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言俗语中的海安民谣谚

合集下载

海安方言拾萃

海安方言拾萃

海安方言拾萃1.我给个晓谕..你!(晓谕:警告,郑重告知。

)2.这迟鱼..的活谁干?(迟鱼:刮鱼鳞,杀鱼。

)3.你家相公..今年上几年级了?又:相公啊,替我带块做鞋子的面料回来吧。

(相公1:孩子。

相公2:丈夫。

)4.你手里拿的是甚的杲昃....?(甚:音“审”。

甚的:什么。

杲昃:东西。

)5.你在挦.甚的杲昃?(挦:寻找。

)6.草置..头睡着一条大黄狗(草置:草垛、草堆。

)7.等你等得心焦..。

(心焦:心急。

)8.独膀儿曾在生产队做过看青..的工作。

(看青:看护庄稼。

)9.你不要媚.啊,我才不理你呢。

(媚:努力讨好。

)10.做人要规规矩矩,不能这么吾儿禄山的。

(吾儿禄山:典出安禄山,意为“胡来”、“不守规矩”。

)11.灶台一尘不染,釜冠..也干干净净的。

(釜:锅。

冠:帽。

釜冠:锅盖。

)12.汤罐..快被烧干了,替我给替它添点水吧。

(汤:热水。

汤罐:旧式灶台上利用灶火暖水的容器。

)13.快把釜冠揭掉,粥透了,要潽.出来了!(透:烧开,煮熟。

潽:沸腾溢出。

)14.你噇.吧,撑死你!(噇:吃。

贬义。

)15.“诺.!我一定把事情做好。

”(诺:承诺声。

)16.那人颈项..上有一颗痣。

(颈项:脖子。

)17.收拾得蛮格局..的。

(格局:时髦漂亮。

)18.该煮中饭了,快拿淘篓淘米吧。

(淘篓:淘米的器具。

)19.我不是转,不是拿乔,实在怕胜任不了。

(转:音zhuǎi。

转、拿乔:意近,都是“端架子”的意思。

)20.说个不停,真是个穷嘴!(穷嘴:话多。

)21.树上有几只雀儿,叽叽喳喳的。

(雀儿:主要指麻雀。

)22.你可曾吃饭?要不要再来点儿?(可曾:有没有。

)23.你家妈妈儿做甚的工作?(妈妈儿:老婆。

)24.我家细姐儿今年要出嫁了。

(细:小。

细姐:最小的姐姐。

)25.时候不早了,赶紧打发人去接吧。

(打发:派遣。

)26.小褂开缝了,找根引线逢一下吧。

(引线:缝衣针。

)27.今朝早晨你去哪里了?明朝打算干嘛?(今:音“更”。

海南谚语(五篇范例)

海南谚语(五篇范例)

海南谚语(五篇范例)第一篇:海南谚语海南谚语海面似街面,必有风胎成(汉)(风胎,指台风)红云盖顶,找锚抛锭(汉)(海上将有台风)惊蛰牛温溪,六月无水洗犁(汉)(温,海南方言,指在某处翻滚)八月曝死鱼虾,当年就要寒冷(汉)十月南风来报送,港北舅爹赶无盐(汉)(港北舅爹,指万宁港北港的打鱼人;赶无盐谓鱼货多)只有山猪才能独自觅食,人不能单独做食刀要磨才利,狗要带才灵,人要教才精一个人不能养活全村人,全村人可以养活一个人有水才有鱼,无水就无鱼;有民才有官,无民官无成种田要管收获,做官要使众服心中没有病,不怕三更鬼叫门愿牛死不愿牛栏破,愿丢财不愿失情义青柴难燃,娇子难教(汉)灯花不拨火不光,人到错时要人帮(汉)做田只惊立冬风,做人只惊老来穷(汉)一面皮鼓不知高低音(黎)民间谚语清明秫秫谷雨谷。

