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庄子的哲学思想
论庄子的哲学是美学

论庄子的哲学是美学姓名:000专业:00000学号:00000班级:000这篇文章的题目是“论庄子的哲学是美学”,那么我们首先应该了解什么是美学,而美学就是以审美经验为中心研究美和艺术的科学。
而且庄子的美学思想是与其人生哲学观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庄子作为道家学派的杰出代表,其美学思想是建立在以“道”为生命本源的一种指向对个体生命进行终极关怀的美学。
通过对“道”的体悟,庄子将自己对审美境界的体认与追求融入到了自然本真的自由心灵状态的描绘中,从而在其哲学思想的基础上孕育了深刻的美学思想。
首先,庄子继承了老子“道法自然”的观点,把自然视为审美的最高境界。
庄子认为,美的本源在于大美不言、自然本性,自然之美在于事物朴素、率真的情态。
庄子对美的论述,突出了个体的存在,重视人或物的个性,认为任何事物只要依于天性、率性纯朴便是美的。
“既雕既琢,复归于朴”(《庄子•山木》),当人们在喧嚣的世界游走奔波,劳心劳力,蓦然而返,会发现生命本初的纯真与安然才是最美的境界。
所以庄子说:“静而圣,动而王,无为也而尊,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
”(《庄子•天道》) “真者,精诚之至也。
不精不诚,不能动人。
故强哭者虽悲不哀,强怒者虽严不威,强亲者虽笑不和。
真悲无声而哀,真怒未发而威,真亲未笑而和。
真在内者,神动于外,是所以贵真也。
”(《庄子•渔父》)这里的“真”在相当程度上是一个与“道”、“自然”同义的概念。
它也是一种至美的境界。
无饰无伪,不拘于俗,是人的自然本性;任何矫饰和伪装,都是伤害人的自然本性的,也就是损害生命之真的。
真情的自然流露才能打动人,只有“法天贵真”、“不以心捐道、不以人助天”,才能使人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
只有这样,人的生命才不是矫饰的,而是真的,也是美的。
总之,庄子认为,美的本源在于自然本性,自然之美在于事物朴素、率真的情态。
人们要保有这种美,一方面应该尊重物性,使万物顺其自然天性,不以人害物。
另一方面要保持自己的本真,率性自然。
庄子哲学中的本体论思想

庄子哲学中的本体论思想【摘要】庄子哲学是中国古代哲学中的重要一派,他在本体论思想方面有着独特的见解。
庄子认为存在是因为人类以自我为中心而产生的,他主张人应该顺应自然,与自然相融合。
庄子强调无为而治的理念,认为过度干涉会破坏自然的平衡。
他提倡自我认知和自我实现,认为每个人都应该找到自己的本真,并实现自己的价值。
庄子的物我一体思想强调人与宇宙的统一性。
庄子哲学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其本体论思想也在当代有着重要的意义。
通过对庄子哲学的深入思考,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实现个体与整体的和谐共存。
【关键词】庄子哲学、本体论思想、存在、自然、人、无为而治、自我认知、物我一体、影响、现代意义、思考、总结1. 引言1.1 庄子哲学的重要性庄子哲学作为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流派之一,对于中国传统思想和文化具有重要影响。
庄子在哲学领域的贡献不仅体现在其独特的思想观点上,更体现在对人类思维方式和生活态度的启发。
庄子哲学以其深邃的智慧和超凡的视野,引领着人们探讨生命的真谛,寻求内心的平静与达到心灵的安宁。
庄子哲学的重要性在于其对人类精神世界的深刻思考和对人类生存境遇的透彻洞察,为人们提供了一种新的生活哲学和思维方式。
