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稿:巴赫金的文学理论

合集下载

巴赫金关于作者与主人公关系的理论

巴赫金关于作者与主人公关系的理论

巴赫金关于作者与主人公关系的理论[摘要]在巴赫金看来,现实生活中的人是审美活动中客体建构的具体的价值中心,而作者与主人公的关系正是这一价值中心的一种体现。

[关键词]巴赫金;主人公;创作美学巴赫金自己曾提到过他受新康德主义者柯亨的影响十分巨大,因而柯亨提出用哲学的方式研究美学也深深地影响了巴赫金。

巴赫金也认为语言创作美学也必须依靠普通哲学美学才有其研究价值。

由此,巴赫金转入了审美活动中人的问题的思考,这是他伦理哲学中关于人的主体性及其构建问题思考的继续和深入。

在巴赫金看来,现实生活中的人是审美活动中客体建构的具体的价值中心,而作者与主人公的关系正是这一价值中心的一种体现。

巴赫金在《审美活动中的作者与主人公》一文中进行了具体的探讨与论述。

巴赫金认为我们在一般意义上所理解的作者与主人公关系往往“忽视了主人公整体和作者整体原则上分属不同层面,忽视了对思想,甚至对整个理论世界观所持态度的表现形式本身”。

因此便出现了这样一种情况:混淆了作为创作者的作者和作为人的作者。

前者是属于作品中的因素,后者是生活中伦理与社会事件的因素。

加之在看待作者对主人公所具有的创造性态度上存在着误解,其最终的结果就是:既不理解,甚至是曲解作为人的作者的伦理生活和生平事迹,最好的情况也只能是摆出光秃秃的事实;又不能理解作品整体和主人公的整体。

在巴赫金看来,“作者的意识是意识之意识,亦即涵盖了主人公意识及其世界的意识。

作者意识用来涵盖和完成主人公意识的诸因素。

原则上是外位于主人公本身的。

这些因素倘若成为主人公内在的东西,就会使主人公意识变得虚假不实了。

”加之“作者不仅看到而且知道每一主人公乃至所有主人公所见所闻的一切,而且比他们的见闻还要多得多;不仅如此。

他还能见到并且知道他们原则上不可企及的东西。

”同时,“较之每一主人公,作者总有一定的又稳固的超视超知的部分”,这样,作者便能最终实现人物的整体性和作者的整体性。

至于主人公的意识,巴赫金认为,“从四面八方被作者思考主人公及其世界并使之完成的意识所包容;主人公自己的话语为作者关于主人公的话语所包容、所渗透。

巴赫金的对话思想和文论的现代性

巴赫金的对话思想和文论的现代性

巴赫金的对话思想和文论的现代性【摘要】巴赫金的对话思想和文论在当代文学研究中具有重要意义。

对话思想强调交流与沟通,体现了现代社会追求交流与共享的特点。

其现代性在于提倡尊重他人观点、包容不同声音,符合当代多元文化的要求。

文论则突出文学作品的思想性与审美性,强调批评与创作相结合的重要性。

其特点包括深入解读与评价文学作品,推动文学发展。

文论的现代性在于倡导批评与创作的紧密联系,引领当代文学理论发展。

巴赫金的对话思想和文论丰富了文学研究的思路,为当代文学研究提供了启示与借鉴,推动了文学研究的进步与深化。

【关键词】巴赫金、对话思想、文论、现代性、内涵、特点、意义、当代文学研究、重要思路1. 引言1.1 巴赫金的对话思想和文论的现代性是什么意思?巴赫金的对话思想和文论的现代性是一种对文学作品进行审美、解读和探讨的观念和方法。

对话思想强调文学作品与读者之间的沟通和互动,认为文学作品不是静止的物品,而是一种动态的、开放的语言体系,需要读者的参与与理解。

在巴赫金看来,文学作品的意义并非固定不变的,而是随着读者的不同阅读角度和经验而不断变化。

对话思想关注的是文学作品的多重解读和共享,强调作品与读者之间的共创性和互动性。

文论的现代性则是指巴赫金在文学研究和批评方面所持的新颖、独特的见解和观点。

他不局限于传统的文学批评范畴,而是通过对文学作品中的语言、结构、意义等方面的深入分析,提出了许多新颖的文论观点和方法。

巴赫金所关注的不仅是文学作品的表面形式和表现手法,更注重作品背后的内涵和意义,致力于揭示作品所蕴含的深层思想和情感。

通过对巴赫金的对话思想和文论的现代性的深入探讨和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解读当代文学作品,发掘其背后的意义和价值。

