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家谈小说 导学案 (苏教版九年级上册)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四单元 14《小说家谈小说》导学案 苏教版

十四《小说家谈小说》课堂学习活动单
【学习目标】
1.通过阅读,简述故事的情节,了解人物形象,并了解 文章表现人物的手法。
2.结 合自己的体会,选取一个角度赏析作品,谈出自己的独特见解和感受。
【活动方案】
活 动1:默读课 文,用自己的话简要地复述小说 的情节(紧扣“简单”的特点)。
默读 课文(注意力高度集中、要迅速),一边读一边圈点勾画,然后将信息加以概括,小组挑出最佳在全班交流。
活动2:迅速浏览课文,用自己的话说说“通讯员”、“新媳妇”的形象,并说说自己更喜欢哪一个,为什 么?
活动3:挑选文中最能打动自己的细节描写(紧扣”精致作用。
(活动步骤:1.先快速浏览课文,在文中画出打动自己的细节描写。2.独立思考后组内交流,加以完善,准备全组在全班展示。)
活动4:认真阅读茅盾的《简单的故事精致的情节》一文,看看茅盾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评论这篇小说的。
(小组合 作朗读,然后独立在文中圈画出作者评论的重点,再加以概括。组内交流后全班展示。)
活动5
1 .再读课 文,将自己上堂课写作的点评 与 本文进行对比,谈谈自己的点评优点和不足之处。
2.通过对比你能说说茅盾先生的点评特点吗?
(活动步骤:独立完成后组内交流,推选一名代表全班展示。)
个性调整
课堂随笔:
苏教版初中语文九上第四单元第13课《小说家谈小说》教案

十四、小说家谈小说百合花教学目标1、简述故事的情节。
2、把握小说的基本特点。
教学重难点体会细节描写的重要作用。
教辅手段板书资料搜集教法与学法讲授法讨论法教学设计一、由“如何阅读小说”导入新课小说是一种叙事性的文学体裁,它的特点是以刻画典型人物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活动着的环境的描写,来反映复杂的社会生活。
典型人物、故事情节、典型环境是小说的三个要素。
阅读小说,与阅读一般的记叙文有很多相似之处,但同时还应注意以下几点:(一)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尤其要重点分析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
分析人物,可从三个方面入手:1、分析人物外貌、动作、细节、语言、心理活动的描写,从多方面准确地把握人物形象的特征;2、着重分析人物与人物、人物与环境的矛盾冲突;3、思考和发掘人物形象的思想意义。
(二)熟悉并分析故事情节。
熟悉情节可采用朗读、编写提纲、复述内容等方式;分析情节,要与分析人物性格结合起来,因为小说的任何一个情节都是为塑造人物和表现主题(中心思想)服务的。
分析时既要掌握情节发展的连贯性和完整性,从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的全过程来全面地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又不能对情节发展的各个阶段平均用力,应当把主要精力放在分析情节的发展和高潮部分。
(三)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以更好地理解人物性格和作品的思想意义。
分析环境描写,不应当孤立地进行,而应当与人物形象的分析结合在一起,当然,有时为了弄清小说的写作特点,也可以单独抽出环境描写来分析,但那要在分析了思想内容以后再进行。
以上各点,并不是在阅读每篇小说时都要面面俱到,而是要根据各篇小说的特点和读者自己的具体情况(如阅读目的、时间、水平等),可以有所侧重。
二、预习检测1、生字词颤(chàn )动(bào)抱歉宽(shù)恕晌(shǎng)安(xiáng)详羞(sè)涩撂(liào)磕磕绊绊( bàn )俊逸:俊秀洒脱,不同凡响。
苏教版初中语文九上第四单元第13课《小说家谈小说》教案-word文档

十四、小说家谈小说百合花教学目标1、简述故事的情节。
2、把握小说的基本特点。
教学重难点体会细节描写的重要作用。
教辅手段板书资料搜集教法与学法讲授法讨论法教学设计一、由“如何阅读小说”导入新课小说是一种叙事性的文学体裁,它的特点是以刻画典型人物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活动着的环境的描写,来反映复杂的社会生活。
