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沿海航路规划与研究

合集下载

浙江沿岸海平面研究和变化预测

浙江沿岸海平面研究和变化预测

α第17卷 第4期1999年12月 东 海 海 洋DONGHA IM AR INE SC IENCEV o l117 N o14D ec.,1999文章编号:10012909X(1999)0420001211浙江沿岸海平面研究和变化预测羊天柱1,2,应仁方1,2,张俊彪1,2,马志鑫3,林显钰3(1.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浙江杭州 310012;2.国家海洋局海洋动力过程与卫星海洋学重点实验室,浙江杭州 310012;3.浙江省水文总站浙江杭州310009)摘 要:用统计学的方法对浙江沿岸海平面进行了研究,采用多种海平面上升预测模式进行了计算和预测,结果表明:浙江沿岸的海平面存在明显的季节变化,其变化曲线浙北、浙中沿岸为单峰型,而浙南沿岸为双峰型,南北地域差异较大。

浙江沿岸过去30a间海平面平均上升速率为(2163±0106)mm a。

研究还表明,未来浙江沿岸海平面还将上升,按模式计算,至2050年上升29c m,到2100年估计上升值为60c m。

关键词:浙江沿岸;海平面变化;海平面上升速率;预测模式中图分类号:P731123 文献标识码:A近代海平面的变化涉及人类生存环境及其发展前景,越来越被人们所关注。

最近几十年来经过国内外有关机构和专家们的大量调查和研究,基本上得到趋向一致的认识:即近100a来全球海平面处于上升变化的阶段,平均上升率约在110~210mm a之间。

根据国内专家多次计算和研究[1~8],中国沿岸海平面的平均年变率均出入于此范围中,且不同地区的海平面升降存在显著的差异。

例如,王骥①指出:1950~1990年,从山东半岛到长江口以北海区相对海平面有下降趋势,而中国沿岸其它区域,相对海面趋于上升;根据EO F分析,对于低频海面变化,可把中国沿岸分为辽东半岛到莱州湾、山东半岛(龙口)到长江口以北、长江口及其以南三个区域,它们相对海面的升降速率分别为0117c m a、-0107c m a 和0110c m a。

浙江大陆淤涨型海岸线保护与利用的建议研究

浙江大陆淤涨型海岸线保护与利用的建议研究

Advances in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环境保护前沿, 2017, 7(3), 185-190Published Online June 2017 in Hans. /journal/aephttps:///10.12677/aep.2017.73027Study on the Protection andUtilization of Silting Coastlinein Zhejiang ProvinceHui Xiang, Peixiong Chen, Xintong Li, Xin ZhouThe Second Institute of Oceanography, State Oceanic Administration, Hangzhou ZhejiangReceived: May 20th, 2017; accepted: Jun. 5th, 2017; published: Jun. 8th, 2017AbstractThe silting shoreline of Zhejiang continent is in a state of continuous siltation, and embankment reclamation including agricultural planting, breeding and industrial and urban construction is the main way of using it. Due to a large number of beaches are exposed, the disaster prevention and mi-tigation capacity is seriously insufficient. Research of silting shoreline control system was signi-ficative for safety of ecology environment and economic sustained development. This paper inves-tigates and analyzes the protection and utilization of the continental siltation in Zhejiang Province.It summarizes many problems that exist, for example, the decentralization of the coastline man-agement system, the lack of legal norms, the lack of a unified planning lead, the serious damage to the shoreline ecosystem, the lack of disaster prevention and mitigation capacity. These are the main problems of silting shoreline.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such as perfecting the coastline management institution and legal system, strengthening the coastline planning and guidance, innovating the coastline management system, exploring the management system of coastline assets, the use mode of combination of embankment and coastal wetland protection zone. We want to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controlling the silting shoreline.KeywordsSilt Shoreline, Coastline, Control System, Coastal Intertidal Zone, Silted Tidal Flat浙江大陆淤涨型海岸线保护与利用的建议研究相慧,陈培雄,李欣曈,周鑫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浙江杭州收稿日期:2017年5月20日;录用日期:2017年6月5日;发布日期:2017年6月8日文章引用: 相慧, 陈培雄, 李欣曈, 周鑫. 浙江大陆淤涨型海岸线保护与利用的建议研究[J]. 环境保护前沿,2017, 7(3):相慧等摘要浙江大陆淤涨型岸线处于持续淤涨状态,筑堤围涂进行农业种植、养殖及工业与城镇建设是其主要利用方式,滩涂面广而量大使其防灾减灾能力严重不足,研究淤涨型岸线保护与利用的管控措施及制度,对浙江生态环境安全、经济持续发展有深远意义。

(整理)全国沿海船舶定线制总体规划.