巴赫金的对话思想和文论为当代文学研究提供了重要思路和方法论,丰富了文学理论领域的研究内容,推动了文学研究领域的发展和进步。

巴赫金的思想与观点在当代文学批评界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对于促进文学研究的深入和发展具有积极的作用。

巴赫金

巴赫金

复调小说理论复调小说理论指巴赫金在研究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的基础上提出的一种理论。

巴赫金在《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问题》中指出,以往的陀思妥耶夫斯基研究存在两大问题:一是只关注他的作品的思想方面,忽视了他的艺术创新。

二是用欧洲传统的已经定型的小说模式——独白型小说的模式来套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说,不了解作家已经创造了一种复调的小说,一种全新的艺术思维模式和全新的小说艺术形式。

复调小说vs独白小说一、复调巴赫金在《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问题》(三联书店1988年29页和50页)中有两处对复调小说作了集中的说明:1、“有着众多的各自独立而不相融合的声音和意识,由具有充分价值和不同声音组成的真正的复调——这确实是陀思妥耶夫斯基长篇小说的基本特点。

在他的作品里,不是众多性格合命运构成一个统一的客观世界,在作者统一的意识支配下层层展开;这里恰是众多的地位平等的意识连同它们各自的世界,结合在某个统一的事件中,而且相互间不发生融合。

”2、“复调的实质恰恰在于:不同的声音在这里仍保持各自的独立,作为独立的声音结合在一个统一体中,这已是比单声结构高出一层的统一体。

如果非说个人意志不可,那么复调结构中恰恰是几个人的意志结合起来,从原则上便超出了某一人意志的范围。

可以这么说,复调结构的艺术意志,在于把众多意识结合起来,在于形成事件。

”巴赫金在上述定义中,强调了复调小说的三个方面:1、复调小说的人物不仅是作者描写的客体,同时是表现自己意识的主体;2、复调小说不只是展开情节、表现人物性格,更重要的是展现具有同等价值的各不相同的独立意识。

3、复调小说的作者不支配一切,作品的人物与作者都作为具有同等价值的一方参加对话;4、复调小说虽是由各自独立的声部构成的,但它仍然是个统一体,而且是比单声结构高出一层的统一体。

二、独白1、小说的是哪个角色、三个生命、三种死亡只有表面的外在联系,它们之间没有内在的联系,没有展开对话。

马车夫的死,地主老太的死,大树的死,在表面上联系起来。

(精校版)巴赫金的狂欢化理论

(精校版)巴赫金的狂欢化理论

(完整word版)巴赫金的狂欢化理论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完整word版)巴赫金的狂欢化理论)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完整word版)巴赫金的狂欢化理论的全部内容。

狂欢化理论是巴赫金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学术界把巴赫金的学术活动分为两个不同的时期:早期的文学研究和晚年的文化研究,并把狂欢化理论视为一种文化研究,但是,这个理论最初是他在研究长篇小说话语时提出来的,而且又由于文学和文化的不可割裂的关系。

狂欢化理论对于文学创作与批评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本文主要从“狂欢”这一术语出发,去阐释一下狂欢的新内涵。

对于“狂欢”这一术语,学术界有着不同的理解与阐释.韩山师范学院中文系洪晓先生的《狂欢正解——狂欢理解综议》一文中,总结和评价了目前的六种主要理解:娱乐说、非理性的激动情绪状态的理解、宣泄说、后现代说、颠覆说、自由说,并认为狂欢的内核是一种个体的生命自由。

洪先生认为,狂欢最核心的特质是自由,而这种自由是一种生命的自由,它通过顺应人的本能欲望来突破外界束缚,激发起人的生命潜能和生命欲求来超越现实的必然有限性,让生命得以自由驰骋,给予生命绚丽多姿的演绎。

面对理性的过度发达,伦理理性、工具理性和科技理性等对人的丰富性、复杂性、能动性等的扼杀,它大声疾呼着感性的解放和满足,力图恢复人的完整性,用具体的、温馨的世俗情感对抗着冷冰冰、机械的理性机器;它敢于颠覆和打破权威的光环,让个体得到独立和自由,极大地激活了人的生命和个体意识;它不让生命受到任何的压抑,人们在其怀抱中可以尽情宣泄;也不让生命有任何的苦难阴影笼罩,倡导快乐原则,让人感受到人的本质力量的张扬;面对异化的、残酷的现实,营造了一个“人化"的乌托邦世界,让人的各种愿望得到满足,让人的真性情得到尽情挥洒,让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

