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古籍中
中医药的常用古文献典籍

中医药的常用古文献典籍1.《黄帝内经》:我国现存成书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集中反映了我国古代的医学成就,由《素问》和《灵枢》两部分组成。
2.《神农本草经》:系统整理南北朝以前中药学资料的本草著作,被誉为中药学的经典之作。
3.《雷公炮炙论》:是唐代药物学家陈藏器编写的炮制专著,对中药的炮制方法进行了详细论述。
4.《本草经集注》:南朝梁陶弘景所撰,是对《神农本草经》的重要补充和修订,对于中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5.《重修政和本草》:宋徽宗时官修的药典,是在唐本草的基础上进行增补修订的。
6.《本草纲目》:明代李时珍所著,是中国古代药物学集大成之作,内容包括了大量医药理论和实践知识。
7.《伤寒论》:张仲景所著,总结先秦两汉时代的医学成就,创造性地将医学理论与临床实践紧密结合,称为“众方之祖”。
8.《金匮要略方论》:也是张仲景所著,主要论述内科杂病的辨证论治。
9.《巢氏诸病源候论》:巢元方所著,是一部病因病理学巨著,记述了许多疾病的症状、病因及治疗原则。
10.《温疫论》:吴又可所著,专门研究瘟疫病症及其治疗方法。
11.《难经》:又称《黄帝八十一难经》,是一部以问答形式论述中医理论和临床问题的重要著作。
12.《千金要方》:唐代孙思邈所著,内容包括了内、外、妇、儿、五官等各种疾病的治疗经验和技术。
13.《备急千金翼方》:也是孙思邈所著,与《千金要方》互为补充,进一步丰富了中医临床实践的内容。
14.《景岳全书》:明代张介宾所著,是一部综合性的医学巨著,涵盖了中医学的各个方面。
15.《医宗金鉴》:清代吴谦等编撰,是清代官修的大型医学丛书,对后世产生了重要影响。
16.《针灸甲乙经》:晋代皇甫谧所著,是我国现存最早的针灸专著,对针灸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17.《小儿药证直诀》:宋代钱乙所著,是我国儿科医学的经典之作。
18.《外科正宗》:明代陈实功所著,是我国古代外科医学的重要参考书籍。
19.《本草求真》:清代赵学敏所著,是对《本草纲目》进行增补修订的一部中药学著作。
中国古代医学典籍

伤寒杂病论在医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确立中医辨证论治体系
《伤寒杂病论》的出版确立了中医辨证论治的理论体系,为后世 中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对后世医学的影响
该书对于后世的医学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了学习和研究中 医的必读经典之一。
世界医学的贡献
作为中国古代医学的杰出代表,《伤寒杂病论》也对世界医学做出 了重要贡献,被誉为世界医学宝库中的瑰宝之一。
黄帝内经的主要内容
人体生理
详细阐述了人体的五脏六腑、 经络气血等生理结构和功能, 为理解人体生命活动提供了基
础。
病理与诊断
分析了各种疾病的成因、发展 过程和症状,并提出了望、闻 、问、切等多种诊断方法。
治疗原则与方法
提出了因时、因地、因人制宜 的治疗原则,以及针灸、药物 、按摩等多种治疗方法。
养生之道
中国古代医学典籍
汇报人: 2023-11-20
目录
• 伤寒杂病论 • 黄帝内经 • 本草纲目 • 神农本草经
01
伤寒杂病论
著作背景与作者
背景
《伤寒杂病论》是中国古代医学中的 一部重要著作,成书于东汉时期。当 时,疫病频发,医学知识迫切需求, 该书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
作者
该书由著名医家张仲景所著。张仲景 是中国古代医学史上杰出的医学家之 一,被誉为“医圣”。
强调了预防疾病的重要性,提 倡学理论
阴阳五行
运用了阴阳和五行学说,认为人 体与自然界都是阴阳对立统一、 五行相生相克的。人体的健康和 疾病都与阴阳五行的平衡与失调
密切相关。
藏象学说
提出了藏象学说,认为五脏六腑 是人体各种生理功能的核心,通 过观察和分析五脏六腑的变化,
弘扬中医药文化
中医药古籍管理与保护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中医药古籍是传承中医药文化的重要资源,但在管理与保护方面存在一些问题。
