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岩寺隧道工程地质勘察报告

合集下载

隧道工程地质勘察方案

隧道工程地质勘察方案

隧道工程地质勘察方案一、项目概述本隧道工程位于XX市,起始点位于XX地,终点位于XX地,全长XX公里。

本工程为XX 公路改建工程的一部分,是一条山区隧道,为了解决山区交通拥堵和通行问题,本隧道工程将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隧道工程设计为双向四车道,设计速度为80km/h。

为保障隧道工程施工质量和安全性,地质勘察工作尤为重要。

二、地质环境概况1.地质构造本隧道穿越XX山脉,山脉为复杂的构造地质,主要由片岩、花岗岩和砂岩组成。

整个地区存在多条断裂带和褶皱带,构造活动较为频繁。

2.地质地貌隧道区域为典型的山地地貌,地势起伏较大,地形复杂。

具有山高坡陡、岩石裸露等特点。

3.地质灾害隧道区域存在自然灾害风险,如地质滑坡、泥石流、岩体崩塌等。

4.水文地质地下水丰富,隧道所在山区降雨量较大,需重点关注地下水对隧道施工和使用的影响。

三、勘察内容与方法1.地质勘察内容(1)地质构造与岩性分布调查(2)地质构造对隧道稳定性影响评价(3)地下水位和水文地质调查(4)地质灾害隐患点调查(5)山体稳定性评价(6)地质条件对隧道设计和施工的影响分析2.地质勘察方法(1)地质构造与岩性分布调查:通过野外地质调查和钻孔取样分析等方法,确定地质构造和岩性分布规律。

(2)地质构造对隧道稳定性影响评价:采用地质工程学方法,结合地质构造特点,评价地质构造对隧道稳定性的影响。

(3)地下水位和水文地质调查:通过地下水位观测点布设和地下水化验分析,了解地下水位分布和水文地质特点。

(4)地质灾害隐患点调查:野外地质灾害隐患点调查和遥感影像解译相结合,确定地质灾害隐患点位置和规模。

(5)山体稳定性评价:采用地质勘察和工程地质勘察相结合的方法,评价山体稳定性状况。

(6)地质条件对隧道设计和施工的影响分析:通过地质勘察资料分析,评价地质条件对隧道设计和施工的影响。

四、勘察成果应用1.地质勘察报告地质勘察报告书包括地质构造、岩性分布、地下水位和水文地质、地质灾害隐患点位置和规模、山体稳定性评价、地质条件对隧道设计和施工的影响等内容。

建筑工程地质勘察报告

建筑工程地质勘察报告

建筑工程地质勘察报告报告人:XXX勘察团队报告时间:XXXX年XX月XX日一、勘察背景为了满足xxxx工程建设需要,本勘察团队于xxxx年开始实施xxxx工程地质勘察工作,现报告如下。

二、勘察范围本勘察范围包括:xxxx地块xxxx平方米范围内,根据建设规划和需求进行的细节勘察。

三、勘察内容1. 勘察区域地质概况根据勘察现场情况,勘察区域位于xxxxxx,地处xxxxx地区,是一块地勘察地点(超过100字)。

2. 勘察区域地质构造(本部分根据实际需要进行撰写)3. 勘察区域地下水环境(本部分根据实际需要进行撰写)4. 勘察区域地层状况(本部分根据实际需要进行撰写)5. 勘察区域地质灾害(本部分根据实际需要进行撰写)四、勘察结果分析通过本次地质勘察,我们得出如下结论:1. 建设地点地质环境较为复杂,存在xxxxxx(根据具体勘察结果填写)2. 建设地点地下水环境xxxxx(根据具体勘察结果填写)3. 建设地点地质构造状况xxxx(根据具体勘察结果填写)4. 建设地点地质灾害xxxxx(根据具体勘察结果填写)五、建议1. 在xxx地段建设前应仔细分析,制定合理的建设方案,尽可能排除地质隐患;2. 建设地区的地下水环境需要进一步的探查和评估,以便合理地制定防洪与排水的建设方案;3. 建议对xxxx进行xxx措施,确保建设过程的顺利进行。

