矛与盾的集合

矛与盾的集合
矛与盾的集合

矛和盾的集合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导语: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古代的两种兵器。

1、出示图:认识各种矛和盾

2、猜字谜:

图:矛:横撇点横构,竖构加撇把笔收,打仗用它来进攻。

图:盾:平撇竖撇连十目,万箭飞来能挡住。

3、教师范写(学生说)

师:发明家手持矛和盾与朋友比赛,请你在课文的插图中找到矛与盾,在旁边写上去。(学生在书上写)

4、说说矛与盾分别有什么作用?它们的长处是什么?

板书:进攻、自卫。

5、导:如果把矛的进攻与盾的自卫集合在一起,板书:“集合”

教师范写“集”。“集”上面是“隹”

齐读“集合”找一找课文中有一个与它意思一样的词?

板书:合二为一

师:如果我们把两种相对峙的兵器集合在一起,那会是怎样的情形呢?

6、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扫清障碍。

1、自由读课文,思考:矛和盾这两种兵器怎么集合的?集合的结

果会怎么样?请同学们仔细阅读故事吧!注意文中的生字与新

词,想办法读正确。

2、出示课件: A、持戳钻刺进攻自卫

B、炮口坦克履带

C、左抵右挡难以招架大显神威集于一身

乱成一团庞然大物合二为一哇哇大叫攻击自卫

指名读生字

3、再读课文

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能不能把刚才学过的词语送到短文中。

4、填空

发明家手(持)矛与盾和朋友比赛,遭到对方的(攻击)。他用盾(左抵右挡),还是(难以招架)。后来,他受到启发,把矛的(进攻)和盾的(自卫)(合二为一),发明了(坦克),在战场上(大显神威)。指名说,齐读。

三、深究课文

1、出示:坦克把盾的自卫,矛的进攻合二为一,在战场上大显神威。齐读

导语:发明家怎么想到把矛的进攻与盾的自卫合二为一的?在什么情况下想到的。

2、课件:比较

对方的矛如雨点般向他刺来,发明家用盾左抵右挡还是难以招架。

对方的矛向他刺来,发明家用盾左抵右挡还是难以招架。

指名读:体会“如雨点般“的雨是什么雨?怎么刺?密:接二连三

速度快

再读:比喻体会进攻很猛烈

指导朗读:语速要快,读出紧急。

齐读、再读。还从哪个词体会到场面的紧张与危急?(左抵右挡)(难以招架)

导语:在这紧急的关头,发明家忽然产生了一个想法?

3、课件:盾太小啦!如果盾大得像个铁屋子,我钻在铁屋子里,

敌人就一枪也戳不到我啦!

指导朗读:发明家想到这,他的心情会怎样,请你用朗读告诉大家。

(两个“!”可以看出发明家心情很好、开心。)

指名读,齐读

4、出示:可是,这样固然安全,自己却变成了只能缩在壳里保命的蜗牛或乌龟。自卫,是为了更好地进攻呀!

体会:变成了只能缩在壳里的乌龟、蜗牛。体会:比喻朗读

导语:自卫,是为了更好地进攻呀!于是发明家想到了该怎么进攻。

5、出示:“对了,在铁屋子上开个小洞,从洞里伸出进攻的“矛”——枪口或炮口。”

体会“矛”比喻用法双引号的特殊用法在这指的是枪口或炮口导:为了进攻,发明家由矛想到了炮口,使铁屋子进一步完善,发明加多么聪明啊!

6、师生串读四句话

对方的矛如雨点般向他刺来,发明家用盾左抵右挡还是难以招架。

盾太小啦!如果盾大得像个铁屋子,我钻在铁屋子里,敌人就一枪也戳不到我啦!

可是,这样固然安全,自己却变成了只能缩在壳里保命的蜗牛或乌龟。自卫,是为了更好地进攻呀

对了,在铁屋子上开个小洞,从洞里伸出进攻的“矛”——枪口或炮口。

四、迁移运用

1、换一换

秋天到了,金黄的落叶像一只只蝴蝶在林间飞舞。

如……般……成了……变成了……

2、学生练笔

3、交流

4、当然,这铁屋子还要会跑,得装上轮子,按上履带。于是,发明家发明了坦克。板书:坦克

5、出示坦克图:指一指坦克哪里是根据矛的进攻,哪里是根据盾的自卫发明的。

五、写生字般退矛盾集

导:发明家在于朋友的比赛中,为了防守,发明家想到了铁屋子,为了进攻,发明及又从矛想到了炮口,使铁屋子进一步完善。为了进攻、防守自如,发明家由装上轮子、履带,发明家多么善于思考啊!

生活中这样的集合还有很多我们下节课再来学习。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矛和盾的集合》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矛和盾的集合》 一、教材简析 这篇课文写的是发明家手持矛和盾,在与朋友对打比赛时,由矛和盾的长处想到了发明坦克。 由此说明“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的道理。 二、学习目标 1.能正确读写“进攻戳雨点般自卫左抵右挡难以招架坦克炮口履带大显神威庞然大物”等词语。会写“矛、盾”两字。 2.重点理解“左抵右挡、难以招架、大显神威”等词语。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继续学习默读课文。读懂本课内容,结合生活经验理解“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的道理。 三、教学重点: 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引导学生了解发明家是怎样发明坦克的,即把盾的自卫和矛的进攻的优点合二为一的过程。 四、教学难点: 理解、体会由坦克的发明引发的道理。 五、教学媒体:电子白板 六、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 1、师:课前已经布置你们阅读了《自相矛盾》这个寓言故事,谁来给咱们讲讲这个故事。 2、认识生字“矛”“盾” (出示矛和盾的图片,认识矛和盾)矛的作用是(攻击)盾的作用是(自卫) 书写:(1)师范写“矛盾”(先写一个予,再加上一撇,这一撇就是锋利的矛,少了

