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教学中创新意识的培养
论新课程标准下的文言文教学方法

论新课程标准下的文言文教学方法1. 引言1.1 新课程标准对文言文教学的意义新课程标准对文言文教学的意义在于引导教师和学生重新审视传统文言文教学的方式和目标,促进文言文教学更加贴近学生实际需求、更富有生活情境和现代意义。
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的发展全面素质,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新课程标准提倡跨学科、跨文化的教学模式,促进文言文融入到更广泛的学科领域中,开拓学生的思维视野。
新课程标准对文言文教学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创新教学方法,结合现代技术手段,将文言文教学与学生生活和实际应用相结合,提高文言文的教学效果和学习动力。
新课程标准下的文言文教学将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和全面能力,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为他们未来的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1.2 文言文教学存在的挑战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兴趣不高,传统的文言文教学模式单一、枯燥,缺乏趣味性和互动性,难以引起学生的积极参与。
这导致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产生负面情绪,影响了他们的学习效果。
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和运用能力有限,由于文言文与现代汉语有着较大的差异,学生往往难以准确理解古代汉语的意思和表达方式。
这使得学生在阅读、理解和运用文言文方面存在较大困难。
教师对文言文教学方法的掌握程度参差不齐,部分教师对于如何有效地教授文言文缺乏清晰的思路和方法,导致教学效果参差不齐。
缺乏有效的教学评估和反馈机制也使得文言文教学难以有效地展开和改进。
文言文教学面临着学生学习兴趣不高、理解能力有限以及教师教学水平参差不齐等挑战。
针对这些挑战,有必要探索新的文言文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能力,从而更好地促进文言文教学的发展和进步。
2. 正文2.1 设定清晰的教学目标在新课程标准下的文言文教学中,设定清晰的教学目标是至关重要的。
明确的教学目标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学习内容,明确学习的方向和目的。
通过设定清晰的目标,可以使学生在学习文言文的过程中更具有动力和目标感,更有目的地进行学习。
文言文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背景 、 个性 因素 、生活经验的差异 ,
得 出的答案也必然不一样。认 为愚公 不愚者有之 ,认为愚公确实愚者也有
蓄, 省略 的成分比较多 ,这无 疑给学 生留下 了广阔的想象空间。因此文言
文教学要培养学生 的创新思维 ,就应
之。认 为移山可行者有之 , 为移 山 认 不可行者也有之。认为愚公不愚 ,是 因为他能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事物 ,具 有不怕 困难 , 敢于吃苦,敢 于奋斗的
选择一些发散点 ,鼓励学 生全方位 、 多角度地思考问题,寻求同一个问题
的不同答案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励学生大胆进行逆向探索。总之,只
要教师 善于捕捉创新 的信息, 时 不失 机进行诱导 , 学生的创新能力就会得
到培养。 0
尹 搌 懿 , 教 师 ,现 居 广 东 连 南 。
更加鲜明生动 ,结构更 加严 密完整 。 延伸 , 就是让学生通过想象对原文进 行合理的接续。 例如 ,教学 《 石壕吏》一 文时 , 此 文虽有较为完整的故事情 节,但是
语 言简洁 ,省略成分较多。教师在 I
系,才能使师生亲密合作 ,营造愉悦 的情绪氛 围 ,成 为学生 创新 的内驱 力 。正 如陶行知先生 所说:“ 创造力 最能发挥的条件是民主 ” 。
就是让学生通过想象对原文进行合理
的补充 , 使原文更加充实丰满 ,形象
言之有理 、 自圆其说 ,有创新价值 能 的,哪怕只是一点创新 的火花 。 教师 都应该予以肯定与表扬 ,以提高他们 的创新积极性。不少的事实表明,许 多富有创造性的火花就产生于这些五
花八 门的答案之 中。
四. 逆向思考。开辟创新之路 逆 向思维的含义是反 向思考 ,即
文言文教学中创新意识的培养

文言文教学中创新意识的培养作者:王木兰来源:《中学生导报·教学研究》2013年第03期摘要:中学文言文教学中创新意识的培养首先是一种观念的更新。
同时还要从主体性学习、课堂内的文化拓展以及学生想象力等方面,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关键词:文言文教学创新意识主体性学习文化拓展想象力创新意识是指一个人根据社会和个体发展的新需要,引发出的一种创造性动机或愿望。
它是人们从事创造活动的出发点和内驱力,是自觉的心理活动和思维动量、在强烈的创新意识引导下,人们才可能产生强烈的创新动机,树立创新目标,充分发挥创新潜力和聪明才智,释放学习兴趣和创新激情。
它是整个创新过程的前提和基本条件。
创新意识的培养,从其与思维关系上来讲,就是使人们的思维具有一种对于现有条件、状况重新思索的冲动和习惯。
