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地区大学生信仰现状的研究分析

合集下载

高校大学生宗教信仰状况及对策研究

高校大学生宗教信仰状况及对策研究

高校大学生宗教信仰状况及对策研究1. 引言1.1 背景介绍高校大学生宗教信仰状况及对策研究引言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文化交流的加深,我国高校大学生的宗教信仰逐渐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在传统观念中,宗教信仰被视为个人的精神信仰和道德准则,但在当代社会,宗教信仰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而逐渐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

在我国,高校大学生是未来社会的中坚力量,他们的宗教信仰情况直接关系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信息的快速传播,高校大学生的宗教信仰受到了多方面的挑战和冲击,出现了一些新情况。

对高校大学生的宗教信仰状况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讨,对于了解和促进当代大学生的心灵成长和思想道德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本文将围绕高校大学生的宗教信仰状况展开研究,通过对其现状进行分析,探讨影响因素,分析存在问题,并提出对策建议探讨,以期为进一步推动高校宗教教育工作提供参考和借鉴。

1.2 研究意义宗教信仰一直是人类社会中一个重要的文化现象,对个体和社会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高校大学生的宗教信仰状况也受到了更多关注。

研究高校大学生的宗教信仰状况,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念和精神生活,有助于提升大学生的精神文化素质,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高校大学生作为未来社会的中坚力量,他们的宗教信仰状况不仅关系到个体的心灵成长和生活品质,还直接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和文明进步。

研究高校大学生的宗教信仰状况,可以为高校宗教教育工作提供科学依据和参考,有利于提高宗教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通过深入研究高校大学生的宗教信仰现状,可以为解决当代大学生出现的宗教信仰困惑、迷茫等问题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促进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

对高校大学生宗教信仰状况及其影响因素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对推动大学生宗教信仰教育的发展,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1.3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为了深入了解高校大学生宗教信仰状况,探讨影响宗教信仰的因素,分析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有效的对策建议。

2024年当代大学生的信仰状况及其原因分析

2024年当代大学生的信仰状况及其原因分析

2024年当代大学生的信仰状况及其原因分析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文化的多元化,当代大学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

他们的信仰状况,既反映了个人的价值追求,也体现了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风貌。

本文旨在探讨当代大学生的信仰状况,并深入分析其背后的原因。

一、信仰状况的多样性1. 信仰缺失与迷茫在当今社会,有一部分大学生对信仰持有迷茫和缺失的态度。

他们对传统宗教、哲学或道德体系缺乏深入的了解和认同,对人生的意义和价值感到困惑。

这种迷茫和缺失,往往源于快速变化的社会环境、家庭教育的缺失以及个人成长的困惑。

2. 宗教信仰与此同时,仍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持有宗教信仰。

无论是基督教、佛教、伊斯兰教还是其他宗教,宗教信仰为这些大学生提供了心灵的寄托和道德的指导。

宗教信仰不仅影响着他们的日常行为,还在一定程度上塑造了他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3. 实用主义与功利主义不可忽视的是,一部分大学生持有实用主义或功利主义的信仰。

他们认为信仰的价值在于其实用性和功利性,而非其内在的精神追求。

这种信仰状况,虽然短期内可能带来一定的物质利益或社会地位,但长期来看可能缺乏内在的支撑和意义。

二、原因分析1. 社会环境的影响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变革对大学生的信仰状况产生了深远影响。

市场经济带来的物质诱惑、信息时代的海量信息以及全球化带来的多元文化,都在不同程度上冲击着大学生的信仰体系。

此外,社会上的道德沦丧、拜金主义等现象也对大学生的信仰产生了负面影响。

2. 家庭教育的缺失家庭教育在塑造大学生信仰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然而,现实中一些家庭在教育子女时忽视了信仰的培养,导致子女在成长过程中缺乏坚定的信仰支撑。