它可就无法进攻啦!盾字的外侧是两笔,先横撇再竖撇。)(2)会写矛和盾了吗?那现在请大家拿出田字格本,把这两个字工工整整地写一遍。注意写字的姿势:头要正,肩要平,足要安。(3)展示后评价。 3、出示课题。矛和盾是两种对立的兵器,如果把它们集合在一起,会有怎样意想不到的结果呢?今天我们来学习第25课《矛和盾的集合》,请同学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现在请同学们打开课本,自由读课文,注意把字音读准,把句子读通顺,遇到生字新词要多读几遍。 2、现在章老师要来检测一下你们读的效果。左抵右挡难以招架固然进攻坦克炮口履带大显神威庞然大物乱成一团集合合二为一集于一身: 这里面有两个词很好地解释了“集合”,谁找到了?“合二为一”这里的“二”指得的(矛和盾)那这个“一”指得是什么呢?(坦克)“集于一身”又是集什么与什么于一身呢?(是集矛和盾的优点于一身。) 3、课文主要内容:那矛和盾集合在一起就是什么呀?(板书:坦克)现在谁能根据板书说一说本文的主要内容。发明家把()和()集合,发明了()。 三、学习课文1——4自然段 1、师:发明家为什么要把矛和盾集合在一起?这还得从一场比赛说起!请大家自由读读第2小节,找一找描写比赛的句子。 2、师:现在老师把这场比赛搬到教室里来,谁愿意和老师实战一下呢!(请一生上来) 1)(左抵右挡)师:好,如果我的手指是矛,你的手掌是盾。我往你的左边一下,你往什方向挡?(左);我往你的右边一下呢,你往什么方向挡?(右)这就是文中的一个词——左抵右挡。 师:我们的比赛还得继续!“矛”如此密急地向他袭来,刚才你们观察的是我,现在你们观察他!找两个词形容他的动作。(左抵右挡,难以招架) 3、指名读:同学们,这是一场怎样的比赛啊?(精彩。师:读出你的精彩!激烈) 4、(全班齐读)让我们一起走进这场精彩、激烈的比赛中。 5、师:正是这样一场紧张刺激的比赛,使发明家有了一个想法,发明家想到了什么?请同学们默读2—4小节,把发明家的想法用横线画出来。(相机出示) 6、师:科学家在第一个想法中发现了什么问题?又是如何解决的?生:(出示)盾太小了,如果做成铁屋子,敌人就戳不到我了!

矛和盾的集合教案

《矛和盾的集合》讲课教案 上课: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上课之前老师想给大家讲个故事,怎么样?我看到大家立马瞪起了眼睛,听好了…… 话说呀,古时候,在楚国的一个集市上,那是——人山人海,车水马龙。有一个人在叫卖他的矛和盾。只见他拿着矛说道:我的矛,是世界上最锋利的,可以轻易穿透任何的盾牌。又见他拿起抵挡进攻用的盾,夸口道:叔叔婶子大娘大爷,来看看我的盾,这可是世界上最坚固的盾,什么矛都戳不穿。 正在这时,有个围观的人问了他一个问题,那个楚国人张口结舌,回答不出来了。你猜,这个人问的什么问题?(生答)他说“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嘿嘿,意思就是说:“用你的矛来戳你的盾,会怎么样呢?” 为什么这个问题,让卖矛和盾的人哑口无言了呢,你来说……(生答)。对啊,这就是成语“自相矛盾”的由来。但是,看似互相矛盾的两个物体,结合在一起会怎样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矛和盾的集合》这篇课文,在这里面寻找答案。 (二):出示课题:板书: 矛和盾的集合 矛:横撇点横钩,竖钩加撇把笔收。是攻击别人的武器,打仗用它来进攻。 盾:短撇长撇连十目,万箭飞来能挡住。盾是防御的武器

同学们矛和盾的集合到底会会怎样呢,下面就让我们走进课文的学习。 (三)初读课文 ● 1.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智慧的孩子都会 精心的预习课文,下面老师就来检查一下大家的预习情 况,哪几位同学课文读一下, ● 2.请你来读一下要求: A纠正读音B想想课文主要讲了件什么事? 生边读文,师及时订正读错的字音、提醒易错的读音。 预设难度的字词:戳和庞然大物 ● 3.这几位同学读得情绪饱满、富有感染力,看来咱班的朗读水 平非常高,那老师再来考考你!——(出示幻灯片生字) ● 4.检查生字词 (1)排火车读: 自卫左抵右挡难以招架 进攻庞然大物大显神威 (2)这一关没有难住大家,老师再来一关,我表演几个词语,你来猜一猜是哪一个?(表演) (3)谁能用这些词语来概括下课文大意?指名学生回答比赛中,面对朋友雨点般刺来的矛,发明家(左抵右挡),还是(难以招架)。经过反复思考,发明家将矛的(进攻)和盾的(自卫)合二为一,发明了坦克,这个(庞然大物)在战场上

《矛和盾的集合》练习_教案教学设计

《矛和盾的集合》练习 a 组基础知识 一、我能把字写漂亮(看拼音,写词语)。(12 分)j i h e j i nzh a n g w ug u 1 ()()() p a ok o uzh a nch a n g b 1 s ai ()()() 二、汉字小游戏(给下列字加偏旁组成新字,再组词)分)加()申() ()() 召()至() ()() 三、火眼金睛,辨字组词。(16 分) 予()攻() 矛()功() 船()炮() 般()饱() 四、精彩回放(按原文填空)。(9 分)1.对方的矛如向他刺来,发明家用盾,还是。 2.坦克把盾的、矛的。12(,在战场上 3.是的,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一身,谁就

会是。 五、句子创作沙龙(按要求改写下面的句子)。(18 分)1.坦克把盾的自卫、矛的进攻合二为一。 (改为“被”字句) 2.无情的大火把那片树林烧得精光。(改为反问句)b 组综合能力 六、给句子排排队(把下列句子整理成一段通顺的话,标上序号)。(6 分) ()强强种了一棵丝瓜,细长的丝瓜秧上长满了绿 色的XX,不久开出了几朵黄色的小花。 ()小丝瓜长得可好了,强强每天都要去看看它们。 ()花谢了以后,秧上挂着几个小丝瓜。 七、阅读乐园。(20 分) 用脑想用心说宋朝有个读书人叫陈正之,他看书看得(持特)别快,一目十行,囤(hu)固吞枣。他读过的书一本又一本,花(废费)了很多时间和精力,可是没留下什么印(象像)。这使得他十分苦(恼脑),疑心自己是不是记忆力不好。 有一次,他向著名学者朱熹(X I请教,朱熹询问了他的读书过程后,给了他一番忠告:“以后读书不要只图快,哪怕一句话,也要重复多遍,这样要比一味往前赶效果好。读书一定要用脑想,用心记。” 听了朱熹的忠告,陈正之这才明白,他读书记不住,不是因为记性不好,而是读书目的不明确,方法不对头。他把读书多当成了目的,忽视了对书籍内容的理解和记忆,这样匆忙草率(shu d)i地读书,不但不能消化书中的内容,而且不能有重点地进行记忆。 因此,读书的效果很差。 陈正之接受了朱熹的忠告。他每读完一本书,.就想想这本书讲了什么人,有几个主要问题,并且留心把重要的内容记住,经过日积月累,他终于成了二个有学问的人。