六、结论为了保证xxx工程的建设质量,我们向有关部门提出上述方案,希望各部门能够参考我们的勘察报告,采取必要的保障措施,确保工程建设过程的平稳进行。

XXX勘察团队XXXX年XX月XX日。

红岩寺隧道工程地质勘察报告190410

红岩寺隧道工程地质勘察报告190410

q
1

路线外钻孔
1)通城河断裂带整体倾角大于 80°,具有一定的隔水性,是隧道区五道峡岩溶水系统与乌龙洞 ——白龙洞岩溶水系统的边界;2)隧道轴线全部位于通城河断裂带东侧的石板沟—姚家湖岩溶水
s
2
⑧ 沉积岩
地调见
系统,避开了五道峡岩溶水系统,对五道峡自然保护区环境的影响小;3)石板沟—姚家湖岩溶水 系统以表层——浅层岩溶水为主,地下岩溶发育程度相对较差,隧道揭露大型岩溶管道的可能性较 小,五道峡岩溶水系统以深层岩溶水为主,地下岩溶发育,多发育岩溶管道,隧道远离五道峡岩溶 水系统,隧道方案线位于该断层东侧,岩溶水补给有限,大大降低了隧道大型突水的机率。详细成 果见《湖北省保康至宜昌高速公路襄阳段红岩寺隧道、尚家湾隧道岩溶水文地质专题研究报告》。
地调见
道所穿越的聚龙山脉为汉水和长江的区域分水岭,山脉绵长,汇水巨大,核部山体均为碳酸盐岩, 为岩溶水的发育提供了良好的天然条件。为准确评估隧道区岩溶水文地质条件,为合理选线及评估
m
1
沉积岩

地调见
施工期间岩溶突水涌水风险,勘察期间特委托专门研究机构进行了水文地质专题研究工作,对隧道 区域进行大范围调查,评估了隧道施工突水风险段落及水头压力。根据专题成果报告,有以下结论:
BQ=90+3Rc+250Kv; BQ=180+520Kv
Kv>0.04Rc+0.4时: BQ=190+13Rc
在具体计算时,Rc 、Kv值均以分段中的钻孔数据为主,Kv值的取定以钻孔声波测试成果为依据, 综合了钻孔RQD值、岩体体积节理数。分段中无钻孔数据的,取统计值。 [BQ]=BQ-100(K1+K2+K3) K1、K2、K3分别为地下水、主要软弱结构面及初始应力状态修正系数,其取值标准见《公路隧

深埋特长隧道含水带的地震波探测及其工程应用

深埋特长隧道含水带的地震波探测及其工程应用

深埋特长隧道含水带的地震波探测及其工程应用摘要:我国西部山区分布较广,地质条件复杂,高速公路的修建难免需要穿越山脉,隧道建设成了西部高速运输网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地下施工环境恶劣、灾害不可预见。

地质灾害常常会给地下工程带来巨大的人员和财产损失,例如突水涌泥、塌方、岩爆等。

由于地下岩性与结构难以勘明,而地下水的作用往往是发生灾害的最大因素,所以在施工过程中对水的探测和预判是规避大型地质灾害的有利途径。

本文简要概述地震波探测的施作原理,并对红岩寺隧道含水带进行探测和工程应用,以期为隧道正确施工带来参考价值。

关键词:含水带;超前地质预报;TSP;工程应用1 引言我国西部丘陵与山岭地区分布较广,地质与水文条件复杂,为了推动西部大开发的不断开展,山区高速公路的修建提高了交通运输的效率,增进了异域文化和经济的交流,为了缩短路程和减少运输时间,山岭隧道建设在所难免。

地质灾害一直是现代隧道及地下工程修建的难题,不可预知的突水突泥、塌方、岩爆、瓦斯都是能给施工带来极大的器械损坏、人员伤亡和生态破坏。

由于西部山区地质条件极其复杂,岩溶发育,致灾构造难以预测,特别是深埋特长隧道,还潜伏着高地应力、岩溶水丰富、岩性复杂等情况,对于目前的勘察、设计、施工、监测的水平,隧道实际施工过程中还是无法完全避免地质灾害的威胁。

二十一世纪以来,我国隧道建设中发生过大型的突水突泥事故,诸如渝怀铁路圆梁山隧道发生特大突水,造成9人死亡,宜万铁路马鹿箐隧道和野山关隧道发生多次突水事故,分别造成11人和10人死亡。

