乐山,听闻祖父辈的老人曾说过我们家族曾经不是四川人,而是在清朝时迁入四川的。
对此我略有一些兴趣,遂对这段历史有一探究竟的想法。
湖广填四川是发生在清朝的一次大规模移民,江西、福建、广西等十几个省份都在移民的行列之中。
四川之所以要“填”,是人口极度稀少,需要充实。
明末清初30年战乱,四川被祸最惨。
1644年,张献忠率领农民起义等入川,12月称帝建立政权,国号“大西”,定成都为“西京”。
四川成了四战之地:明军滥杀,清军滥杀,地方豪强滥杀,乡村无赖滥杀邀功,张献忠也有滥杀之嫌。
继而是南明与清军的战争;还有吴三桂反清后与清军的战争。
四川人民遭到了一次次的战乱和屠戮。
据官方统计,1668年四川成都全城只剩下人丁7万人。
一些州县的户口存损比例,原有的人口只剩下10%或20%。
四川全省残余人口约为60万人。
康熙七年,四川巡抚张德地忧心忡忡地向康熙皇帝上了一道奏折,表露出强烈的忧患意识。
他说:“我被皇上荣幸地任命为四川的最高地方官员,来到这片饱受战火摧残的地方一展宏图。
但现在当我站在满目疮痍的昔日天府,增赋无策,税款难征,使我感到局促不安、寝食俱废。
我等下官受皇上差遣,惟有精忠报国效忠朝廷。
经过几日思索,我觉得要重振四川天府之美名,惟有招徕移民开垦土地,重建家园,除此似无别的良方上策。
”《明清史料·户部题本》。
张巡抚的这次上书直接导致了清政府决定进大规模移民。
但移民的人从哪里来呢?康熙皇帝听取有关部门的汇报后,正式颁布了一份名为《康熙三十三年招民填川诏》的诏书,下令从湖南、湖北、广东等地大举向四川移民。
但是,光是有政令,没有好处和优惠的话,怎么会有人原理千里迢迢的来到四川呢?于是,清政府颁布了一系列的经济优惠政策顺治六年(1649)朝廷颁布《垦荒令》,顺治十四年(1657)户部颁布《垦荒劝惩则例》,明文规定奖励垦荒有功者,并把垦荒的多少与户口的增减作为对地方官的考核依据,康熙时进一步修改垦荒条例,规定了各种优惠政策,鼓励招徕流民开垦荒地。
中国历史地理论文

开封市历史地理演变
中国历史地理 姓名:梁铁芹封市现隶属于河南省,北濒黄河,西依郑州,南同许昌、周口毗邻,东与商丘、山东接壤,是一座由国务院第一批公布的历史文化名城,它不仅是六朝古都之一,而且还是七朝都会 ,在中国古代发展史上具有很高的历史地位,也在我们每个开封市民的心里留下了刻骨铭心的烙印!在古代社会,我市政区名称、地域范围不断调整变更,城市等级也是时升时降,期间经历了两千七百多年复杂的历史演变过程,直到1954年我市成为开封地区行署所在地,河南省辖市,政区名称、管辖范围才算基本上确定下来。
②《东京梦华》杜本礼、高宏照、暴拯群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5页 (汉)《汉书·志》班固撰 颜师古注《地理八·陈留郡》卷28,中华书局1964年版,第1559页 ③ (汉)《史记》司马迁撰 赵志远、张鹏主编《秦始皇本纪》卷6卡是维吾尔出版社2002年版,第30页
关于开封城的最早记载出现在西周大一统时期,为周文王之子毕公高所筑,但这只能作为一种传说对待①。春秋时,那时的开封被称为仪,是卫国的一个普通的小城邑,很不起眼,根本就不可能有发展的空间和机会。其中有正史记载的开封城出现在郑庄公(BC743—701)时代。此时,东周政权无力保持天下一统的局面,王室衰微,列国争霸,开封地处中原,成为兵家必争之地。郑庄公为开疆拓土,命令大臣郑邴在郑国东南筑成“仓城”(今古城村西北),为储粮藏粟之处,定名“启封”。现在的开封就是由仪邑、启封发展而来的。战国时,韩哀侯元年(BC376)韩国灭郑,启封属韩。