《矛和盾的集合》教学设计(公开课)

《矛和盾的集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在预习的基础上,交流课文中难读的、难记的、难理解的生字词。写“矛、盾”两字。 2、继续学习默读课文,并在默读中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明白发明家是怎样发明坦克的。 〖教学重难点〗 1、引导学生了解发明家是怎样发明坦克的,即把盾的自卫和矛的进攻的优点合二为一的过程,是教学的重点。 2、理解、体会由坦克的发明引发的道理,是教学的难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揭示课题 1、揭题:今天我们来学习第25课《矛和盾的集合》,板书课题。 2、学写生字“矛、盾”。 (1)认认真真看老师写这两个字,矛:最后的一笔撇,好锋利啊,跟图片中的矛一样;盾:“盾”字 的外侧是两笔,先横撇,再竖撇。真像两个勇敢的小卫士,像图片中的盾,可以起到保护的作用。 (2) 学生写字:打开课堂练习纸,在两种不同的武器边上分别写上这两个字。 3、矛和盾的各有什么作用? 矛的作用是进攻,盾的作用是自卫(板书:进攻、自卫),两种针锋相对的物品,如果把它们集合在一起。结果会怎样呢?今天我们就学习《矛和盾的集合》。(板书课题) 二、反馈预习情况(生字新词、课文主要内容) 1、反馈生字词学习情况。(昨天,同学们就已经预习课文了,老师根据同学预习单上反馈的情况,把本课难读的、难记的、难理解的生字词集中起来一起学。) (1)读准平翘舌音,“钻”、“持”、“戳”,尤其是“戳”不能读成平舌音。(自己练读,学生领读,齐读)。“庞”是特殊的形声字,容易读成“龙”。 (2)易写错的:“抵”字下部分不能少点。“刺”左边不是“束”。(出示顺口溜:木字中间口不严,一把大刀立右边)

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上册《矛和盾的集合》教学设计和反思板书欣赏

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上册《矛和盾的集合》教学设计和反思板书欣赏 教材分析: 《矛和盾的集合》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上册的一篇讲读课文。该组教材按“怎样看问题”选编了4篇课文,本篇课文写的是发明家手持矛和盾,在与朋友对打比赛时,由矛和盾的长处想到了发明坦克。由此说明“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的道理。 课文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1-4段)讲发明家手持矛和盾,与朋友对打过程中,为了保护自己,由盾想到了铁屋子;为了进攻,由矛想到了炮口,把两者结合起来,发明了坦克。第二部(第5段)分讲发明的坦克在战场上打败敌军,大显神威。第三部分(第6段)由坦克的发明引出“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这一道理。作者按发明坦克的过程──坦克的实际应用──从中引发道理的顺序叙述。叙事简洁清楚,用事实说明道理,是本文表达上的主要特点。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词,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课文中的好词佳句。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发明家是怎样把矛和盾的优点集合在一起发明坦克的。 3.体会发明家勤于思考、勤于实践的品质,学会集合优点于一生。 重难点: 重点:了解发明家把矛和盾的优点合二为一发明坦克的过程。 难点:理解、体会由坦克的发明引发的道理,即“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并举例。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认识矛和盾 1、出示矛和盾的图片,你认识这两种武器吗?(板书:矛盾)随机教学“矛和盾”字。说说你对它们的了解。 2、师小结:矛和盾是古代的两种兵器。矛长长的,头上尖尖的,用来进攻。盾就是盾牌,是用来抵挡的,保护自己的。(教师随机板书:矛——进攻。盾——自卫。) 3、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题目是《矛和盾的集合》(师补充课题)。用来进攻的矛和用来防守的盾怎么能集合起来呢?学了课文你就知道了。 二、自学课文,了解文章大意 1、自读课文。请同学们大声读课文,遇到生字多读几遍,把课文读通读顺。

感知质疑 以疑促疑 读中悟理──《矛与盾的集合》教学设计

感知质疑以疑促疑读中悟理──《矛与盾 的集合》教学设计 一、预习课文发现问题 在《论语》中记载着孔子这样一段话“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意思是说:当一个人对问题进行探索到欲通未通之际,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来讲,这种状态叫“愤”“悱”。这时只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稍加启示引导,就可使学生豁然醒悟。而学生的“愤”“悱”又必须以自主的阅读、思考、探索为基础。因此,应帮助学生养成课前自读课文,画出不懂的问题,查找相关的资料的好习惯,使学生逐步做到课前“有备而来”。 二、整体感知初读质疑 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应当尊重他们的个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把他们的学习潜能很巧妙地牵引出来。 在上课一开始,教师就在学生课前预习质疑的基础上进行筛选,对于一些非重点问题,相机解决,并提炼出两个重点问题:1、发明家是怎样把矛和盾的优点集合在一起发明坦克的? 2、“是的,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这句话给了你怎样的启示?这一提炼,既点燃了学生思维的火花,又带着他们直奔文章的关键处。此环节的设计使以后的教学呈辐射状,可谓万变不离其宗。 三、以疑促读交流感悟 叶圣陶先生说:“语文老师是引导学生读书、看书的,而不是

给学生讲书的。”在学生渴求了解问题的答案时,教师并不急于解决,而是把问题还给学生,让他们带着问题自己去读书,改变“被动接受”的局面,让学生进人积极的读书状态,在文章中寻找答案,在思考中寻找答案。 在自读解疑的基础上,再将学生按同质分成四人小组,进行小组内的漫谈(指不拘形式地就问题谈自己的体会和感受),使学生读中有思,以想促说。团坐的四人小组既体现团体合作的精神,又发挥个人才智,要求每一个学生都发言,并且推荐一名学生代表小组发言,请这个同学整理其他同学的意见,并做好记录。教师巡回指导,在关键处、学生疑惑处加以点拨。接着请学生代表交流,在交流过程中,其他小组的代表可以在别人发言的基础上补充拓展,有不清楚的可自由提问,有不同意见也可进行当堂反驳。教师相机请学生朗读有关内容。 以疑促读,既把握了课文的命脉,又关注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感受,维护了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了学生的主动意识、进取精神,使课堂真正成为一个学生思维浪花相互激趣、强烈碰撞的信息交换场。 质疑是学生求学的重要途径。在质疑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可以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有机地结合起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随着学生对课文内容理解的逐步深人,会产生不同的问题。因此上课时,教师应放手让学生提问,互相交流。例如,什么叫大显神威?坦克为什么能在战场上大显神威?学生在交流中不难发现,课文中“1916年,英军的坦克首次冲上战场。德国兵头一回见到这庞然大物,吓得哇哇直叫,乱成

