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美术《变形的魅力》优质教案.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变形的魅力教案

变形的魅力教案

同学们,大家好。

欢迎来到美术课堂。

大家看,照片中的地方你知道是哪里吗?有同学说这个问题太简单了,是游乐园。

是的,你答对了,是游乐园。

那老师想问同学们,你们平时喜欢去游乐园吗?老师看很多同学,脸上都不自觉的漏出了笑容,想必大家和我一样,都喜欢去游乐园玩。

那你们还记得,在游乐园里的欢乐时光吗?有同学说,我当然记得。

因为我当时用手机拍了照片。

(播放游乐园视频)是的,在现代社会,不论我们去了哪里,都会用手机或相机拍下快乐,留下记忆。

记得有一次,老师和朋友一起去游乐园玩,无意中竟发现了两面魔镜:一个小朋友往镜前一站,镜子里的他突然就变化了,于是,我第一时间就把这神奇的一幕拍了下来。

让我们一起来看看魔镜的厉害之处。

当他照第一面镜子的时候,变得又高又瘦,像被拉长了,而当他照另一面镜子的时候,却变得又矮又胖,像被压扁了,你们知道为什么会这样吗?对了,同学们真聪明,就是镜子的缘故,那你见过这样的镜子吗?知道它的名字吗?同学们又答对了,就是哈哈镜。

今天,咱们就一起走进哈哈镜的世界,去感受变形的魅力。

(出示课题)首先,我们要知道到底什么是哈哈镜?哈哈镜是一种游乐场及商场常见的玩乐设施,表面是凸凹不平的镜面,因而所成的像有的被放大,有的被缩小,从而反映人像及物件的扭曲面貌,令人发笑,故名哈哈镜。

我们知道了什么是哈哈镜,那哈哈镜有什么特点?又散发出怎样的魔力呢?让我们一起来探索吧。

现在,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幅漫画,这个镜中的小女孩发生了什么变化?对了,她的身体变胖了,头和脚变小了。

她镜中的样子就像我们以前用过的木桶,所以这种变形现象就称为:桶形变化。

这种变化的特点是:中间向外扩张,两头变小。

这幅漫画不仅采用了桶形变化的变形方法,在人物独有特点的表现上还采用了夸张的手法,使身子更胖,头和脚变得更小。

(引导学生利用夸张手法表现人物的特征。

)大家再来看第二幅漫画,这一次镜中的她,又发生了什么变化?对了,她的形象整体扭曲,像水中的波纹,变得弯弯曲曲,这种变形现象就称为:波形变化。

四年级美术变形的魅力 (2)优质课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获奖

四年级美术变形的魅力 (2)优质课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获奖

变形的魅力教学设计
(一)图片导入(观察发现,导入新课)
出示苏州千灯镇水中倒影图片、玻璃幕墙里建筑物的变形图、汽车后视镜里人的形象发生了变化、透过盛水的杯子,发现杯子后边的手变大了、透过鱼缸看见鱼好像变大了。

……
板书课题:变化的魅力
(二)讲授新课(感受变形带来的趣味,探究变形的特点与规律。


第一环节:变形的基本方法
通过对小女孩照片进行变形,引起学生对知识点的兴趣,从中引导学生分析其中的规律,发现变形的基本表现方法(桶形变化、波形变化、枕形变化、拉伸变化),并针对本知识点设置随堂小训练从而让学生学以致用;
第二环节:表现效果
再根本第一环节小训练中的内容,引申至下一个知识点(不同的表现方法有不同的表现效果),接着设置了第二个小训练(连线题)
第三环节:抓住特点
抓住特点——夸张表现效果——选择表现方法
第四环节:教师示范
通过成品引导学生思考如何绘制哈哈镜变形画,并示范。

作业:提出作业要求,完成作业
用彩色卡纸剪出哈哈镜的形状,画出哈哈镜中的自己
展示作业,多元评价
选择几位学生的作品,让孩子说一下自己抓住哪些特点来绘画
小结,拓展延伸。

