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用残损的手掌教案

合集下载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我用残损的手掌》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我用残损的手掌》教案

教案:《我用残损的手掌》课程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准确诵读并理解戴望舒的《我用残损的手掌》,掌握诗歌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情感表达;了解戴望舒的生平及创作背景,理解诗歌的时代背景。

2.过程与方法:通过诵读、讨论、解析等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引导学生通过诗歌意象和词句理解诗人的爱国情怀和对祖国命运的关切。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培养他们对国家、民族命运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通过诗歌学习,引导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课程准备•教学材料:《我用残损的手掌》全诗及注释、戴望舒生平及创作背景资料、相关爱国诗词比较阅读材料、PPT课件、配乐朗诵音频。

•预习任务:学生需提前预习《我用残损的手掌》,尝试理解诗歌大意,并查找戴望舒的生平及创作背景。

课程结构一、导入新课(约5分钟)活动设计:•情境导入:播放一段关于祖国山河壮丽、人民勤劳的视频或图片,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设疑激趣:提问:“当你看到这些景象时,你心中有什么感受?如果让你用一句话来表达对祖国的热爱,你会怎么说?”引导学生思考并分享自己的感受。

二、作者及背景介绍(约10分钟)活动设计:•作者介绍:简要介绍戴望舒的生平、创作风格及主要成就,特别是他在中国现代诗歌史上的地位。

•背景介绍:讲解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如抗日战争时期的艰难岁月,以及戴望舒在流亡期间的创作心境。

三、诗歌诵读与初步感知(约15分钟)活动设计:•配乐朗诵:播放配乐朗诵音频,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美和意境美。

•学生跟读:学生跟随音频轻声诵读,逐步熟悉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集体诵读:全班学生齐声诵读,加深对诗歌的理解和记忆。

四、诗歌解析与意象分析(约20分钟)活动设计:•整体解读:引导学生逐句解析诗歌,理解每句诗的大意和所表达的情感。

•意象分析:重点分析诗歌中的“残损的手掌”、“广大的土地”、“辽远的一角”等意象,引导学生思考这些意象背后的深层含义,如诗人对祖国的深情呼唤和对未来的希望。

我用残损的手掌教案8篇

我用残损的手掌教案8篇

我用残损的手掌教案8篇我用残损的手掌教案我用残损的手掌教案(一):《我用残损的手掌》教案教学目标:1.学习品味诗歌中的具体形象,理解作者透过形象化的手法(意象)来抒情的特点。

2.能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熟读)诗歌。

3.透过理解诗歌资料,感受诗人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理解诗歌运用形象化手法来抒情的特点。

教学重点:学习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屏戴望舒图片)戴望舒与徐志摩、郁达夫、邵洵美被誉为民国时期“四大才子”,可见其卓尔不群的才气。

戴望舒之才在于其天才的印象派现代诗,他的一首《雨巷》广为传颂,以前醉倒过亿万中国人的心,成为现代诗坛上不朽的力作,叶圣陶先生以前这样高度评价《雨巷》——“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纪元”。

1942年,诗人戴望舒因为在报纸上编发宣传抗战的诗歌,被日本宪兵逮捕。

在阴暗潮湿的地牢里,诗人被毒刑拷打致残,他抚摩着被日本侵略者践踏的寸寸国土,满怀着无限的忧愤与对新中国的热望写下了一首著名的现代诗《我用残损的手掌》(教师板书)。

问:作者是谁?生:戴望舒。

(找一生写在黑板上,其余的同学写两遍)二、预习展示师:老师想看看大家的预习状况。

(屏)(一)、正确读出下列词语残损灰烬锦幛荇藻蓬蒿蝼蚁憔悴蘸着掠过将自己认为还不会写的字写几遍。

(二)、解释下列词语1、残损:2、灰烬:3、蓬蒿:4、憔悴:(三)、这是一首(表达方式)诗,作者是现代诗人。

(四)、透过预习你有什么疑问或是能提出什么有价值的问题?分小组讨论问题。

生:提问题。

师相机板书,并在后面打一个问号,以提醒不忘。

(预设:可能是有关于写作背景,有关于诗句的问题)大家提的这些问题不错,说明都能认真思考,主动发现问题,这是最难能可贵的。

三、读诗歌要学习诗歌,第一步是要朗读好。

朗读诗歌就要把握诗歌的节奏、语气、语调、重音等,(当然关于这些,我们不可能在一节课内都研究好)。

一般来说,在诗句中起主要作用的词语要重读;要透过恰切的语气、语调来读诗歌,最重要的是要把握诗歌的情感。

我用残损的手掌教案

我用残损的手掌教案

一、教案基本信息教案名称:《我用残损的手掌》学科领域:语文年级:八年级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掌握作者杜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对诗歌的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现实,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人文关怀。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诗歌的基本内容、作者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难点:诗歌中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 导入新课教师简要介绍杜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社会意义。

