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重非均质油藏效益开发对策研究
油层非均质性研究

第十章油层非均质性研究油层:若储集层中含有了油气,则将该储层称为含油气层或油层。
此章讲的油层非均质性,实际是指储层非均质性。
在油气藏的形成中,生油岩、储集层、盖层、圈闭、运移、保存诸条件缺一不可。
在其他条件具备的前提下,研究储层是研究油气藏的核心,储层是勘探、开发的直接目的层。
其特征与油气储量、产量及产能密切相关。
储层非均质性的研究是储层描述和表征的核心内容。
一、储层非均质性的概念储层非均质性:油气储层在漫长的地质历史中,经历了沉积、成岩以及后期构造作用的综合影响。
它使储层的空间分布及内部的各种属性(如孔隙度、渗透率、孔隙结构等)都存在不均匀的变化,这种变化称之为储层的非均质性。
1.沉积作用的影响无论是碎屑岩还是碳酸盐岩储层,沉积环境不同是影响储层非均质性的重要因素。
由于沉积条件不同,造成碎屑颗粒的矿物成分、粒度、分选程度、堆积和充填形式、胶结类型、砂体形态、侧向连续性、纵向连通性等都不相同,从而导致储层的岩性、物性和内部结构、层理构造在纵向上和横向上都有不同程度差异,即存在非均质性。
2.成岩作用的影响成岩作用对储层孔隙的形成、保存和破坏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例如溶解作用产生次生孔隙,使储集性能变好;压实作用使储层变致密,储集性能变差。
3.构造作用的影响构造运动所产生的断层和裂缝也对储层非均质性有一定影响。
垂直和较大角度的断层由于其封闭性,不但可以使原来连通的地层错开,变成不连通,也可以由于其开启性使不同年代的地层串通起来,这就增加了储层非均质的严重性和复杂性。
一些延伸很远的裂缝若不密封,可能使水沿裂缝串流,造成严重的平面矛盾,降低油田的开发效果。
例如扶余油田。
总之,储层的非均质性是绝对的,而均质是相对的。
一般陆相储层的非均质程度要高于海相储层。
而我国目前已发现的油气储量90%来自陆相沉积地层,且绝大多数为注水开发。
因此,储层非均质性的研究水平将直接影响到储层中油气水的分布规律的认识和开发效果的好坏。
储层非均质性研究现状以及展望

238储层非均质在具体的油田开采过程中,对于一些地区中的油气成藏以及油藏油水界面还存在一定的影响。
因为沉积、成岩条件的变化而导致的储层界面中存在有物性非均质的特性。
如果油气不充足,在开采中逐渐的将大孔喉内的水排净,也会直接消耗掉大量的能量,此时就无法将小孔喉中的水及时的排除。
很多情况下,都会逐渐的形成高位低产高含水、低部高产低含水以及油水界面不同的油藏。
我国的油田主要就是以陆相碎岩储层为主,地质条件复杂性较高,非均质性比较强,原油的性质相差比较大,所以开采效率比较低。
在未来发展中,只有进行全面的非均质研究才能更好的促进我国油田开采事业的发展和进步。
1 储层非均质性研究的内容储层非均质性研究是目前的油田开采领域的重要课题,特别是针对开采后期的油田中,为了能够实现高效的油田开采,应该全面的实施精细化油藏的描述,再这其中,就需要深入的进行非均质的研究,以更好的提升开采效果。
储层非均质就是在沉积、成岩以及后续的地质构造影响之下,油田储层环境出现了一定的变化,且这些变化主要以非均匀性的形式所体现的。
在实践中,分类方法与方式还存在较大的区别,而我国主要是将其分为层内、层间、平面和微观等四个主要的种类。
