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未病”的历史文化探源
中医治未病是什么意思

中医治未病是什么意思
中医治未病是中医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强调的是在疾病尚未形成之前就进行预防和调理,以避免疾病的发生。
这种思想源自于《黄帝内经》中的“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
在中医看来,人体是一个整体,疾病的发生是内外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因此,治未病不仅仅是预防疾病的发生,更是一种生活方式,一种对身体和环境的整体调适。
治未病的方法多种多样,包括但不限于饮食调养、情志调节、运动健身、药物预防等。
在饮食调养方面,中医强调“食饮有节”,即饮食要适量,营养要均衡,避免过食或偏食。
情志调节则是指通过调整心态,保持情绪稳定,避免过度的情绪波动对身体造成的伤害。
运动健身则是通过适量的体育锻炼,增强体质,提高抵抗力。
药物预防则是指在必要时,通过服用一些中药来调理身体,预防疾病的发生。
治未病的实践需要个体化,因为每个人的体质、生活习惯、环境因素等都不尽相同。
中医通过望闻问切等方法,对个体进行全面的评估,然后制定个性化的预防和调理方案。
这种个性化的预防和调理,不仅能够预防疾病的发生,还能够提高生活质量,促进身心健康。
总之,中医治未病是一种综合性的预防医学思想,它强调在疾病发生之前就进行积极的预防和调理,以达到防病于未然的目的。
通过治未病,人们可以更好地维护自己的健康,享受更加美好的生活。
中医治未病,健康中国梦

中医治未病,健康中国梦中医“治未病”是由《黄帝内经》提出的古代预防医学观点,虽其距今时代久远,但其对后世影响深远、含义深刻、意义重大。
在中医学漫长的发展历程中,从《难经》的“上工治未病,下工治已病”到唐代孙思邈的“消未起之患,治未病之疾,医之于无事之前”,再到现在预防医学的发展,充分显示了医家追求的最高水平,体现了中华民族无穷无尽的医学智慧。
在中医防病治病理论体系中,“治未病”的思想实际上包含着“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瘥后防复”三个方面的含义。
这一理论一直指导着后世预防医学的发展,如“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上医医未病之病,中医医欲病之病,下医医已病之病”等至理名言,字里行间无不蕴含着我国古代医家对“无事之前”的养生防病及欲病早调的科学观点。
在现代医学中,中医“治未病”思想在临床健康管理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在临床管理病人时,医家常未病先防,在疾病发生之前,注重保养患者身体,顾护正气,提高机体免疫功能,起到预防疾病的作用。
正所谓“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医家只有做到对疾病的充分认识,预防各种疾病的高危致病因素,做好养生保健,才能预防疾病发生,使人不生病的医生,也才是真正的好医生,才是“圣人”和“上工”。
此外,医家也懂得既病防变,在患病以后,注重及时明确诊断,及时治疗处理,同时扶正祛邪,防止疾病的传变与发展。
正如汉代张仲景《金匮要略》所言“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四季脾旺不受邪,即勿补之。
中工不晓相传,见肝之病,不解实脾,惟治肝也。
”,此观点很好地论述了防病传变的治未病思想。
再者,医家也需瘥后防复。
在疾病痊愈之后,防止复发,要重视患者精神、饮食、劳作方面等调护,中医在患者病愈后常常有许许多多的医嘱,如目前我们对脾胃病患者在饮食宜忌上的告知:宜食暖热、软食,富于营养,易于消化吸收,按时进食或少食多餐;忌食生冷刺激、辛辣之品及粘腻、油炸、粗纤维等伤胃不易消化吸收之物。
这些都是瘥后防复的措施。
中医“治未病”说略

中医“治未病”说略发布时间:2021-06-16T13:52:27.967Z 来源:《健康世界》2021年7期作者:杜勇[导读] 中医“治未病”的理论源于《黄帝内经》,主要思想是“未病先防”、“既病防变”,注重疾病的防治,核心观念是未雨绸缪、防微杜渐。
杜勇旺苍县东河镇中心卫生院四川广元 628200中医“治未病”的理论源于《黄帝内经》,主要思想是“未病先防”、“既病防变”,注重疾病的防治,核心观念是未雨绸缪、防微杜渐。