2. 朗读诗歌学生齐读诗歌,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3. 解析诗歌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结构、意象和象征意义。

4. 讨论交流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第二课时:1. 复习导入教师简要回顾上一课的内容,引导学生深入探讨诗歌的深层含义。

2. 深入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诗歌,结合注释和背景资料,深入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3. 课堂展示学生代表展示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其他学生和教师进行评价和讨论。

4. 总结拓展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现实,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人文关怀。

四、作业布置1. 背诵诗歌。

2. 写一篇关于诗歌寓意和启示的短文。

五、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看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学生是否掌握了诗歌的基本内容和深层含义,以及是否培养了学生的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为下一节课的教学做好准备。

六、教学评价教学评价将分为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两部分:1. 过程性评价:主要评价学生在课堂讨论、提问、朗读等方面的表现,以及学生在作业和课堂展示中的表现。

2. 终结性评价:通过课后作业和小测验来评价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记忆,以及对诗歌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的把握。

七、教学资源1. 杜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资料。

2. 诗歌的注释和解读资料。

3. 多媒体教学设备,用于展示诗歌和相关资料。

《我用残损的手掌》教案(最新10篇)

《我用残损的手掌》教案(最新10篇)

《我用残损的手掌》教案(最新10篇)朗读篇一1、听配乐录音(或者教师范读),要求学生注意朗读的语调、节奏及情感。

2、朗读指导。

语调:前半部分深沉,后半部分激昂。

感情:前半部分消极,冷色调;后半部分积极,暖色调。

3、分四组朗读。

让学生点评。

4、指名读诗。

师生共同点评。

5、学生自由朗读,体会感情。

学生听读,并注意朗读的语调、节奏及情感。

在教师的指导下了解怎样去朗读。

每排学生为一组分别读诗,余生给予评价。

分别找两生读诗,师生共同点评。

生自由朗读,体会字里行间所包含的感情。

《我用残损的手掌》教案篇二学习目标1:反复朗读课文,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理解诗中的艺术形象,欣赏凝练的诗歌语言。

学习目标2:诗中洋溢着一股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洪流,其中对侵略者的仇恨,对祖国大地苦难的哀痛,对解放区热情的赞颂都溢于言表,深切动人,要引导学生体会并激发其爱国爱家乡的情感。

学习重难点1、反复诵读文章,直至背诵。

体味诗人变化起伏的情感。

2、理解诗中的艺术形象,欣赏凝练的诗歌语言。

学习过程设计(学案)教学过程设计(教案)同学们:只有用心读书,勤于思考,才能真正读懂一篇文章,请看下面的内容,预习时你做到了吗?1、反复诵读文章,读出情感,读出韵味,直至背诵。

体味诗人变化起伏的情感。

2、课前查阅戴望舒生平及其佳作,并进行简单的分析和赏析,写下简短的感悟。

3、诗中诗人是通过哪些具体形象来表达思想感情的,诗人为什么要选择这些形象来表情达意。

第一课时(预习指导课)指导学生诵读文章,收集戴望舒有关资料及其佳作,作一些简单的分析和初步的兴趣式赏析。

有能力的同学可以写下对戴望舒这位诗人或者他的某首作品的感悟片段。

第二课时(展示课)一、预习展示(课间播放优美的诗歌朗诵录音,使教室里充满文学的韵味,营造一种诗意的学习氛围。

)1、自主交流有关作者与作品的知识。

2、进行小组有感情的诵读比赛。

要求:细心体会诗人用“残损的手掌”“摸索”祖国土地时的种种说说诗人内心深处情感的变化起伏。

九年级下册语文:《我用残损的手掌》公开课教案优秀教案

九年级下册语文:《我用残损的手掌》公开课教案优秀教案

《我用残损的手掌》公开课教案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感受诗人的情感。

2.学习诗歌的表现手法,体会诗歌的意境。

3.培养学生的朗读、感悟、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人的情感。

2.教学难点:诗歌的表现手法及意境的把握。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1.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诗人戴望舒的了解。

2.教师简要介绍戴望舒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二)诗歌朗读与感知1.学生自由朗读诗歌,注意语气、节奏和情感。

2.教师选取几名学生进行朗读展示,并给予点评。

(三)诗歌内容理解1.学生分组讨论,概括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2.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象征手法。

(四)诗歌表现手法分析1.教师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2.学生举例说明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并分析其效果。