榆钱落,耩谷也不错。

麦收八、十、三场雨。

小满三日见三黄—杏黄、茧黄、麦穗黄。

麦熟一晌,蚕老一时。

麦子不怕草,单怕坷垃咬。

初伏萝卜末伏菜。

七宿黍秫八宿谷,麦子得要十天出。

麦耩黄泉谷漏天,豆子回头把身翻。

一翻二不收,三翻到了秋。

白露早、寒露迟,秋分种麦正宜时。

参辰晌,正中耩(麦子)。

种地不施粪,等于瞎胡混。

春雨贵如油,选苗如上粪。

绳索响,强得耪;镢头扔,强得耕。

耕地不用学,两眼瞅前舵。

三麦不如一秋长,三秋不如一麦忙。

宁推一千,不推一偏。

雷雨三晌。

早晨下雨当日晴,当时不晴,越阴越浓。

关门风,越刮越松;开门雨,越下越稀。

大雾不过三,过三十八天。

早看东南,晚看西北。

蛙子夜鸣,等不到天明。

蚂蚁出窝,长虫(蛇)过道,雨水来到。

水瓮穿裙,雨水来临。

狗伸舌头蝉闭气,大雨说来也很易。

善晴必有恶阴。

东风不吃西风的气,北风不吃南风的气。

风灾一大片,雹子一条线。

冷在三九,热在中伏。

一九、二九不舒手;三九、四九冻煞牡牛;五九、六九顺河看柳;八九、九九耕牛遍地走。

七九六十三,路上行人把衣宽;八九七十二,耕牛遍地是;九九八十一,家里送饭坡里吃。

立了春别欢喜,还有四十天的冷天气。

童年莆仙方言民谣记忆

童年莆仙方言民谣记忆

童年莆仙方言民谣记忆1、大眼睛,菱角嘴,生歹歹,卖贵贵。

2、乞食婆,唠啊唠,没一碗,也有一瓯。

3、“道”一糕,“道”一饼,我分桃,你分饼,桃红红,饼生虫。

(“道:拍。

)4、草人仔,田里插,惊鸟仔,“账”五谷,穿破衫,日“物”曝,戴破笠,雨“物恶”,有功劳,“兆帐贺”。

(草人仔:稻草人。

“账”:守护。

“物”:要。

“恶”:淋。

“账贺”:称赞。

)5、“映摸”蹈地,鱼去吃,虾去夹,一碗点心八个蛋。

(“映摸”:萤火虫。

)6、“揪揪”皮厚厚,红菇炒幼豆,幼豆“白莲”买,“阿咪”没“小礼”。

(“揪揪”:用手在脸上刮羞。

“白莲”:还没有。

“阿咪”:小孩子。

“小礼”:羞耻。

)7、“威衣——呵”,“罗厅”戴红帽,红帽戴歪歪,“罗厅”没“假衰”。

(“威衣——呵”:古时衙门开堂时,衙役所喊的堂威声。

“罗厅”:官老爷。

“假衰”:屁股。

)8、阿肥阿肥凸,举铳开脚肚,举刀宰“北肚”,抓盐“沁”肠肚。

(“北肚”:肚子。

“沁”:腌。

)9、“待伢”“兆”乖乖,没乖拍“假衰”,“待伢”“兆”读书,“白晾”读书“蛋”如猪。

(“待伢”:小孩子。

“兆”:要。

“白晾”:不。

“蛋”:愚,笨。

)10、阿兄面粗粗,阿弟“罗尿铺”,阿姐面PIAPIA,阿妹“角楼厅”。

(“罗尿铺”:夜里尿床。

PIAPIA:脸色很难看的意思。

