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现代金融史及其政策发展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发展与政策变革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发展与政策变革改革开放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座里程碑,它标志着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巨大的发展和进步。
自1978年以来,中国一直处于快速增长的轨道上,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
中国的经济发展和政策变革的背后,有着诸多因素的交织和影响。
一、经济改革: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改革开放之初,中国正面临着计划经济模式带来的种种问题,如效率低下、资源浪费等。
因此,中国采取了一系列的经济改革举措,逐步向市场经济转型。
这些改革包括农村经济改革、城镇企业改革和国有企业改革等。
在农村经济改革方面,中国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鼓励农民个体经济的发展。
这一政策使得农民获得了更多的经济自主权,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并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在城镇企业改革方面,中国采取了开放政策,吸引外资进入中国市场。
同时,也鼓励国内企业进行改革和创新,提高竞争力。
这些改革带来了大量的就业机会,推动了城市经济的发展。
国有企业改革是中国改革开放的一项重要举措。
通过股份制改革、重组和混合所有制改革,中国的国有企业得到了重组和市场化改革,提高了效率和竞争力。
二、外贸政策的变革:走出去的战略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外贸政策也发生了重大变革。
改革开放初期,中国主要依靠出口来获取外汇,推动经济发展。
然而,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和全球化的发展,中国开始实行走出去的战略,积极促进对外投资和开展经济合作。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是外贸政策变革的重要里程碑。
作为世界经济的参与者,中国必须遵守国际贸易规则,改革和开放更多的经济领域。
这一举措使得中国与世界各国的贸易往来更加顺畅,推动了中国的经济发展。
同时,中国积极推动西部大开发和“一带一路”倡议,加强与亚洲、非洲和欧洲国家的合作。
这些倡议带动了区域经济的发展和互联互通,促进了中国与相关国家之间的贸易合作。
三、对外开放:吸引外资和知识的引进改革开放初期,中国通过开放政策吸引了大量外资进入中国市场。
外资的引进不仅提供了资金支持,还带来了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
金融帝国金融史

金融帝国金融史近现代金融市场日新月异,涌现出各种各样的金融帝国。
当我们谈到“金融帝国”时,首先会想到的是一些超级大型金融机构,如投资银行、保险公司、基金管理公司等等。
这些机构规模庞大,资产雄厚,对于世界经济的运行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然而,这些金融巨头是如何崛起的呢?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回顾一些著名金融帝国的历史,解析它们成功的秘诀。
一、摩根帝国摩根帝国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
当时,该公司的创始人J.P.摩根成功地组建了一支团队,帮助美国政府避免了一次经济崩溃。
此后,J.P.摩根一直在全球范围内扩张自己的业务,并逐渐成为世界上最具影响力的投资银行之一。
这一成功的秘诀在于J.P.摩根对风险的掌控以及他与政治家和企业领袖之间的良好关系。
摩根帝国的金融管家能力和精明的市场洞察力,使其影响力达到了巅峰。
二、洛克菲勒帝国洛克菲勒帝国以标准石油公司为核心而开始崛起。
成立于1870年的标准石油公司,经历过一段“石油大亨”洛克菲勒的时期,逐渐成为全球最大的石油垄断集团。
洛克菲勒善于运用垄断手段来掌握整个产业的命脉,通过各种方式确保石油价格上涨,从而实现了巨额利润。
