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舒婷简介及教案
《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教案

《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教案第一章:课程简介1.1 课程目标通过学习本章,学生将了解《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这首诗歌的创作背景、意义和艺术特色,培养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1.2 教学内容1.2.1 诗歌背景:《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是著名诗人舒婷在改革开放初期创作的一首抒情诗,表达了对祖国深深的热爱和对民族命运的关切。
1.2.2 诗歌结构:本诗共四节,每节四句,具有鲜明的韵律感和节奏感。
1.2.3 诗歌意象:通过丰富的意象,如“老水车”、“矿灯”、“稻谷”、“路基”等,展现了祖国的发展变化。
1.3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朗诵、讨论等方式进行教学。
第二章:诗歌解析2.1 第一节:老水车、矿灯、稻谷、路基等意象描绘了祖国过去的贫穷落后,但依然充满希望。
2.2 第二节:诗人通过“驳船”和“沸腾的工地”等意象,展现了祖国在改革开放中的生机勃勃。
2.3 第三节:诗人用“你的富饶”、“你的贫穷”、“你的沸腾的工厂”等意象,表达了对祖国深深的热爱和关切。
2.4 第四节:诗人以“你的N次方”表达了对祖国未来的无限期望和信心。
第三章:诗歌朗诵与欣赏3.1 教学目标通过朗诵,使学生更深入地理解诗歌的内容,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3.2 教学方法教师示范朗诵,学生跟读,分组朗诵,全班朗诵。
第四章:小组讨论与分享4.1 教学目标通过小组讨论,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意义,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4.2 教学方法教师提出讨论话题,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讨论成果。
第五章:课程总结与拓展5.1 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对《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这首诗歌有更深的理解和感悟,激发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5.2 教学方法教师总结课程内容,学生分享学习感悟,布置课后作业。
第六章:诗歌创作背景深度探讨6.1 教学目标通过深入探讨诗歌的创作背景,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诗人的情感和诗歌的时代意义。
6.2 教学内容6.2.1 时代背景:了解改革开放初期国家的社会状况以及这一时期诗歌创作的特点。
第1课《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课件(共36张PPT)

研读课文
欣赏第二节 1.本节选取了哪些意象? 贫穷 悲哀 希望 花朵
2.“是‘飞天’袖间,千百年来未落到地面的花 朵”这句是什么意思?
“飞天”袖间的“花朵”,代表着对美好生活的祈愿;
“落到地面”,代表祈愿变成现实。 过渡,揭示祖国灾难虽重,理想却从未消失。
新知讲解
第二节诗中所表现的情感是单一的吗?
我是贫困
不单一;既写出了人民的痛苦又写出了人民的希望。
我是悲哀
对上节诗的总结
我是你祖祖辈辈
痛苦的希望啊 飞天 花朵
“飞天”是宗教传说中的能在天空飞舞 比喻 的神,在民间备受尊崇,寄托着淳朴百姓
对生活的祈愿。
千百年 说明时间之长
比喻。长期以来希望太渺茫,像飞天袖间的花朵,美丽诱人,又未落 地面。比喻人民千百年来未能实现的希望。
理想 胚芽 笑涡 起跑线 黎明
贫穷落后 灾难深重 百废待举 蒸蒸日上
痛苦 悲哀 欢欣 热烈
研读课文
欣赏第三节
2.“神话的蛛网里挣脱”的“理想” “古莲的胚芽” “挂着眼泪的笑涡” “新刷出的雪白的起跑线” “绯红的黎明正在喷薄” 这些意象有什么共同的意思?
祖国摆脱束缚、蒸蒸日上的状态。
新知讲解
诗人创造了哪些意象来表达这种感情?这些意象有些什么共同特点?
由拖轮拉着或推着行驶。 簇新:极新;全新。
预习检查
喷薄:气势壮盛,喷涌而起的样子。 干瘪:干而收缩,不丰满;(文辞等)内容贫乏,
枯燥无味。 迷惘:由于分辨不清而困惑,不知怎么办。 绯红:鲜红。
新知讲解
朗读第一节,思考问题:
1.这一节写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蕴涵和象征了哪 些社会内容?