湘教版四年级美术下册《2变形的魅力》教学设计

湘教版四年级美术下册《2变形的魅力》教学设计

湘教版四年级美术下册《2变形的魅力》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2变形的魅力》是湘教版四年级美术下册的一课。

本课主要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变形的基本方法和技巧,通过变形表现物体的特点和美感。

教材内容包括变形的方法、变形的应用和变形作品的欣赏等。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绘画基础,对美术有一定的兴趣。

但他们对于变形的理解和应用还比较陌生,需要通过教师的引导和示范来掌握变形的方法和技巧。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变形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2.培养学生运用变形表现物体的特点和美感。

3.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和创造力。

四. 教学重难点1.变形的基本方法和技巧的掌握。

2.变形作品的欣赏和评价。

五. 教学方法1.示范法:教师通过示范来讲解和展示变形的方法和技巧。

2.实践法:学生通过实践来掌握变形的方法和技巧。

3.欣赏法:学生通过欣赏来提高审美能力和创造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和课件。

2.绘画工具和材料。

3.变形的作品示例。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一些变形的作品,引起学生的兴趣,然后提问:“你们知道这些作品是如何变形的吗?”让学生思考和回答,从而引出本课的主题。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课件来讲解和展示变形的方法和技巧,包括缩放、旋转、扭曲等。

同时,教师进行示范,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变形的步骤和要点。

3.操练(10分钟)学生根据教师示范的方法和技巧,进行实际的绘画操作。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问题,帮助学生掌握变形的方法和技巧。

4.巩固(5分钟)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进行互相评价和交流。

教师对学生的作品进行点评,指出优点和需要改进的地方,巩固学生对变形方法和技巧的掌握。

5.拓展(5分钟)教师展示一些高级的变形作品,让学生欣赏和分析,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造力。

6.小结(5分钟)教师对本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变形的方法和技巧,提醒学生多加练习和应用。

7.家庭作业(5分钟)布置一道变形作业,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的变形方法和技巧进行创作,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四年级美术变形的魅力优质课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获奖

四年级美术变形的魅力优质课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获奖

四年级美术变形的魅力优质课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获奖教学目标:1、研究人物变形画的表现方法,了解生活中的事物变形现象,认识美术创作中的变形及变化表现手法。

2、提高观察与发现的能力,培养想象与个性化创造的能力,养成关注生活、勤动脑筋、巧创造的研究惯与生活态度,抒发热爱生活的情感。

教学重点:寻找变形的规律与特点,创造独特的新形象。

教学难点:通过对事物整体外形变化的关注,掌握变形的表现方法。

教具准备:课件、画好喜羊羊的气球学具准备:彩色卡纸、2B铅笔、剪刀教学过程:一)课前延伸:沟通交流老师带来了一位好朋友——喜羊羊,让学生观察气球的变化,引出变形的话题。

二)方法探究1、猜图激趣,观察发现,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变形现象,探究变形的特点与规律。

2、自主研究,观察现象。

让学生自己找生活中常见的变形现象,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和发现问题的能力。

3、方法探究,探究四种变形的特点与规律。

通过展示桶状变形图,引导学生探究四种变形的特点与规律,为接下来的创作提供基础。

三)创作实践让学生根据所学的变形表现方法和规律,创造出自己的变形作品,展示个性化的创造能力。

四)课堂总结通过本节课的研究,学生了解了变形的魅力和表现方法,培养了观察与发现的能力,提高了想象与创造的能力。

同时,也让学生养成了关注生活、勤动脑筋、巧创造的研究惯与生活态度,抒发热爱生活的情感。

老师:请你们仔细观察镜子前的小女孩和镜子中的小女孩,有什么不同?学生:变胖了。

老师:哪个部位变胖了?学生:躯干部位。

老师:那头和腿变胖了吗?学生:没有。

老师:这就是哈哈镜中的变形效果,因为中间部位拉长了,像个木桶一样,所以我们称之为桶状变化。

老师板书:左右拉伸-----桶状变化接着,老师展示了桶状变化的示范作品,让学生欣赏。

然后,老师用同样的方法总结出有波纹变化、拉伸变化、枕形变化。

老师板书:左右扭曲-----波形变化向外拉伸------拉伸变化向内压缩------枕形变化老师:刚才我们了解了哈哈境下的四种变形效果,接下来我们看看画家笔下的变形现象和哈哈镜中的形象有哪些相同之处。

