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2021年)一轮总复习同步测试卷六人口与城市

合集下载

2021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同步训练:城市化

2021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同步训练:城市化

2021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同步训练:城市化一、选择题读下图,完成1~2题。

图甲图乙1.图甲中,直接反映出来的从阶段Ⅰ到阶段Ⅱ城市化的主要特点是( ) A.非农业人口增加B.中心商务区服务范围扩大C.城市规模增加D.城市等级扩大2.据图乙推断,该城市容易出现的问题是( )A.温室效应B.交通拥挤C.城市内涝D.住房紧张1.C2.C [第1题,由图甲可知,直接反映出来的是城市用地面积增加,城市规模增加,而耕地面积减少。

第2题,由图乙可知,城市化主要对降水量、径流量产生影响,由于城市化致使地表硬化面积、建筑面积增加,植被减少,降水下渗减少,使降水在短时间汇集,造成城市内涝。

]下图为三个城市圈20世纪不同年代人口增长示意图。

读图,回答3~4题。

3.下列选项最符合“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人口自然增长特点的是( )A.乙城市圈70年代B.乙城市圈80年代C.甲城市圈90年代D.丙城市圈90年代4.人口迁移状况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城市化过程。

下列推断正确的是( ) A.乙城市圈60年代城市化速度快、水平高B.乙城市圈90年代城市化速度慢、水平低C.丙城市圈90年代城市化速度快、水平高D.90年代,与丙城市圈相比,甲城市圈城市化速度快、水平较低3.A4.D[第3题,据图可知,乙城市圈80年代、甲城市圈90年代、丙城市圈90年代的人口自然增长率平均低于1%,属于低自然增长率,故选项A正确。

第4题,丙城市圈人口自然增长率低,应该位于发达国家或地区,其城市化速度慢,城市化水平较高;甲城市圈城市化速度较快,与丙城市圈相比,90年代人口自然增长率较高,应为发展中国家,其城市化水平较发达国家低,故D项正确。

] 成渝城市群以成都和重庆主城为核心城市,下图为成都、重庆城市地域形态图。

和其他城市群发展不一样,成渝城市群地理位置特殊。

如果把长江看成一条龙,重庆至成都是龙尾。

龙尾处于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守不住,将影响大半个中国。

2021届《名师导学》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同步测试卷:六(人口与城市)

2021届《名师导学》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同步测试卷:六(人口与城市)

2021’新课标·名师导学·新高考第一轮总复习同步测试卷地理(六)(人口与城市)时间:60分钟总分:90分[对应学生用书p363]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4分)劳动参与率反映潜在劳动者参与工作的意愿[劳动参与率=(工作人数+正在找工作人数)/16岁以上人口数×100%]。

读2010年亚洲四国劳动参与率数据表,完成1~2题。

劳动参与率(%) 女性劳动参与率(%)中国80.4 75.2印度57.7 30.3越南81.2 78.1日本74.1 63.21.表格数据反映(D)A.印度女性因性别比低参与劳动人数少B.劳动参与率高的国家经济发展水平高C.日本男性劳动参与率比女性约高10.9%D.中国的劳动者总量比其他三国劳动者总和更多[解析] 劳动参与率受到劳动力工资水平、家庭收入规模,以及性别、年龄、社会保障的覆盖率、劳动力市场状况等因素的影响。

印度女性参与劳动人数少,与性别比关系不大,A 项错误。

劳动参与率高往往说明社会就业压力大,且图表中日本的经济发展水平最高,但其劳动参与率低于中国,所以B项错误。

表中没有男性劳动参与率的数据,无法比较男、女性劳动参与率,所以C项错误。

中国人口总数最多,且劳动参与率最高,虽然印度的人口总数也较大,但其劳动参与率大大低于中国,大致推算得出D项正确。

2.越南劳动参与率偏高的原因,推断合理的是(C)A.第三产业发达,就业机会多B.旅游业等服务业从业人员多C.社会保障体系不够完善D.人口老龄化严重,劳动力不足[解析] A、B、D项描述与越南的实际情况不符合,因此不会是越南劳动参与率偏高的原因。

