佤族调研报告
调查云南佤族民间音乐传承现状引发的思索

调查云南佤族民间音乐传承现状引发的思索佤族是生活于我国西南部及印度支那半岛的古老名族之一,居住地域跨中国、缅甸、老挝、泰国等地,也是云南省15个独有少数民族之一。
主要从事农业劳动,种植旱谷、包谷、水稻等,过去生活水平低,特别是阿瓦山中心地区长期采取刀耕火种的原始生产方式。
由于佤族没有文字,地处山区,交通阻碍,使得其他名族的史实记载也没有太多对佤族的准确、清晰的记载。
他们自己也就是凭崖画和祖辈们流传下来的神话传说来记忆他们遥远的历史,但在悠久的历史发展中,创造了朴素而具有独特风格的民间艺术,无论在口头文学、诗歌、美术、音乐、舞蹈等方面都有丰富的文化遗产。
佤族特别喜爱歌舞,“能说话就能唱歌,能走路就能跳舞”,歌舞在民俗生活中和佤文化中都占有重要地位,并且无处不在。
例如:佤族在田间劳动时唱的“点播调”,节奏清晰明郎,听得人干活浑身带劲,点播时男人抄着长长的竹竿铲在前面戳坑,女人挎着种子篮紧跟其后坑中播种,手撒一粒种,脚跟着就盖上土,女人们都是批肩发,弯腰干活中时不时直腰甩发,这一系列生动的动作都被记录在了佤族的传统歌舞当中。
还有,佤族传统盖房子是没有水泥砖瓦的,材料主要用木头和干草。
为了把地压平,就聚全村之力,大家在地上围着火塘整夜挽手踏歌而舞,叫“盖新房调”,里圈由年轻男人们作为领奏和领舞背着各个不同音高的鼓敲打着,时而快板,时而慢板,外圈有其他人们手挽手肩并肩的和着不同节奏高声唱着踏步而舞。
“夸新房调”,是指在新房落成,答谢众乡亲们的帮助,主人请大家到新家做客时,顺便介绍自家的梁是来自哪座山上的什么木,自家的窗是什么木,板是什么木等等。
在佤族地区的各式各类的民歌音乐现在多半被分为风俗歌、山歌、玩调、儿歌四类。
风俗歌:粗犷朴实的音乐风格突出,风俗歌中有:(1)劳动性风俗歌,是在野外集体劳动时对唱,以配合劳动,协调动作的歌曲,有《拉木鼓歌》等。
(2)祝贺性风俗歌,有《结婚调》、《盖房调》。
(3)欢庆性风俗歌,有狩猎满载而归后唱的《猎歌》。
佤族青年外出打工研究报告

佤族青年外出打工研究报告
一、引言
佤族青年外出打工已成为当前社会现象,是佤族人民积极参与现代社会发展的一种方式。
本报告旨在探讨佤族青年外出打工的原因、影响以及相关问题,并对其进行深入分析。
二、佤族青年外出打工的原因
1.经济压力:佤族青年家庭普遍存在经济困难,外出打工成为解决经济压力的一种途径。
2.就业机会有限:佤族所居地区发展相对滞后,就业机会有限,因此外出打工成为他们寻求更好生活的选择。
三、佤族青年外出打工的影响
1.经济效益:外出打工使佤族青年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更高的收入,改善家庭生活状况。
2.文化传承:佤族青年外出打工也提供了一种交流平台,他们能够接触到不同的文化,增加对外界的了解,进而促进佤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四、佤族青年外出打工的问题
1.家庭关系疏远:长时间外出打工导致佤族青年与家人相聚时间减少,家庭关系疏远成为问题。
2.劳动权益受损:一些佤族青年在外打工时,面临着劳动权益保护
不足的问题,工作条件较差,待遇低下。
五、对佤族青年外出打工问题的建议
1.加强政策支持:政府应制定相关政策,加大对佤族青年外出打工的支持力度,保护他们的劳动权益。
2.加强文化教育:加强对佤族青年的文化教育,让他们在外打工时能够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佤族文化。
六、结论
佤族青年外出打工是一种现实选择,既带来经济效益,又促进文化传承。
然而,也存在着家庭关系疏远和劳动权益受损的问题。
