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实验室安全准则(WST251-2005)
(完整版)实验室安全管理制度和流程及安全准则

实验室安全管理制度和流程及安全准则(一)实验室安全管理制度1、要严格执行医疗管理法律、法规、医院医疗安全管理规定,加强实验室安全的监督和管理,对可能影响检验工作的安全隐患进行控制。
2、实验室和楼道内必须配置足够的安全防火设施。
消防设备要品种合适,定期检查保养,大型精密仪器室应安装烟火自动报警装置。
3、走廊、楼梯、出口等部位和消防安全设施前要保持畅通,严禁堆放物品,并不得随意移位、损坏和挪用消防器材。
4、易燃、易爆药品专人专柜存放保管,并符合危险品的管理要求。
剧毒药品应由两人保管,双锁控制,存放于保险箱内。
建立易燃、易爆、剧毒药品的使用登记制度。
5、普通化学试剂库设在检验科内,由专人负责,并建立试剂使用登记制度。
领用时应符合审批手续,并详细登记领用日期、用量、剩余量,并有领用人签字备案。
6、凡使用高压、燃气、电热设备或易燃、易爆、剧毒药品试剂时,操作人员不得离开岗位。
7、各种电器设备,如电炉、干燥箱、保温箱等仪器,以实验室为单位,由专人保管,并建立仪器卡片。
8、做好电脑网络安全工作,防止病毒侵入,防止泄密。
9、每天下班时,各实验室应检查水、电安全,关好门窗。
确保无隐患后,方可锁门离开。
值班人员要做好节假日安全保卫工作。
10、检验过程中产生的废物、废液、废气、有毒有害的包装容器和微生物污染物均应按属性分别妥善处理,以保证环境和实验室人员的安全和健康。
11、任何人发现有不安全因素,应及时报告,迅速处理。
12、科主任要定期检查安全制度的执行情况,并经常进行安全教育。
每月一次,召开医疗安全工作全员会议,总结发生的差错或事故,分析原因,排查医疗安全隐患和实验室不安全因素,提出整改措施。
(二)实验室安全管理流程A、工作人员和实验室安全的一般要求1、实验室工作区内绝对禁止吸烟,杜绝易燃液体的潜在火种和传染细菌和接触毒物的途径。
2、实验工作区内不得有食物、饮料及可能摄入的其它物质。
实验室工作区内的冰箱禁止存放食物。
【实用文档】实验室生物安全认可准则(2005.3.16)

实验室生物安全认可准则前言CNAL/AC30:2005《实验室生物安全认可准则》(以下简称“准则”)规定了中国实验室国家认可委员会(China National Accreditation Board for Laboratories, 英文缩写:CNAL)实验室生物安全的认可要求,包括两部分:第一部分等同采用国家标准《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要求》(GB 19489:2004);第二部分引用了国务院《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的部分规定,但并不表明本准则未引用的规定不适用于实验室。
遵守国家法律法规是实验室的责任和义务。
本准则适用于生物因子操作的实验室,是通用要求。
当实验室从事特定的实验活动时,还应符合其他的相关规定或要求。
应充分意识到,“安全”是指风险水平处在可接受的水平之内,应承认风险的客观性。
获得CNAL生物安全认可的实验室应不断采取适当措施,防止危险发生或将危害控制在最低水平。
CNAL根据不同学科的特点,可适时制定相应的应用说明,对本准则的要求进行必要的补充说明和解释,但不增加或减少本准则的要求。
实验室的生物安全除应符合本准则的要求外,还应符合国家其他有关规定的要求。
本准则的编排:第一部分的条款号同GB19489:2004;第二部分的条款号同《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
