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组分_多靶点中药整体药代动力学研究的思考与探索_郝海平
菌草酸多酶体反应体生物酶解技术

菌草酸多酶体反应体生物酶解技术“治疗癌症及延缓衰老的策略”菌草酸多酶体反应体生物技术(BGA)是一种现代生物制剂高新技术。
由林陆山教授发明,1994年在美国获得“克里斯托”发明专利技术金奖,96年正式被列入“国家火炬高新科技计划项目”。
“BGA”是以多种生物酶组合多酶反应体,并在常温常压下,一方面充分分解中草药中的纤维素、半纤维素、木质素、脂肪、蛋白质等生物成分,使水溶性和脂溶性所有有效成分得以充分提取浓缩,另一方面使所有有效成分全部破壁分解,游离出具有细胞活性的小分子活性蛋白,裂解氨基酸的肽链,形成肽物质。
整体成分可达150多种,这样的特性在癌症和延缓衰老的治疗中极具价值。
“BGA”制品是以量子生物与中医药理论为基础,和创新性很强的酶工程工艺结合的量子生物制剂。
“BGA”制剂原料以中草药为主具有多种药、多组分、采用酶解工艺,制作上混合提取物的模式,因而制品具有多靶点、多途径的药效机理。
这样克服了研发集中在单体成分的提取模式可能会掩盖中药中其他有效成分的药理作用。
最近国内,郝海平等2009年“通过多组分、多靶点中药整体代动力学的探索”的研究表明:认为“多靶点、低亲和力、低选择性”药物研发模式将可能成为未来全球畅销创新药物研发的主体,并取代“单靶点、高亲和力、高选择性”。
我们认为“BGA”制品的多组分、多靶点的特点,对多种基因的干预,可能最有效的调控复杂的病理性网络。
“BGA”制品不会改变中草药中的生物活性物质的化学结构,而是充分体现药品的药理活性,是实现中药现代化的一项重要的技术革新。
具有如下开创性技术特点:1、通过酶解破壁,有效成分利用率从传统工艺18%提升到80%以上。
2、“BGA”制品具有活性和小分子特点。
3、彻底脱毒,且无任何毒副作用。
4、药效迅速、具有酶类制品的药理特性。
5、具有节省能源,环保。
6、对中药制药工艺进行改革。
多酶体应用于中草药提取制作工艺的研究,已是非常成熟的生物技术,经过国家药检所工艺比对试验,其实际应用价值得到了进一步认证。
中药多组分的系统药理学研究

中药多组分的系统药理学研究近年来,中药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应用。
作为中医药的重要组成部分,中药多组分的系统药理学研究成为了当前研究的热点和难点之一。
本文将围绕中药多组分的系统药理学进行探讨,并对其研究意义和方法进行分析。
一、中药多组分的系统药理学研究意义中药多组分代表了中药的天然特性。
中药中的活性成分是多种多样的,并且存在于复杂的组合中。
这些活性成分相互作用,协同发挥药效,其作用机制和相互关系十分复杂。
因此,中药多组分的系统药理学研究对于解析中药的药效物质基础、优化药物设计、发展中药新药具有重要的意义。
中药多组分的系统药理学研究也有助于中药现代化发展。
在现代科学技术的支持下,通过系统药理学的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中药的药效机制,为中药研发提供科学依据。
通过对不同中药组分之间的相互作用进行深入研究,还可以有效提高中药的疗效,降低药物的副作用。
二、中药多组分的系统药理学研究方法中药多组分的系统药理学研究需要运用多种方法和技术。
其中,网络药理学是一种常用的方法。
通过构建中药-靶点网络,可以研究中药的多组分在作用靶点上的相互关系,从而揭示中药的综合调控机制。
另外,基因组学、转录组学和蛋白质组学等技术也被广泛应用于中药多组分的系统药理学研究。
这些技术可以帮助研究人员全面了解中药对基因表达的调控、蛋白质相互作用等生物学过程,从而揭示中药多组分的系统作用机制。
此外,体外和体内药效学实验也是中药多组分的系统药理学研究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通过体外实验,可以观察和测定中药多组分对特定靶点的作用效果;而通过体内实验,可以验证中药多组分在活体内药效的表现,并评估中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三、中药多组分的系统药理学研究挑战和前景中药多组分的系统药理学研究面临着许多挑战,其中之一是大数据的处理和分析。
中药多组分的系统研究需要处理大量的数据,如多组学数据、生物信息学数据等。
如何高效准确地分析这些数据,对研究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中药多组分代谢及改性药物研究

中药多组分代谢及改性药物研究近年来,中药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认可,尤其是在治疗肿瘤、心脑血管疾病等领域中,中药的应用更加明显。
但是,中药的组成复杂,导致其代谢和药效难以精确定量和控制,因此很多中药的疗效和安全性都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改进。
