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如何提高我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

合集下载

提高我国货币政策运行机制的措施

提高我国货币政策运行机制的措施

提高我国货币政策运行效率的措施货币政策是否有效对于我国货币政策的制定、国民经济的发展的作用是十分重要的。

下文围绕我国先行货币政策,分析了我国当前的货币政策实践的有效性问题,并总结了一部分问题,提出了一些我个人对提高我过货币政策运行效率的建议。

一、我国今年来货币政策2003年至2006年,我国的经济呈快速平稳发展,效益不断提高。

在这四年间,中国人民银行一直保持着执行稳的货币政策。

03年,国内货币量快速增长,外汇储备比同期增多了6800亿元。

此时,我国存在着潜在的通货膨胀压力,于是央行采取了一系列紧缩性的措施抑制这些压力:调高准备金率;通过公开市场操作发行央行票据对房地产信贷风险进行了风险提示等等,此外,通过央行向中国银行和建设银行注资450亿美元,极大推动了国有商业银行的改革。

04年宏观调控取得一定成效,央行继续执行稳健的货币政策:灵活开展公开市场操作;再次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以控制货币信贷总量过快增长;上调金融机构存贷款基准利率;金融机构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由现行的1.98%提高到2.25%;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上调0.27个百分点;进一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实行再贷款浮息制度和差别存款准备金率制度;加强对商业银行的“窗口指导”,促进优化贷款结构,大力发展金融市场;促进国际收支平衡,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

05年我国货币供应量增长保持在15%左右,物价上涨仍保持4%左右的水平,央行在2004年对存款基准利率上调0.27个点后,存款利率仍为“负”。

为减轻通货膨胀压力,防止资产泡沫,理顺资金供求关系,央行逐步、小幅提高存贷款基准利率,根本目的在于稳定货币市场利率,争取恢复对货币市场的控制权。

06年央行稳健的货币政策继续执行:灵活运用货币政策工具,保持货币信贷合理增长;落实利率市场改革的相关政策,提高中央银行对市场利率的引导能力;发挥信贷政策在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中的作用;按照金融体制改革总体思路,继续推进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

我国货币政策存在问题及对策

我国货币政策存在问题及对策

我国货币政策存在问题及对策1998年以来,针对国内经济增长速度下滑、国内消费需求疲软以及出现了通货紧缩等突出问题,中央政府持续地适当地增加货币供应量,降低利率等扩张性货币政策。

这些政策收到了一定的效果。

中国经济增长仍然面临着需求不足的约束。

总体来讲,货币政策收效甚微,没有能够达到预期的目标。

一、货币政策失效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中央银行层面上的障碍三大政策工具的操作力度虽然很大,货币供应量的增幅也较高,但其实际效果却远远低于预期水平。

货币政策传导在中央银行层面上遇到的障碍主要是我国以货币供应量为中介目标,但同时实行利率管制,利率并未完全市场化。

(二)金融市场层面上的障碍1、货币市场。

总体来讲仍不成熟,缺乏足够的中介机构和市场参与者,交易品种或缺,金融工具和手段创新滞后,货币市场缺乏流动性,地区分割的银行间分隔严重,交易不活跃,货币政策传导缺乏广度,低速低效。

2、股票市场。

中国股市的投机性强,长期没有退出机制,其股指变动与经济走势呈现出明显的异动状态,股市泡沫膨胀,股票价格难以产生财富效应,隔断了相应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

3、债券市场。

债券市场特别是国债市场上种类不多使公开市场缺乏载体,另一方面交易不旺,以调控基础货币为目的的公开市场业务缺乏交易基础,严重阻碍了货币政策工具作用的发挥。

(三)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层面上的障碍1、商业银行的垄断性。

2、商业银行有风险约束,而无利润约束。

3、商业银行的集权管理。

4、商业银行发展意识不强,倾向于减少或收回贷款。

(四)微观经济主体层面上的传导障碍1、企业方面。

一方面由于供给相对过剩,引起物价下降,宏观经济环境并不乐观,企业对市场前景并不看好,非意愿存货投资增加,投资意愿不强;另一方面很大一部分国有企业未建立完善的现代企业制度,缺乏面向市场的研发、营销和管理机制,产品市场占有率低,盈利条件和偿债条件都难以满足贷款条件。

2、居民个人方面。

从1994年开始,我国出台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如医疗社会保险制度、城镇住房制度以及养老社会保险制度的改革,使居民面临的不确定因素增加了,预期支出上升。