为此,需要政府和社会各界共同努力,制定相关政策,加强文化教育,为佤族青年提供更好的外出打工环境和发展机会。
只有这样,佤族青年才能更好地融入现代社会,实现个人价值和佤族文化的传承。
佤族服饰调研报告

佤族服饰调研报告佤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云南、缅甸和泰国等地区。
佤族的服饰独特而丰富多样,反映了他们的民族文化和生活方式。
本报告将对佤族的服饰进行调研,以便更好地了解他们的传统文化。
佤族的服饰主要分为男装和女装两类。
男装主要由长衫、长裤和头巾组成,常用的材料有棉布、丝绸和羊毛等。
男士们通常穿着长衫和长裤,颜色以黑色和白色为主。
头巾则是佤族男人的标志,多为红色或者蓝色,用来区分不同的族群。
男士的服饰非常朴素,注重舒适度和实用性。
女装则更为华丽,主要由上衣、下裙和围裙组成。
女士们通常会选择颜色鲜艳的丝绸和绣花材料制作服饰,用以展示自己的美丽和身份。
女士们的服饰常常带有民族特色的图案和刺绣,象征着丰收、好运和幸福。
此外,佤族女士们还会在头上戴着银饰,梳着特殊的发型,塑造出独特的形象。
除了正装,佤族还有很多特殊的服饰用于节日和婚礼等重要场合。
例如,佤族妇女在结婚时会穿着一套由上百件银饰组成的婚装,非常华丽而引人注目。
这些银饰通常包括头饰、耳环、项链、手镯和腰带等,象征着财富和幸福。
此外,佤族的节日服饰也非常丰富多样,常常与他们的宗教和民俗活动相结合,展示出浓厚的民族传统。
佤族服饰的传承和发展也备受重视。
在现代化的影响下,一些年轻的佤族人开始穿着现代化的服饰,而非传统的佤族服饰。
然而,佤族人对传统服饰的热爱和传承依然存在。
一些手工艺人在努力保留和传承佤族服饰的技艺,同时也在向外界展示佤族文化的独特之处。
佤族服饰的调研报告到此结束。
通过对佤族服饰的调研,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了佤族人的传统文化和生活方式。
佤族服饰丰富多样,独特而华丽,是佤族人民族认同感和自豪感的象征。
我们希望这份报告能为大家提供更多了解佤族的窗口,促进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和友谊。
沧源佤族自治县翁丁佤族部落通天神鼓木鼓的现状调查与分析 开题报告

沧源佤族自治县翁丁佤族部落通天神鼓木鼓的现状调查与分析文献综述报告题目名称:沧源佤族自治县佤族部落通天神鼓的现状调查与分析题目类别:毕业论文学院(系):体育学院专业班级:2014级体教B班学生姓名:田勇指导教师:向晨完成时间:2017年8月27日1前言沧源佤族自治县翁丁原始部落位于我国西南边陲的偏远山区,距离沧源县城33公里,至今有近400年的历史,现有103户476人。
2006年被列入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同年被《中国国家地理》杂志誉为“中国最后一个原始部落”,2007年被评为云南省历史文化民村和临沧市十大优美村寨。
2012年,沧源自治县启动翁丁原始部落AAAA 级景区创建工作。
近年来,随着民族的、大众化事业发展的进一步深入,渐渐的显现出对我国少数民族文化备加关注的良好势头。
打造沧源佤族自治县旅游特色,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
民族特色就是少不了,打起鼓敲起锣,把佤族最真诚最热情的一面展现给人们。
通天神鼓往往离不开翁丁原始部落的生活,每当节日到了,都会离不开神圣的木鼓。
每逢佤历“格瑞月”(相当于公历12月),是佤族过去举行全寨性拉木鼓活动的时节。