近年我国国民对中医药学知识的了解不断加深,更多的人愿意相信祖国医学,所以“治未病”的理论得以快速发展,现已被临床广泛应用,对多种疾病的治疗与预防作用明显。
中医“治未病”理论是我国传统医学的瑰宝,它是传统医学持续发展的重要思想学术,尤其是近年人们更加关注传统医学的发展,关于“治未病”的理论知识不断完善和进一步发展,使其具备完善且充实的理论体系。
“治未病”思想可以用于预防、保健和治疗,也与多种疾病的康复预后密切相关,现已是一种综合的防治理念和方法,有更多专业的综合防治手段被后人继承和发展,其理论思想与体系和现代医学的预防思想有异曲同工之妙,值得现代医学借鉴和传承。
1、“治未病”之未病先防(1)未病先防——旧时理未病先防说的是未患病时,注重各种疾病的积极预防,目的在于疾病的预防。
中医“治未病”理论中指出,未病先防的重要工作是“养生”,强调防于养生,要求人们遵循自然法则生活,注重精神状态和情志的调节,维持机体状态稳定、阴阳平衡。
具体来说,日常生活中要注重“养生”之道,注意了解自己的身心状态,再采用合理的方法,实现颐养生命和体质增强、疾病预防,目的在于延年益寿,最重要的是要注重整体性与系统性,从而起到各种疾病预防的作用。
中医养生理论强调的内容很多,包括未老先养、天人相应和调整阴阳等,实际上是告诉人们要注重养精神和调饮食、练形体等,每天要做到饮食有节、节律起居等,根据自身情况进行合理的调节,及时消除体内积聚的各种致病因素,最大程度减轻致病因素对机体造成的侵害或者损伤等,经过长年累月的调节和保护,便能使身体不发病,或者虽然生病,但并不严重,不会对机体造成较大的损伤。
《内经》“治未病“理论探讨

《内经》“治未病“理论探讨古医籍《黄帝内经》中首次提出治未病的概念,而“治未病”是中医学术思想的基本内容之一。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所谓:“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
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1唐代医家孙思邈把疾病分为“未病”、“欲病”、“已病”。
并指出要“消未起之患,治未病之疾,医之于无事之前”。
字里行|'日蕴涵着对“无事之前”的养生防病及欲病早调的观点。
这种未雨绸缪、防微杜渐的预防思想在后世一直有深远的影响,是中医学重要的理论基础。
伴着新的健康理念“治未病”更有了深刻的现实意义。
将成为本世纪最有发展前景的领域。
所谓中医“治未病”,一是“未病先防”,即强调预防疾病的重要性;二是“既病防变”,即突出着重于疾病的早期发现,早期处理,防止疾病的发展和传变,以及病后防复止遗,是防于疾病未复发、后遗之时。
1未病先防1.1调摄精神《素问·上古天真论》提出“恬淡虚无,真气从之。
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中医学认为,精神情志活动,与人的生理、病理变化有密切的关系。
可见,中医学早就认识到调养精神。
可以增强正气抗邪能力,预防疾病。
由于人的精神情志活动可影响机体气机的正常升降出入。
正如《素问·举痛论》所谓“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
“惊则气乱,劳则气耗,思则气结”;《灵枢·百病始生》亦谓“喜怒不节,则伤脏”。
故突然强烈的精神刺激或反复持续的精神刺激。
可使人体气机逆乱,气血阴阳失调而发病。
正气内虚,易感外邪而致病。
在疾病过程中。
情志波动又能使疾病恶化。
相反,精神愉快,心情舒畅,气血调达,气血和平有利于恢复健康。
1.2加强锻炼生命在于运动,经常锻炼身体,能增强体质,减少或防止疾病的发生。
在春秋战围时代,已应用“导引术”和“吐纳术”来防治疾病。
东汉名医华佗根据“流水不腐,户枢不蠹”的道理。
创造了“五禽戏”健身运动。
“治未病”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

“治未病”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发表时间:2016-04-26T16:08:27.790Z 来源:《心理医生》2015年8期供稿作者:张六萍[导读] 山西省晋中市第一人民医院预防保健科 “治未病”思想源于春秋战国时期的《黄帝内经》、《难经》,在其后的《伤寒论》。