(整理)全国沿海船舶定线制总体规划.

全国沿海船舶定线制总体规划交通运输部二○一一年七月目录一、规划背景 (1)二、现状和作用 (2)三、规划定位 (3)四、指导思想 (3)五、规划原则和范围 (3)(一)规划原则 (3)(二)规划范围 (4)六、规划方案 (4)(一)干线航路船舶定线制规划方案 (5)(二)支线航路船舶定线制规划方案 (8)七、措施和建议 (13)(一)加快推进规划的实施 (13)(二)建立互动协调机制 (13)(三)加强宣传和人才培养 (13)附图:................................................................................................. (15)一、规划背景随着我国海上运输业的快速发展,我国沿海已经成为世界上水上交通最繁忙的区域之一。

目前每年航行于我国沿海水域的船舶已达400多万艘次,其中各类油轮超过16万艘次,平均每天400多艘次,水上交通安全面临严重的威胁,油污风险不断增加。

根据预测,“十二五”时期我国水上运输仍将保持快速发展的态势,沿海港口货物吞吐量将保持5.9%左右的增长速度,沿海进出港船舶将达到500万艘次左右,比2010年增加20%左右,船舶大型化的趋势也将更加明显。

经济的快速发展,港口吞吐量和船舶流量的不断增加,必将带来通航密度的增加,由此带来船舶航行风险的增大,再加上近海油田开发、水产养殖捕捞、旅游休闲等海上活动日益频繁,商船航行与渔业生产等各类用海之间的矛盾不断增多,沿海水域通航环境越来越复杂,发生重大水上交通安全事故的风险将不断增加。

船舶定线制是指定船舶在水上某些区域航行时所遵循或采用的航线、航路或通航分道的一种制度,是水上交通繁忙区域实施有效管理的主要手段,是对航路合理规划、有效利用的重要方法,也是改善水上船舶航行秩序、通航环境的重要措施。

为进一步规范沿海船舶航行秩序,改善通航环境,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减少商船、渔船碰撞事故的发生,降低船舶污染风险,提高交通效率,维护国家权益,根据《建立和实施船舶定线制工作指南》的相关要求,交通运输部海事局组织相关单位开展了《全国沿海船舶定线制总体规划研究》课题的研究工作,并在研究报告的基础上制定本规划。

全国沿海船舶航路总体规划讲解

全国沿海船舶航路总体规划讲解

全国沿海船舶航路总体规划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运输部二○一一年十月全国沿海船舶航路总体规划交通运输部二○一一年十月目录一、规划背景 (1)二、现状和作用 (2)三、航路规划的目标 (3)四、指导思想 (3)五、规划原则、范围及形式 (3)(一)规划原则 (3)(二)规划范围 (3)(三)规划形式 (4)六、规划方案 (4)七、措施和建议 (9)(一)分步实施方案 (9)(二)建立互动协调机制 (10)(三)加强宣传工作和人才培养 (10)一、规划背景交通运输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性和先导性产业。

近年来,我国水路交通运输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水路交通运输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

我国的重要物资运输以及外贸运输,绝大部分都依赖海运,其中海运承担的外贸运量更是超过90%。

据统计,2010年底全国港口拥有生产用码头泊位31634个,全国拥有水上运输船舶17.84万艘。

2010年全国完成水路客运量2.24亿人、旅客周转量72.27亿人公里,完成水路货运量37.89亿吨,货物周转量68427.53亿吨公里,全国港口完成货物吞吐量89.32亿吨。

随着我国海上运输业的快速发展,我国沿海已经成为世界上水上交通最繁忙的区域之一。

目前每年航行于我国沿海水域的船舶已达464万艘次,平均每天1.27万艘次,其中各类油轮超过16万艘次,平均每天400多艘次。

水上交通安全面临严重的威胁,油污风险不断增加。

据统计,2010年全国共发生运输船舶水上交通事故331件,死亡329人,沉船195艘,直接经济损失3.24亿元。

如何增进水上交通安全已成为一项重要课题。

2006年8月16日,国务院审议并通过了《全国沿海港口布局规划》,标志着中国沿海港口建设与发展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港口与航路是水上交通系统中彼此独立而又密切联系的两个关键要素。