以下是一些常见问题及相应对策:
1.古籍损坏和腐蚀:由于年代久远和保存条件不当,许多中医药古籍遭受了损坏和腐蚀。
对策包括实施有效的保存措施,如温湿度、光照和气体环境的控制,以及定期检查和修复工作。
2.缺乏专业人员:中医药古籍的管理与保护需要有相关专业知识的人员进行操作,但现实
情况是缺乏足够的专业人员。
应加强对相关专业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并建立专业团队来负责古籍的管理与保护工作。
3.数字化转型不足:许多中医药古籍仍然以纸质形式存在,并且缺乏数字化备份。
在数字
时代,数字化转型可以更好地保护和传播中医药古籍。
应推动数字化技术在古籍管理中的应用,对古籍进行扫描、存储和在线共享,以确保其长期存储和广泛传播。
4.缺乏资源投入:中医药古籍的管理与保护需要大量的资金、设备和场地。
但很多机构在
这方面的投入仍然有限。
政府应加大对中医药古籍保护的支持力度,并鼓励社会各界参与,建立专项基金或寻求捐赠来支持中医药古籍的管理与保护工作。
5.文化价值认知不足:中医药古籍作为文化遗产具有重要的历史、科学和医学价值,但公
众对其认知度不高。
应加强宣传和教育,提高公众对中医药古籍的关注度和认知度,增强对古籍保护的重视和支持。
综上所述,为了更好地管理与保护中医药古籍,需要采取一系列的对策,包括加强保存措施、培养专业人员、推动数字化转型、增加资源投入以及提高公众认知等。
只有通过综合的努力,才能有效地保护和传承中医药文化的宝贵遗产。
中医古籍中治疗不孕症用药规律研究

。
中医古籍中治疗不孕症用药规律研 究
殷一红 1 秦 莉花 1 , 2 , 2 ( . 州 中医药大学第二 临床 医学 院, 东广 州 5 0 0 ;2广 东省 中医院 , 东广 州 5 0 2 ) 1广 广 14 5 . 广 1 10
摘 要 收 集 整 理 5 0本 中 医古 籍 中治 疗不 孕 症 的 中药 复 方 2 0首 , 药 10味 , 立数 据 库 . 5 中 5 建 经统 计 学分 析 后 发 现
34 .2
半夏
山 药
2 9
2 9
10 _ 3
13 .0
香 附
山 茱萸
7 5
5 6
33 - 7
25 .2
鹿茸
五味 子
2 9
2 8
1O . 3
12 .6
11 资料 收集 .
收集 《 急 千金 要 方 》 《 平 圣 惠 备 、太
方 》 《 人 大全 良方 》 《 科 证 治 准 绳 》 《 岳 全 、妇 、女 、景 书 ・ 人 规 》 《 阴 纲 目》 《 方 考 》 《 青 主 女 妇 、济 、医 、傅 科 》《 、 医林 改错 》 5 等 0部 中医经 典 著 作 中关 于 不孕
症 治 疗 的 2 0首 处 方 . 立数 据 库 统计 分 析用 药 规 5 建 律。
甘 草
牡 丹 皮
5 4
4 3
24 . 3
19 .3
延 胡索
白 薇
2 6
2 4
11 . 7
1O .8
牛膝
生地黄 橘皮
4 3
4 2 4 2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19 .3
18 .9 18 .9
中医药古籍中的谦称举隅

中医药古籍中的谦称举隅于恒【摘要】探讨古医籍中常见的谦称用法,中华民族历来重视礼仪,在古代尤其讲究尊卑等级,称呼别人要使用尊称,言及自己则要用谦称.常见的谦称多用"臣""妾"仆""奴"等表示奴隶,奴仆意义的词称自己,或在人称词或事物词前冠以"家""舍""不"小""贱""微""愚"等词称呼自己或与自己有关的人及事物.【期刊名称】《西部中医药》【年(卷),期】2010(023)002【总页数】3页(P68-70)【关键词】谦称;中医药学文献【作者】于恒【作者单位】辽宁中医药大学,辽宁,沈阳,11003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04我国素称“礼仪之邦”,在人际交往中讲究尊卑有序、贵贱有别,交际时要根据交际对象的身份、地位、双方之间的关系等进行称呼。
称呼辈分高、地位高或者年龄大的人,要使用尊称,谈及自己、与自己相关的人或事物时,则要用谦称。
常见的谦称有用“寡人”“臣”“妾”“仆”“奴”“在下”“下走”等自谦称呼,或在人称词或事物词前冠以“家”“舍”“不”“小”“贱”“微”“愚”“拙”“鄙”“敝”等词。
本文就中医药古籍中常见的谦称举例探析[1]。
1.1 寡人“寡人”是古代诸侯君王的自称。
《礼记·曲礼下》:“诸侯见天子曰:‘臣某侯某’。
其与民言,自称曰:‘寡人’”孔颖达疏:“寡人者,言己是寡德之人。