关于提高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对策研究

关于提高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对策研究

关 键词 : 币 货 政策传导机制; 币渠道; 货 信贷渠道; 货币政策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 : 3. 1 20 7 8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0- 6( o ) .1. 1 5 52 6o 13 4 o 4 o 4 4 0
S u yn h o n e me s r s t l iy o m p o i g Cu r n y P l y t d i g t e Cc u t r a u e o Vai t fI r vn r e c oi d c
o f mp o igt ev ii fc re c oiy d o rvn a dt o urn y p l . i h l y c
Ke r s: ei lme t mp e s n o u rn yp l y;c re c h n l rdtc a n l h ev ii y wo d t mpe n rsi c re c oi h i o f c urn yc a e ;ce i h e ;t a dt n n l y

13 — 1
维普资讯
兰 州 商 学 院 学 报 政策工具- 中介 目标- 最终 目标 ” + + 的货 币政策 问接
20 年 第4 0 6 期
国利率管理体制较为单一 , 利率弹性较低 , 从而影响 了利率政策作用 的发挥。另外 , 利率作为货 币政策
e c oi .W i erfr o hn s c n my d e e e rn y p l y c h h e t t om fC ie ee o o e p n d,i h s b c me ah tp tag me th w o t a e o os o ru n o t
HE JNG I

我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分析

我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分析

我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分析摘要最近几年是我国政府对国民经济进行宏观调控最多的时期,尤其以货币政策的使用最为频繁。

错综复杂的国内外经济形势和变数日益增加的不确定性因素,正在考验着我国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

文章认为货币政策是把“双刃剑”,对其使用要特别谨慎。

而在使用过程中,更要注重其政策效应。

文献表明,对货币政策效应的分析可谓“八仙过海,各显其能”;但笔者认为这些分析有些缺失,分析效果并不理想,因此,笔者从一个新的视角――行为经济学――对货币政策有效性进行分析。

关键词生存质量;危险因素;调查;对策目录摘要 (I)1. 引言及简单的文献综述 ......................................................................................... I II2. 研究货币政策有效性的新视角:行为经济学 ..................................................... I II2.1. 营养和心理因素.......................................................................................... I II2.2. 货币理论的演进与行为经济学在货币理论的发展中,对微观主体的主观假设在不断地演化................................................................................................ I V2.2.1. 风险态度 ............................................................................................. I V2.2.2. 心理账户 ............................................................................................. I V2.2.3. 过于自信的心理 ................................................................................. I V2.2.4. 人们的后悔心理与奇幻思维以及准奇幻思维 (V)2.3. 行为经济学的货币政策有效性分析 (V)2.3.1. 货币政策有效性解释 (V)2.3.2. 货币政策效力的非对称性解释 ......................................................... V I2.3.3. 货币政策敏感性的解释 ..................................................................... V I2.3.4. 货币政策中介目标效力的解释 ......................................................... V I3. 行为经济学的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分析 ............................................................ V II3.1. 央行不能做到减少货币供应量 .................................................................. V II3.2. 随着加息次数的增多,人们对货币政策的敏感性呈递减趋势 .............. V II3.3. 在国有商业银行没有进行产权改革的条件下,货币政策的效力会更低VII4. 评论总结 ............................................................................................................... V III5. 参考文献................................................................................................................. I X1.引言及简单的文献综述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经济已完全融入全球分工和市场体系之中。

对我国倾向政策有效性的质疑——兼论提高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的条件

对我国倾向政策有效性的质疑——兼论提高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的条件
款 和投 资。但 是由于当前经 济运行状况和机制中存在
年期存款 利率
1 .8 09 9 8 l
居 民消费 价格指数
17 .1 8. 3
的一些问题 , 降息后 , 民储 蓄没有 下降, 居 消费、 贷款和
投资也没有显著增 长 , 而 货 币政 策效 果不 显 著 。 进
19 97 19 98 19 99 姗
说 ,降低 利率 的货 币政 策 的收 入增 长 效应 有 几 乎一 年 的 时滞 , 物价 上 升效 应 则有 几 乎两 年 的 时滞 。 由此
看来 , 国 19 第一 次降 低 利率 的收入 增 长效 应 我 9 6年 ( 民收入用 G 国 DP替 代 )应 在 19 97年 ,物价 上升 效 应 应 在 19 98年 , 以后 各 次降 息 的效 应 依此 类 推 。据 此 ,从 表一 可 以看 出 ,人 民银 行 连续 降低 利 率后 ,
3 — 5
维普资讯
20 0 2年 第 5期
表二 年份 ( ) 月
19 ∞ 9 7. 19 O 9 7.6 19 0 9 7.9
19 2 9 7 I
我国名义利率与实际利率一览表 名7
5.7 6
( 单位 : %) 实际利率 1
34 .7 46 .7 56 .7
5. 7 2
价格水平
d 2. 8 I8 .
04
实际利率 2
3.4 3 45 .4 55 .7