社会保障制度不完善,部分老年人需要靠超龄参加劳动来维持生活,以及大部分人都需要通过劳动获得收入,从而导致劳动参与率偏高,C项正确。

运用人口分布不均衡指数,可以分析区域人口的集中或分散趋势,其值越大,人口分布越集中,反之则趋近平衡,其数值的变化也能折射出区域城市化及社会经济发展状况。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专项训练:人口和城市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专项训练:人口和城市

2021高考地理一轮复习专项训练:人口和城市一、选择题行政区划的调整,如行政区中的弱区被合并或撤县(市)设区,会对房价产生一定的影响。

据此完成1~3题。

1.弱区被合并或撤县(市)设区对城市空间形态的影响是( )A.有利于城市合理规划功能区,避免重复建设B.推动城市空间形态由单中心向多中心演变C.中心城区升级乏力,出现城市空心化现象D.城市空间急剧扩张,城市污染加剧2.弱区被合并或撤县(区)设区,对城市房价起抑制作用的因素是( )A.基础设施投资B.土地出让数量C.房价预期D.人口迁移3.弱区被合并或撤县(市)设区导致的城市房价上涨会( )A.促进城市化进程B.缩小原有城市规模C.影响城市功能区结构D.加剧城区环境污染黑龙江黑河—云南腾冲一线是反映我国东南地狭人稠、西北地广人稀这一显著差异的人口地理分界线。

下图示意我国省级行政区间流动人口的空间迁移总量(2020年、2030年为预测)。

据此完成4~5题。

4.我国省级行政区间流动人口的空间迁移,将导致我国人口分布( )A.全国范围内趋向均衡B.东南半壁趋向均衡C.东南半壁人口密集区的集聚程度提高D.西北半壁人口密集区的集聚程度提高5.下列原因中,最可能导致2020~2030年我国省级行政区间人口流动量下降的是( )A.全国人口数量减少B.经济发达地区劳动力短缺C.省级行政区间经济发展不平衡加剧D.经济发达地区城市化速度趋缓下表是我国2000年、2010年及2013年人口的相关数据比较。

据此回答6~7题。

6.根据材料判断,下列说法与我国目前人口现状不符的是( )A.老年人口数量一直明显上升B.人口素质仍需不断提升C.人口流动及迁移比较频繁D.劳动年龄人口(15~59岁)数量一直明显上升7.针对上述人口变化特点,我国应该采取的措施是( )①改变计划生育政策,促进人口增长②继续健全社会养老保障体系③大力发展教育、科学技术事业④改革户籍政策,引导人口流动⑤积极鼓励境外移民A.①②③B.②③④C.②③⑤D.①②③④⑤读下表,回答8~9题。

高中地理高考一轮复习-第6章 第2讲 人口迁移

高中地理高考一轮复习-第6章 第2讲 人口迁移

返回导航
(2)人口迁移对城市化的影响 大量农村人口迁入城市,为城市注入了活力,促进了城市经济发 展。随着人口规模的扩大,城市的用地规模不断扩大,城市功能区也随 之发生布局调整,郊区不断出现住宅小区,促进了郊区城市化的发展。 (3)人口迁移对年龄结构的影响 对迁出地来说,大量青壮年劳动力的迁出,会使其青壮年比重下 降,人口老龄化加重;对迁入地来说,大量青壮年劳动力的迁入,会使 其青壮年比重上升,人口老龄化减轻。
返回导航
考点一 人口的迁移特点 突难点
1.现代国际人口迁移的形式 在目前复杂的国际形势下,国际人口迁移表现出了新的特点,其中 科技移民、劳务输出和国际难民迁移是三种常见形式。如下表所示:
第六章 人口的变化
高考一轮总复习 • 地理 • 人教版
返回导航
形式
科技移民
劳务输出
国际难民迁移
迁移人口类型 高素质人才
D.行政区划变动
(2)2010年后,该市常住人口变化缓慢,主要是由于当地
A.人口老龄化加剧
B.GDP增长缓慢
C.环境承载力下降
D.产业结构优化
(3)该市的支柱产业是
A.采矿业
B.旅游业
C.制造业
D.物流业
(B ) (D) (C)
第六章 人口的变化
高考一轮总复习 • 地理 • 人教版
返回导航
[解析] 第(1)题,由图示信息,2016~2019年户籍人口增长比常住 人口快,如果是生育政策改变,常住人口基数大,增长应比户籍人口 快,故2016~2019年户籍人口变化的主要原因应是当地落户政策放宽, 使得户籍人口增长速度高于常住人口;医疗条件的改善和行政区划的变 动对户籍人口和常住人口都有影响,两者人口增长的速度不会有较大的 差异。