庄子哲学的普世价值和永恒意义,使其成为中华文明的瑰宝,也为当代社会提供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通过深入研究和探讨庄子哲学的重要性,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人类的本源和生命的意义,从而引领我们走向更加丰富、充实和有意义的人生之路。
1.2 本体论思想的定义本体论思想是哲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它探讨的是存在的本质和实质。
本体论思想要解答的问题包括实体的本质是什么,事物的存在方式是怎样的,以及事物之间的关系是如何建立的。
在庄子哲学中,本体论思想是一种对世界观的探讨,也是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
庄子通过他的哲学观点,试图揭示万物的本质和联系,指引人们认识世界和自我。
本体论思想在庄子哲学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影响了庄子对世界的看法和对自我的认知。
论庄子的哲学思想

论庄子的哲学思想摘要:强调自然的性命之情,包容了宏大壮丽的生命境界,庄子对待情感的态度是开放的、想象无穷的、超功利的,故而其散文想象奇异、宏伟开放,给人以审美的愉悦;庄子的认识论态度是怀疑主义和直觉主义相结合,由此决定其散文常借用寓言、象征来克服语言的局限性,给人留下极广阔的想象空间.道兼有无。
“无”是天地万物的根据,是天地万物之间的普遍联系,是物理学和形而上学的统一,是抽象的绝对的本体论概念。
形而上学本体论在老子中还只是他哲学学说的一部分,在庄子中则成为庄子哲学的唯一逻辑线索。
庄子进一步地丰富和发展了老子的形而上学本体论思想,使道家在形而上学本体论这一重要方面具有了空前绝后的进展。
关键词哲学思想道认识论正文庄子和他的时代(一)庄子其人庄子(公元前约369一前约286年),姓庄,名周,可算是先秦的最大的道家。
他的生平,我们知之甚少。
只知道他是很小的蒙国(位于今山东省、河南省交界)人,曾作过“漆园吏”,在职不久就隐居起来,可是他的思想和著作当时就很出名。
《史记》上说:“楚威王闻庄周贤,使使厚币迎之,许以为相。
庄周笑谓楚使者曰:……子函去!无污我。
……我宁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终身不仕,以快吾志。
”[1]庄子与孟子同时,是惠施的朋友。
庄周主要继承老子的“以道为体”的形上学,使道家走向精神逍遥之路。
庄子的师承不清[2],一生主要过着隐居的生活。
庄周的学术思想主要保存在《庄子》一书中。
《汉书·艺文志》着录庄子五十二篇,现存的三十三篇是晋人郭象所编,计内篇七、外篇十五,杂篇十一。
内篇十庄子所作,外、杂篇是其后学所作。
(二)庄子的时代任何人都不能完全的超越或者脱离自己的时代,庄子的时代恰逢“美好的”旧社会彻底瓦解,残酷的新制度已经来临的时代。
就是说,保持着氏族传统的经济政治体制的早期宗法社会已经崩溃。
物质文明在迅速发展,历史在大踏步的前进,生产、消费在大规模的扩大,文明所带来的罪恶和苦难从未曾有。
虚怀若谷的境界——论《庄子》中的无为思想

虚怀若谷的境界——论《庄子》中的无为思想
引言
《庄子》,又称《南华经》,是中国古代哲学家庄子创作的一部重要著作。
无
为思想是《庄子》中最核心、最具特色的观点之一。
本文将探讨无为思想在《庄子》中的具体表达和含义,阐述其对于个人修养和社会伦理的影响。
无为思想的概念及来源
1.无为思想指的是顺应自然,不逆反万物发展规律,倡导放下欲望,保持内
心平静与宁静。
2.无为思想源自道家哲学,崇尚“道”,认识到万物皆有自然规律和过程。
无为思想在个人修养中的意义
1.放下欲望与功利心:追求名利往往令人陷入虚荣与焦虑,而从容淡定地面
对生活可以带来内心的宁静与满足。
2.掌握平衡与变通:顺应事物发展规律,并根据实际情况采取适当行动,可
以避免过度努力和不必要的抵抗。
3.培养超脱情绪与境遇:无为思想鼓励人们超越个人欲望,保持心态平和,