每一通航水域中的航路是船舶进出该通航水域中各港口的通道。

沿海港口布局需要科学合理的规划,沿海通航水域的航路同样需要科学合理的规划,因为沿海通航水域中的航路是船舶顺利进出沿海港口的安全保障。

浙江省沿海标准渔港布局与建设规划

浙江省沿海标准渔港布局与建设规划

浙江省沿海标准渔港布局与建设规划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进一步提高渔港的避风抗灾能力,构筑沿海防灾减灾体系,保障沿海渔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科学合理地开发、利用和保护渔港资源,促进渔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编制《浙江省沿海标准渔港布局与建设规划(2007—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

第二条规划依据。

依据《浙江省渔港渔业船舶管理条例》和《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标准渔港建设的若干意见》(浙政发〔2007〕14号)及其它有关法律、法规、政策文件、技术标准和规范的要求进行编制。

第三条规划期限。

规划基准年为2006年。

近期:2007~2012年;远期:2013~2020年。

第四条规划范围。

浙江省沿海208座渔港,分属舟山市、宁波市、台州市、温州市以及嘉兴市、绍兴市,其中规划重点是舟山、宁波、台州、温州四市的205座渔港。

第五条规划原则。

标准渔港布局与建设遵循防灾减灾、服务渔民的原则;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的原则;突出重点、统筹兼顾的原则;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原则。

第六条指导思想。

坚持以党的“十七”大和省第十二次党代会精神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实施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创业富民,创新强省”总战略,以保障广大渔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构建和谐社会、和谐渔区为总要求,紧紧围绕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标准渔港建设的若干意见》,按照“明确目标,科学建设,强化政策,完善机制,加强领导”的工作方针,通过5—10年左右的努力,将渔港建设成为我省沿海防灾减灾的重要屏障、现代渔业产业发展的重要平台、沿海渔区特色块状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渔区小城镇和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支撑。

第七条建设目标。

以传统渔港的改造、扩容、升级为重点,以提高避风能力为核心,大力增加有效避风港池面积,进一步完善渔港配套设施,使护岸和码头达到五十年一遇、防波堤达到百年一遇的标准,三级及以上渔港普遍建立起渔船系泊、防碰撞、港区监控报警等装置和风力等级标志等。

1、近期目标。

提高浙江沿海航路海事监管的几点建议

提高浙江沿海航路海事监管的几点建议

提高浙江沿海航路海事监管的几点建议作者:汪益兵赵育山来源:《中国水运》2011年第04期介绍了浙江沿海航路及其安全影响因素,借鉴国外海事监管的一些做法,从海事巡航监管、分道通航制、VTS监控、船舶通航信息发布渠道等方面对提高浙江沿海航路海事监管提出建议。

浙江沿海航路及安全影响因素介绍浙江沿海地处我国中部,是沿海南北船舶航行的必经之地。

海区内港口业、航运业、海洋捕捞业和船舶修造业等临港工业发达,军事舰艇活动频繁,航线综合交错,船舶通航密集,通航环境极为复杂。

浙江沿海航路纵横交错,其中纵贯海区南北方向主航路有外航路、东航路、中航路和西航路,东西走向航路主要有宁波—舟山港、嘉兴港、台州港、温州港各港区进出航路。

同时,浙江岛屿众多,客运航线较多,大多客运航线从主要岛屿辐射到周边岛屿。

沿海航路与进港航路客运航路之间存在交叉,兼之浙江沿海航路穿越渔场,商船与渔船发生碰撞风险较大,浙江沿海航路的以上特点给海事有效监管提出了新的挑战。

影响浙江沿海安全主要因素包括:①航路交通状况。

航路狭窄;航路船舶交通拥挤;航路船舶的交叉、会遇情况复杂;航路渔船的影响;违章锚泊、作业船舶对航路的影响;水上水下设施的影响等。

②水域地理条件。

水下障碍物(沉船、暗礁等);航路水深;航路水产养殖、捕捞作业等。

③气象水文条件。

水流强度;大风;能见度;潮汐等。

浙江海事局在2010年开展了“浙江沿海南北大通道航路安全”课题研究,根据研究结果,各因素对不同航路安全影响具有明显的差异性。

为了对浙江沿海南北航路安全影响因素做进一步全面的认识,课题组以访谈、问卷调查等形式对浙江辖区范围内进行了主题调研活动。

在对300份问卷(问卷对象以具有长期浙江沿海航行资历的现职船长为主)分析中发现,当船舶在西航路航行时,航路船舶交通拥挤与航路船舶的交叉、会遇情况复杂这两个要素对船舶航行影响最大,问卷分析情况见图1所示。