”如《史记·扁鹊仓公列传》中记载:“扁鹊过齐,齐桓侯客之,入朝,见曰:‘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深。
’桓侯曰:‘寡人无疾。
’”文中“寡人”是齐桓侯的谦称。
1.2 臣“臣”,本义是俘虏,引申指奴隶。
《书·费誓》:“臣妾逋逃。
”孔传:“役人贱者,男曰臣,女曰妾。
”“臣”在汉代以前是男性普遍使用的自谦词,汉以后用于各级官员对君王的自称。
中医方剂讲解最好的古籍

中医方剂讲解最好的古籍
中医方剂讲解最好的古籍包括《神农本草经》、《金匮要略》、《伤寒杂病论》和《汤头歌诀》等。
1. 《神农本草经》:是中国古代最早的一部医药著作,其中记载了许多方剂的配方和用法,对后世药方的研究和运用有着重要影响。
2. 《金匮要略》:由东晋时期的张仲景所著,收录了一百五十五首各种方剂,是中国古代医学著作中最有影响力的一部之一。
3. 《伤寒杂病论》:由东汉时期的张仲景编写,详细记载了治疗伤寒及其相关疾病的方剂,被誉为中医四大经典之一。
4. 《汤头歌诀》:古代医方著作,共一卷,清代汪昂撰,刊于1694年。
书中选录中医常用方剂300余方,分为补益、发表、攻里、涌吐等20类。
以七言歌诀的形式加以归纳和概括。
并于每方附有简要注释,便于初学习诵,是一部流传较广的方剂学著作。
此外,《中医方剂大辞典》等现代著作也是学习中医方剂的优秀资料。
如需更多信息,建议阅读中医相关古籍或咨询专业医师。
中医药在中国历史中的地位与发展

中医药在中国历史中的地位与发展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的国家,中医药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代表,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它不仅是中国人民的健康保障,更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探讨中医药在中国历史中的地位与发展。
一、中医药的历史渊源中医药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的古代中国。
早在《黄帝内经》和《神农本草经》等古籍中,就有关于中医药的记载。
中医药以其独特的理论体系和治疗方法,为古代中国人民提供了有效的医疗保健手段。
中医药的发展经历了不断的演变和创新,逐渐形成了独特的理论体系和临床实践。
二、中医药在中国社会中的地位中医药在中国社会中一直占据着重要地位。
在古代,中医药是唯一的医疗方式,被广泛应用于治疗各种疾病。
即使在现代,中医药仍然是中国人民的主要医疗保健方式之一。
许多人相信中医药的疗效,尤其是在慢性病和亚健康状态的治疗上,中医药有着独特的优势。
此外,中医药也被广泛用于中医美容、中医养生等领域,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中医药的发展与创新中医药的发展离不开不断的创新。
在现代科学技术的推动下,中医药得以不断发展和完善。
一方面,现代科学的研究方法为中医药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手段。
许多科研机构和学者致力于中医药的研究,通过科学实验证明了中医药的疗效和机制。
另一方面,中医药也在不断吸收现代医学的优点,进行创新和改进。
例如,中西医结合已成为当前中医药发展的重要方向,将中医药与现代医学相结合,可以更好地发挥中医药的优势,提高疗效。
四、中医药的国际传播与交流中医药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瑰宝,正在逐渐走向世界。
近年来,中医药在国际上的影响力不断增强。
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关注和研究中医药,许多国际组织也将中医药纳入其工作范畴。
中医药的国际传播与交流不仅有助于推广中医药文化,还可以促进中医药的发展和创新。
同时,中医药的国际传播也需要注意保护中医药的独特性和传统性,避免被异化和商业化。
五、中医药的未来发展中医药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将继续在中国的医疗保健体系中发挥重要作用。
中医药的常用古文献典籍

中医药的常用古文献典籍中医药学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其文献典籍为后世医者和研究者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知识积累。