语言是思维的外壳和结果,思维发展同语言表达有着密切的关系。
语言中所表现出的条理性、清晰性、准确性、简练性正是其思维的直接反映。
文言文是中国语言文字发展中的一个很重要的阶段,是古代劳动人民思维的结晶,也是整个中华民族思维习惯、思维模式的最直接的体现。
文言文教学中创新意识的培养更能表现出现代语文教育对古代优秀思维的继承和发展。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
”不难看出,文言文教学在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方面有着密切的作用。
一、文言文教学中创新意识的培养首先在于一种观念的更新和教学方式的更新“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
”语文教师在传统文言文教学中的地位,是权威的代言者,也是教学过程的主体,一切教学活动都是围绕着语文教师转,围绕着语文教材和教师教案转。
这种以“传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无疑限制了学生主体意识和主动思维的发展,大大阻碍了语文学科创新思维的开拓和发展。
因此,在文言文教学中,语文教师首先要彻底地改变长期以来形成的狭隘、封闭的教学思想模式,要注重语言的发展尤其是文言文发展的规律,尊重语言的继承性、持续性和语言所具有的思想性,始终以引导学生为主,尊重传统与教学创新的统一,充分发挥个性化的文言文教学理念,这样才能使中学的文言文教学与素质教育、与现实的生活紧密地结合起来,与创新意识的独创性、开拓性、联想性结合起来,真正地发挥语文在重新建构人的精神世界和精神家园中的作用,在文言文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二、文言文教学中学生主体性学习是培养创新意识的重要手段主体性学习,主要表现在独立性、自主性和创造性等几个方面。
论新课程标准下的文言文教学方法5篇

论新课程标准下的文言文教学方法5篇第1篇示例:随着新课程标准的推行,文言文教学也进入了新的阶段。
传统的文言文教学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已经无法满足现代学生的需求,因此需要探索一种更加适合新课程标准下的文言文教学方法。
本文将从文言文教学的意义、目标、内容和方法等方面进行探讨,以期为广大教师和学生提供一些借鉴。
一、文言文教学的意义文言文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孩子们学习中华文化的重要途径。
通过学习文言文,学生可以了解中国古代的文化、历史和思想,培养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认同感。
文言文也是汉语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学习文言文,学生可以提高对现代汉语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在新课程标准下,文言文教学的目标主要包括:1. 帮助学生掌握文言文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包括文言文的基本语法、词汇和语法结构等;2. 培养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和理解能力,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鉴赏能力;3. 培养学生的跨学科思维能力,帮助学生将文言文与其他学科知识相结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1. 多媒体教学法。
通过多媒体技术,将文言文的知识呈现给学生,让学生通过听、说、读、写等多种方式进行学习,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和掌握能力。
2. 基于任务的教学法。
通过设计各种任务型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将文言文的知识应用到实际情境中,提高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效果。
3. 合作学习法。
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角色扮演、讨论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
4. 情感教育法。
通过教师的引导和学生的体验,培养学生对文言文的喜爱和感悟,提高学生的审美情感和文化素养。
通过以上方法的应用,我们可以更好地实现新课程标准下文言文教学的目标,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文言文的知识,提高学生的文言文素养和综合素养,培养学生对中华文化的热爱和认同感。
希望广大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学生的需求,结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灵活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为学生提供更加优质的文言文教学。
创新教学模式,增添文言文教学的一抹亮色

文面前 , 学生需要 一个转化过程 。在教学《 三峡》 一课 时 , 我是
这样处理 译文的 : 3 . 1 让学 生 自己总结译文 方法 。我 问学生 : 现在 请郦 老先生
1 导 出兴 趣 , 让 学生想学
