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速铁路精密工程测量问题研究 田文斌
高铁建设中精密工程测量技术探讨

高铁建设中精密工程测量技术探讨随着国家对高铁工程的重视和大力建设,高铁的修建就呈现了几何速度的发展。
而大力的发展,又对高铁的安全性有了新的要求,也对高铁的建设、計划、施工等环节也有新的挑战。
如何能够在当前的形势下,通过对国外先进经验的借鉴,同时我们还应建立起我们的一套成熟的精度测量体系,从而为高铁的建设提供很大的技术帮助。
而如果建立一套更好的、更有效的,并且适合我国国情的高铁精密工程测量技术标准成为当前铁路工程测量中的重要课题。
一、精密工程测量技术在高铁建设中的应用内容和目的高铁的工程测量主要有高铁平面高程控制的测量、高铁线下工程施工的测量和高铁轨道施工的测量以及高铁运营维护的测量。
从高速铁路工程最开始的勘测设计到后来的工程施工、工程竣工验收以及后面的高铁运营维护的全过程中一直伴随着高铁精密工程测量。
高铁精密工程测量为了建立各级精密测量的平面高程控制网,然后在这个控制网的控制下,线下工程能够准确施工,同时铺设轨道的精度能够满足旅客列车高速、安全行驶的要求。
高铁的行驶速度非常快,旅客和列车的安全舒适问题就显得尤为重要,这就要求高铁的线路施工必须严格按照线型设计,也就是要保持几何线型参数的精确性和轨道的高平顺性,参数的精度要达到毫米级别。
二、高铁建设中精密测量的精度要求高铁轨道施工的定位精度在高铁修建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决定着高铁轨道的平顺性。
高铁轨道的铺设要符合高铁轨道的内部几何尺寸和高铁轨道的外部几何尺寸的精度要求。
高铁轨道的内部尺寸是指轨道的几何形状,高铁外部几何尺寸则是指轨道的空间立体形状。
1、高铁轨道的外部测量数据高铁轨道的外部尺寸把轨道空间三维坐标和高程描述出来,高铁轨道的中线和周围相邻建筑物的关系就确定了高铁轨道的外部尺寸。
高铁轨道的绝对定位指的就是高铁轨道的外部几何尺寸的测量,影响高铁轨道的绝对定位的因素包括:路基、桥梁和隧道以及站台等线下工程的空间三维坐标和高程。
2、高铁轨道的内部测量数据高铁轨道的内部几何尺寸把轨道的形状描述出来,高铁轨道上各点的相对位置关系就确定了高铁轨道的内部几何尺寸。
高速铁路工程测量技术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

高速铁路工程测量技术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摘要:文章在介绍高速铁路工程测量的概念和作用的基础上行,分析目前高速铁路工程建设中进行工程测量工作时存在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在今后开展高速铁路工程测量工作时所采取的有效对策,以供参考。
关键词:高速铁路;工程测量技术;问题;对策1引言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们的出行需求和货物运输需求不断增加,因此我国加快了对交通运输业发展的重视,使得我国近年来的高速铁路建设里程不断增加,为我国的国民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而且同样推动了我国高速铁路工程施工技术的发展和进步。
但是在高速铁路工程施工中,传统的测量技术已经无法满足现代化高速铁路工程施工方式的需求,需要针对目前高速铁路工程测量技术中存在的问题进行针对性的改进,确保其测量精度等满足施工要求,并促进我国高速铁路的发展。
2高速铁路工程测量概述在高速铁路工程的勘察设计、工程施工以及工程竣工验收过程中,都需要进行工程测量工作,而且对于工程测量的精度有着较高的要求,所以说工程测量工作是贯穿于高速铁路工程建设全过程中的重要部分。
对上述内容进行工程测量且对测量结果有着较高要求的目的就是确保高速铁路工程施工的质量和安全。
轨道是高速铁路的重点建设环节。
在高速铁路建设中,其轨道主要分为有砟轨道和无砟轨道两种,相对于前者来说,后者具有较高的平顺性和稳定性,而且根据目前高速铁路的运行经验来看,后者也表现出良好的耐久性特点。
但是在进行无砟轨道的建设过程中,其对施工中的工程基础质量有着较高的要求,不允许其在施工和运行中出现沉降问题而影响工程质量和行车安全。
而为了确保无砟轨道施工中的工程基础质量,就需要在施工之前进行精确的工程测量工作,这也是开展工程基础施工的前提。
这主要是由于在无砟轨道的建设过程中,一旦工程测量中存在误差而影响其施工质量,很难在后期对其质量问题进行修复和处理,而且容易导致误差的积累而引发工程施工中较为严重的质量问题,所以需要按照严格的控制网标准进行工程测量工作的开展。