《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教学设计(通用9篇)

《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教学设计(通用9篇)《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教学设计(通用9篇)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来辅助教学,借助教学设计可以让教学工作更加有效地进行。
那么写教学设计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教学设计篇1教学设想本教学设计适用于语文程度中等以上的学生,教学侧重点放在对诗歌的艺术欣赏方面。
学习目标1.了解舒婷,了解朦胧诗的一些特点和它的诗学价值。
2.从鉴赏的角度学习诗歌,把握朦胧诗代表诗人的作品及其特色。
3.理解、欣赏诗歌,把握诗歌的艺术特色。
4.熟读背诵诗歌。
学习重点与难点从文学常识入手,从鉴赏的角度学习本诗,体会诗歌独特的意蕴与感情,把握诗歌的艺术特色。
教学安排2课时。
课前准备1.搜集有关舒婷及朦胧诗的资料,并自学;2.巩固在《星星变奏曲》一诗中学到的知识;3.熟读《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提出不懂的问题。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复习江河的《星星变奏曲》。
这是一首朦胧诗,作者借“星星”这个意象表达了一代人对光明与希望的追求。
背诵或朗读你熟悉的朦胧诗作品。
导入舒婷的朦胧诗作《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这是舒婷“心灵世界的歌”。
二、走近诗人舒婷,1952年生于福建厦门。
70年代末,她的诗作受到人们的关注,不久即成为朦胧诗的代表诗人而闻名。
结集出版的诗集有《双桅船》《舒婷顾城抒情诗选》《会唱歌的鸢尾花》等。
她的诗歌创作主要关注人的价值和尊严,构思独特,情调婉约,具有典型的浪漫主义风格。
她的诗不侧重客观生活的描摹,而是注重表现自己真实的内心世界。
她从关系个人的命运和价值出发,上升到对他人对民族命运的关切。
舒婷的诗具有一种崭新的审美视野,能够超越以往新诗的陈旧观念,突破生活的客观规定性和逻辑性的限制,达到较高的艺术新水平。
她的诗既有着鲜明的时代的叛逆精神,又有着执著而深切的热爱之情,发自内心而真实优美,被人誉为“心灵世界的歌”。
《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公开课教案

《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公开课教案教学目标:.掌握诗行间意象转换和诗意跳跃的朗读节奏,以表达全诗的主旨和各节的要义。
2.学习分析诗歌的象征手法。
教学重点:分析诗歌意象运用的特点。
诗中主体自我与客体现实合而为一并占优势的艺术想象对深化思想感情的作用。
意象叠加和意象特征强化二者对表达主体感情的作用。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结合诗人的经历把握诗歌的象征意义课时安排:1课时设计思想:本课意在突出本诗的情感发展脉络及其意象使用上的特点。
同时,如何解析朦胧诗的朦胧,引导学生认识这类诗歌的特点,学会分析鉴赏这样的诗歌,也是这节课的重点,即分析本诗意象的象征意义。
对学生启发引导,引导他们读更多的诗歌作品。
教学过程:一.导入爱国是一个古老的主题,从屈原的“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到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从曹植的“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到鲁迅的“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
一代代诗人在诗中抒发的爱国之情总是和忧虑国家的命运相联系的。
经历了“文革”浩劫之苦的朦胧诗人舒婷,面对满目疮痍、百废待兴的祖国,怀着拳拳的女儿之心,用诗歌唱出了对祖国的无限深情。
今天,让我们走进舒婷的诗歌,去聆听她的心声。
二.、作者简介:舒婷,1952年生于福建。
《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是舒婷的代表作之一。