第一部分: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要求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和实验室的建设原则,同时,还规定了生物安全分级、实验室设施设备的配置、个人防护和实验室安全行为的要求。
本标准为最低要求, 此类实验室还应同时符合国家其他相关规定的要求。
2 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2.1生物因子biological agents一切微生物和生物活性物质。
2.2病原体pathogens可使人、动物或植物致病的生物因子。
2.3危险废弃物hazardous waste有潜在生物危险、可燃、易燃、腐蚀、有毒、放射和起破坏作用的对人、环境有害的一切废弃物。
《实验室认可准则》

《实验室认可准则》前言CNAL/AC01:2003《检测和校准实验室认可准则》(以下简称“准则”)规定了中国实验室国家认可委员会(以下简称“认可委员会”)(China National Accreditation Board for Laboratories,英文缩写为CNAL)对认可实验室能力的通用要求,其内容等同采用ISO/IEC17025:1999和GB/T15481-2000。
为支持各个特定领域的认可活动,认可委员会根据不同领域的专业特点,同时制定一系列《实验室认可准则在特定领域的应用说明》,对本准则的通用要求进行必要的补充说明和解释,但并不增减或减少准则的要求。
申请认可委员会认可的实验室应同时满足《检测和校准实验室认可准则》以及相应领域的应用说明。
引言本准则所依据的ISO/IEC17025:1999是在ISO/IEC指南25和EN 45001得到广泛应用的基础上产生并取代上述两个标准的。
本准则包含了检测和校准实验室为证明其按质量体系运行、具有技术能力并能供正确的技术结果所必需的满足的要求。
认可委员会应将本准则作为其对检测和校准实验室能力进行认可的基础。
第4条款规定了进行有效管理的要求,第5条款规定了实验室对其从事检测和/或校准具备的技术能力的要求。
随着质量体系日益广泛的应用,对作为较大组织一部分的实验室或提供其他服务的实验室,要求其保证按照既符合ISO 9001或ISO 9002又符合本准则的质量体系运作的需要也在增长。
因此,本准则注意包括了ISO 9001和ISO 9002中与实验室质量体系所覆盖的检测和校准服务范围有关的所有要求。
按照本准则运作的检测和校准实验室也符合ISO 9001或ISO 9002的要求。
获得ISO 9001或ISO 9002认证,并不能证明实验室具有提供正确的技术效数据和结果的能力。
认可委员会已经加入了国际实验室认可合作组织的多边承认协议,如果实验室符合本准则,并且得到认可委员会的认可,这将会促进国家之间对检测和校准结果的相互认可。
实验室安全细则

文件制修订记录一切劳动工作以人为本。
保证化验人员的安全与健康、防止污染环境、保证化验室工作安全而有效的进行是化验室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
化验室安全包括防火、防爆、防毒、防腐蚀、电气安全和防止污染环境等方面。
1 防止中毒、化学灼伤与割伤一切药品和试剂要有与其内容物相符的标签。
严禁试剂入口以及用鼻子直接接近瓶口进行鉴别。
鉴别时应将试剂瓶远离鼻子,用手轻轻煽动,稍闻即止。
取用带腐蚀性的药品,如强酸、强碱、浓氨水、冰乙酸等,建议戴上防护手套。
拿比较重的瓶子时,应一手托住底部,一手拿住瓶口。
处理有毒有害的气体、有挥发性的药品及有毒有机试剂时(如氮氧化物、溴、氯、硫化物、汞、砷化物等),应在通风橱内进行。
溶解氢氧化钠、氢氧化钾等药品时,因其会大量放热,故必须用耐热容器处理。