本文将介绍中医药常用的古文献典籍,帮助读者了解和学习这一传统医学的精髓。
《黄帝内经》是中医药领域最重要的古文献之一。
它是一部全面阐述中医理论和临床实践的经典之作,被誉为中医的“圣经”。
《黄帝内经》包含两部分,分别是《素问》和《灵枢》。
《素问》论述了人体的基本理论和调养方法,而《灵枢》则关注了人体的脏腑经络以及疾病的诊断与治疗方法。
这部古典著作集中体现了中医的整体观念和阴阳五行的理论思想。
除了《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也是中医药领域非常重要的一部著作。
这部典籍由东汉末年的张仲景所著,内容包括对各种常见疾病的病因、病机、辨证施治等方面的论述。
《伤寒杂病论》被视为中医药学中诊断与治疗的基本手册,对后世医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金匮要略》是另一本重要的古代医书,由东晋时期的张仲景编纂而成。
此书主要收录了张仲景临床实践中的经验心得,包括了大量的方剂和治疗方法。
《金匮要略》的特点是较为简洁、明晰,被广泛应用于中医临床实践中,被誉为“国粹中药方剂”。
另外,对于药物方面的研究,《本草纲目》是中医药领域的权威之作。
这部著作由明代的李时中编撰而成,收录了中草药的种类、功效、用法等详细描述,为后世的中药学研究提供了重要的资料和参考。
《本草纲目》分为十六卷,包括了草药的分类、性味归经、配伍禁忌等内容。
这部典籍对草药的分类和运用打下了基础,对于中药的研究和开发有着深远的影响。
最后,还有一本值得一提的古代医书是《千金方》。
这是南宋时期的孙思邈所编写的一部医学著作,内容包括了疾病的病因、病机、临床治疗等方面的内容。
《千金方》以其简洁明了的风格和丰富的临床经验,成为了中医临床实践中的重要参考书。
以上介绍的这些古文献典籍只是中医药学中的冰山一角,还有许多其他的著作也对中医药学的发展和研究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药古籍中“病”之讳饰
作者:于恒作者单位:辽宁中医药大学,辽宁沈阳110032
【关键词】疾讳饰中医药古文献研究
人们出于畏惧或嫌恶的心理,对疾病、死亡、不洁事物等不直接表述,而采用委婉含蓄的词语来代替,称为讳饰。
在中医药古籍中有大量“病”的讳饰词,这些词语由于是对病的委婉表达,往往造成阅读上的障碍,笔者对此进行探析,现总结如下。
1 用“不豫”“违豫”“负子”“负兹”等词语讳饰疾病
“不豫”“违豫”讳饰疾病在中医药古籍中应用较多,主要用于讳饰君王、王后或太后生病,如《医学入门·卷首》中有:“许希,开封人,以医为业。
宋景佑元年,仁宗不豫,公为针心胞络之间而愈,命为翰林医官。
著《神应针经要诀》。
”[1]又如《古今医统大全·卷一》介绍冯文智时说:“冯文智,并州人,世以方技为业,太宗召为医官。
咸平三年,太后不豫,文智侍药,既愈。
迁尚药御医,赐金紫衣,累迁翰林医正。
”[2]《中国医籍考·卷十》中有“绍兴间医官王继先,以显仁太后初御慈宁宫,春秋高,每违豫,服其药随愈。
赖是优游东朝,享康宁之福,几二十稔。
”[3]即是用“违豫”讳饰太后生病。
“不豫”“违豫”是天子生病的讳称,诸侯患病称“负子”“负兹”。
班固《白虎通·杂录》:“天子病曰不豫,言不复豫政也。
诸侯曰负子,诸侯,子民也。
言忧民不复子之也。
”诸侯患病又称“负兹”,徐彦解释说:“诸侯称负兹,谓负事繁多,故致疾。
”[4]一说“兹”有蓐席之义,“负兹”即“负蓐”,有伏枕卧床之义,用以委婉表示患病。
2 用“负薪之忧”“采薪之忧”“采薪之疾”等词语讳饰疾病
古代士自称疾病为“负薪之忧”。
《礼记·曲礼上》:“君使士射,不能,则辞以疾,言曰:‘某有负薪之忧’”。
“负薪之忧”就成了疾病的代称。
”“采薪之忧”“采薪之疾”也是自称疾病的婉辞。
《孟子·公孙丑下》:“昔者有王命,有采薪之忧,不能造朝。
”“采薪之忧”就是说因为生病不能砍柴了。
在中医药古籍中亦可见到用这类词语讳饰疾病。
如《古今医鉴·卷一》有“六脉同等者,喜其勿药;六脉偏盛者,忧其采薪。
”[5]
3 用“违和”“不和”“不安”“不适”“不快”“违忧”等词语讳饰疾病
“违和”“不和”“不安”“不适”“不快”“违忧”等词主要用于普通人生病的讳饰。
儒家主张人们的言行举止应遵循“中和”的原则,《论语·学而》中即有“礼之用,和为贵”,强调人们的言谈举止、为人处事以“和谐”为上。
中医学亦重视“和”,认为人体以阴阳气血和调为顺。