2 储层非均质性研究的现状2.1 储层沉积相岩相分析沉积相研究最为主要的目的就是准确的判定储层砂体沉积微相的类型,从而可以更好的确定其具体的空间分布情况。
成岩相分析是在沉积相研究基础上发展而来的,通常都是通过储集岩石的特性所存在的差异性来进行成岩相的划分。
在此基础之上,需要绘制出各个测井与网点的成岩相厚度的具体分布图形,然后就是利用沉积相、测井相等技术资料逐渐的形成岩相区,根据不同的技术参数来划分为不同的储集区。
应用该分析方法主要就是能够更加准确的判定沉积物可容空间形成与消失所存在的关联性。
从相应的地层旋回转化不同位置水深参数来分析,可以更加准确的确定旋回堆积形式,实现时间单元的对比确定。
以小层对比为基础,可以准确的确定储层的几何形状、分布范围等参数,最终可以更加准确的确定储层所存在的非均匀的特性,为油田的开采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
非均质油藏开发规律探究

非均质油藏开发规律探究发布时间:2021-06-22T09:53:34.627Z 来源:《基层建设》2021年第6期作者:李博文[导读] 摘要:对所得数据进行了比较,采用洛伦兹曲线的逆解方法建立了数学模型。
大港油田第一采油厂天津市 300280摘要:对所得数据进行了比较,采用洛伦兹曲线的逆解方法建立了数学模型。
然后对获得的资料进行了分析总结,探讨了非均质油藏开发过程中存在的规律。
结果表明:在均质油整体结构中,渗透率变异系数小于或等于0.2,含水剖面和渗透率剖面相同时,划分标准更为准确,正韵律油藏和反韵律油藏均采用高渗透层注水,正韵律油藏的含水剖面明显高于反韵律油藏。
关键词:储层非均质性;规律性;正韵律储层;反韵律储层前言:非均质储层主要是指渗透率的差异。
通过对渗透率突进系数、渗透率变异系数和两端渗透率范围的综合比较,最常用的是存在于渗透率中间的变异系数。
我国东部油田以陆相沉积砂岩油藏为主。
西部油田开发时,主要利用塔河油田碳酸盐岩缝洞型油藏。
一、非均质油藏渗透率在实际运行中,需要重点研究渗透率变化系数的参数变化。
对于该参数的变化,我们可以知道单层渗透率是否在平均值内,包括平均值的偏差。
储层非均质性比系数值和渗透率变化与储层非均质性密切相关。
渗透率变化系数总数量越大,储层非均质性越高。
在实际应用中,最常用的测量方法是储层渗透率变化系数。
该计算方法采用洛伦兹计算法,可用于储层的全过程测量。
同时,反序洛伦兹曲线的研究方法主要针对不同非均质性程度的储层渗透率。
二、非均质油藏注水规律(一)正韵律储层根据具体参数,可以观察井筒内水流的动态方向。
对于非均质性不同的正韵律油藏,当采收率为10%时,整个井眼周围的水流性能可以清楚地理解;当渗透率变化系数小于0.2时,井眼各层含水上升率相差不大。
对于某些高渗透层,如果出现均匀性差的含水率,则水的上升速度相对较快。
对于渗透率变化系数不明显的油藏,注水方法大多是在注水前后均匀分配水,然后向前注水。
文13北油藏非均质性研究

2 0 年第 7 06 期
内 蒙 古石 油4 - L. r - -
7 3
文 1 油 藏 非 均 质 性 研 究 3北
于银 华 喻 高明 , , 李凌 高
(. 1 湖北 荆 州长 江大 学 石油工 程学 院 ; . 国石 油勘 探 开发 研 究院 ) 2中
V( k)= k
毫 达西 之 间 的 5 6块 岩 样统 计 , 以 下三 种 方 法 计 8 按 算 渗透 率 变异 系数 . 算结 果 表 明, 计 渗透 率变 异系 数
越大, 非均 质性 越严 重 。
k—k
2 1 1 按 统计 学 上 的定 义计 算 ..
