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历史-戊戌变法PPT课件
合集下载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课件第6课 戊戌变法 (共29张PPT)

1897年冬,德国强占胶州湾康有为再次上书呼吁变法
“若不及时图治,数年之后,四邻交逼,不能立国。”“万国报馆议论沸
腾,咸以为中国为言,若箭在弦,省括即发……瓜分豆剖,渐露机芽,恐惧
国惶,不知死所。”“乱机遍伏,即无强敌之逼,揭竿斩木,也可忧危。” ──康有为《上清帝第五书》 此材料道出当时中国面 临内忧(揭竿斩木)外 患(瓜分豆剖)
第六课 戊戌变法
公车上书
背景 《马关条约的签订》
时间 1895年春
人物 内容
影响
康有为、梁启超
拒和、迁都、变法 轰动京沪、拉开了维新 变法运动的序幕
康有为和梁启超等维新派在“公车上书” 失败后为实现改革愿望又作了哪些准备
活动呢?
发展——组织学会,创办报刊, 宣传变法
维新运动期间全国各地学会
维新派在各地创办的报刊
觉醒,投身于爱国斗争之中,致力于救国方案的探索;忧国忧 民、敢为天下先的爱国精神和创新精神。
巩固训练
戊戌变法—导学训练完成课堂在线
请同学们认真作答哟!
课后作业
“法者,天下之公器也;变者,天下之公理也” “变亦变,不变亦变。” ——梁启超《变法通议》
法律制度是治安天 下的武器,变通是 天下不变的道理
问题思考:学会和报刊主要宣 传了什么观点?产生了什么影
响?
介绍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经济情况,宣传维新
变法思想,主张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使维新
变法思想得到广泛传播。为百日维新奠定基础
材料三:当慈禧太后把光绪帝囚禁后,他无奈的感慨:“朕虽有改革之心, 却毫无实权,朕就是一个傀儡呀!”
材料四:戊戌变法的阶级基础是知识分子和民族资产阶级,当变法曲终人 散之时,广大的人民群众对此很漠然,好多人不知道具体的情况。
人教统编八年级历史上册第6课_戊戌变法【课件】

谭 嗣 同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
材料一:变法遭到守旧势力的强烈抵制和反对,除慈禧控制的朝廷外, 各省督抚大多持观望态度。
①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势力强大 材料二:变法形势危急时,维新派势单力薄,只好把希望寄托在袁世 凯的身上,结果被袁世凯出卖。
②袁世凯的出卖 材料三:当慈禧太后把光绪帝囚禁后,他无奈感慨:“朕虽有改革之 心,却毫无实权,朕就是一个傀儡呀!”
➢ 在位皇帝:光绪帝
➢ 内容:请求拒和、迁都、变法
➢ 结果:失败,没有上达光绪帝 ➢ 意义:揭开了变法维新运动的序幕
康有为
梁启超
为什么这次上书并没有上达光 绪帝,却依旧能轰动京、沪, 拉开变法维新运动的序幕呢?
二.发展——组织学会、创办报刊
维新运动期间各地重要学会
名称
地点
强学会
北京
上海强学会 上海
第二单元: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
第 六 课
课标:了解戊戌变法的主要史 事,认识变法的意义和局限性
诗歌里“世纪末的那个多事之秋”中的“多事”主要指的是哪些事?
-------------------------------------------------------
那是一个风云激荡的世纪, 世纪末的那个多事之秋, 落日的紫禁城里突然日闹起来。 几个读书人呼号: “变亦变,不变亦变”, …… “杀!” ……
B 可行的只有63条。这表明( )
教训: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 资产阶级改良道路是行不通的。
直击中考
1. (2024·宁夏中考·4)1895年2月以来,严复在天津《直报》上连续发文,呼
吁变法刻不容缓;4月,广东、湖北举人数百名上书,要求变法,各省举人相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
材料一:变法遭到守旧势力的强烈抵制和反对,除慈禧控制的朝廷外, 各省督抚大多持观望态度。
①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势力强大 材料二:变法形势危急时,维新派势单力薄,只好把希望寄托在袁世 凯的身上,结果被袁世凯出卖。
②袁世凯的出卖 材料三:当慈禧太后把光绪帝囚禁后,他无奈感慨:“朕虽有改革之 心,却毫无实权,朕就是一个傀儡呀!”