张六萍(山西省晋中市第一人民医院预防保健科山西晋中 030600)【中图分类号】R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5)08-0255-021.“治未病”理论渊源及内涵1.1 “治未病”理论渊源“治未病”思想源于春秋战国时期的《黄帝内经》、《难经》,在其后的《伤寒论》、《金匮要略》等医典中历代医家对此理论不断充实提高而渐成体系。
1.2 “治未病”理论内涵1.2.1未病之病,《素问?上古天真论》“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
”通过增强人体正气来抵御外邪入侵,内养外防兼施可防患于未然。
1.2.2欲病之病,《素问?四气调神论》云:“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
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
”是指已受外邪,但未发病,正强邪弱,可通过针灸、药物、导引按摩等方式引邪外出,防止疾病的生成。
1.2.3已病之病,张仲景注重实践,六经传变的治未病的理论在《金匮要略》中有所体现,如: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等。
指出现病理状态,但没有进一步发展,在发病之初就要积极采取措施,将疾病控制在局部,不使其发展传变至其它脏腑和更深的层次[1]。
2.“治未病”理论在养生保健中的应用中医养生、保健的精髓在于调摄人体自身精气,控御情志,调理饮食,动静结合,以维持阴阳平和状态,达到强身健体,颐养天年。
2.1 精神与情志调养《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
七情过度可以伤神,以致形体受损。
要学会排除杂念,调畅情志,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才能达到心安神宁,气血通畅,身体健康。
治未病

中医"治未病"的内涵“治未病”思想源自《黄帝内经》,历代医家乃至现代医学对“治未病”思想都极为重视。
根据现代医学理论,将人群的健康状态分为三种:一是健康未病态;二是欲病未病态;三是已病未传态。
因此,“治未病”就是针对这三种状态,具有未病养生防病于先、欲病施治防微杜渐和已病早治防止传变的作用。
“治未病”起源与临床意义《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提出:“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
夫病已成而后药之, 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就生动地指出了“治未病”的重要意义。
中医学历来重视疾病的预防。
“治未病”的概念最早出现于《黄帝内经》,在《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提出:“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
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就生动地指出了“治未病”的重要意义。
另见于《素问〃刺热》篇:“肝热病者左颊先赤,心热病者颜先赤,脾热病者鼻先赤,肺热病者右颊先赤,肾热病者颐先赤。
病虽未发,见赤色者刺之,名曰治未病。
”此“病虽未发”,结合上文是指机体已受邪但尚处于无症状或症状尚较少、较轻的阶段。
这种潜病态可发展成为某种具有明显症状和体征的疾病。
因而,这“治未病”,是指通过一定的防治手段以阻断其发展,从而使这种潜病态向健康方向转化,属于疾病早期治疗的范围。
还见于《灵枢〃逆顺》:“上工,刺其未生者也。
其次,刺其未盛者也。
其次,刺其已衰者也……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
”此处“治未病”对医生的治疗经验和水平提出了要求,要想成为一名高明的医生,要善于预防疾病,防患于未然。
结合现代医学的理论,综合各家说法,可以将人群的健康状态分为三种:一是健康,未病态,即人体处于没有任何疾病时的健康状态;二是欲病未病态,即体内病理信息隐匿存在的阶段,或已经具有少数先兆症状或体征的小疾小恙状态,但尚不足以诊断为某种疾病;三是已病未传态,即人体某一脏器出现了明显病变,根据疾病的传变规律及脏腑之间的生理、病理关系,病邪可能传入其他脏腑,但病邪尚局限在某一脏腑未发生传变的状态。
治未病的概念

治未病的概念明宇治未病的概念,最早源于内经。
《素问。
四气调神大论》:“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