浓酸浓碱必须在各自稀释后再中和。
2 防火、防爆操作易燃物时必须远离火源,瓶塞打不开时,切忌用火加热或用力敲打。
倾倒易燃液体时还必须谨防静电。
加热可燃易燃物时,必须在水浴或者严密的电热板上缓慢进行,严禁用明火或电炉加热。
蒸馏液体时,如果需要补充液体时,应先等其冷却后再补充。
蒸馏易燃物时应先通水再通电加热。
烘箱、电炉周围严禁放有易燃物或带挥发性的易燃液体。
3 灭火发生火灾时不得大呼小叫、到处乱跑,应及时灭火。
发生大规模火灾时,首先应快速从安全通道离开失火场所,安全后拨打119,不可单独冲入火灾现场灭火。
发生局部火灾时,应立即切断电源,选择使用合适的灭火器灭火。
身上的衣物着火时不可跑动。
应迅速脱去衣物,或在地上打滚扑灭。
灭火器不可对人脸。
4 常用有毒有害化学物质的处理无机酸类:将废酸慢慢倒入过量的含碳酸钠或氢氧化钙的水溶液中或用废碱相互中和。
中和后用大量水冲洗。
氢氧化钠、氨水:用盐酸水溶液中和后,再用大量水冲洗。
含氰废液:加入氢氧化钠使PH大于10,加入过量的3%的高锰酸钾溶液,使CN-氧化分解。
含氟废液:加入石灰使生成氟化钙沉淀。
5 常见化学试剂中毒应急处理二硫化碳中毒的应急处理方法:吞食时,给患者洗胃或用催吐剂催吐。
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准则

.《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准则》序言《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准则》(以下简称:“本准则”)是构建中国实验室生物安全体系的主要技术标准。
本准则以保证中国实验室生物安全为目的,以采纳、吸收、参考相关国际指南WHO《实验室生物安全手册》(2003)、美国CDC《微生物和生物医学实验室生物安全指南》(1999),以及我国卫生部标准WS233-2002,国际标准—ISO 15189、ISO15190和ISO/IEC 17025等为参考平台,并紧密结合中国实验室生物安全的实际情况和国际该领域发展趋势而制订。
本准则是我国实验室生物安全方面的通用要求,其内容同时涵盖了ISO/FDIS 15190:2003(E)《医学实验室—安全要求》的全部要求。
当医学实验室按照本准则获得认可时,等效视同符合了ISO/FDIS 15190:2003(E)《医学实验室—安全要求》。
本准则的附录A、B为规范性附录,附录C、D为提示性附录。
本准则由提出。
本准则由归口。
本准则起草单位: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国实验室国家认可委员会、、、、……。
本准则起草人:、、、……。
2.引用标准下列标准所包含的条文,通过在本准则中引用而构成本准则的条文,所有标准都会被修订、更新,使用本准则的各方应探讨、追踪使用下列标准(指南)最新版本的可能性。
ISO 31(所有部分)标准化和相关活动—通用词汇ISO指南 31 量和单位ISO/IEC 指南43-1 利用实验室间比对的能力验证—第I部分:能力验证计划的建立和运作ISO/IEC 17025:1999 检测和校准实验室能力的通用要求ISO 15189:2003(E)医学实验室—质量和能力的专用要求ISO/FDIS 15190:2003(E)医学实验室—安全要求WHO《实验室生物安全手册》(2003)美国CDC《微生物和生物医学实验室生物安全指南》(1999)VIM国际通用计量学基本术语. WS233-2002 微生物和生物医学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准则GBJ 19-87 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GB/13554-92 高效空气过滤器GB/T 14295-93 空气过滤器GB/T 14925-2001 实验动物环境与设施GB/T 16803-1997 采暖、通风、空调、净化设备术语GB 50073-2001 洁净厂房设计规范GB 50155-92 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术语标准JGJ 71-90 洁净室施工及验收规范。