矛和盾的集合的理解

第五册第七单元教学设计说明 本单元以思想方法为专题,安排了4篇课文,有的讲述了将古代兵器矛和盾的长处集合在一起而发明了坦克的经过;有的记叙了外国的一位小朋友,小时候从家门口数了十步埋下的木匣,五年后只数了五步就挖出了木匣的故事,悟出了周围的一切都在不断发生变化的道理;有的用童话故事的形式,告诉人们不要自以为是,人各有所长,不要拿自己的长处奚落别人的短处,看问题要全面,物有长短,不要因为它的长处而看不见它的短处。这4篇课文告诉我们应该怎样看问题,想问题,要学会善于动脑筋,用科学的思想方法思考问题。 在语文园地中,安排的内容也和本单元的专题密切相关。在口语交际中尝试运用学到的思想方法去思考和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在习作中发挥想象写童话故事;成语故事《刻舟求剑》讽刺了只会按老规矩办事,不知对变化了的情况应该作出相应变化的人和事。 学习本单元课文,要边读边想,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读懂课文内容,初步受到科学的思想方法的教育;体会课文中的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指导学生搜集有关资料;继续培养积累语言的习惯。 本单元教学可用13—15课时。

25 矛和盾的集合 上海市闸北区永兴路第二小学施莉莉 【教学目标】 1.认识“矛、盾”等6个生字,会写“矛、盾”等14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发明家是怎样发明坦克的,了解文章一至四小节的语段结构顺序,进行仿写。 3.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发明家勤于思考、关于实践的品质,懂得“谁善于把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这句话的含义。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时要点】 1.能认识并会正确书写课文的生字;能正确读写文中新词。 2.能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知道什么叫“合二为一”。 一、导入新课 1.媒体出示:矛、盾 你看到了什么?认识两种古代兵器。 板书:矛盾 2.师一边范写,一边阐述(矛:古代一种兵器,长形,尖头,我们看矛这个字,是个象形字,这里的撇可别忘了,一看这字给人感觉这个武器很锋利。盾,古代作战时挡御刀箭等的武器。盾的这一撇,特别的长,这样盾就大一点,才能抵挡矛的进攻。生书空。) 3.矛和盾是两种不同的武器,他们各有优点和缺点,如果把盾的自卫和矛的进攻这两个优点集合在一起,会有什么结果呢?今天,我们来学习《25 矛和盾的集合》。

矛和盾的集合公开课教案

25.矛和盾的集合(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认读课文中的生字新词,会写“矛、盾”。理解并积累“左抵右挡”“合二为一”“难以招架”等词语。 2. 默读课文,知道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3.学习1-4段,理解发明坦克的经过。 教学重难点 会写“矛、盾”,理解“左抵右挡”。了解发明家是怎样发明坦克的。 教学过程 一、故事引入,揭示课题 1.课前看成语故事《自相矛盾》。 2.谈话:在人们纷纷嘲笑卖矛和盾的人自相矛盾时,更有聪明人想到了别的,是什么呢?我们一起学习25课《矛和盾的集合》。 3.齐读课题。 二、学习生字“矛”和“盾”。 1.认识“矛”和“盾”的作用。 2.识记“矛”和“盾”。 出示汉字演变图片,让学生感知“矛”和“盾”象形字的造字方法并识记。 3.指导书写“矛”和“盾” A.师范写,学生书空。 B.学生书写,师巡查后提出需改进的地方。 4.对课题质疑:认识了矛和盾,我们再读读课题,你有什么问题?(矛和盾为什么要集合?又是怎么集合的?结果怎样?)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过渡:会提问题的人,是最会读书的人,同学们带着这些问题来读读课文吧。 1.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困难的地方多读几遍。 2.出示下面词语:

(1)第一组:坦克、炮口、履带(坦克图)第二组:手持戳进攻退后(理解---戳) 第三组:左抵右挡难以招架合二为一庞然大物大显神威 (扩词) 师:生字词语会读了吗?谁来试试?(出示坦克图),瞧,这就是坦克,老师不理解炮口和履带在哪?谁来告诉我呢? 这一组词谁来当当小老师?指1名学生读第二组。 这里有个字特别难读,是个翘舌音,我们一起读准了-----戳(chuō)(做戳的动作) 第三组的四字词男女生合作读,这里有个词容易读错,我们再来读一读(左抵右挡)。你能说出带有左和右的4字词吗?我们再一起把所有的词读一遍。3.默读课文,想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从上面选择合适词语填进下面这段话里,试试看。 发明家手持矛和盾和朋友比赛,面对朋友雨点般刺来的矛,发明家(),还是()。经过反复思考,发明家将矛的()和盾的()合二为一,发明了坦克,这个()在战场上(),德国兵一下子退了十公里。 4.读通了这段话,你就了解了课文大意;不过,读书有一种很重要的本领,就是把课文读成一句话。你会吗?发明家把()和()(),发明了()。 四、学习课文1-4段 发明家是在什么情况下想到把矛和盾的长处合二为一的呢?请同学们打开课文,默读课文第一、第二自然段找找,画一画。 (出示句子)对方的矛如雨点般向他刺来,发明家用盾左抵右挡,还是难以招架。 (1)指名读。 (2)这是一场怎么样的比赛呀?(紧张、激烈)(3)你是从哪些词语感受到这是一场紧张的、激烈的比赛?(如雨点般刺来、左抵右挡、难以招架)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矛和盾的集合》教案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矛和盾的集合》教案教材分析: 《矛和盾的集合》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上册的一篇讲读课文。该组教材按“怎样看问题”选编了4篇课文,本篇课文写的是发明家手持矛和盾,在与朋友对打比赛时,由矛和盾的长处想到了发明坦克。由此说明“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的道理。 课文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1-4段)讲发明家手持矛和盾,与朋友对打过程中,为了保护自己,由盾想到了铁屋子;为了进攻,由矛想到了炮口,把两者结合起来,发明了坦克。第二部(第5段)分讲发明的坦克在战场上打败敌军,大显神威。第三部分(第6段)由坦克的发明引出“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这一道理。作者按发明坦克的过程──坦克的实际应用──从中引发道理的顺序叙述。叙事简洁清楚,用事实说明道理,是本文表达上的主要特点。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词,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课文中的好词佳句。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发明家是怎样把矛和盾的优点集合在一起发明坦克的。 3.体会发明家勤于思考、勤于实践的品质,学会集合优点于一生。 重难点:

重点:了解发明家把矛和盾的优点合二为一发明坦克的过程。 难点:理解、体会由坦克的发明引发的道理,即“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并举例。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认识矛和盾 1、出示矛和盾的图片,你认识这两种武器吗?(板书:矛盾)随机教学“矛和盾”字。说说你对它们的了解。 2、师小结:矛和盾是古代的两种兵器。矛长长的,头上尖尖的,用来进攻。盾就是盾牌,是用来抵挡的,保护自己的。(教师随机板书:矛——进攻。盾——自卫。) 3、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题目是《矛和盾的集合》(师补充课题)。用来进攻的矛和用来防守的盾怎么能集合起来呢?学了课文你就知道了。 二、自学课文,了解文章大意 1、自读课文。请同学们大声读课文,遇到生字多读几遍,把课文读通读顺。 2.检查自学情况 (1)出示词语: 集合招架紧张自卫 进攻炮口坦克战场 合二为一大显神威庞然大物 自由读——指名读——同桌接读

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教案

25 矛和盾的集合 一、教学目标 ①认识“矛、盾”等6个生字。会写“矛、盾”等14个字。能正确读写“集合、招架”等16个词语。 ②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摘抄课文中你认为用得好的词语。 ③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发明家勤于思考、关于实践的品质,懂得“谁善于把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这句话的含义。 二、预习学案 理解、体会由坦克的发明引发的道理 三、导学案 一、导课: 1、谈话:“矛”的长处?“盾”的长处?集合在一起发明的坦克。 2、出示坦克图片,你有什么感受? 二、探究发明过程 1、发明家是怎样一步一步发明坦克的呢?坦克在战场上它们又如何来发挥优势的呢?下面老师和大家一起带着好奇来一次神奇的“发现之旅”(同步出示课件:发现之旅) 2、用心读课文1~4节,感悟课文。 同学们能不能从课文里找出一些简短的词句来体现发明家一步一步发明坦克的整个过程”:(提示:从思考到发明的整个过程)(准备出示课件)发明家忽然产生了一个想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发明家仔细考虑了一下:可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发明家又认真研究了一番:对了--------------------------------” 3、考眼力,大家能不能很快地从1-4小节中找出几个带“然”的词语。我们比比看,哪个队比较快。” 忽然固然当然(出示在黑板上)分析三个词语(参考课文记录), 4、“同学们能不能用上这三个词语,来把我们聪明的发明家发明坦克的过程讲一下呢?” 5、“我们的同学们真厉害,通过这三个词语很清楚地把发明家思考发明的过程表达了出来,我们的发明家啊就比较辛苦了,他可是想了很久很久,

《矛和盾的集合》公开课教案

教材分析: 《矛和盾的集合》这篇课文讲述了发明家通过自己的亲身体验,把矛的进攻和盾的自卫合二为一,发明了坦克的故事,从而告诉大家:“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是胜利者。”在设计这堂课之前,我想课文中发明家发明坦克的思维过程也正是培养学生创造思维的关键。于是就将这一环节作为重点进行处理。 教学过程: 师:我们班的同学很了不起,脑袋特别好使,今天我们做个竞猜游戏,行吗?生:没问题。 师:你的优点是什么?生:我画儿画画得好。 师:你呢?生:我写作文写得好。 师:如果说我集合了你们俩的优点,我的优点是——生:你不仅画画好,而且文章写得好。 师:我们快速抢答,怎么样?答得好有奖品哟!(出示)橡皮+铅笔?生:橡皮铅笔。 师:真不错,接着看:(出示)轮子+椅子?生:轮椅。 师:很了不起,接着:(出示)楼房+()双层汽车生:楼房+汽车等于双层汽车。 师:同学们的表现很不错!老师要奖励大家看一段动画片,准备好了吗?(教师播放《自相矛盾》视频。)师:现在,我们开始上课,好吗?生:好。 师:上课。同学们好!生齐:老师您好!师:同学们,刚刚我们看的动画片知道是什么故事吗?生:矛和盾。生:不对,是成语故事《自相矛盾》。 师:很好。故事中提到了两种兵器,知道是什么吗? 【评析:我在揭题时,让学生用竞猜的形式,说出跟本课文“集合”有关的事例,一是激发学生的学习本文的兴趣,同时让学生一下明白什么是集合,巧妙地抛出课题。同时借助《自相矛盾》这个动画片,让学生学习了自相矛盾这个成语,也认识了矛和盾的样子和作用;再指导写好“矛”和“盾”;然后提出“如果把矛和盾这两种相对峙的武器集合在一起,那会是怎样的情形呢?”让学生在“说、写、猜”的活动中轻松有趣的走进文本。】 师:课前,同学们都预习了课文,生字词语会读了吗?敢不敢接受老师的挑战?生:敢。 师:大家看,会读第一组词语吗?谁来试试?生:自卫、左抵右挡、难以招架。 学生“左抵右挡”读得不准确,教师领读,正音。 师:来看看第二行词语,试试看!生:进攻、庞然大物、大显神威。 学生“庞然大物”读得不准确,教师领读,正音。 师:同学们预习得非常好,词语读得很好,接下来的挑战难度更大,有没有信心?生:有! 师:还是这些词语,想请同学们根据预习课文时的印象,把这些词语填进下面这段话里,试试看。自卫、左抵右挡、难以招架进攻、庞然大物、大显神威 发明家手持矛和盾和朋友比赛,面对朋友雨点般刺来的矛,发明家(),还是()。经过反复思考,发明家将矛的()和盾的()合二为一,发明了坦克,这个()在战场上(),德国兵一下子退了十公里。学生自己练习、准备。生:发明家手持矛和盾和朋友比赛,面对朋友雨点般刺来的矛,发明家(左抵右挡),还是(难以招架)。经过反复思考,发明家将矛的(进攻)和盾的(自卫)合二为一,发明了坦克,这个(庞然大物)在战场上(大显神威),德国兵一下子退了十公里。 师:非常好!老师要表扬你,读通了这段话,你就了解了课文大意;而且这段话里暗藏了本课的11个生字,你全都读准了,非常好!谁再来试试?一生再读,全班齐读。 【评析:鼓励学生读好课文,在由衷赞叹声中,学生将课文读懂了,并能结合“矛、进攻、盾、自卫”等词语概括全文主要讲的一件事。并能在一段文字当中很好地学习了本文中会认