地下水的发源、流径、水压、补给等因素在实际勘测和施工过程中难以详察的,而其对岩体的侵蚀、浸泡、冲刷等作用,给施工带来了更大的未知破坏力。

因此,在施工过程中配合科学先进的隧道超前地质预报技术,在很大程度上有利于灾害规避,不同的地质情况和施工特点,采用不同的预报系统,可以预测、预报隧道掌子面前方的地质构造,准确预知隧道掘进前方的岩性特点、不良地质体的发育情况,特别是溶洞、断层、破碎带和含水情况,从而减少隧道施工的盲目性。

工程勘察报告隧道工程勘察与设计

工程勘察报告隧道工程勘察与设计

工程勘察报告隧道工程勘察与设计工程勘察报告隧道工程勘察与设计一、引言本工程勘察报告以隧道工程勘察与设计为主题,旨在详细介绍隧道工程的勘察与设计过程,提供准确的数据和可行的设计方案。

通过本报告,我们将全面分析隧道工程的地质条件、工程要求以及相关设计方案,以确保工程的顺利进行和安全运营。

二、工程背景隧道工程是为了满足交通运输和城市建设的需要,通过建造隧道来解决地理障碍的通行问题。

本工程位于XX地区,总长度约XXX米,主要贯通一座山脉,是连接两个城市的重要交通通道。

隧道工程的建设对于沿线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三、地质勘察在进行隧道工程勘察前,我们进行了详细的地质勘察,以获取准确的地质信息。

根据勘察结果,本工程地质背景主要包括岩层类型、构造形式、断裂走向等方面。

1. 岩层类型根据岩层的物理特性和力学特性,将地质层分为砂岩、泥岩和硬岩三种类型。

其中,砂岩为主要构造岩层,其力学强度适中,适合进行隧道开挖。

泥岩层较薄,力学性质较差,需要采取相应的支护措施。

硬岩层强度高,对隧道施工有一定的困难,需要采用爆破等措施进行处理。

2. 构造形式根据地层构造的不同特点,将地质背景划分为折叠构造、断裂构造和褶皱构造三种类型。

这些构造形式对隧道工程的穿越有一定的影响,需要精确地确定隧道线路和相应的施工技术。

3. 断裂走向通过勘察,我们确定了主要断裂的走向及位移量。

这些断裂面对隧道工程造成了一定的风险,需要进行相应的防护措施。

同时,对岩体的稳定性进行评估,确保施工过程中的安全性。

四、勘察数据分析在进行隧道工程勘察时,我们收集了大量的数据,包括地下水位、地表水位、地应力以及岩石力学参数等。

这些数据对于隧道设计和施工非常重要。

1. 地下水位根据实测数据,我们确定了地下水位的深度和变化规律。

在隧道设计中,需要考虑地下水的渗流压力和水位对隧道稳定性的影响,采取相应的防水措施,确保隧道的排水性能。

2. 地表水位通过监测地表水位的变化,我们评估了地震、降雨和河流等因素对地表水位的影响。

(整理)隧道工程地质勘察说明

(整理)隧道工程地质勘察说明

**Ⅳ号隧道工程地质勘察报告一、概况**Ⅲ号隧道位于**省**县杨家庄乡**火车站西侧,为连拱隧道。

进口桩号K47+056,出口桩号K47+230;隧道长174m。

属短隧道。

隧道勘察采用工程地质调绘,钻探,物探等手段,查明了隧道的工程地质、水文地质条件。

完成的勘察工作量见表1。

表1勘察工作量汇总表二、自然地理概况(一)交通隧道东侧坡脚,约100m外为铁路及108国道,以东100m余为**火车站。

交通十分方便。

(二)气象隧道所处区域属于暖温带半湿润大陆季风气候区,但由于山地的影响,湿度有所增高。

据地方县志统计资料,**县城多年平均气温为7.4o C,最冷1月份平均气温-9.1o C,极端最低气温-30.6o C(1966.2.22),最热7月份平均气温16o C,极端最高气温38.3 o C(1961.6.20)。

地面温度,年平均9.8o C,一月最低,平均温度-9.4o C,6-7月份最高,平均温度26.1o C。

据杨家川站资料(1958年~1982年),多年平均降水量636.3毫米,春季67.9mm,占全年11%,夏季457.1mm,占全年72%,秋季97.4mm,占全年15%,冬季13.9mm,占全年2%,因此,夏季多发生暴雨造成灾害,特别在七月下旬至八月上旬是暴雨集中期,施工时应注意防洪。