1 . 1 故事导 入法 。在初 中文 言文 中 , 有些 课文 , 故 事性很 强 ,
义, 古 今词义 异 同等等 。我们在 教学 中要注 意综合 、 比较 、 归
使学 生能 举一反三 。如《 捕 蛇者说》 中, 有两句句 子 出现 到 1 . 3 实 物演示法 。 这种方 法就是教师 通过展示 、 演示实 物 , 来 类 , 赋” 、 “ 岁赋其 二 ” 、 “ 更 若役 , 复若赋 ” , 这 两个 “ 赋” 的词 性 意 导入与之 相关 的文 言文教学 。《 活板 》 是 一篇说 明活 板制作 和 “ 前者是动 词 , 征 收的意思 , 后者是 名词 , 赋税 的意 使用程 序的文章 , 学生 对文章 内容很 生疏 。于 是 , 我 在教这 课 义各不 相 同, 《 岳相楼 记》 中也 出现一 个 “ 赋” , “ 刻唐 之前 , 布 置学生准好粘 土 、 小刀 、 金属皮 、 松脂 、 蜡、 草木灰 等物 思 。再联 系复 习旧知 ,
强学习的兴趣和信心, 其 自学能力会大大提高。
法后 , 我让学生 自由地读课文, 边读边理解 , 不明 白的地方小
最后难点师生共 同解决 。 1 . 2 成语 导入法 。成语 一般都有 出处 , 有些成 语就 出在初 中 组合作商 讨 , . 2 在 学生大致 理解课文 基础上 ,我没有按 通常 的教法 , 指 文言文 中 , 对 这类文 章 , 若 采用相 应的成 语来 导入 , 会取 得 良 3 好 的效 果 。 如何 引入呢?在教《 曹刿论 战》 一文 时 , 我先要学生 导学生把 课文直译 出来 ,而是设 计了这样一 个环节 :紧扣课
让学生在创造中享受快乐——培养创造精神的文言文教学探究

等等, 要求学生为游客介绍景点特色或是谈一次做导游的 经过及感受。教学《 登泰山记》 这篇文章, 熟读课文后先 是让学生为泰山做广告 , 实际上是让学生疏通第一段课
究, 图寻找一条创新之路 , 高中文言文教 学改革献 出一 己 绵薄。依据近 十年 的教 学实践 , 力 为 之 以培养 学生创新精
神 为宗 旨, 索 总结 出一 些操 作性较强 的思路 方法 , 摸 帮助 学生从 沉闷的文 言文课 堂 中挣扎 出来 , 逐步在 学 习中打开 思维, 创造 中享受 学习的快 乐。 在 关键词 : 言文教 学; 文 创造 ; 乐 快
底是科技的竞争。江泽民同志 19 95年在全国科学技术大 会上也指出, 创新是 一个 民族进步 的灵 魂, 国家兴旺发 是
达 的不竭 动 力 。对 于 学 校 教 育 来 说 , 养 学 生 的创 新 素 培 质 、 能力 已成 了素 质 教 育 的重 要 内容 , 培 养 富 有创 创新 而 造精 神 的学 生正 是我们 教 学改 革 的最高 目标 。 相 比较而 言 , 言 文 教 学 是 创 新 教 育 比较 薄 弱 的环 文
是 否成熟 的标 准 。
节。传统的文言文教学模式是教师主讲 , 学生主听、 主记
的形 式 , 缺少 和谐 民 主 的氛 围 , 一定 程 度 上 冲淡 了学 生 在
的仓新热情 , 遏制了学生的创造力 , 中国传统文化 的名 令
篇 沦为学 生难 以接 受 、 至 拒 绝 接 受 的 “ 羹 冷 炙 ” 甚 残 。要 让 中国传统 文化重 新焕 发她 的 魅力 , 如著 名 特级 教师 陈 正 钟梁 所 说 : 创 新 的 土 壤 是 个 性 , 有 个 性 就 没 有 创 “ 没 新 。 …教 师应该 学会放 开 , 课 堂交 还 给 学 生 , ” 把 营造 一 个
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策略

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策略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是非常重要的。
核心素养包括语文基本技能的掌握、文化素养的提升、思维能力的培养等方面。
下面是一些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策略。
一、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1. 阅读技能的培养:帮助学生掌握阅读的基本技巧,如快速阅读、精读、理解文章的主旨等。
可以通过给学生提供不同类型的阅读材料进行训练,培养他们的阅读能力。
2. 写作能力的培养:鼓励学生进行写作练习,如作文、记叙文、读后感等。
可以从写作结构、用词技巧、逻辑思维等方面进行指导和训练,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3. 口语表达的培养:通过课堂讨论、小组合作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可以组织角色扮演、辩论赛、演讲比赛等活动,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二、提升文化素养1. 阅读经典作品:引导学生阅读一些经典的文学作品,培养他们的文化素养。
可以选择适合学生阅读的经典名著,进行师生共读,引导学生从中汲取文化知识。
2. 了解历史文化:通过讲解历史事件、名人故事、传统文化等内容,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
可以通过讲故事、观看纪录片、参观博物馆等方式,让学生了解历史文化的背景和意义。
3. 学习文言文:适当引导学生学习文言文,培养他们对于古代文化的理解。
可以从文言文的词语、句子结构等方面进行讲解和解读,帮助学生掌握古代文化的精髓。
三、培养思维能力1. 启发思考: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分析。
可以提出一些问题,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他们的分析和判断能力。