V( ) k
5. — 0. 5 0 5 5. 0 = 0. 9 8l 文 3北 ; 劳伦 兹 曲线 ; 管压 力 曲线 ; 毛 产液剖 面 ; 吸水 剖 面
1 引言
其 占岩 样总 数和 全 部 岩 样 渗 透 率 之 和 的百 分 数 。 然 后 将所得 到 的数 值 绘 在 正 态 对 数 概 率 坐 标 上 。 轴 Y 为渗 透率 大 小 , x轴 为大 于 当前 渗 透 率 的 岩 样数 占 总 岩样 数 的百分 比, 图 2—1 如 。
’ 占岩样块数 白分数 ( %)
图 2 文 1 块 渗 透 率 分 布 劳伦 兹 曲 线 3北
对 于该 油 藏 V( K)=S / oS=0 7 8 .1 。 该 方法 的优点 是 既适 合于 任何 渗透 分 布类型 油 藏, 又使 求得 的渗 透 率 变 异 系 数 v( 在 0与 1之 K)
8 .9万 吨 , 合 含水 8 .2 产量递 减 幅度 大 。 53 综 6 9 %, 导 致 目前开 发状 况 的主 要 原 因是 储 层 非 均 质性 严 重, 本 文运 用 矿场 资料 和 油 藏 开 发 理 论 对 文 l 3北 块 储 层 非均 质性 进行 分 析 研 究 , 为今 后 开 发提 供 一 定 的 指 导意 义 。
《2024年低渗透非均质油藏渗流特征及反问题研究》范文

《低渗透非均质油藏渗流特征及反问题研究》篇一一、引言在油气藏的勘探与开发中,低渗透非均质油藏的渗流特性对于有效开发具有重要影响。
这类油藏因其内部复杂的孔隙结构、非均质性和低渗透性,使得其渗流规律与常规油藏存在显著差异。
本文旨在研究低渗透非均质油藏的渗流特征,并对其反问题进行研究,以期为实际开发提供理论依据和指导。
二、低渗透非均质油藏的渗流特征1. 孔隙结构特征低渗透非均质油藏的孔隙结构复杂,孔喉大小不一,连通性差。
这种结构特点导致流体在油藏中的流动受到阻碍,表现为低渗透性。
2. 渗流规律由于孔隙结构的复杂性,低渗透非均质油藏的渗流规律表现出非达西流特征。
在低压差下,流体流动表现出较强的非线性特征,随着压力差的增大,渗流逐渐接近达西流。
3. 影响因素影响低渗透非均质油藏渗流特性的因素包括:岩石类型、孔隙结构、流体性质、温度和压力等。
这些因素的综合作用决定了油藏的渗流特性。
三、反问题研究反问题研究主要是指利用实际生产数据,反推油藏的参数和性质。
在低渗透非均质油藏中,反问题研究对于优化开发策略、提高采收率具有重要意义。
1. 反问题模型的建立根据实际生产数据,建立油藏的反问题模型。
该模型应综合考虑地质、工程和经济等多方面因素,以实现最优化目标。
2. 参数反演利用反问题模型,对油藏的渗透性、孔隙度、饱和度等参数进行反演。
通过不断优化算法和模型,提高参数反演的精度和可靠性。
3. 优化开发策略根据反问题研究结果,对低渗透非均质油藏的开发策略进行优化。
通过调整井网密度、注入参数、采收策略等,实现最佳的经济效益和采收率。
四、实例分析以某低渗透非均质油藏为例,通过实际应用本文所述的反问题研究方法,分析其渗流特征和开发策略。
通过对比优化前后的开发效果,验证反问题研究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五、结论通过对低渗透非均质油藏的渗流特征及反问题研究,我们得到了以下结论:1. 低渗透非均质油藏的渗流特性复杂,受多种因素影响。
在实际开发中,应充分考虑这些因素,制定合理的开发策略。
油层非均质性研究(优选参考)

第十章油层非均质性研究油层:若储集层中含有了油气,则将该储层称为含油气层或油层。
此章讲的油层非均质性,实际是指储层非均质性。
在油气藏的形成中,生油岩、储集层、盖层、圈闭、运移、保存诸条件缺一不可。
在其他条件具备的前提下,研究储层是研究油气藏的核心,储层是勘探、开发的直接目的层。
其特征与油气储量、产量及产能密切相关。
储层非均质性的研究是储层描述和表征的核心内容。
一、储层非均质性的概念储层非均质性:油气储层在漫长的地质历史中,经历了沉积、成岩以及后期构造作用的综合影响。