I9 3 980 I9 .6 980 19 9 9g0 I9 2 9 8 I 19 0 9 9.3
19 6 990
52 .2 52 2 4.7 7 37 .8 3.8 7

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论文

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论文

论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中图分类号:f822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4202(2011)06-000-01摘要本文从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角度来分析我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在理论阐述的基础上,分别针对各项传导机制做实证分析考察央行货币政策操作对实体经济的影响效果,最后探讨我国货币政策传导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货币政策有效性传导机制 johanson协整检验货币政策是市场经济条件下货币当局进行宏观经济调控的重要手段,央行的货币政策意图能否有效的实现,取决于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是否畅通。

目前,理论界已大致形成了四大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以下分别说明它们的传导机理。

一、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主要几种渠道(一)货币政策利率传导机制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利率途径:货币供给增加导致市场利率降低,企业投资增加,总产出增加。

ms↑→r↓→i↑→y↑(ms:货币供应量;r:市场利率;i:社会总投资;y:国民总产出)(二)货币政策信贷传导机制信贷传导机制:央行通过公开市场等操作工具影响货币供给,进而影响银行可贷资金,从而影响企业的投资和居民的消费,导致国民总产出的变化。

ms↑→l↑→i&c↑→y↑(ms:货币供应量;l:信贷量;i:社会总投资;c:消费;y:国民总产出)(三)货币政策资产价格传导机制其原理是基于托宾q理论的“托宾效应”和莫迪利亚尼的“消费财富效应”。

托宾效应:随着货币供给量的上升,市场利率下降,企业股价上升,q值上升,企业增加投资,总产出上升。

m↑→r↓→ps↑→q↑→i↑→y↑(ps:股票市场价格;q:企业股票市场价值与重置成本之比)莫迪利亚尼的“消费财富效应”:货币供给上升,利率下降,大量资金流入股市,引起股票价格上升,消费者消费支出增加,促进产出增长。

m↑→i↓→ps↑→w↑→c↑→y(ps:股票市场价值; w:金融财富)(四)货币政策汇率传导机制货币政策汇率传导机制:货币供给增加,本国货币借贷利率下降,国际资金的流出,本币贬值,导致出口增加,总产出和国民收人增加。

浅谈我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论文(2)

浅谈我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论文(2)

浅谈我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论文(2)浅谈我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论文篇二《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分析》摘要本文首先分析了我国货币政策现状,并对以往的货币政策研究成果作了简短的文献综述,最后指出了我国货币政策应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给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货币政策有效性广义货币供给贷款余额一、我国货币政策的现状2001―2002年由于我国经济中通货紧缩的现象仍然比较严重,中央银行主要实行较为宽松的货币政策;2003―2005年我国经济逐渐走出通货紧缩的阴影,实现的经济的快速增长,这段时间的货币政策的目标主要是有保有压;2005―2007年我国经济发展的最大特点是内外发展不均衡,导致人民币升值预期加大。

从2007年开始,为了控制日益严重的流动性过剩以及由此带了的经济过热,央行开始实行紧缩性的货币政策,主要包括上调法定准备金率和存贷款利率。

2007年我国共10次上调法定准备金率;共6次上调金融机构贷款基准利率和5次上调金融机构存款基准利率。

但到了2008年9月,为了抑制金融危机的消极影响,保持我国经济平稳发展的势头,中国人民银行决定实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2008年共调整存款准备金率9次、存款基准利率两次以及贷款基准利率四次。

其中对存款准备金率的调整为先升后降,对存贷款基准利率的调整均为下调。

进入2010年,我国的货币政策适用仍然频繁,到目前为止我国年内共上调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五次。

我国如此频繁的使用货币政策,再一次使货币政策的有效性成为理论界讨论的热点。

国内学者基于不同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对我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提出了不同的看法。