这种缺失可能源于家长自身信仰的迷茫或忽视,也可能与家庭教育方式的缺陷有关。

3. 个人成长的困惑大学生正处于人生的关键阶段,面临着从校园走向社会的转变。

在这一过程中,他们往往需要独立思考和解决人生问题,这对他们的信仰产生了直接影响。

一些大学生在面对人生困惑时缺乏正确的引导和帮助,导致信仰的迷茫和缺失。

大学生宗教信仰现状调查分析及其引导教育机制研究

大学生宗教信仰现状调查分析及其引导教育机制研究

大学生宗教信仰现状调查分析及其引导教育机制研究一、引言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变革,大学生宗教信仰的现状也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传统的宗教信仰在现代社会中逐渐受到挑战,而大学生群体作为社会主体的一部分,他们的宗教信仰现状对于社会的和谐稳定和人文精神的传承都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通过对大学生宗教信仰的现状进行调查分析,并深入探讨对大学生宗教信仰进行引导教育的机制研究,以期为大学生宗教信仰提供科学、合理的引导和教育。

二、大学生宗教信仰现状调查分析1. 大学生宗教信仰的多元化特征随着社会的开放和多元化发展,大学生宗教信仰也呈现出多元化的特征。

以基督教、伊斯兰教、佛教、道教等为代表的宗教信仰在大学生群体中均有一定的影响力,而在这些传统宗教信仰之外,一些新兴的宗教信仰也逐渐进入到大学生的视野之中。

2. 宗教信仰与社会现实的关系大学生宗教信仰与社会现实之间存在着复杂的关系。

在一个高度开放和多元化的社会环境中,大学生的宗教信仰受到了很多现实因素的影响,包括家庭背景、同龄人交往、网络传播等。

这些因素对大学生宗教信仰的选择和坚定程度都有着一定的影响。

宗教信仰对大学生的思想、情感和行为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一方面,宗教信仰可以给大学生以心灵上的慰藉和安抚,提供一种超越现实的精神寄托;宗教信仰也可以对大学生的行为和道德观念产生积极的影响,使他们更加注重人文关怀和社会责任。

三、引导教育机制研究1. 宗教信仰教育的重要性宗教信仰教育在大学生群体中具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方面,宗教信仰教育可以帮助大学生更好地了解和认识各种宗教信仰,增强他们的宗教文化修养;宗教信仰教育还可以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宗教信仰观,提高他们的宗教信仰素养,从而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变化和发展。

在进行宗教信仰引导教育时,需要遵循一些基本原则。

要坚持科学、合理的原则,不得搞迷信和妖术;要尊重大学生的宗教信仰选择,不得进行强制宗教信仰的灌输;要注重实际效果,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宗教信仰观,并能够将宗教信仰内化为自己的精神力量。

当代大学生的宗教观及信仰教育对策研究——基于广州大学生宗教信仰的实证调查

当代大学生的宗教观及信仰教育对策研究——基于广州大学生宗教信仰的实证调查
份, 有效问卷 9 9份 , 效 回收率为 8 % 。作 者主要 通过 7 有 9 对大学生宗教 观的调查 了解 , 望能对 当代 大学生在 日常 希
固定地点 。这表 明, 虽然 广州 大学生 信教 比例 高达 1% , 9
但无论是参加宗教活动 的频率还是宗教活动方式乃至场所 上, 大多数信教学生的宗教 生活是随 意而不正规 的。换 言 之, 部分信教学生并不是严格 意义上 的宗教徒 。在广州 美 术学 院等信教 比例较高学 校进行访谈 时 , 有的学生觉 得 自
第 1 第 5期 卷 20 0 9年 l 0月
当 代 教 育 理 论 与 实 践
Th o@ a d P a t e o n e e n r c i fCo t mp r r d c t n c oa y E u a i o
V I 1 NO 5 O. . Oc .2 o t o9
解, 更谈不上深刻的理解和虔信 。 不信教 的学生是绝 大多数 , 但他 们不信 教的原 因主要
是不需要 (0 ) 5 % 和不了解 ( 8 ) 接下来是“ 2% , 我是党团员” ( 3 , 宗教不科 学 ” 9 。这一方面 与年轻人初 生牛 1 %) “ ( %)
大学生 宗教与精 神信仰 的 引导和教 育
作者简介: 寇爱林( 9 3一)男 , 17 , 陕西耀县人 , 哲学博士 , 教师 , 主要从事西方哲学、 教学方面 的研究。 宗
1 0
在 问卷 中那般坚 定 , 一切都 在 “ 不确 定” 中, 之 这个 多元 的
对我 国宗教政策的理解还是高校 的宗教教育 , 都要求必须对 当代 大学 生信 仰教 育予 以高度 的重视、 真切地把握 、 采取 正确
的对策 , 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引领 大学生建构起 以马克思主义信仰 为主 的多元和谐信仰 结构。这不仅 关系到和 谐校 园

