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职业道德的内涵

合集下载

教师职业道德知识点

教师职业道德知识点

教师职业道德知识点1教师职业道德的内涵和特点(一)内涵就教师职业道德的社会存在而言,它是对教师职业活动意义、行为规范、及其实践活动给予道德价值性关注的领域,是一个关于教师为师之德的领域;从其表现特征来看,师德是指教师在职业中理解或追寻职业意义、履行职业道德规范或准则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观念意识和行为品质。

(二)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特点1教师职业道德的特为性——教师职业领域的道德要求。

2教师职业道德体现教书育人要求的一致性。

3教师职业道德内容的全面性——涉及教师职业劳动的所有问题:职业认知、理想职业责任、职业技能、职业良心、职业荣誉、职业情操等。

4教师职业道德功能的多样性——增强教师对自己职业的认知;培养职业责任感;评价教师职业行为;调节和解决教师职业活动中的各种关系和矛盾等。

二.教师职业道德与道德的关系(一)联系道德与教师职业道德是共性与个性的关系:1. 教师职业道德是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道德在教师职业领域中的特殊表现2.道德是教师职业道德主要价值来源和基础(二) 区别1. 产生的时间和发展情况有所不同就产生时间而言,道德在先,教师职业道德在后就发展而言,道德是随着社会整体的发展而发展的教师职业道德主要是在教师职业领域中形成和发展的2.适用的范围有所不同道德的适用范围比较广泛教师职业道德具有专业适用性三.教师的职业良心内涵与特点(一)内涵.教师的职业良心就是教师在对学生、家长、同事以及社会、学校履行职业义务的过程中所形成的特殊的道德责任感和道德自我评价能力。

特点:1.层次性高:自觉性高,调整范围广2.教育性强:标准问题【讨论】该怎样做才能对得起“良心”(打学生的英语老师)(无人管理的课堂)(二)教师职业良心的价值及现实意义1.职业良心对教师的道德行为起着定向作用2. 教育良心能增强教师对教育事业的使命感3. 教育良心能促进教师生命价值的自我实现(三)教师职业良心的培养1.要具有对教育工作高度负责的精神---前提(年终考核、实习评价)2.要具有高尚的师德品质----基础(教学评优与上课迟到)3.要有正确的荣辱观----重要途径四.教师的职业公正(一)教师职业公正的内涵1. 公正的内涵与特征(1)公正的内涵处理人际关系时的公平与正义的伦理原则(2)公正的特性“法律面前人人平等”(1)对等性:公正就是平均主义(岳晓东考试作弊,中考听力)(2)可互换性:“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教师与行政人员的迟到,手机、字体潦草)(3)最终价值判定的可依赖性(女性教师退休年龄)公正标准本身必须有公正之外的价值依据:一是看它是否有利于社会的发展二是看它是否有利于个体的幸福2. 教师职业公正的内涵指教师在自己的教育活动中对待不同利益关系所表现出来的公平和正义。

教师职业道德

教师职业道德

教师职业道德教师职业道德是指教师在从事教育教学活动中所应遵循的行为规范和道德准则。

教师职业道德的内涵包括专业素养、行为规范、敬业精神、人格魅力、良好的师生关系、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团结协作、社会责任感等方面。

一、专业素养教师的专业素养是教师职业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

教师需具备扎实的学科专业知识和广博的教育教学理论,不断更新教育理念,以更好地从事教育教学工作。

同时,教师还需要具备较高的教育教学技能和素养,能够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教育教学效果。

二、行为规范教师的行为规范是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

教师必须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和学校规定,自觉维护社会公共秩序和学校形象。

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要言行一致,以身作则,成为学生的楷模。

同时,教师还应该尊重学生,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防止体罚和变相体罚等行为。

三、敬业精神教师的敬业精神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

教师要具备高度的职业认同感和责任感,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教育教学工作中。

教师要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尽职尽责地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关心学生的成长和发展。