节日头一天,头人和“魔巴”(祭司)带人乘黑夜感到事先选好的高大红毛树下,举行祭祀(献祭、驱鬼、念咒、祈祷)后,“魔巴”挥斧砍几下,然后有其他人连夜把树砍倒,捡三个石头放在树桩上,意为给树鬼的买树钱。
神圣的通天神鼓经过佤族人民种种的迷信,最后成形了。
作为佤族的一种标志性的民族文化,佤族木鼓文化在不断前进的时间长河中一定的发展和传播。
其中,佤族木鼓文化在传播过程中的媒介是木鼓,而且木鼓还是其在进行文化传播开展过程的基础要素,作为传播文化的实物载体,木鼓在佤族文化传承中占有核心地位。
另外,木鼓作为佤族木鼓文化在源生以及传播过程中的物质基础,在一定程度上将它的传播过程以及源生过程连成一个整体,而在这个过程中,木鼓的功能又是在声音的基础上进行传播。
2主题随着时代的发展,国家大力保护现有的文化遗产,传承、继承、发扬光大。
舞蹈学专业毕业论文范文佤族甩发舞蹈组合编创实践报告

舞蹈学专业毕业论文范文佤族甩发舞蹈组合编创实践报告佤族甩发舞蹈是中国佤族民间舞蹈的一种传统形式,具有浓厚的民俗特色和文化内涵。
作为舞蹈学专业的学生,我对这一独特的佤族舞蹈形式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决定进行舞蹈组合的编创实践。
本篇报告将详细介绍我在佤族甩发舞蹈组合编创实践中的过程、方法和成果。
首先,我进行了大量的文献调研和实地考察,了解佤族甩发舞蹈的起源、演变和特点。
我阅读了相关舞蹈学专业的研究资料,参观了佤族聚居的地方,观看了佤族民间表演,并与当地的佤族艺术家进行了深入交流。
通过这些调研和考察,我深入了解了佤族甩发舞蹈的背景和艺术特点,并确定了编创的方向和主题。
在编创实践的过程中,我首先进行了舞蹈动作的梳理和整理。
佤族甩发舞蹈以头发摆动为主要特色,我对各种头发摆动的形式和动作进行了分析和提炼。
我运用舞蹈学的理论知识,结合佤族甩发舞蹈的风格特点,创造出了一系列独特的舞蹈动作。
这些动作既保留了佤族甩发舞蹈的原貌,又体现了我个人对这一舞蹈形式的理解和诠释。
接下来,我开始进行舞蹈组合的编排。
根据舞蹈动作的节奏和情感表达,我将编创的舞蹈动作进行有机的组合和衔接。
在舞蹈组合的过程中,我注重节奏的变化和层次的转换,力求使整个舞蹈具有流畅、自然的美感。
我还结合佤族甩发舞蹈的音乐和装饰风格,进行了舞台设计和服装设计,使整个舞蹈组合呈现出佤族文化的独特魅力。
为了完善舞蹈组合的效果,我进行了反复排练和修改。
在排练过程中,我不断调整舞蹈动作的细节,注重舞者的身体控制和表演技巧的培养。
同时,我也要求舞者充分理解佤族甩发舞蹈的内涵和情感表达,以便更好地展现舞蹈的艺术魅力。
我反复与舞蹈组合的成员进行交流和讨论,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不断优化舞蹈组合的表现效果。
最后,我将编创的舞蹈组合进行了一次正式演出。
演出得到了观众和专业人士的一致好评,他们对舞蹈组合的创意和表现给予了高度赞扬。
我也从这次演出中得到了很多宝贵的经验和教训,对自己的舞蹈编创能力和艺术实践水平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
佤族体质人类学与人类群体遗传学研究的开题报告

佤族体质人类学与人类群体遗传学研究的开题报告一、研究题目佤族体质人类学与人类群体遗传学研究二、研究背景佤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云南省思茅、临沧、德宏和西双版纳等地。
由于独特的地理环境和生活方式,佤族在基因遗传、身体形态、生理特征等方面具有独特的特征。
然而,至今仍缺乏系统的佤族体质人类学与人类群体遗传学研究,仅仅停留在表面的描述性研究。