夫病已成而后治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这是有史以来最早的治未病的文献记载。
我们把中医的生理体质分为偏阴虚、偏阳虚、偏气虚、偏血虚四大类。
未病是未生成病前的状态,也就是还属于非疾病状态下的正常体质,它还在“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动态平衡的正常阈值的范畴之内,所以人体是健康的。
人们只要注意养生。
“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
”就可以形与神俱,健康长寿,以享天年。
这就是中医预防为主,治未病的概念。
已经生了病,那就要用药物来治疗。
相对治未病来说那就晚了。
“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人体内的邪气实就是实证,五脏六腑功能虚弱就是虚证。
虚证、实证和虚实错杂证都是中医的病证,这就是中医的疾病观。
大病也好,小病也好都是病。
外感风寒是个小病吧,我们就不要重视了吗?现在大家都谈亚健康。
亚健康的概念一般说有两个。
一是我们把一些有小病、轻病的人群,由于他(她)们的病相对较轻,在一般情况下,还能够正常的工作和学习,把这个群体叫亚健康群体。
这类人群从中医的疾病观来看,已有脏腑功能失调、阴阳气血亏损、病理物质产生的病证。
只不过比较轻微。
在医生的正确指导下,调整饮食结构,改正不良生活习惯,适当的体育煅炼、合理适时的心理疏导,不吃药或少吃药,也是完全可恢复健康的。
但从健康与病的概念来分,中医的观点,亚健康人群还是偏于病的。
只是较小较轻而已。
二是现代医学把患有多种异常表现和体验,而过通现代科学器仪,用化学和物理的检查方法,还不能查出阳性结果,不能做出疾病诊断的一个群体,叫做亚健康群体。
科学是要进步,现在查不出来不等于将来也查不出来。
现代医学所称的亚健康群体中的一大部分人,只要症状表现严重,从中医学的角度上看是有病的,中医作为疾病来治疗。
这是中医的一种优势。
是我们应当去发扬广大的。
中医文化与治未病

01
传统观念与现代医学的冲突
03
治疗效果难以量化和评估
02
缺乏科学依据和临床数据支持
04
推广和普及难度较大
中医治未病的未来发展
1
优势:中医治未病 具有独特的理论体 系和实践经验,在 预防和治疗疾病方 面具有显著优势。
3
未来发展:中医治 未病需要与现代医 学相结合,创新发 展,提高疗效,扩
大应用范围。
2
挑战:中医治未病 在现代医学的冲击 下,面临着传承和
创新的挑战。
4
政策支持:政府对 中医治未病的支持 力度加大,有利于 中医治未病的未来
发展。
谢谢
实践应用:古代中医理论在临床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 展,如《伤寒杂病论》、《金匮要略》等著作
中医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01
传承:中医文化源远流长,传承至今已有
数千年历史
02
创新:中医文化在传承过程中不断创新,形
成了独特的理论体系和治疗方法
03
融合:中医文化与其他文化相互融合,形成
了独特的中医文化体系
04
发展:中医文化在现代医学技术的支持下,
不断发展壮大,为人类健康做出了巨大贡献
中医文化的现代应用
STEP1 STEP2 STEP3 STEP4
传统中医理论与现代医学技术的结合 中医养生理念在现代生活中的应用 中医文化在教育、科研、产业等方面的发展 中医文化在国际交流与合作中的作用
中医治未病的理 念
治未病的概念与意义
治未病的概念:中医治未病是指在疾 病发生之前,通过预防和调理,防止 疾病的发生和发展。
治未病的意义:治未病可以减少疾病 的发生和发展,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 和健康水平。
治未病的方法:包括饮食调理、运 动锻炼、心理调适、中医养生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川中医》2008年第26卷第9期124~125页
●医史●
“治未病”的历史文化探源
张岚
广西中医学院医史文献教研室(广西南宁530001)
摘要:“治未病”是中医学重要的疾病防治思想,主要包括未病养生、既病防变、瘥后调摄等方面内容。
《内经》在总结前人养生防病经验的同时,结合中国古代哲学和预防思想,初步奠定了“治未病”学说的理论基础。
《难经》则从已病防变角度阐述了“治未病”理论。