它使储层的空间分布及内部的各种属性(如孔隙度、渗透率、孔隙结构等)都存在不均匀的变化,这种变化称之为储层的非均质性。
1.沉积作用的影响无论是碎屑岩还是碳酸盐岩储层,沉积环境不同是影响储层非均质性的重要因素。
由于沉积条件不同,造成碎屑颗粒的矿物成分、粒度、分选程度、堆积和充填形式、胶结类型、砂体形态、侧向连续性、纵向连通性等都不相同,从而导致储层的岩性、物性和内部结构、层理构造在纵向上和横向上都有不同程度差异,即存在非均质性。
2.成岩作用的影响成岩作用对储层孔隙的形成、保存和破坏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例如溶解作用产生次生孔隙,使储集性能变好;压实作用使储层变致密,储集性能变差。
3.构造作用的影响构造运动所产生的断层和裂缝也对储层非均质性有一定影响。
垂直和较大角度的断层由于其封闭性,不但可以使原来连通的地层错开,变成不连通,也可以由于其开启性使不同年代的地层串通起来,这就增加了储层非均质的严重性和复杂性。
一些延伸很远的裂缝若不密封,可能使水沿裂缝串流,造成严重的平面矛盾,降低油田的开发效果。
例如扶余油田。
总之,储层的非均质性是绝对的,而均质是相对的。
一般陆相储层的非均质程度要高于海相储层。
而我国目前已发现的油气储量90%来自陆相沉积地层,且绝大多数为注水开发。
因此,储层非均质性的研究水平将直接影响到储层中油气水的分布规律的认识和开发效果的好坏。
非均质油藏开发规律研究

而I { | 现 一 定程 度的 削弱。 任对正 的律油绒 反 律汕 藏的对 比 巾 发现 , 后者 的 商渗透 层 比前者 的水 淹速 度要慢 , l 1 . 嚣的水 淹 厚度也比前 并较大 , 以 及水 波 及体积的 增力 l 1 迷 度会随水注 入 的增加而 加快 , 所以 , 水 丌 发效 果方 I h , 反 沟律} I l f 藏 婴 比 正韵律油藏 翅好 。 对l 韵律千 ¨ 反韵律油藏 的 禽水 牢削 进 行 比较 可知 : 反油 f I ! = 比【 韵律油 域 含水 率 削面 变化 更加 平缓 , 也 即是 i 兑, 反 韵律 比 均律 油藏注 入水 的推进 更J J J 】 均匀, 并j j 越 是非均 质程 度低的 油减 , 这 对 比结 果更加 【 』 l 】 。
( 2 ) 反韵律 f I f l 减 当 呆出程 度 为l O %时 , 渗透 牢 削面通 常 会与 含水率剖 丰 『 卜・ 敛。 一般情 况 下而 言, 汕减 的顶 ; 乃址 反 韵 律油 藏的 高渗 透 , 达 点对 _ } : 水推 进来 说 址 卜分仃利 的。 不
过, 在垂 向上的饱 和度的 分布差异 , 却 会 山 予 力 抵 f 『 I i 的影 响 ,
非均 质油藏开发规律研 究
包然 ( 辽 河油 田 高升采汕 』‘ 地 质研 究所 , 辽 宁 盘锦 l 2 4 0 0 0 )
摘要 : 为 更好 地开发 非均 质油藏 , 需对 其开发规律 进 行研 究 , 本 文采用的研 究方法 为数 值模拟 方法 结果显 示 : 当渗 透率 变异 系数 ≤0 . 2时油藏可视 为均质油藏 ; 渗 透率剖 面与含水率 剖面相一致 , 正韵律 和反韵律油藏 注入水 的突进均是沿 高渗 透层, 反韵 律比正 韵律 油藏含水 率剖 面变化 更加平缓 : 渗透 率变异 系数 <0 . 4时采收率与渗透率 变异 系数呈反相 关, 而 >0 . 4时 则前 者下降速 度与后
油田开发后期提高非均质多层油藏开发效果的有效途径

油田开发后期提高非均质多层油藏开发效果的有效途径
陈文华
【期刊名称】《石油勘探开发情报》
【年(卷),期】1991(000)004
【摘要】本文论述前喀尔巴阡低渗透非均质多层油在强化采液条件下油藏的开发
效果,及井网密度对采液条件下油世故的开发效果,及井网密度对采油速度的影响。
在产层含水持续上升时,以增产油量确定技术效果。
文章以格维慈杰茨基油田为例,论述该油田在多层性和严重非质情况下,用钻加密井方法提高石油储量动用速度,降低含水,缩短油田开发期和提高原油采收率。