近年来,中药多组分代谢及改性药物的研究成为了热门话题。
一、中药多组分代谢研究中药作为一种传统的治疗手段,其化学成分的复杂性是其特点之一。
因此,确定中药代谢的途径、代谢产物和代谢速率是非常有必要的。
中药代谢研究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探究中药的药效和毒副作用等问题,并为药物治疗提供科学、合理的方案。
近年来,国内外专家对中药的代谢及其代谢产物进行了深入研究。
研究表明,中药的代谢途径包括氧化、还原、水解、酸解、甲基化等多种通路,其中氧化代谢是最为常见的一种代谢途径。
同时,由于中药中存在大量的酚类和羟基化合物,因此抗氧化剂对中药代谢也具有一定的影响。
二、中药改性药物研究中药所含化合物对人体健康具有很强的功效,但同时也存在很多缺陷,如难溶、不稳定、有毒等。
因此,为了提高中药的药效和安全性,人们开展了中药改性药物的研究。
中药改性药物的研究可以采用多种改性方法,如酯化、乙酰化、磷酸化、氨基化等化学方法,也可以利用微生物、酶和生物反应器等生物技术手段进行改性。
中药改性药物的研究可以改变中药中药效成分的物理化学性质和药理学特性,从而提高其药效和减少其毒副作用。
例如,近年来市场上较为风行的土茯苓水剂、安宫牛黄丸等中药制剂就是企业通过改性生产出来的新产品。
三、中药多组分代谢改性药物研究的现状和前景中药多组分代谢改性药物的研究是一个相对较新的领域,在国内的研究水平相对国外还有一定的差距。
人们需要继续深入研究中药中的活性成分、代谢途径和代谢产物等问题,以找到更为安全有效的用药方案。
在研究中,人们还需要注重中药的质量控制和药效评价,建立相应的标准和规范。
中药改性药物作为中药行业的未来发展方向,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
中药复杂组份药代动力学与整体药效研究的探索.

现正在编写相应的化学信息处理软件,包括差示谱分析 软件及代谢物与原形成分关联分析软件
脉络宁注射液体内外物质组关联分析
代谢物 代谢物化学结构 代谢途径 Y(5-Hydroxymethyl furaldehyde)+O Y11_C2H4_CH2 ? Y7_2 H ? Y3_O+Gly Y4+2 H+O+CH2 Y11_C2H4+O Y10_2 H Y13_H2O
P M M P P P P P M P M P P P P M P M P M P P M M P M P M P M P M P M P M M M M P M P M P M P M P M P M P M P M P M 4 M M M M M M M P M P 8 Time(h) 12 M M M M M P M 16 20 24 M M M M M M P M P
中药方剂的纵向深入研究 分析/药代
代谢组学-生物化学-药效学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 30630076 )、面上项目 ( 30572228 )及“十一五”支撑计划中医药专项 ( 2006BAI08B04-05 )资助
报告内容
• 中药体内外物质组的初步探索 • 中药整体药效作用的代谢组学研究 • 中药多组份整合药代动力学研究
基于体内外物质组思想的 中药药效物质基础研究
• 基本假设:中药药效作用取决于进入体循 环及靶器官的原形成分与代谢产物的组合, 即体内物质组;
• 中药的药效物质基础研究应从单纯的中药/ 制剂成分分离筛选转向体内成分组的研究, 并建立体内外成分组的网络关系。
脉络宁注射液体内外 物质组的初步探讨
• 脉络宁注射液的制剂成分组分析 • 动态血浆成分组分析 • 体外成分组与体内成分组的关联分析
中药多成分药代动力学的新方法和策略研究共3篇

中药多成分药代动力学的新方法和策略研究共3篇中药多成分药代动力学的新方法和策略研究1中药多成分药代动力学的新方法和策略研究随着中药的应用不断扩大和深入,中药多成分药代动力学研究越来越受到关注。
因为中药是基于中草药提取的多成分混合物,研究中药多成分的药代动力学变得异常复杂。
如何有效地研究中药多成分的药代动力学,成为了当前研究的重点。
本文旨在综述中药多成分药代动力学研究中的新方法和策略。
一、新方法1. 系统药代动力学中药多成分药代动力学研究中的主要问题是多个活性成分同时对体内环境发挥药理作用,包括代谢酶选择性、蛋白结合、清除和分布等。
为了解决这些复杂性问题,研究人员可以采用系统药代动力学方法,在复杂的物质通量下,可以针对体内/体外多个生物过程建立科学的数据集成方式。
系统药代动力学方法主要有计算机模拟和体外测量两种方式,可用于研究中药多成分复杂的药代动力学。
2. 需求、尽量等效、人群药代动力学的优化设计在中药多成分药代动力学的研究中,应关注实验设计策略。
因为不合理的实验设计可能会导致研究结果的误差。
一种理想的策略是需求优化设计,以实现中药多成分药代动力学参数准确估计的经济和精确的方法。
确保所设计的实验拥有尽量等效性,以此来减少由设计本身的不足所引起的误差。
最后,通过人群药代动力学的优化设计,可以实现不同个体之间参数的最小化差异。