此后,历代医家对中医学“治未病”思想不断发挥,使其成为中医养生保健的主导思想和防治疾病的重要原则。
而未雨绸缪、防微杜渐等预防思想,以及阴阳五行学说、整体观念、自然观念、道家哲学等中国传统文化观念,都是中医学“治未病”理论形成的历史文化根源。
关键词:治未病历史文化
中图分类号:R241.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3649(2008)09—0124—02
“治未病”,是中医学重要的疾病防治思想,主要包括未病养生、既病防变、瘥后调摄等方面内容。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曰:“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金元医家朱震亨对其进行了解说:“盖保身长全者,所以为圣人之道,治病十全者,所以为上工之术”,也就是说“治未病”是医德高尚、诊治技术高超的“医圣人”所要倡导的保身长全之道,而非治病十全之法。
1 中医“治未病”理论的奠基与发展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医家在实践中就已经注意到既病防变、及早治疗的重要性。
如《史记·扁鹊仓公列传》中记载,扁鹊对齐恒公望色诊病时指出,“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深”,“君有疾在血脉,不治恐深”,“君有疾在肠胃间,不治将深”等等。
《黄帝内经》 (以下简称《内经》大量论述了“治未病”的内容,初步奠定了“治未病”学说的理论基础[1]。
它提出“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上工,刺其未生者也;其次,刺其未盛者也;其次,刺其已衰者也。
……故曰: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此之谓也”(《灵枢·逆顺》)。
不仅如此,《黄帝内经》还将这一理论运用于诊治疾病的实践中,《素问·刺热篇》云:“肝热病者左颊先赤……病虽未发,见赤色者刺之,名曰治未病。
”又如小金丹方“服十粒,无疫干也”(《素问·刺法论篇》),更是开创了药物预防之先例。
此外,《内经》对自然环境、气候变化,人的体质、性格、生活习惯等等与疾病发生相关的各种因素都进行了详细论述,对“治未病”的具体实践均具有指导作用。
《黄帝八十一难经》(以下简称《难经》)则从已病防变角度阐述了“治未病”理论,“所谓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当传之与脾,故先实其脾气,无令得受肝之邪,故曰治未病焉”(《难经·七十七难》),着重指出早期治疗,防止疾病传变的重要性。
这一既病防变的思想,在以后的《金匮要略》中得到再次重申,影响深远。
《内经》、《难经》中的“治未病”理论,体现了中医在保健养生和防治疾病方面“防重于治”的特色,亦贯彻了中医学“以人为本”的基本理念。
之后,历代医家对这一理论进行了发挥,使其成为中医养生保健的主导思想和防治疾病的重要原则。
《伤寒论》于六经病篇之后有“辨阴阳易差后劳复病脉证并治”,专篇论述伤寒新愈,若起居作劳,或饮食不节,就会发生劳复、食复之变,从而示人疾病初愈,应慎起居、节饮、勿作劳,瘥后调摄,防其复发,以收全功。
东汉名医华佗强凋积极的运动健身之法,也是“治未病”的重要内容之一。
他说:“人全欲得劳动,但不当使极尔。
动摇则谷气得消,血脉流通,病不得生,譬户枢不朽是也”(《三国志·华佗传》)。
华佗还根据古代导引术,创立了一套简便易行的医疗保健体操——“五禽戏”,开创了运动健身之法[1],“一曰虎,二曰鹿,三曰熊,四曰猿,五曰鸟,亦以除疾,并利蹄足,以当导引”(《后汉书·方术传》)。
同时,他还提到“从天地阴阳”、“调神气”、“慎酒色”、“节起居”、“省思虑”、“荣滋味”等,都是养生保健的重要原则。
唐代孙思邈在《内经》的基础上进一步将疾病分为“未病”、“欲
病”、“已病”三个层次,认为:“上医医未病之病,中医医欲病之病,下医医已病之病”;“消未起之患,治未病之疾,医之于无事之前。
”至清代,叶天士注重温病治疗的阶段性和层次性,对险恶危急之证强调客邪早逐;强调先证用药,及早截断病势;“先安未受邪之地”,以防其变;根据患者体质的不同而采取不同的治法,以防疾病传变,这些都体现出了温病治疗过程中的预防医学思想,对临床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3]。
2 “治未病”文化探源