PIA,用普遍话快读成“披鸭”。

“角楼厅”:在厅上哭着打滚。

)11、日头红“高高”,阿兄没穿衫,月亮光“莺莺”,阿弟偷吃奶。

(红“高高”:形容词,非常红。

光“莺莺”:形容词,非常亮。

)12、阿兄,给狗惊,阿弟,给狗舐,阿姐,嘴没齿,阿妹,头梳“怪”。

(“怪”髻子。

)13、大一时,就是阿姨,大一“箍”,就是阿姑。

(“箍”:段。

)14、初一糕,初二棕,初三螺,初四艾,初五扒一日,初六头企企。

(扒一日:扒了一天的龙船。

企企:翘起来。

)15、摇篮摇摆摆,福州走上海,上海看没戏,狗屎涂一鼻。

16、油柑橄榔,“物”吃趁早,“黄吃”留“防早”,“防早”初一早,吃面带骑马。

最新平陆方言——民谚民谣

最新平陆方言——民谚民谣

平陆方言——民谚民

一、地理
1.平陆不平沟三千,破地占有了一千三;
2.平陆不平沟三千,沟沟都用树来填;
3.平陆不平沟三千,大沟都在曹家川;
4.平陆不平沟三千,沟哈流泭塬上干,吃泭更比吃油难;5.上山不见山,入村不见村,平地起炊烟,鸡犬声相闻;6.云走东,婆滋空,云走西,婆滋溢,云走南,泭滩滩,云走北,戴钢盔;
7.早雾晴,晚雾阴,早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
8.三九四九,冻破石头;
9.张店一场风,开春刮到冬;
10.站在中条山,远看黄河滩,道光二十三(1843年),黄河涨上天,冲走太阳渡,捎走金家滩(老县城);
11.地包天,吃一千,天包地,吃狗屁;
12.头伏萝卜,二伏芥,三伏白菜还不晚;
二、人物
1.白间悠门摆四方,黑脑熬夜补裤裆;
2.人富不在闲,人穷跑断肠;
人心换人心,四两换一斤;
巴屎不擦沟,干了拿手扣;
吃喝嫖赌抽,抗蒙拐骗偷,十恶不齐全,不是好党员;
敲过寡妇门,挖过祖宗坟,上山落过匪,下山当过贼;尿尿滋一鞋,喝汤洒一裆,放屁崩出屎,擦沟扣破纸;
三、风俗。

潮汕俗语谚语典故

潮汕俗语谚语典故

潮汕俗语谚语典故1、无好家神通外鬼潮汕俗语“无好家神通外鬼”意指吃里扒外,胳膊往外拐。

这个俗语来源于一个民间传说。

相传某乡有一户贫穷人家,生活十分困难,常常缺米断炊,过年过节也只能向人家借一点钱勉强度日。

他家的灶神(司命公)总觉得供奉的东西太少了,不若大户人家,有肉有菜。

于是越想越生气。

某日,阎王要抓一个替死鬼。

正巧这事被灶神得知,他觉得报复的机会来了,竟然跑去向鬼差“推荐”自家的主人。

可恨这位“家神”不但没有保佑这家人幸福,反而串通鬼差要来害自已人。

幸好灶神的所做所为都为主人梦中获悉,醒来后气愤万分,遂将灶神牌位扔出门外,连声骂道:“无好家神通外鬼!”2、凡事学大丈俗语:“凡事学大丈”意指做事心中无数,盲目跟从。