➢ 在位皇帝:光绪帝
➢ 内容:请求拒和、迁都、变法
➢ 结果:失败,没有上达光绪帝 ➢ 意义:揭开了变法维新运动的序幕
康有为
梁启超
为什么这次上书并没有上达光 绪帝,却依旧能轰动京、沪, 拉开变法维新运动的序幕呢?
二.发展——组织学会、创办报刊
维新运动期间各地重要学会
名称
地点
强学会
北京
上海强学会 上海
第二单元: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
第 六 课
课标:了解戊戌变法的主要史 事,认识变法的意义和局限性
诗歌里“世纪末的那个多事之秋”中的“多事”主要指的是哪些事?
-------------------------------------------------------
那是一个风云激荡的世纪, 世纪末的那个多事之秋, 落日的紫禁城里突然日闹起来。 几个读书人呼号: “变亦变,不变亦变”, …… “杀!” ……
B 可行的只有63条。这表明( )
教训: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 资产阶级改良道路是行不通的。
直击中考
1. (2024·宁夏中考·4)1895年2月以来,严复在天津《直报》上连续发文,呼
吁变法刻不容缓;4月,广东、湖北举人数百名上书,要求变法,各省举人相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课件:第6课戊戌变法 (共28张PPT)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戊戌变法的发展
组织学会
强学会
强学会 《国闻报》
创办报刊
上海:《时务报》
《时务报》
天津:《国闻报》
形成南北呼应, 更好地宣传维新 思想
《国闻报》
《时务报》
《湘学报》
《知新报》
《直报》
戊戌变法的发展
宣传变法思想
法制,是规范天下人行为的公用制度 变革,是社会发展前进的必然过程。
“法者,天下之公器也;变者, 天下之公理也” “变亦变,不 变亦变” 日本以变法而强大,中国如果不 变法,将会因守旧而灭亡。
2 、光绪帝支持变法的 有望强国 原因有哪些?
有望夺权
【高潮】百日维新
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书, 变法正式开始
【高潮】百日维新 (1898.6.11~9.21,历时103天)
领域 内容 影响 裁撤冗(rŏng)官冗员, 政治 允许官民上书言事
有利于资产阶级参政, 触犯顽固派利益
转向于“制度创新”。这里的“制度创 新”开始于
(
) A
B.辛亥革命 D.国民革命
A.戊戌变法 C.五四运动
背景
代表人物 序幕: ______ ______、 ______( ____阶级____派)
请求______、 ______、 ______
方式: ______ 、______、 ______
发展 经 过
(有哪些代表刊物?)
作用:
高潮: 时间: ______~ ______(历时多少天?) ______ 内容:(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军事?) 结果 意义
迁都 、 变法 请求拒和 ______、 ______ ______
八年级历史上册第6课 戊戌变法课件

——“明定国是”诏书
裁撤冗官冗员,允许官民上书言事 打击封建官僚制度
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发展农、工、 有利于民族资本主
商业;改革财政,编制国家预算
义的发展
废除八股,改试策论,开办新式学堂 有利于传播新思想 和培养人才
裁减绿营,训练新式军队
有利于增强军队实力
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等发动政变,将 光绪帝囚禁起来,大肆搜捕维新人士,废除变 法诏令,“戊戌变法”宣告失败。
慈禧太后为什么反对变法?