"文革"浩劫之苦造就了舒婷这一代人富有时代特征的迷惘、困惑、怀疑、失落的情绪,同时也使她们进行了严峻的思考、深刻的反省和顽强的追求。
三、诵读:诗是人类向未来所寄发的信息;诗给人类以朝向理想的勇气。
、先请同学们自由地放声朗读诗歌,边读边体会:诗人在这首诗中抒发了对祖国怎样的情感?你是通过哪些具体词句或具体形象体会出来的呢?开始自由朗读!2、学生读。
注意读准字音,体味情感,注意语流。
3、请专家读。
思考一下为什么要这样读。
四.分析诗歌。
、刚才同学好像前两节读的低沉,为什么要这样处理呢?抓住诗中的形象分析。
《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教学设计

真挚的爱国情感。同时,学生应学会分析诗歌中的意象,理解诗歌的艺
术特色。
02
过程与方法
通过朗读、讲解、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内容,感受诗人
的爱国情怀。同时,通过比较阅读等方法,拓展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
的诗歌鉴赏能力。
0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学习,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
分享成功经验和创新做法
情感引导
通过引导学生深入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情感,成功激发了学 生的共鸣和思考,有效提升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审美能力 。
小组合作
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课堂讨论和展示,不仅提高了学 生的参与度和合作能力,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 沟通能力。
跨学科整合
将诗歌鉴赏与历史、文化等相关知识进行跨学科整合,丰 富了教学内容和视野,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跨学 科思维能力。
分享。
朗诵比赛,展示成果
朗诵准备
学生自主选择诗歌《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中的片段进行朗诵 准备,可以结合个人理解和情感表达进行演绎。
比赛形式
采用小组或个人形式进行朗诵比赛,可以配以音乐、背景等辅助手 段增强表现力。
评价标准
制定朗诵评价标准,包括语音语调、情感表达、仪态仪表等方面, 引导学生注重朗诵技巧和表达效果。
收集和分析学生表现数据
观察学生表现
01
关注学生的课堂表现,包括听讲、思考、发言等方面,记录学
生的表现和反应。
收集作业和测验数据
02
定期收集学生的作业和测验成绩,了解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和
思维能力水平。
分析学生表现数据
03
对学生的表现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找出学生的优点和不足,
《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教学设计

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教学目标1综合运用默读与朗读的方法学习诗歌,了解许歌的内容,体会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2.把据诗歌中出现的大量意象,分析诗人的情感脉络,体会诗人深沉真挚的爱国情感。
3.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积累抒情优美的语句。
教学重难点把据诗歌中出现的大量意象,分析诗人的情感脉络,体会诗人深沉真挚的爱国情感。
教材分析《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是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第1篇文章。
这是现代诗歌阅读与欣赏单元,学习欣赏这些诗歌,要让学生陶冶情操,净化心灵,加深对祖国和家乡的感情。
单元学习的重点是理解诗篇所蕴含的思想感情,提高诗歌的阅读欣赏能力。
本诗作为单元自读篇目,更多的着眼于学生自主学习意识的培养,担负起诗歌教学对学生进行审美熏陶的责任。