2. 引导发问: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和表达观点。
可以提出开放性的问题,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培养创新意识:鼓励学生进行创新思维的培养。
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些创新的题目,让他们进行创意的表达和思考,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造力。
四、提供积极反馈1. 及时表扬鼓励:在学生取得进步或有出色表现时,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
可以在班级中进行表彰,鼓励学生努力进取,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
文言文的教学模式与实施策略

文言文的教学模式与实施策略文言文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化传承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由于文言文的特殊性,传统的教学方法常常使学生对其望而却步。
因此,本文将探讨文言文的教学模式及其实施策略,以期提出一种更为有效的教学模式。
一、文言文的教学模式文言文的教学模式是指教师在课堂上采用的方式和方法。
传统的教学模式主要以“讲授型”和“应试型”为主,这种模式容易使学生对文言文产生枯燥和疏远的态度。
因此,我们需要创新文言文的教学模式,使其更具吸引力和实用性。
1. 启发式教学模式启发式教学模式是一种以启发思维为核心的教学方法。
在文言文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提问、分析和引导等方法,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索欲望,提高他们对文言文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例如,教师可以通过提问引导学生分析文言文的修辞手法、行文思路等,促使学生主动思考和发现。
2. 情景教学模式情景教学模式是一种以情境体验为基础的教学方法。
在文言文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创设具体的情境,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言文的背景和语境。
例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观古建筑、实地考察历史文化等,为学生提供真实的情境和体验。
二、文言文的实施策略文言文的教学实施策略是指在具体操作中教师所采取的策略和方法。
合理的实施策略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以下是几种实施策略的介绍。
1. 培养阅读兴趣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直接影响着其学习的积极性和效果。
因此,教师可以选择生动有趣的文言文课文,结合故事情节或历史事件,使学生从中感受到乐趣和趣味。
同时,在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多读,培养他们对文言文的阅读兴趣。
2. 提供辅助工具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文言文,教师可以提供一些辅助工具,如注解、词典和平行语料库等。
这些工具可以帮助学生解决生字、疑难句等问题,提高他们对文言文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3. 探究式学习探究式学习是一种以学生主导和积极参与为特点的学习方式。
在文言文教学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或课堂讨论,让学生自主探究文言文的特点和规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言文教学中创新意识的培养
摘要:中学文言文教学中创新意识的培养首先是一种观念的更新。
同时还要从主体性学习、课堂内的文化拓展以及学生想象力等方面,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关键词:文言文教学创新意识主体性学习文化拓展想象力创新意识是指一个人根据社会和个体发展的新需要,引发出的一种创造性动机或愿望。
它是人们从事创造活动的出发点和内驱力,是自觉的心理活动和思维动量、在强烈的创新意识引导下,人们才可能产生强烈的创新动机,树立创新目标,充分发挥创新潜力和聪明才智,释放学习兴趣和创新激情。
它是整个创新过程的前提和基本条件。
创新意识的培养,从其与思维关系上来讲,就是使人们的思维具有一种对于现有条件、状况重新思索的冲动和习惯。
语言是思维的外壳和结果,思维发展同语言表达有着密切的关系。
语言中所表现出的条理性、清晰性、准确性、简练性正是其思维的直接反映。
文言文是中国语言文字发展中的一个很重要的阶段,是古代劳动人民思维的结晶,也是整个中华民族思维习惯、思维模式的最直接的体现。
文言文教学中创新意识的培养更能表现出现代语文教育对古代优秀思维的继承和发展。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
”不难看出,文言文教学在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方面有着密切的作用。