医学实验室认可准则对设备、试剂和耗材的相关要求

定义
修正值 correction
系统误差的负值,与未修正测量结果相加; 修正值可以=0;
修正因子 correction factor
与未修正测量结果相乘的因子
修正因子可以=1
不确定度恒不为0
溯源性
决定测量结果的“正确度”,不解决其它测
量质量问题。 测量结果的准确性受检测系统的正确度和精
密度影响。
设备维护与维修
实验室应制定(预防性)维护程序,该程序至少应满足制造商 说明书的要求。 设备应处于安全的工作环境和秩序下,包括用电安全检查,紧 急停机,由有资质人员安全操作和处理化学品,放射性物质和 生物材料。至少应使用制造商计划或说明书 当发现设备有缺陷时,应停止使用并清晰标识。实验室应确保 不使用有缺陷的设备,直到其被修复并验证表明其可满足规定 的验收标准。实验室应检查设备缺陷对之前检测的影响,并采 取立即行动或纠正措施。 在进行设备保养、维修或停止使用之前,实验室应采取恰当措 施排除设备污染,提供适宜空间以利维修,并提供适当的个人 防护设备。 当设备脱离实验室的直接控制时,实验室应保证在其返回实验 室使用之前,其性能经过验证。
实验室提供的检验结果或数据,应有助于临床医生进
行疾病诊断、疗效评估和预后判断。 一个可以实现计量学“准确”测量的方法,不一定
能满足临床医生的实际工作需要。
除了具有计量学准确性外,实验室还应对检验结果 进行医学或临床准确性评价。
溯源性定义
测量结果或标准的值通过连续的比较链与一定的参考标准相联系 的属性,
常规实验室
管理:卫生管理部门
能力: 医学实验室认可:ISO 15189 参加PT或EQA(经参考实验室确认靶值) 服务:检测病人样本
医院实验室安全准则

医院实验室安全准则医院实验室是进行各种医学实验和检测的关键场所,为了确保实验室工作人员和患者的安全,有必要制定一套严格的实验室安全准则。
本文将从正确的实验室操作、安全设施和装备、废物处理和紧急应对等方面详细介绍医院实验室的安全准则。
一、正确的实验室操作1.实验室操作人员必须接受相关的培训和资质认证,具备操作实验设备和使用化学试剂的必要知识和技能。
2.在进行任何实验之前,实验室操作人员必须仔细阅读实验操作手册,并熟悉实验的流程和操作步骤。
3.在进入实验室之前,必须穿戴适当的个人防护装备,包括实验服、手套、眼罩和呼吸防护装备等。
4.在实验室操作过程中,必须严格遵守操作规程,不得擅自更改实验设计或使用未经批准的试剂。
5.在进行涉及生物样本的实验时,必须遵守生物安全操作规程,防止交叉感染的发生。
6.实验结束后,必须及时清理工作台和实验设备,确保实验室的整洁和卫生。
二、安全设施和装备1.医院实验室必须配备符合安全要求的通风系统,确保室内空气的流通和清洁。
2.实验室必须具备防火设施和灭火装置,及时处理实验过程中的火灾风险。
3.实验室必须具备安全洗眼器和紧急淋浴装置,以应对溅洒化学品或其他危险物质造成的眼部或皮肤伤害。
4.实验室必须配备化学品储存柜和标识,确保化学试剂的正确存放和使用。
5.实验室必须配备个人防护装备(如手套、眼罩、呼吸防护装备等),并定期检查和更换。
6.实验室必须具备紧急电话和紧急出口指示,确保在紧急情况下的及时救援和撤离。
三、废物处理1.实验室必须建立正确的废物分类和处理制度,确保危险废物、医疗废物和普通废物的正确处置。