【总页数】7页(P54-60)
【作者】陈文华
【作者单位】无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E343
【相关文献】
1.水驱低渗透非均质砂岩油藏提高开发效果研究 [J], 喻高明
2.不稳定注水提高非均质油藏水驱开发效果研究 [J], 姜必武;牛彦良;欧瑾;万学鹏;
李贤兵
3.动态注水提高非均质油藏开发效果研究 [J], 杨明生;赵濮;谭连山;崔创业
4.利用组合式井网提高非均质油藏开发效果 [J], 王玉玲
5.聚合物滞留率对特低渗透非均质油藏调堵效果的影响——以长庆西峰油田某边底水天然能量开发油藏为例 [J], 李秋言; 岳湘安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严重非均质油藏效益开发对策研究
摘要:某区块经过30多年的注水开发,目前面临着井况恶化,注水利用率低等
诸多因素,严重制约着油藏的合理开发,文章通过对区块开发历史,现状等剖析,找到症结所在,提出诸如细分重组,注采液量研究,注水方式的选择等多种开发
方式,减缓因目前低油价的大环境对油藏开发带来的不利影响,同时提出应对高
含水油藏开发管理方式的见解,有助于提高严重非均质高含水油藏效益开发,提
高采收率。
关键词:高含水油藏非均质效益开发
一、油藏概况
(一)油田概况
区块目前开发共划分9套层系,地质储量1073.03万吨,可采储量296.64万吨,标定采收率27.65%。
纵向上储层由多级级差序列组成,三大矛盾异常突出。
平面级差主要分布范围50—150,小层平面级差大于50的占88.5%,小层平面突
进系数主要分布范围2—8。
小层平面变异系数较大,大于0.8的占80%以上。
单
井渗透率分布范围10—2000×10-3um2,单井层间级差很大,主要分布在50—100,级差大于50的占70.1%,单井层间突进系数主要范围2—6,占统计总数的82.9%,单井层间变异系数主要分布范围0.8—1.2,变异系数大于0.8的占83.5%。
(二)影响开发效益的主要因素
1、单井平均产能较低,油水井呈现“高含水、高耗水”生产状态
目前单井产能较低,单井平均产能仅1t,油井综合含水高达97.02%。
在长期
注水开发中,水井易发育大孔道,造成部分井组层间上出现新的开发矛盾。
统计
近期所测2013-2018年83口井吸水剖面资料,有49.8%的层在目前井网条件下没
有得到动用;其中吸水超过70%的层占了15.6%。
2、注采管理及开发调整难度日益加大
区块含油层多,但经过历史上长期的注水开发及多次注采关系转换,造成层
间及平面剩余油认识难度加大,同时单井射孔程度高,多层出水较普遍,封堵层
段多,造成井筒条件复杂,易发生井况,油藏的注采调整难度日益加大,无形中
也增加了开发成本的投入。
二、效益开发对策研究
1、主要开发技术
(1)重组优化开发技术
厚油层层内潜力重组:主要以层内韵律段剩余油为主。
利用电测、动态监测
资料、取心资料等对层内韵律段进行隔夹层识别、划分,搞清其平面、纵向发育
规律。
利用监测资料、动态分析资料等结合隔夹层的展布规律进行层内韵律段剩
余油定量描述,厚油层水淹相对较弱、潜力较大的韵律段潜力段,通过选择性射孔
挖潜。
高含水主力层重组:主要以局部滞留区及微观剩余油为主。
加强平面剩余油
分布研究,明确潜力富集区和富集层,强化沉积微相对开发井网、剩余油控制作
用的研究,以井组为中心,将特性相近的储层组合起来,优化平面注采井网,建
立与沉积微相、剩余油相匹配的注采井网。
单独采一个极小厚度的韵律段,必然
造成单井控制储量低,产能低,有效期短,效益差,而其它储层储量无法控制,
油藏稳产基础薄弱,递减控制难度大。
因此可以将层段相近、物性相近的一类层
储层韵律段组合在一起开发,实现储量动用最大化。
(2)不稳定注水技术
为进一步提高注水利用率,提高注水效果,对注采井组实施差异化管理,针
对不同井组特点,建立动态调水流程,探索“一井组一策略”的调水方式,将调水
分为连续注水和间歇注水两大类,进一步细化为逐级提压降压注水、温和注水、