变法提出的新政是要用西方资本主义国 家的制度模式改变中国传统的封建制度,触 犯了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的利益。
戊戌变法失败后,光绪帝被囚禁,康有 为、梁启超分别逃往法国、日本,以谭嗣同 为首的戊戌六君子被捕后英勇牺牲。
戊戌六君子
谭嗣同 刘光第 林旭
杨锐 杨深秀 康广仁
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 ——谭嗣同绝命诗
的西方政治学说和自然科学知识,将统治了中国
几千年的封建思想打开了一个缺口。这主要说明
戊戌变法( C )
A.维护了封建统治
B.得不到群众支持
C.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 D.传播了革命思想
救国之道。
材料一 中国的失败使国人痛心疾首、深受震撼,一些 先进的有识之士如康有为、梁启超痛定思痛,开始探索 新的救国之道。他们认为……中国要生存、要强大,应 该而且也只能像日本那样变法维新,学习西方。1895年 5月,康有为在北京发动著名的“公车上书”……
朕惟国是不定,则号令不行,极其流弊,必至门户纷争,互相水火, 徒蹈宋明积习,于时政毫无裨益,即以中国大经大法而论,五帝三王,不 相沿袭,譬之冬裘夏葛,势不两存,用特明白宣示,嗣后中外大小诸臣, 自王公以及士庶,各宜努力向上,发愤为雄,以圣贤义理之学,植其根本,
裁撤冗官冗员,允许官民上书言事 打击封建官僚制度
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发展农、工、 有利于民族资本主
商业;改革财政,编制国家预算
义的发展
废除八股,改试策论,开办新式学堂 有利于传播新思想 和培养人才
裁减绿营,训练新式军队
有利于增强军队实力
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等发动政变,将 光绪帝囚禁起来,大肆搜捕维新人士,废除变 法诏令,“戊戌变法”宣告失败。
慈禧太后为什么反对变法?
变法提出的新政是要用西方资本主义国 家的制度模式改变中国传统的封建制度,触 犯了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的利益。
戊戌变法失败后,光绪帝被囚禁,康有 为、梁启超分别逃往法国、日本,以谭嗣同 为首的戊戌六君子被捕后英勇牺牲。
戊戌六君子
谭嗣同 刘光第 林旭
杨锐 杨深秀 康广仁
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 ——谭嗣同绝命诗
的西方政治学说和自然科学知识,将统治了中国
几千年的封建思想打开了一个缺口。这主要说明
戊戌变法( C )
A.维护了封建统治
B.得不到群众支持
C.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 D.传播了革命思想
救国之道。
材料一 中国的失败使国人痛心疾首、深受震撼,一些 先进的有识之士如康有为、梁启超痛定思痛,开始探索 新的救国之道。他们认为……中国要生存、要强大,应 该而且也只能像日本那样变法维新,学习西方。1895年 5月,康有为在北京发动著名的“公车上书”……
朕惟国是不定,则号令不行,极其流弊,必至门户纷争,互相水火, 徒蹈宋明积习,于时政毫无裨益,即以中国大经大法而论,五帝三王,不 相沿袭,譬之冬裘夏葛,势不两存,用特明白宣示,嗣后中外大小诸臣, 自王公以及士庶,各宜努力向上,发愤为雄,以圣贤义理之学,植其根本,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历史课件第6课-戊戌变法(27张ppt)

3.教训: 资本主义的改良主义道路在中国行不通。
课堂小结
民族危机 空前严重
发展
高潮
百日维新 实行变法
创办报刊 建强学会
发生
公车上书 揭开序幕
结局
戊戌政变 变法失败
封建 势力 进行 阻挠 破坏
1.材料:“变者,天下之公理也。”请回答: (1)这句话是谁说的?
梁启超
(2)他是在什么背景下说出这句话的?