2021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6.1人口的数量变化和人口的合理容量课时作业(含解析)

2021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6.1人口的数量变化和人口的合理容量课时作业(含解析)

2021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6.1人口的数量变化和人口的合理容量课时作业(含解析)题号 1 2 3 4567 8 9 10 11 答案一、选择题(每题4分,共44分)下图示意某国xx年人口结构,读图,完成1~2题。

1.图中信息反映出该国( )A.为发展中国家B.人口出生率高C.人口增长模式为过渡模式D.中老年人口性别比失调解析:图中显示该国40岁以上人口中,女性人口比例明显大于男性人口比例,即中老年人口的性别比失调,故D项正确;图中0~14岁各年龄段人口比重都较小,即人口出生率较低,说明人口增长模式为“三低”模式,应该是发达国家。

答案:D2.该国0~4岁的人口数量明显多于5~9岁,其影响因素最有可能是( )A.年龄结构 B.性别结构C.生态环境 D.移民政策解析:图中看出0~4岁对应父母为20~24岁,5~9岁对应父母为25~29岁,因为20~24岁人口明显多于25~29岁,故0~4岁的人口数量明显多于5~9岁,因此年龄结构是导致差异的主要原因。

答案:A读我国劳动人口(15~64岁)增长率变化预测图,回答3~4题。

3.我国劳动力人口达到顶峰的时间大约是( )A.1965年前后 B.1985年前后C.xx年前后 D.2025年前后解析:观察图分析,劳动人口达到顶峰时,劳动人口增长趋于0,结合图可知,大致在xx年前后,所以选C项。

答案:C4.目前,我国已经启动“单独二孩”政策,即夫妻双方一人为独生子女,第一胎非多胞胎,即可生二胎。

此项政策将使我国今后几十年中( )A.劳动力人口减幅放缓B.养老金支付总额减少C.入学与就业压力减轻D.性别比例失调的问题得到缓解解析:我国目前面临人口老龄化严重,施行“单独二孩”政策,可在今后几十年中增加劳动力人口数量,减缓老龄化速度,A正确;但人口增加,养老金支付总额增加,B错;入学与就业压力增加,C错;性别比例失调的问题不一定得到缓解,D错。

答案:A城市人口增长率是一年内城市人口增长的绝对数量与同期该地区城市年平均总人口数之比,它是反映城市人口增减速度的指标。

(新课标)2021版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同步测试卷六(人口与城市)

(新课标)2021版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同步测试卷六(人口与城市)

同步测试卷地理(六)(人口与城市)时间:60分钟总分:90分对应学生用书p363]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4分)劳动参与率反映潜在劳动者参与工作的意愿[劳动参与率=(工作人数+正在找工作人数)/16岁以上人口数×100%]。

读2010年亚洲四国劳动参与率数据表,完成1~2题。

1.表格数据反映(D)A.印度女性因性别比低参与劳动人数少B.劳动参与率高的国家经济发展水平高C.日本男性劳动参与率比女性约高10.9%D.中国的劳动者总量比其他三国劳动者总和更多[解析]劳动参与率受到劳动力工资水平、家庭收入规模,以及性别、年龄、社会保障的覆盖率、劳动力市场状况等因素的影响。

印度女性参与劳动人数少,与性别比关系不大,A 项错误。

劳动参与率高往往说明社会就业压力大,且图表中日本的经济发展水平最高,但其劳动参与率低于中国,所以B项错误。

表中没有男性劳动参与率的数据,无法比较男、女性劳动参与率,所以C项错误。

中国人口总数最多,且劳动参与率最高,虽然印度的人口总数也较大,但其劳动参与率大大低于中国,大致推算得出D项正确。

2.越南劳动参与率偏高的原因,推断合理的是(C)A.第三产业发达,就业机会多B.旅游业等服务业从业人员多C.社会保障体系不够完善D.人口老龄化严重,劳动力不足[解析]A、B、D项描述与越南的实际情况不符合,因此不会是越南劳动参与率偏高的原因。