从而忍受苦难、改变生活困境。
无为思想对社会伦理的影响
1.尊重自然与他者:无为思想强调顺应自然,反对人为干涉与破坏自然秩序。
2.和谐共处:倡导个体相互包容、平等相待,以和谐的态度面对他者与社会。
3.力行道德修养:追求道德境界的提升,注重品德修养和内在素质的发展。
结论
《庄子》中的无为思想提出人们应当放下功利心和欲望,顺应自然规律,保持内心的宁静和满足。
它对于个人修养和社会伦理都具有深远影响。
通过接纳万物的流动与变化,追求达到虚怀若谷的境界,我们可以更好地面对生活、与他人相处,并实现个体与整体之间的和谐共荣。
庄子齐物论讲解

庄子齐物论讲解
庄子齐物论是庄子的哲学思想之一,主要阐述了庄子对“物论”的看法,主张万物平等,反对将事物分为高低贵贱。
庄子认为,事物的本质是相同的,只是表现形式不同,因此应该超越事物的表象,追求事物的本质。
庄子齐物论中的“齐物”,是指万物平等,没有高低贵贱之分。
庄子认为,事物的本质是相同的,只是表现形式不同,因此应该超越事物的表象,追求事物的本质。
庄子通过“庄周梦蝶”的故事来说明这一观点,他认为自己和蝴蝶是相同的,只是表现形式不同。
庄子齐物论中的“论”,是指对事物的看法和观点。
庄子反对将事物分为高低贵贱,认为这样会导致人们对事物产生偏见和执着。
庄子主张“物物而不物于物”,即应该尊重事物的本性,不被事物所左右。
庄子齐物论的思想对中国哲学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尤其是对道家和禅宗的影响最为显著。
庄子齐物论中的“齐物”思想,启示人们应该超越事物的表象,追求事物的本质,同时也启示人们应该尊重事物的本性,不被事物所左右。
论庄子的自由观庄子《逍遥游》的哲学阐释

论庄子的自由观庄子《逍遥游》的哲学阐释一、本文概述《论庄子的自由观:庄子《逍遥游》的哲学阐释》一文旨在深入探讨庄子哲学中的自由观念,特别是通过对其经典著作《逍遥游》的深入解读,来揭示庄子对自由的理解和追求。
本文将从庄子的生活背景和思想脉络出发,分析《逍遥游》所蕴含的哲学思想,阐述庄子对自由的独特见解,以及这种自由观对于个体和社会的重要意义。
文章将首先介绍庄子的生平和思想背景,为后续的深入剖析奠定基础。
接着,将详细解读《逍遥游》中的关键概念和思想内涵,包括“逍遥”“游”等核心概念,以及庄子如何通过这些概念来阐述他的自由观。
在此基础上,文章将进一步分析庄子自由观的内涵和特点,探讨其对个体精神自由和社会和谐的重要价值。
本文还将结合现代社会的实际情况,对庄子的自由观进行现代解读和应用。
通过对庄子自由观的深入研究和阐释,我们不仅可以更好地理解庄子的哲学思想,还可以从中汲取智慧,为现代社会中人们追求自由、实现自我价值提供有益的启示。
二、庄子的自由观概述庄子的自由观源于其对宇宙和人生的深刻理解,他通过独特的哲学视角,提出了一种超越世俗束缚,追求内在精神自由的生活理念。
在庄子的哲学体系中,自由并非简单地摆脱外在的枷锁,更是一种心灵的解脱和超越。
庄子认为,真正的自由来自于对“道”的体悟。
这里的“道”指的是宇宙间最本原、最普遍的法则,它无处不在,却又无形无相。
只有深入体悟“道”,人才能洞察万物的本质,从而超越现实的限制,实现真正的自由。
庄子的自由观还体现在他对“无待”的强调上。
他认为,真正的自由不是依赖外在条件或他人施舍的,而是源于内心的自足和独立。
一个人只有做到“无待”,即不依赖任何外在因素,才能实现真正的自由。
庄子还提倡“逍遥游”的生活方式,即将人生看作一场游历,不受世俗规范和偏见的束缚,随心所欲地探索世界,体验生活。
这种生活方式体现了庄子对自由的追求和向往,也是其自由观的具体实践。
庄子的自由观是一种深刻而独特的哲学理念。
论庄子的游世思想

论庄子的游世思想论庄子的游世思想庄子,中国古代哲学家,被誉为道家思想的代表之一。
他的思想体系以自然界为基础,强调个体与自然的和谐。
庄子的游世思想是他独特而深远的思考方式,它不仅在顿悟人生本质上有独特见解,而且提供了一种以平静心态面对世事的冷静方法。