因此,有必要开展佤族体质人类学与人类群体遗传学研究,为佤族健康问题的探讨提供科学依据。
三、研究目的本研究将从佤族的基因遗传、身体形态、生理特征等多个方面入手,系统地探讨佤族体质的人类学特征及其遗传学基础。
主要研究目的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佤族人类群体的基因遗传特征分析,探讨佤族的人类群体遗传学特征。
2. 佤族体质的形态特征、生理特征等人类学特征的描述和分析。
3. 佤族体质与环境、生活方式等因素的关系研究。
4. 佤族体质与一些相关疾病的关系研究,为佤族人群的健康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四、研究内容1. 基因遗传特征分析。
采用基因测序技术,对不同佤族群体的基因组进行测序,并对数据进行分析,探讨佤族基因遗传特征和人类群体遗传学特征。
2. 人类学特征的描述和分析。
通过大量实地调查、测量和记录佤族人体形态、生理特征等多方面数据,以描述和分析佤族人类学特征。
3. 佤族体质与环境、生活方式等因素的关系研究。
通过问卷调查、数据统计等方法,探讨佤族体质与环境、生活方式等因素的相关性。
4. 佤族体质与一些相关疾病的关系研究。
通过分析佤族人群中相关疾病的发病率和病因等数据,探讨佤族体质与一些相关疾病的关系,为佤族人群的健康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五、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基因测序和基因数据分析。
2. 实地调查、测量和记录佤族人体形态、生理特征等数据,以描述和分析佤族人类学特征。
3. 问卷调查、数据统计等方法,探讨佤族体质与环境、生活方式等因素的相关性。
佤族民族民间舞蹈调研报告

佤族民族民间舞蹈调研报告佤族民族民间舞蹈调研报告一、引言佤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云南、缅甸等地。
佤族民间舞蹈是佤族人民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是佤族文化的重要表达方式,也是他们社交生活和传统仪式的重要环节。
本文就佤族民族民间舞蹈展开调研,探究其特点和意义。
二、调查方法本次调研采用了实地观察和访谈的方法。
我先是参观了佤族的传统村落,亲身观察了他们的舞蹈表演。
随后,我采访了几位佤族老人,了解他们对舞蹈的看法和观点。
三、调研结果1. 舞蹈表演形式丰富多样:佤族民间舞蹈包括了男女老少,各个年龄段的人们都会参与其中。
他们的舞蹈形式多样,有欢快明快的舞蹈,也有庄重慢板的舞蹈。
不同的舞蹈体现了佤族人民的不同情感和生活场景。
2. 舞蹈动作独特多样:佤族民族舞蹈动作独特,集中体现了佤族人民的劳动生活和自然环境。
例如,他们会模仿狩猎、田园劳作等生活场景,通过舞蹈动作表达自己的生活态度和情感。
3. 舞蹈意义深远:佤族民族舞蹈在佤族人民的生活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舞蹈是佤族社交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人们通过舞蹈交流感情,增进友谊。
其次,舞蹈是佤族人民举办传统节日庆典的重要环节,舞蹈表演不仅能够展示佤族文化,还能够宣扬佤族优秀的传统价值观。
最后,舞蹈还能够激发佤族人民的创造力和表达欲望,使他们获得心灵的满足。
四、调研分析通过本次调研,我认为佤族民族民间舞蹈具有以下几个特点和意义。