在信用风险控制方面,标准石油公司也做得十分出色。
这种实际掌控全球石油市场的方式,让这个金融帝国长时间占据主导地位。
三、雷曼帝国雷曼公司是1929年经济大萧条时期的最大储备商和投资银行之一。
依靠强大的信用和膨胀的财富,雷曼公司在短时间内崛起,并成为投资银行业的领跑者。
但是,雷曼公司也因为过于信任市场,投机上瘾,涉及过多风险,导致其在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中垮台。
这给我们提醒,金融帝国虽然庞大,但是不可能永恒,需要不断适应市场变化,积极管控风险。
四、华尔街为主导的金融帝国美国华尔街上的各种金融机构如投资银行、股票经纪公司、保险公司等,统称为华尔街金融帝国。
在这个金融帝国中,投资银行是占据主导的,其业务范围包括企业融资、并购、证券承销等。
它在美国经济中的地位极其重要。
金融史(超详细课件)

随着环保意识的提高,绿色金融将成为未来金融业的重要发展方向, 推动环保产业和可持续发展。
金融全球化
金融市场的开放和全球化程度将进一步提高,跨境资本流动和金融服 务将更加频繁和便捷。
未来金融的创新与变革
区块链技术
区块链技术将在金融领 域发挥重要作用,提高 交易效率和安全性,降 低成本和风险。
动柜员机等。
近代金融史
中世纪欧洲的金融机构主要以银行为主,如 意大利的威尼斯银行、热那亚银行等。这些 银行主要从事货币兑换、保管和借贷等业务 ,为当时的商业贸易提供了重要的金融服务 。
现代金融史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全球化进程的加速, 现代金融业已经发展成为一个庞大的产业。 金融市场的规模和影响力不断扩大,金融机 构的种类和业务范围也日趋多样化。同时, 现代金融业也面临着许多挑战和问题,如金 融危机、金融监管等。
国际金融合作与一体化
随着全球化进程加速,国际金融合作与一体化成 为重要趋势,跨国银行和国际金融市场逐渐形成。
3
金融科技的发展
近年来,金融科技迅速发展,如区块链、人工智 能等技术在金融领域的应用,为金融业带来了新 的变革。
现代金融的代表人物与事件
沃伦·巴菲特
被誉为“股神”,其价值投资理念影响了全球投资者。
金融史(超详细课件)
目录
• 金融史概述 • 古代金融史 • 中世纪金融史 • 近代金融史 • 现代金融史 • 未来金融史展望
01
金融史概述
金融史的定义与特点
金融史的定义
金融史是研究货币、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等金融体系发展演变的学科,涵盖了金融活动的各个方面,从早期的 物物交换到现代的全球金融市场。
02
古代金融史
古代金融的起源
近代英国的金融发展史

近代英国的金融发展摘要:自17世纪到20世纪初,作为日不落帝国的英国一直在政治制度经济发展科技进步上走在了全球的前列,特别是光荣革命以后资本主义的确立以及工业革命的发生使这个岛国快速发展。
现在我们聚焦他们的金融发展,透过这个曾经的全球金融中心的发展过程,我必然能看到一些历史的经验和教训,这其中必然有能为经济改革中的中国借鉴的地方。
关键字:银行业发展证券市场的发展英国一、引言近代英国的金融发展主要可以分成两个部分级银行业的发展和证券市场的发展。
当然这两个部分有着紧密的联系,为了更清晰的看到英国金融发展的过程,以寻找其中的规律我们暂时把它们分开。
我会先简述发展过程和期间重要事件的影响然后分析其中的关键。
在最后我在其中寻找作为中国发展的可借鉴之处并加以分析。
二、近代英国银行业的发展英国银行业的发展有如中国的春秋时期在不同时期都有不同形式的银行出现与其相应的国情适应,趋于百家争鸣的多元化发展,促进了英国经济在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不同规模都的到了极大的发展,而在19世界下半期开始银行业又是在规模和功能上走向了大一统,使得英国银行体系集中化和稳定,和秦国的大一统可谓异曲同工之妙。
(一)、百家争鸣时期16世纪英格兰的商业繁荣为伦敦金融市场的逐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17世纪中期开始的资产阶级革命,在英国建立起正式的君主立宪制度,从多个方面推动英国的金融发展。
繁荣的贸易促进金融业的发展,金融反服务于商业。
17世纪开始之时,英国已经存在有多种不同类型潜在的本土银行家,其中比较突出的是金匠,他们的创新是支票、内陆汇票以及银行券等纸质支付文件(纸质货币)。
随着业务范围的扩展最终形成了现代意义上的银行业务:存款、结算、贴现和发行银行券。
英格兰银行,英格兰银行是根据1694年6月的《Ways and Means Act》成立的股份制银行公司,在随后的时期它在英国的银行业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起初的主要作用是为政府筹款,之后逐步发展为英国的中央银行。