社会保障制度不完善,部分老年人需要靠超龄参加劳动来维持生活,以及大部分人都需要通过劳动获得收入,从而导致劳动参与率偏高,C项正确。

运用人口分布不均衡指数,可以分析区域人口的集中或分散趋势,其值越大,人口分布越集中,反之则趋近平衡,其数值的变化也能折射出区域城市化及社会经济发展状况。

下图示意中东地区某国1986—2016年人口分布不均衡指数,该国人口密度大致是西北高、东南低。

读图完成3~5题。

3.该国近30年来人口不均衡指数(B)A.基本保持稳定B.先上升后下降C.一直处于上升状态D.一直处于下降状态[解析]读图可知,该国近30年来人口不均衡指数先上升后下降。

2021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6.2人口的空间变化课时作业(含解析)

2021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6.2人口的空间变化课时作业(含解析)

2021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6.2人口的空间变化课时作业(含解析)题号 1 2 3 4567 8 9 10 11 答案城市天津南通宁波绍兴台州深圳江门中山上海杭州嘉兴舟山广州珠海东莞惠州人口净流入量156-4812522 4652510647911482 72324952475B.外来旅游人数增加导致该市常住人口总数增多C.产业结构升级将导致非户籍常住人口比重降低D.非户籍人口迁入导致人口老龄化问题更加严重解析:该图反映的是户籍构成的变化,是因为非户籍人口大量迁入不是户籍人口大量外迁,而且也不能说明常住人口总数减少;外来人口主要是来打工,不是旅游;产业结构升级导致劳动密集型企业减少,外来普通打工人员也会减少,因而非户籍常住人口比重降低;非户籍人口迁入主要以中青年为主,会缓解人口老龄化问题。

答案:C人类迁移行为决策的产生,是由于迁移者认为在目前自己居住区位以外的某一区位能够更好地满足自己的意愿。

下图示意某区域境内的移民迁移情况。

据图完成5~6题。

5.在不同迁移类型中,受距离远近影响最小的是( )A.移民B.农业或家务职业C.非农业职业D.政府或管理职业解析:从图示可直接读出,随着距离的变化,政府或管理职业迁移所占比重波动最小。

答案:D6.下列有关移民迁移方向的叙述,正确的是( )A.主要受自然环境因素影响B.只能逐级流向高一等级城市C.只能就近流向较高等级城市D.受特殊因素影响出现偏移现象解析:移民迁移方向主要受经济因素影响。

移民主要迁移方向为从中小城市流向大城市,但并不全是逐级流动、就近流动;受婚姻、家庭等特殊因素影响,移民可能向中小城市迁移。

答案:D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xx年在东部地区务工的外出农民工占全国外出农民工总数的64.7%。

下图为xx年农民工流向变化示意图,据此完成7~9题。

7.农民工主要流向( )①东部地区②中部地区③西部地区④沿海地区A.①② B.①④C.②③ D.③④解析:题干信息“xx年在东部地区务工的外出农民工占全国外出农民工总数的64.7%”,说明农民工的主要流向仍为东部沿海地区。

2021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6.1 人口的数量变化和人口的合理容量限时规范训练 新人教版

2021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6.1 人口的数量变化和人口的合理容量限时规范训练 新人教版

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6.1 人口的数量变化和人口的合理容量限时规范训练新人教版建议用时实际用时分值实际得分45分钟100分一、选择题(共60(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9小题,每小题4分,共计36分。

(xx·天津南开一模)读“某国自18世纪80年代至20世纪70年代人口再生产类型的四个阶段示意图”,完成1~2题。

1.按人口再生产类型的演变历程,排列正确的是( )。

A.②③④①B.①③②④C.①②③④D.④①②③2.关于该国在不同阶段社会经济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①阶段人口老龄化问题严重B.②阶段农业产值大于工业产值C.③阶段从事第三产业的人口大于第一、二产业的人口D.④阶段城市人口的比重在70%以上解析第1题,①图的出生率、死亡率最高,④图的出生率和死亡率最低,③图的出生率、死亡率比②图高,由此可得出正确结论。