如庚庆锋,黄志刚(2009)从利率对汇率的影响入手分析我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认为我国资本的短期流动对利率变化不敏感从而货币政策的有效性较差,需要进一步完善汇率制度,实现汇率―利率联动机制;李后建,尹希果,卞小娇(2010):认为金融创新一方面消弱了货币政策利率管道的传导效应,另一方面使得货币政策信用管道的传导及其效果变得更加复杂和不确定,并通过实证证明了金融创新的存在使得我国货币政策通过信用管道传导的产出效应大于通过利率管道传导的产出效应。

浅谈影响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因素及对策

浅谈影响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因素及对策

浅谈影响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因素及对策
我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受多个因素影响,其中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外部因素:国际形势和市场环境变化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我
国的货币流动性和汇率体系,从而影响我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

例如,全球大宗商品价格、国际金融市场波动、国际主要经济体货币
政策等都可能对我国货币政策构成影响。

2. 内部因素:经济结构、金融市场的发展水平、金融机构的数
量和质量、货币传导机制等都会影响我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

例如,如果经济结构比较单一,金融机构数量少,货币传导机制不完善,
则货币政策的实际效果可能要滞后于政策预期。

3. 运作机制:货币政策工具的设计和实施机制也直接关系到货
币政策的效果。

例如,货币政策工具、政策信号、政策目标是否清
晰明确,执行人员的素质和能力等都会影响货币政策的实际效果。

针对上述因素,我国可以采取以下对策:
1. 积极回应外部环境变化:及时跟踪国际形势、经济指标变化,综合判断,做出针对性的调整。

2. 改善金融市场体系:完善金融市场的发展机制,提升金融机
构的数量和质量,加强货币政策工具的研发和运用能力,使货币政
策工具更加灵活和适应性强。

3. 加强监管和管理:通过加强对货币政策执行和实施的监管和
管理,提高执行人员的素质和能力,保证货币政策决策的科学性、
操作性和透明度,从而增强货币政策的可操作性和有效性。

4. 加强信息传递和沟通:加强政策沟通和信息公开,加强货币政策与其他政策的衔接,提高政策落实的可视性和可预期性。

这将有助于提高经济主体对货币政策的理解和认同,促进整个经济体系的良性循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如何提高我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如果说,1984年中国人民银行与中国工商银行分设标志着中国人民银行正式行使中央银行职能的话,那么2003年,中国人民银行与银监会分设则标志着我国金融监管与金融宏观调控机制调整到位,标志着我国新阶段金融宏观调控与监管体系将克服过去央行集监管与调控于一体所带来的“顾此失彼”的矛盾,为我国央行真正实行相对独立的货币政策带来可能。

根据新的《中国人民银行法》第二条,中国人民银行将“在国务院领导下,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维护金融稳定”.分析研究我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历史表明我国货币政策基本是有效的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特别是1984年中国人民银行与中国工商银行分设,中国人民银行开始行使中央银行职责后,银行的信用创造(credit creation)成为融资主渠道,银行信用与投资需求之间的关系日趋紧密。

然而,由于银行体系并不独立,各地银行在发放贷款时,不仅受制于中国人民银行,还要受地方政府的干预。

国营企业的软约束,加上信贷计划执行方面的偏差(实际执行的结果是,信贷规模往往是贷款发放的最低额而不是最高限额),曾一度导致地方政府和企业出现投资饥渴症。

为进一步强化中国人民银行的宏观金融调控作用,1993年中国政府宣布,在国务院的领导下,中国人民银行执行独立的货币政策,由以信贷规模控制为主向信贷比例管理、央行再贷款利率和公开市场操作转变,以控制货币供给、稳定币值。

1994年以后,中国人民银行开始将货币总量作为中间目标,逐步开始使用一些间接的货币政策工具。

值得一提的是,当外汇占款导致基础货币供应量不断增加时,中国人民银行开始灵活运用公开市场操作进行对冲,使货币政策工具更加富有灵活性。

那么从1984~2003年这近二十年来我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如何呢?1984年,中国人民银行先后颁布《关于人民银行专门行使中央银行职能的若干具体问题的暂行规定》和《信贷资金管理试行办法》,改革了信贷管理体制,开始运用再贷款调节银行总的流动性,建立了法定存款准备金制度,并制定了较高的存款准备率。

货币政策的初衷是控制信贷规模,但由于贷款规模管理的软约束及各地的投资热,货币供应量事实上是失控的,M0、M1、M2分别增长50%、31%和35%,客观上对当年的经济,特别是物价构成了影响。