大学生信仰问题调研报告总结

大学生信仰问题调研报告总结

大学生信仰问题调研报告总结大学生信仰问题调研报告总结导读:总结报告是对一定时期内的工作加以总结,分析和研究,肯定成绩,找出问题,得出经验教训,摸索事物的发展规律,用于指导下一阶段工作的一种书面文体。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大学生信仰问题调研报告总结。

希望能帮上大家!一、调查目的信仰是人类特有的心理现象,是指人们对一定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的信奉和遵循,是统摄其它一切意识形式的最高意识形态。

我们正处在由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轨时期,经济与社会基础的变更必然会影响到处于转型期人们的心理。

而我们当代大学生也是受到中西文化冲突交融影响最深最广的一代。

大学生的信仰问题是一个关乎国家意识形态建设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大问题。

如何使作为未来社会发展中流砥柱和社会高知敏感人群的大学生在实践中能够自觉地持有正确合理的信仰,依然是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点所在。

我们希望能够通过针对不同对象的调查和分析,找出影响我校学生信仰及其相关特征因素,我们组织了本次调查。

达到以下目的:1.加深大学生对自己的人生追求和信仰的整体认识和思考;2.透过表层深入到大学生的情感深处,判断何种情感支撑着信仰的需求从而示信仰“有无”的心理依据;3.通过马克思主义之外的信仰的选择,判断大学生信仰状况的一些值得关注的趋势;4.通过调查现实中大学生信仰形成的路径,探索对大学生信仰教育全面而有效的策略。

二、调查对象XX学院在校大学生。

三、调查形式问卷形式。

(发放问卷 210 份,回收有效问卷 205份。

)四、调查时间20XX年5月24日——20XX年5月27日五、调查内容简介本调查问卷主要就大学生的自身的信仰,对马克思主义的看法,认为大学生应该有的信仰,被调查者对于金钱以及宗教在内的相关问题的看法,就马克思主义在人们信仰中的地位,来推断当今社会的人们在面对工作压力,就业困难等社会问题时的心态。

六、调查过程首先,出于对人力资源合理利用的考虑,我们在调查小组内进行了详细的划分。

大学生宗教信仰现状调查分析及其引导教育机制研究

大学生宗教信仰现状调查分析及其引导教育机制研究

大学生宗教信仰现状调查分析及其引导教育机制研究一、引言宗教信仰是人类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涉及到人们的思想观念、行为规范和生活方式等方面。

而在大学生群体中,宗教信仰更是一个复杂多样的话题。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变化,大学生宗教信仰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

对大学生宗教信仰现状进行调查分析,并针对性地进行引导教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

二、大学生宗教信仰现状调查分析1. 大学生宗教信仰的多元化在中国,随着社会的开放和多元化发展,宗教信仰也日益多元化。

大学生作为社会的一部分,其宗教信仰也呈现出多样性。

根据调查数据显示,大学生宗教信仰中以佛教、道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为主要信仰。