变形的魅力美术教案

变形的魅力美术教案

变形的魅力美术教案魅力美术教案一、教学背景分析学生是美的天使,是创造美的小丑。

美术教育是培养学生审美情趣、表达能力和创新思维的重要途径。

本教案设计虽不局限于相应学年、学段,但魔力美术在其美术教育中常常请教的问题,可以魅力自身课程的课程特点和设计规划,自行搜索相应的期望趋势,让我们走进并探索魅力美术教学,寻求产生魅力的落脚点。

二、教育目标与要求1.智力目标: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培养学生的美术才能和审美能力。

2.德育目标: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社会责任感,培养学生对美的热爱和珍惜之情。

3.体育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美育目标: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培养学生在审美活动中的积极情感和审美经验。

三、教学重难点1.重点: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和审美能力,培养学生对美术创作的兴趣。

2.难点:如何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四、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法、研究性学习法、合作学习法、课堂讲授法、现场教学法。

五、课程内容与安排本教案为魅力美术教学的实践课程,主要涵盖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美术创作:引导学生进行绘画、雕塑、手工艺等创作活动,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艺术表达能力。

2.艺术欣赏:让学生观察、分析和欣赏不同类型的艺术作品,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3.艺术理论:介绍艺术的基本概念、理论和发展历程,拓宽学生的艺术知识面。

4.美术史:介绍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艺术发展史,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和文化素养。

5.艺术教育:让学生参与美术竞赛、展览和社区艺术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社会责任感。

六、教学步骤与过程1.导入新知识:通过展示一幅美术作品或艺术品,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和表达自己的感受。

2.授课内容: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和需求,选择合适的教材和教学资源,讲解相关知识和技能。

3.示范教学:通过教师的示范和引导,让学生进行实际的美术创作活动,培养学生的艺术表达能力。

4.小组合作:组织学生分组进行美术创作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合作能力。

小学美术《变形的魅力2》优质教案.教学设计

小学美术《变形的魅力2》优质教案.教学设计

小学美术《变形的魅力2》优质教案.教学设计《变形的魅力》教学设计【课题】:变形的魅力【课时】:1 课时【课型】:造型·表现【教学目标】:知识与技巧:能够了解生活中事物的变形现象,运用变形的规律和方法,大胆的创造出新奇的新形象。

过程与方法:参与探究、讨论、示范、欣赏等学习活动,创造出新奇的新形象。

情感与态度:能够留心观察生活细节,感受变形的魅力,关注新奇的视觉现象。

【教学重点】:变形的规律和方法。

【教学难点】:抓住特点,夸张细节,体现个性与趣味。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彩色卡纸、勾线笔、不锈钢材料等。

【教学过程】:一、游戏引入课题1.游戏:不一样的我2.交流:探究生活中各种变形现象带来的乐趣——变形的魅力(板书课题)二.对比探究1.观察:猜一猜屏幕上的四位同学都是谁,这些大家熟悉的同学都发生了什么变化?(播放班上同学身体变形后的图片)(第一个同学头脚小身子胖,第二个同学头脚大腰细,第三个同学脖子和腿都变长了,第四个同学身体变成了波浪形。