防患于未然,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思想之一。
中国古代大量的哲学、文学、史学文献中都有类似思想的阐述。
如《周易》曰:“君子以思患而预防之”,《诗经·豳风·鸱鸮》曰:“迨天之未阴雨,彻彼桑士,绸缪牖户”,《后汉书·丁鸿传》曰:“若敕政责躬,杜渐防萌,则凶妖销灭,害除福凑矣”等等。
《内经》正是在总结前人养生防病经验的同时,注意吸收了古代哲学中未雨绸缪、防微杜渐等预防思想,形成了中医学中“治未病”的重要理论。
道家哲学,对中医“治未病”理论的形成有着深远的影响。
约成书于春秋时代的《老子》虽不是医学专书,其中却蕴含了丰富的治未病思想。
《老子》指出“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第63章),“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
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第64章)。
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老子》强调积极的养生方法。
首先,“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第25章),强调人应该顺乎自然,生活起居有常[3];其次,极力主张“以恬淡为上”(第3l章),又称“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袭,五味令人口爽”(第12章),因此要“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第19章),“虽有荣观,燕处超然”(第26章),已经指出精神调摄是养生防病之大法。
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中的阴阳五行学说,不仅是中医学理论的指导思想,而且是它的理论框架和重要组成部分。
正是由于中医学用阴阳、五行来解释人体的组织形态、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因此它们也成为中医学“治未病”理论直接的哲学基础和理论基础。
《素问·上古天真论》说:“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张仲景曰:“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
”也就是说,要注意摄生养性,保持人体的阴阳平衡;若见某脏受邪,则须根据五行制化而“先安未受邪之地”,既病防变。
此外,整体观念是中医学的观念性内容,它不仅把人体自身看作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而且也把人与自然、人的身与心、人与社会等各种因素统一联系起来。
因此,自然环境、气候变化、情志变化、社会环境等等,都是中医学“治未病”所要重视的因素。
并且,崇尚自然,顺应自然,最后达到天人合一,也是中医学始终贯彻的思想。
这种自然观念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人体活动也必须遵循自然规律。
可以说,“治未病”也是中国古代整体观念和自然观念在医疗实践中的具体体现。
“治未病”是中医学防治疾病的重要原则,在《内经》的基础上,中医学“治未病”思想不断发展完善。
中医学中的心主神明理论、形神合一理论、藏象五志理论、七情理论、三因理论、气质类型理论,以及保胃气、顾肾气、扶阳气、存真气等防治原则都蕴含着丰富的“治未病”思想,至今仍然对临床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它与现代预防医学思想相一致,在养生保健以及有效干预亚健康状态等现代医疗实践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指导作用。
参考文献
[1] 蒋宏杰.华佗“治未病”思想浅析[J].安徽中医临床杂志,2002,14 (3):207
[2] 蓝毓营. “治未病”源流述略[J].上海中医药杂志,2005,39 (9):38,39
[3] 王化猛.《老子》未病思想探析[J].安徽中医学院学报,1999,18 (6):10,11
(收稿日期2008-O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