中国近代金融发展史

中国近代金融发展史
中国近代金融发展史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自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随着中国国民经济的逐步开展和对外贸易的日益增多,金融市场逐渐兴起。
然而,由于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种种原因,中国的金融发展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相对滞后。
直到
20世纪70年代以后,中国的金融事业才开始进入快速发展阶段。
在中国近代金融发展的历程中,不仅涉及到货币、银行、证券等基本金融领域的发展,也涉及到了外汇管理、金融法律制度、金融监管等重要方面。
其中,国民政府时代的金融改革、新中国成立后的金融整顿、改革开放后的金融改革等都是中国金融发展的重要历史节点。
中国近代金融发展史的进程表明,金融领域的健康发展需要政策和制度的支持。
当前,中国已经成为一个世界第二大经济体,金融体系建设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在加强监管、推进金融创新、加强对外开放等方面,中国的金融体系将会不断完善,并逐步成为全球金融市场的重要参与者。
- 1 -。
中国近代经济变化发展史

中国近现代经济变化发展史
中国近现代经济变化发展史的基本线索
特征: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自然经济、外国资本主义经济、民族资本 主义经济等多种成分并存。
①自然经济:鸦片战争后开始解体,但到建国前仍占主导地位
1840—19世纪70年代:商品输出 ②外国资本
主义经济 19世纪末(甲午):资本输出—19末20初控制中国经济命脉 一战期间:暂时放松侵略,日本扩大投资,独霸地位
资本和美国豪夺)
③民族资本在国民政府统治前期显著发展,抗战解放战争期间日益萎缩
近
代
④出现官僚资本主义经济和新民主主义经济两种新的经济形式
后
期 ( 1 9
①官僚资本 主义经济
27 年国民政府成立,以四大家族为首的官僚资本形成; 十年对峙时期控制了经济;抗战期间实行“统制经济” 政策,官僚资本急剧膨胀;解放战争,苛捐杂税,财政
①没收官僚资本变为社会主义经济
②50-52年土地改革 过渡时期 (49_56年) ③50年上半年合理调整工商业
④53-56年三大改造(公有制成为唯一经济基础,确立社会主义 制度)
曲折前进 的建设时 期
57-66年
建立起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管理体制 左倾错误蔓延至经济领域 也取得巨大成就
66-76年:十年动乱
概念:
民族资本主义
产生于19世纪60——70年代的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民族经济。是近代前期最 进步最革命的经济成分。
影响:
它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又为资产阶级的革命和改革提供了物质基础
特征:
“先天不足,后天畸形”。其产生受外商企业的刺激和洋务运动的诱导,缺乏
西方资本主义发展的资本积累,也缺乏近代化的投资方式,只是一批官僚、地主、 商人,将其剥削所得的资产投资于近代企业,所以资本少、规模小、技术力量薄 弱,在本国封建主义和外国资本的夹缝中艰难生存,这种先天不足使其具有两面 性。发展过程中多轻少重、资金薄弱、地区不大,提出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近十年中国近代金融史研究综述

近十年中国近代金融史研究综述潘晓霞内容提要金融史是一个极具现实意义且颇有历史魅力的新兴研究领域,随着现代金融经济的发展与新史学的兴起,以及跨学科研究方法的引入,金融史研究领域不断拓展,在世纪之交,金融史研究逐渐被推向高潮,中国近代金融史在近十年间受到了学术界前所未有的重视,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文章以国内近十年来公开出版发表的著作、论文为主,就相关研究成果进行分类梳理,并对该研究状况作了总体评析。
关键词近代中国金融史综述随着现代金融经济的发展,新史学的兴起以及西方新理念的引入,金融史受到了学界前所未有的重视。