典型人物、故事情节、典型环境是小说的三个要素。
阅读小说,与阅读一般的记叙文有很多相似之处,但同时还应注意以下几点:(一)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尤其要重点分析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
分析人物,可从三个方面入手:1、分析人物外貌、动作、细节、语言、心理活动的描写,从多方面准确地把握人物形象的特征;2、着重分析人物与人物、人物与环境的矛盾冲突;3、思考和发掘人物形象的思想意义。
(二)熟悉并分析故事情节。
熟悉情节可采用朗读、编写提纲、复述内容等方式;分析情节,要与分析人物性格结合起来,因为小说的任何一个情节都是为塑造人物和表现主题(中心思想)服务的。
分析时既要掌握情节发展的连贯性和完整性,从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的全过程来全面地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又不能对情节发展的各个阶段平均用力,应当把主要精力放在分析情节的发展和高潮部分。
(三)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以更好地理解人物性格和作品的思想意义。
分析环境描写,不应当孤立地进行,而应当与人物形象的分析结合在一起,当然,有时为了弄清小说的写作特点,也可以单独抽出环境描写来分析,但那要在分析了思想内容以后再进行。
以上各点,并不是在阅读每篇小说时都要面面俱到,而是要根据各篇小说的特点和读者自己的具体情况(如阅读目的、时间、水平等),可以有所侧重。
二、预习检测1、生字词颤(chàn )动(bào)抱歉宽(shù)恕晌(shǎng)安(xiáng)详羞(sè)涩撂(liào)磕磕绊绊( bàn )俊逸:俊秀洒脱,不同凡响。
《小说家谈小说》教学设计 (苏教版九年级上册)共3篇

《小说家谈小说》教学设计(苏教版九年级上册)共3篇《小说家谈小说》教学设计(苏教版九年级上册)1作为九年级上册的语文教材,苏教版《小说家谈小说》旨在让学生在对小说进行阅读的同时,了解小说的写作和创作特点,加深对小说的理解和赏析。
如何在教学过程中达到这个目的呢?本文将从四个方面进行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通过本章教学,学生应该达到以下几个目标:1.了解小说的定义和特点,掌握小说的基本结构和创作方法,培养小说的阅读习惯和鉴赏能力。
2.学会运用小说家的写作技巧和手法,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和创造力。
3.学会分析小说的主题和思想,理解小说对人生、社会和文化的影响。
二、教学内容本章教学内容包括小说的定义、特点和基本结构,小说家的写作技巧和手法,小说的主题和思想,以及相关的练习和作业。
三、教学方法为了达到上述教学目标,本章教学应采用以下几种教学方法:1.授课讲解法。
通过教师的讲解和演示,让学生了解小说的定义、特点和基本结构,小说家的写作技巧和手法,以及小说的主题和思想。
2.阅读分析法。
选取经典的小说作品,让学生进行自主阅读和分析,从中体会小说的魅力和思想内涵。
3.讨论交流法。
教师引导学生就所学内容进行讨论和交流,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和写作能力。
4.写作实践法。
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小说家的写作技巧和手法进行创作和写作实践,提高学生的创造力和写作技巧。
4.课堂评价法。
采用多种评价方法,如作业评价、课堂表现评价和考试评价等,全方位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成果。
四、教学过程设计1.导入环节(10分钟)教师通过提问和讲解,引导学生了解小说的定义和特点,以及小说的重要性和意义,为后续教学做好铺垫。
2.讲解环节(20分钟)教师通过PowerPoint和多媒体设备,讲解小说的基本结构、小说家的写作技巧和手法、小说的主题和思想等内容,注重生动形象和精炼准确。
3.阅读分析环节(30分钟)教师选取经典的小说作品,让学生进行自主阅读和分析,并在课堂上进行交流和讨论,帮助学生理解小说的魅力和思想内涵。
苏教版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14《小说家谈小说》教案

苏教版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14《小说家谈小说》教