《巴赫金的文学思想》课件

《巴赫金的文学思想》课件
我情愿把灵魂、肉身、五脏、六腑,全部交给十万篮子小魔鬼。 同样,假使你们不完全相信我在这篇传记里所述说的,就叫圣安 东尼的火烧你们,羊痫风折磨你们,雷劈你们,生疮、生痢疾, 叫你丹毒真难熬, 浑身刺痛如针戳, 根根钻肉似银针, 深入腹内到肠梢。 像所多玛、蛾摩拉那样叫你们沉沦在硫磺里、大火里、深渊里。
“这是一位煮过三次的国王;我要叫他做一个好人。 这些鬼国王简直都是牛,他们除掉只会为自己不公正 的和可恨的爱好去欺负可怜的老百姓,用战争去侵扰 别人以外,什么也不懂,什么也不会。我打算给他一 个职业,叫他吆喝着去卖绿酱油。来,吆喝吆喝: ‘谁要绿酱油?’”
钱中文《论巴赫金的交往美学及其人文科学 方法论》《文艺研究》1998年第1期
钱中文《巴赫金:交往、对话哲学》《哲学 研究》1998年第1期
第二节“狂欢化”理论
《弗朗索瓦•拉 伯雷的创作和中 世纪与文艺复兴 时期的民间文化》
一人们强调了理性以至唯理性、理想以至乌托邦, 高扬精神、提倡高雅、规范、标准的语言等等。
主人公首先被看做由作者创造、但与作者地位平 等、与作者具有同等价值的自由人,他甚至可以 起来反对作者的意见.
第二、把思想看作是艺术描写的对象,创造了思想 的形象。
“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主人公不是一个客体形象,而 是一种价值十足的议论,是纯粹的声音。”主人公 的形象“恰恰是主人公讲述自己和世界的议论”。 在这个形象里,思想成了描写的对象。这位俄国作 家“把思想看作是不同意识不同声音间演出的生动 事件”,并予以描绘。
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说,完全是一种对话的思维方 式,创作出了一种新颖的复调小说。
巴赫金指出:“有着众多的各自独立而不相融合的 声音和意识,由具有充分价值的不同声音组成真正 的复调——这确实是陀思妥耶夫斯基长篇小说的基 本特点。在他的作品里,不是众多性格和命运构成一

巴赫金 复调小说理论

巴赫金  复调小说理论

何谓:复调小说 ?
复调小说 指出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中主人公意识的独 立性,主人公之间、主人公与作者之间平等 的对话关系。巴赫金借用音乐学中的术语 “复调”来说明这种小说创作中的“多声部” 现象。
复调小说的特征
复调小说的主人公不只是做为作者描写的对 象或客体,并非是作者思想观念的直接表现 者,而是自我意识的主体。 复调小说中不存在一个至高无上的作者的统 一的意识,也不按照这种统一的意识展开情 节、人物命运、性格形象的,而是展现具有 相同价值的不同的意识世界。 复调小说由互不相容的各种独立的意识,各 具完整价值的多重声音组成。
二、主要观点
巴赫金认为,语言是一种社会的人的创 造活动,它应引起听者注意并保持对话的兴 趣。“话语是双方的动作,它取决于两个方 面,一是谁说的,二是对谁说的。”语言的 现实和基本单位是对话和言谈,它们存在于 对话交际本身的范围内。 从这种观点出发,巴赫金将文学作品中 的叙述语言分解为不同类型的对话,其中多 数都包含两个或者更多声音之间的能动的相 互作用。
引 言
一、巴赫金其人 二、主要观点 三、复调小说 四、狂欢化理论
一、巴赫金其人
巴赫金(1895—1975) 俄罗斯著名文艺理论家、 世界知名的符号学家, 苏联结构主义符号学的 代表人物之一,其理论 对文艺学、民俗学、人 类学、心理学都有巨大 影响。
一、巴赫金其人
巴赫金的主要论著有:《陀思妥耶夫斯 基诗学诸问题》《小说中的词》《文艺 学的形式方法》《弗洛伊德主义》《马 克思主义和语言哲学》《拉伯雷和他的 世界》《弗朗索瓦·拉伯雷的创作与中 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的民间文化》。
狂欢的本质
二、狂欢的本质与特征:巴赫金“狂欢”理论 的前提是两种世界、两种生活的划分。第一世 界是官方的、严肃的、等级森严的秩序世界, 统治阶级拥有无限的权力,而平民大众则过着 常规的、谨小慎微的日常生活,对权威、权力、 真理、教条、死亡充满屈从、崇在官方世界的彼岸建立起的完全“颠倒的世 界”,这是平民大众的世界。