当船舶在东航路航行时,航路渔船对船舶航行影响最大,问卷分析情况见图2所示。

发挥浙江沿海优势,把握一体化关键节点

发挥浙江沿海优势,把握一体化关键节点

发挥浙江沿海优势,把握一体化关键节点中国新时期发展到了需要迫切关注沿海发展的时刻,长三角地区恰恰具备强化沿海发展的巨大潜能。

文/吴越自2018年11月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以来,它已成为相关区域谋划未来发展必须要面对的最重要新增变量。

相关地区只有主动对接长三角一体化,审时度势,积极调整发展思路,才能把握住下一阶段发展重大的战略机遇窗口期。

强化沿海发展是长三角一体化的重要发展方向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是国家最后一个公布的,也是唯一一个与其他发展战略有所重叠的国家重大区域战略。

国家之所以在长江经济带国家战略的基础上,再次推出与其区域有所重叠的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其重点在于强化沿海发展方向,建设一条可带动长三角地区乃至中国新时期经济稳健成长的“黄金海岸”。

目前,中国到了需要迫切关注沿海发展的时刻,长三角地区恰恰具备强化沿海发展的巨大潜能。

一方面,从历史上看,长江经济带从未缺少过主动开发,沿江地区不乏区域中的繁荣经济体。

然而,在改革开放之后,随着开发体量的快速增长,沿江地区的生态容量已经趋近饱和。

习近平总书记于2018年4月在武汉考察长江经济带发展时曾提出要“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强调了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基调。

另一方面,对比国际公认的世界级城市群以及最大的经济磁极,如美国东北部大西洋沿岸城市群、日本太平洋沿岸城市群、欧洲西北部城市群等,也多数地处沿海地带。

同时,以中国最大的经济集群、东亚潜在的经济中心、“一带一路”的海陆接驳口的定位角度,也要求长三角地区大幅强化沿海发展。

第一,从国内经济角度来看,长三角地区的经济总量实际上已经超出京津冀和珠三角之和,也超出了长江经济带其余地区的经济总量之和,它应担当起对介于三大经济圈之间的山东省和福建省辐射的重任;第二,从全球竞争的角度来看,长三角地区的特殊区域位置使它成为东亚为数不多的可以同时辐射东北亚以及东南亚的中心地带;第三,从“一带一路”建设角度来看,长三角地区亦正处于我国沿海黄金地带的核心区域,是不可替代的海陆接驳口。

海运船舶的航行路线规划与导航

海运船舶的航行路线规划与导航

海运船舶的航行路线规划与导航随着全球贸易的不断发展,海运船舶在货物运输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而海运船舶的航行路线规划与导航则是确保海上运输安全、高效进行的关键环节。

本文将针对海运船舶的航行路线规划和导航进行探讨。

一、航行路线规划的重要性航行路线规划对于海运船舶来说至关重要。

合理的航行路线规划可以确保船舶以最短的时间、最低的燃油消耗和最小的风险完成航程。

航行路线规划需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如气象条件、海洋环境、航道状况、船舶性能等,以确定最佳的航行路线。

同时,规划航行路线还需要充分考虑港口资源、海事法规等因素,确保船舶在途中能够便捷地进出港口。

二、航行路线规划的方法与工具1. 航海图与电子海图航海图是航行路线规划的基础工具,用于在海图上标示船舶航行的路线、测量距离以及判断航道的安全性。

而电子海图则可以通过电子设备进行实时浏览和编辑,提供更便捷、精确的航行路线规划功能。

2. 全球定位系统(GPS)全球定位系统(GPS)是一种基于卫星导航的定位技术,可为船舶提供准确的位置信息。

通过GPS系统,船舶可以在海上定位,确定当前位置与目标位置的距离和方向,从而进行航行路线规划。

3. 船舶自动识别系统(AIS)船舶自动识别系统(AIS)是一种用于自动识别、定位和跟踪船舶的技术。

AIS可以通过无线电信号将船舶的位置、速度、航向等信息传输给船舶和岸基站,帮助船舶进行航行路线规划和导航。

三、航行路线导航的重要性航行路线导航是指船舶在航行中准确判断船舶位置,并根据航行路线进行导引和引导。

航行路线导航对于船舶来说至关重要,可以保证船舶按照规划的路线安全到达目的地。

合理的导航系统可以提供导航警告信息、实时的船舶位置更新以及最短、最安全的导航路径等功能。

四、航行路线导航的工具与技术1. 雷达系统雷达系统是一种利用电磁波进行物体探测和跟踪的技术。

在海上航行中,船舶可以通过雷达系统检测周围船只、浮标等物体,确保航行安全,并且根据雷达图像进行航行路线的调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浙江沿海航路规划与研究
浙江沿海通航环境复杂,水上交通事故多发,特别是舟山群岛水域被列为中国沿海“六区一线”水上交通重点监管水域。