而作为战国七雄之一的魏国为避强大的秦国的压迫,在惠成王六年(BC364)把魏都由安邑(今山西夏县)迁到了大梁,筑大梁城,并于城郊开鸿沟(浚水),引浦田之水,故大梁亦称浚仪。“浚仪,故大梁。魏惠王自安邑徙此”②就是明确的记载。这是我市在五代以前唯一一次被定为国都的标志,由一般的县治城市忽然上升为魏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由不为众人所知的小庙变成闻名遐迩的皇城,为大梁城的发展提供了良好契机,在开封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当时的大梁城“北据燕赵,南通江淮,水陆都会,形势家饶”,城内商贾云集,络绎不绝,“除田宅外无空地,人民车马往来日夜不休”,出现了一百三十多年的短暂繁荣。此外,还形成了著名的大梁文化。可以这样说,大梁城在战国魏时期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这是五代以前开封发展的鼎盛时期。秦朝时,秦王政“二十二年,王贲攻魏,引河沟灌大梁,大梁城坏,其王请降,尽取其地”③ 大梁城遭受了致命的破坏,战国魏为其发展所做的贡献几乎消逝殆尽,这是很让人遗憾痛惜的。魏国灭亡以后,秦一统天下,在地方上推行郡县制,开封以败亡之城的身份被秦降为浚仪县,归三川郡中的砀郡管辖,再次成为一个微不足道的县治城市,由盛极一时的王畿重新回到最先的起点,失去了往日的风光和荣耀,其落差是相当大的。而秦所立的浚仪县、启封县就是今日开封县的前身。西汉初,启封县为避汉景帝刘启讳,改称“开封县”,意谓“开拓封疆”,这就是开封名称的历史渊源。汉武帝时,浚仪由兖州陈留郡管辖,是一个州郡治城市,政治地位有所上升。“陈留郡,十七城。陈留、浚仪、尉氏、雍丘、襄邑、外黄、小①
中国历史地理论文

我国行政区划的沿革行政区划就是国家为了进行分级管理而实行的国土和政治、行政权力的划分。
一般说来,行政区划是以在不同区域内,为全面实现地方国家机构能顺利实现各种职能而建立的不同级别政权机构作为标志。
行政区划的层级与一个国家的中央地方关系模式、国土面积的大小、政府与公众的关系状况等因素有关。
而且充分考虑经济联系、地理条件、民族分布、历史传统、风俗习惯、地区差异、人口密度等客观因素,将全国的地域划分为若干层次大小不同的行政区域,设置相应的地方国家机关,实施行政管理。
行政区划以国家或次级地方在特定的区域内建立一定形式、具有层次唯一性的政权机关为标志。
行政区划因不同的国家结构形式而不同。
所以,每一个时代的不同的行政区划都很有代表性,能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各个时代的特点,研究每个时期的行政区划,对了解我们国家很有帮助!我们国家历史悠久,上下五千年,一路走来,经过漫长的历史变迁,逐渐形成了独特的行政区划制度。
就让我们回到过去,探个究竟,看看我国的行政区划都经历了那些变革,有怎样的发展,最后形成现在的制度。
中国古代到现今的行政区划大致可以划分为以下六个时期:萌芽时期(先秦)、郡县制时期(秦、汉)、州制时期(魏晋南北朝、隋)、道(路)制时期(唐、宋)、行省制时期(元、明、清)、和现在的省、较大城市、县、乡并存的“四级行政区划制度”。
萌芽时期,在我国遥远的古代,社会发展到了一定的时期,为了能更好的进行统治,开始出现了初始的行政区划。
这个时期约从公元前21世纪至公元前3世纪,即从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政权——夏朝开始,到秦始皇统一中国、确立郡县制为止。
