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扰素的作用

合集下载

干扰素注射液的作用与用途

干扰素注射液的作用与用途

干扰素注射液的作用与用途干扰素注射液是一种生物治疗药物,主要成分是人源干扰素,具有广泛的生物活性。

干扰素分为α、β和γ三种类型,各自具有不同的生物学活性和适应症。

干扰素注射液作用于细胞的受体,通过调节免疫系统、抗病毒和抗肿瘤等多种机制发挥治疗作用。

以下将详细介绍干扰素注射液的作用与用途。

1. 免疫调节作用:干扰素注射液能够增强机体免疫力,调节和增强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功能。

它可以促进巨噬细胞的活化、增殖和杀伤功能,增加自然杀伤细胞的活性,提高淋巴细胞的增殖和产生干扰素的能力。

通过这些免疫调节机制,干扰素注射液可以用于治疗多种免疫性疾病,如慢性乙型肝炎、多发性硬化症、肾上腺皮质功能不全等。

2. 抗病毒作用:干扰素注射液能够抑制病毒的感染和复制,增强机体对病毒的抵抗能力。

它可以干扰病毒的复制和转录过程,阻断病毒的感染链条。

同时,干扰素注射液还能够抑制病毒的蛋白合成和病毒颗粒的产生,从而降低病毒的数量和活性。

因此,干扰素注射液可用于治疗乙型肝炎、丙型肝炎、艾滋病、乳头状瘤病毒感染等病毒性疾病。

3. 抗肿瘤作用:干扰素注射液通过多种机制发挥抗肿瘤作用。

首先,它能够直接作用于肿瘤细胞,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和生长,诱导细胞凋亡。

其次,干扰素注射液能够抑制新生血管的形成,从而阻断肿瘤的血供。

此外,它还可以调节免疫系统,增强机体对肿瘤的免疫防御能力。

因此,干扰素注射液可用于治疗多种肿瘤,如慢性粒细胞白血病、黑色素瘤、肝细胞癌等。

4. 抗炎作用:干扰素注射液能够减轻炎症反应,缓解炎症疾病的症状。

它可以抑制炎症介质的产生和释放,减少炎症细胞的浸润和活化,降低炎症反应的强度和范围。

因此,干扰素注射液可用于治疗多种炎症性疾病,如类风湿关节炎、炎症性肠病、银屑病等。

除了上述用途,干扰素注射液还可用于治疗其他疾病,如带状疱疹、结核病、尖锐湿疣等。

此外,干扰素注射液还可用于预防和控制感染,特别是免疫功能低下患者的感染。

干扰素注射液一般由医生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和需要,以皮下注射或静脉注射的方式给予。

干扰素有什么作用

干扰素有什么作用

干扰素有什么作用干扰素是一种天然的免疫调节剂,它在抵抗病毒感染、抑制肿瘤增长、调节免疫反应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

干扰素的研究和应用已经有数十年的历史,它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医学和生物医学研究领域。

首先,干扰素在抗病毒感染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病毒感染是一种常见的疾病,而干扰素可以增强机体的抵抗力,促进病毒感染部位的抗病毒作用。

干扰素在感染初期就能够诱导产生大量抗病毒蛋白质,这些抗病毒蛋白质能够直接抑制病毒复制和感染。

此外,干扰素还能够增强机体免疫系统对病毒的杀伤效应,提高细胞对病毒的抵抗能力,从而有效地抑制病毒感染的扩散和复制。

其次,干扰素在抑制肿瘤增长方面也具有重要的作用。

肿瘤是一种常见的疾病,干扰素可以通过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和促进肿瘤细胞的凋亡,从而起到抑制肿瘤生长和扩散的作用。

另外,干扰素还能够增强机体对肿瘤细胞的杀伤作用,并促进自身免疫系统对肿瘤细胞的识别和清除。

这些作用使得干扰素成为了一种重要的抗肿瘤药物,在多种肿瘤的治疗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此外,干扰素还能够调节机体的免疫反应。

免疫系统是维持机体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干扰素可以通过增强机体免疫系统的活性,调节免疫反应的平衡,在免疫病理反应和自身免疫疾病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干扰素可以促进吞噬细胞的活性,提高抗体的产生能力,并增强其他免疫细胞对外界病原体的识别和清除能力。