尤其在最近十年,中国近代金融史研究突飞猛进,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相关著作论文大量涌现,在研究深度与广度上均有很大突破,此前的空白研究领域逐渐有所涉及,之前的薄弱环节的研究也在不断加强。
最值得一提的是,新世纪初年,在李飞主持下,多位专家学者参与撰写的多卷本5中国金融通史6已经由中国金融出版社陆续出版。
该著作第一次全面阐述了中国自古迄今的金融活动及其发展规律,是金融史研究中的一个里程碑。
本文拟就近十年来学术界对近代中国金融体系、金融制度、金融机构、金融组织、金融市场、金融运作、金融家及农村金融等方面的研究成果作一梳理,希望对进一步深入细化相关研究有所帮助。
金融体系与金融制度金融体系即金融格局,是一个时期金融机构依其业务与相互关系构成的金融网络结构。
金融体系研究旨在从宏观上把握各时期的金融整体状况,在金融史研究中意义重大。
近年来学者们主要对北洋政府与国民政府时期的金融体系进行了宏观审视。
关于北洋政府时期的金融体系,徐进功的论述较为全面。
他认为,北洋时期银行业发展呈现出多元化景象,金融机构既有传统的典当、票号和钱庄,也有新式银行包括国家银行、地方银行、私人银行和外国银行,形成了多种金融机构并存的局面。
¹关于南京国民政府初建时期的金融体系,邱松庆指出,/四行二局0是其核心,是控制和支配中国金融货币的总枢纽。
红色金融的发展历程

红色金融的发展历程红色金融是指以政府为主导、发挥金融工具作用的一种金融模式。
在红色金融发展的历程中,经历了多个阶段和变革,下面就红色金融的发展历程进行详细描述。
20世纪50年代初,中国刚刚经历了解放战争和土地,全国金融资源严重不足,金融机构在经济建设中起到的作用有限。
为了满足国家建设资金需求,中国政府开始实行计划经济,并开始建立社会主义金融体系。
在这个阶段,国家对金融设施实行高度集中管理,农村合作社逐渐成为金融服务的主渠道。
农村合作社为农民提供贷款和储蓄等金融服务,缓解了经济困难。
20世纪70年代初,中国开展了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实践,经济体制得到重大调整。
这一时期,中国政府开始注重发展农村经济,并面临增加农村投资的急需。
1978年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中国农村正式开展工农业生产资料市场化交易,为农民创造了更多的生产和获利机会。
为了满足农村资金需求,中央和地方政府开始探索建立村镇银行、农村信用社等金融机构,为农民提供贷款和储蓄等金融服务。
20世纪80年代中期,中国进一步推进开放,国民经济得到了长足发展。
1984年,国家决定发展与国际贸易挂钩的经济特区,为吸引外资和推动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机制。
在这个阶段,中国开始引入外资金融机构,建立与国际接轨的金融体系。
同时,中国政府还开始进行金融体制,实行分业经营,推动市场主体发展。
此时,国家政府开始发挥重大作用,通过提供资金支持和政策引导,发展和引导金融机构的发展。
21世纪初,中国逐步实行金融市场化和全面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在这个阶段,中国的金融领域开始呈现出多元化特点,各种金融创新开始崭露头角。
政府对经济的宏观调控作用逐渐减弱,金融市场的自主性和竞争性增加。
红色金融逐渐由国家垄断转变为市场化的金融模式。
此时,红色金融已经逐渐融入到中国金融的大环境中,成为一种特色金融模式。
红色金融的发展历程经历了政府主导、农村金融、引入外资和金融市场化等阶段。
在这个过程中,红色金融为解决经济发展中的资金需求和社会民生问题做出了积极贡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近现代金融史及其政策发展集团档案编码:[YTTR-YTPT28-YTNTL98-UYTYNN08]目录中国近现代金融史及其政策发展摘要:“金融”一词产生于近代,但明朝中叶之后我国就已出现比较广泛的金融活动,尤其是在鸦片战争到新中国成立这100多年的时间里,中国金融更是经历了动荡与混乱、统一与发展的历程。
回顾与总结中国近现代金融史上的发展、金融政策及经验教训,对于推进当代中国金融的改革与发展、实施正确的金融政策,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
关键字:近现代;金融;发展史;政策;一、我国近现代史上金融发展进程的历史从明末到1949年这段时期,我国经历了封建社会的落日辉煌、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混乱与动荡以及前赴后继的民族抗争,中国金融也经历了重大波折与艰难发展。
旧式金融机构由盛而衰。
钱铺和票号是旧式金融机构的典型代表。