《黄帝内经》中“阴平阳秘,精神乃治。
”就是说阴阳保持平衡状态,人就健康不生病;阴阳气血失和,则生病。
因此用“违和”“不和”来婉称生病。
如《北山医案·治某侯病之案》中“愚谓自违和前五六日,邪势甚刚,变症数出。
”[6]“不安”“不适”表示不舒服,“不快”表示不高兴,都可作患病的婉辞。
如《幼幼新书·胎热第一》中“第先生儿生二七日,遍身黄疸肿满,眼不开,作呻吟声。
因母胎时,身体不安而服药,儿在胎中受毒,有此。
”[7]又如《孙文垣医案·宜兴治验》中“先生初年绩学,心专志一,不知寒暑,致有塞衄疾。
又万历己卯庚辰,郡邑试皆首选,如此者再,而皆不得籍名学宫,益郁然不适。
”[8]《简明医彀·急惊》中论述抱龙丸的主治、适应症有“抱龙丸,治伤风、寒、暑,发热、变蒸,惊风痰壅、喘急咳嗽等证。
惊后调理,初生至长,微有不快,即宜服。
及大人风痰等证悉效。
”[9]
4 用“不起”“大渐”“伯牛疾”“伯牛灾”讳饰疾病
“不起”表示不能起床,用作讳饰患重病。
如钱潢在《伤寒溯源集·自序》中说:“昔以知非之岁,忽犯伤寒,将成不起,续得痛痹,几殒其躯,既得复苏。
”[10]意思是说作者钱潢在“知非之岁”即五十岁时,患了伤寒,严重得一病不起,接着又得了痛痹,几乎丧命,后来才康复。
“大渐”指病危,渐表示“严重”“加剧”。
如《续名医类案·泄泻》中“王泾亦颇宗继先术,亦有奇验,然用药多孟浪。
高宗居北宫,苦脾疾,泾误用泻药,竟至
大渐。
”[11]文中用“大渐”讳饰宋高宗病危。
“伯牛疾”“伯牛灾”用以婉称不治之症。
源于《论语·雍也》:“伯牛有疾,子问之。
自牖执其手,曰:‘亡之,命矣夫!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斯人也而有斯疾也!’”伯牛是孔子的弟子,姓冉名耕,因为身患不治的恶疾,孔子拉着他的手深感惋惜。
因此后世用“伯牛疾”“伯牛灾”婉称不治的恶疾。
在古医籍中的应用如:“(蚺蛇)膏主治皮肤风毒,妇人产后腹痛余疾。
多入药用,亦疗伯牛疾。
”[12]由上可以看出,天子、诸侯、士和普通百姓生病都有不同的讳饰用语,也是古人“别尊卑,异死生”观念的一方面体现,同时表明了对直言“病”的忌讳。
中医药古籍中有很多“病”的讳饰语,掌握这些用语不仅可以加深对医籍内容的理解,而且能增进对古代语言禁忌习俗的了解。
【参考文献】
[1]明·李梴.医学入门[M].南昌: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88:35.
[2]明·徐春甫.古今医统大全[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1:26.
[3]日·丹波元胤.中国医籍考[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56:139.
[4]清·陈立.续修四库全书·子部·杂家类[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382. [5]明·龚信,龚廷贤.古今医鉴[M].南昌: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16.
[6]日·北山友松.北山医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57:33.
[7]宋·刘昉.幼幼新书[M].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1981:319.
[8]明·孙泰来,孙明来.孙文垣医案[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7:186.
[9]明·孙志宏.简明医彀[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4:324.
[10]清·钱潢.伤寒溯源集[M].上海:上海卫生出版社,1957:3-4.
[11]清·魏之.续名医类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7:172.
[12]明·李时珍.本草纲目[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1950.
申明:本论文版权归原刊发杂志社所有,我们转载的目的是用于
学术交流与讨论,仅供参考不构成任何学术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