“大丈”本指大姨父,潮汕习俗大人跟小孩称呼对方以示尊敬,所以襟弟称襟兄也称“大丈”。

“凡事学大丈”这个俗语,源出民间流传的一则“傻女婿故事”。

传说以前有一位傻女婿要到岳母家祝寿,妻子怕他出洋相,便告诉他:“大姐夫是个知书识理的人,到了我妈家,你就跟他学着做就行了。

”翌日,到了丈母娘(岳母)家,傻女婿便细心注意大女婿的一举一动,认真模仿。

在筵席上,大女婿举杯向丈母娘祝寿,他也举杯祝寿;大女婿为丈母娘夹菜,他也夹菜;规规矩矩,很有风度。

丈母娘心想小女婿虽没读书,也甚懂理,心里很高兴。

席间大女婿掰分一粒蚶吃,并用手帕将蚶壳包下,然后又吃豆粉汤。

小女婿一不留心没看清楚,以为大丈吃蚶是连壳吞下,心想这可能是礼貌吃法。

于是,也拿了一粒蚶放进嘴里,拼命往喉咙里咽。

这谈何容易,他被哽得好苦。

大女婿见襟弟这般傻相,忍不住大笑一声,谁料刚吞下的豆粉丝从鼻孔中喷了出来。

傻女婿见状,惊惧万分,忙把蚶壳吐出,连连说:“大丈啊大丈,你那‘蛤蟆吞涎’已经把我哽得半死。

这一着‘牛囝穿鼻’我确实学不来!”弄得大丈哭笑不得,众人却被逗得哈哈大笑起来。

3、斫断手指头潮汕人比喻某些人做错了事之后决心改正,痛改前非或指某个人下定了决心,总是用“斫断头指头”这个俗语。

海安方言——精选推荐

海安方言——精选推荐

杲(gǎo)昃(zī)。

杲昃可以说是海安方言中最具特色的一个词语,它的意思是指“东西”。

古代称日出之处为“杲”,日落之处为“昃”。

再如“釜冠”。

海安城乡所有老百姓都称锅盖为“釜冠”。

古汉语中“釜”是指锅子,冠是指“帽子”,由“帽子”引申为“顶”或“盖”,因此锅子的“帽子”就是“釜冠”了。

海安方言的深厚文化底蕴,由此可见一斑。

妈妈:在海安方言中,“妈妈”读作“māmā”,指的是母亲;如读作“mam a”,则指的是伯母(伯母与母亲平辈);如果读音儿化,读作“mǎmer”,则是丈夫对妻子的呢称;若后面再带点尾声,读作“mǎmergǎ”,那就是对女人的蔑称了。

爹爹:爹爹在海安方言里不读diē而读diā,辈份则增加一辈,用以称呼祖父辈的人。

细、大:海安方言中通常将最小的称为“细”,如“细姐”(最小的姐姐)、“细哥”(最小的哥哥)、“细舅”(最小的舅舅);也称最大的为“大”(tou),即不读“da”而读“tou”,如“大(tou)爹”,用以指排行第一的中老年男人……海安方言举例爷爷-----嗲嗲外公----葡嗲嗲伯父---大大姐姐---假假哥哥---锅锅妹妹------眯子我跑啊跑啊跑还是没有追到她——偶溜啊溜啊溜蛤四不曾拴到她!不得了,水泼出来了——没得命,水斧出来溜!这件衣服是我自己缝的——这千衣上四偶丝嘎饺的你吃饭了吗?——你咕曾7帆啊?睡觉——猴皋受苦——挨稿晚上—亚哩看什么东西呀——望神尼稿子啊很早——老早八早很大——无大不大嚣张---老象罗嗦-----穷咀很-----...的么的命小板凳——爬爬凳什么东西----什里搞子,沈的倒头吃饭了吗----过成吃嘎一下子——一哈头刚才——新老儿拖鞋---嗒嗒儿,哒板儿,哒散儿脖子---井刚丈夫---孪强老婆----女将或马马儿没办法——么得八发螺蛳----乌裸儿螃蟹-----旁海回家------嘎去聊天——搭寡明天见---门淘见吃晚饭---床牙饭吵架---刚丧死相---死刑样子到你家玩---到里嘎耍仔温开水----闷汤咽小男孩:细拿宝,细背锹,细小乌小女孩----小啊头,细啊头费话多----穷嘴,噜苏吃东西----床倒头摩托车——魔耷差,魔耷卡自行车--- 擦子故弄玄虚——拿乔、拽,蛤蟆------癞保青蛙-------庭鸡蚯蚓-------湖因蜈蚣---播贾小提桶——小亮子---小瓷亮淘米的器具---驼裸热水烫壶--- 汤普子,汤乌子月亮--- 腊月子调羹--- 沙儿做什么==做什呢啊瞎说==恰区(嚼蛆)笨蛋=二里不登的短裤——裤头儿烧水的罐子——汤罐斧头——胎五(胎府)尺子——测厕所——毛缸(第三声)鸟——恰儿鸟窝——恰阔鸽子——过子,咕子鲫鱼——就鱼黄鳝——长鱼鲤鱼——花鱼河蚌——活外文蛤——差偶、欢子臭虫——骚气娘子猪要生了——猪子要哈水开了——水透啊粥溢出来——粥噗出来啊流水——侯水就是这样——秋搭样子小心脚下——相咯脚的就这么多了——秋大啊多打架-----擒搞、逗搞瞎说--活嚼大头蛆女儿——阿头儿子——小火是的——恩拉美国——米国去哪儿——上哪爱去啊不上路子---吾儿禄山,没相款漂亮可爱--- 痛聪明--- 神奇爱漂亮-- 怪乱搞--乌儿咯三滴文案编辑词条B 添加义项?文案,原指放书的桌子,后来指在桌子上写字的人。

海谚三则(转)

海谚三则(转)