简述巴赫金的复调理论

简述巴赫金的复调理论

简述巴赫金的复调理论(1)巴赫金的复调小说理论是在对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说分析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①巴赫金认为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说中有着众多各自独立而不相融合的声音和意识,由具有充分价值的不同声音组成真正的复调;他的作品体现了主人公意识的独立性,主人公之间、主人公与作者之间是一种平等的对话关系,产生了类似音乐学“多声部”的复调效果。

②巴赫金进一步分析了陀思妥耶夫斯基复调小说的结构特点,认为其小说中的主要人物不仅仅是作者议论所表现的客体,而且也是直抒己见的主体;复调小说中并不存在一个至高无上的作者的统一意识,它是由互不相容的各种独立意识、各具完整价值的多重声音组成。

③虽然在复调小说中不存在作者的统一意识,主人公与作者的意识是平等对话的关系,但这并不意味着作者没有自己的艺术构思和审美理想,作家在创作过程中给自己的人物以充分的自由让他们发表自己的见解,但主人公的自由是在艺术构思范围内的自由,复调小说作者的意识随时随地都存在于这一小说之中,并且具有高度的积极性。

④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说中有这样一个基本公式:表现为“我”与“别人”对立的人与人的对立。

这种对话有两种基本方式,一种是人物之间的对话,一种是人物自身内心的对话,后者又表现为两种形式,即自己内心矛盾的冲突和把他人意识当做内心的一个对话者所进行的对话。

这两种具有不同指向性的对话巴赫金称之为双声语对话。

这类对话是复调小说中的主要艺术手段,往往表现为暗辩体、带辩论色彩的自由体、隐蔽的对话体等表现形式。

⑤复调小说的世界是一个极其复杂的世界,一切都存在于同一个空间彼此相互作用,作者在小说中一般不写原因,也没有事物的缘起,而是各种矛盾对立的思想集中放在一个平面上进行描写,不做纵向顺序的思考和排列,由此巴赫金认为复调小说创作具有共时性的艺术特征。

(2)复调小说特征界定:①复调小说的主人公不只是作者描写的客体或对象,并非是作者思想观念的直接表现者,而是表现自我意识的主体。

2021巴赫金超语言理论的核心与理论实践范文2

2021巴赫金超语言理论的核心与理论实践范文2

2021巴赫金超语言理论的核心与理论实践范文 巴赫金以其丰富的人生积淀在多个研究领域取得了巨大成就,并为人类文化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1]. 他提出的"复调小说"、"狂欢文化"以及"超语言学"等一系列具有独创性的理论对相关领域产生了积极和重要的影响。

语言学在上世纪发生了巨大的变革,并形成了多种语言学派,其发展可以说是划时代的。

巴赫金在语言学方面的突出贡献在于"超语言学"理论的提出,这一理论以交往理论为基础,对语言学的陌生领域进行了探讨,并将其用于文学理论的研究,尤其对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说研究进行了有效实践。

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巴赫金的超语言学理论一直被语言文学界忽视,但是自从上世纪末被发掘出来以后,便迅速引起了广泛关注[2].目前对巴赫金的超语言学理论研究仍处于起始阶段,因此,真正与巴赫金思想展开对话对于实现超语言学理论的现实价值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一、巴赫金超语言理论的历史渊源 (一)巴赫金超语言理论的哲学基础 巴赫金超语言学理论是以新康德主义和马克思主义为哲学基础,在对个人主观主义、抽象客观主义以及俄国形式主义的批判过程中逐步形成的。

巴赫金在文章《艺术与责任》中就强调了伦理学在文艺中的独特地位,显示出巴赫金对新康德主义的认可,其超越之处在于更强调理性、更重视人文精神和实践理性。

巴赫金在其语言哲学体系中,既可以折射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影子,同时又作了适当调整和发展。