(五)诗歌意境体验1.教师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描绘诗歌中的画面。

2.学生分享自己的想象,教师进行点评。

3.教师带领学生深入体会诗歌的意境。

(六)课堂小结2.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

(七)作业布置1.请学生书写一篇关于《我用残损的手掌》的读后感。

2.鼓励学生创作一首表现自己情感的诗歌。

一、导入1.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诗人戴望舒的了解。

2.教师简要介绍戴望舒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二、诗歌朗读与感知1.学生自由朗读诗歌,注意语气、节奏和情感。

2.教师选取几名学生进行朗读展示,并给予点评。

三、诗歌内容理解1.学生分组讨论,概括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2.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象征手法。

四、诗歌表现手法分析1.教师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2.学生举例说明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并分析其效果。

五、诗歌意境体验1.教师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描绘诗歌中的画面。

2.学生分享自己的想象,教师进行点评。

3.教师带领学生深入体会诗歌的意境。

六、课堂小结2.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

七、作业布置1.请学生书写一篇关于《我用残损的手掌》的读后感。

我用残损的手掌(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我用残损的手掌(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案基本信息《我用残损的手掌》教师中心稿教案教学设计学科领域:语文年级段:八年级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课文《我用残损的手掌》的基本内容,体会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理想的追求。

2. 培养学生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深入理解课文,提高语文素养。

3. 引导学生学会从不同角度审视课文,培养创新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1. 课文的朗读和理解。

2. 课文中重点词语和句子的解析。

3. 课文主题的探讨。

教学难点:1. 课文中深层次含义的理解。

2. 学生如何将课文中的情感与自己的生活实际相结合。

二、教学准备教师准备:1. 课文《我用残损的手掌》的文本。

2. 与课文相关的背景资料。

3. 教学多媒体设备。

学生准备:1. 预习课文,了解作者简介及写作背景。

2. 准备笔记本,用于记录重点内容和感悟。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5分钟)1. 板书课文《我用残损的手掌》,引导学生齐读。

2. 请学生简要介绍作者戴望舒及写作背景。

二、自主学习(15分钟)1. 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感受课文情感。

2. 学生分享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教师点评并解析。

三、课堂讲解(20分钟)1. 教师针对课文内容进行详细讲解,包括作者的写作背景、课文结构、主题思想等。

2. 教师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中的比喻、象征等修辞手法。

四、课堂讨论(10分钟)1. 教师提出讨论话题:课文中的“我用残损的手掌”是如何体现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理想的追求的?2.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讨论成果。

五、课堂小结(5分钟)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点。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5分钟)1. 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上节课学习内容的掌握情况。

2. 学生齐读课文《我用残损的手掌》。

二、课堂讲解(20分钟)1. 教师针对课文内容进行深入讲解,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审视课文。

2. 教师讲解课文中的创新思维方法,如象征、比喻等。

《我用残损的手掌》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共3篇

《我用残损的手掌》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共3篇

《我用残损的手掌》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共3篇《我用残损的手掌》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九年级下册)1《我用残损的手掌》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九年级下册)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a) 理解全文主旨b) 掌握全文的语言表达及修辞手法c) 运用主旨来分析并解析该文本2. 能力目标a) 发扬孝亲、助人为乐的传统美德b) 培养学生细心观察、判断和分析问题、总结思考的能力3. 情感目标a) 激发学生对孝亲、助人为乐的兴趣b) 培养学生热爱家庭,关心家人,关爱他人的情感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通过学习该篇文章,提高学生对孝亲、助人为乐的认识2.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发扬孝亲、助人为乐的传统美德三、教学过程1. 课前导入通过发扬孝亲、助人为乐的传统美德,让学生了解到这些传统美德的重要性2. 课堂教学a) 展示让人感动的图片,让学生叙述其感受b) 分析《我用残损的手掌》的主旨,让学生理解全文主旨c) 阅读全文,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来概括和总结每段的主要内容d) 理解文章每个段落的中心意思及语言表达以及修辞手法e) 分组讨论文章中的重点难点疑难问题,就各自的解读进行交流,扩展深化学生理解f) 基于全文内容,结合学生现实生活,就孝亲、助人为乐的重要性进行探讨,同时也呼吁学生发扬这些传统美德3. 课后拓展a) 让学生完成练习,调研、总结与孝亲、助人为乐有关的历史名人及事迹b) 进行自我检测,检查学生对该篇文章的理解和张会能力c) 让学生写一篇名人传记作业,重点介绍其对孝亲、助人为乐的表现和作为四、教学评估1. 能达到 55 分:能正确理解文章主旨,发扬孝亲、助人为乐的传统美德2. 能达到 70 分:已掌握文章要点,能够理解文章意思并能加以应用3. 能达到 80 分以上:基本掌握全文的语言表达及修辞手法,能够口头及书面表达五、教学要求充分发扬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积极练习、勤于思考和创新的良好习惯。