二、策略1. 化学计量学化学计量学是研究分析数据的化学方法,主要用于中药多成分药代动力学的研究。
在化学计量学模型的基础上,可以对中药多成分药代动力学进行分析和建模。
化学计量学可以将主成分分析、偏最小二乘回归等数学方法应用到中药多成分药代动力学的研究中,探究药物的代谢与吸收等生物学参数。
2. 多元线性回归多元线性回归是一种常用的数据分析和建模方法。
在中药多成分药代动力学研究中,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可以回答多个变量之间的关系,从而提高数据的准确性和可信度。
多元线性回归中可以包含药物治疗时间、药物剂量、代谢酶选择性等多种变量,以完整的信息获取药物代谢动力学的变化过程。
近十年中药药代动力学新技术新方法概述

近十年中药药代动力学新技术新方法概述柏冬;王瑞海;刘丽梅【摘要】As the chemical compositions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s very complex and the effective components are not accurate, there are many difficulties in the stud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With the developments of new technologies and methods, a lot of achievements in the pharmacokinetics have been made at home. For example, the emergence of new instruments and analysis technology can improve the sensitivity of the analysis the composi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n vivo, and make it possible to study the composi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t has been reached an agreement that monitoring multi-components ’ pharmacokinetics characteristic at the same time is very necessary. The research idea of “ integral pharmacokinetic study of multiple components” ,“pharmacokinetic marker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nd “metabonomics technology” can resolve this problems,but there are still of a lot of controversy in the present study. This paper organizes the related literature with pharmacokinetic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n recent 10 years. We hope it can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study of pharmacokinetic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s.%中药具有多成分、药效物质不确切的特征,长期以来中药药代动力学的研究存在许多困难。
代谢组学技术在中医药关键科学问题研究中的应用前景分析

代谢组学技术在中医药关键科学问题研究中的应用前景分析王广基;查伟斌;郝海平;阿基业【期刊名称】《中国天然药物》【年(卷),期】2008(006)002【摘要】代谢组是生物体整体功能状态的"生化表型",具有"终点放大"的特征,这些特质使得代谢组学在中医药系列关键科学问题研究中具有突出优势.中医理论的整体观与"组学"强调的从整体角度研究生物体的功能水平相一致.随着基于核磁、质谱以及化学计量学软件的代谢组学分析技术平台的不断发展,代谢组学已在中医药现代研究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包括中医证候本质、中药作用机制、中药整体药效评价和安全性评价、中药质量控制与中药资源研究等.本文在综述国内中医药领域代谢组学研究进展的基础上,对其应用前景和存在问题进行了扼要评析.