三、隧道工程地质条件(一)地形、地貌隧址区位于**山中山区,山脉走向为北东向,山体陡峭,隧道进出口端地形坡度为30°~45°,基岩裸露。

植被覆盖较差,多为杂草及零星灌木。

隧道中间发育浅冲沟,堆积3~6m碎石土。

地面海拔高程界于766~810m之间,相对高差近54m。

隧道最大埋深37.1m。

(二)地层岩性根据物探揭露及工程地质测绘,隧址区除洞顶冲沟及出口坡脚堆积碎石土(Q4dl+c),及进出口沟谷堆积第四系全新统坡洪积层(Q4dl+pl)外,其余均基岩裸露,岩性单一,地质结构简单。

基岩为燕山期花岗闪长岩(γδ53),岩性为浅肉红色,浅灰~深灰色,中粗粒~中细粒不等粒花岗结构,局部为斑状结构,块状构造。

红岩寺隧道TSP报告出口YK19 200~YK19 080

红岩寺隧道TSP报告出口YK19 200~YK19 080

保宜高速公路第三合同段红岩寺隧道TSP超前地质预报编号:HYS-11施工单位:中铁十五局集团有限公司探测范围:出口YK19+200~YK19+080检测单位:济南力稳岩土工程有限公司检测日期:2015年06月24日报告日期:2015年06月25日一、工作概况2015年06月24日,济南力稳岩土工程有限公司对保宜高速公路襄阳段第三合同段红岩寺隧道出口段右洞进行了超前地质预报,采用TSP203plus仪器进行数据采集。

此次TSP预报共激发23炮,炮点距1.5m,接收器置于隧道右边墙内(面向掌子面)接收。

掌子面桩号为YK19+200,传感器桩号为YK19+251。

采集参数为:采样率62.5μs,记录长度7218样点,X-Y-Z三分量接收。

本次探测范围为出口右洞YK19+200~YK19+080,共120 m。

二、隧道概况红岩寺隧道是拟建的湖北省保康至宜昌高速公路襄阳段的一座分离式隧道,左线起讫桩号ZK14+962~ZK21+640,长6678m;右线起讫桩号YK14+915~YK21+661,长6746 m。