此外,干扰素还能够调节免疫系统中的炎症反应,帮助机体恢复和调节免疫平衡。

总之,干扰素在抵抗病毒感染、抑制肿瘤增长和调节免疫反应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

它的研究和应用为人类战胜病毒感染和肿瘤等疾病提供了新的途径和方法。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我们对干扰素的认识和利用也将不断深入,为人类的健康提供更多的帮助和可能。

干扰素片的作用及功能主治

干扰素片的作用及功能主治

干扰素片的作用及功能主治1. 干扰素片的介绍干扰素是一种具有抗病毒、抗肿瘤和免疫调节等多种生物学活性的蛋白质。

干扰素片则是一种口服的制剂形式,方便患者在家中自行服用。

干扰素片可以提高机体免疫力,增强抗病能力,对于一些病毒感染和肿瘤治疗有重要作用。

2. 干扰素片的作用干扰素片具有以下几个主要的作用:2.1 抗病毒作用干扰素片能够激活机体的天然免疫反应,增强机体对病毒的抵抗力。

它能够抑制病毒的复制和传播,减少病毒对机体细胞的侵害。

因此,干扰素片常被用于治疗各种病毒感染,如乙型肝炎、丙型肝炎、人乳头状瘤病毒感染等。

2.2 抗肿瘤作用干扰素片可通过多种途径发挥抗肿瘤作用。

它能够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和转移,促使肿瘤细胞进入凋亡。

此外,干扰素片还可以调节免疫系统,增强机体对肿瘤细胞的杀伤能力。

因此,干扰素片常被用于治疗多种恶性肿瘤,如白血病、黑色素瘤和乳腺癌等。

2.3 免疫调节作用干扰素片能够调节机体免疫系统的功能,使机体的免疫反应更加有效。

它可以增加抗体的产生,增强巨噬细胞的活性,促进淋巴细胞的增殖和活化。

因此,干扰素片常被用于治疗免疫系统相关的疾病,如多发性硬化症和类风湿性关节炎等。

3. 干扰素片的功能主治根据干扰素片的作用,它可以用于以下几种疾病的治疗:•乙型肝炎:干扰素片可以抑制乙型肝炎病毒的复制,减轻肝脏炎症,降低肝功能损害。

•丙型肝炎:干扰素片和抗病毒药物联合使用,可以提高治愈率,改善肝功能。

•人乳头状瘤病毒感染:干扰素片能够激活机体免疫反应,清除人乳头状瘤病毒,预防宫颈癌的发生。

•白血病:干扰素片可以抑制白血病细胞的增殖,刺激肿瘤细胞凋亡,提高白血病的治疗效果。

•黑色素瘤:干扰素片可以抑制黑色素瘤细胞的转移,减少复发和转移的风险。

•乳腺癌:干扰素片和其他化疗药物合用,可以提高乳腺癌患者的生存率,减少复发和转移。

4. 结论干扰素片是一种方便患者自行服用的制剂形式,具有抗病毒、抗肿瘤和免疫调节等多种生物学活性。

干扰素的作用和功能主治

干扰素的作用和功能主治

干扰素的作用和功能主治1. 什么是干扰素?干扰素(Interferon)是一类特殊的蛋白质,在机体抵抗病毒及其他病原体感染过程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干扰素的发现和研究对于深入了解免疫系统的功能及其使用在临床上具有重要意义。

干扰素主要由机体的细胞在感染病毒或其他刺激物后产生,可通过细胞间的相互作用起到抗病毒、抗癌和免疫调节的作用。

2. 干扰素的作用干扰素具有多种重要的作用,主要包括:•抗病毒作用:干扰素能够提高机体细胞对病毒入侵的抵抗力,从而阻止病毒在体内的增殖和传播。

它能够抑制病毒基因的表达,防止病毒复制,并增加细胞对病毒的识别能力,启动免疫应答。

•免疫调节作用:干扰素对机体免疫系统起到调节作用。

它能够促进淋巴细胞的增殖和活化,增强巨噬细胞的吞噬能力,增加自然杀伤细胞的活性,调节免疫细胞间的相互作用,提高机体的免疫防御能力。

•抗肿瘤作用:干扰素能够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和扩散,阻止肿瘤血供的形成,促进肿瘤细胞凋亡。