2.医院实验室必须配备合适的废物收集容器,并定期清理和更换。
3.对于危险废物和医疗废物,必须按照相关监管要求进行特殊处理,避免对环境和人体健康造成影响。
4.在废物处理过程中,必须注意操作规程和个人防护,避免接触到有害物质。
四、紧急应对1.医院实验室必须建立紧急应对预案,以应对实验过程中可能发生的紧急情况,如火灾、泄漏、爆炸等。
血液标准体系方案(团体标准2018更新)

(一)、血液标准体系框架(二)、血液标准体系表1.血液基础2.献血服务3.血液制备4.血液检测档案(GB/T22272-2008)》16血液检测实验室设计要求引用:《临床实验室设计总则(GB/T20469-2006)》17血液检测实验室安全要求引用:《医学实验室-安全要求(GB 19781-2005)》、《临床实验室安全准则(WS/T251-2005)》、《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要求(GB19489-2008)》、《临床实验室生物安全指南(WS/T 442-2014)》5.血液供应6.临床输血7.质量管理8.输血服务信息化标准化项目名称现有状态,引用或参照情况层级1血站信息系统基本功能规范参考:《血液信息系统基本建设规范-第无一.血液标准化项目分解表为了便于血液标准化工作的实施,按照血液标准化项目的表现形式和管理类型的对应关系,将血液标准体系表进行分解。
(一)、行政性文件列表标准化项目名称状态可参考的相关标准1血站安全管理待制2患者亲属互助献血工作规范待制3血站关键岗位胜任能力评估待制4质量偏差报告和处理待制5血液质量投诉受理与血液回收待制(二)、政府主导性血液标准列表(三)、团体性血液标准列表(四)、政府委托性规范指南列表标准化项目名称状态可参考的相关标准(五)、外来引用标准列表标准化项目名称引用外来标准1血液采集袋1.人体血液及血液成分袋式塑料容器第1部分:传统型血袋(GB14232.1-2004)2.人体血液及血液成分袋式塑料容器第3部分:含特殊组件的血袋系统(GB14232.3-2011)2献血车技术要求采血车技术要求(QC/T808-2009)3去白细胞滤器一次性使用去白细胞滤器(YY0329-2009)4血液成分制备用大容量冷冻离心机医用离心机(YY/T0657-2008)5血液筛查标本管要求真空采血管及其添加剂(WST224-2002)6血液筛查参考值: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临床常用生化检验项目参考区间第1部分: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碱性磷酸酶和γ-谷氨酰基转移酶(WS/T404.1-2012)7血液筛查试验:不确定度评定检测实验室中常用不确定度评定方法与表示(GB/T27411-2012)8血液检测实验室质量保证1.临床实验室质量保证的要求(WS/T250-2005)2.良好实验室规范原则(GB/T22278-2008)9血液检测实验室质量体系文件良好实验室规范建议性文件_建立和管理符合良好实验室规范原则的档案(GB/T22272-2008)10血液检测实验室设计要求临床实验室设计总则(GB/T20469-2006)11血液检测实验室安全要求1.医学实验室-安全要求(GB19781-2005)2.临床实验室安全准则(WS/T251-2005)3.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要求(GB19489-2008)4.