本文将通过对庄子游世思想的探讨,体现其思想的内涵及其对人生的指导意义。
一、游世思想的内涵庄子的游世思想是指他对人生的态度和处理社会关系的方式。
庄子认为人生是一场梦境,一切尘世间的忧愁和纷争都是虚幻的,与自然和谐的心态是人生的真正境地。
他提倡“无为而治”,以此达到心灵的平静和自由。
同时,庄子还通过许多哲理故事,如庖丁解牛、蝴蝶梦、魏文侯梦等,来阐述他对人生的认识和对社会现象的见解。
庄子游世思想的内涵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人生的虚幻庄子认为人生如梦,一切尘世的烦恼都是虚幻的。
他通过庖丁解牛的比喻告诉人们,一旦达到心灵的平静,就能看到世间事物的真实本质。
人们常常为名利和权势奔波,追求着虚幻的欲望,而忽略了自己本真的自我。
只有超越这些虚幻和幻象,才能走向真实的境地。
2. 以无为而治庄子主张无为而治,在达到平静自在的状态下,做到顺其自然,不去强求改变世事。
他认为人们应该学会放下执着,不操心于外物,而是与自然相融合。
只要心灵达到平和的境地,自然会按照自己的规律运行,一切都能够回归自然秩序。
3. 推崇自由和无拘无束庄子强调人的自由和无拘无束。
他认为人们常常被各种束缚所困扰,丧失了自由的本心。
他提倡人们通过释放自我的方式,追求内心深处的平静与自由。
只有放下执着,不受限制地游走于自然和社会之间,才能真正的体验到人生的乐趣。
4. 尊重自然,和谐共生庄子的游世思想强调个体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他认为自然界是一个流转变化的无穷大世界,人应该顺从自然,融入自然的大道中。
他引用“蝴蝶梦”这个故事来告诉人们,不要把自己的生活局限在一种固定的模式里,应该开放心胸,追求内心真正的自由与和谐。
论庄子的哲学思想

论庄子的哲学思想摘要:强调自然的性命之情,包容了宏大壮丽的生命境界,庄子对待情感的态度是开放的、想象无穷的、超功利的,故而其散文想象奇异、宏伟开放,给人以审美的愉悦;庄子的认识论态度是怀疑主义和直觉主义相结合,由此决定其散文常借用寓言、象征来克服语言的局限性,给人留下极广阔的想象空间.道兼有无。
“无”是天地万物的根据,是天地万物之间的普遍联系,是物理学和形而上学的统一,是抽象的绝对的本体论概念。
形而上学本体论在老子中还只是他哲学学说的一部分,在庄子中则成为庄子哲学的唯一逻辑线索。
庄子进一步地丰富和发展了老子的形而上学本体论思想,使道家在形而上学本体论这一重要方面具有了空前绝后的进展。
关键词哲学思想道认识论正文庄子和他的时代(一)庄子其人庄子(公元前约369一前约286年),姓庄,名周,可算是先秦的最大的道家。
他的生平,我们知之甚少。
只知道他是很小的蒙国(位于今山东省、河南省交界)人,曾作过“漆园吏”,在职不久就隐居起来,可是他的思想和著作当时就很出名。
《史记》上说:“楚威王闻庄周贤,使使厚币迎之,许以为相。
庄周笑谓楚使者曰:……子函去!无污我。
……我宁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终身不仕,以快吾志。
”[1]庄子与孟子同时,是惠施的朋友。
庄周主要继承老子的“以道为体”的形上学,使道家走向精神逍遥之路。
庄子的师承不清[2],一生主要过着隐居的生活。
庄周的学术思想主要保存在《庄子》一书中。
《汉书·艺文志》着录庄子五十二篇,现存的三十三篇是晋人郭象所编,计内篇七、外篇十五,杂篇十一。
内篇十庄子所作,外、杂篇是其后学所作。
(二)庄子的时代任何人都不能完全的超越或者脱离自己的时代,庄子的时代恰逢“美好的”旧社会彻底瓦解,残酷的新制度已经来临的时代。
就是说,保持着氏族传统的经济政治体制的早期宗法社会已经崩溃。
物质文明在迅速发展,历史在大踏步的前进,生产、消费在大规模的扩大,文明所带来的罪恶和苦难从未曾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庄子
一、庄子其人及他的时代