它还能够增强机体对肿瘤的免疫识别能力,提高免疫杀伤活性,对某些肿瘤具有直接杀伤作用。

3. 干扰素的功能主治干扰素在临床上应用广泛,其功能和主治包括:•抗病毒治疗:干扰素可以用于治疗多种病毒感染,包括乙型肝炎病毒感染、丙型肝炎病毒感染、人乳头瘤病毒感染等。

它通过抑制病毒复制和增强免疫功能来减轻病毒感染的症状,并降低病毒复制的风险。

•抗肿瘤治疗:干扰素可以用于治疗多种恶性肿瘤,包括黑色素瘤、慢性髓性白血病、乳腺癌等。

它通过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和扩散,促进肿瘤细胞凋亡,并增强免疫杀伤活性,改善患者的预后。

•免疫调节治疗:干扰素可以用于治疗多种免疫调节性疾病,包括多发性硬化症、类风湿性关节炎、银屑病等。

它通过调节免疫细胞间的相互作用,减轻炎症反应,改善患者的症状和生活质量。

4. 干扰素的副作用和注意事项干扰素治疗在一些患者中可能会出现一些副作用,包括:疲劳、食欲不振、发热、肌肉关节疼痛、抑郁等。

在使用干扰素治疗时,需要密切监测患者的生物学指标,并根据患者的反应调整剂量和治疗方案。

干扰素名词解释微生物学

干扰素名词解释微生物学

干扰素名词解释微生物学干扰素是一类由动物细胞产生的蛋白质,其在免疫系统中起着重要的调控作用。

干扰素通过抑制病毒复制、调节免疫细胞活性以及促进抗病毒免疫反应等方式来抵抗病原体的侵袭。

在微生物学中,干扰素是一种重要的抗病毒防御机制。

当病毒感染宿主细胞时,宿主细胞会产生干扰素来激活附近的细胞。

这些激活的细胞会合成并释放更多的干扰素,形成一种“干扰素波”,以限制病毒的传播。

干扰素通过与宿主细胞的受体结合,进而激活一系列信号转导途径,最终导致上述抗病毒效应的发生。

干扰素的主要作用是抑制病毒复制。

病毒侵入宿主细胞后,会利用宿主细胞的代谢机制进行复制和扩散。

干扰素可以通过多种机制抑制病毒复制的不同阶段。

例如,干扰素可以抑制病毒基因组的复制和转录,阻碍病毒蛋白质的合成以及防止病毒颗粒的组装和释放。

此外,干扰素还可以调节免疫细胞的活性。

干扰素的作用可以激活天然杀伤细胞、巨噬细胞和T淋巴细胞等免疫细胞,增强它们对病原体的识别和杀伤能力。

这些免疫细胞在受到干扰素的刺激后会产生更多的炎症细胞因子和抗病毒蛋白质,加强免疫反应,从而帮助宿主清除感染。

此外,干扰素还可以促进抗病毒免疫反应。

干扰素可以增强抗原呈递细胞的抗原提呈功能,从而增加CD8+ T细胞对感染细胞的杀伤作用。

同时,干扰素还可以调节细胞因子的产生和细胞介导免疫反应的平衡,确保免疫反应的适度和平衡性,避免过度炎症反应。

总之,干扰素在微生物学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是宿主抗病毒免疫反应的关键调控分子。

通过抑制病毒复制、调节免疫细胞活性以及促进抗病毒免疫反应等方式,干扰素保护宿主免受病原体的侵袭。

研究干扰素的作用机制,有助于深入理解宿主-病原体相互作用的本质,为开发新的抗病毒治疗方法提供理论依据。

干扰素的功能

干扰素的功能

干扰素的功能
干扰素是一种由机体产生的免疫调节蛋白,具有广泛的生物学功能。

干扰素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参与机体的防御反应和抵抗病毒感染、肿瘤生长等过程。