”。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社会的进步,逐步出现了私有制,产生了阶级,形成了国家。
统治阶级为维护其统治地位,有效地控制被统治阶级,需要实行分区分级管理,于是产生了形成各种各样行政区划的可能性。
但是,并不是产生国家的同时也必然出现行政区划。
夏、商两代和西周,都还没有完善的地方行政制度,当时也不可能对整个国家进行全面的行政区划,无论是“方国”,还是“诸侯国”,都是一个个独立的国家,与夏、商、周王朝之间都只是松散的臣属关系。
历史地理论文(共五篇)

历史地理论文(共五篇)第一篇:历史地理论文历史地理学学科属性认识摘要:如果要对历史地理学下定义,那么蓝勇教授所著的《历史地理》(第二版)的导言的便明确了:历史地理学是研究历史时期人类地理环境变化,以及环境与人类和人类社会发展关系的学科。
但如果你要明确历史地理学科的属性的话,这个就比较混乱了。
简单的来说,学术界主要有四种观点。
其中对于历史地理学属于一门独立的综合性学科的观点,其论据主要是:时空结合的理念和人地关系研究的切入点。
当然最终历史地理学是否成为独立的学科,还是取决于其研究成果等因素。
关键词:历史地理学学科属性独立综合学科经过近百年的发展,中国的历史地理学在历史沿革的基础上,学习西方的历史地理学理论与实践,通过史念海、谭其骧、侯仁之等大师学者的继承与发展,形成了如今的规模。
在全国高校的历史系的教学中,有些将历史地理作为了专业必修课,有些是专业选修课;而在一些高校的地理系也开设了历史地理课程。
一、历史地理学科属性的几种观点长期以来,对于历史地理学的学科归属问题学术界的争议都比较大,大概来说,主要有这样四种观点。
第一种观点是认为历史地理学是历史学的辅助学科。
在我国,由于在这一学科内以及其他从事该学科研究的学者大都来自历史学界,所以,从旧时代到20世纪60年代初都有些学者把它看做为历史学的辅助学科。
在苏联这种观点持续到70年代。
苏联许多著名的历史地理学学者也赞同这一看法,伦纳德盖尔克就直接说历史地理学是纯粹属于历史领域。
第二种观点是认为历史地理学是一门地理科学。
这一理论的到了我国著名的历史地理学家谭其骧、侯仁之、陈桥驿、马正林等几位先生的认同,以及欧美国家大多历史地理学者的认同。
赫纳特在1927年指出:就其考察方式来说,历史地理学是一门地理科学。
而且就西方《历史地理学》杂志的作者结构来看,核心作者均为地理学作者,表明西方学术界对历史地理学科归属的认同。
第三种观点是认为历史地理学是历史学与地理学的一门交叉学科,也是边缘学科。
中国地理历史论文

美国近代农业的发展概要:美国依靠着优越的自然条件和发达的科技手段,成为了当今世界农业最为发达的国家。
本文通过对美国农业地理条件的分析,和对美国农业特点的综述,详尽的展示了美国大国成为一个农业大国的原因和特点,最后从美国成功的背后得到我国应该去学习的地方,因地制宜的发展农业,我国最终也可以成为农业的大国。
关键词:美国农业科学技术创新法律产业化商品化农业现代化宏观调控区域化一体化保护体系交通目录:美国农业地理特点 (1)美国农业的特点 (2)启示 (3)参考文献 (3)纵观当今世界,农业发展最发达的当属美国。
美国地处北美大陆南部,北邻加拿大,东濒大西洋,西临太平洋,南接墨西哥和墨西哥湾。
国土面积937万平方公里。
美国是世界上城市化程度最高的国家之一,城市人口占全国人口的75 %以上,因此农村就更显得地广人稀。
美国的务农人口在1870年开始以后,逐年下降。
美国自然资源丰富,发展农业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