第2题,④阶段的人口再生产类型为现代型,城市人口的比重在70%以上。

答案 1.B 2.D2014年2月1日以来,新华网、凤凰网等多家媒体报道称:俄罗斯拟恢复征收无子女税,无子女家庭每月须上缴6%的薪水。

读俄罗斯局部地区人口分布图,结合所学知识回答3~5题。

3.俄罗斯欲制定该项政策的目的是解决( )。

A.人口增长过快问题B.就业率低问题C.移民迁入过多问题D.人口负增长问题4.以下国家人口增长模式与俄罗斯最相似的是( )。

A.中国B.美国C.德国D.印度5.影响该地区人口分布的主要自然因素是( )。

A.降水B.气温C.资源D.河流解析第3题,根据该项政策的内容“无子女家庭每月须上缴6%的薪水”可以看出其目的是惩罚不生育,因而主要解决的是人口负增长问题。

第4题,俄罗斯人口增长模式属于现代型,且出现负增长,最相似的是德国。

第5题,从图中可以看出,该地区人口主要分布在热量条件较好的南部(河谷地带),所以气温是影响其人口分布的主要自然因素。

答案 3.D 4.C 5.B(经典题)甲市xx年户籍人口出生9.67万人,出生率为0.699%;死亡10.7万人,死亡率为0.773%。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同步测试卷地理(六)(人口与城市)时间:60分钟总分:90分对应学生用书p363]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4分)劳动参与率反映潜在劳动者参与工作的意愿[劳动参与率=(工作人数+正在找工作人数)/16岁以上人口数×100%]。

读2010年亚洲四国劳动参与率数据表,完成1~2题。

1.表格数据反映(D)A.印度女性因性别比低参与劳动人数少B.劳动参与率高的国家经济发展水平高C.日本男性劳动参与率比女性约高10.9%D.中国的劳动者总量比其他三国劳动者总和更多[解析]劳动参与率受到劳动力工资水平、家庭收入规模,以及性别、年龄、社会保障的覆盖率、劳动力市场状况等因素的影响。

印度女性参与劳动人数少,与性别比关系不大,A 项错误。

劳动参与率高往往说明社会就业压力大,且图表中日本的经济发展水平最高,但其劳动参与率低于中国,所以B项错误。

表中没有男性劳动参与率的数据,无法比较男、女性劳动参与率,所以C项错误。

中国人口总数最多,且劳动参与率最高,虽然印度的人口总数也较大,但其劳动参与率大大低于中国,大致推算得出D项正确。

2.越南劳动参与率偏高的原因,推断合理的是(C)A.第三产业发达,就业机会多B.旅游业等服务业从业人员多C.社会保障体系不够完善D.人口老龄化严重,劳动力不足[解析]A、B、D项描述与越南的实际情况不符合,因此不会是越南劳动参与率偏高的原因。

社会保障制度不完善,部分老年人需要靠超龄参加劳动来维持生活,以及大部分人都需要通过劳动获得收入,从而导致劳动参与率偏高,C项正确。

运用人口分布不均衡指数,可以分析区域人口的集中或分散趋势,其值越大,人口分布越集中,反之则趋近平衡,其数值的变化也能折射出区域城市化及社会经济发展状况。

下图示意中东地区某国1986—2016年人口分布不均衡指数,该国人口密度大致是西北高、东南低。

读图完成3~5题。

3.该国近30年来人口不均衡指数(B)A.基本保持稳定B.先上升后下降C.一直处于上升状态D.一直处于下降状态[解析]读图可知,该国近30年来人口不均衡指数先上升后下降。

4.推测该国(D)A.1996年城市环境污染较严重B.2006年城市化发展水平最高C.近10年来城市化进程加快D.近10年来经济发展速度放缓[解析]近10年来,该国人口不均衡指数略有降低,是由于经济发展速度和城市化进程放缓。