海谚三则(转)海谚三则李文奎、李茂岷搜集整理初一十五两明落,半夜晌午潮。

二十老闷儿,潮到傍黑儿。

二十四五南北流,二十七八换水头。

以上三则谚语,是我们黄骅地区渔民中流传的有关海潮涨落规律的简要说明。

记住它们,对于了解、掌握我们这个地区潮涨潮落的大概时段很有用处,小到渔业生产、海货购销,大到天文地理的研究,均不无裨益。

我们知道,潮汐(即海水白天和夜晚的涨落)是受太阳和月亮的引力而产生的。

日、地、月之间的引力关系极其复杂,难以简述。

大体上说来,潮汐是日、月对地球引力的综合体现,而其中最主要的是月球的引力。

所以掌握潮汐主要依照阴历(月历)计算。

所谓“初一十五两明落,半夜晌午潮”,就是说每逢阴历的初一、十五,两明(天刚亮、天未黑)时段潮水下落,而半夜和中午涨潮。

这是准确而具有科学依据的,只不过潮汐还受其他因素(例如风力)的影响,还要参照气象等条件。

但大体可以确定,每逢初一、十五,你中午或半夜去赶潮,一般不会错。

那么过了初一、十五呢?那就每天大约延迟一小时(准确地说是48分钟)。

因为月球绕地球一周约30天,每天延迟48分钟,30×48=1440分钟=24小时。

即是说,30天(一个月)后,潮汐整整推迟24小时,就是推迟一天,于是又回到原来的标准时刻。

朋友,你到海边赶潮水、买海货,请记住以上规则。

至于其后第2、第3则谚语,也是日、地、月引力关系的科学规律在本地区的具体体现。

过了十五,到二十左右,延后四五小时,当然要傍黑儿才满潮;再过四五天,到二十四、五,潮汐力度更减弱,潮水呈南北流向,是潮汐舒缓期(我们当地潮水是东西流向最强劲);再过四五天,又该换水头(强劲)了,必须注意。

为什么初一、十五潮汐力度最强?那是因为此时太阳和月亮或在地球一侧的同一方向,或在地球两侧的相反方向,其引力相互叠加,所以最强。

过此以后,日、地、月间的关系呈不同角度,日、月引力相互对抗或抵消,所以潮位减小。

日、月对潮汐的引力作用不仅有月周期,而且有年周期。

南通市海安县民俗与地名的由来与传说

南通市海安县民俗与地名的由来与传说

南通市海安县民俗与地名的由来与传说(1)生产生仪礼a催生妇女怀孕后称“有喜”,家中就不让她干重活,并陆续购置产前、产后所需要的食品和用物。

娘家要送“暖窝”(或凉车)以及婴儿衣服、红糖、猪油、草纸肚兜、尿布等,称“催生”。

婴儿衣服中必有红毛衫儿(不缝边),草纸边上也要有红印,表示预祝生男。

李堡一带催生,娘家要送灰匾。

b.接生孕妇届产期腰腹胀痛,此时要备盆、桶为接生用。

胎儿将生,遂坐桶儿,谓之“上桶”。

过去多请稳婆(俗称“接生婆”)接生。

如生男婴,稳婆口称“恭喜养了胖小子”;如生女,就用“母女平安”劝慰主家。

若是头胎生女,就说“先开花,后结果”。

有连续生女的人家,往往用溺婴的手段。

南乡遇难产,接生婆常做法向门外摔碗,以求孩子速生。

胎盘旧用小罐贮藏,放入碎石灰,封盖埋与床底,称为“藏衣”,故出生之地称“衣胞地”。

胎儿初生,适来不速之客,称“踏生”,相传小儿长大后习性与踏生者相似。

稳婆往往是世代相传,有实践经验,对产妇的顺利分娩有一定的帮助,但这种旧法接生缺乏科学的消毒和护理知识,往往会造成产妇出血过多或感染破伤风菌,引起“产后惊风”等疾病。