(二)巴赫金超语言理论对传统语言学的批判 巴赫金对语言及其语言哲学问题的研究和其超语言理论的构建,是对当时占主导地位的个人主观主义和抽象客观主义语言哲学的批判与反思开始的。

以巴赫金的观点,个人主观主义的语言学并没有解释出话语本身的基本特征,是站不住脚的。

巴赫金抽象客观主义的批判起始于其自身一致性的语言规则体系。

并在此基础上将语言的研究定性为动态的研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巴赫金的文学理论一、巴赫金:享有世界声誉的苏联文艺理论家巴赫金(1895-1975),1895年11月17日出生于奥廖尔市一个银行职员的家庭,1918年从彼得堡大学语文历史系毕业。

1929年巴赫金出版了专著《陀斯妥也夫斯基创作问题》,此外,他还和学术上的朋友沃洛希诺夫合作,出版了《弗洛伊德主义》(1927)和《马克思主义与语言哲学》(1929),和梅德韦杰夫共同撰写的《文艺学中的形式主义方法》也于1928年出版。

在苏联二十年代自由的学术气氛中,巴赫金站在文艺学、语言学学科发展的前沿,善于吸收相邻学科的理论成果,形成了一批有价值的研究课题和处理这些课题的独到见解。

苏联著名文艺理论家卢那察尔斯基在《陀斯妥也夫斯基创作问题》刚出版,就在当年10月的《新世界》杂志上发表《论陀斯妥也夫斯基的“多声部性”》的书评,称之为“对陀斯妥也夫斯基小说艺术结构的一部最深刻的研究著作”。

在20年代的研究中,巴赫金主要探讨了文学、语言和一般文化的哲学和理论问题(行为哲学,一般哲学美学,语言哲学,对陀斯妥也夫斯基创作的艺术结构研究)。

在二十年代末期开始的“肃反”狂潮中,巴赫金蒙受不白之冤,从1930年到1936年在哈萨克小城库斯塔奈市度过了流放的岁月。

1937年结束流放生涯,在离莫斯科不远的基姆雷市当中学教师,一直干到1945年。

在这一段时间里,巴赫金侧重研究了文学和文化的历史发展问题、历史诗学的问题。

他的另一部主要著作《拉伯雷与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代的民间文化》(1965年出版)就完成于30年代。

在这一时期,巴赫金还写了一系列小说理论方面的著作,其中有《小说语言》、《史诗与小说》、《小说语言前史片断》等。

卫国战争胜利后,巴赫金调到摩尔达维亚大学,主持该校共同文学(即各国文学)教研室工作。

早在1940年,巴赫金就已经完成论拉伯雷一书,并将它作为学位论文提交给苏联科学院高尔基世界文学研究所,由于大战爆发而未来得及安排答辩。

1946年秋,该所终于为巴赫金论拉伯雷的书安排了答辩,4年之后,授予巴赫金副博士学位。

巴赫金在摩尔达维亚大学工作到1961年,由于健康原因而退休,但没有停止他在教研室的研究工作。

1969年,由于健康情况恶化,巴赫金注到了莫斯科。

在莫斯科巴赫金的身体再也没有好转,但他仍以顽强的毅力,继续工作,抓紧时间整理未发表的著作。

从50年代到70年代,巴赫金的研究兴趣主要是文本问题、言语体裁问题、被他称之为“元语言学”--一门特殊语文学科对象的陈述和整个语言人文学科思维领域的哲学方法论基础问题,研究成果大部分收入《语言创作美学》(1979)一书。

这本文集收集了巴赫金前后共55年中未见发表或散见于各种期刊的论文,如发表于1926年的《生活语言与诗歌语言》、发表于1930年的《论诗学与语言学的界限》等,展示了巴赫金的学术和哲学思想的演变过程。

巴赫金的学术影响从六十年代开始。

由于历史的原因,巴赫金的文章,有的如《小说话语》未能及时发表,有的发表了也未能引起应有的重视,如《陀斯妥也夫斯基创作问题》,等到巴赫金的著作重新获得发表的权利已是1963年了。

这一年两位青年学者柯日诺夫、鲍恰罗夫在图书馆的故纸堆里发现了巴赫金的《拉伯雷》手稿,并使之出版,又努力使巴赫金再版了《陀斯妥也夫斯基诗学问题》一书。

巴赫金理论的价值逐渐在俄国得到公认,用复调理论分析陀斯妥也夫斯基的作品已被普遍使用。

1967年朱莉亚.克里斯蒂娃(保加利亚裔)移居法国后,在巴黎《批评》杂志发表《巴赫金:词语、对话与小说》,促成西方将《拉伯雷》和《陀斯妥也夫斯基诗学问题》在1968-1970年间迅速译成法文和英文出版。