高速铁路精密工程测量问题研究

收稿日期:20180308作者简介:王晓凯(1978 ),男,2002年毕业于西南交通大学测绘工程专业,工程硕士,高级工程师㊂文章编号:16727479(2018)05002903高速铁路精密工程测量问题研究王晓凯(中铁第五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北京 102699)Research on Problems of Precision EngineeringSurvey in High⁃speed RailwayWang Xiaokai 摘 要 提出了根据勘察线路的具体情况优化控制网的建网时机,调整控制网布设过程中的点位布设要求,加强施工建设过程中线路水准基点的控制以及对长大隧道施工前进行水准控制专项设计等几个方面的优化解决方案㊂在铁路勘察设计中引入CORS 新技术;适当调整规范中对于控制网的位置要求;在长大线路水准控制中布设一定的稳定基准点;在长大隧道贯通前进行水准路线及精度的专项设计,可有效解决当下高速铁路建设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使精密测量控制网更好地为勘察㊁设计㊁施工㊁监理及运营服务㊂关键词 高速铁路 精密工程测量 建网时机 水准网中图分类号:P258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630/ki.tdkc.201803080002 2018年太青高铁即将竣工通车,这也意味着中国铁路框架网的建设即将全部完成,已进入收官阶段㊂自2005年京津城际开工建设到今天,我国的高速铁路技术发展已经稳健地迈入了成熟期,在 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战略的指导下,高铁技术的国产化取得了累累硕果,形成了一系列自主的知识产权,创造了独一无二的中国高铁品牌㊂2017年3月20日,国家发改委正式发布了 八纵八横”的路网规划:计划到2020年,随着一批重大标志性项目的建成投产,铁路网规模将达到15万km,其中高速铁路3万km,覆盖80%以上的大城市㊂在我国高铁持续稳定高速发展的情形下,进一步消化吸收前期建设经验,对完善各阶段技术㊁生产㊁运营的标准化管理十分有意义㊂2009年,铁道部发布了‘高速铁路工程测量规范“(TB10601 2009)㊂通过京沪㊁哈大㊁京石武等多条高铁的实践证明:所采用的标准体系经受住了勘察㊁设计㊁施工㊁运营全阶段的考验,验证了其科学性㊁先进性㊁适用性和可靠性㊂但在一些细节方面,仍然存在着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㊂比如控制网建网时机与前期设计脱节,控制网设计单纯考虑自身网形未顾及施工实际情况等㊂1 建网时机传统铁路工程控制网是在初测阶段建立低等级控制网,方案稳定后另行开展精密工程测量,存在着初测控制基准产生的设计文件与施工基准文件不一致的情况,常会出现土石方量偏差大㊁上跨下穿净空不足等隐患㊂新建铁路的比选方案较多,在方案不稳定时直接建立全套精密测量控制体系不经济㊂因此,在参考传统测量控制工序的基础上,对各个阶段的建网时机进行了如下的规定:(1)CP0控制网应在初测前采用GNSS 测量方法建立,全线一次性布网,统一测量,整体平差[1]㊂(2)CP Ⅰ控制网宜在初测阶段建立,困难时应在定测前完成,全线应一次布网,统一测量,整体平差[1]㊂(3)CPⅡ控制网宜在定测阶段完成,采用GNSS 测量或导线测量方法实测[1]㊂CP0建网时间的选择:我国高铁建设初期,国家控制网不完善且精度不足,因此规范要求在初测阶段建立CP0㊂2008年7月1日我国正式启用2000国家大92高速铁路精密工程测量问题研究:王晓凯地坐标系后,国家网精度差的情况在绝大多数地区已经不复存在,因此该条规定在今天也就不一定完全适宜㊂现阶段我国高速铁路及干线铁路网络已初具规模,采用两端既有铁路的控制基准,直接实现路网控制平顺搭接的方式可能更加有效合理㊂CPⅠ控制网宜在初测阶段建立”是为了防止初测勘察设计资料与施工阶段控制网资料不一致而规定的㊂初测阶段比选方案众多,此时实施精密测量会造成较大的成本浪费;另外,从初测到开工会经历较长时间,在这个阶段建立起的控制网,往往会出现大区段的控制桩毁坏,甚至会出现控制网功能局部丧失的情况㊂随着国家CORS基准站建设的逐步完善,这方面的矛盾也有了根本性的解决方案㊂目前,我国有27个省市建成了平均站间距40~70km的省级CORS网,其余省份也已列入规划㊂各铁路设计院在多条铁路勘察设计过程中开展的CORS技术应用证明:在铁路初测阶段,CORS技术的精度足以保证勘察设计应用,且生产效率也会大大提高㊂因此,合理的推荐方案应当为:在初测前对线路资料进行分析,明确本线采用的框架控制网基准;在2000国家控制不足或CORS基站无法覆盖的区域,采用GNSS测量方法建立CP0控制网,并与国家A㊁B级GNSS控制点联测;初测可以采用CORS完成,待方案基本稳定后,全线建立CPⅠ并进行定测(如表1)㊂表1 