)2.师小结:桶形变化、枕形变化、拉伸变化、波形变化。

3.感受:四种不同变形的变形分别带有怎么的视觉感受。

(高大肥胖、瘦小机灵、纤细高瘦、缥缈神秘。

)设计意图:将同学们不熟悉的用电脑软件处理的人物照片替换成本班学生的照片,激发学生自主探究、体验、学习的兴趣。

三、品鉴演示、突破难点1.许多艺术家从生活中受到启发,也将这些变形的手法运用到自己的创作之中,很多作品已成了经典。

比如:蒙克的作品《呐喊》、变形雕塑、喜剧漫画等。

2..老师做范画3.总结步骤4.作品欣赏:出示不同学生作品,这些作品中你觉得那些比较有趣,为什么?设计意图:强调构图、线条、细节。

四、实践体验、创作表现选用一种变形手法,大胆尝试画一画变形后的自己。

要求:构图饱满,线条肯定流畅。

五、展示评价、归纳拓展。

变形的魅力美术教案

变形的魅力美术教案

变形的魅力美术教案教学目标•了解变形艺术的定义、历史背景和发展。

•学习变形艺术的基本技巧和表现手法。

•培养学生对于艺术作品的观察能力和批判思维。

•提高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教学内容第一课时:变形艺术概述1.引入(5分钟)–利用幻灯片或视频展示一些典型的变形艺术作品,引起学生的兴趣。

–学生自由讨论对这些作品的看法和感受。

2.讲解变形艺术概念(10分钟)–解释变形艺术是一种通过改变或扭曲事物原有形态来表达意义和情感的艺术形式。

–介绍变形艺术在现代艺术中的重要性和影响。

3.变形艺术发展历史(15分钟)–通过幻灯片或视频,向学生介绍变形艺术的起源、发展和代表性人物。

–引导学生思考变形艺术与当时社会背景、文化氛围的关系。

4.练习活动:变形艺术作品分析(20分钟)–将几幅经典的变形艺术作品分发给学生,要求他们仔细观察并回答问题:•这幅作品采用了哪些变形手法?•作者通过这些变形手法表达了什么意思?•你对这幅作品有什么看法?第二课时:变形技巧和表现手法1.复习上节课内容(5分钟)–学生自由讨论上节课所学内容,并回顾重点。

2.变形技巧介绍(15分钟)–讲解常见的变形技巧,如拉伸、扭曲、重组等。

–通过示范和实践演练,让学生掌握基本的变形技巧。

3.表现手法探究(15分钟)–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利用不同的表现手法来增强作品的变形效果。

–分组讨论并展示各自设计的艺术作品,评价彼此的创意和表现。

4.创作活动:设计个人艺术作品(30分钟)–要求学生根据所学的变形技巧和表现手法,设计一幅个人的变形艺术作品。

–提供必要的艺术材料和工具,鼓励学生发挥创造力和想象力。

第三课时:观察与评价1.复习上节课内容(5分钟)–学生自由讨论上节课所学内容,并回顾重点。

2.观察与分析(15分钟)–展示学生的个人作品,让他们相互观察和分析对方的作品。

–引导学生从形式、色彩、线条等方面进行详细观察和分析,并提出建议改进的地方。

3.批判思维培养(20分钟)–分发一些著名变形艺术家的作品给学生,要求他们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评价。

小学美术《变形的魅力1》优质教案.教学设计

小学美术《变形的魅力1》优质教案.教学设计

《变形的魅力》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了解生活中的事物变形现象,认识美术中变形创新手法的多样性,体验、学习变形人物画。

2、培养学生善于观察与发现的习惯,提升观察与创新思维的品质,发展其想象与个性化创造的能力。

3、使学生养成关注生活、勤动脑、巧创造的学习习惯与生活态度,抒发乐于创新、奇思妙想的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掌握哈哈镜变形的方法,进行人物变形绘画。

2、教学难点:进行变形绘画时,体验个性和趣味性。

三、教具准备课件、彩色卡纸、画好变形后的作品等。

四、学具准备彩色卡纸、彩色笔、铅笔等五、教学过程(一)猜图激趣,观察发现,导入新课(1)课件出示一张照片(安徽宏村建筑物水中倒影图片)师:孩子们,一起来看这张照片,回忆一下,这是在哪里出现过的景象呢?生:是房子在水中的倒影。

师:当房子倒映在水中之后,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课件出示房子与倒影的完整照片)生:房子变形了。

师:那你知道为什么房子的倒影会变形吗?生:知道,水面的波纹导致了房子倒影的变形。

师总结:水面的凹凸不平使房子的倒影发生了变形。

(2)教师继续提出问题:在生活中还有很哪些类似于这样的变形现象呢?现在快速的转动一下你的小脑筋,从你的大脑数据库中搜索一下关于这个问题的信息,可以将搜索出来的信息与小组内其他的伙伴分享一下,讨论出结果的请马上举手。