当年零售物价上涨3%,1985年零售物价上涨9%。

针对上述形势,1985年人民银行开始紧缩银根,经济增速逐月回落。

但“一刀切”的信贷规模管理模式使一些正常的资金需求得不到满足,1986年初经济出现了“滑坡”现象,国务院要求人民银行实行区别对待的松动的货币政策。

1986年M0、M1和M2分别增长23%、28%和29%,虽然零售物价降为7%,但经济增长逐月回升。

这说明1985和1986年的货币政策是比较有效的。

尽管1988年初人民银行明确提出了“控制总量,调整结构”的金融工作方针,但在各地加快经济增长的投资扩张的压力下,紧缩政策并没有得到有效落实,反而变成为扩张的货币政策。

结果是信贷和货币供应量超常增长,引起物价轮番上涨,出现了商品抢购、银行挤提现象。

当年9月,央行再次实行严厉的紧缩政策,采取了控制信贷规模、提高利率等10多项措施。

尽管如此,全年零售物价上涨幅度仍然高达18%多,全年来看,货币政策效果不太理想。

由于持续紧缩,1989年经济增长速度下降,GDP仅增长4%。

企业经济效益下降,市场销售疲软。

央行不得不在1990和1991连续两年再次实行适度放松的货币政策,增加信贷规模,降低利率,注资清理三角债。

1990年和1991年货币供应量再次恢复快速增长,1990年M2增长28%,1991年M1和M2增长幅度分别为24%和27%。

1990年和1991年零售物价指数分别为2%、3%,工业总产值增长8%和14%,通货膨胀得到治理,国民经济走出低谷。

1992年小平同志南巡讲话发表后,各地兴起开发区热,尽管人民银行采取了宏观调控措施,加强货币供应量的控制,但各地投资迅猛,控制贷款规模的难度非常大。

当年M0、M1和M2分别增长36%、36%和31%,零售物价为5%,GDP增长了14%。

人民银行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所制定并执行的货币政策的有效性被再次弱化。

1993年央行开始实行反通货膨胀的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但为防止经济出现大的波动,下半年又不得不再次放松。

全年货币供应量仍然保持了35%以上的增长速度,零售物价指数跃升为13%,当年固定资产投资增幅度惊人,达62%。

1992至1993年货币供应量连续两年增长30%以上,为1994年的恶性通货膨胀埋下了伏笔。

1994年,货币供应量增势得到遏止,但由于前两年货币政策的滞后作用,当年零售物价指数达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最高,超过了21%。

随后的1995~1996年,央行连续两年实行反通货膨胀的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加大了治理通胀的力度。

央行先后两次上调利率、两次下调利率;向专业银行发行融资券,以抽紧专业银行的银根;调整信贷结构;开始进行公开市场操作,宏观调控能力逐步增强。

1995和1996年零售物价指数分别降为15%和6%,通货膨胀得到有效治理。

在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及前几年的紧缩性货币政策的共同作用下,我国国民经济实际上从1997年开始进入了通货紧缩阶段。

相应地,从1997年下半年起一直到2002年,人民银行实际上实行的是反通货紧缩的稳健的货币政策。

1998~2002年,人民银行采取了一系列放松银根的措施:取消贷款限额控制;灵活运用再贷款手段,增强商业银行资金供应能力,对资不抵债金融机构注入资金;多次下调存贷款利率、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贴现和再贴现率;扩大公开市场操作;开办教育储蓄和助学贷款,引导金融机构开办消费信贷业务,刺激消费需求;推行储蓄实名制;扩大银行间市场参与主体;放宽住房消费贷款条件;等等。

这些措施为国民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一个比较宽松的金融环境,效果基本是积极的。

尽管我国零售物价指数一度出现负增长,但与全球其他经济体相比,连续保持8%左右的增长速度仍然是世界奇迹。

2003年,货币供应量快速增长,广义货币M2增幅达20%,外汇占款增加1.15万亿元,同比多增加6850亿元。

在反通货紧缩的同时,2003年新任央行行长周小川注意到了潜在的通货膨胀压力,适当采取了一些紧缩银根的措施:为对冲外汇占款的大量增加,调高准备金率一个百分点;通过公开市场操作发行央行票据;于6月下发了121号文件,对房地产信贷进行了风险提示,对开发商贷款、建筑业流动资金贷款等制定了比较原则性的限制措施。