近年来,随着舟山群岛新区、中国浙江自贸试验区、舟山江海联运中心等系列国家战略的落地实施,给浙江海洋经济创造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涉海项目建设如火如荼,也给通航管理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以浙北水域为例,衢山、嵊泗港区,已建数个30万吨及以上超大型散货、油品泊位,规划还将建设10余个超大型泊位,该水域的船舶通航环境已打破原有服务单一港口的局面。

现有的通航管理模式已不适应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的新要求,重新构建浙江沿海通航体系势在必行、刻不容缓。

为此,浙江海事局联合院校开展了浙江沿海通航现状研究,通过理论与实际相结合,重新规划了浙江沿海航路,并提出了推动规划落地的主要实施途径。

一、浙江沿海船舶通航现状
2008年,浙江海事局编写完成了《浙江沿海及主要港口航行指南》和《浙江沿海及主要港口航行示意图》,同年7 月对外出版发行,该航行指南和航行示意图为广大船员、引航
员等相关从业人员及时了解和掌握浙江沿海及主要港口的通航环境、航路特点、航行注意事项以及相关管理规定、港口服务等提供了重要参考,对减少水上交通事故和船舶污染事故,保障水上交通安全,促进浙江海洋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近年来,浙江海洋经济快速发展和先进科学技术的应用,沿海和主要港口的通航环境和通航要素均发生了重大变化。

通过对2018年浙江沿海船舶AIS轨迹分析,发现沿海船舶通航规律也发生了一些变化。

主要体现在:一是外航路船舶总体使用意愿不大,在浙中和浙南沿海船舶往往会利用外航路内侧约10nm的外航路内侧航路南北行驶,并在岱山中长街列岛东外甩礁东侧进行转向。

二是由于船舶总数量尤其是经小板门通航船舶数量的大幅增加,相当一部分使用东航路的船舶往往会选择在浙中沿海离开传统东航路,朝向小板门东侧的“东福山-里甩礁”航门行驶,然后转向东航路或外航路内侧行驶,从而起到了对东航路小板门的分流效果。

三是船舶基本按照西航路航行,但在佛渡水道以南的浙江沿海,有一条基本与西航路走向平行的沿岸小船航路。

四是随着鱼山开港,马岙-灌门(龟山)-鱼山进港航道将逐渐成为5万吨级及以上船舶进出鱼山的主航道,北部舟山中部港域西航道的交通流也将进一步加大。

此外,纵向、横向航路交叉形成众多船舶交汇区,主要有“衢山东交汇区”、“大小鱼山西交
汇区”、“小板门交汇区”、“虾峙门口外交汇区”、“台州湾口交汇区”、“温州湾口交汇区”等六个船舶交汇区。