矛和盾的集合教学设计修改

《矛和盾的集合》教学设计 课前谈话:你们知道有哪些军事武器吗?你们可真厉害,知道古代,也知道现代的军事武器,我们这节课呀,就跟它们有关系呢!上课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1、请看大屏幕,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两种武器。(出示:)认识他们吗?你说,他分别是矛、盾、),他们有什么特点?(你说,是的,矛锐利灵活,用于进攻,盾坚固,用于防守) 2、现在看老师把它们请上黑板。(板书:矛盾) 矛和盾是生字,矛: 盾: 3、请你们也把矛和盾分别写在插图相应的位置。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第25课。板书课题。一起来读读。 4、读了这个课题,你脑子里产生了哪些疑问? 你说,什么叫集合?你说,矛和盾集合变成什么?怎么把他们集合起来? 过渡:咱们班的孩子真会思考,那么就带着你们的疑问走进课文吧!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自由读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课文,难读的地方反复多读几遍。 2、同学们朗朗的读书声不仅,还生字朋友,快和他们打打招呼。 出示词语:集合招架紧张手持蜗牛乌龟自卫进攻炮口坦克战场首次 自己先轻声念一念。不会读的可以借助文中的拼音,也可以请教同学。 A:谁最勇敢第一个来。自信的孩子你来,字正腔圆,读的很正确。 现在我要加大难度了,出示词语: 合二为一大显神威乱成一团庞然大物紧张危机左抵右挡 其实四字成语也是可以读出感情的,谁要来试试呢? 左抵右挡这个成语非常有意思,它们中有一对反义词,谁也来举举例子呢?例如:南腔北调,东张西望。 3、扫除了这一只只“拦路虎”,我们读起课文就更流利了。把自己喜欢的 段落读给大家听听吧。你想读第几段?你第二段,读吧!读得很通顺! 你来,你也读得很棒。 你听得很认真,我把机会留给你,一字不差,真棒! 4、了解文章大概内容。 小朋友们,大声地朗读有利于读好课文,无声的朗读有助于思考。请大家默读课文,想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情? 老师请出刚才的几个词语朋友,大家把他们填进下面的这段话里,试试看。 发明家手持矛和盾和朋友比赛,面对朋友雨点般刺来的矛,发明家(),还是()。经过反复思考,发明家将矛的()和盾的(),合二为一,发明了坦克,这个(),在战场上(),德国兵一下子退了十公里。 5、课文大意我们也了解了,现在来解决我们提出的问题吧! 一起告诉老师,矛和盾的集合发明了——(板书:坦克) 三、品读课文2-4段。 1、找找看课文中哪几段写了发明家把矛和盾的优势集合,发明了坦克? 找到了吗?是哪几段呀?你说,是的,2到4段,

矛和盾的集合公开课教学设计和反思(好)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矛和盾的集合》 公开课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一、教材简析 这篇课文写的是发明家手持矛和盾,在与朋友对打比赛时,由矛和盾的长处想到了发明坦克。由此说明“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的道理。 二、学习目标 1.能正确读写“进攻戳雨点般自卫左抵右挡难以招架坦克炮口履带大显神威庞然大物”等词语。会写“矛、盾”两字。 2.重点理解“左抵右挡、难以招架、大显神威”等词语。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继续学习默读课文。读懂本课内容,结合生活经验理解“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的道理。 三、教学重点: 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引导学生了解发明家是怎样发明坦克的,即把盾的自卫和矛的进攻的优点合二为一的过程。 四、教学难点: 理解、体会由坦克的发明引发的道理。 五、教学媒体:电子白板 六、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

1、师:课前已经布置你们阅读了《自相矛盾》这个寓言故事,那在这个故事中,什么地方自相矛盾?是啊,这个商人的话真是前后矛盾啊!那谁知道“矛盾”这个词语的意思.其实在这个故事里不仅商人的话是矛盾的,对立的,矛和盾这两种武器本身就是对立的。 2、认识生字“矛”“盾” (1)(出示矛和盾的图片)那你们知道哪个是矛哪个是盾?谁愿意上台来指一指?矛的作用是(攻击)盾的作用是(自卫) 请你带同学们再来认识认识这两个字。 (2)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两个字,有什么好办法记住它们?那写得时候应该注意什么呢?(对,这一点可不能忘记,它就是把手和枪的连接,非常重要。) 3、书写: (1)师范写“矛盾”(先写一个予,再加上一撇,这一撇就是锋利的矛,少了它可就无法进攻啦!盾字的外侧是两笔,先横撇再竖撇。) (2)会写矛和盾了吗?那现在请大家拿出田字格本,把这两个字工工整整地写一遍。注意写字的姿势:头要正,肩要平,足要安。 (3)展示后评价。 4、出示课题。矛和盾是两种对立的兵器,如果把它们集合在一起,会有怎样意想不到的结果呢?今天我们来学习第25课《矛和盾的集合》,请(指导书写)注意这个集字,上下结构,上面像个住字,但比住字的多一横,写得时候可得注意啦!请同学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现在请同学们打开课本,自由读课文,注意把字音读准,把句子读通顺,遇到生字新词要多读几遍。 2、现在章老师要来检测一下你们读的效果。 出示词(相机指导): 手持(持是什么意思?)