本土为北温带和亚热带气候,佛罗里达南端属热带气候,阿拉斯加为亚寒带大陆性气候,夏威夷则是热带海洋性气候。
全国大部分地区雨量充沛而且分布比较均匀,平均年降雨量为760毫米。
土地、草原和森林资源的拥有量均位于世界前列。
土质肥沃,海拔500米以下的平原占国土面积的55 %,有利于农业的机械化耕作和规模经营,2000年美国农业用地为4.183亿公顷,其中耕地面积约占国土总面积的19 %,为1.79亿公顷,人均为0.62公顷。
美国还有永久性草地2.4亿公顷,森林和林地2.65亿公顷。
美国农业也有些不利的条件,如山脉多是南北走向,北方的寒流可以长驱直入,影响南部地区作物的生长。
美国有丰富的淡水资源,与加拿大交界的五大湖驰名于世,其总面积有24.5平方公里。
美国靠着其得天独厚的自然地理条件,加上“以农立国”的传统和完备的农业支持保护体系,使得美国农业可以持续稳定发展的重要保障。
美国依靠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迅速在国内大力发展农业,使得美国拥有今天傲然的成绩。
《中国历史地理》

《中国历史地理》中国历史地理是研究中国境内地理环境对历史发展产生影响的学科。
中国地域辽阔,地形复杂多样,这对中国的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历史地理的研究范围包括中国境内各个地区的地形、气候、水文、土壤、植被等自然地理要素,以及这些地理要素对历史人文活动的影响。
地形起伏不平,山脉纵横交错,形成了中国的自然屏障,给中国历史上的战争、迁徙、交通等活动带来了一定的影响。
比如,长江流经中国南方地区,为南方地区提供了便捷的交通和良好的农业条件,使得南方地区的发展相对较快。
而黄河则是中国北方地区的母亲河,虽然黄河泛滥频繁,但也为北方地区的农业生产提供了丰沛的水源。
气候是地理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中国地域横跨亚热带、温带和寒带,气候类型多样。
南方地区气候温暖湿润,适合农业生产和人口聚居;而北方地区气候寒冷干燥,农业生产条件较为困难。
这也导致了中国历史上南方地区相对较为发达,而北方地区相对较为落后。
水文资源在中国历史上也扮演了重要角色。
中国拥有众多的河流湖泊,这些水系为中国的农业生产和交通运输提供了便利。
比如长江是中国第一大河,其流域广阔,水资源丰富,为中国南方地区的农业生产提供了重要的支撑。
而中国最大的淡水湖鄱阳湖也位于江西省,为当地的渔业和农业提供了宝贵的水源。
土壤是农业生产的基础,也是地理环境的重要要素之一。
中国土壤类型丰富多样,各地的土壤肥沃程度不同。
南方地区由于气候湿润,土壤养分丰富,适合农作物的种植,而北方地区的土壤则相对贫瘠,较为适合畜牧业的发展。
这也导致了中国历史上南方地区农业相对较为发达,而北方地区则以畜牧业为主。
植被是地理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保护水土资源、维持生态平衡起着重要作用。
中国植被类型多样,有森林、草原、沙漠等。
中国南方地区植被茂密,有着丰富的森林资源;而北方地区植被稀疏,草原面积较大。
这也为南方地区的农业生产提供了有力的支持,而北方地区则以畜牧业为主要经济活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明末清初的“湖广填四川”摘要:明末清初“湖广填四川”是中国移民史上的大事件,它对四川地区的方方面面均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就这一事件简要叙述鄙人的浅见,希望有助于人们深入认识明末清初四川的政治、经济、文化状况以对今天的西部大开发有所帮助。