精密测量控制网不同工序优缺点比较工序方式优缺点传统测量控制初测阶段建立初测控制网,线路稳定后一次建立精测网设计与施工脱节,容易产生土石方量偏差大㊁上跨下穿净空不足等问题规范推荐工序初测建立CP0㊁CPⅠ,定测后建立CPⅡ受方案不稳定影响,需进行大量CPⅠ补充建网工作建议进一步调整初测阶段确定框架控制基准,可采用CORS完成初测;方案基本稳定后建立CPⅠ进行定测精度保障情况下,经济及作业效率更加合理可行 随着全国测绘地理信息基础数据精度越来越高,密度越来越大,尤其是连续运行参考站系统CORS的建设越来越成熟完善,为测量工作带来了巨大的便捷和精度保障,在高速铁路精密测量控制方面,传统的流程体系已经出现了一定的缺陷,应当在实施过程中做一些调整㊂2 控制网布网现行规范规定CPⅠ控制网为每隔4km布设1个GNSS控制点㊂经历过施工期及运营期,可能会出现控制桩丢失的情况,直接影响到线路控制网CPⅡ和轨道基准网CPⅢ的复测稳定性判断,也会进一步影响到轨道结构的长波不平顺维护㊂因此,建议CPⅠ按对点埋设在受施工干扰较小的区域㊂随着GNSS⁃RTK技术的引进,使得精度要求不高的线下施工不再依赖于全站仪施工放样,作业模式的改变使得铁路控制网点间的通视要求在局部地段已经不再是硬性条件(山区隧道段除外);同样,控制点距线路中线的要求也应该有所变化,应当侧重于点位的维护及GNSS的作业方便㊂因此,GNSS控制网的布网要求在规范限定中应该有所优化调整:CPⅠ基础控制网建议为每隔4km布设1对(对点尽量垂直线路方向布设),间距由当前的50~1000m调整为400~1000m;CPⅡ线路控制网建议由当前的50~200m调整为200~400m;CPⅡ线上加密控制点应布设于铁路建设限界内㊂控制网布设时,应当充分考虑周边控制点的位置情况,使整条铁路控制网的分布及控制更加合理㊂3 水准网的稳定性控制控制网平面观测采用人工干预少㊁稳定性强的GNSS作业,成果较为可靠㊂而高程测量过程中,受到国家控制基准㊁地域沉降㊁穿越隧道㊁跨越江河等诸多影响,存在的问题较多㊂在高速铁路精密测量控制工作中,水准测量的质量保证以及数据处理方式的合理与否至关重要㊂已经建成高铁的运营复测数据分析表明,许多地段存在着较为严重的沉降情况,甚至导致了铁路限速㊂在这些地区,如果没有稳定的控制点,控制网复测往往会出现控制基准稳定性无法判定的情况㊂为了在这些区段进行变形监测,必须要从可靠的稳定控制点(国家基岩点)引出,监测工作往往费时㊁费力㊂‘客运专线无砟轨道铁路工程测量暂行规定“中没有对铁路高程控制网中深埋及基岩点进行要求㊂在京津城际㊁京沪高速铁路实施过程中,由于沿线地质条件非常复杂,存在多个不均匀沉降漏斗区,有些地方地表沉降非常严重,因此采用了深埋水准基点的控制方式㊂多次复测证明,相对于地面控制标石,深埋点具有显著的抗沉降性,可为铁路的运营㊁维护㊁监测提供长效的高程基准支持㊂因此,‘高速铁路工程测量规范“对深埋标石做了如下的要求:在地表沉降不均与及地质不良地区,宜按每10km设置一个深埋水准点,每50km设置一个基岩水准点㊂基岩水准点和深埋水准点应尽量利用国家或其他测绘单位埋设的稳定基岩水03铁 道 勘 察2018年第5期准点和深埋水准点[1]㊂因此,在地表沉降不均匀与及地质不良地区,基岩水准点应当作为线路水准基点的高一级控制点,每50km 设置一个㊂深埋水准点是线路水准基点的同级控制点,但其较之一般水准点抗沉降性好,在控制网复测过程可作为区段稳定性判断的重要依据㊂深埋水准点可以选择稳定的老旧建筑基础㊁大型桥台基础等替代;也可以选择国家或其他测绘单位埋设的基岩㊁水准点作为深埋控制桩(不兼容的情况下可不采用原国家控制成果,仅作为本条线路的深埋控制)㊂4 长大隧道贯通后水准控制网的处理高速铁路精密测量控制网在勘察设计阶段建立㊂在跨越大江大河及长大隧道时,水准采用绕行观测或者跨河观测的方式㊂桥梁铺架施工完成或隧道贯通后,对水准测量而言,新的贯通条件产生了,路线会大大缩短,在一定范围内的闭合精度也会大大提高㊂以某山区铁路隧道高程控制为例:设计隧道长度约10km,受地形及交通条件影响,水准绕行路线达到100km㊂按照二等水准的观测方法实施,隧道贯通前符合路线闭合差限差为40.0mm;贯通后限差为12.6mm,精测网高程在隧道贯通后可能会产生断高㊂若前期未做任何附加考虑,甚至在隧道贯通测量之前进行了隧道段的精密测量,将会给后期施工造成较大的影响㊂因此,在此类特殊的施工条件下,必须对工点的精密测量进行专项设计㊂(1)根据水准绕行设计观测成果计算隧道两端高程控制点间闭合差㊂(2)根据斜井闭合条件㊁贯通路线及水准限差估算贯通后两端高程控制点间闭合差;每公里水准测量的全中误差按下式计算M