诗人舒婷是朦胧诗派的代表诗人之一。
她的《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成诗于我国进人改革开放新时期的第一个春天。
诗人以赤子的目光,注视着祖国的变化,怀着拳拳的女儿之心,用诗歌唱出了对祖国的无限深情。
全诗四节,共有四组意象群,通过它们的递进组合,不仅表达了祖国从苦难到新生的发展历程,而且表达了有着从迷惘到深思到沸腾的特殊情感历程的青年一代的共同心声。
诗歌先抑后扬,宛如一曲多声部的交响曲,呈现出一种由舒缓到急促,由低沉到高亢的语言节奏。
新颖的意象所表现出的凝重的情感是鉴赏全诗的要点。
说学情合理把握学情是上好一堂课的基础,本次课所面对的学生群体具有以下特点:九年级的学生对现代诗歌接触少,对文字的理解往往停留在表面,或是被动地接受教师的观点。
因此,在教学中应让学生多读、多交流,让学生有自己的感悟。
教师应引导学生积极与文本对话,与教师和同学对话,从而正确理解文本在指导学生阅读时既要注意作品创作背景,又要注意用学生本有兴趣牵引,创设情境。
教学准备PPT、朗诵视频课时安排2课时第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人引导学生回忆初中阶段现代诗歌学习历程(七、八年级已过《金色花》《荷叶.母亲》《天上的街市》《黄河颂》《假如生活骗了你》《未选择的路》》......九年级上册学习了现代诗歌的“活动.探究”单元、名著《艾青诗选》,小结已掌握代诗歌阅读方法。
《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教学设计范文(精选10篇)

《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教学设计《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教学设计范文(精选10篇)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时常需要准备好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一般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与时间分配等环节。
那么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教学设计范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1、把握诗中平凡而富有特征的意象。
2、提高诗歌的阅读和鉴赏能力。
3、培养热爱祖国的感情。
【教学重点及难点】1、了解什么是朦胧诗。
2、这首诗是如何表现对祖国母亲赤诚的爱和神圣的责任感的。
【教学方法】1、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加强直观效果,营造诗画合一的氛围和意境。
2、指导学生朗读,追求声情并茂。
3、指导学生把握同类诗歌的特点和写法,学会鉴赏比较。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现代的中国有一批才华横溢的诗人,他们借鉴外国诗歌的表现手法,感受新时代的清新气息,创作了一大批独具时代特征的乐章,欣赏这些诗我们会得到另一种美的熏陶,另一种情的感染。
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当代女诗人舒婷的诗《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
二、介绍作者及其作品舒婷,当代诗人,1952年生于福建厦门,原名龚佩瑜,朦胧诗的代表人物,著有诗集《双桅船》、《会唱歌的鸢尾花》等。
舒婷的诗既有鲜明的时代叛逆精神又有执着而深切的热爱之情,发自内心而优美,被人誉为心灵世界的歌。
《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发表于1979年7月,以其沉重的历史积淀,表达了一种希望光明的痛苦和挚情,从中可以体会到诗人对祖国的深情和挚爱。
这是一首将爱心献给祖国的深情力作。
三、欣赏品评1、教师范读全诗,要求学生注意体会这首诗蕴含的情感。
2、思:请同学把你听读后的感受告诉老师。
读这首诗你有什么感悟?字里行间,哪个词或哪句话给你的感受最深?学生讨论、发言:感受到祖国苦难的历史;祝愿祖国的明天会更好;愿意把一切献给祖国3、找一组学生朗读全诗,然后评析刚才朗读的效果如何?教师点评:(1)朗读时注意以下几点:① 语速要适中;根据诗的内容,注意音调或低沉或高昂。