一、文言文教学中创新意识的培养首先在于一种观念的更新和教学方式的更新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
”语文教师在传统文言文教学中的地位,是权威的代言者,也是教学过程的主体,一切教学活动都是围绕着语文教师转,围绕着语文教材和教师教案转。
这种以“传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无疑限制了学生主体意识和主动思维的发展,大大阻碍了语文学科创新思维的开拓和发展。
因此,在文言文教学中,语文教师首先要彻底地改变长期以来形成的狭隘、封闭的教学思想模式,要注重语言的发展尤其是文言文发展的规律,尊重语言的继承性、持续性和语言所具有的思想性,始终以引导学生为主,尊重传统与教学创新的统一,充分发挥个性化的文言文教学理念,这样才能使中学的文言文教学与素质教育、与现实的生活紧密地结合起来,与创新意识的独创性、开拓性、联想性结合起来,真正地发挥语文在重新建构人的精神世界和精神家园中的作用,在文言文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文言文教学中学生主体性学习是培养创新意识的重要手段
主体性学习,主要表现在独立性、自主性和创造性等几个方面。
独立性,就是要重点培养学生的自尊自信、自律自强、独立生存、独立学习生活的精神。
而自主性,应着力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学生的情感,丰富学生的生活内容,并推动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
独立自主的学习,是一种研究发现的过程,也是一种创新
的过程。
它和创新意识中所具有的最大特征—独创性在本质上是完全一致的。
因此,语文教师在文言文教学中必须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学习,认识到主体性学习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重要手段,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性学习,使学生养成独立自主的学习兴趣和独立的思维习惯,来激发由此而产生的创造性。
三、文言文教学中深层次的文化拓展是培养创新意识的基础条件
历史文化之所以深沉丰富,乃是因为数千年积淀下来的思想内涵有着巨大的力量。
应该说,能经得起历史考验的、经过历史长河冲刷而流传下来的作品,当然是思想文化的精华,至少是可以让我们去批判地接受的优秀遗产。
而充分发掘出这些作品中的思想之美,是必要的,也是可能的。
先秦的“百家争鸣”,各种学说确定了中国文化的思想基础,此后千百年来思想的发展更是无比丰富,对这些思想有一些初步的了解,能初步接受思想光华的照耀,是文言文教学要达到的目的之一。
反过来,文言文的教学应该重视深层次的文化拓展,从而为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提供一个人文的环境。
中学大量的古诗文为我们提供了学习前人思想品质和道德智慧的范例:《陋室铭》所体现出来的精神境界,《爱莲说》所暗喻的精神追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所展示的道德情操,《过零丁洋》所凝聚的民族气节;《烛之武退秦师》、《触龙说赵太后》对古人的聪明睿智的展示,《勾践灭吴》对人的精神力量的充分肯定,《寡人之
于国也》、《过秦论》对治国得失的规劝和考证,《劝学篇》、《秋水》对人的个性自由的深思……凡此种种,都会对阅读者带来人格力量和思维模式的巨大震撼。
创新意识的培养离不开这种导向性的文化反省和思维开拓,这种对文化深层次的追求为培养创新意识提供了更广阔的实践空间。
只有在这种广阔的实践空间中,创新意识才有可能真正地在我们的思维中生根发芽,才能在我们的思维中发挥它积极的作用。
可见,文言文教学中文化的深层次拓展是培养创新意识的基础条件。
四、文言文教学中学生的想象力是创新意识的翅膀
康德说:“想象力是一种创造性认识功能。
”想象具有生动的再造性或独特的创造性。
语文学科本来就有广阔的空间和丰富的想象力,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那么,在文言文教学中有意地引导和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苏轼的《西江月明月几时有》上片对月饮酒,下片望月怀人,上下之间,以空灵澄澈之笔勾对,于醇酒饮酌之间,清风朗月之景,神游于宇宙人生之际,不禁使人浮想联翩:你可以联想到日月光阴如梭流逝,也可以联想到刘希夷的“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的无限惆怅,甚至可以联想到李白以明月寄喜悦之情的诗句“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的豪迈。
学生对这种意境的个体化、具体化的想象,也就是其创造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再现。
创新意识就是要求在感知和理解的基础上,进行个性化的再创
造。
在中学文言文教学中,应该鼓励和引导教学和学习的主体,不盲从权威,不迷信书本,不拘泥模式,善于发现,大胆探索,勇于开拓。
这是培养文言教学创新意识的重要环节,也是文言教学的重要手段,只有这样,才能更有效地吸收祖国传统的文化,发挥传统文化中的优秀内涵,才能培养出更具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真正有价值的人才。
(作者单位:河北省安平县教育局教研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