W =1N WW []L(1)式中 W 经过各种改正后的水准环闭合差/mm;L 水准环线周长/km;N 水准环数㊂依据式(1),取M W =2,N =1,L =10,则可计算出水准闭合差W =6.3mm;(3)计算最不利情况下产生的最大断高值:H 闭合=H 绕行-H 贯通 放样施工及无砟轨道施工应预留断高调整段㊂(4)完成贯通测量后,根据贯通测量水准闭合情况设置施工断高,并在局部范围内与两端精测网相协调一致㊂在竣工测量中,全线精密测量控制网统一平差,消除断高,并根据最新的精测网成果对线路情况进行复测并评估,必要时进行竖曲线的二次设计㊂类似的情况还包括:大型江㊁河的跨河桥施工水准贯通测量;无砟轨道过渡段施工(道岔板施工精调㊁道岔安装后的前后顺接);地铁区间高程贯通测量等㊂5 结束语‘高速铁路工程测量规范“颁布实施已近10年,随着测绘科学技术的发展及干线工程由建设期向运营期的转变,应当对其进行进一步的完善和改进,建立系统权威的完整测绘基准㊂控制网复测更新后的成果如何更加有效安全地应用于铁路工务精调,提高线路的平顺优化水平等尚需进一步研究㊂综上所述,对我国高速铁精密测量控制技术进行进一步的系统研究非常必要,有助于保证高速铁路的测量精度,提高施工㊁运营期间的测量效率和质量,节约成本,具有明显的社会经济效益㊂参考文献[1] 中铁二院工程集团有限公司.TB10601 2009高速铁路工程测量规范[S].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09[2] 中铁二院工程集团有限公司.TB10101 2009铁路工程测量规范[S].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09[3] 岑敏仪.论高速铁路工程测量体系[C]∥高速铁路精密测量理论及测绘新技术应用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10:1115[4] 苏全利.论高速铁路测量网布设技术[J].铁道勘察,2010(6):14[5] 安国栋.高速铁路精密工程测量技术标准的研究与应用[J].铁道学报,2010(2):98104[6] 陈新焕.高速铁路控制测量的精度研究[J].铁道勘察,2004(1):2931[7] 朱颖,岑敏仪,卢建康.客运专线无碴轨道铁路工程测量控制网精度标准的研究[Z].成都:铁道第二勘察设计院,西南交通大学,2006:30[8] 何华武.论时速大于200km 铁路精密工程测量技术[J].中国铁路,2007(3):15[9] 刘成,刘洪东,徐大志.客运专线铁路无砟轨道基岩水准点及深埋水准点的建立[J].铁道勘察,2007(6):2627[10]卢建康,刘华.高速铁路精密工程测量技术体系的建立及特点[J].铁道标准设计,2010(S1):7073[11]卢建康.论我国高速铁路精密工程测量技术体系及特点[J].高速铁路技术,2010(1):3135[12]卢建康.铁路客运专线测量方法探讨[J].铁道勘察,2005(6):14[13]罗林.高速铁路轨道必须具有高平顺性[J].中国铁路,2000(10):811[14]梅熙.GPS 技术建立铁路客运专线平面控制网若干问题探讨[J].铁道勘察,2005(5):37[15]罗刊,郑子天,曹体涛.高速铁路自由设站高程计算方法研究[J].铁道勘察,2017(3):212313高速铁路精密工程测量问题研究:王晓凯。
精密工程控制测量在高速铁路建设中的应用

精密工程控制测量在高速铁路建设中的应用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精密工程测量技术在高速铁路建设中发挥的作用也越来越重要。
本文主要是就精密工程控制测量技术在高速铁路建设中的应用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研究,希望可以为我国高速铁路的建设和发展提供积极的借鉴作用。
关键词:高速铁路;精密工程测量;管理;对策引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稳步提升,人们对出行交通工具的质量和舒适性也提出了相对较高的要求。
而高速铁路因为自身具备了速度快、运输量大、经济、舒适等特点,不仅成为了人们出行的首选交通工具之一,同时也加快了我国高速铁路工程建设发展的速度。
随着高速铁路建设的持续进行,如何降低精密工程测量和结构变形监测工作对高速铁路工程施工质量的影响,已经成为了高速铁路工程建设单位所关注的主要问题。
1、精测网复测与加密测量技术的特点所谓的精测网就是将CPⅠ、CPⅡ、线路水准基点等利用全线平面和高程测量控制的方式,通过线下放样,最终精确的计算出工程结构变形问题,从而达到促进高速铁路工程建设施工质量稳步提高的目的。