5.该国最有可能是(A)A.伊朗B.土耳其C.沙特阿拉伯D.伊拉克[解析]伊朗东南部由于海拔较高,气候较干旱,所以人口较稀疏。

英国伦敦东部三英里泰晤士河沿岸的道克兰地区原来是繁忙的码头,随着其货运需求的降低,港口逐渐衰落。

伦敦的老城金融城地区虽早已经成为世界最著名的金融中心,但其很多建筑已经不能满足现代金融业办公条件的需求。

1981年伦敦政府正式在道克兰地区启动新的中心商务区开发计划,历时17年将其建设成为英国的金融新地标,负责全世界大约三分之一的外汇交易。

据此完成6~8题。

6.伦敦政府将道克兰地区打造成为金融中心主要得益于其(C)A.地价低廉B.资金充足C.经济基础D.海运便利[解析]伦敦道克兰地区成为英国金融新地标主要是因为该地与传统产业配套的传统运输业的衰败,伦敦政府为进一步发展伦敦原有的金融业而规划建设的,因此选择C。

金融城周边地价较低廉的地区较多,不仅仅是伦敦道克兰地区,故A错;道克兰地区与金融城地区不毗邻,而是位于伦敦东部,改造前城市内部联系的交通也不够便利,经济衰落,环境质量较差,港口海运交通对于金融中心的发展并不重要,故D错;政府即便资金充足也不一定要把该地建设成为金融中心,可以发展其他经济部门,因此资金充足不是主要原因,故B错。

7.伦敦金融新地标的建成能够(D)A.提升城市等级B.完善产业结构C.扩大港口腹地D.转变区域职能[解析]根据题目材料提示老金融城已经是世界级金融中心城市,因此不会提升城市等级,A不正确。

中心商务区以第三产业为主,产业结构比较单一,因此不能够起到完善产业结构的作用,B不正确。

不能够起到扩大港口腹地的作用,C不正确。

英国道克兰地区,原来为港口运输业,现在发展金融业,因此转变区域职能,D正确。

8.与金融城相比,推测政府在道克兰地区开发中的优惠政策有(D)①新城建设不受旧城保护限制②鼓励绿化美化环境③鼓励高科技制造业的发展④低价转让土地房产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解析]英国金融城为旧城,大多数为历史保护建筑,城市建设要受到旧城保护的限制,而道克兰地区在城市建筑方面不受旧城保护的限制,故①正确;在建设金融中心商务区之前,该地区为落后的港口待开发地区,因此地价成本较低,政府低价转让土地房产,有利于新城建设,故④正确。

题干中的优惠政策提示正确选项应该是道克兰区域与金融城相比不同的措施。

无论是新城还是旧城建设都应该鼓励加强环境的绿化和美化,因此是属于相同的措施,③不选。

该地区主要产业部门为第三产业金融业,因此不会鼓励高科技制造业的发展,故④不选。

城市的道路交通建设会改变沿线地区的土地利用类型。

读我国某市轨道交通1号线开通前后土地利用的变化表,完成9~11题。

9.城市轨道交通1号线开通前后,土地利用的主要变化特点是(B)A.核心城区和外围城区居住用地面积均减少B.核心城区和外围城区工业用地面积均增加C.核心城区工业用地面积增加大于外围城区工业用地面积增加D.外围城区公共设施用地面积小于核心城区公共设施用地面积[解析]读表可知,核心城区居住用地面积减少,外围城区居住用地面积增加,A错误;核心城区和外围城区工业用地面积均增加,B正确;核心城区工业用地面积增加比重大于外围城区工业用地面积增加的比重,但面积不一定大于,C错误;外围城区公共设施用地面积比重小于核心城区公共设施用地面积比重,但面积不一定小于,D错误。

10.影响轨道交通1号线沿线居住用地变化的主要因素是(A)A.地租水平和交通通达度B.消费习惯和市场距离C.地租水平和消费习惯D.交通通达度和市场距离[解析]城市土地利用方式取决于该方式能够产生的效益和地租支付能力。

城市轨道交通1号线开通后,由于外围城区交通通达性增强,地租较核心城区低,故核心城区居住用地面积减少,外围城区居住用地面积增加,所以影响轨道交通1号线沿线居住用地变化的主要因素是交通通达度和地租水平,A正确;从消费习惯和市场距离影响看,核心城区居住用地面积应增加,B、C、D错误。

11.城市轨道交通的快速发展对城市发展的积极影响是(A)A.有效缓解核心城区交通压力B.加快逆城市化进程C.加重城市的大气污染D.增加了核心城区社会供应的压力[解析]轨道交通促进中心城区人口疏散,加快人口郊区化进程,有效缓解城市交通压力,A正确;有利于城市居民住房建设向郊区发展,促进郊区城市化,加快城市化进程,B错误;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利于改善城市环境,减轻城市环境污染,C错误;改善市区的住房紧张状况,改变城市土地利用方式,减小了核心城区社会供应的压力,D错误。