此后,西方开始掀起巴赫金热,各种阐释巴赫金理论的术语不断出现,诸如“对话批评”、“媒介学说”、“交流活动哲学”、“对话哲学”等等。

巴赫金理论的核心是对话性,克利斯蒂娃从一开始就注意到对话;托多罗夫的《米哈依尔·巴赫金:对话的原则》、《对话批评?》;美国理论家霍奎斯特为出版后轰动了欧美的巴赫金小说理论文集题名为《对话的想象》;莫尔逊编辑的对巴赫金的讨论文集《巴赫金:有关他作品的论文与对话》,等等,都把注意力集中在对话上面。

这样,巴赫金理论的核心----对话性逐渐凸现出来。

巴赫金理论贵在他提出了一个新问题:叙事文本的对话性问题。

而“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是一个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巧而已,而提出新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看旧的问题,都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爱因斯坦语)。

对话性理论何以在当代文艺学甚至思想史上产生如此重大的广泛影响?人类思想的发展史,特别是本世纪以来伴随着知识的爆炸而出现的种种新思想、新观念、新体系、新学派的此起彼伏、不断更替,使人们逐渐形成这样一种共识:不存在一个终极的、统辖一切的理论,每种理论都不过是一个主观的视角,所有主观视角所观察到的东西有客观真理的部分,也有其观察的死角,即不科学的主观臆想的部分;只有把所有主观视角中合理的部分沟通、互补,才是人类对某一问题的认识所达到的现有水平。

我们无疑应该努力使我们的认识达到这种最高水平。

由此必须集各家之所长。

巴赫金的对话性为实现这一理想目标提供了一种可操作的理论思想。

中国是在80年代,随着西方思潮的引入,随着对陀斯妥也夫斯基研究的重视,才知道巴赫金其人。

最早介绍巴赫金《陀斯妥也夫斯基诗学问题》的是夏仲翼先生,他于1982年在《世界文学》第4期评介陀斯妥也夫斯基《地下室手记》时,介绍了巴赫金此书,并翻译了该书第一章。

八十年代中期到八十年代末,除了翻译出版了巴赫金的代表性论著,如《陀斯妥也夫斯基诗学问题》、《弗洛伊德主义》、《文艺学中的形式主义方法》等,关于巴赫金的研究主要见之于钱中文的3篇讨论巴赫金“复调小说”的文章和三次对巴赫金复调小说理论的不同意见的争鸣;进入九十年代以后,巴赫金的研究进一步展开,继续翻译出版了40余万字的《巴赫金文论选》,在研究方面除赵一凡等人的单篇论文外,出版了董小英的研究著作《再登巴比伦塔----巴赫金与对话理论》,巴赫金研究由借鉴他的理论解读陀斯妥也夫斯基到运用多学科方法发掘巴赫金理论的超前意识和丰富内涵,在世纪末的回眸中来审视、来判断巴赫金的理论贡献。

(巴赫金生平和学术经历的资料来源:A.科日诺夫、孔今:《米哈依尔·米哈依诺维奇·巴赫金:生平与活动简述》,见《诗学和文学史问题》(文集),苏联,萨兰克斯,1973年。

B.安娜·塔马尔琴科:《米哈依尔·米哈依诺维奇·巴赫金》,见《弗洛伊德主义》,中国,上海文艺出版社,1988年。

)二、巴赫金的对话理论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常常可以体验到会话中的言外之意,《智斗》中的阿庆嫂“听话听声,锣鼓听音”,对刁德一的旁敲侧击应对自如,得力于她在对话中善于领会对方弦外之音的理解能力,和她运用汉语多义表达的娴熟技巧。

其实,现实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能听出对话者在语调、用字、句式等等后面的情绪、态度、真正的含义。

巴赫金指出,我们在日常话语中,都或多或少地使用了对话性,同时,人人都具有理解、运用对话性的能力,只是我们还没有从理论上认识它罢了。

在巴赫金之前,确实还没有理论家做过这方面的工作。

巴赫金把自己的对话性研究称之为“超语言学”,即超出了语言学研究的范围,超出了词汇语义学的范围,来研究话语主体及交谈对象。

巴赫金的这种研究,从另一角度讲,是在20年代就开始做60年代接受美学、80年代阐释学所做的工作:探讨读者阅读理解的规律,探讨读者与作者的关系、特别是作者与主人公的关系。