钱铺产生于明代,在清代成为当时的主要金融机构,但因中国社会制度的落后未能发展成真正的银行。
票号产生于明末,以经营汇兑业务为主,在鸦片战争后发展到极盛,但在辛亥革命后逐渐衰败并最终消亡。
外商银行在华特权由小渐大,但最终被取缔。
由于清政府的软弱与退让,外商银行于1845年进入中国,逐渐控制了进出口贸易,垄断外汇,控制中国金融与财政。
抗日战争胜利后,外商在华银行的势力出现新变化,美国在华银行发展迅速。
新中国成立后,帝国主义在华银行的特权被彻底取缔。
中国现代银行业在曲折中前进。
中国现代银行业诞生于1897年,辛亥革命后得到了很大发展,南京政府建立后逐步实现了官僚资本的金融垄断,而民族资本金融业却趋于衰落。
在外部挤压、内部争夺以及阶级斗争以至战争的影响下,中国现代银行业始终在曲折中发展。
革命根据地的金融业由无到有,并最终掌握了全国金融。
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合作金融机构始创于1924年,其后随着革命形势的变化而不断发展与壮大。
中国人民银行于1948年12月成立,在边解放、边接管、边建行和边办业务的过程中使中国金融从混乱走向统一,从动荡走向稳定。
二、我国近现代史上的国家金融政策及其成效自明末到1949年,我国经历了明清政府、北洋政府、南京政府以及同时期的革命根据地政府等几个阶段。
不同阶段、不同政权在金融问题上持有的立场不同、采取的政策不同,政策的成效也存在明显的差异。
(一)明、清政府的重本轻末政策、“觅商汇兑”政策、封建压榨政策明清政府长期实行重本轻末政策,提倡和奖励农业劳动者,抑制和贱视工商业者,直到甲午战争后才实现向“农工商皆本”的转变。
太平天国后期,由于战争原因清政府开始实施“觅商汇兑”政策,请票号汇兑京饷、协饷,要求票号为各省借垫京饷、协饷,为清政府汇兑、抵还外债,代理部分省关的财政金库。
此外,还长期实行封建压榨政策,动辄就要票号捐输报效,不时地禁止官款汇兑,一遇倒账首先考虑外国银行及大清银行的利益,对票号“落井下石”。
总的来讲,重本轻末政策及封建压榨政策,严重制约了钱铺、票号的健康发展;“觅商汇兑”政策一定程度上扩大了票号的资本实力、放贷规模、经营地域及业务范围,同时又使票号过分倚重与政府有关的金融业务、轻视商业金融业务,逐渐丧失了生存与发展的根基,在清政府倒台后很快衰败下来。
(二)清政府、北洋政府和南京政府对外商银行的退让与依附政策自1845年外商银行进入中国后,清政府对外商银行的入侵一直采取退让政策。
19世纪70年代后,出于军事、政治以及兴办洋务的需要,清政府对外商银行转而实行退让加依附政策,向外商银行乞求贷款。
19世纪90年代到20世纪初,外商银行都把对华贷款作为抢夺势力范围的手段。
北洋政府时期,不同军阀依附不同的外商银行,将外商银行贷款作为筹集财政资金的重要手段。
南京政府成立后,尽管对外商银行的依赖程度有所降低,但退让加依附政策总体上没有变动。
对外商银行的退让与依附政策,给中国带来了深重灾难。
首先,使外商银行轻而易举地垄断了国际汇兑业务,通过对钱庄的渗入控制中国金融,使国内传统金融业成为外商银行的附庸;其次,外商银行对新生的民族银行业进行抵制与打压,延缓了中国民族银行业的健康发展,通过不断制造金融恐慌,最终掌握了中国金融的领导权;再次,外商银行通过向地方政治势力贷款,收买与扶植军阀势力,使中国社会日益动荡与混乱。
(三)晚清政府与北洋政府实行有利于民族银行业自由发展的政策清政府对外商银行的退让与依附,使其自身陷入被外商银行压榨与要挟的困境之中,同时也使其逐渐意识到应该创立自己的银行,终于在1897年,清政府成立了中国首家商业银行。
此后,在继续实行对外商银行的退让与依附政策的同时,晚清政府在一定程度上实行了支持民族银行业自由发展的政策。
比如,在创办中国通商银行及其业务经营等问题上,给予民族商业银行一定的自由发展空间。
北洋政府时期,在继续实行对外商银行的退让与依附政策的同时,也实施了有利于民族银行业自由发展的政策,较少干预民族银行业,民族银行业自主性增强,形成华资银行同外商银行、传统钱庄“三足鼎立”之势。
此外,晚清政府与北洋政府在发展商办银行的同时,都很重视发展官办银行及官商合办银行,但都主要出于财政需要的考虑,使其成为主要为政府财政服务的金融工具,这取得一些成效,但也积累了巨大的危机。
从政策成效上看,支持民族银行业自由发展的政策,有力推动了我国民族银行业的产生与发展,形成一股同外商银行竞争的新生力量;官办银行的产生,客观上减少了政府对外商银行的依附程度;民族银行业的兴起直接推动了民族工业的发展,同时培养了一批懂专业、熟悉国际业务、掌握英语的银行管理人才。
(四)南京政府的金融垄断政策、对民族资本金融业的压制政策以及法币政策南京政府成立后,实行金融垄断政策,建立和发展了“四行二局”的金融垄断体系(即中央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中国农民银行、中央信托局和邮政储金汇业局)。