佛教的信徒最多,其次是基督教和道教。

这说明大学生宗教信仰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

2. 大学生宗教信仰的变革与传统大学生宗教信仰的变革和传统同样是一种现象。

传统的宗教信仰在大学生中并没有消失,而是在变革中得到传承。

基督教传统在大学生中仍然有一定的影响力,但同时也有一部分大学生开始接触新兴的宗教,如佛教和道教。

这表明大学生对宗教信仰的态度是开放的,他们愿意接受新事物,但同时也会传承和坚守传统。

3. 大学生宗教信仰的现代化趋势随着社会的现代化进程,大学生的宗教信仰也呈现出现代化的趋势。

他们更加注重宗教的社交功能和心灵寄托,更倾向于在宗教里寻找精神慰藉和社交团体。

与此一些大学生也开始对宗教教义进行重新解释和认识,试图将宗教与现代生活相结合。

这种现代化的宗教信仰对于大学生来说具有吸引力,成为其选择宗教信仰的重要原因之一。

三、引导教育机制研究1. 加强宗教教育当前,大学生宗教信仰的多元化和现代化趋势明显,加强宗教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学校可以增设宗教课程,开设宗教讲座,组织宗教文化活动等,通过多种渠道向大学生传递宗教知识,增强对宗教信仰的了解和认识,提高其对宗教信仰的包容性和开放性。

2. 宗教团体引导宗教团体作为宗教信仰的重要载体,也应当引导大学生宗教信仰的发展。

当代大学生信仰状况调研报告

当代大学生信仰状况调研报告

当代大学生信仰状况调研报告基于对大学生信仰状况的问卷调查显示,高校的状况,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

其中有专业、政治面貌、成长环境以及是否为独生子女等因素的影响等等,通过调查大学生信仰状况结果的分析,从而有针对性地提出有关信仰方面的建议与措施。

关键词:大学生;信仰状况;调查报告信仰,作为理想信念的一部分,很多人都受其影响。

而大学生作为这个时代一个特殊的群体,是祖国的栋梁和未来的接班人,因此大学生的信仰状况更是重中之重。

我们正是在这样的基础上,来探讨大学生信仰形成过程中诸多因素之间的联系,为高校信仰教育、道德教育构建提供新的视角和方法。

一、调查的基本情况调查对象是在校大学生,涉及到了多个大学的学生,大学学院类型涵盖师范、医学、财经、理工、文史、综合等。

本问卷抽样方法为:通过askform网站,“撒网式”随机抽样,年级覆盖一、二、三、四,四个年级,本次共收回的有效问卷是220份。

问卷主要是对当代大学生信仰状况的调查。

本次问卷是通过对当代大学生信仰状况的调查来反映高校大学生的信仰问题,从而引起大学教学工作者的思考,不断了解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状况、提高大学生道德教育的实效。

本问卷涉及到大学生信仰状况的诸多方面,能够较全面地反映问题。

((为了精确起见,统计数据保留到小数点后两位)二、调查结果分析1.调查对象的性别在被调查的大学生中,男生占总数的75%,女生占25%,(见图1)而在所有男生当中,有信仰的男生为36.9%(62/168);女生当中有信仰的占所有女生的29.82%(17/57),这表明:在被调查的群体中,性别差别对有无信仰的有一定的影响,从调查结果来看,男生较女生较有信仰(见表1)2.调查对象的年级分布在填这份问卷的时候,大一占3.18%,大二占5.45%,大三占80.45%,占了绝大多数,大四占10.91%,(根据大学的实际情况,大一学生因刚入校不久,而大四学生多已实习或者外出找工作,因此这两个年级段的调查对象比较少是意料之中的,大二、大三应该作为主要调查对象,见图2)由于调查对象的年级分布情况不是很理想,所以这里只分析占比例较多的大三学生的有无信仰状况,大三中有35.35%(64/181)的学生有信仰,由于大三样本数量相对其它年级来说较多,所有这个数据还是比较准确的。