关键词:明末清初;湖广填四川;影响。
一:明末清初“湖广填四川”的背景明末清初“湖广填四川”的历史大背景是明末清初人口大锐减。
《四川通志》载:“蜀自汉唐以来,生齿颇繁,烟火相望。
及明末兵燹之后,丁口稀若晨星。
”在明末清初,四川遭受了一场大浩劫。
在这个地域上,长期处于大规模的战争之中:1639年明末农民领袖张献忠起事入川,1644年第二次入蜀后建立大西政权,地主武装、清军、南明军一起攻向起义军,次年十一月,张献忠在西充阵亡,使川人死亡过半;1647至1650年,明军内部争权夺利,战火不断;1650至1659年,张献忠余部孙可望、刘文秀进入四川,在川北与清军激战;1660至1664年,清军镇压义军,搜捕明军残余分子;1673至1680年清军平西王吴三桂叛乱,攻入四川,其叛军与清军的“三藩之乱”历时七年。
这些战争持续达三十多年,地主杀起义农民,农民杀反动地主,满人杀汉人,汉人杀满人,“杀得鸡犬不留”。
明末清初旷日持久的战乱,使四川社会经济遭受空前的摧残和破坏,人口凋敝。
清初四川巡抚张德地在上任途中见所过州县境内人户“非数十家,或十数家,更有止一二家者,寥寥孑遗,俨同空谷”[1]。
川东地区亦饱受战乱蹂躏,“各属尤空旷,草蓬蓬然植立,弥山蔽谷,往往亘连数十里无人烟[2]”以致地方大小官员纷纷上奏:“蜀省有可耕之田,而无可耕之民,招民开垦,洵属急务”[3]据官方统计,1668年四川成都全城只剩下人丁7万人。
一些州县的户口存损比例,原有的人口只剩下10%或20%。
四川全省残余人口约为60万人。
在大规模的战争中,不断地轮番拉锯厮杀,尸横遍地,瘟疫随战乱接踵而至,“大头瘟”、“马眼睛”、“马蹄瘟”、瘟疫及天灾接踵而至,境内人口锐减,耕地荒芜。
在这个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清王朝为了解决四川劳动力和生产粮食的问题,采取“移民垦荒”的举措,全国包括湖北、湖南在内的湖广省等十余个省的移民相继到四川定居,其中来得最多的是湖北、湖南省。
据统计这次移民的持续时间长达一百多年,入川人数约一百多万人,其中湖北、湖南省的人数达一半之多。
二:清政府对“湖广填四川”采取的对策与移民热潮。
清朝初年,四川由于受战争影响人口锐减,但四川素有天府之称,土壤肥沃、水资源充沛,适宜于农业发展,因此吸引了大量的移民。
迁入四川地区的人口主要来自湖南、湖北、广东、福建、江西等地。
对于向四川移民,清政府是积极鼓励的。
中央政府在移民政策上给予了进川移民极大的优惠。
一是社会地位的确认和保证。
康熙十年,定“各省贫民携带妻子入蜀开垦者,准其入籍”[4]。
二十九年,“定入籍四川例。
时四川民少而多荒地,凡他省民人在川垦荒居住者,即准其子弟入籍考试”[5]。
二是经济上的实惠。
在土地所有权问题上,“凡流寓愿垦荒居住者,将地亩给为永业”[6]。
辟土地起科年限一缓再缓,先是“准令五年起科”,后来又宣布早地十年起科,水田六年起科。
[7]这一点对无地和少地的贫苦农民具有强烈的吸引力和推动力,于是他们蜂涌入川。
清朝中期是移民的热潮,尤其是康熙和雍正时期。
康熙二十九年“定入籍四川例”明文规定:“四川省民少而荒地多,嗣后流寓之民情愿在川省垦荒居住者,永行禁止。
[8]即在移民迁入四川后,不得再随意迁出。
雍正时,仅潮、惠二府和嘉州进川人户,“一县之中,虽少亦有千人。
以有入川人民各县计之,不下万余。
[9]”这些迁出地区由于土地贫瘠、人多地少,当地农民不得不远走他乡,寻找出路,而土地肥沃、人烟稀少的四川自然就成了他们的首选之地。