生代表回答:车门上的倒影、放大镜、勺子、鱼缸……师总结:生活中这种变形现象非常的多,转弯镜、后视镜、鱼缸、勺子等等(课件以照片形式依次展示),还比如说老师在周末去游乐园的时候,发现了两面特别有意思的镜子,当我照第一面镜子的时候发现镜中的我又高又瘦,而照另一面镜子的时候我又变得又矮又胖(课件展示镜中效果),你们照过这样的镜子吗?谁来告诉我这种镜子的名字呢?生:哈哈镜。

师:嗯,回答的很棒。

这一节咱们就一起走进哈哈镜的世界看看它里面的变形的魅力。

(板书课题:变形的魅力)(二)学习新知,体验感知,掌握重点(1)课件展示照哈哈镜的小女孩照片,引导学生观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湘教版四年级美术下册《变形的魅力》
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运用点、线、面的组织来处理黑、白、灰的变化效;
2.了解黑白画的构成方式;
过程与方法:
1.运动简单线条来绘画变形后的人物
2.能善于观察与发现,提升观察与思维的品质,发现想象与个性化创造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养成关注生活、勤动脑筋、巧创造的学习习惯与生活态度,抒发热爱生活的情趣。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运用点、线、面的组织来处理黑、白、灰的;
教学难点:运用点、线、面疏密组织的技巧,处理黑、白、灰的变化效果。

三、教法与学法:
教法:导学点拨法
学法:自主合作探究相结合、启发引导法
四、教学准备:
教具:多媒体课件
学具:彩笔、油画棒。

五、课时准备:
一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出课题
1.同学们,今天老师将带领你们走进一个有声有色的世界,《变形的魅力》这节课。

当提到“变形”两个字的时候,在你们脑海里是否已经浮现出来了,有关变形的场景画面了呢?
我看有的同学已经跃跃欲试的想要回答这个问题了,老师先给你们两分钟时间思考,一会我找同学给我们来分享。

揭题:这些变化的视觉形象给予我们许多想象和创;板书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大胆进行创造,来体味变化的魅力吧!课件出示:教材主图(水中倒影图)(贴课题:《变形的魅力》)
3. 提问同学
并观看多媒体课件的图片一起欣赏有关生活中的变形现象
二、体验感受探究变形
1.寻找变形形象:
提问:你还知道我们生活当中有哪些变形现象呢?
学生交流,了解哈哈镜中、金属勺子、玻璃幕墙里的物像等变形现象。

2.体验变形过程:
教师吹气球,引导学生观察气球吹大后表面图案发生了什么的变形。

再将气球拉长、压扁,展示图案变长、变扁等变形效果。

学生亲自体验自己的头像照在金属杯上被变形的乐趣。

小结:我们发现,刚才大家所见到的变形形象当中,有变瘦、变胖、变扭曲等特点。

3.分析变形方法
观看多媒体课件看小女生走进哈哈镜时身体发生的变形现象,找同学上来
用身体语言展示变形现象
得出:
向外拉伸
左右扭曲
上下拉伸
向内压缩
三、尝试参与方法指导
1.尝试参与:带领同学一起欣赏大师绘画的优秀作品
2.方法指导:师生共同回忆4 种变形效果
四、提出要求创造表现
1.提出作业要求:
选择其中一幅,用变形的方法,画一画人物变形的样子
2.学生作业,教师巡回辅导。

五、展示作业学习评价
展示优秀作业。

点评作业,利用学习屋的评价提示,引发学生积极自评。

六、教学小结拓展延伸与课后作业
生活中常会见到各种扭曲变化的形象, 艺术家们从生活中受到启发, 常常用变形的方法来创作,通过今天的课堂,我们收获满满,老师希望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多去留心身边的“变形”现象,随时将这一有趣现象画在纸上,留作纪念。

七、板书设计
变形的魅力
向外拉伸()
左右扭曲§
上下拉伸↓↑
向内压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