临床实验室生物安全指南(WS/T442-2014)12血站培训实施与评估质量管理培训指南(GB/T19025:2001)13血站人员职业暴露的预防与控制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接触防护导则(GBZ/T213-2008)14血站电力系统运行管理医院电力系统运行管理(WS434-2013)15血液关键设备确认制药机械(设备)验证导则(GB/T28671-1012)(六)、血液标准化项目构成统计标准化项目进程数量分类统计构成比(%)行政性文件待制55 4.5政府主导性血液标准现行113128.0在制12待制8团体血液标准在制112825.2待制17政府委托性规范指南在制23228.8待制30外来引用标准现行151513.5共计:111100附件:血液标准体系的研制技术路线流程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临床实验室安全准则(WS/T251-2005)目录1. 工作人员和实验室安全的一般要求2. 防火安全准则3. 实验室用电安全准则4. 化学危险物品使用准则5. 实验室微生物安全准则6. 压缩气体的安全准则前言本标准适用于从事临床检验工作的实验室,部分内容适用于同位素实验室。
本标准参照美国NCCLS同类标准GP17-A,并结合我国情况做适当修改提出。
本标准旨在规范临床实验室的安全管理,内容着重在实验室和工作人员安全的一般要求,防火、用电、化学危险物品、微生物的安全要求,以保证实验室的安全运作,将事故控制在最低限度。
为各级临床实验室的安全管理提供依据。
本标准是“临床实验室技术管理规范”的一部分。
“临床实验室技术管理规范”分为6个部分,包括:(1)临床实验室安全;(2)体外诊断用品标识;(3)临床实验室废物管理;(4)尿分析及尿样的收集;(5)临床检验用血样的采集;(6)检验样品的处理,共10项。
本标准为第一次提出。
本标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提出本标准起草单位:卫生部临床检验中心。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郭健、莫培生本标准由卫生部委托卫生部临床检验中心负责解释临床实验室安全准则1 工作人员和实验室安全的一般要求1.1 吸烟实验室工作区内绝对禁止吸烟。
*点燃的香烟是易燃液体的潜在火种;*香烟、雪茄或烟斗都是传染细菌和接触毒物的途径。
1.2 食物、饮料及其它实验工作区内不得有食物、饮料及存在“手-口”接触可能的其它物质。
实验室工作区内的冰箱禁止存放食物。
专用存放食物的冰箱应放置在允许进食、喝水的休息区内。
实验室应制定禁止在同一个冰箱内存放食物和标本的专项制度。
1.3 化妆品实验工作区内禁止使用化妆品进行化妆,但允许并建议经常洗手的实验人员使用护手霜。
1.4 眼睛和面部的防护处理腐蚀性或毒性物质时,须使用安全镜、面罩或其它保护眼睛和面部的防护用品。
工作人员在实验室的危险区内不要佩戴隐形眼镜,除非同时使用护目镜或面罩。
使用、处理能够通过粘膜和皮肤感染的试剂,或有可能发生试剂溅溢的情况时,必须佩带护目镜、面罩或面具式呼吸器。
1.5 服装和个人防护装备除要求符合实验室工作需要的着装外,工作服应干净、整洁。
所有人员在实验区内必须穿着遮盖前身的长袖隔离服或长袖长身的工作服。
当工作中有危险物喷溅到身上的可能时,应使用一次性塑料围裙或防渗外罩。
有时还需要佩戴其它防护装备如:手套、护目镜、披肩或面罩等。
采血员和其他需要接触病员的工作人员,在接触病员时需穿实验服或工作服。
个人防护服装应定期更换以保持清洁,遇被危险物品严重污染,则应立即更换。
盛放被污染的实验服和工作服,应用合适的、有标识并能防渗的包装。
清洗时应用足够高的温度和足够长的时间以获得良好的去污效果。
不得在实验室内设值班床,严禁在实验室内住宿。
1.6 鞋在工作区内,应穿舒适、防滑、并能保护整个脚面的鞋。
在有可能发生液体溅溢的工作岗位,可加套一次性防渗漏鞋套。