同时,教师还应该严格遵守职业操守,不参与任何有损于职业形象的活动。

四、人格魅力教师的人格魅力是教师职业道德的重要方面。

教师要有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乐观开朗的性格特质,以更好地影响和启迪学生。

同时,教师还应该具备自信坚定的心理素质,以及勇敢担当的精神风貌。

这样,教师才能在学生面前树立起良好的榜样,成为学生成长道路上的引路人。

五、良好的师生关系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育教学活动顺利开展的基础,也是教师职业道德的重要体现。

教师要主动与学生建立积极、友好、信任的关系,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尊重学生的个性和差异。

教师要善于倾听学生的意见和想法,帮助学生解决学习和生活中的问题,努力树立学生的自信心和自尊心。

六、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是教育教学的重要目标,也是教师职业道德的体现。

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简述教师职业道德的内涵与特点

简述教师职业道德的内涵与特点

简述教师职业道德的内涵与特点
教师职业道德指的是教师在职业生涯中应当遵循的道德规范和标准。

它包含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内涵与特点:
1. 教育目标: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目标。

教师要在教育教学中坚持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关心学生的身心健康、品德修养、学术能力等方面的发展。

2. 敬业奉献:教师职业道德要求教师具备高度的责任感和敬业精神。

教师应该积极投入到教学工作中,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为学生的成长和未来做出贡献。

3. 正直诚信:教师职业道德要求教师具备高度的道德修养,保持良好的师生关系和同事之间的互信。

教师要诚实守信,言行一致,遵守职业道德规范和学校的规定。

4. 尊重平等:教师职业道德要求教师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人格和权利,关心并重视每个学生的差异性和发展需求。

教师要以公正的态度对待学生,不歧视、不偏袒,创造一个平等公正的学习环境。

5. 充实进取:教师职业道德要求教师保持专业知识的更新和专业素养的提高。

教师要不断学习、研究,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技能和专业水平,为学生提供优质的教育教学服务。

总之,教师职业道德的内涵与特点主要体现在以学生为中心、敬业奉献、正直诚信、尊重平等和充实进取这几个方面。

教师
职业道德是教师职业生涯中的灵魂和底线,对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教师职业道德的重要性与实践

教师职业道德的重要性与实践

教师职业道德的重要性与实践教师职业道德一直被视为教育事业的核心价值观,其重要性不容忽视。

教师职业道德的实践不仅对于教师个人成长和专业发展至关重要,而且对于学生的身心健康、道德品质的培养以及整个社会的进步和发展都具有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就教师职业道德的内涵、重要性以及实践方法等方面进行论述。

一、教师职业道德的内涵教师职业道德是教师在从事教育教学活动中应当具备的道德规范和标准。

它包含着以下几个方面的内涵:1.专业素养:教师应具备扎实的学科知识和教育教学理论基础。

只有通过不断学习和自我提升,教师才能成为专业水准较高的人才,才能更好地履行职责。

2.教育情怀:教师应以崇高的教育事业为己任,关心学生的成长与发展,愿意付出辛勤的努力。

他们应当具备无私奉献的精神,将学生的利益置于个人利益之上。

3.职业道德:教师应当具备廉洁、诚实守信、善良友善、责任感强等品质。

同时,他们应该遵守教师的职业操守,保持良好的师德形象。

二、教师职业道德的重要性教师职业道德的重要性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学生的身心健康:教师的言行举止直接影响着学生的身心健康。

教师职业道德的实践可以帮助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他们全面健康地成长。

2.道德品质的培养:教师职业道德的实践是学生道德品质培养的重要保证。

教师以身作则,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意识。

3.社会文明进步:教师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传承者。

教师职业道德的实践有利于提高整个教育系统的整体素质,推动教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为社会的进步和文明建设做出贡献。

三、教师职业道德的实践方法为了更好地实践教师职业道德,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1.积极学习专业知识:教师应不断学习教育理论和学科知识,提高自身的业务素养,不断更新教学理念和方法。