强化注水、脉冲注水、层间轮换注水、平面换向注水、周期注水等动态调水方式,立足油藏宏观注水调控,为井组稳产提供有力支持,实现递减减缓、降低成本投入。
2、开发对策
思路:以经济效益为中心,深化油藏精细研究,以低投入的技术及开发手段,实现油藏的有序开发及效益提升。
具体对策:一是加强剩余油分布研究,二是优化措施结构,三是优化油藏方
案部署及运行。
(1)、加强剩余油分布研究
①剩余油含水分级研究
以储层渗透率为约束,运用各类动态资料,明确各砂体不同沉积相带的水淹特征,并对主力层进行剩余油含水分级研究,将原水淹图的三个级别(水淹区、动用区、未动用区)依据含水划分为六个级别(fw≥98%、98%>fw≥95%、95%>fw≥90%、90%>fw≥80%、80%>fw≥70%,70%>fw)。
②层内剩余油研究
主要思路:基于沉积过程原理,综合应用岩芯、分析化验、测井、测试、生产动
态等资料,利用静态研究与动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采用单井-剖面-平面-立体的
工作思路开展厚油层砂体结构解剖,将厚油层砂体内部结构与井网特征相结合开
展剩余油分析,进而落实高-特高含水期砂体内部剩余油分布。
韵律层储层内部结构与层内剩余油分布特征相关性强,结构体的叠置性与层内剩
余油多段分布二者之间对应关系较好,前者明显控制后者;韵律层内部剩余油呈薄
片多层分布特征明显。
之所以出现这种结果,从储层内部结构的角度来看,主要
与两个因素紧密相关,其一为大多数单成因砂体具半连通特征,其二为储层内部
结构面的存在严重降低了水驱纵向和横向波及体积。
③数值模拟研究剩余油
在建模的基础上通过对单井测井相的分析,进行确定性沉积微相建模,并在此基
础上,完成砂体的随机相控属性建模。
结合历史生产动态数据进行历史拟合,最
终得到各小层剩余油分布图。
(2)、优化措施结构,以较少的投入,实现油藏有序开发
主要方法:一是优化射孔层段,精细挖潜,在储层、剩余油准确认识的基础上,精细挖潜,提高单井产能。
二是将物性及剩余油含水级别相近的主力层组合后,提液开发,最大化的提
高单井储量控制程度。
三是井损区优化治理--把井损储量降低到最小。
潜力大的井损区,结合大修优化;潜力小的井损区,通过注采调整,优化完善井网。
(3)、优化油藏方案部署及运行
按潜力大小及措施工艺难易程度,分类优化部署油藏开发方案。
优先运行Ⅰ
类低投入增产型措施;潜力相对较小或实施难度较大的措施,结合检泵或检管实施。
同时对无效高含水井关停:通过优化无效油井的关停,改变地下优势水驱方向,提高井网适应性。
并对无效低能井间开:有注采井网待见效井:避开用电高
峰开井;无效弹采井实施周期间开。
追求效益的同时,确保不牺牲储量控制。
三、结论
1、优化措施结构,提高措施效益,消除低、无效开发投入,是低油价开发期的第一重点工作。
2、在现有注采井网条件下,通过注水、产液方式的优化调整,可有效提升开发效益。
3、转变观念、深化研究,是提高开发效益、实现油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参考文献:
1、张国凯. 高含水油藏合理注采液量研究[J]. 商品与质量, 2016(42).
2、罗水亮, 曾流芳, 李林祥,等. 多油层复杂断块油藏开发层系细分研究[J].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0, 32(6):98-102.
3、张国凯. 高含水油藏周期注水合理周期研究[J]. 工程技术:文摘版,
2016(5):00320-00320.
4、张应刚. 数模技术在高含水油藏中的研究及应用[J]. 工程技术:全文版, 2016(11):00254-00254.
5、贾云超, 吕新华, 周延军,等. 重组细分技术在严重非均质油藏中高含水期挖潜中的应用[J]. 石油天然气学报, 2005, 27(3):375-3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