隧道区微地貌属构造剥蚀溶蚀中山地貌区,海拔高程一般约为540.0~1314.0m,拟建隧道穿越聚龙山脉,经过区域地表地形整体起伏大,地势陡峭。

所跨山体系南北分水岭,地表水往南流入沮河,汇入长江;往北流入桂河,汇入汉江。

隧道区域位于聚龙山—肖家堰复向斜核部,并与通城河断裂带相交。

受断层及复向斜影响,隧道沿线地层变化频繁,断裂带附近有若干派生的分支断层。

由于隧道构造发育,裂隙较多,加上地表汇水作用,导致灰岩区局部岩溶发育,其中五道峡风景区附近溶洞和暗河最为发育。

地调显示隧址区地表岩溶洼地较多,溶沟、溶槽、石芽发育,有落水洞,具典型的岩溶喀斯特地貌特征。

整体看来,隧道施工风险较大,开挖过程中可能出现突水突泥、塌方等工程事故,有必要进行隧道超前地质预报工作,以保障隧道施工安全。

三、TSP预报方法和原理本次预报采用瑞士安伯格公司生产的最新型号的TSP203 plus 隧道地质超前预报系统。

隧道勘察报告

隧道勘察报告

隧道勘察的背景和现状
背景
随着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快速发展, 隧道工程数量不断增加,对隧道勘察 的需求日益增长。
现状
目前,隧道勘察技术已取得长足进步, 但仍面临一些挑战,如复杂地质条件、 高精度探测需求等。
隧道勘察的总体要求
01
02
03
技术要求
采用先进的地质勘察技术, 确保勘察结果的准确性和 可靠性。
隧道施工方法勘察
1 2 3
施工方法选择 根据隧道工程规模、地质条件和工期要求等因素, 选择合适的施工方法,如明挖法、盾构法等。
施工监控量测 在施工过程中,对围岩和支护结构的变形、应力、 位移等进行实时监测,及时反馈施工效果,指导 施工调整。
施工安全措施 根据隧道施工特点和风险评估,制定相应的施工 安全措施,确保施工安全顺利进行。
精度要求
提高勘察精度,为隧道设 计、施工提供更准确的地 质数据。
效率要求
在保证勘察质量的前提下, 提高勘察效率,缩短勘察 周期。
02
隧道勘察方法和技术
隧道勘察的主要方法
地质调查法
通过观察、研究隧道区域的地质 构造、地层岩性、水文地质条件 等,为隧道设计和施工提供基础
资料。
地球物理勘探法
利用地球物理场的理论和方法,通 过测量和解释岩土介质的物理性质, 推断地下地质情况。
隧道安全设施勘察
紧急疏散通道
设计合理的紧急疏散通道和指示标志,确保隧道内人员在紧急情况 下能够快速疏散。
消防设施
根据隧道长度、断面尺寸和交通流量等参数,合理布置消防设施, 提高隧道火灾应对能力。
安全监控系统
建立完善的安全监控系统,对隧道内的交通状况、设备运行状况和环 境参数进行实时监测和记录,及时发现和处理安全隐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红岩寺隧道工程地质勘察报告1、前言1.1 工程概况红岩寺隧道是拟建的湖北省保康至宜昌高速公路襄阳段的一座分离式隧道,根据施工图设计,左线起讫桩号ZK14+962~ZK21+640,长6678m,属特长隧道,最大埋深约655.6m,进洞口走向方位角178°,出洞口走向方位角175°;右线起讫桩号YK14+915~YK21+661,长6746m,属特长隧道,最大埋深约654.5m,进洞口走向方位角178°,出洞口走向方位角175°。

进洞口洞门拟采用端墙式,出洞口洞门拟采用削竹式,单洞净空(宽×高):10.25×5.0m。

1.2 勘察方法及完成的勘探工作量隧址工程地质详勘采用了工程地质调绘、钻探、地震勘探、EH4电磁法、声波测井、室内岩土试验以及利用初勘资料等综合勘察方法。

根据设计要求,在隧址区布置9个钻孔,洞口孔2个,洞身孔7个,孔号是SZK43~49及SZK201~202,利用初勘孔CZK104、CZK107~108及CZK363~364。

分别从纵向和横向布置浅层震探及深层EH4大地电磁测线,以测定隧址围岩弹性纵波速、探测山体有无断层异常带,并配合钻孔划分隧道土石及风化带界线。

工程地质调绘采用近期1:2000航测地形图为底图,重点对地层、岩性、不良地质体和地层分界线展开调查和测绘,并绘制工程地质平面图。

勘察日期为2011年8月1日~2011年10月14日,目前已完成实物工作量见表1-1所列。

完成实物工作量表表1-12、工程地质条件2.1 地理位置及交通条件隧址所在地进口段及洞身段隶属于湖北省保康县后坪镇,出口段隶属于歇马镇,隧道进、出口附近有省道S223及村村通经过,交通条件较好。

2.2 地形地貌隧道区微地貌属构造剥蚀溶蚀中山地貌区,海拔高程一般约为540.0~1314.0m,拟建隧道穿越聚龙山脉,经过区域地表地形整体起伏大,地势陡峭。

所跨山体系南北分水岭,地表水往南流入沮河,汇入长江;往北流入桂河,汇入汉江。

2.3 地层岩性根据地质调绘及钻孔等勘察手段得出,隧址区揭示出三叠系嘉陵江组(T1j)白云质灰岩、大冶组(T1d)灰岩、二叠系龙潭组(P2l)页岩、茅口组(P1m)灰岩、栖霞组(P1q)灰岩、志留系砂帽组(S2s)粉砂岩及罗惹坪组(S1lr)页岩。

岩性特征见表2-1。

地层岩性特征表表2-12.4 地质构造本隧道区域上位于聚龙山—肖家堰复向斜核部,并与通城河断裂带(F2)相交。

聚龙山—肖家堰复向斜区域上轴线呈近东西~北西西向,核部由三叠系组成,两翼地层为二叠系及志留系,该向斜北翼局部呈倒转状。

轴部地层陡立,倾角多在60°~85°,两翼地层倾角多在30°~50°。

本隧道轴线近南北走向,垂直穿越聚龙山—肖家堰复向斜轴部通城河断裂始于后坪,经马良、通城河向南延出区外,基本与通城河相伴平行展布。

系由一组宽约1~2Km的断裂带组成。

断裂切割二叠系、三叠系和白垩系,形成了控制远安地堑的西侧断裂带。

该断裂呈北西向展布,为逆断层,产状60~90°∠50~80°。

断裂带与复向斜平面上呈近正交,断层两盘地层在平面上错动距离达1公里以上。

受断层及复向斜影响,隧道沿线地层变化频繁,断裂带附近有若干派生的分支断层,在ZK19+200~ZK29+420附近呈现最为明显。

本隧道ZK14+962~ZK18+200段轴线与通城河断裂带走向近平行,平面相距700~900m(地表),于K19+200~K29+420(地表投影桩号)呈大角度相交。