以下是干扰素的一些主要功能:
1. 抗病毒作用:干扰素是机体最重要的抗病毒物质之一,它可以抑制病毒复制和增殖,提高机体的抵抗力。

干扰素通过激活多个抗病毒基因的表达,增强细胞免疫功能,抑制病毒感染的扩散。

2. 免疫调节作用:干扰素可以调节免疫系统的平衡,增强机体的免疫功能。

它可以增强巨噬细胞的吞噬能力,促进细胞因子的产生,增强细胞毒性和抗体产生,提高机体对病原体的抵抗能力。

3. 抗肿瘤作用:干扰素具有一定的抗肿瘤活性,可以直接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和增殖,同时还可以激活机体的免疫系统,增强对肿瘤的清除能力。

干扰素在肿瘤治疗中被广泛应用,可以用于肿瘤的免疫治疗和辅助化疗。

4. 抗炎作用:干扰素可以抑制炎症反应的发生和发展,减轻炎症的严重程度。

它可以抑制多种炎症介质的产生,调节炎症细胞的活性,改善炎症病变,减轻组织的炎症反应。

5. 促进细胞增殖和分化:干扰素可以促进某些细胞的增殖和分化,对细胞生长和组织修复具有一定的影响。

它可以促进造血干细胞的增殖和分化,增加血小板、白细胞和红细胞的产生,
促进伤口愈合和组织修复。

总之,干扰素具有广泛的生物学功能,包括抗病毒、免疫调节、抗肿瘤、抗炎和促进细胞增殖和分化等作用。

这些功能使得干扰素在临床上被广泛应用于疾病的治疗和免疫调节。

干扰素的功能和分类

干扰素的功能和分类

⼲扰素的功能和分类⼲扰素的药理作⽤主要包含以下⼏个⽅⾯:1、抗病毒作⽤:⼲扰素是⼀种⼴谱的抗病毒制剂,对RNA病毒和DNA病毒都有抑制作⽤。

它并不直接杀伤或抑制病毒,⽽是通过作⽤于细胞表⾯受体,使细胞产⽣抗病毒蛋⽩从⽽阻断病毒的繁殖。

同时⼲扰素还可以直接激活免疫细胞,同时也可间接抑制病毒的复制过程,在机体早期病毒感染期间,就可以抑制病毒的⽣长和繁殖2、抗肿瘤作⽤:⼲扰素可以抑制细胞分裂,对迅速分裂细胞的抑制作⽤更明显,它的抗肿瘤作⽤机制包括抑制肿瘤细胞增殖,促进肿瘤细胞凋亡,抑制肿瘤⾎管⽣成等3、免疫调节作⽤:⼲扰素对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都有作⽤,它能够增强⾃然杀伤细胞和杀伤细胞的活性,从⽽起到调节免疫的作⽤,同时还可以增强巨噬细胞的细胞毒活性,调节免疫的⾃⾝稳定功能等。

4、其他作⽤:⼲扰素还具有抗菌,抗寄⽣⾍,抗纤维化等作⽤⼲扰素的“家谱”根据不同⼲扰素所传递信号的受体不同,通常将⼲扰素分为3个主要类型:Ⅰ型⼲扰素、Ⅱ型⼲扰素和Ⅲ型⼲扰素,他们的“神通”不尽相同:1、Ⅰ型⼲扰素:这类⼲扰素是⽬前临床上抗病毒治疗的主⼒,也是最常⽤的⼀类抗⽣素。

根据不同的理化性质和⽣物学特性,Ⅰ型⼲扰素⼜可以分为α和β两类,这两类⼲扰素分别来源于⽩细胞和成纤维细胞,具有抗病毒,抗细胞分裂的作⽤。

同时根据个别氨基酸的不同,IFNα⼜分为IFNα-2a、IFNα-2b及IFNα-2c等⼏种亚型,它们的抗病毒效果基本相同。

IFNβ也可分为IFNβ-1a、IFNβ-1b两个亚型。

I型⼲扰素被⼴泛应⽤于肝炎,多发性硬化病及多种恶性肿瘤的治疗2、Ⅱ型⼲扰素:也叫IFNγ,它来源于T细胞,通过作⽤于T细胞和巨噬细胞⽽发挥显著的细胞免疫调节作⽤,但它的治疗潜能可能有限,⽬前临床研究仅限于慢性⾁芽肿性疾病,⾻硬化病等的治疗。

研究结果显⽰,Ⅱ类⼲扰素的抑制肿瘤效应强于Ⅰ型⼲扰素,IFNγ作为机体内主要的巨噬细胞刺激因⼦,它能够多⽅⾯调节机体的免疫反应,能够提⾼免疫细胞活性,抑制肿瘤细胞分裂。