九年级下册语文《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教案【三篇】

九年级下册语文《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教案【三篇】篇一教学目的1.理解、积存“干瘪、疲乏、簇新、迷惘、绯红、喷薄”等词语,背诵全诗。
2.了解舒婷的诗在委婉曲折中表达心声的特点。
教学重难点1.背诵全诗。
2.了解舒婷的诗在委婉曲折中表达心声的特点。
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内容与步骤情景激趣舒婷,1952年诞生于福建省漳州市石码镇。
祖籍晋江泉州。
以后始终生活在厦门。
着有诗集《双桅船》(获全国第一届新诗集优秀奖)、《会唱歌的鸢尾花》《舒婷顾城抒情诗选》,散文集《心烟》。
她的诗被译成多国文字,介绍到西德、法国、美国、荷兰、日本、意大利、印度等国家。
是新时期以来,青年欢送的诗人。
《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发表于1979年7月。
经受了“*”浩劫之苦的模糊诗人舒婷,以其沉重的历史积淀,将个体的“我”汇注于祖国的大形象,抒发了富有时代特征的一代人的严峻思索、深刻反省和坚韧追求。
今日,我们学习《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去体会诗中剧烈的爱国之情和历史责任感。
探究生趣第一步,泛读课文,理解大意。
指导学生阅读时,要求结合解释,梳理文意,将课下重要解释简化后移到课文相关位置处。
用(1,2,……)段内的层次,批注自己的阅读感受,列出不懂之处。
在阅读过程中校正读音,积存词语:干瘪(biě) 驳船(bó) 蜗行(wō) 胚芽(pēi) 迷惘(wāng) 隧洞(suì) 绯红(fēi) 淤滩(yū) 纤绳(qiàn)疲乏:特别疲乏。
簇新:极新(多指服装)。
迷惘:由于辨别不清而感到不知怎么办。
绯红:鲜红。
喷薄:形容水或太阳涌起、上升。
三、对课文进展整体感知第一节:回溯祖国的贫困与落后。
其次节:叙写人民的苦痛和盼望。
第三节:描绘转折时期的祖国形象。
第四节:强调“我”与祖国不行分割。
其次步,精读课文,深度解读1.第一诗节中,诗人制造了几个意象?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明确:诗人制造了“破旧的老水车”“熏黑的矿灯”“干瘪的稻穗”失修的路基”“淤滩上的驳船”等意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作者舒婷,1952年生于福建厦门。
70年代末,她的诗作便受到人们的关注,不久即作为朦胧诗潮的代表人物而闻名文坛。
结集出版的诗集有《双桅船》、《舒婷顾城抒情诗选》、《会唱歌的鸢尾花》等。
舒婷的诗既有鲜明的时代的叛逆精神,又有执着而深切的热爱之情,发自内心而优美,被人誉为“心灵世界的歌”。
《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是舒婷的代表作之一,旨在表达诗人对祖国的一种深情。
与以往同类的诗作相比,它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与个性特色——既有当代青年那迷惘的痛苦与欢欣的希望,又有女儿对祖国母亲艾艾的不满与献身的真情。
全诗立意新颖,感情真挚,一反过去某些诗的浮泛与“神话”式的歌颂,从一个别致的角度来吟唱祖国母亲的歌。
正如诗中所唱:“我是你簇新的理想,/刚从神话的蛛网里挣脱”,诗人以赤子的目光,扫瞄着祖国的贫穷与落后,以拳拳的女儿之心,表达着哀怨的深情:“我是贫困,/我是悲哀。
/我是你祖祖辈辈/痛苦的希望啊,/是“飞天”袖间/千百年未落到地面的花朵”,在沉迷的痛苦之后,又表达出希望的欢欣:“我是你簇新的理想”,“我是你挂着眼泪的笑涡”,“是绯红的黎明/正在喷薄”。
为实现这美好的希望,诗人表达了一种献身的愿望:“那就从我的血肉之躯上/去取得/你的富饶、你的荣光,你的自由。
”为表达这种赤子的深情,诗人采用了由低沉缓慢走向高亢迅疾的节奏。
低沉缓慢方能如泣如诉、似哀似怨;高亢迅疾才可热烈奔放、一往无前。
为表达诗人对祖国的交融感与献身感,全诗运用了主体与客体交错换用、相互交融的手法。
主体是诗人的“我”,客体是“祖国”,而在全诗的进展中,让其合二而一——我即是祖国,祖国也就是我。
祖国是我的痛苦,我是祖国的悲哀;祖国是我的迷惘,我是祖国的希望;我是祖国的眼泪和笑涡,而祖国正在我的血肉之躯与心灵上起飞和奔跑。
习惯上,人们将《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致橡树》、《这也是一切》、《暴风雨过去之后》这类作品称为舒婷诗歌的“高音区”。