2.树立榜样形象:教师作为学生的榜样,应以身作则,树立起良好的师德形象。

他们应该诚实守信、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用自己的行动影响学生。

教师职业道德

教师职业道德

教师职业道德教师职业道德是指教师在职业行为中应遵守的伦理准则和道德规范。

作为教育事业的从业者,教师职业道德的履行对于提升教育质量、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教师职业道德的内涵和重要性。

一、教师职业道德的内涵1. 忠诚教育事业忠诚教育事业是教师职业道德的重要内容。

教师应将教育事业放在首位,将学生的发展和成长放在心上,把教育视为自己的责任和使命,忠实履行教育教学工作。

2. 爱岗敬业爱岗敬业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要求。

教师应对自己所从事的岗位充满热爱和责任感,敬业精神是教师取得事业成就的基础,也是对学生负责的表现。

3. 廉洁奉公廉洁奉公是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原则。

教师应公正无私,依法办事,坚决抵制腐败行为,不利用职务之便谋取私利,始终保持良好的师德。

4. 尊重学生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和权利。

应关心学生的成长,关注学生的需求,对每个学生一视同仁,鼓励他们发挥自己的潜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5. 建立师生关系教师应当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要关心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帮助他们解决问题,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教师职业道德的重要性1. 为学生树立榜样教师职业道德的履行可以为学生树立榜样。

教师的行为和品质会对学生产生深远的影响,良好的职业道德会激励学生向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2. 促进教育质量提升教师职业道德的履行对于提升教育质量具有重要作用。

只有具备高尚的职业道德,教师才能够承担好教育教学任务,培养出更多优秀的学生。

3. 增强师生关系教师职业道德的展现可以增强师生关系的密切程度。

教师的尊重和关心会使学生更加愿意与教师交流,师生之间的信任和互动将有助于教育教学的开展。

4. 建立社会声誉教师职业道德的履行有助于建立教师的良好社会声誉。

教师是社会的重要群体,在职业行为中遵守职业道德,将赢得社会的尊重和认可。

三、教师职业道德的培养途径1. 增强师德修养教师应加强自身的师德修养,注重自身素质的提升,通过读书学习、参加教育培训等方式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和道德修养。

教师职业道德的内涵解读

教师职业道德的内涵解读

教师职业道德的内涵解读教师职业道德是指教师在从事教育教学工作中应具备的一种道德品质和职业素养。

具体来说,教师职业道德包含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内涵。

一、教师职业道德的道德理念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教师应该从教育的角度出发,在教学过程中不仅注重学生的学术知识,还应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综合素养。

教师应该以身作则,做学生的榜样,引导学生产生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和道德观。

二、教师职业道德的职业行为教师职业道德要求教师在工作中遵守职业道德准则,展现出专业的职业精神和诚信。

教师应当尊重学生的人权、教育权,关心学生的心理健康和成长需求,保护学生的隐私权。

教师还应遵循教育法律法规,积极参加各类培训,不断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

三、教师职业道德的职业责任教师职业道德要求教师对学生和教育事业负有责任心。

教师应当全心全意地关心学生的成长,为学生提供优质的教育资源和学习环境。

教师应当关注教育教学改革,积极参与学校和社会各方面的教育活动,为教育的发展做出贡献。

四、教师职业道德的自我约束教师职业道德要求教师具备良好的自我修养和自我约束意识。

教师应当时刻保持职业操守,遵循教师的职业伦理,不利用职权谋取私利,不与学生搞不正当的关系。

教师还应当主动接受社会监督,积极改正自身存在的不足,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素养和职业水平。

五、教师职业道德的实施途径教师职业道德的实施途径主要包括加强师范教育,培养和提升教师的道德素养;加强对教师人员的日常管理和监督,建立健全教师的考核机制;完善教育法律法规,对违反职业道德的行为进行惩处。

同时,教师个人也应当自觉践行教师职业道德,通过不断反思和学习,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和道德素质。

总结起来,教师职业道德的内涵包括道德理念、职业行为、职业责任、自我约束以及实施途径等方面。

作为教育事业的中坚力量,教师职业道德的充分发挥将对学生的成长和社会的进步产生积极的影响。

因此,教师应当时刻铭记自己的使命,坚守职业道德,为教育事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简述教师职业道德素养的内涵