案
小说家谈小说
教学目标:
1、阅读文章感悟作者的评论观点。
2、阅读《百合花》,简述故事的情节。
3、结合作者的观点和自己的体会,选取一个角度赏析作品,谈出自己的独特见解和感受。
教学难点
结合作者的观点和自己的体会,选取一个角度赏析作品,谈出自己的独特见解和感受。
三、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来源:Z,xx,]
预习导入
回忆初中阶段学习过的小说,并且分析它们的三要素
[来源:Z#xx#]
教学过程
如何阅读小说:
小说阅读法特指根据小说的体裁特点提出的一种阅读方法。
小说是一种叙事性的文学体裁,它的特点是以刻画典型人物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活动着的环境的描写,来反映复杂的社会生
活。
,,是小说的三个要素。
阅读小说,与阅读一般的记叙文有很多相似之处,但同时还应注意以下几点:。
苏教版语文九上第14课《小说家谈小说》word导学案

夹河镇初级中学九年级语文《小说家谈小说》导学案主备:邓洪娥审核:语文组姓名:学习目标:1.阅读《百合花》,简述故事情节,通过指认《百合花》中细节描写,说出它的巧妙之处。
2.理解小说《百合花》的思想内容,分析小说中感人的人物形象。
3、阅读《简单的故事精致的情节》,感悟作者的评论观点。
4.结合自己的体会和作者的观点,选取一个角度来赏析作品,谈出自己的独特见解。
教学课时:2课时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了解作家作品。
2.阅读《百合花》,简述故事情节,通过指认《百合花》中细节描写,说出它的巧妙之处。
3、理解小说《百合花》的思想内容,分析小说中感人的人物形象。
一、导入新课走近作家:我们刚刚聆听完散文家娓娓谈散文,正陶醉于《白鹭》那精巧的诗篇之中。
“白鹭那雪白的蓑毛,那全身流线型的结构,那铁色的长喙,那青色的脚”“那悠然而孤独的守望,优美而轻盈的低飞”,宛如在我们的面前。
我们玩味,我们欣赏,我们陶醉。
正在此时,我们耳边却又传来了小说家朗谈小说的声音。
这是文学泰斗茅盾先生的声音。
现在让我们跟随他老人家的脚步来步入《百合花》的文学殿堂,来共同欣赏“这一朵纯洁秀丽、色彩雅致、香气清幽、韵味深长的鲜花”(欧阳文彬),来共同体会她那清新俊逸的风格(茅盾)和传神动人的细节描写吧!茅盾:(1896—1981)原名沈德鸿,字雁冰,浙江桐乡人。
主要代表作品有《蚀》三部曲:《幻灭》《动摇》《追求》;中篇小说《虹》;长篇小说《子夜》是其最重要的代表作品。
我们已经学过他的作品《白杨礼赞》茹志鹃:当代著名女作家,曾用笔名阿如、阿旭。
创作以短篇小说见长,笔调清新俊逸,情节单纯,细节丰富传神,善于从较小的角度去反映时代的本质,主要作品有《百合花》《静静的产院》等。
二、自主学习整体感知:1、运用工具书略读《百合花》,给加点的字注音和拼音写汉字:撂.()半晌.()哔哔..()讷.( )忸怩..()..()憨.()执拗.()尴尬讪讪...)luǒ露()..()跌宕.()踌躇(qián诚()点zhuì()diān量()dān ge()2、了解《百合花》的大致情节,并把握故事大意及主题。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四单元 14《小说家谈小说》学案(无

《小说家谈小说》一句话目标:了解小说的常识。
选取一个角度赏析作品,谈出自己的独特见解和感受。
一、自读课文15分钟(3遍以上)二、学生自出试题(20分钟)篇章阅读按中考题型出5个题目(必有一个选择题)每个10分并作出答案。
各小组交换做,评改。
三、质疑问难:程序读+问疑(我代表组出的题目是,我要考)+读各组组长评选本组之星。
班长评选优秀小组。
四、课堂竞赛(教师出5个积累运用题目),当堂训练,评改给小组积分。
1. 下列字的注音、组词有错误的一项是:()A、执拗(niù)山坳(ào)黑黝黝(yǒu)B、枢(shū)纽呕(ōu)歌殴(ǒu)打C. 裸(luǒ)露一棵(kē)树一颗(kē)心 D、分辨(biàn)花瓣(bàn)辫(biàn)子2.下列没有病句的一项是( )A.心灵是一剂药,上帝和凡人都参与了它的配制。
B.我要去的部落位置处于喀麦隆、乍得、中非交界一带。
C.苍茫的大海,狂风卷集着乌云。
D.看看企鹅偷东西的情景是十分滑稽的,它们的恶劣行径与人间的小偷竟有几分相似。
3. 下列成语运用正确的一项是()A. 他对邻居家中有几个孩子,谁多大了,性格怎样,都能够洞若观火....。
B.爷爷动脉硬化,两只手会不由自主....地抖动起来,已经多年不写东西了。