由于它们直接表达诗人的政治情绪与时代理想,因而获得较多的称誉与赞许。
舒婷是朦胧诗的代表诗人之一。
她的诗,多借鉴浪漫主义的艺术方法。
在这首《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中,作者将个体的“我”熔铸在祖国的大形象里,并承担起为祖国取得“富饶”“荣光”“自由”的重任,表达了强烈的爱国之情和历史责任感。
这首诗获得了中国作协“1979—1980年全国中青年优秀诗作奖”。
全诗共分四节。
第一节,诗人排列了一系列意象:水车、矿灯、稻穗、路基、驳船。
在这些词语前面都有或长或短的修饰语,“破旧”“熏黑”“干瘪”“失修”等,显示出它们所受的苦难,“数百年来”“历史的隧洞”表明经历过漫长岁月。
排列在最后、也是最受强调的“驳船”,则是在“淤滩上”,在另一头“深深勒进你的肩膊”的纤绳的牵引下艰难前行。
作者反复运用“我是……”的句式,在向祖国的深情诉说里,融个体的“我”于祖国的大形象里,表达了“我”与祖国生死相依、血肉相连的情感。
最后一行,以破折号引出“祖国啊”的激情咏叹,这是叙述人称的转换,也使诗意在小小的高潮中稍作停顿。
以下两节也都以这种方式结尾。
第二节,没有像第一节那样排列较多的具体意象。
在这一节里,“贫穷”“悲哀”“希望”等等,是抽象词语。
“飞天”是宗教传说中的能在天空飞舞的神,在民间备受尊崇,寄托着淳朴百姓对生活的祈愿。
前两节诗都写祖国的历史,第一节重写实,这一节重精神。
在精神上,人民在贫穷的境遇里始终保持着“痛苦的希望”,千百年来盼望着对美好生活的祈愿能“落到地面”,变成现实。
第三节,写的是现在。
在新的历史机遇面前,千年古国又开始了新生。
诗人再次排列出一系列生机勃勃的意象,从“神话的蛛网里挣脱”的“理想”,“古莲的胚芽”,“挂着眼泪的笑涡”,“新刷出的雪白的起跑线”,“绯红的黎明正在喷薄”,等等,显示出祖国摆脱束缚、蒸蒸日上的状态。
第四节,是“我”的宣言。
从个体上说,我是中国十亿人口中的一个,是祖国的“十亿分之一”。
但从“我”的使命来说,“我”要承担起振兴中华的重任,“我”要与祖国融为一体,因而是“九百六十万平方的总和”。
“你以伤痕累累的乳房/喂养了/迷惘的我、深思的我、沸腾的我”,那么,“我”用什么来报答祖国母亲的养育之恩呢?诗人庄严地向祖国宣告,“那就从我的血肉之躯上/去取得/你的富饶、你的荣光、你的自由”。
最后,以语气强烈的重复性咏叹“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终篇。
全诗无一字议论,皆以意象描绘,以情贯穿。
所选意象既质朴又鲜明,既独特又贴切,每一个词也都与被描绘的景象紧密契合。
抒情又非一览无余的倾泻,而很注意其波动的节奏,由悲哀.低沉到欣喜.高昂,又由亢奋到深沉,其中纠结着悲怆.忧患.炽烈,失望与希望,叹息与追求等多种复杂而凝重的感情,体现出诗人独有的委婉幽深、柔美隽永的抒情个性。
1.这首诗是以第一人称写的。
怎样理解诗中的“我”?这首诗以第一人称写成。
诗中,“我是你……”(或“我是……”)的句式反复出现,将“我”与“你”(即祖国)两者紧紧联系在一起。
“我”和祖国生死相依、血肉相连,“我”的形象是和祖国的大形象熔铸在一起的。
“我”代表了要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而承担起重任的一代人,他们和祖国一起从苦难中走过,在新的历史机遇面前,担起了振兴中华的历史使命。
2.舒婷的诗往往在曲折委婉的抒情中表达真挚的心声。
这首诗的哪些地方体现了这一特点?诗的第一节和第二节,写祖国的过去。
诗人写的虽是贫穷和苦难,情感中却始终流动着对祖国的挚爱、依恋和赞颂。
例如,“我是你河边上破旧的老水车,/数百年来纺着疲惫的歌”,“老水车”这个形象,经历了漫长的岁月,虽然“疲惫”,却仍保持着顽强的生存力。
同样,下文的“矿灯”“稻穗”“路基”“驳船”等,都是在艰难困苦中不屈不挠的形象。
“我是你祖祖辈辈/痛苦的希望啊,/是‘飞天’袖间/千百年未落到地面的花朵”,这几行,写的是中国人民屡受挫折却从不泯灭希望。
以上种种,都是对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民族精神的赞扬。
二、在这首诗中,诗人抒发了对祖国怎样的感情?这种感情又是通过哪些事物来表现的?这些事物有什么特点?此题意图有二,一是领会诗人流露的丰富复杂感情;二是注意诗人为表达感情所借助的具体事物(即一般所谓的意象),进而明白诗要用形象说话这一道理。
诗人抒发了与祖国血肉相连、荣辱与共的感情,表达了强烈的爱国之情和历史责任感。