简述教师职业道德素养的内涵

简述教师职业道德素养的内涵
教师职业道德素养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应具备的道德品质和道德修养。

它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内涵:
1. 道德要求:教师职业道德素养要求教师具备高尚的道德情操和道德品质,如诚实守信、正直廉洁、乐于助人、有责任感等。

教师应以身作则,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

2. 专业素养:教师职业道德素养要求教师具备扎实的学科知识和教育教学理论知识,能够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需求进行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

教师还应不断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保持学习的态度。

3. 人文关怀:教师职业道德素养要求教师关心学生的身心健康,尊重学生的个性和差异,关注学生的成长和发展。

教师应当积极参与学生的生活,关注学生的困难和问题,并给予适当的帮助和支持。

4. 专业道德规范:教师职业道德素养要求教师遵守教育法律法规和教育行业的职业道德准则,不违法乱纪,不利用职务之便谋取私利,不搞学术不端行为。

教师应当遵守职业道德规范,维护教育教学的正常秩序。

5. 教育理念:教师职业道德素养要求教师具备正确的教育理念和教育价值观,以学生为本,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实践能力。

教师应当尊重学生的人格和权利,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教师职业道德素养的内涵包括道德要求、专业素养、人文关怀、专业道德规范和教育理念等方面,旨在培养教师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教育教学能力,为学生提供优质的教育教学服务。

简述教师职业道德的内涵

简述教师职业道德的内涵

简述教师职业道德的内涵
教师职业道德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应遵循的一系列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

它涵盖了教师的职业责任、职业精神、职业操守等方面,旨在引导教师正确履行职业义务,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教师职业道德的内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专业能力:教师应具备专业知识和教学技能,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确保对学生提供高质量的教育服务。

2. 师德师风:教师应尊重学生,关心并关注学生的成长,积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同时,教师应以身作则,严守职业道德底线,树立良好的师德师风。