对于精测网复测与加密测量工作而言,需要遵守以下几方面的工作:首先,结构建设的施工组织必须科学合理,只有建立完善的结构组织建设措施,才能按照统一的标准和原则开展全线精测网的复测以及加密测量的相关工作,这就需要在高速铁路建设的过程中,必须委托专业的策略单位进行精测网复测与加密测量工作的全面评估和咨询,并以此为基础编制出全线精测网测量的管理措施,才能在有效解决测量难题的基础上,促进精测网复测工作效率和质量的全面提升;其次,专业咨询单位必须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加大施工人员相关技术能力和知识培训的力度,同时严格的按照要求制定精密测量施工的方案,确保最终测量数据的可靠性、完整性,为高速铁路工程施工质量的咨询和评估验收奠定良好的基础;最后,在委托专业精测网复测单位开展测量工作时,建设单位必须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参与到工程标段的精测网复测与加密测量工作中,与专业测量单位一同进行测量数据的分析和处理,才能确保精测网复测与加密测量质量和效率的不断提高。
浅谈高速铁路工程测量相关技术问题

浅谈高速铁路工程测量相关技术问题研究表明工程项目测量技术是确保高速铁路施工质量的关键因素。
工程项目测量技术直接影响列车在轨道上的安全运行,现阶段我国高速铁路工程项目建设与国际高水平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在高速铁路工程测量中常常出现各类技术难题,因此有关高速铁路工程系统性的测量理论和测量技术有待进一步完善。
基于目前我国高速铁路工程测量领域的发展情况,强化对测量技术的研究,在系统性研究测量技术的基础上,确保列车在轨道上平稳安全运行。
标签:高速铁路;工程测量;相关技术;测量现状;技术分析研究表明高速铁路列车安全与工程测量技术有直接关系。
在工程测量技术支持下,可以确保高速铁路拥有正确的几何相关性参数,从而提高铁路平顺性,由此可见科学合理的工程测量技术可保障高速铁路列车运行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传统的铁路测量技术在测量手段和测量精度上都难以满足目前高速铁路运行要求。
因此需要加强对高速铁路工程测量技术的研究,确保高速铁路运行的安全和高平顺性。
1我国高速铁路工程项目测量技术现状高速铁路工程对于测量技术有着较高要求,不同的测量技术在测量精确度和测量手段上存在较大差异性。
目前我国高速铁路工程测量中存在较多问题,这些问题并不是运用等级较高的测量方法,构建高速铁路的专用测量控制网就可有效解决的。
其中我国高速铁路工程项目测量中存在如下问题。
1.1控制网布局有待完善国家控制网布局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性,其中最为显著的就是精度和密度的差异。
因此我国不能一味模仿国外高速铁路控制网布局模式,需要立足本国国情实际情况,合理布局控制网。
期间可以借助国外高速铁路施工和运行中先进的经验和技术,将其融入我国高速铁路工程施工项目中,需要注意的问题是期间要确保空间数据的相对统一性。
只有这样才能强化对高速铁路工程的维护,对其进行规范化管理,实现“三网合一”的目标。
1.2不合理运用测量技术问题目前我国高速铁路工程项目中的测量技术大多直接从国外引进,在没有经过改善的情况下,与我国高速铁路工程实际开展情况存在较多的不适应性。
高铁工程建设中的精密工程测量技术

高铁工程建设中的精密工程测量技术摘要:通常来说,速度至少达到250km/h的专线铁路或达到200km/h的既有线铁路被称为高速铁路。
高铁凭借其安全性高、稳定性好、速度快的优势迅速在我国交通运输中占领重要地位,要想继续提升高铁运行的平稳舒适,则需要在轨道的平整度、施工工艺、材质和尺寸的精准上精益求精,而传统的测量技术已无法满足发展的需求,一定程度上阻碍了高铁的发展。
因此需要运用精密工程测量技术来弥补方法与精度上的缺陷。
本文对高铁工程建设中精密工程测量技术的内容、要求和具体应用进行简要分析,了解精密工程测量技术在高铁工程建设中的重要性。
关键词:高铁工程建设;精密工程;测量技术1精密工程测量技术概述1.1精密工程测量技术的内容精密工程测量技术广泛应用于高速铁路工程建设的前期设计、中期施工和后期运营验收维护。
测量内容涵盖平面高程控制、高铁轨道建设、运营维护等测量,高铁建设项目占地面积大、跨度大,经常受地形地质影响。
为了实现相关参数的精确测量,需要在设计过程中根据特性制定设计方案,并对坐标系和基准进行精确预测,以确保精确测量的准确性。