因而,推行新式接生后,孕妇多到医院分娩,旧俗尽废。

c.报喜婴儿出生后,有报喜之举,曲塘、海安一带,生男向亲友分送红蛋和毛米粥(糯米糖粥),生女送枣,受赠者必须当场回礼(鲜蛋、籼米),有的还要包喜钱。

河东一带生男报喜,所送红蛋数要成单;生女不报喜,叫“闷声大发财”。

d.洗三三朝洗儿之风甚古,唐时已有记载。

婴儿出生第三天,为他(她)洗澡、穿衣、开奶、取乳名,并宴请亲友,名为“洗三期”。

一般由稳婆洗儿,洗后穿毛衫儿,主家和亲友赏稳婆“洗儿钱”。

婴儿开奶前先用甘草、大黄烘汁喂婴儿,俗名“催肚”。

开奶时,要磨墨汁,向人乞得异性婴儿的母乳,用烧红的铜钱放入墨汁、奶内加热,先行喂食,祝其长大后有佳偶,有财气、有文化。

洗三朝办酒宴,产妇的娘家人一定要到席。

南乡生男,于洗三时在房门口悬挂缀有红布长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方言俗语中的海安民谣谚
海安方言俗语是由海安人民在长期生产实践中造就并广泛流传在人民生活中的语言材料,这些俗语反映了当地人民对于生活和事物的共同认知以及他们自身的价值取向,其中民谣的研究价值更为广泛。

本文通过对收集到的海安民谣进行剖析,对其中包涵当地丰富的内在文化信息基因进行了挖掘。

标签:海安民谣方言俗语
去年暑假有幸赴海安李堡消暑,期间发现海安民谣中的方言俗语意趣颇多。

海安地处长江以北淮河以南,被划分为第二方言区——江淮方言。

江淮居南北之中,江淮之间,风土人情,语言民俗,其特点也都居南北之中。

即受南方吴语方言区的影响,又受中原华夏文化的灌输。

所以,海安俗语在两大语言区的影响下,并融合了海安独具风采的民俗特色和人文风采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个性。

1、炸麻串
海安有首民谣“炸麻串”——“正月半,炸麻串;别人家的菜长得铜钱大,我家的菜盘篮大;别人家的菜烂掉了,我家的菜卖掉了”。

就单单“炸麻串”这首民谣内容来说,大家或许觉得不知所云,甚或俗不可耐。

但如果了解了海安人文历史和其中的民俗特色则会对其内涵有另外一番特殊的感悟。

海安民间“炸麻串”的风俗,源于远古人们对火和火神的朴素的崇拜。

《诗经·小雅·大田》:“去其螟塍,及其蟊贼,无害我田雅。

田祖有神,重畀炎火。

”指的就是乡野阡陌上农夫手执火把驱虫赶兽,护卫田禾的情形。

另外清道光初年诗人李琪的《崇川竹枝词》:“山村好是晚风初,烧火连天锦不如,但祝麻虫能照尽,归来沽酒脍池鱼。

”诗后作者原注:“元夕放燒火,谓之照麻虫。

”其实讲的也是这样的意思。

而具体的“炸麻串”是指:先扎“麻串靶子”,将稻草裹在芦柴里面,夹紧,然后扎成碗口粗的一节(外面用稻草捻成的绳子将它扎紧),这样第一节就算扎好了。

一般而言麻串靶子基本要扎十二节,因为一年有十二个月;要是遇到了闰月,就得扎上十三节了。

有时还往靶子里塞小鞭炮。

每年正月十五傍晚人们便把麻串靶子点着,扛了靶子在田边便转开了。

“噼噼啪啪”声响成一片,并疾走高呼“正月半,炸麻串。

别人家的菜……”一会儿功夫,自家的地儿就“炸”完了,接过靶子在屋前空地上画一个圈,然后将靶子倒竖在门前。

寓意画的圈儿越大粮囤就越大;烧出的灰有多高,今年的麦穗就有多长。

人们以此来祈祷五谷丰登、国泰民安、天下太平。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这种古老的习俗已日渐没落,但海安地区仍保留类似“火把节”的孑遗——“炸麻串”,其蕴藏的文化内涵确实是非同一般。