关于大学生信仰调查报告

关于大学生信仰调查报告

关于大学生信仰调查报告当前社会上,对大学生宗教信仰的讨论日益增多。

在这个多元、开放的时代,大学生信仰更加多样化,从传统的文化信仰、宗教信仰到科学信仰、理性信仰等种类繁多,其中不乏有些人选择不相信任何信仰。

为了更准确地了解大学生信仰的情况,本研究采取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相结合的方式,旨在寻找大学生信仰走向的规律,以及了解不同信仰对于大学生们的影响。

一、大学生信仰的现状1.信仰种类多样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信仰的种类繁多。

其中,佛教信仰最为突出,占比达到了42.9%;其次是基督教信仰,占比为32.1%;伊斯兰教信仰占比3.3%;此外,还有一部分信奉中国传统文化信仰、亚洲宗教等其他信仰,加起来占比为21.7%。

2.信仰倾向向“精神自由”方向转化在对于信仰的态度方面,越来越多的大学生信仰倾向向“精神自由”方向转化,不再去过于看重原始宗教或者思想体系,而更多地追求内心的寻找与发掘,并寻找一种能够给自己带来信仰层面的满足感。

3.信仰实际状况再现80%的大学生在确认了信仰方向后,都会勇于承认自己的信仰,而33.7%的大学生表示信仰对于自己的生活有显著的影响,尤其是在心灵方面。

此外,还有一些被问及是否会在毕业后改变信仰的大学生,他们表示无论自己信仰方向是否变化,都不会尽可能的顺从对方。

1.信仰给大学生带来精神上的支撑在日常生活中,有三分之一的大学生表示信仰给予了他们精神上的支撑,使他们能够勇敢地从挫折中爬起来,同时也给了他们希望与力量,许多大学生称信仰是他们心灵的绿洲,为他们提供了一份稳定与宁静。

约四分之一的大学生认为信仰能够帮助自己更好地行动,系统地树立自己的内在道德观,并为之付出行动承诺。

3.信仰的强制力或许不如以往相比于以往,由于社会文化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使得人们在信仰上的选择更加自由甚至相对更开放。

有部分受访的大学生表示,自己有时会出现在信仰系统内无法完全满足自己的情况。

1.信仰以个人需求为导向越来越多的大学生致力于将信仰从旧有的、相对固化的体系中解放出来,让它成为自己在人生道路中的一个灵感来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广州地区大学生信仰现状的研究分析目的:探讨广州地区大学生的精神信仰现况,以了解当代大学生的思想状况及价值取向,并为信仰教育提供现实依据。

方法:对广州地区六所高校854名在校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

结果:在精神信仰的一级因素上,得分从高到低依次为社会信仰、实用信仰、超自然信仰;二次因素得分从高到低依次为民族崇拜、国家主义、生命崇拜、家庭主义、家族崇拜、政治信仰、宗教信仰、神灵信仰、金钱崇拜。

男女生在民族主义、国家主义、生命崇拜和政治信仰这四大维度的得分上存在显著差异(p<0.05),而女生的得分均比男生高(p<0.05)。

大二是民族主义、国家主义、家庭主义和政治信仰的转折点,而宗教信仰、神灵信仰和金钱崇拜则随着年级的升高而升高。

非独生子女比独生子女更容易产生民族崇拜、家庭主义和家族崇拜,而独生子女比非独生子女更容易产生神灵信仰。

标签:广州;大学生;信仰;分析信仰是指人们对一定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等的信奉和遵循[1]。

它与人的根本生命价值相联系,指导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人与自身关系的根本价值原则,是大学生个性倾向性的核心,可以支配和调节当代大学生的重大行为[2]。

国内外已有大量的实证研究表明,崇高科学的精神信仰作为大学生积极品质核心内容与其积极发展的结果,如学业成就、自我认同、生活满意度、积极情感等显著正相关,同时与众多消极发展结果,如焦虑、抑郁、外化问题行为等显著负相关[3-11]。

本研究主要集中于探讨广州地区大学生的精神信仰现状主流,以了解大学生的信仰结构、特点及其相关的影响因素,并根据研究得出的数据进行探析,从而调整在当今社会经济转型时期下的信仰教育,以期为大学生群体树立崇高科学的精神信仰提供现实依据以及为国家进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