二、非选择题(共46分)12.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24分)2017年01月31日,平时寂静的陕西省渭河平原东部渭南一个村庄随着春节到来一下子热闹非凡,回家团聚,走亲访友的人和车你来我往。

就在这喜庆的景象中,村子内部随处可见残垣断壁、荒草丛生、多年无人居住的老房子,而在村庄的外围则有一排排新盖起来的楼房。

以下信息为该市统计局对该村庄附近22个行政村基本情况调查统计:本次调查的22个行政村总户数19021户,其中举家外出户数1082户,占总户数的比重为5.7%;在村内有房屋的户数18315户,闲置房屋户数894户,占房屋总数的4.9%,其中闲置房屋质量较好的405户,占闲置房屋总数的45.3%,闲置房屋质量较差的379户,占闲置房屋总数的42.(2020-2021学年学科教研组精选汇编)4%,质量极差已无法居住的110户,占闲置房屋总数的12.(2020-2021学年学科教研组精选汇编)3%;此外,闲置房屋中闲置两年以上(含两年)的570户,占闲置房屋总数的63.8%。

(1)推测该村形成“空心化”的主要原因。

(8分)__在农村建设上,由于村庄规划严重滞后,村内基础设施落后,公共设施缺乏,新建住宅的占地面积比传统农宅大等原因,导致新建住宅大部分都集中在村庄外围,而村庄内却存在大量的空闲宅基地和闲置土地,形成土地利用“空心化”状况;在经济上,我国城市化和工业化快速发展造成城乡收入差异增大;现代农业技术的推广应用,使农村出现大量的剩余劳动力;促使大量农村青壮年涌入城市并长期居住在城市,使得留在农村的人口以老年人和少年儿童为主,形成农村人口“空心化”状况。

(8分)__(2)分析该村形成“空心化”的不利影响。

(8分)__村内闲置旧宅造成土地资源浪费严重;村内旧房大都破旧不堪,年久失修,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村内环境卫生的“脏、乱、差”,严重影响少数居住在村内部居民的居住环境和身心健康;村内废弃宅基地多年未用,后代会因为旧宅地界模糊而引发潜伏矛盾纠纷;随着该村大量青壮年人口外迁,影响了该村养老、治安等问题;由于村落面积扩大、居住分散,增加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难度,农村劳动力外迁导致人力资源匮乏,延缓了该村经济的发展。

(任答4点得8分)__(3)请你为该村摆脱“空心化”提出合理化建议。

(8分)__广泛宣传“空心化”的不利影响,提高村民思想认识;在尊重民意和反复论证的基础上,与村容村貌改造,道路交通建设相衔接,制定科学完整的村庄建设规划并严格执行;健全宅基地审批制度,制止违法乱建;鼓励农民工返乡创业,吸引人工回流,激发农村经济发展活力。

(8分)__13.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22分)总和生育率(TFR),即一个妇女一生生育的孩子数。

一般来讲,总和生育率至少要达到2.(2020-2021学年学科教研组精选汇编)1,才能保持人口数量相对稳定。

国际经验显示,当一个国家的总和生育率降至1.5以下之后,都没能再回到2.(2020-2021学年学科教研组精选汇编)1的人口更替水平。

据推算,2015年我国育龄妇女的总和生育率为1.047。

(1)读图1,描述我国总人口数量和儿童人口在总人口中比重的变化情况。

(6分)__总的变化趋势是总人口不断增长,近年来增长速率变缓。

儿童人口在总人口中比重的变化是先上升后下降。

(6分)__(2)读图2,与埃及金字塔的形状相比,2015年我国人口金字塔有些“名不副实”。

请描述该人口金字塔的形状特点,并说明形状发生改变的原因。

(8分)与埃及金字塔形状相比,2015年我国人口金字塔呈现出底部收缩、上部变宽的形态。

原因:人口出生率下降,少年儿童在总人口中的比重减小;老年人口比重上升,老龄化日趋严重。

(8分)(3)“据推算,2015年我国育龄妇女的总和生育率为1.04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