首先,佤族舞蹈以其独特的舞蹈动作反映了佤族人民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情感,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
其次,佤族舞蹈在社交和传统仪式上具有重要的作用,为佤族人民提供了交流和展示的平台。
最后,佤族舞蹈在文化传承和身份认同上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增强了佤族人民的凝聚力和自豪感。
五、结论佤族民族民间舞蹈是佤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独特的表现形式和丰富的意义令人瞩目。
通过本次调研,我对佤族舞蹈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更加欣赏其独特魅力。
希望佤族舞蹈能够得到更多的保护和传承,为佤族人民的文化传统注入新的活力。
佤族调研报告

佤族调研报告佤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云南、缅甸、泰国等地。
佤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传统,其社会结构、宗教信仰、生活习俗等方面具有独特性。
本调研报告通过实地考察、访谈等方式,旨在了解佤族的文化特点和发展状况。
一、社会结构:佤族社会以家族为基本组织形式,拥有三姓、十大族和百余个家族。
家族是佤族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家族成员之间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紧密的联系。
家族内部有着严格的长幼、男女等级制度,尊重族长和长者的权威。
二、宗教信仰:佤族信仰以“图”(屋)为核心,他们认为图是神明的居所,具有神圣的象征意义。
佤族还信仰自然神、家神、土地神等,认为他们能保护家庭和社区的安全和祥。
佤族还有一种独特的巫师信仰,巫师被认为能够与神灵沟通,能够帮助人们解决各种问题。
三、生活习俗:佤族有着丰富多样的传统习俗和节日活动。
他们以农耕为主要生产方式,每年的农历四月是佤族的传统新年,届时会进行丰收祭祀和欢欢喜喜的庆典。
佤族婚礼庆典也是一大特色,新婚夫妇会举行盛大的婚礼仪式,整个过程充满喜庆和祝福。
四、发展状况:随着社会的变迁和发展,佤族的传统文化面临着一些挑战和困境。
一方面,年轻一代缺乏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认同,传统习俗逐渐衰退;另一方面,外来文化的冲击和影响也让佤族的文化传统受到一定程度的侵蚀。
然而,佤族人民积极探寻传统文化的融入发展路径,通过传统手工艺的传承、文化旅游的发展等途径,努力保护和传承佤族的独特文化。
总之,佤族有着丰富的文化传统和独特的社会结构,他们的宗教信仰、生活习俗等方面都具有鲜明的特点。
但是,佤族的传统文化也面临一些挑战和困境,保护和传承佤族文化对于维护民族多样性和促进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活概况
1.建筑
佤族的住房,木柱的顶端保留树杈,用以 托梁,横梁上再托上一些细竹子,然后覆以茅 草,筑成架空的“竹楼”。房屋分上下两层, 楼上住人,楼下为牲畜、家禽活动之所。
2013-3-7
2013-3-7
2.饮食
佤族以大米为主食。西盟地区的佤族都喜 欢把菜、盐、米一锅煮成较稠的烂饭。此外也 有捕食鼠和昆虫的习惯。 佤族普遍喜饮酒,喝苦茶。 嚼槟榔是佤族男女老少普遍的嗜好,平时 劳动休息或闲谈,口中都嚼一块槟榔。 典型食品有:茶花稀饭,火烧蛇肉,青豌 豆炒蚂蚁蛋,油煎柴虫等。