根据勘察期间地质调查、钻探验证和EH4探测解译综合分析,目前隧道区轴线可溶岩围岩分布段落(ZK14+962~ZK19+200段)均整体位于通城河断裂带东侧。

隧道岩层进洞口处产状350°∠47°;出洞口处产状353°∠36°,洞身段产状变化大,总体上洞身段岩层倾角较陡,倾角50~70°,具体见工程地质平面图和纵断面图。

2.5 水文地质条件红岩寺隧道所处位置区域范围内,进口段有桂河经过;山间沟谷有常流水,但无降雨时水量较小,与岩溶泉水相通;出口端通小河沟,汇入沮河。

隧道区进口端距五道峡风景区约1Km,在五道峡风景区分布有大量岩溶泉、地下暗河,可见多级水平溶洞发育,根据区域水文资料分析,五道峡深切沟谷为地下岩溶水系统的排泄基准面之一。

隧道所穿越的聚龙山脉为汉水和长江的区域分水岭,山脉绵长,汇水巨大,核部山体均为碳酸盐岩,为岩溶水的发育提供了良好的天然条件。

为准确评估隧道区岩溶水文地质条件,为合理选线及评估施工期间岩溶突水涌水风险,勘察期间特委托专门研究机构进行了水文地质专题研究工作,对隧道区域进行大范围调查,评估了隧道施工突水风险段落及水头压力。

根据专题成果报告,有以下结论:1)通城河断裂带整体倾角大于80°,具有一定的隔水性,是隧道区五道峡岩溶水系统与乌龙洞——白龙洞岩溶水系统的边界;2)隧道轴线全部位于通城河断裂带东侧的石板沟—姚家湖岩溶水系统,避开了五道峡岩溶水系统,对五道峡自然保护区环境的影响小;3)石板沟—姚家湖岩溶水系统以表层——浅层岩溶水为主,地下岩溶发育程度相对较差,隧道揭露大型岩溶管道的可能性较小,五道峡岩溶水系统以深层岩溶水为主,地下岩溶发育,多发育岩溶管道,隧道远离五道峡岩溶水系统,隧道方案线位于该断层东侧,岩溶水补给有限,大大降低了隧道大型突水的机率。

详细成果见《湖北省保康至宜昌高速公路襄阳段红岩寺隧道、尚家湾隧道岩溶水文地质专题研究报告》。

根据地表水文点观察,结合地形地貌,岩性和构造条件判断,项目区汇水面积大,局部地表水排泄条件较差,地下水比较发育,以岩溶水及第四系孔隙水和基岩裂隙水为主。

地下水的补给主要靠大气降雨,排泄方式主要为地表径流、蒸发以及通过岩溶泉向坡脚排泄。

水质分析试验表明,地表水及地下水对混凝土无腐蚀性,对钢筋有微腐蚀性。

2.6 岩溶由于隧道构造发育,裂隙较多,加上地表汇水作用,导致灰岩区局部岩溶发育,其中五道峡风景区附近溶洞和暗河最为发育。

地调显示隧址区地表岩溶洼地较多,溶沟、溶槽、石芽发育,有落水洞,具典型的岩溶喀斯特地貌特征。

2.7地震烈度根据国家《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及5.12汶川大地震后颁布的局部修订文件中附录A的规定,该地区抗震设防基本烈度为6度。