二、浙江沿海航路规划内容
按照“尊重现状、符合规律、适度超前”的原则,提出浙江沿海“三纵六横”航路规划设计方案。

(一)以理顺船舶交通流、降低商渔矛盾为主线,自东向西规划设计东外航路、东(中)航路和西航路的“三纵”沿海南北航路。

1.东外航路。

该航路是中国沿海南北大通道的主航路,分为内线和外线,分别对应经度为122°55′和123°00′的成山头定线制两个分隔带,并在渔山列岛东侧汇合成1条航路。

其中东外航路内线为5万吨级以下船型为主,东外航路外线为5万吨级以上船型为主。

2.东(中)航路。

该航路主要服务于进出长江的船舶以及1万吨级左右南北航线船舶,其中东航路绿华水道段主要船型为1万吨级左右的船舶,中航路主力船型为1万吨级及以下船舶。

东航路和中航路在中街山列岛小板门北侧汇合,形成小板门交汇区。

3.西航路。

该航路主要为小型船舶航路,自北向南由金山航道起,经鱼腥脑水域、金塘/册子水道、螺头水道、佛渡
水道、牛鼻山水道,过台州湾、洞头洋,直至台山列岛西侧水域。

主力船型为1万吨级及以下船型,以1千吨级以下船型为主。

在佛渡水道以南,有1条基本与西航路走向基本平行的沿岸小型船舶航路,作为西航路的支线航路,通航等级大多在500吨级以下。

(二)以改善船舶进出港通航秩序,提升港口通航效率为主线,设计“六横”进港航路。

1.以马迹山进港航道、洋山港主航道为主通道的浙北水域进出港航路。

该航路主要服务浙江北部嵊泗港区泗礁作业区,衢山港区黄泽、蛇移门、鼠浪湖作业区,洋山港区以及进出嘉兴、金山的部分过路船舶。

航路与东航路、中航路相互交汇,形成衢山东交汇区。

马迹山航道北段主力船型为25万吨级及以上和5万吨级以下的散货船,洋山港主航道主力船型为5万吨级及以下或船长300米以上的矿石船、集装箱船。

2.以舟山中部港域西航道为主通道的舟山中部进出港航路。

该航路主要服务进出衢山、岱山、马岙和鱼山作业区的船舶,主力船型为1万吨级及以下小型船舶,以及部分进出马岙港区的太平洋海工、长宏国际、中天重工、华丰等修造船厂的大型修造船舶。

随着绿色石化基地的投产和航道通航能力的提升,该航路将成为鱼山配套5万吨级及以下液体化学品船、成品油船的主要进出港通道,整体通航密度和船型
等级也将大幅提升。

3.以马岙公共航道为主通道的舟山本岛北部水域进出港航路。

该航路主要服务白泉、马岙、岱山和鱼山作业区。

航路从东航路起,经马岙港区公共航道(包括马岙港区口外主航道、灌门航道、龟山航门航道),过舟岱大桥后与舟山中部港域西航道(南段)在鱼腥脑西侧形成鱼山西交汇区。

该航路主力船型为1千吨级以下小型船舶,以及经马岙港区口外主航道进出港的新奥LNG船舶。

受舟岱大桥通航的限制,该航路将成为舟山本岛北部大型修造船舶的主要进出港航路。

同时,随着绿色石化基地生产的需要,该航路也将成为鱼山作业区5万吨级及以上船舶的主通道。

4.以虾峙门、条帚门航道为主通道的宁波舟山港核心港区进出港航路。

该航路主要服务核心港区两侧所有港区,如六横、梅山、穿山、沈家门、北仑、大榭、镇海、定海、金塘等港区,并与东航路在深水航槽起点附近形成虾峙门口外交汇区。

5.台州湾进出港航路。

该航路主要服务头门、海门、黄岩港区,与西航路沿岸小型船舶航路在椒江口交汇,形成台州湾交汇区。

主力船型基本为千吨级以下小型船舶。

6.温州湾进出港航路。

该航路主要服务状元岙、乐清湾、大麦屿、瓯江等港区,与西航路沿岸小型船舶航路在洞头洋交汇,形成温州湾船舶交汇区。

主力船型基本为千吨级以下
小型船舶。

三、实施途径
保障浙江沿海“三纵六横”航路规划顺利实施,达到降低商渔矛盾、改善通航秩序、提升通航效率的目的,主动履职是核心,完善机制是根本,职权明晰是基础,技术支撑是保障。

(一)规划先行,理顺各方关系。

主动履职,研究出台浙江沿海航路规划并纳入全国沿海航路规划,推动规划成为其他涉海规划的重要依据和参考。

结合港口发展实际,提前谋划配套的航道、锚地,利用港口规划调整和项目建设机会,主导并推动配套航道锚地建设,实现港口资源与通航管理相协调。

(二)机制保障,规范通航管理。

加快建立符合浙江港口发展实际,特别是新建港区、作业区的船舶交通组织、通航管理工作机制,制定出台重点水域通航安全管理规定和配套制度,有效落实海事监管职责,规范海事管理行为,避免出现监管盲区。

(三)职权明晰,强化现场监管。

推动属地政府强化沟通和协商,进一步理顺浙北水域口岸、海域、港政管理等管辖事权关系,实现浙北水域港口开发、建设和管理的协调统
一。

进一步落实海事监管职责,聚焦突出问题,合理配置监管力量,实现对管辖海域的有效监管,避免“灯下黑”。

(四)技术支撑,提升监管能力。

增加VTS雷达站点布设,配合AIS、VHF和CCTV建设,实现沿海主航路的有效覆盖。

升级改造VTS管理系统,对覆盖水域实施有效监控。

加快无人机、高适应性海巡船艇以及远海监管基地建设,实现远距离海事监管常态化。

研究5G、北斗系统在海事监管领域的应用。

通过强有力的技术支撑,逐步打造全水域、全天候“看得见、够得着、管得住”的海事监管能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