3. 公平公正:教师应公平对待每一位学生,不偏袒、不歧视,确保教育资源的公平分配。

同时,教师还应公正评价学生的学习成绩和表现,不偏庇、不刻意提高或降低学生的评价。

4. 诚信守约:教师应诚信守约,恪守职业行为规范,不以个人私利影响教学工作。

教师应严格遵守教育法律法规,坚决抵制舞弊、作弊等不正当行为。

5. 忠诚奉献:教师应对教育事业充满热爱和责任感,全心全意为学生的发展和
成长服务。

教师应倾注心血,付出辛勤努力,为学生的未来发展提供良好的教育环境和条件。

教师职业道德的内涵是多层次、多维度的,要求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具备高尚的道德品质和职业操守,以便更好地完成教育教学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同时,社会和学校也应该加强对教师职业道德的培养和引导,为教师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和条件,共同推动教育事业的进步与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小学教师在职业活动中应当遵循的,具有时代要求的道 德要求和行为准则,即为师之道,不同时代,内容不一样, 其内容体现了统治阶级的意志,体现了时代的要求。
2.小学教师在职业活动中将小学教师应当遵守的原则和规 范内化为个体品质,然后在小学教育实践活动中通过德性 表现出来。 为师之德需要通过师德教育和师德修养两个途径完成。
2.伦理学:人们坚持行为准则的道所形成的品 质或境界 孔子:主忠信,徙义,崇德也。
3.通假字:“德”通得
(三)什么是道德
故学至乎礼而止也,夫是之谓道德之极 ——《荀 子· 劝学》 1.以“道”之意释道——为人之道 偏重于社会的、客观的道德规范。 道德是以善恶为评价标准,通过社会舆论、传统习 俗和内心信念来维系和调整人与人、人与社会、人 与自然之间利益关系的原则规范的总称。
4.道德与伦理的关系
(1)伦理的内涵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及处理这些关系应该遵循的道理 和准则
(2)伦理的功用 约束人们的行为,构建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谐的人际关系,构建和谐 的社会环境,维持统治阶级的统治秩序。
(3)伦理与道德的关系
联系: 伦:扮演的社会角色 理:协调角色关系所确定的基本行为准则 道:根据基本行为准则制定的人们必须遵守的群体规范、 德:人们将各种群体规范内化于新,外现于行之后的行为习惯 和品德。 伦生理、理生道、道化德
2.以“德”之意释道德——为人之德
偏重于个体的、主观的道德品质。
道德就是指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将“做人”所应 当遵循的原则和规范内化为自己的个体人格品 质,然后通过自己自觉的行为释放德性,既有 益于他人和社会,同时有利于完善自己的人格 品质。
3.“为人之道”与“为人之德”的关系
“为人之道”是群体规范,是个体生存、发展应遵 守的、社会公认的行为准则,是社会对为人者的应 然性规定。
区别:
伦理强调关系(协调社会角色之间的关系而形成的行为准 则)道德强调个体(道德规范、行为、品质) 伦理的义务是双向的,道德是单向的
伦理是客观法(他律),道德是主观法(自律) 伦理是对人们行为应当理由的说明,道德是对人们行为应 当境界的表达。
二、小学教师职业道德的内涵
(一)什么是小学教师职业道德
一、道德的含义
(一)道的含义
1.哲学:天地万物产生的总根源
老子: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 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 2.政治: 治理国家的方法 荀子:道也者,治之经理也 3.伦理:为人处世的根本原则 孟子:仁也者,人也,合而言之,道也
(二)德的含义
1.哲学:万物的本性或生成状态 庄子:通于天地者,德也
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源自于小学教育伦理,小 学教师职业道德行为又受制于小学教师职业道德 规范。
4.小学教师职业伦理的基本特点
1.多维度 小学教师与社会
小学教师与小学生
小学教师与社会其他群体
2.不对称型伦理关系
伦理对当事人双方的义务虽然是双向的,但在要求 的程度上却并不是完全对等的伦理关系。
1.小学教育伦理的含义 人们在从事小学教育教学活动指导过程中 所构建起来的人伦关系,以及处理这些关 系时所应当遵循的道德要求和行为准则, 即为教之理。
为教之理是指各类教育主管部门和小学管 理者,根据小学教育中各类人员之间的关 系以及小学教育的基本规律,对小学教师 行为的各种禁止性和倡导性的规定。
2.“为教之理”的依据和功用
“为人之德”是作为特定社会成员后天获得的个体 性的品质,其最终承载者不是社会,是个体。 两者可相互转化,可以将“为人之道”内化为“为 人之德”,形成个体的德性,经过行为固化后,便 转化为个体品德。
我国学者对道德的含义进行三层解析,即道德规范、道德行为、 道德品质。
道德规范:是个体应当遵循,符合时代要求的为人之道,是静 态的、外在于个体的 道德行为:是指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将应当遵循的各种规范内化 于观念中,通过自己的自觉行为释放,就成了一种所谓的德性, 也就是前面所说的为人之德。 道德品质:指个体既有对为人之道的认识,又有为人之德的德 性,持之以恒,逐渐形成依附于个体的道德品质。
依据:是从小学教育伦理中来,小学教育 伦理规定了小学教师的角色定位,小学教 师的角色有规定了教育活动必须遵循的基 本行为准则 功用:调节、约束小学教师教育教学行为
3.小学教育伦理与小学教师职业道德的关系
小学教育伦理:小学教师在教育活动中的人伦关 系以及处理这些关系时应该遵循的道德要求和行 为准则。 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行为、品质。
5.道德与法律的区别
(二)小学教师师道与师德的关系 小学师道是指静态的小学教师必须遵守的道德要求和 行为准则。 小学师德是指动态的小学教师职业道德人格品质和人 生境界。 小学师德是小学教师按照小学师道的要求规范其在教 育活动中的行为,并养成习惯,持之以恒,最后成为师 德。
(三)小学教育伦理与小学教师职业道德的关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