2013-3-7
佤族男子头饰
2013-3-7
佤族女子服饰
佤族女性服饰,款式多样,因生活的地域部 落民族支系不同,而产生较明显的服饰区别。 “勒佤”方言区主要颁于莫窝、中课等地, 该区的佤族女性穿披肩或无领短衣,无领无袖短 紧身褂,露脐,下系折叠开口长裙或短裙。留披 肩长发,系银质、锡质或篾制头箍,戴耳环,颈 带项圈和若干串彩色珠子,腰系多道黑漆漆过的 藤蔑腰箍和数串彩色珠子,手臂戴手箍,手腕戴 手镯,膝下脚腕戴黑色藤制脚箍,小腿裹布套。
~~调研报告~~
中国少数民族——佤族
小组成员:纪璇 杨晓丹 康青 杨现逢 高周洁 指导老师:魏小庆
目录
• 基 本 信 息
2013-3-7
• 主 居 住 区
• 宗 教 概 况
• 历 史 传 说
• 民 族 文 化
• 生 活 概 况
佤(wa)族,中国少数民族之一。现有人口35 万多人。国外主要分布于缅甸,人口比国内多一 些。佤族居住的地区,山岭重叠,平地极少,故 又称阿佤山。 佤族自称“佤”、“巴饶克”、“布饶克”、 “阿佤”、“阿卧”、“阿佤莱”、“勒佤”等。 他称有“拉”、“本人”、“阿佤”、“佧佤” 等。史称“哈喇”、“哈瓦”、“卡瓦”等,意 为“住在山上的人”。根据本民族的意愿,新中 国成立后,1962年正式定名为“佤族”。
2013-3-7
2013-3-7
4.文化艺术
沧源崖画
沧源崖画主要分布在云南省沧源县糯良山、 班考大山与拱弄山之间的勐董河流域的河谷地 带。是我国发现较早的古代崖壁画艺术遗存之 一。
2013-3-7
木鼓
木鼓是佤寨的标志,佤语称“克罗克”, 是佤族的传统祭祀工具、乐器和报警器具。 木鼓是佤族的象征,是佤族人民崇拜的神 圣之物。他们认为,木鼓是 “通神之器”、 “通天之鼓”, “生命靠水,兴旺靠木鼓”。 因此,平时不能乱动,只有祭祀报警和节日喜庆 等重大集体活动时才能敲打。 木鼓舞和甩头舞是佤族的两大特色,驰名 中外。
2013-3-7
2.婚俗
佤族的婚恋比较自由,有“串姑娘”(即 谈恋爱)的习俗,小伙子到了十七、十八岁的 时候,就开始“串姑娘”了。在过去,依照佤 族的风俗习惯,丈夫去世后妻子可以转房给弟 弟。
2013-3-7
3.节庆——新米节
“新米节”是稻谷成熟,喜庆丰收,品尝 新米的日子。 过去一般多在农历七八月份(佤历九十月 间)进行。日期的确定,一是根据各自粮食的 成熟情况选择吉日。二是以父母或祖父母去世 的属相之日为最佳。意在请先祖的灵魂回来, 与家人一起同尝新米,共享欢乐。并请他们在 天之灵保佑子孙后代家庭幸福,风调雨顺,粮 食丰收。
2013-3-7
1898年(清光绪二十五年),中英双方勘 定孟定、阿佤山、孟连等地滇缅边界时,针对 英国侵略者意欲占领我方领土的图谋,佤、傣、 汉等族人民再次拿起武器,进行了坚决抵制。
2013-3-7
民族文化
1.礼仪
佤族人豪爽好客,迎接客人以酒当先,认 为无酒不成礼。 佤族民间有不知心、不善良者不敬酒的习 惯。每逢儿子出门,客人离去,主人还要打 “送亲礼”。即给亲人或客人敬酒,届时主人 用葫芦(盛酒器)盛满酒,先喝一口,然后送 到客人或远离的亲人嘴边,客人需要喝到葫芦 见底,以表示亲情、友谊永远不忘。
2013-3-7
2013-3-7
3.服装
佤族服饰因地而异,基本上还保留着古老 的山地民族特色,显示着佤族人粗犷、豪放的 坚强性格。西盟佤族保持传统习俗最多,服饰 最典型。佤族因居住地区不同,服饰也不完全 相同。 佤族崇拜红色和黑色,服饰多数以黑为质, 以红为饰,基本保留着古老的山地民族的特色。 传统的佤族服装皆以麻或棉所制,这是受到了 当时生产力的制约。
2013-3-7
历史传说
1.民族来源