1.2应用精密工程测量技术的目的在高速铁路建设中应用精密工程测量技术的目的是使开发人员和技术人员能够在高速铁路运营前通过高速铁路平面高程控制网的设计和调整,研究和解决高速铁路工程中的具体问题,以保证高速铁路轨道的位置精度和平顺性。
同时,要求高铁项目建设必须严格遵循线性设计,保持几何线性设计方案的参数和精度。
通常,参数范围以毫米为单位。
如果要求偏差控制在10mm以内,则需要确保高铁建设的高要求,提高高铁运营的舒适性和安全性,并协助我国的高铁运输项目。
1.3传统测量技术与精密工程测量技术的比较在铁路工程,传统的测量方法采用的是以位置测量中心线控制桩作为坐标数据,但随着施工的结束,中心线控制桩便会损坏,若想重新测量则要重新构造测量方法。
对于普通铁路工程建设来说,这一缺陷并无大碍,但高铁工程建设涉及范围较广,外部环境复杂,测控数据变数较多且测控数据通常要超过规定的精度数据的范围,精密工程测量技术可以通过构建精确的精密测量和控制系统来实现随时随地可操纵的测量,以实现毫米水平测量和控制的目标。
高速铁路精密工程测量技术标准论文

高速铁路精密工程测量技术标准论文摘要:高速铁路的建设施工是一项较为复杂且系统的工程,为了确保高速运行的列车安全稳定,就必须保证轨道本身的平顺性。
为此,在高速铁路工程建设中,应当合理运用精度测量技术,以此来提高轨道铺设的精确度。
在未来一段时期,应当加大对精密工程测量技术标准的研究力度,并在现有技术的基础上进行不断完善和创新,使其能够更好为高铁工程建设服务,这对于推动我国高速铁路事业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1 高铁测量技术的基本要求分析高铁的轨道是其核心部分,也是工程建设的重点环节。
大体上可将高铁轨道分为两种,一种是有砟,另一种是无砟。
其中无砟轨道属于整体轨式结构,由于它是以钢混或沥青混凝土道床取代有砟轨道的散颗粒体道床,故此,其较之有砟轨道的稳定性更高,连续性与平顺性也更好,这使得轨道本身的耐久性大幅度提升。
但必须指出的是,无砟轨道对基础的要求相对较高,若是基础出现质量问题,如变形下沉等,不但修复比较困难,而且还会影响行车安全。
所以在无砟轨道施工建设的过程中,对测量精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表1和表2分别给出了我国高铁轨道静态平顺度允许偏差及轨道轨面高程、中线以及线间允许误差。
由表1和表2中给出的数据可知,为满足高铁列车高速行驶的舒适性和平顺性要求,高铁轨道的铺设精度必须足够高,应当达到毫米级。
此外,就无砟轨道这种形式而言,在轨道施工完毕后,除了凭借扣减对微量进行调整之外,几乎不具备其它调整的可能性,所以,为避免施工测量中的误差积累,并进一步提高测量精度,高铁轨道控制网测量必须具备严格的控制网标准。
2 我国高铁精密工程测量技术标准的具体应用研究2.1 高铁控制网的布设方案我国的高铁轨道测量平面控制网是以ITRF2005为基础建立的,参考椭球体为北京54或是西安80,结合地区实际情况,选取抵偿带坐标系统、任意中央子午线系统及其UTM投影到平面上。
该平面控制网共分为以下三级:2.1.1 CPⅠ该级控制网的主要作用是为工程勘测、施工、运维提供坐标基准。
高速铁路精密工程测量技术标准的研究与应用研究

高速铁路精密工程测量技术标准的研究与应用研究在多个领域中,精密工程测量技术一直是至关重要的。
特别是在高速铁路建设中,这项技术更是必不可少。
高速铁路的建设对精密工程测量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不断地进行研究和应用,以确保列车的安全和运行效率。
本文将重点探讨高速铁路精密工程测量技术标准的研究与应用,以及该领域的发展趋势和挑战。
一、高速铁路精密工程测量技术标准的意义在高速铁路建设中,精密工程测量技术的应用对确保线路几何和轨道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高速列车的运行速度较快,车辆在运行中会受到更大的振动和压力,因此对铁路线路和轨道的几何参数要求更为严格。
而精密工程测量技术可以帮助实现对这些参数的高精度测量,从而保障列车运行的安全和舒适度。
在实际施工过程中,高速铁路的建设还需要满足一系列的标准和规范。
研究和制定高速铁路精密工程测量技术标准,对于保证工程质量和安全、推动技术创新和进步具有重要的意义。
标准的制定可以提高工程施工的质量和效率,有助于推动高速铁路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二、高速铁路精密工程测量技术标准的研究针对高速铁路精密工程测量技术标准的研究,国内外学术界和工程领域都进行了大量的探索和实践。