【总页数】9页(P89-97)【作者】王广基;查伟斌;郝海平;阿基业【作者单位】中国药科大学药物代谢动力学重点实验室,南京210038;中国药科大学药物代谢动力学重点实验室,南京210038;中国药科大学药物代谢动力学重点实验室,南京210038;中国药科大学药物代谢动力学重点实验室,南京210038【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8【相关文献】1.代谢组学技术及其在针灸关键科学问题研究中的应用 [J], 邓淑芳;吴巧凤;杨明晓;陈亮;陈琳;赖祯宏;庄艺;于正;梁繁荣2.理论研究在中医药学关键科学问题研究中的作用 [J], 申维玺;孙燕3.蛋白质芯片质谱技术在中医药研究中的应用前景分析 [J], 李伟荣;宓穗卿;王宁生;姚丽梅4.代谢组学技术在风湿免疫病中医药研究中的应用与思考 [J], 周学平;李桓5.代谢组学实验技术在中医药科研中的应用 [J], 刘健;万磊;黄传兵;汪元;曹云祥;刘磊;程园园;冯云霞;孙玥;齐亚军;王芳;张晓军;郑力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2021年中药组分结构特征对多成分/组分药代动力学影响的新探索

[摘要]中药药代动力学是中药现代化研究进程中的桥梁学科,在对中药复杂物质基础、各成分/组分体内过程以及药动/药效关系等的研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但由于中药的多成分/组分复杂体系,如何科学揭示符合中药自身特征的药代动力学一直是探索的热点和难点。
中药物质基础的最优组成结构发挥着最佳的功效,而成分/组分组成结构的功效差异与体内的吸收、转运、代谢、排泄密切相关。
该文系统回顾了当前中药及复方药动学的研究方法,并根据组分结构理论思想对中药药代动力学进行探索,拟采用中药组分结构整合中药药代动力学的方法,深入探究组分结构对中药多成分/组分的体内药动学特征的影响,以促进我国中药现代化、创新中药的进程。
[关键词]组分结构理论;中药药代动力学;整合药代动力学;药动学模型中药药代动力学(pharmacokinetic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又称中药药物代谢动力学或中药药动学)是研究并用数学函数定量描述中药成分/组分在体内吸收、分布、代谢与排泄(ADME)的动态变化规律及其体内量-时-效之间关系的一门学科[1],受到中药相关研发者越来越多的关注,促进着中药现代化的不断发展[2]。
中药在药学、临床药理、药物作用机制研究和新药开发方面的重要作用也日益彰显。
传统的研究多忽略中药的整体性特征,以单一成分代表整体成分/组分。
中药多成分、多靶点、多途径的整体性特征决定成分/组分之间存在独特的协同或拮抗作用[3-4]。
因此,不同的组成结构可导致体内药物动力学特征的改变,直接或间接导致药效的差异。
尽管也尝试着研究过多成分/组分的体内药动学特征,但往往忽略了给药的组成结构对药动学的改变。
这就导致同样的成分/组分不同的组成/构成在体内ADME的过程存在很大的差异。
作者认为现有的多成分/组分动力学研究并不能表征中药整体的药代动力学过程,只有从微观角度出发,结合组分间的结构特征关系,对多组分的中药体系进行药物动力学研究,才能更系统全面地寻求符合中药自身复杂性质的药代动力学研究体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多组分、多靶点中药整体药代动力学研究的思考与探索郝海平, 郑超湳, 王广基*(中国药科大学药代动力学重点实验室, 江苏南京 210009)摘要: 中药药代动力学研究是中药现代化研究链上一个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创新中药及现代复方中药研发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目前尚缺乏符合中药自身特征的药代动力学研究与评价技术体系,对于中药药代动力学学科关键科学问题的认识不够清晰。
本文扼要概述了本课题组近年来在中药多组分整合药代动力学、体内外物质组分析、基于机制的方剂组分配伍规律研究及中药有效成分药代动力学研究进展,并试从面向中药现代化研究实际需求的角度,分析和讨论了中药药代动力学学科的关键科学问题,以期能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共同促进我国中药药代动力学研究水平的提高。
关键词: 中药药代动力学; 多组分多靶点; 研究方法与体系中图分类号: R285.