佤族对本民族来源,各地传说不一。 比如有从“司岗里”出来;从葫芦里出来; 天神创造了达古亚和叶里,由他们繁衍人类;达 能在女始祖烨奴姆(又称妈农)身上抹了口水,因 而妈农生育人类等等。在众多传说中,“司岗里” 传说最为普遍。
2013-3-7
各地区的佤族虽然对“司岗里”解释不同, 但都把阿佤山视为人类的发祥地,同时也共 同反映他们都是阿佤山一带是最早的居民。 “司岗里”是佤族对自己本民族古穴生活 的回忆。
2013-3-7
2.木鼓崇拜
西盟和沧源等地的佤族普遍崇拜祭器木鼓 (梅克劳格)。 他们认为木鼓可以通神,无论是祭祀或氏 族械斗都要敲击木鼓。平时将木鼓供奉在村中 最高大的树下。有些地区还专为木鼓盖房。氏 族成员环居周围,以求木鼓庇护。 木鼓既被认为可以通神,因此制作时,则 要举行宗教仪式。
2013-3-7
2013-3-7
2013-3-7
谢谢观赏
2013-3-7
2013-3-7
“布饶克”方言区主要分布于图地、打洛、 阿佤来、永不落等地,该区的佤族女性缠黑包 头,戴耳塞或耳环,颈戴项圈和多串珠子,上 穿长袖紧身衣,下系开口长裙。
“佤”方言区主要颁于翁嘎科、班同、永 哈、王莫等地,该区的佤族女性头戴锥形银泡 珠帽,耳带大耳坠,戴项圈,腰部系数十条珠 子串,上着长袖短衣,下系以红色为主带绿色 和黑色条纹的筒裙,在裙子中间系一条带。
2013-3-7
佤族青年女子
2013-3-7
老年女子
佤族男子
2013-3-7
主居住区
• 佤族主要分布在云南 省西南部的沧源、西盟、 澜沧、孟连、 双江、耿马、 永德、镇康等县的山区与 半山区。 • 即澜沧江和萨尔温江 之间、怒山山脉南段的 “阿佤山区”。与汉、傣、 布朗、德昂、傈僳、拉祜 等民族交错杂居。 •
2013-3-7
3.猎头血祭
西盟佤族过去在农 作物种植或收获季 节,有以部落为单 位,结合血族复仇 猎取仇寨人头的祭 典。
2013-3-7
随着佤族社会的发展,猎头血祭也逐渐 发生变化。据传,最初由武装猎取改为购买 人头(被出卖的多为奴隶)。以后又用死人 之头或狗头来代替。部分地区改为杀牲祭祀。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猎头血祭已经绝迹。
2013-3-7
2013-3-7
2.近代历史
佤族是一个勤劳、勇敢的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 不仅为开发和建设阿佤山区,繁荣西南边疆的经济文化事业做 出了重要贡献,而且在反抗列强入侵,捍卫祖国领土和主权的 斗争中,也建立了不朽的功勋。 1890年(清光绪十六年),英国的一支“探险队”在500 名英军的保护下侵入阿佤山等地,佤族人民“各执兵器”,奋 起反抗,吓得英军头目“面如土色,从人亦怕”,狼狈逃窜。
2013-3-7
宗教概况
佤族的宗教信仰以原始宗教为主。少数人 信仰佛教或基督教。 解放前各地低族社会生产发展极不平衡, 特别是在保持原始生产方式较多的西盟、沧源 和孟连等地的低族社会,在宗教信仰方面所保 留的原始宗教形态也就更较明显。
2013-3-7
1.神灵崇拜
佤族认为主宰万物的最大神灵为“木衣 吉”,或称“梅吉”。每年祭祀三五次不等。 每次祭祀,杀猪一头鸡数只。如遇灾祸,则 以村社或部落为单位,举行大祭。
2013-3-7
2013-3-7
佤族男子服饰 西盟地区的男子上身穿无领短衣,裤子短 而宽,裤筒一般宽一尺二寸,喜欢赤足。 佤族传统的男子短发,头缠黑色或红色布 包头,有的也包白色包头。 各地的佤族男子外出时,常常是身佩长刀、 弩弓和铜炮枪,挎织花“筒帕”。如果男子不 佩长刀会被视为衣冠不整,如果不持枪弩则会 被认为没有男子气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