(一)、庄子其人
庄子(约前369-前286),战国时期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道家学说及思想的主要创始人,庄氏,名周,字子休(一作子沐),汉族,宋国蒙(蒙又称萧蒙或小蒙,一说今安徽蒙城人,另说今河南商丘人)人。
做过宋国地方漆园吏。
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文学家。
庄子原系楚国公族,楚庄王后裔,后因乱迁至宋国(今河南商丘),是道家学说的主要创始人。
与道家始祖老子并称为“老庄”,他们的哲学思想体系,被思想学术界尊为“老庄哲学”,然文采更胜老子。
代表作《庄子》并被尊崇者演绎出多种版本,名篇有《逍遥游》、《齐物论》等,庄子主张“天人合一”和“清静无为”。
他的学说涵盖着当时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但根本精神还是皈依于老子的哲学。
庄子曾做过漆园吏,生活贫穷困顿,却鄙弃荣华富贵、权势名利,力图在乱世保持独立的人格,追求逍遥无恃的精神自由。
对于庄子在中国文学史和思想史上的重要贡献,封建帝王尤为重视,在唐开元二十五年庄子被诏号为“南华真人”,后人即称之为“南华真人”,被道教隐宗妙真道奉为开宗祖师,视其为太乙救苦天尊的化身。
庄子一生著书十余万言,书名《庄子》。
著书于越国杭州。
《庄子》一书也被称为《南华真经》。
其文章具有浓厚的浪漫色彩,对后世文学有很大影响。
这部文献是中国古代典籍中的瑰宝。
(二)、庄子的时代
任何人都不能完全的超越或者脱离自己的时代,庄子的时代恰逢“美好的”旧社会彻底瓦解,残酷的新制度已经来临的时代。
物质文明在这个阶段得以迅速发展,历史在大踏步的前进,生产、消费在大规模的扩大,文明所带来的罪恶和苦难从未曾有。
人们日益被被自己所造成的财富、贪欲所统治,成为巨大的异己的力量主宰支配着人们的身心。
于是庄子发出了最强烈的抗议。
他要求不役于物,要求恢复到人的本性。
这很可能是世界思想史上最早的反异化的呼声,它产生在文明的发轫期。
今天为哲学史家批评的庄子的那些落后、反动、倒退的社会政治思想,其实质都在此处。
庄子在这种文明的批判中的独特之处,在于他第一次突出了个体的存在。
他基本上是从人的个体的角度来执行这种批判的。
关心的不是伦理、政治问题,而是个体存在的身心问题,这才是庄子思想的实质。
而个体存在的形神问题最终归结为人格独立和精神自由,这构成了庄子哲学的核心。
二、庄子的哲学思想
(一)、“物物者非物”的天道观
1.“物物者非物”,道也。
在庄子看来,产生物的不是物,而是道。
他在《知北游》中写道:“有先天地生者物耶?物物者非物。
物出,不得先物也,犹其有物也。
犹其有物也,无已。
”这就使得庄子对于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抱绝对怀疑的态度。
2.“道”的自本自根性:在庄子看来“道”是万有的终极原因。
其虽无形无象,却是真实无妄的实在,是化生万物的终极原因。
“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见;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
神鬼神帝,生天生地;在太极之先而不为高,在六极之下而不为深;先天地生而不为久,长于上古而不为老。
”(《大宗师》)
3.“道”遍在万物,无所不在,道不仅存在于天地日月之中,而且“在蝼蚁”、“在娣稗”、“在屎溺”等。
在庄子看来:“物物者与物无际,而物有际者,所谓物际者也;不际之际,际之不际者也”(《庄子·知北游》)意思是道与物没有分界,有分界的是物,没有分界的分界,是分界中的无分界。
4.道自然无为:庄子认为宇宙万物的生化,无非一道也。
道的运作,非有意制造,而是自然无为。
(二)、齐万物、泯是非、一生死:以道观物的认识论
庄子的“齐物论”,不仅致力于暴露经验事物的相对性、不确定性,更致力于暴露经验知识的相对性、不确定性。