2、二月二
海安另一首民谣“二月二,家家人家带女儿,挑蒿儿,做饼儿;不接女儿,穷鬼儿;女婿不来,肉龟儿;女儿不来,烂腿儿。

”这首民谣生动形象又富于情
感,反映了海安人民二月二“女儿节”这天的特定风俗。

每年二月二号那一天,父母都会提前准备好了食物接出嫁的女儿回家。

如若那天不接女孩,则父母家会被邻里认为家里贫困且家人小气;如父母请了,女婿不来,则将女婿比喻成乌龟样的行尸走肉;如若女儿不来,则会被诅咒大腿腐烂走不了路。

所以说二月二又是海安的女儿节。

这一天,凡有出嫁的女儿,都会回娘家,与自己的父母叙天伦之乐。

这种质朴自然的海安民谣将海安父母对出嫁女儿的思念之心,对女儿、女婿的疼爱表现的淋漓尽致。

受传统宗教礼数的影响,海安人自古重男轻女的观念也尤为深刻,但海安的女儿每当唱起这首民谣则不禁泪流满面。

民谣中质朴、纯正的情感温暖了海安一代代的女儿心。

3、赖学精
“赖学精”——“赖学精,炒面筋,面筋炒不熟,买块肉,肉不烂,买只雁,雁不飞,买只龟,龟不爬,买条蛇,蛇不游,买条船,船不撑,买碗灯,灯不点,赖学精二十四个不要脸。

”,“千磨万磨”——“千磨万磨磨弦子,磨给宝宝吃,宝宝不吃,磨给爹爹吃,爹爹不吃,磨给奶奶吃,奶奶不吃,磨给小狗吃,小狗吃替了。

”等等此类诙谐有趣的民谣则是海安人耳熟能详的,其中表达了父母长辈对子女的疼爱与告诫。

在这样的民谣民俗下成长,海安人自小就养成了勤奋学习、艰苦奋斗、孝敬父母的优良品德。

海安特定的风土人情造就了海安独特的方言俗语,而海安俗语也充分反映了海安人民的社会生活与价值取向。

“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工作分配在中央”,“不蒸馒头争(蒸)口气”“小孩如小树,若要成才(材)需要从小育”,等等体现了海安地区人民对待子女的教育观;现今海安地区流行俗语“养丫头穷六十年”、“两头跑”的出现则体现了海安人民的男女观与婚姻观;“在家靠亲人,出门靠朋友”,“见啥人说啥话”等等则体现了海安人的处世观。

4、鲜活生动的言语表达——形象性
方言民俗突出的一点在于它的俗,然而何以为俗呢?因为它来自广大群众的直接的生产生活经验,在世世代代口语相传下越来越精炼传神、丰富饱满。

因而无疑义的便突显出它的生动性。

“二十年媳妇二十年婆,错对公婆要吃苦”,意在劝诫那些“媳妇”,如果不好好孝敬自己的公婆,那么等到自己成为婆婆,自己的媳妇便很有可能会效仿当年自己的不孝做法而对自己忤逆。

这里没有儒家礼义廉耻的纷繁的说教,没有封建纲常的强制捆绑束缚,寥寥数语将其中丘壑尽现而达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

5、通俗直白的语言风格——直观性
海安县民风淳朴,乡民性格普遍憨厚老实,坦荡直率,话如其人,许多方言俗语也非常直白。

如在事物的名称方面:海安人称“用长方形包成的饺子”为“扁食”,其具体制作方法就是将长方形的面皮包上各种肉馅然后将其四周捏平而成,
因其行状为扁圆,所以,海安俗称为“扁食”;“热水袋”说成“水焐子”,其原因不言而明,“热水袋”内灌注热水其作用是为取暖,海安人俗称的“水焐子”则将其特点与作用简洁明了的表现出来;日常生活所见的“肥皂”在海安方言中则被唤作“洋碱”,这样的叫法颇有意思,“肥皂”最初来源于外国,其作用是利用自身的碱性去除污渍,所以海安人称其为“洋碱”。

即表明了出处又显示了其作用,一举两得,简洁明了。

又如突出性格色彩方面:“蛮搞搞”是说人“蛮不讲理”;“闷六公”是讲人“性格内向,不爱说话”;“没相管”是指“没有意思的人或事”;“贩花头”则用来形容“鬼主意比较多,标新立异的人,但大多用于贬义”等等。

参考文献:
[1]管劲丞.南通方言俚语汇编[M].南通:南通博物苑,1983.
[2]孙锦标.南通方言疏证[M].北京:中华书局,2000.
[3]汪如东.海安方言研究[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6.
汪鑫益(1997,3-),男,汉,浙江台州人,嘉兴学院南湖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在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