帆布鞋可吸收化学物品和有传染性的液体,所以最好穿皮革或其它防渗漏的合成材料的鞋。
1.7 头发和饰物留长发的工作人员应将头发盘在脑后,以防止头发接触到被污染物和避免人体脱屑落入工作区。
头发不得垂肩,应与离心机、切片机等正在运转的器械保持一定距离。
可用一次性发套保护头发。
不得佩戴有可能被卷入机器或可垂入传染性物质的饰物。
1.8 胡须蓄有胡须的男性工作人员必须遵守上项(1.7)的规定。
1.9 洗手实验室工作人员在脱下手套后、离开实验室前、接触患者前后、以及在进食或吸烟前都应该洗手。
接触血液、体液或其它污染物时,应立即洗手。
1.10 眼睛冲洗任何使用酸、苛性碱或腐蚀剂的地方应设有冲洗眼睛的设施。
冲洗设施可以是一种固定装置或是一种较简单的通过软管与水源相接的喷啉型装置。
每周都应对这些装置进行功能检查,以排出管内的存水。
也可用便携式眼睛冲洗设备。
这些设备应合理设计和严格检测,以确保内容物品的生物学和化学上的纯净。
1.11 急救淋浴在使用苛性碱及腐蚀性化学品的地方,应设有急救淋浴装置,并定期做性能检查。
急救淋浴设备的数量可根据实验室的复杂程度和规模来确定。
要尽可能提供舒适的水温。
如地面排水管离急救淋浴较近,应保持排水管的泄水弯管经常充满水,在很少使用的排水管里可加入少量矿物油,并应对装置定期冲洗这些。
1.12 呼吸防护在没有有效的硬件控制的实验室或实验室不能有效地控制危险因素时,应向工作人员提供合适的呼吸防护器具,以防止吸入被有害粉尘、气体、烟雾、蒸气污染的空气。
这些防护器具包括:防尘面罩、机械或化学滤筒式呼吸器、导管式呼吸器以及自给式呼吸器。
提供的呼吸防护器具必须是根据现有标准专门设计的,对某些特殊危害应能提供足够保护的。
需要使用呼吸防护器具的工作岗位,必须建立书面的呼吸系统保护规定。
该规定应包括危险标准的评定方法;呼吸器具的选择、使用、维修和保管;并向使用者提供训练和指导以及医学评定和监护。
只有佩戴呼吸器具后仍能正常呼吸的人员,才能使用与他们接受指导和训练一致的、合格的呼吸器具。
未受培训及体质上不适合使用呼吸器的人员,不能在需要呼吸保护的岗位上工作。
在需要呼吸保护的工作岗位上的工作人员不应蓄有胡须。
下列情况应使用正压、自给式呼吸器:*有害气体的性质不明;*氧气含量低于19.5%;*存在有不易察觉的有害气体;*吸入的污染气体会立即对生命和健康造成威胁;*紧急处理危险物质的事故时。
在有可能需要做复苏治疗的地方,应准备一次性口对口式复苏包或其它相关的通气装置。
1.13 用口移液所有实验室操作禁止用口液移,应使用助吸器具。
1.14 锐利物品谨慎处理针头、解剖刀、和碎玻璃等锐利物品。
使用后的针具不要折断、弯曲、破损、重复使用或用手重装在针管上。
一次性注射器上的针头用后不要取下。
锐利物品应立即放置在不易刺破的容器内,在完全装满之前就应及时丢弃。
1.15 隔离措施接触患者时,实验室工作人员应遵守医院的隔离措施。
1.16 工作环境1.16.1 “清洁”区和“非清洁”区根据实验室的具体工作情况由主任选择并确定“清洁”和“非清洁”工作区,在清洁区和非清洁区之间设“缓冲室”。
被指定为“清洁”的区域,则应努力保持清洁,如采取预防措施,防止电话、视频显示器终端、键盘、门柄及其它经常被手或手上的手套触摸的物品的污染,要求工作人员在触摸设备(如计算机键盘及电话的保护罩等)前取下手套,制定仪器设备和工作面的常规消毒和清洁制度和对严重污染的紧急处理措施办法。
被指定为“非清洁”的区域,允许戴手套接触所有物品(如电话、门柄、计算机终端和其它物品),所有这些物品的表面都认为是不清洁的。
未戴手套的人员如果使用该区域内的电话、计算机终端或其它设备,应该戴上手套,或在使用后立即彻底洗手。
为避免使用电话时的“手—脸”接触,最好采用扬声器电话。
“清洁”和“非清洁”区都应保持整洁。
实验台至少应每天清洁一次,如有必要可以多次清洗,用新鲜配制的1:10的次氯酸钠稀释液或合适的含氯消毒剂清洗。