C.今年初,美英多次对伊拉克实施空中打击,但始终没有提出一个光明磊落....的理由。
D.军事家活动的舞台建筑在客观物质条件的上面,然而军事家凭着这个舞台,却可以导演出许多绘声绘色....的话剧来。
4.小说的三要素是、、。
5.茅盾(1896~1981)本名,字雁冰,现代著名作家、文化活动家和社会活动家,五四新文化运动先驱者之一,我国革命文艺奠基人之一。
左联期间他写出了长篇小说、短篇小说。
苏教版九年级上《小说家谈小说》精品教案

苏教版九年级上《小说家谈小说》精品教案
小说家谈小说
简单的故事精致的情节
活动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小说的文体特点和作者在小说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2、体会小说百合花这一形象的象征意义。
3、理解小说的思想内容,分析其艺术特色。
4、学习阅读和鉴赏小说的基本方法。
◆过程与方法
1、自主阅读学龄前,指导学生学会在阅读中形成自己的感受。
2、体会在小说中表现人物精神的写作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学习小说中主人公的崇高品质和美好的心灵。
2、学习作者在平常的事物和人物中发现美的能力,养成勤于观察和思考的能力。
重点、难点及活动突破◆重点1、了解小说的故事情节和作者表达和思想
感情。
2、把握评论的主要观点,学习小说评论的写作方法。
3、学习在阅读中如何形成自己独特的感受并学会表达自己的见解。
◆难点
1、把握小说的基本特点。
2、理解茅盾先生对小说的评论观点。
3、学习小说鉴赏的基本方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说家谈小说导学案 (苏教版九年级上册)
十四、小说家谈小说
【点拨导学】
学习目标:
1。
阅读评论,能读懂文章的内容,理清文章的思路。
2。
阅读小说,能概括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理解小说的思想内容。
3。
能抓住细节描写,赏析小说的艺术特色。
学习重点:
1。
阅读评论,能读懂文章的内容,理清文章的思路。
2.能抓住细节描写,赏析小说的艺术特色。
【学习环节】
第一课时
一、读一读(自主学习)
1、默读下面一则材料,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茹志鹃,女,1925年参加新四军,1955年转业到作家协会上海分会,任《文艺月报》编辑。
1958年3月,在《延河》上发表了著名作品《百合花》,标志着她艺术风格开始形成。
这篇“没有爱情的爱情牧歌”,曾被茅盾誉为当时最使他
满意和感动的一篇作品,赞赏这篇小说具有清新俊逸的艺术风格,是“静夜的箫声”。
《百合花》是茹志鹃前期的代表作。
她写这篇小说时,正是反右斗争后不久,她的家庭成员是这场扩大化运动的受害者。
冷峻的现实生活使她“不无悲凉地思念起战时的生活,和那时的同志关系”。
她说:“战争使人不能有长谈的机会,但战争却能使人深交,有时仅几十分钟,甚至只来得及瞥一眼,便一闪而过,然而人与人之间,就在这一刹那里,便能胆肝相照,生死与共。
”所以,《百合花》是她“在匝匝忧虑之中,缅怀追念时得来的产物”。
2、速读小说(不出声,快速浏览),想一想:文章写了
哪几个人物?围绕这些人物写了哪几件事?
3、大声朗读,发音准确
撂(liào) 讷讷(nènè) 忸怩(niŭní) 憨憨(hānhān) 执拗(niù) 髻(ji) 尴尬(gāngà) 讪讪(shànshàn) 瞅
(chôu) 挟(xié) 嬷嬷(mómó) 砦(zhài) 虔诚(qián) 磕磕绊绊(kēkebanban)
二、说一说(小组交流、合作探究)
1.学生默读小说《百合花》讨论交流:
(1)用简明的语言概括小说的基本情节。
(2)你最喜欢小说中的哪个人物形象,为什么?
(提示:结合具体语句,分析人物性格或精神风貌)
(3)说说文章表达了一个怎样的主题。
2.赏析文本,品味细节
导学提示:细节描写就是指抓住生活细微而又具体的典型情节加以生动细致的描绘,它具体渗透在对人物、景物或场面描写之中。
(正确运用细节描写,对表现人物、记叙事件,再现环境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当代作家李准说:“没有细节就不可能有艺术作品。
真实的细节描写是塑造人物,达到典型化的重要手段。
因此,在文章中,为了使人物的形象更加鲜明,使作品更具有感染力,就应该学会对细节进行描写。
描写的目的是要达到生动形象,做到写人则如见其人,写景则如临其境,能给人以真切的感受。
画出课文中的细节描写,并说说它们分别有怎样的作用?