1.经验事物的相对性、不确定性辩证:否认客观事物的质的区别
庄子之学之所以被认为本归于老子之言,一方面因为他和老子都以道为最高范畴;同时还因为他和老子一样,大量的接触到经验世界、经验事物存在的矛盾性问题。
所不同的是,老子捕捉到的事物的矛盾性,而庄子暴露出事物的矛盾,是为的暴露事物存在的相对性和不确定性,引出“齐物”之论。
《庄子·齐物论》概括的说明了这一点:物无非彼,物无非是。
自彼则不见,自知则知之。
故曰:“彼出于是,是亦因彼。
彼是方生之说也。
方生方死,方死方生。
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因是因非,因非因是。
是以圣人不由而照之于天,亦因是也。
是亦彼也,彼亦是也。
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果且有彼是乎哉?果且无彼是乎哉?彼是莫得其偶,谓之道枢。
枢始得其环中,以应无穷。
是亦一无穷,非亦一无穷也。
故曰:莫若以明。
”从此物看,对方为彼;然而从彼物,它既为此。
庄子认为事物之间的这种彼此的区分是极其相对的。
2.经验知识的人为性、主观性判认:对人的认识能力和知识的可靠性的怀疑
庄子在众多文章中解释的是不同的认知主体对于同一事物的不同认识,强调的是事物的相对性、不确定性。
在庄子看来,人们惯常认定的经验世界,经验事物的性质、功能、价值上的种种差别,实际上都来自于人的认知上的主观判定,是人的心智强加给外界的。
物的大小、贵贱、有无、是非的区别,都因为不同的认知主体或者主体的不同认知角度、不同的认知情景而出现的。
显然经验知识不仅是不确定的,而且是极不可靠的。
因此人的这种认知毫无疑义。
正因为如此,庄子不仅要齐同万物,而且要齐同种种对物的认识,即齐同“物论“。
庄子从“道”生万物出发,把万物视为“道”的暂时形态。
所谓“物无非彼,物无非是”,“齐物”之论的中心实际上就是“以道观物”:即一生死(浑化生死)、泯是非(息言止辩)、齐物我。
(三)、庄子的逍遥游
道家虽然老庄并称,但是二者的道论在理论的中心上有很大的不同。
这种不同主要在于:老子的道,本体论和宇宙论的意味浓重,特别强调“道”和“反”的规律以及这些规律在社会活动中的策略性意义。
而庄子则将道论的重点转移到讨论心灵的境界,追求精神上对世俗的超越。
1.独与天地精神相往来的出世追求。
追求精神自由,是庄子的人生理想。
庄子认为人一般人无法摆脱世俗的观念和生活,是谈不上自由的,真正的自由必须是“无待”即无条件的。
这种无条件的自由只能是一种心灵上的自由,庄子追求的就是这样一种自由。
庄子的精神追求,首先表现为出世追求。
2.“不谴是非以与世俗处”的游世意识。
庄子以出世为最高精神追求,然而庄子又意识到,人一旦成为人,又不可以不生活在世间。
庄子虽然力图从精神上超越现实,但是事实上离不开现实,所以想出了一套“不遣是非,以之与世俗处”的办法。
在以道为最初本源的情况下,引发的出世追求为避居山林的遁世追求。
3.庄子的自由境界与传统中国的自由精神。
按照庄子的立场,入世担当就不得不为这种种矛盾局限扭曲,人将失去本真,失去自由。
这在庄子看来,这是很痛苦的。
实际上做到游世是需要相当的修为和精神心境的。
在中国思想史上,庄子开启的这种对自然——本然、对本真与自由追求,曾对知识精英们的精神心理产生过深刻影响。
在魏晋风度、明末士风中,人们更可以品味到庄子的神韵。
庄子思想之所以在不同时代都能产生广泛的影响,就在于庄子的学说不仅仅出于对特定社会生存境遇的焦虑、反省。
更根源于对人作为社会与文化的存在这种具有一般意义的焦虑和反省。
人只有进入社会,被文化,人才得以与动物拉开距离成为人。
然而人进入社会就意味着必须接受对待关系的约束并改变自己,人被文化即意味着必须受到装饰并被理性化。
这都会使人失去自然、丧失本真。
这是人类与生俱来的矛盾。
庄子所表达的影响于后世的,也许就是人类的这种困顿与迷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