在处理溅溢的样品或严重污染的工作面时,应戴上手套和其它个人防护装备、使用相应合适的清洁剂清除所有的溅溢物。
1.16.2 设备冰箱、冷冻柜、水浴和离心机应该定期清洗和消毒(时间由实验室主任来决定),在发生严重污染后应立即进行清洗和消毒。
进行清洗、消毒时要戴上手套,穿上工作服或其它合适的防护服。
1.16.3 外衣外衣(实验服、工作服、和围裙)应悬挂在远离散热器、蒸汽管道、供暖装置、以及有明火的地方,不要挂在压缩气瓶或灭火器上,也不要挂在门的玻璃隔板上,妨碍视线。
“清洁”的和“非清洁”的个人防护服要分开存放。
1.16.4 垃圾处理每天至少清理垃圾一次。
1.16.5 装饰不得在电灯、灯座或仪器上进行装饰,更不要使用电子装饰物、蜡烛、圣诞树等有引起火灾危险的装饰品。
1.16.6 个人物品实验工作区不得存放个人物品,如钱包、外套、皮靴、咖啡杯、运动服、预包装的食品和药品等。
1.16.7 用后的废弃物品实验工作区内的用后废弃物品存量不要太大。
具危险性的液体如酸或碱性液体应放在视平线下。
较大的废弃物容器应靠近地面存放,在用喷洒消防设备的地方,与天花板的距离应保持90厘米以上,在不用喷洒的地方应与天花板保持50厘米以上的间距。
1.16.8 出口通路实验室的出口和通道必须保持畅通无阻,不准堆放物品、垃圾、装置、或设备。
安全门必须保持畅通,不得堵塞。
防火门前不能堆物,以确保失火时能够自动关闭。
注意:无论任何时间、何种原因都不得阻塞通往灭火器、火警箱、防火毯、安全淋浴或出口的道路。
1.17 玻璃器具操作玻璃器具时应遵循下述安全规则:* 不使用破裂或有缺口的玻璃器具。
* 不要用猛力取下玻璃试管上的塞子,粘紧的试管可用刀切开分离。
* 接触过传染性物的玻璃器具,清洗之前,应先行消毒。
* 破裂的玻璃器具和玻璃碎片应丢弃在有专门标记的、单独的、不易刺破的容器里。
* 高热操作玻璃器具时应戴隔热手套。
* 每次换班前,用1:10的次氯酸钠稀释液或其它合适的消毒剂对洗刷玻璃器具的区域进行表面消毒。
* 破碎的玻璃器具只能使用机械装置处理。
1.18 离心机1.18.1 气溶胶离心过程中应控制气溶胶的产生在最低水平。
1.18.2 操作离心机只有在盖好盖板后,才能启动。
1.18.3 污染装标本(血、尿、痰)或易燃液体的离心管,只能在管塞密封后方可离心。
1.18.4 传染性物品所有能够产生气溶胶进行播散的生物制品或标本,都应使用密封的离心管,并在盖紧的离心头或转头中进行。
1.18.5 清洗用1:10次氯酸钠稀释液或其它合适的消毒液常规清洗离心机。
1.18.6 平衡离心时应保持合适的平衡,以保证离心的顺利进行。
2 防火安全准则2.1 建筑要求2.1.1 建在病房区的临床实验室,应采用防火建筑。
根据实验室存在的火险因素决定建筑要求。
根据存放易燃液体量采用相应的防火墙和防火门。
独立建筑的实验室按事业性用房建筑进行分级。
2.1.2 安全出口面积超过100平方米的实验室应设有安全出口,其中至少有一个安全出口直接通向外出通道。
下述实验室必需设有备用安全出口:* 有爆炸危险性的实验室;* 存放氧气钢瓶或可燃气的钢瓶的房间;实验室的出口和通道应保持畅通,不得堆放物品。
2.1.3 烟雾监测器和警报系统存放易燃液体的场所和面积较大不易及时发现火情的实验室,都应安装自动烟雾监测器和警报系统。
每个检测和报警装置都与总警报系统连接。
实验室的任何地方,包括储藏室、盥洗室和暗室都应能听到警报系统的报警。
可利用公共广播系统做自动报警系统。
2.1.4 所有有关建筑的防火设置,都应经当地消防部门审核批准。
2.2 防火2.2.1 隐患的估计和研究在开始临床实验工作之前就应对火灾的隐患进行研究,在实验工作运行的过程中,要经常研究火警的隐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