一、对象与方法1.对象。

采用随机抽样,选取广州地区六所高校的不同系别在校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

共发出1 100份问卷,回收有效问卷为854份,回收有效率为77.6%。

其中男生502人,占59%,女生352人,占41%。

大一学生249人,占29%,大二学生258人,占30%,大三学生347人,占41%。

2.测试工具。

《大学生精神信仰问卷》[2]该量表将信仰构成确定为一级信仰的超自然信仰、实用信仰、社会信仰三个方面,二级信仰包括民族崇拜、国家主义、生命崇拜、家庭主义、家族崇拜、政治信仰、宗教信仰、神灵信仰和金钱崇拜,一共39个项目,采用6点评分制,从“非常不同意”到“非常同意”,分别对应1分~6分。

问卷的效度、重测信度分别达到0.83和0.68。

3.调查方法。

由经过统一培训的调查员对其进行调查。

被调查者现场独立完成后将被立即回收问卷。

4.统计方法。

采用epidata3.0录入问卷建立数据库,同时进行双录入质检,并使用spss13.0对问卷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以P<0.05为存在显著性差异,得出结论。

二、结果与分析1.一级信仰情况。

社会信仰的得分最高,为4.183;超自然信仰的得分最低,为2.970。

2.二级信仰调查情况。

得分最高的是民族崇拜,为4.563;得分最低的是金钱崇拜,为2.644。

3.不同性别信仰比较。

男女生在民族主义、国家主义、生命崇拜和政治信仰这四大维度的得分上存在显著差异(p<0.05),而女生的得分均比男生高。

4.不同年级信仰的比较。

不同年级的大学生在民族主义、国家主义、家庭主义、政治信仰、宗教信仰、神灵信仰和金钱崇拜这七大维度的得分上存在差异(p <0.05)。

其中,大二是民族主义、国家主义、家庭主义和政治信仰的转折点,而宗教信仰、神灵信仰和金钱崇拜则随着年级的升高而升高。

5.是否为独生子女信仰比较。

非独生子女比独生子女更容易产生民族崇拜、家庭主义和家族崇拜,而独生子女比非独生子女更容易产生神灵信仰。

三、讨论与结论1.信仰得分因素讨论。

从一级因素看,大学生社会信仰占优势,其次是实用信仰,最后是超自然信仰。

从二级因素的排序中,由高向低依次为民族主义、国家主义、生命崇拜、家庭主义、家族崇拜、政治信仰、宗教信仰、神灵崇拜、金钱崇拜。

说明民族主义、国家主义、生命崇拜、是大学生精神的主流,而宗教信仰、金钱崇拜和神灵崇拜不处于优势。

这与宋川兴(2004)对北京高校大学生精神信仰的现状研究的结果一致。

这是因为我们的教育从小到大,学生接受的都是正面教育,热爱祖国、热爱民族的思想渗透在中小教育的各个环节,再加上在大学丰富多彩的团日活动和党课活动的开展,使国家、政治、民族在大学生心目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

另外,受儒家文化思想的影响,如“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始之孝也”、“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的熏陶,以及各种生命教育,使其形成较好地“崇尚生命、报效父母”的价值观。

这说明教育环境对人的价值观、信仰的影响作用。

2.大学生信仰的人口学特征。

大学生的信仰在性别、年级及是否是独生子女上存在显著差异。

一方面,女生在民族主义、国家主义、生命崇拜和政治信仰的得分上均比男生高。

这主要是因为21世纪以来,“民主、男女平等、开放、自由”等思想不断加强,女生在这些思想的陶冶下,越来越希望能做到独立自主,不再一味地信奉“男主内,女主外”的传统教条,也明白只有国家和民族的兴旺强大,才能帮助她们实现自己的独立。