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05g。

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一组。

场地类型为Ⅱ类,设计特征周期为0.35s。

3、岩土体工程地质特征及围岩等级划分3.1岩土体的工程地质特征第①层,覆盖层:洞口分布,系残坡积,母岩为页岩,充填粘性土、角砾等,工程地质性质差。

第②层,白云质灰岩(T1j):灰色,中厚层状,锤击声较脆,岩质较坚硬。

钻孔未见,仅地调见,倾角比较陡,工程性质较好,开挖自稳性能较好。

第③层,灰岩(T1j):浅灰、肉红色,薄层状构造,夹中厚层,岩质较坚硬,总体溶蚀发育。

倾角大,工程地质性质较好,开挖自稳性能较好。

第④层,糜棱岩:母岩成分为灰岩,岩体受构造影响、挤压。

岩质软,锤击易沿裂隙面断开,风干易散,工程性质较差。

第⑤层,页岩(P2l):局部分布,灰色,薄层状,岩质软。

钻孔未见,仅地调见,倾角比较陡,工程性质较差,开挖自稳性能一般。

第⑥层,灰岩(P1m):深灰~浅灰色,厚层状,锤击声较脆,岩质较坚硬。

钻孔未见,仅地调见,倾角比较陡,工程性质较好,开挖自稳性能较好。

第⑦层,灰岩(P1q):深灰~灰黑色,厚层状,锤击声较脆,岩质较坚硬。

工程性质较好,开挖自稳性能较好。

第⑧层,粉砂岩(S2s):局部分布,粉砂质结构,岩质较软,工程性质一般,开挖自稳性能一般。

第⑨层,页岩(S1lr):灰~灰褐色,隧道两端分布,薄层状构造,岩质软,岩体受构造影响破碎,倾角相对比较缓,工程性质较差,开挖自稳性能较差。

3.2围岩主要物理力学指标红岩寺隧道岩石试验统计表表3-1围岩主要物理力学指标推荐值3.3隧道围岩分级根据钻探、地表调绘、工程物探成果,本隧道围岩按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分段评价,分级采用现行《公路隧道设计规范》(JTGD70—2004)第3.6.3~3.6.5条规定的围岩质量指标BQ值判别法,即:一般情况: BQ=90+3Rc+250Kv;Rc>90Kv+30时: BQ=180+520KvKv>0.04Rc+0.4时: BQ=190+13Rc在具体计算时,Rc 、Kv值均以分段中的钻孔数据为主,Kv值的取定以钻孔声波测试成果为依据,综合了钻孔RQD值、岩体体积节理数。

分段中无钻孔数据的,取统计值。

[BQ]=BQ-100(K1+K2+K3)K1、K2、K3分别为地下水、主要软弱结构面及初始应力状态修正系数,其取值标准见《公路隧道设计规范》表7-3-10~表7-3-12。

隧道左线围岩级别划分表表3-2隧道右线围岩级别划分表 表3-34、隧道开挖岩爆预测 4.1 深孔地应力测试成果本隧道选择CZK364孔进行了地应力测试,测试孔深435m 。

测试数据见表4-1。

红岩寺隧道CZK364孔地应力测试成果表 表4-1测试区域内最大水平主应力量值范围在2.8~12.0MPa之间,最小水平主应力在2.1~8.8MPa之间,按岩石容重27.0kN/m3计算,最大水平主应力测压系数(λ=σH /σz)在0.8~1.7之间。

由上表可知深度182.8m、261.5m及322.8m处应力量值相对较小,主要是相应部位岩芯整体性差引起的。

图1为钻孔CZK364的实测最大、最小水平主应力及自重应力随深度变化关系曲线。

测试孔应力随深度变化关系曲线表明:应力量值基本上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加,深部岩体应力呈现σH >σZ>σh的特征,说明测试区域应力场以水平应力为主导。

最大水平主应力测压系数在浅部岩体相对较大,主要是由于测试孔浅部受地形地貌的影响较大。

最大水平主应力方位为N14°E- N27°ECZK364钻孔测试结果进行线性回归分析,其最大、最小水平主应力与深度的关系式如下:σH=0.0246H+0.96 R2=0.88σh=0.0189H+0.69 R2=0.95CZK364钻孔最大水平主应力方位为N14°E- N27°E之间。

4.2 地应力场与隧道轴线布置隧道轴线方向主要受整个工程布置情况及地质条件决定,但地应力的大小和方向对它有重要影响。

研究表明,在以水平构造为主的应力场中,洞室轴线宜与最大水平主应力方向平行或成小角度相交布置,否则边墙将产生严重的变形和破坏。

根据地应力测试结果,最大水平主应力方向与隧道轴线方向(约N10︒W向)的夹角较小(约32︒),对隧道围岩的稳定性相对有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