人干扰素a2b凝胶作用与功效

人干扰素a2b凝胶作用与功效

人干扰素a2b凝胶作用与功效
人干扰素A2b凝胶是一种常用的外用药物,具有抗病毒和抗
炎作用。

它含有重组的人干扰素A2b,通过外用的方式施用于皮肤表面。

人干扰素A2b凝胶主要通过激活人体免疫系统来发挥作用。

它能够增强宿主防御机制,促进炎症反应,抑制病毒的复制和传播。

同时,人干扰素A2b还能够增加天然杀伤细胞的活性,从而加强免疫应答。

人干扰素A2b凝胶可以用于治疗多种皮肤疾病,如疱疹性皮炎、单纯疱疹、疣状草莓痣等。

它通过抑制病毒复制,减轻病情,加速伤口愈合。

此外,人干扰素A2b凝胶还可以用于治
疗局部炎症和过敏性皮肤病,如湿疹、皮炎等。

它能够减轻炎症反应,缓解症状,改善皮肤状况。

除了上述疾病外,人干扰素A2b凝胶还可以用于治疗宫颈上
皮内瘤变等妇科疾病。

它可以改善宫颈上皮细胞的免疫功能,促进异常细胞的凋亡,减少病变的发展。

总的来说,人干扰素A2b凝胶作为一种外用药物,具有抗病
毒和抗炎作用,适用于治疗多种皮肤疾病和妇科疾病。

使用时应按照医生的建议正确使用,并注意可能出现的副作用和禁忌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干扰素的作用
近两年,由于畜禽免疫抑制性疾病的危害日趋严重,免疫增强剂在畜牧生产中被广泛应用。

动物受到疫病威胁或处于应激状态,特别是畜禽处于免疫抑制时使用免疫增强剂是有效的。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及现代畜牧业的需要,免疫增强剂的预防、保健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特性确定、高效、稳定、无毒的理想免疫增强剂将是未来防治畜禽疾病的主要物质,猪用免疫增强剂主要包括干扰素、猪用转移因子、免疫球蛋白、低聚糖、黄芪多糖等,本文主要介绍干扰素的用法、功效和注意事项等。

1 免疫增强剂的概念与分类
免疫增强剂是指单独使用或者与抗原联用均能增强机体免疫应答的物质,具体讲就是能够通过增强巨噬细胞强活性和非特异性物质的免疫原性的稳定物质。

免疫增强剂分为两大类,即主动性免疫增强剂和被动性免疫增强剂。

主动性免疫增强剂又分为特异性和非特异性免疫增强剂。

常用的特异性免疫增强剂有灭活的细菌、病毒,或由其提取的抗原成分,如大家很熟悉的猪瘟、猪伪狂犬、猪乙型脑炎等各种疫苗,机体受这些免疫刺激剂的作用后,会产生一系列的免疫反应和相应的抗体,可防止相应的疾病的发生。

这类免疫增强剂特异性强、疗效肯定且作用持久,已广泛应用于临床。

非特异性免疫增强剂作用于机体,可促进机体的非特异性免疫反应,如使白细胞、巨噬细胞的噬菌功能增强。

我们平常所说的黄芪多糖、左旋咪唑等属于非特异性免疫增强剂,当与疫苗一起使用时也具有特异性免疫增强剂的作用。

2 干扰素(Interferon, IFN)
1957年,英国病毒生物学家Alick Isaacs和瑞士研究人员Jean Lindenmann,在利用鸡胚绒毛尿囊膜研究流感干扰现象时了解到,病毒感染的细胞能产生一种因子,后者作用于其他细胞,干扰病毒的复制,故将其命名为干扰素。

1966-1971年,Friedman发现了干扰素的抗病毒机制,引起了人们对干扰素抗病毒作用的关注,而后,干扰素的免疫调控及抗病毒作用、抗增殖作用以及抗肿瘤作用逐渐被人们认识。