这就导致了她们越发地拥护社会主义制度、拥戴自己的国家与民族以及珍惜自己的生命。

另一方面,男生比女生更容易产生金钱崇拜。

这与田丽丽等[12]的研究结果一致。

不同年级的大学生在民族主义、国家主义、家庭主义、政治信仰、宗教信仰、神灵信仰和金钱崇拜这七大维度的得分上存在差异。

其中,大二是民族主义、国家主义、家庭主义和政治信仰的转折点,而宗教信仰、神灵信仰和金钱崇拜则随着年级的升高而升高。

大二是大学读书生涯的一个转折点,随着年龄的增长、知识的积累以及越来越多地参加社会活动,社会阅历的不断扩宽,大学生会越来越关心自己的国家,并为自己民族的不断强大而感到自豪和光荣。

而随着年级的不断升高,面对着接踵而来的人际交往、同学聚会、购买电脑等学习用品、考研等,这些个体活动无不与金钱发生联系。

这就导致了大学生对金钱有了一种新的认识,虽说不上是拜金,但也比从前更加看重了金钱的重要性。

非独生子女比独生子女更容易产生民族崇拜、家庭主义和家族崇拜,而独生子女比非独生子女更容易产生神灵信仰。

由于是独生子女,家人往往会因为他们是家中的独苗而过度的娇宠,无限地满足,很容易养成他们一人独大、自私以及不懂分享的个性。

自然而然地,独生子女对家庭就没有多大的概念,也就不易比非独生子女产生家庭和家族崇拜。

另外,独生子女一直都比较孤独,缺乏与他人的分享与交流。

当他们遇到挫折无法自行解决又得不到他人的帮助,再加上受到各种宗教所宣称的“神”、“主”、“佛”等可以赐予信奉者超自然力的影响,就比较容易使他们产生一种神灵崇拜的念头,企图将自己的期望寄托到神灵身上,希望能得到神灵的庇护,这也是独生子女更易产生神灵信仰的原因。

3.建议。

我们应保持良好的传统教育,也要注意社会整体主流价值观对大学生精神信仰的导向,建议社会和学校为其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和实践空间,使他们在实践的过程中增长见识,在实践中锻炼成长,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同时也要密切留意独生子女的价值取向,及时地对他们开展思想政治教育,避免他们过分地以个人为中心,忽视集体主义精神,培养他们形成科学崇高的精神信仰。

参考文献:[1]李幼穗,张镇. 精神信仰的心理学含义[J]. 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 (6):73-77.[2]宋兴川,金盛华. 大学生精神信仰的现状研究[J]. 心理科学,2004 27(4):1010-1012.[3]Cotton S,Zebracki K,Rosenthal S L,et al. Religion/spirituality and adolescent health outcomes:a review[J]. Journal of Adol-escent Health,2006,38(4):472-480.[4]Zhang W,Du D,Zhen S,et al. Belief systems and positive youth development among Chinese and American youth[J]. Thriving and Spirituality Among Youth:Research Perspectives and Future Possibilities,2011:309-331.[5]宋兴川,乐国安. 哲学性向,生活事件与精神信仰关系的研究[J]. 心理学探新,2006,26(3):52-57.[6]宋兴川,金盛华,李波. 大学生精神信仰与心理健康的关系[J].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4(8):554-556.[7]宋兴川,乐国安. 大学生生活满意度与精神信仰关系的研究[J].应用心理学,2004(4):39-43.[8]McCullough M E,Willoughby B L B. Religion,self-regulation,and self-control:Associations,explanations,and implications[J]. Psychological bulletin,2009,135(1):69.[9]Lerner J V,Bowers E P,Minor K,et al. Positive youth development[M]. John Wiley & Sons,Inc.,2009.[10]King P E,Roeser R W. Religion and spirituality in ado-lescent development[J]. Handbook of adolescent psychology,2009.[11]Dew R E,Daniel S S,Armstrong T D,et al. Religion/spirit-uality and adolescent psychiatric symptoms:A review[J]. Child psychiatry and human development,2008,39(4):381-398. [12]田丽丽,金盛华. 初中生精神信仰现状研究[J]. 心理发展与教育,2005 21(2):88-9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