在国内,一系列标准化的研究和项目实践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认可。
在高速铁路轨道测量方面,国内研究机构已经建立起了多项技术标准,包括轨道几何参数测量、轨道轨面质量评定等方面的标准。
在国际上,一些发达国家也在高速铁路精密工程测量技术标准的研究方面处于领先地位。
他们在高速铁路建设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制定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技术标准,并在实际应用中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这些国家的研究成果对于我国高速铁路精密工程测量技术标准的制定和应用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三、高速铁路精密工程测量技术标准的应用高速铁路精密工程测量技术标准的应用是对前期研究的延伸和实践。
这不仅包括对标准的推广和普及,更重要的是通过实际工程应用验证标准的合理性和有效性。
在高速铁路建设中,通过对技术标准的具体落实和应用,可以提高线路的几何精度和轨道的质量,为列车的安全运行提供有力的保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速铁路精密工程测量问题研究田文斌
发表时间:2019-09-04T09:54:44.790Z 来源:《防护工程》2019年12期作者:田文斌胡泽金
[导读] 精密工程测量技术是工程测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已广泛地应用到高速铁路、大型水库等基础工程建设领域。
中国建筑土木建设有限公司北京 100000
摘要:轨道施工质量对高速铁路形势安全起到关键作用。
高速铁路列车行驶速度250~350km/h,轨道必须具有非常高的平顺性和精确的几何线性参数、精度要求保持在毫米级范围内的特点,要求我们必须建立一套与之相适应的、能满足高速铁路勘测设计、施工建设和运营维护各个阶段要求且十分完整、高效、高精度的精密工程测量体系。
高速铁路精密工程测量技术体系已成为高速铁路建设成套技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高速铁路勘测设计、施工建设和运营维护中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关键词:高速铁路;精密工程;测量问题
引言
精密工程测量技术是工程测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已广泛地应用到高速铁路、大型水库等基础工程建设领域。
为了确保高速铁路建设和运营安全、高效、顺利,必须要进行高速铁路的精密工程测量,因此对测量技术的准确性提出了更为严格的要求,必须建立一套高速铁路精密工程测量技术。
我国高铁的安全运行验证了高速铁路精密工程测量技术的科学性、先进性、适用性和可靠性。
1高速铁路精密工程测量技术概述
高速铁路精密工程测量的主要目的是建立各级平面与高程控制网,在控制网的作用下,保证高速铁路工程能够按照设计线型进行施工,确保高速铁路轨道铺设精度,最终保证高速列车能够平稳安全运行。
影响高速铁路轨道铺设精度的因素中,精密工程测量技术的可靠性是其中重要因素。
在进行高速铁路轨道铺设时,必须重视两方面工作,一方面是要严格按照高速铁路工程设计线型进行施工,也就是说,在铺设高速铁路轨道时一定要确保轨道线型几何参数的精确度与可靠性;另一方面就是确保高速铁路轨道铺设的平顺性,要将轨道线型参数控制在合理范围内,一般要控制在毫米级范围内,才能确保高速铁路轨道铺设的平顺性。
2控制网布设
(1)CPⅠ。
在布设过程中以B级静态测量方式进行,一般在设计中,网点的测量距离为50~100km,完成连续测量的基准网点设置后,需要按照每3~4km的距离再布设一个单点,即使是布设作业难度较大的地段,布设点之间的距离不能小于1km。
在特大桥梁与特长隧道布设过程中,要根据具体情况适当增加CPⅠ控制点,并且要确保相邻布设点间有良好的透视性,各个透视点间有一个相邻的透视方向,实现三网合一的目标。
在处理转换关系简化问题时,要充分考虑CPⅠ控制网联测控制点至少为三个国家或者城市控制点。
CPⅠ控制网大多应用在工程勘测、工程施工以及工程运维中坐标基准勘测过程中,是确保坐标基准准确性的重要技术。
(2)CPⅡ。
主要应用在工程勘测与工程施工过程中,CPⅡ的主要作用是为工程勘测与工程施工提供基准,通常在布设过程中,需要使用全站仪与C级GPS静态控制测量相结合的方式完成布设工作。
一般在布设CPⅡ控制点时,需要注意两个控制点的测量距离在800~1000m之间。