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0513-4870 (2009) 03-0270-06Thoughts and experimental exploration on pharmacokinetic study of herbal medicines with multiple-components and targetsHAO Hai-ping, ZHENG Chao-nan, WANG Guang-ji*(Key Lab of Drug Metabolism and Pharmacokinetics, China Pharmaceutical University, Nanjing 210009, China)Abstract: The pharmacokinetic research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s (TMC) is an inalienable part of the chain of TCM modernization and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TCM novel drug development. However, the researching method and system that is consistent with the specific characteristics of TCM, i.e., multiple- components and targets, is still lacking. Furthermore, the current understanding of the critical scientific questions of TCM pharmacokinetics remains still unclear. This review makes a brief summary of our recent developments on the pharmacokinetic exploration of TCMs, mainly including integral pharmacokinetic study of multiple components, herbalome analysis both in vitro and in vivo, mechanism based compatibility study for herbal components interactions, and the representative pharmacokinetic study for single herbal compound. Furthermore, the critical scientific questions of TCM pharmacokinetics are discussed based on understanding the requirements of novel drug developments from TCM.Key words: TCM pharmacokinetics; multiple-components and targets; researching method and system中药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为人类的健康事业发挥了积极作用。
随着中药现代化研究的不断深入,复方丹参组分配伍机制研究[1]、复方黄黛片抗肿瘤作用分子机制与成分协同整合作用机制研究[2]等收稿日期: 2009-02-16.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资助项目 (30630076); “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资助项目 (2006BAI08B04-05).*通讯作者Tel: 86-25-83271128, Fax: 86-25-85306750,E-mail: guangjiwang@ 一批标志性的中药现代化研究成果的涌现,我们有充足的理由相信中药将在未来的生物医学领域及人类的健康事业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单成分、单靶点药物的研发模式已经受到了越来越多的挑战,创新药物研发成本不断上升, 而研发效率却逐渐降低的反常现象引发了学者们深刻的思考,“单靶点、高亲和力、高选择性”的药物研发理念受到了越来越多的质疑。
取而代之的“多靶点、低亲和力、低选择性”的药物研发模式将可能成为未来全球创新药物研发的主体[3]。
尽管西方学者们倡导“单成分、多靶点”药物的研发理念,但其核心思想与终极目标与“多组分、多靶点”中药本质上是相通的。
因而,充分汲取中医药的理论精髓及几千年的临床用药经验,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加强对多组分、多靶点中药的研究与开发将成为我国药物研发的主流模式之一。
药物研发模式的转变对现有的新药创制与评价体系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单成分、单靶点的药代、药效评价技术体系显然不适用于多成分、多靶点药物评价,“中国中医药创新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中明确指出建立符合中药自身特点的研究、评价方法和标准规范体系是当前中药现代化研究的主要任务之一。