全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长9.1%。

物价指数开始出现增长势头,前8个月我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同比持续小幅正增长,但从9月份开始快速上升,月环比分别为1.2%、0.9%、1%和0.6%,同比增幅在12月已经高达3.2%。

综合来看,应该说我国货币政策是有效的。

通过对历年货币政策的回顾,不难发现,央行在制定、执行货币政策上不断走向成熟,进行宏观金融调控的能力不断提高。

但央行在松紧度的把握上、在不同货币政策工具的组合使用上,特别是运用什么工具、何时运用、运用到什么程度上,还需要进一步研究并加以改进。

此外,央行制定运用货币政策的独立性有待进一步加强。

二、进一步提高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几点建议为什么在我国国民经济改革开放初期,货币政策的制定与执行一放就乱、一收就死?为什么后来货币政策在治理通货紧缩时,有效性并不理想呢?个中原因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得多,据初步分析,主要原因可能有:(一)货币政策软约束在改革开放初期,百废待兴,各地客观上存在着投资饥渴,而人民银行是按行政区划设置的,必须接受地方政府与央行总部的双重领导。

在货币政策的执行过程中,在遇到货币政策与地方经济发展的矛盾时,货币政策经常会让步于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

以过去的贷款规模管理为例,迫于各地的压力,银行没有出现过规模用不完的现象,相反,央行在年度计划执行监督过程中,经常在年末调高规模指标。

(二)央行还比较年轻要制定适应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货币政策,中国没有现成的经验,国外也没有。

因此,成立于1984年的央行在学习他国的经验的同时,还必须自己探索,自己总结。

从央行的发展过程看,所运用的货币政策工具越来越多,宏观调控的艺术水平也在不断提高。

在此过程中,付点学费在所难免。

(三)央行的一些理念还比较传统受计划经济和几千年封建专制思想的影响,央行总体上重金融监管,轻宏观调控。

监管往往侧重于微观金融活动,而宏观调控需要更多地研究分析宏观经济金融形势,特别是各货币政策工具的有效性及有效程度,并据此调整货币政策工具的运用组合。

强调监管,常常会使央行官员将时间耗费在与商业银行协调和处理上,使宏观调控工作弱化。

到去年为止,金融监管职能已经完全从央行分离,或许会使以后的金融宏观调控变得更有成效。

(四)被调控的对象已经发生了革命性变化一是国民经济结构发生了变化。

我国国民经济过去以国有经济为主,对银行信贷的追逐通常不计成本,因此,货币政策工具只能选择规模,而不是利率或公开市场操作。

但调减规模、紧缩银根必然使一些合理的资金用途得不到满足,因而一收就死。

现在情况不同了,民营经济占比不断提高,即使银行有规模、有资金,他们也不会随便借贷,他们必须核算成本与自己未来的盈利能力。

二是资本市场对货币供给的影响日益增大。

目前,我国上市公司已经超过1000家,资本市场的融资规模相对于间接融资也许还不大,但对整个社会的信用环境的影响是巨大的。

传统的货币理论要求货币发行必须有充足的商品作准备,而现在货币发行可能还必须以难以客观定价的“股权”作为发行准备。

另外,传统商品流转的货币流通速度相对于证券市场要慢得多。

以上海证券市场为例,在登记结算公司的日均备付金存款余额仅为200多亿元,而所结算的证券交易量高达数万亿元,说明这一部分的货币周转速度高达数百次每年。

三是货币电子化趋势不可忽视。

由于电子货币的出现,全球性、跨国间的资金结算都可以在数钞钟之内完成,更不用说全国性的。

而这一部分因素对我国货币总体流通速度的影响程度如何,笔者认为,需要各国央行做比较系统的调查研究分析。

四是经济全球化。

笔者曾经做过一个简单调查,目前我国居民消费的各种商品中,进口商品或品牌的份额越来越大,说明我国经济全球化程度、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融合程度已经相当高。

因此,我国货币政策的调控对象已经不再是一个封闭的经济体。

(五)西方金融宏观调控理论与东方文化之间的矛盾客观地说,我国货币政策制定的理论基础是西方的货币金融理论,无论是货币主义、马克思主义、还是凯恩斯主义,都是以西方文化为背景的。

而我们据此调控的对象却是完全以东方文化为背景的人或企业的金融活动。

因此,这中间的矛盾是必然存在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