据甘汝来说,“潮、惠二府,嘉应一州,所属各县,或系层岩叠峰之区,或系海边斥卤之地。
此两府一州属生齿最繁,田畴甚少,耕佃资生之民,终岁劳苦,止供输租,不敷口食,所以,一闯川省田土肥美,欣然悦往”[10]湖南、湖北到四川的移民也很多。
从乾隆八年(1743)到十三年(1748),包括广东在内的湖南人户,“由黔赴川就食者共二十四万三千余”[11]。
三:“湖广填四川”对四川人口的影响。
(一)人口大幅增长,劳动力增加。
移民涌入,加上人口的自然增长,四川人口的数量增长很快,到乾隆中期,平原地区已移民的大量涌入,加上人口的自然增长,四川人口的数量增长很快,到乾隆中期,平原地区已经出现人口过剩的迹象,“昔之蜀,土地为忧,今之蜀,人满为患”[12]。
从乾隆十四年至嘉庆二十四年的70年间,四川的人口从250余万增长到2560余万,增长924%,至道光三十年,四川人口超过江苏,跃居全国首位,一直保持至今。
通过移民,四川地区地广人稀的状况得到缓解,人口大幅增加,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得以顺利进行,四川从新变的繁荣起来,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人们过上了安居乐业的生活。
(二)改变的川东地区的人口构成。
大量的移民迁入川东,形成“土著绝少”“客民尤多”的鲜明特色,极大地改变了川东地区的人口构成,其中,尤以湖广移民所占比例最大。
严如煌《三省山内风土杂识》云:“(川东)民多外省搬人,而湖广之人尤多;”道光《夔州府志》卷16《风俗》亦载:“夔郡土著之民少,荆楚之众多”,甚至有“楚之风俗即夔之风俗”之说。
当然,也存在着湖广移民分布较少的地区。
如川东北部的阆中、达县等县移民就以陕西人为多。
这是因为毗连陕西及湖广移民在向南北扩散的过程中呈递减规律分布的缘故。
湖广移民究竟在川东移民中的比例为多少呢?一些县志中的《氏族志》给我们提供了相当有价值的材料。
民国《云阳县志》卷23《族姓》收录了178个大姓家族,迁自湖广者有121家,占75%;民国《合川县志》卷9《士族》记载外省移入107个氏族,湖广籍为80家,同样占75%,如果保守一点估计,川东地区两湖移民所占比例在70%左右。
无庸置疑,湖广移民是川东移民的主体,“湖广填四川”也绝不仅仅是一句民间传说,而是证据确凿的历史事实。
四:“湖广填四川”对四川农业的影响。
(一)劳动力增加,土地大量开垦。
人口的大量涌入使农业发展有了充足的劳动力,山区的农业垦殖大幅增加。
中央政府对土地开垦采取鼓励政策,明文规定:“凡流寓愿垦荒居住者,将地亩给为永业”。
垦辟土地起科年限一缓再缓,先是“准令五年起科”,后来又宣布早地十年起科,水田六年起科。
这一点对无地和少地的贫苦农民具有强烈的吸引力和推动力,土地开垦大量增加。
(二)新农作物的推广。
四川山区恶劣的地理环境和自然条件制约着对土壤肥力、光照气候、水利灌溉有不同程度要求的稻、麦、粟等传统农作物的生产,这些作物不仅产量低,而且大部分山区不宜推广种植。
迫切需要新的适宜山区环境的农作物品种来代替它们。
从十六世纪开始传人我国的美洲高产耐旱粮食作物玉米、番薯、土豆等迎合了这种需求。
这些品种传入后,不仅成为山区农业垦殖的主要内容,而且引起了种植业结构的深刻变化。
由于玉米“种一收千,其利甚大”,番薯“亩可得数千斤,胜种五谷几倍”,土豆亩产亦可达数十石,山民们见有利可图,纷纷放弃传统农作物品种,争相种植。
]立竿见影的效益和富余的粮食又招徕更多的移民,同时刺激着人口的快速增殖。