同时,注意课堂互动,实现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打造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本文针对初中生的语文阅读教学,以一篇名叫《打手掌》的文章为例,教学内容包括阅读、理解和分析文章、讨论孝亲和助人为乐的重要性等。

我用残损的手掌教案

我用残损的手掌教案

我用残损的手掌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了解作者冰心的背景及作品的写作背景。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方式,提高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2)学会欣赏诗歌,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3)学会情感表达,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积极面对困难的品质。

(2)学会关爱他人,尊重生命。

二、教学重点1. 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 学会生字词,了解作者背景及作品写作背景。

3. 欣赏诗歌,培养文学素养。

三、教学难点1. 理解课文中的深层含义。

2. 学会情感表达,提高写作能力。

四、教学准备1. 课文原文。

2. 作者冰心的相关资料。

3. 生字词卡片。

4. 投影仪或白板。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作者冰心的背景及作品的写作背景。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2. 学习课文(1)教师引导学生跟读课文,注意语气、情感的把握。

(2)学生分段朗读,体会课文的情感。

(3)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3. 学习生字词(1)教师出示生字词卡片,学生跟读。

(2)学生组内交流,运用生字词造句。

4. 情感体验(1)学生分享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

(2)教师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情感表达,讨论如何关爱他人、尊重生命。

5.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关爱他人、尊重生命的重要性。

6. 作业布置(1)熟读课文,巩固生字词。

(2)写一篇关于关爱他人、尊重生命的作文。

7. 板书设计我用残损的手掌冰心关爱他人尊重生命六、教学内容1. 深入分析课文: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深入分析,理解作者通过描绘残损的手掌所表达的自强不息、乐观向上的精神。

2. 欣赏诗歌语言:教师引导学生品味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美的语言,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 感悟人生哲理:通过课文的学习,引导学生感悟到无论生活中遇到多大的困难,都要保持积极乐观的态度,勇敢面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用残损的手掌》教案设计木兰县第二中学常虹
《我用残损的手掌》教案设计
木兰县第二中学常虹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引导学生理解诗中艺术形象蕴含的情感,培养学生解读诗歌意象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反复诵读感悟诗歌的感情线索,深层把握诗歌的主题。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体会诗人对苦难祖国的深切关注和真挚爱恋,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

教学重点:通过诵读感受作者的情感。

教学难点:理解在艺术形象中蕴含情感的手法。

教学方法:诵读法、欣赏法。

教学过程:
一、导语:同学们都处在十四五岁的花季年龄,这个年龄是诗的年龄,一段回忆、一种感动、一丝忧伤、一份甜蜜都是一首动人的小诗,今天,老师将和同学们一起学习一首好诗,诗的名字叫《我用残损的手掌》,作者戴望舒。

(板书课题)
二、读品悟
1、师配乐诵读
明确读诗要求: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把握作者的情感,理解诗中的物象。

2、介绍社会背景、作者
播放1942年抗日战争视频。

3、学生自由朗读,品悟诗句内容。

思考:
①你怎样理解“残损的手掌”?诗人在想像中用残损的手掌做了什么?
引导学生结合背景,更深刻地理解诗句所包含的感情,并作朗读指导。

②诗人“摸索”到了什么?
长白山、黄河、江南、岭南、南海……这广大的土地就是我们的祖国。

摸索着被蹂躏、被践踏的沦陷区,诗人饱含痛惜之情,引导学生诗出这种低沉和痛苦。

生齐读1-16行
③诗人“轻抚”的“那辽远的一角”指的是哪里?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温暖、明朗、坚固而蓬勃生春的解放区,寄托了作者的爱与希望。

朗读指导:诗的后半部分,感情发生了变化,朗读时也要读出这种变化?
由低沉痛苦到高亢激昂。

生齐读17-26行
三、拓展延伸:欣赏戴望舒的《寻梦者》
四、课堂小结:
正是因为诗人拥有一颗爱国、追寻、坚强、乐观的心,诗中才会
涌动着切肤的沦亡之痛和对解放区必胜的希望。

正是这种力量,让他一生都在追寻。

如果我们衰老的时候,能有一个开出了花的梦,有一个开出了娇妍的花的梦,那我们的人生一定会是最幸福的、最无憾的了。

五、作业布置
搜集戴望舒的其他作品,如《雨巷》、《我的记忆》、《烦忧》等。

板书设计:
我用残损的手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