矛与盾的集合

矛和盾的集合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导语: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古代的两种兵器。 1、出示图:认识各种矛和盾 2、猜字谜: 图:矛:横撇点横构,竖构加撇把笔收,打仗用它来进攻。 图:盾:平撇竖撇连十目,万箭飞来能挡住。 3、教师范写(学生说) 师:发明家手持矛和盾与朋友比赛,请你在课文的插图中找到矛与盾,在旁边写上去。(学生在书上写) 4、说说矛与盾分别有什么作用?它们的长处是什么? 板书:进攻、自卫。 5、导:如果把矛的进攻与盾的自卫集合在一起,板书:“集合” 教师范写“集”。“集”上面是“隹” 齐读“集合”找一找课文中有一个与它意思一样的词? 板书:合二为一 师:如果我们把两种相对峙的兵器集合在一起,那会是怎样的情形呢? 6、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扫清障碍。 1、自由读课文,思考:矛和盾这两种兵器怎么集合的?集合的结 果会怎么样?请同学们仔细阅读故事吧!注意文中的生字与新

词,想办法读正确。 2、出示课件: A、持戳钻刺进攻自卫 B、炮口坦克履带 C、左抵右挡难以招架大显神威集于一身 乱成一团庞然大物合二为一哇哇大叫攻击自卫 指名读生字 3、再读课文 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能不能把刚才学过的词语送到短文中。 4、填空 发明家手(持)矛与盾和朋友比赛,遭到对方的(攻击)。他用盾(左抵右挡),还是(难以招架)。后来,他受到启发,把矛的(进攻)和盾的(自卫)(合二为一),发明了(坦克),在战场上(大显神威)。指名说,齐读。 三、深究课文 1、出示:坦克把盾的自卫,矛的进攻合二为一,在战场上大显神威。齐读 导语:发明家怎么想到把矛的进攻与盾的自卫合二为一的?在什么情况下想到的。 2、课件:比较 对方的矛如雨点般向他刺来,发明家用盾左抵右挡还是难以招架。 对方的矛向他刺来,发明家用盾左抵右挡还是难以招架。 指名读:体会“如雨点般“的雨是什么雨?怎么刺?密:接二连三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第五册《矛和盾的集合》教学设计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第五册《矛和盾的 集合》教学设计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第五册《矛和盾的集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并会写矛、盾、集等生字,在语言转换中有效理解难以招架、庞然大物、集合、善于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发明家勤于思考、勇于实践的品质,懂得谁善于把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 利者这句话的含义。 〖教学重难点〗 1、引导学生了解发明家是怎样发明坦克的,即把盾的自卫和矛的进攻的优点合二为一的过程,是教学的重点。 2、理解、体会由坦克的发明引发的道理,是教学的难点。 〖教学过程〗 一、故事引入,揭示课题 1、出示矛的图片:问这是什么?它有什么作用?

出示盾的图片:问这是什么?它有什么作用? 2、学写生字矛、盾。 (1)有什么要提醒大家的?提醒后认认真真看老师写这两个字,矛先写一个给予的予再加上一撇,这一撇就 像锋利的矛,少了它就无法进攻了。盾字的外侧是两笔,先横撇,再竖撇。(师板书:矛盾) (2)学生在本子上端端正正地写一写。 3、今天要把矛和盾集合在一起,师板书课题字,生齐读。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 1、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困难的地方多读几遍。 2、理解生活中的集合。举手的一起读集合,全班齐读。你在什么时候,听过集合这个词?课文中哪个词能 表示它的意思? 3、学习生字词。 课件出示词语:手持戳向 蜗牛履带 坦克雨点般 (1)指名领着同学读; (2)去掉拼音开车读(横着、竖着开) (3)理解词语,手持和戳向做动作理解。

坦克:出示视频介绍坦克的种类和作用。 过渡:你在阅兵式上见过坦克吗?你觉得它们怎么样?课文中就写到了坦克在战场上大显神威。 三、潜心会文,品读词句---矛和盾的集合优秀教案 (一)学习坦克的大显神威 1.坦克把盾的自卫和矛的进攻合二为一,在战场上大显神威。你从哪些语句见识到坦克的大显神威,用横 线画出。自由读课文。 2.指名回答,师出示: 1916年,英军的坦克首次 冲上战场。德国兵头一回见到这庞然大物,吓得哇哇直叫,乱成一团,一下子退了十公里。 (1)欣赏坦克作战视频。 (2)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德国兵哇哇大叫些什么? (3)感悟后朗读,指名读,小组读。读出坦克的神、读出坦克的威。 (4)师引读:德国兵吓得 德国兵吓得 德国兵吓得 3.再读坦克把盾的自卫和矛的进攻合二为一,在战场上大显神威。生活中有没有让你感到大显神威的事物呢? (二)坦克发明过程

《矛和盾的集合》教案

矛和盾的集合教案 〖教学目标〗 1、认识并会写“矛、盾、集”等生字,在语言转换中有效理解“难以招架”、“庞然大物”、“集合”、“善于”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发明家勤于思考、勇于实践的品质,懂得“谁善于把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这句话的含义。 〖教学重难点〗 1、引导学生了解发明家是怎样发明坦克的,即把盾的自卫和矛的进攻的优点合二为一的过程,是教学的重点。 2、理解、体会由坦克的发明引发的道理,是教学的难点。 〖教学过程〗 一、故事引入,揭示课题 1、出示矛的图片:问这是什么?它有什么作用? 出示盾的图片:问这是什么?它有什么作用? 2、学写生字“矛、盾”。 (1)有什么要提醒大家的?提醒后认认真真看老师写这两个字,“矛”先写一个“给予”的“予”再加上一撇,这一撇就像锋利的矛,少了它就无法进攻了。“盾”字的外侧是两笔,先横撇,再竖撇。(师板书:矛盾) (2)学生在本子上端端正正地写一写。 3、今天要把矛和盾集合在一起,师板书课题字,生齐读。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 1、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困难的地方多读几遍。 2、理解生活中的“集合”。举手的一起读集合,全班齐读。你在什么时候,听过集合这个词?课文中哪个词能表示它的意思? 3、学习生字词。 课件出示词语:手持戳向蜗牛履带坦克雨点般防守进攻 集合乌龟合二为一庞然大物难以招架大显神威 (1)指名领着同学读; (2)去掉拼音开车读(横着、竖着开) (3)理解词语,手持和戳向做动作理解。 坦克:出示视频介绍坦克的种类和作用。 过渡:你在阅兵式上见过坦克吗?你觉得它们怎么样?课文中就写到了坦克在战场上大显神威。 三、潜心会文,品读词句---矛和盾的集合优秀教案 (一)学习坦克的大显神威 1.坦克把盾的自卫和矛的进攻合二为一,在战场上大显神威。你从哪些语句见识到坦克的大显神威,用横线画出。自由读课文。 2.指名回答,师出示:1916年,英军的坦克首次冲上战场。德国兵头一回见到这庞然大物,吓得哇哇直叫,乱成一团,一下子退了十公里。 (1)欣赏坦克作战视频。 (2)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德国兵哇哇大叫些什么? (3)感悟后朗读,指名读,小组读。读出坦克的神、读出坦克的威。