早在1920年,巴赫金就开始在《审美活动中的作者与主人公》一文中研究对话性。

1、“复调小说”和“对话性”。

巴赫金的“复调小说”理论,是针对传统小说普遍的“独白型”艺术视角而提出来的。

传统小说基本上是“独白小说”(包括自传体小说、历史小说、风习小说及史诗小说等等)。

所谓“独白”,是指面向客体的和完成论定的艺术认识形式。

“独白型”艺术视角的局限:它无法企及思考着的人的意识,这一意识生存的对话领域,及其一切深刻和特别之处。

而陀斯妥也夫斯基首创的“复调小说”,则克服了这一缺陷,它“有着众多的各自独立而不相融合的声音和意识,由具有充分价值的不同声音组成真正的复调----这确实是陀斯妥也夫斯基长篇小说的基本特点。

”巴赫金指出,陀斯妥也夫斯基的作品中,“小说结构的所有要素,均有其深刻的独到之处;所有这些要素都取决于一个新的艺术任务:创造一个复调世界,突破基本上属于独白型(单旋律)的已经定型的欧洲小说模式。

”(《陀斯妥也夫斯基诗学问题》第30页)和独白型小说不同的是,复调小说最重要的特点就是“对话”。

什么是“对话”呢?巴赫金指出,对话“是同意或反对关系,肯定和补充关系,问和答的关系”。

“对话”在欧洲文学史上有一个历史发展的过程。

对话最初与叙述者的陈述一同进入文本的时候,它在史诗中仅是叙事的一部分,是单方叙述,即独白。

史诗的主人公的心理、行为都由叙述者叙述出来,主人公的话似乎是叙述者为了证明主人公还是个活人,时而引用一下。

主人公的对话是叙述者的有声有色的叙述、摹仿主人公口气的叙述。

因为,对话应该是双向叙事,或者问答往来,但在史诗(公元前6世纪)或《变形记》(内容记载公元前2-8世纪的神话)中往往在大多数的对话情节里,文字表现上只有单方陈述或叙事的直接引语,对方的问或答是由叙述者以间叙体转述的。

所以,这种对话是不完全的对话,作者不是把对话情节、对话的每一句对语全部记录下来,而是对对话的陈述。

当悲剧(公元前5-4世纪)刚刚从酒神的祭祀中脱胎出来的时候,也只有合唱队的独白叙事。

这时歌队是叙述者,不是充当人物,因此亚里斯多得会说,充当人物时的叙述是一种摹仿。

后来作者将人物从歌队中分离出来,成为领唱(人物)与歌队(叙述者)的对话。

人物作为当事人叙述自己的故事,歌队作为旁观者,站在听众-读者的立场,代表他们要求人物“把整个故事告诉我们”,同时充当剧情的叙述者,并以问话形式,参与对话,使独白叙事成为双方叙事。

埃斯库罗斯(公元前525-456年)增加了第二个演员并添了许多道具。

索福克勒斯(公元前497-406年)增加了第三个演员和彩画布景。

到了欧里庇得斯(公元前480?-406年),歌队已经失去了它的重要性,悲剧成为人物的天下。

应该说,歌队完成了把人物引入舞台的历史使命,之后退出文艺史的舞台。

这时人物间的对话,成为戏剧的实际形式,并作为一个最接近现实的叙事形式影响了其他叙事文本。

巴赫金认为,“在悲剧对话之后接踵而至的是苏格拉底对话,----在是历史上一个新的小说体裁的第一步。

”(《论陀斯妥也夫斯基一书的改写》,《语言创作美学》,莫斯科,1979年第316页)柏拉图所写的“苏格拉底对话”是哲学著作,为什么它会是新的小说形式的滥觞呢?苏格拉底和他的朋友、弟子谈话的内容虽然是哲学方面的,而且用的是后来被称作形式逻辑的三段论式的推理方式,认为之间也不存在任何感情上的纠葛,只是在讨论问题,但是,柏拉图的叙述形式是舞台记录式的,对话是戏剧式的,即双方的叙事,并且有剧情说明----对话的时空、认为、对话的起因说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