在诗中,“我”的形象熔铸在祖国的大形象里,与祖国一起经受苦难,并在历史的机遇面前承担起为祖国取得“富饶”“荣光”“自由”的重任。
诗人通过了一些具体事物来表现这种情感,如“老水车”“矿灯”“稻穗”“路基”“驳船”等,象征着祖国饱经风雨而依然具有顽强活力的特点。
一、《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赏析之一(蔡其矫)这首诗,在句法上借鉴了苏联诗人沃兹涅先斯基《戈雅》的圆周句式:“我是戈雅!……我是痛苦。
我是战争的声音。
……我是饥饿!……我是……被吊死的女人的喉咙。
……我是戈雅。
”沃兹涅先斯基写的是我和战争的关系,用圆周句式强化对战争的悲伤和愤怒。
舒婷写的是我和祖国的关系,也用了这种句式,增加痛苦和挚爱的深度,但又有创造性的发展。
圆周句式大多出现在抒发强烈情绪的作品中,悲伤痛苦的情调最宜用它来渲染。
重复是诗歌创作常用的一种艺术手法,而圆周句式则是重复同类型的句子或词语的一种修辞方法,即把十分完整的语言单位的几个部分,按圆周形进行连接排列,组成在意义和音调两方面和谐统一的整体。
它可分双成分,三成分,四成分和多成分。
这首诗用的便是多成分。
诗一开始就进入高潮,这是舒婷的一贯手法。
第一节头两个副句是平衡句,寓有音响和色彩的描绘。
三、四句则缩短,不描绘;五句却伸长,行短意紧,强度超过前面四个副句,于是主词(祖国)出现。
第二节开始一反前节方式,直叙,连形容词都不用;三、四句是总结前面,然后主词出现。
第三节又是一个变化。
五个副句分列七行,节奏松紧交错。
如果一、二节是写过去(“‘飞天’袖间千百年来未落地面的花朵”),用现在式;这第三节则是写未来(“新刷出的雪白的起跑线”),也用现在式,这就更富具体性和现实性,承上启下,痛苦上升为希望,于是主词又再次出现。
第四节头两行,十亿分之一是小,九百六十万平方是大,大和小统一在一起,是对比中的强化,意即“我”是祖国的一分子,但“我”的胸中又包容着整个祖国。
接下去,伤痕累累的乳房喂养了我,和从我的血肉之躯取去,又是一种对照,从中突出我同祖国不可分割的联系;甚至迷惘、深思、沸腾,与富饶、荣光、自由,也是性质相反的对衬,以见出痛苦和欢欣的无限。
如果前三节在句法上是写我与祖国的关系,第四节便是反过来写祖国和我的关系,这才是主题所在。
句法参差正是心情激动至极的表现,在主词的双重呼句中结束全篇(前三段末的主词都是单一呼句),达到最高潮。
诗只有三十四行,却用了四个分号。
这些分号内的副句,时长时短,体现着节奏旋律的变化。
这首诗带有政治色彩,但它不议论,只描绘,也是一个特色。
诗中所有的象征和比喻,既质朴,又漂亮,每一个词都与被描绘的景物、形象紧密契合。
诗人既用含有自己民族要素的眼睛观察,又以人民能理解的民族语言手段和表达方法,写出人民内心生活和外部生活的精神实质和典型色调,她感到和说出的也正是同胞所感到和所要说的。
(选自《新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1年版)二、《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赏析之二(李霆鸣)一提起祖国,人们往往会想起长江、长城、黄山、黄河,四大发明、地大物博……以一种貌似豪放实则空洞的虚假,去歌颂祖国的强盛伟大。
舒婷反其道而为之,独辟蹊径,直面祖国灾难深重的古老历史及其严峻的现实,选取大量新鲜活泼、意义隽永的意象,以蒙太奇的方式剪辑组合成一幅幅流动凝重的画面,配之以舒缓深沉的节奏,唱出实实在在的对祖国的款款深情。
在诗人的心中,祖国不再是大而空的抽象,而是饱经沧桑的过去、贫穷凋敝的现实与绯红黎明希望的交织体。
作为抒情主体,诗人让自己与诗中的意象相互融合,让物化的自我形象,汇注于祖国的形象之中。
“我是你河边破旧的老水车”,“我是你额上熏黑的矿灯”,“我是你祖祖辈辈痛苦的希望”,“我是你簇新的理想”,“我是你挂着眼泪的笑涡”,“我是你十亿分之一”,“我是你九百六十万平方的总和”……诗人既是生长在祖国母亲怀抱里的一个简单的个体,又是与祖国一同经受苦难屈辱、一同挣脱羁绊、一同走向希望的统一体。
这首诗宛如一曲多声部的交响曲。
前两节沉郁、凝重,充满对祖国灾难历史、严峻现实的哀痛;后两节清新、明快,流露出祖国摆脱苦难、正欲奋飞的欢悦;同时,表达出经历挫折的一代青年,与祖国共呼吸共命运,以自己的血汗去换取祖国富饶、荣光、自由的心声一、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这首诗。
探究一下,“我”仅指作者一个人吗?“我”与祖国是一种什么关系?此题意在引导学生探究这首诗中抒情主人公“我”的具体内涵,它在某种程度上是解读这首诗的一把钥匙,有助于理解这首诗表达的思想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