最终的结果是导致移民们更加疯狂地砍伐山林,铲除植被,一切可供开垦利用的土地几乎都种上了玉米、番薯和土豆。
它们成为山区最主要的、播种面积最大的农作物。
从某种意义上来讲,移民在本地区农业垦殖的过程可以视为玉米、番薯、土豆的引种和推广的过程。
五:“湖广填四川”对四川工商业的影响。
(一)移民促进手工业的恢复和发展。
在大量移民入川的人口中,许多人本来就是手工业者,他们携带先进的手工业技术入川,在四川直接作为技术工匠进行手工业活动,如铸鼓匠人等等。
他们的到来无疑有利于四川手工业的恢复和发展。
工厂手工业的恢复和发展尤以盐业的恢复和发展最为典型。
盐业的恢复和发展的动因在于人口的迅速增加,人口大幅增加使得人们对盐的要求大幅增加。
巴蜀地区自古就盐业资源丰富,开发历史悠久,而移民的大幅增加使得巴蜀各大盐场重新恢复了活力并有所发展,直至咸丰年间因“川盐济楚”而达到最高峰。
(二)移民促进了商业的发展。
由于移民的大幅增加,农业和手工业都逐渐恢复和发展,在此基础上,商业也获得了长足发展,商业往来更加频繁,商业繁荣起来。
四川盆地素有“天府之国”之称,各种物产资源非常丰富,与外省的商业往来也比较频繁,随着移民的大量增加,商业变得繁荣起来。
外省移民入川促进商业发展主要体现在一下几个方面:其一,移民为经商而入川。
随着四川手工业的恢复和发展,商业繁荣起来,大量的商机吸引了许多外来移民,许多外省人大多是为了经商而入川。
其二,移民入川后选择经商。
商业的发展使商机大量增加,许多人为了发家致富放弃了原来的工作,转行经商。
其三,移民经商带动本地人经商。
许多四川本地人本来只从事农业和手工业生产,但受外来移民和商业暴利的影响,纷纷开始从事商业活动。
总之,农业和手工业的恢复和发展促进了商业的繁荣。
六:“湖广填四川”对四川文化的影响。
“湖广填四川”也给四川地区带来了诸多的文化影响,随着“湖广填四川”,外来人口的大量流入,巴蜀文化那种有地方特色与地域风格的文化体系受到了冲击,以前四川人的思维沉寂与定势被打破了,而融入了许多新鲜和灵气,文化从内敛性走向包容性。
梁启超在《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中论述南方文化时说:“南方其气温和,其土地饶,其谋生易,其民族不必为一身一家之饱暖是忧,故常达观于世界之外”,巴蜀文化亦是如此。
辽阔宽广的四川盆地为中心,奇岭与秀江为点缀的地理环境犹如一个强大的磁场,长期以来积累起丰厚的经济实力和文化底蕴。
由于优越的自然条件和温和的气候,造就了他们温顺柔和、独立谨慎的性格特点。
纵观整个中国历史我们不难发现,四川这一隅之地长期以独立的形式而存在,因此其在文化方面也体现出内敛性。
但是伴随着几次重大战事的发展,四川经济出现了暂时性的窒息,大量外来人口的出现在文化层面上带来的异样冲击不可避免的出现了。
同样的,移民的客家人由于要在新客居地立足,必须面对重重困难,团结互助显得尤为重要。
所以,他们提倡“天下客家是一家”,要求客居他乡的同族人或同宗人精诚团结。
而且信奉“一个好汉三个帮,一人值得十人当”,“帮来帮去,石头变豆豉”。
土客文化相互影响与交融是一段接纳、包容和吸收的漫长过程,也造就了如今巴蜀地区人民团结互助、坚忍不拔、开朗勇敢的鲜明性格。
由于战乱造成的生灵涂炭、民不聊生。
也因为迁徙过程中的生离死别,路途艰辛,人民也开始体会到个人力量的渺小,于是原来的四川人民便和外来的移民一起,重建家园,恢复生产,共同推动着当地的经济复苏和发展进程。
而移居的客家人从心底深处也以来自中原而感到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