另外,还要注意的是在布设难度较大的地段进行布设作业时,要保证控制点的距离不能小于600m。
通常CPⅡ控制网的布设点要根据线路走向进行设置,在线路中线与布设点之间的距离要在50~100m之间。
在CPⅡ控制网布设过程中,要对布设点的位置进行严格考察与设置,确保布设点位置符合相关测量要求。
(3)CPⅢ。
CPⅢ的主要作用是为高速铁路轨道铺设以及高速铁路运维提供有效的良好的控制基准,CPⅢ是在CPⅡ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在具体设置过程中,采用沿着高速铁路线路两侧布设五等导线测量的方式完成布设作业。
高程控制多用三等水准,将控制点嵌入到墙体侧面的点位内,要注意确保控制点的点位与高程位置都要比高速铁路轨道标记的螺栓前缘上侧高。
3水准网的稳定性控制
已经建成高铁的运营复测数据分析表明,许多地段存在着较为严重的沉降情况,甚至导致了铁路限速,在这些地区,如果没有稳定的控制点,控制网复测往往会出现控制基准稳定性无法判定的情况。
为了在这些区段进行变形监测,必须要从可靠的稳定控制点(国家基岩点)引出,监测工作往往费时、费力。
《客运专线无砟轨道铁路工程测量暂行规定》中没有对铁路高程控制网中深埋及基岩点进行要求。
在京津城际、京沪高速铁路实施过程中,由于沿线地质条件非常复杂,存在多个不均匀沉降漏斗区,有些地方地表沉降非常严重,因此采用了深埋水准基点的控制方式。
多次复测证明,相对于地面控制标石,深埋点具有显著的抗沉降性,可为铁路的运营、维护、监测提供长效的高程基准支持。
因此,《高速铁路工程测量规范》对深埋标石做了如下的要求:在地表沉降不均与及地质不良地区,宜按每10km设置一个深埋水准点,每50km设置一个基岩水准点。
基岩水准点和深埋水准点应尽量利用国家或其他测绘单位埋设的稳定基岩水准点和深埋水准点。
因此,在地表沉降不均匀与及地质不良地区,基岩水准点应当作为线路水准基点的高一级控制点,每50km设置一个。
深埋水准点是线路水准基点的同级控制点,但其较之一般水准点抗沉降性好,在控制网复测过程可作为区段稳定性判断的重要依据。
深埋水准点可以选择稳定的老旧建筑基础、大型桥台基础等替代;也可以选择国家或其他测绘单位埋设的基岩、水准点作为深埋控制桩(不兼容的情况下可不采用原国家控制成果,仅作为本条线路的深埋控制)。
4长大隧道贯通后水准控制网处理
在跨越大江大河及长大隧道时,水准采用绕行观测或者跨河观测的方式,桥梁铺架施工完成或隧道贯通后,对水准测量而言,新的贯通条件产生了,路线会大大缩短,在一定范围内的闭合精度也会大大提高。
以某山区铁路隧道高程控制为例:设计隧道长度约10km,受地形及交通条件影响,水准绕行路线达到100km。
按照二等水准的观测方法实施,隧道贯通前符合路线闭合差限差为40.0mm;贯通后限差为12.6mm,精测网高程在隧道贯通后可能会产生断高。
若前期未做任何附加考虑,甚至在隧道贯通测量之前进行了隧道段的精密测量,将会给后期施工造成较大的影响。
因此,在此类特殊的施工条件下,必须对工点的精密测量进行专项设计。
(1)根据水准绕行设计观测成果计算隧道两端高程控制点间闭合差。
(2)根据斜井闭合条件、贯通路线及水准限差估算贯通后两端高程控制点间闭合差;每公里水准测量的全中误差按下式计算。
式中W———经过各种改正后的水准环闭合差/mm;
L———水准环线周长/km;
N———水准环数。
依据式(1),取MW=2,N=1,L=10,则可计算出水准闭合差W=6.3mm;
(3)计算最不利情况下产生的最大断高值:
H闭合=H绕行-H贯通
放样施工及无砟轨道施工应预留断高调整段。
(4)完成贯通测量后,根据贯通测量水准闭合情况设置施工断高,并在局部范围内与两端精测网相协调一致。
在竣工测量中,全线精密测量控制网统一平差,消除断高,并根据最新的精测网成果对线路情况进行复测并评估,必要时进行竖曲线的二次设计。
类似的情况还包括:大型江、河的跨河桥施工水准贯通测量;无砟轨道过渡段施工;地铁区间高程贯通测量等。
结语
综上所述,对我国高速铁精密测量控制技术进行进一步的系统研究非常必要,有助于保证高速铁路的测量精度,提高施工、运营期间的测量效率和质量,节约成本,具有明显的社会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王海峰.高速铁路精密工程测量技术标准的研究与应用[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14,32(3):310-311.
[2]梁武举.高速铁路精密工程测量技术标准的研究与应用[J].河南科技,2017(15):119-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