同时,还对商办银行采取压制政策,把许多全国性及地区性商办银行、地方性官办银行逐步演变为南京政府控制下的金融机构。
抗战开始后,南京政府进一步加强对商办银行的监督和检查,限制新商办银行的设立。
抗战胜利后,南京政府颁布新的《银行法》,但仅适用于商办银行,且管制过于严格。
1935年11月,南京政府实行法币政策,规定中央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三家银行所发之钞票为法币,实行通货贬值政策,扩大纸币发行量,继而又使其成为弥补财政赤字的工具,最终形成恶性通货膨胀,导致法币的崩溃;后又发行金圆券,但很快也崩溃了。
从政策成效上看,金融垄断政策极大地强化了官僚资本的金融势力;对民族资本金融业的压制,则严重削弱了民族资本金融业,导致其走向衰落;法币政策虽然使中国摆脱了1934~1935年金融危机,但由于把发行纸币作为筹集财政资金的主要手段,使法币丧失了货币的基本功能,大量资金纷纷逃往香港地区或国外,加速了南京政府的灭亡。
(五)革命根据地政府的独立自主的金融发展政策、审慎的货币发行政策以及严格的金融管理政策革命战争时期,各革命根据地政府严格执行独立自主的金融发展政策,制止和打击高利贷行为,鼓励节约,发展生产与社会经济,改进人民生活,冲破敌人封锁。
实行审慎的货币发行政策,主要通过发展经济解决财政困难,除少数特殊情况外,始终坚持按照根据地经济建设的需要合理确定货币发行量。
在金融管理方面,一直执行严格的管理政策,主要体现在严格对私营银钱业、外汇、金银的管理以及打击投机等方面。
从政策成效上看,实行独立自主的金融发展政策,使革命根据地的金融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由弱到强,避免了走退让与依附政策所带来的民族悲剧;审慎的货币发行政策,避免了恶性通货膨胀的发生,维护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树立了良好、负责的人民政府形象;严格的金融管理政策,充分发挥了私营银钱业的积极性,避免了其消极作用。
而将外商银行控制在人民政府管理监督之下,并最终彻底取缔其在华特权,则洗刷了中华民族的百年耻辱。
三、近现代金融史发展的经验与其借鉴意义从我国近现代史上看,国家金融政策自始至终发挥着重要作用,既取得了一定成效,也为我们提供了深刻的经验教训。
金融是维护国家政权的重要工具。
健全、强大的金融是维护国家政权的重要保障,而扭曲、弱小的金融无力为国家政权提供保障。
明清政府无力对抗外国金融资本的入侵,南京国民政府严重扭曲金融业的发展,最终都加速了政权的垮台。
革命根据地政府实行正确的金融政策,为最终统一全中国奠定了坚实基础。
先进的经济思想是推进金融发展的重要前提。
中国现代金融业的每一点进步都以解放思想与树立先进理念为前提。
好的金融政策更是源于好的经济思想,并对经济发展与金融运行具有重要作用。
由“重本轻末”转变为“农工商皆本”促生了中国第一家商业银行;“实业兴国”口号的提出推动了中国现代金融业的发展与壮大;独立自主、审慎严格的经济管理思想,促进了革命根据地的经济发展,随着全国革命取得胜利,最终统一、掌握了全国金融。
独立自主是发展本国金融与制定金融政策的根本原则。
对外商银行的退让与依附政策、对民族银行的压榨与剥削政策,严重阻碍了旧中国金融的健康发展。
而革命根据地政府坚持实行独立自主的金融政策,使革命根据地政府的金融与经济得到较好的发展,为解放全中国提供了经济支持。
协调好金融与财政的关系。
财政与金融问题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但晚清及北洋政府都把银行视为解决财政问题的工具,南京政府则把发行纸币当作筹集财政资金的主要工具,给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而革命根据地政府实行审慎的货币发行政策,将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放在首位,将财政需要放在次要的地位,充分发挥了财政、金融两种政策的合力。
正确处理官办与民办金融机构之间的关系。
1897年后,中国现代金融业可划分为官方资本与民商资本两大类,官办金融机构与民办金融机构、官商与民商的关系处理得当,可促进金融业、经济乃至政治的健康发展。
否则,就会起到相反的作用。
实际上,民商在金融发展中具有基础性地位及作用,在没有民商的情况下,官商也不可能健康发展。
不论是在业务经营方面,还是在职能范围方面,都需要在两者之间建立起良好的竞争与合作关系。
国家既要推动与扶持官商的发展,也要给民商一定的发展机会及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