1976年,Greenberg等首先报道用人白细胞干扰素治疗4例慢性活动性乙肝,治疗后有2例HBeAg消失。

但是由于人白细胞干扰素原材料来源有限,价格昂贵,因此未能大量应用于临床。

1980-1982年,科学家用基因工程方法在大肠杆菌及酵母菌细胞内获得了干扰素,从每升细胞培养物中可以得到20~40ml干扰素。

从1987年开始,用基因工程方法生产的干扰素进入了工业化生产,并大量投放市场。

干扰素是多种诱导剂(病毒、细菌和大分子等)诱导细胞产生的具有抗病毒、抗肿瘤和免疫调节功能的一类蛋白质。

而且认为是在特定的诱导物(包括病毒与非病毒物质)作用下,由细胞基因组编码产生的一种或多种蛋白质,即为干扰素。

这种蛋白质并非直接作用于病毒,其活性又受到另一组细胞基因的调控,即在干扰素作用于细胞时,又诱生另一类基因产物,这类基因产物引起细胞具有广泛的抗病毒活性,抑制细胞分裂和肿瘤细胞增殖以及调控免疫系统功能的活性。

干扰素是机体受病毒或其他干扰素诱生剂刺激巨噬细胞、淋巴细胞及体细胞产生的具有高活性的多功能糖蛋白,在正常机体的脾脏、肝脏、肾脏、外周血淋巴细胞和骨髓中都可以检出。

2.1干扰素的主要功能
2.1.1抗病毒功能
干扰素作用于动物机体细胞内的干扰素受体,经信号传导等一系列的生物化学过程,启动基因合成抗病毒蛋白,抑制病毒多肽链的合成,阻断了病毒的繁殖,使病毒不能在动物机体内生长与繁殖,从而起到抗病毒的作用。

2.1.2免疫调节作用
干扰素能增强免疫器官巨噬细胞的吞噬作用和消毁能力,从而达到调节免疫自稳功能,降低应激反应等目的。

猪用干扰素在猪病防治上主要用于猪流行性腹泻、传染性胃肠炎、轮状病毒感染、猪瘟、蓝耳病、圆环病毒II型感染、伪狂犬病、猪流感、水疱病、细小病毒病等的防治,特别是和猪用转移因子协同使用时,对猪的一些免疫抑制性疾病的防治有更好的效果。

2.1.3干扰素应用实例
大量体内和体外试验表明,猪干扰素对生产具重大威胁的传染病病毒均具有防御和抑制作用。

一系列体外试验表明:用IFN-γ处理感染PRRSV(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的猪巨噬细胞,可抑制PRRSV增殖(Bautista & Molitor,1999);用重组interferon-γ处理Marc-145细胞后,可抑制PRRSV野毒株和细胞适应性毒株增殖(Rowland ,2001);猪IFN-α/β能有效抑制口蹄疫病毒的活力;猪重组IFN-γ可抑制感染传染性胃肠炎冠状病毒的猪上皮细胞和肺巨噬细胞中病毒复制(Charley B, et al,1988);猪INF-γ可抑制感染猪瘟病毒的单核细胞和肺巨噬细胞的病毒复制(Esparza et al,1988)。

动物体内试验表明,同时注射猪瘟疫苗和干扰素,可增强对猪瘟病毒的防御能力;感染TGEV的仔猪,可在肠道上皮组织中迅速产生抗TGEV的IFN-α(Riffault et al.,2001)。

本文来自猪场动力网
2.2使用干扰素注意事项
使用干扰素的注意事项主要包括:(1)由于干扰素能抑制病毒的复制与繁殖,因此使用干扰素96h之内不要给动物接种弱毒活疫苗,以免影响弱毒疫苗的免疫效果。

灭活疫苗(油剂苗)可与干扰素同时使用,但不要混合注射。

(2)用灭菌的注射用水或生理盐水稀释干扰素,不要使用酸碱性溶液和葡萄糖盐水作稀释剂,否则失效。

(3)妊娠母猪、哺乳母猪及仔猪使用安全,无毒副作用。

(4)启用后在规定的时间内一次用完。

3 小结
干扰素类抗生素具有抗菌谱广的优点,但是作用效果比较缓慢,同时,不论是纯化的天然干扰素,还是以DNA重组技术产生的干扰素,均有许多毒性,临床使用时常可造成白细胞减少、贫血、头痛、发热、肝功能异常、中枢神经系统中毒等,使用时要慎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