三、练一练(课后完成)
课本“探究练习四”为小说中的百合花被写一段100字左右的解说词。
第二课时
一、读一读(自主学习)
1、走进作者
茅盾:(1896—1981)原名沈德鸿,字雁冰,浙江桐乡人。
主要代表作品有〈〈蚀〉〉三部曲:〈〈幻灭〉〉〈〈动
摇〉〉〈〈追求〉〉;中篇小说〈〈虹〉〉;长篇小说〈〈子夜〉〉是其最重要的代表作品。
我们已经学过他的作
品。
2、自读《简单的故事精致的情节》
标画:作者对小说《百合花》独特感受的句子
二、说一说(小组交流、合作探究)
1、作者是怎样围绕他的独特感受展开评论的?(方法:概括每一段的段意)
评论的思路:
2、茅盾,是中国现代文学界的泰斗。
他以小说家的身份写下的这篇对《百合花》的评论,虽然这只是一篇长文的节选,但却有着鲜明的特点。
小组讨论归纳出这篇评论的写作特点吗?从茅盾先生的评论中我们可以学到些什么?
三、练一练矫正反馈
学习“小说家谈小说“中茅盾对《百合花》的分析方法,赏析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秋过后,秋风是一天凉比一天.看看将近初冬;我整天的靠着火,也须穿上棉袄了。
一天的下半天,没有一个顾客,我正合了眼坐着。
忽然间听得一个声音,“温一碗酒。
”这声音虽然极低,却很耳熟。
看时又全没有有人。
站起来向外一望,那孔乙己便在柜台下对了门槛坐着。
他脸上黑而且瘦,已
经不成样子;穿一件破夹袄.盘着两腿,下面垫一个蒲包,用
草绳在肩上挂住;见了我,又说道,“温一碗酒。
”掌柜也伸
出头去,一面说.“孔乙己么?你还欠十九个钱呢!” 孔乙己
很颓唐的仰面答道,“这……下回还清罢。
这一回是现钱,酒
要好。
”掌柜仍然同平常一样,笑着对他说,“孔乙己,你又
偷了东西了!”但他这回却不十分分辩,单说了一句“不要取
笑!”“取笑?要是不偷,怎么会打断腿?”孔乙己低声说道,
“跌断,跌,跌……”他的眼色,很像恳求掌柜,不要再提。
此时已经聚集了几个人,便和掌柜都笑了。
我温了酒,端出
去,放在门槛上。
他从破衣袋里摸出四文大钱.放在我手里,
见他满手是泥,原来他便用这手走来的。
不一会,他喝完酒,
便又在旁人的说笑声中,坐着用这手慢慢走去了。
1.茅盾认为,《百合花》“尽量让读者通过故事发展的
细节描写获得人物的印象”,上文中画线处就是这样的细节描
写。
请你说说它对故事情节的发展起什么作用,又是怎样表现
出人物的状况和品性的。
[答] 2.矛盾认为,《百合花》的“作者善于用前后呼应的手
法布置作品的细节描写”。
上文中有的细节描写是前后呼应
的,有的是贯穿全文的,这样安排细节有什么好处?请举一个
例子谈谈你的看法。
[答] 3.上文中孔乙己说话极少,作者借助神志描写来表达他
难以言说的心理。
请找出来,说说这样的描写对刻画人物形象
有什么作用。
[答]
四、拓展阅读
关于《故乡》
茅盾
过去的三个月中的创作,我最佩服的是鲁迅的《故乡》
(《新潮》九卷一号)。
现在我冒昧来说几句读了《故乡》后
的感想,说的不见得就对,请著者和读者都要严格的审查一
下。
我觉得这篇《故乡》的中心思想是悲哀那人与人中间
的不了解,隔膜。
造成这不了解的原因是历史遗传的阶级观
念。
《故乡》中的“豆腐西施”对于“迅哥儿”的态度,似乎
与“闰土”一定要称“老爷”的态度,相差很远;而实则同有
那一样的阶级观念在脑子里。
不过因为两人的生活状况不同,
所以口吻和举动也大异了。
但著者的本意却是在表出“人生来
是一气的,后来却隔离了”这一个根本观念;“那西瓜地上的
银项圈的小英雄的影象,我本来十分清楚,现在却忽地模糊
了;又使我非常地悲哀”。
这是作者对于“现在”的失望,但
“我们的后辈还是一气,……我希望他们不再像我,又大家隔
膜起来……”作者对于将来却不曾绝望:“然而我又不愿意他们因为要一气,都如我的辛苦展转而生活,也不愿意他们都如闰土的辛苦麻木而生活,也不愿意如别人的辛苦恣睢而生活。
他们应该有新的生活,为我们所未经生活过的。
”我很盼望这“新生活”的理想也因为“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节选自《茅盾现代作家论·评四五六月的创作》,原载1921年《小说月报》第12卷第8期)孙占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