最新三年级上册《矛和盾的集合》教学设计(精品)

三年级上册《矛和盾的集合》教学设计 导语:课文《矛和盾的集合》表达了谁善于把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的道理。下面是该课文的教学设计,欢迎参考! 学习目标 ①认识矛、盾等6个生字。会写矛、盾等14个字。能正确读写集合、招架等16个词语。 ②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摘抄课文中你认为用得好的词语。 ③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发明家勤于思考、关于实践的品质,懂得谁善于把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这句话的含义。 课前准备 ①生字卡片。指导写字的多媒体课件。 ②矛和盾的图片。 ③录音机及课的朗读录音磁带。 第一课时 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①出示矛和盾的图片:你知道哪个是矛?哪个是盾吗? ②矛和盾是两种相对峙的开口,如果把它们集合在一起,结果会怎么样呢?出示课题,齐读:矛和盾的集合。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①学生轻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②出示生字卡片,开火车请学生读。 ③指读课文,读后评议纠正错误。 ④自己把课文再默读一遍,想一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呢? 质疑提问,初步释疑

①学生再默读课文,边读边提出不懂的问题。 ②同座交流交流。 ③全班初步交流所提的问题。 对于一些非重点问题,相机解决。 ④提炼重点问题,明确学习目标。 以下两个问题可作参考: a.发明家是怎样把矛和盾的'优点集合在一起发明坦克的? b.是的,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这句话给你什么启发? 这两个问题作为下节课学生讨论的话题。 指导写字 ①出示要求会写的14个字。 ②重点指导7年左右结构的字。 持般攻炮坦战神 a.引导学生观察这7个左右结构的字各部分所占的大小有什么不同。 b.多媒体演示这7个字的布局。 ③学生写字,教师巡视,及时评议。 实践活动 搜集能说明课文最后一句话含义的事例,准备交流。

新人教课标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 25 矛和盾的集合 教学设计

25 《矛和盾的集合》 教材简析: 这篇课文写的是发明家手持矛和盾,在与朋友对打比赛时,由矛和盾的长处想到了发明坦克。由此说明“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的道理。 这篇课文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讲发明家手持矛和盾,与朋友对打过程中,为了保护自己,由盾想到了铁屋子;为了进攻,由矛想到了炮口,把两者结合起来,发明了坦克。第二部分讲发明的坦克在战场上打败敌军,大显神威。第三部分由坦克的发明引出“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这一道理。作者按发明坦克的过程──坦克的实际应用──从中引发道理的顺序叙述。叙事简洁清楚,用事实说明道理,是本文表达上的主要特点。 选编本课的意图,一是让学生懂得作者借坦克发明这件事,说明“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的道理,学习正确的思想方法;二是初步了解用事实说明道理的表达方法。 教学目标: 1.认识“矛、盾”等6个生字。会写“矛、盾”等14个字。能正确读写“集合、招架”等16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摘抄课文中你认为用得好的词语。 3、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发明家勤于思考、关于实践的品质,懂得“谁善于把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这句话的含义。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了解发明家是怎样发明坦克的。 教学难点:感悟由坦克的发明引发的道理。 教学准备:相关课件等。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矛、盾”等6个生字。会写“矛、盾”等14个字。能正确读写“集合、招架”等16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初步了解课文内容,知道坦克是怎样发明的。 教学重难点:了解坦克的发明过程。 教学准备:相关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矛和盾的集合》教学设计教学内容

矛和盾的集合 设计理念: 《矛和盾的集合》是一篇新课文,全文在大家已耳熟能详的寓言故事《自相矛盾》的基础上加以深化,一改以往“矛”和“盾”不能并存的观念,不仅使“矛”与“盾”同时存在,而且更完美地结合在一起,进而形象地介绍了现代新式武器——坦克的诞生,使学生在这通俗易懂的故事中明白“只有开动脑筋思考问题,学会集中各事物的优点,才能创造出新事物的深刻道理。” 作者按发明坦克的过程──坦克的实际应用──从中引发道理的顺序叙述,用事实说明道理,语言简洁清楚。一堂好的语文课应面向全体学生,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参与、主动获取。并且要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因此设计本课,我紧紧围绕“优势对接的思想方法”主题,按照“研读解悟第1~4段(理解什么是优势对接的思想方法),适度放大第5段(感受由“集合”思想带来的新成果),拓展提升第6段(学会优势对接的思想方法)”的思路,在学习、感受语言文字的同时,唤醒学生的创新思维,实践“用教材教”的新课程操作要求,帮助学生建立更清晰的文本意义,在自读自悟中有更实在更丰富的收获。 学习目标: 1、能正确读写课文中的生字新词,能用自己的话讲述“发明坦克的过程”,在语言转换中有效理解“难以招架”、“庞然大物”、“集合”、“善于”等词语。 2、能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理解“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的道理。 3、初步了解用事实来说明道理的表达方法,并能据此提高阅读寓言故事的能力。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了解发明家是怎样发明坦克的,即把盾的自卫和矛的进攻的优点合二为一的过程,是教学的重点. 教学难点: 理解、体会由坦克的发明引发的道理,是教学的难点。 教学准备: ppt课件一套 课时安排: 两课时 一、导入新课,创设情境 1、出示课件(依次出现课文插图及解说词): (1)你看到什么?从文中找出对应的句子:发明家手持矛和盾,与朋友比赛。 (2)导出“矛”“盾”:你知道哪个是“矛”?哪个是“盾”吗? 教师板书:矛和盾——指导书写 2、你知道矛和盾的作用吗?(板书:进攻、自卫) 3、“矛”和“盾”是功能完全不同的两样武器,它们各有各的优点缺点,设想一下,如果把他们的优点集合在一起会有什么结果呢?今天,我们来学习25课《矛与盾的集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