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及代谢组学等系统生物学技术的发展和引入,以及“网络药理学”(Network pharmacology)等新思路[3]的提出为多组分多靶点中药的整体药效评价与研究带来了曙光。
然而, 如何建立符合多组分、多靶点中药自身特点的中药整体药代动力学评价技术体系, 目前尚没有明确、公认的研究思路和技术方案, 对于中药药代动力学学科本身的关键科学问题还没有形成一个清晰的认识。
近5年来, 本课题组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中药复杂药效物质的确证及整体药代动力学研究新思路与方法, No: 30630076) 及“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生脉方”作用机制和配伍评价方法研究, No: 2006BAI08B04-05) 的资助下,围绕中药药代动力学研究的关键科学问题, 在建立符合中药自身特点的药代动力学评价技术体系方面进行了一些探索性的研究, 本文试在分析中药药代动力学学科关键科学问题的基础上, 结合近年来的研究实践, 探讨如何建立符合中药特点的整体药代动力学评价技术体系。
1 中药药代动力学学科的关键科学问题经典的中药药代动力学(简称中药药动学)定义是借助于动力学原理,研究中草药活性成分、组分、中药单方和复方体内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ADME) 的动态变化规律及其体内时量-时效关系, 并用数学函数加以定量描述的一门边缘学科。
但实际上, 随着现代药代动力学学科的发展,新技术的不断渗透及与交叉学科的结合,药代动力学的研究范畴已远超出了经典的ADME研究,药代动力学研究已经成为创新药物研发链上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药药代动力学研究也不能仅局限于对中药有效成分的体内经时过程与ADME的定量描述性研究,中药药代动力学在中药现代化研究链上发挥着“桥梁学科”的作用,在中药体内药效物质基础,多组分、多靶点作用模式与机制,方剂组分配伍机制等关键科学问题研究中均起着重要作用。
1.1 中药的整体药代动力学表征中药含有众多有效成分,而各有效成分的药代动力学特征大相径庭, 用所谓主要有效成分表征中药的整体药代动力学行为显然不合理,而通过多组分药代动力学研究所获得的各成分孤立药代动力学参数,对于中药临床给药方案的设计又缺乏实质性的指导意义。
当前,各中药制剂的临床给药方案大多是根据经验判断的,说明书上标示的给药方案与临床实际使用方案通常存在很大差异,依据半衰期等重要药代动力学参数进行临床给药方案设计是药代动力学研究的基本作用,但由于中药整体药代动力学的研究思路与技术体系的缺乏,中药药代动力学研究在中药临床给药方案设计中的作用尚未得以实现。
1.2中药有效组分体内外ADME特征与机制与化学药物药代动力学研究相同,阐明中药所含主要有效组分在生物体内外的ADME特性与机制,是中药药代动力学所面临的关键科学问题之一。
由于在中医药理论、中药资源等方面的优势,创新中药研发将成为我国创新药物研发的主体模式,而在创新中药研发早期,通过药代动力学研究手段,对有苗头的候选成分进行体内外ADME研究,将极大提高创新中药研发的成功率与效率,这一点与药代动力学在化学药物研发中的作用相似[4]。
与化学药物不同的是,中药组分ADME研究还应注重多组分共存时各主要成分的ADME特性研究,并应通过“构动关系”(QSPR) 研究,揭示各类有效成分尤其是结构相似/相关成分的体内外ADME 共性规律,这对于现代组分中药的研发具有重要意义。
1.3中药体内药效物质基础尽管中药通过调节肠道菌群等途径在肠道发挥药效作用近年来受到了关注,但多数情况下中药有效成分需要吸收入血、到达靶器官并作用于相应靶点后才能发挥整体药效作用。
实质上,许多中药成分尽管在药材中含量较高,但由于生物利用度低、代谢消除迅速等原因难以在体内达到有效浓度。
相应的,中药成分可能在生物体内通过广泛代谢转化生成活性代谢产物而发挥药效作用,中药发挥药效作用的物质基础应是在生物体内具有适宜动力学特征的原形成分组及活性代谢物组,因而, 中药药代动力学研究对于揭示中药体内复杂药效物质基础具有重要作用。
1.4中药方剂组分药代配伍机制中药方剂“君、臣、佐、使”及“七情和合”的配伍规律与机制研究, 对于揭示方剂组方奥妙、指导现代组分复方中药的研发具有十分重要的科学意义。
从理论上分析,方剂组分配伍作用可发生在化学、药代、药效等各个层次, 但方剂组分配伍作用模式大致可分为两类,一是影响生物体内有效组分的质和量的构成,另一是在药代/药效环节产生协同、拮抗等相互作用。
对于药代配伍作用而言,方剂组分间可在ADME等各环节产生相互作用,表现为影响组分的生物利用度、改变分布特性、调节体内动态药效物质组的构成等方面,最终因为药效物质的改变而导致药效作用的变化,因此药代配伍研究是阐明方剂配伍机制的一个重要途径和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