依据材料总结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
材料一:变法遭到守旧势力的强烈抵制和反对,除慈禧控 制的朝廷外,各省督抚大多持观望态度。 材料二:当慈禧太后把光绪帝囚禁后,他无奈的感慨: “朕虽有改革之心,却毫无实权,朕就是一个傀儡呀!” 材料三:戊戌变法的阶级基础是知识分子和民族资产阶级, 当变法曲终人散之时,广大的人民群众对此很漠然,好多 人不知道具体的情况。
但是,谭嗣同把变法失败归结为中国历来没有为变法 流血牺牲者是片面的,如果谭嗣同和梁启超等人一起逃跑 ,也不失为明智之举。这样,一来可以为变法保存有生力 量,有望他日东山再起,为中国尽力,又可以减少牺牲。
最后,不管谭嗣同的选择如何,都已经成为历史,站 在今天的角度,我们仍然视他为英雄,戊戌变法的流血牺 牲者。
实业家
准备科考的读书人
八旗兵
全国的读书人都觉得前功尽弃。他们费了多少的心血,想从 之乎也者里面,升官发财,一旦废八股,他们绝望了,难怪他们 要骂带头领导的人是洋奴汉奸。至于被裁的官员,更不要说,无 不切齿痛恨。
百日维新的失败
中南海瀛台
慈禧太后(1835—1908),1898年9月21日发动 戊戌政变,囚禁光绪,逮捕了维新派人士,掌握清政 府全权,戊戌变法失败。
百日维新的内容
戊戌变法的主要内容
课堂小结
民族危机 空前严重
发展
高潮
百日维新 实行变法
创办报刊 建强学会
发生
公车上书 揭开序幕
结局
戊戌政变 变法失败
封建 势力 进行 阻挠 破坏
1.材料:“变者,天下之公理也。”请回答: (1)这句话是谁说的?
梁启超
(2)他是在什么背景下说出这句话的?
依据材料总结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
材料一:变法遭到守旧势力的强烈抵制和反对,除慈禧控 制的朝廷外,各省督抚大多持观望态度。 材料二:当慈禧太后把光绪帝囚禁后,他无奈的感慨: “朕虽有改革之心,却毫无实权,朕就是一个傀儡呀!” 材料三:戊戌变法的阶级基础是知识分子和民族资产阶级, 当变法曲终人散之时,广大的人民群众对此很漠然,好多 人不知道具体的情况。
但是,谭嗣同把变法失败归结为中国历来没有为变法 流血牺牲者是片面的,如果谭嗣同和梁启超等人一起逃跑 ,也不失为明智之举。这样,一来可以为变法保存有生力 量,有望他日东山再起,为中国尽力,又可以减少牺牲。
最后,不管谭嗣同的选择如何,都已经成为历史,站 在今天的角度,我们仍然视他为英雄,戊戌变法的流血牺 牲者。
实业家
准备科考的读书人
八旗兵
全国的读书人都觉得前功尽弃。他们费了多少的心血,想从 之乎也者里面,升官发财,一旦废八股,他们绝望了,难怪他们 要骂带头领导的人是洋奴汉奸。至于被裁的官员,更不要说,无 不切齿痛恨。
百日维新的失败
中南海瀛台
慈禧太后(1835—1908),1898年9月21日发动 戊戌政变,囚禁光绪,逮捕了维新派人士,掌握清政 府全权,戊戌变法失败。
百日维新的内容
戊戌变法的主要内容
统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6课《戊戌变法》课件

课堂过关
学业质量达标
1.(2023·辽宁抚顺期末)《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一书中介绍
说,1840年以来,中国因外患而遭受的每一次失败都产生过警悟的先觉
者,但他们的周围和身后没有形成一个群体。甲午中日战争失败后,中
国的民族具有群体意义的觉醒由此开始。请判断,这里“具有群体意义
的觉醒”的标志性事件是
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 发展农、工、商业;改革 财政,编制国家预算
利于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和国家财政的制度化建设
同步导图填空
方面
内容
作用
废除八股,改试策论,开
文化
利于思想的解放及西学的传入
戊百
办新式学堂
戌 日 军事 裁减绿营,训练新式军队
提升军队战斗力
变 法
维 新
结果:慈禧太后等发动戊戌政变,囚禁光绪帝,捕杀__谭__嗣__同___、
课堂过关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严复开展上述活动的时代背景。 (6分)
答:背景:严复开展洋务运动的时代背景是第二次鸦片战争失败 后,清朝统治集团内部一些比较开明的官员主张利用西方先进技术,强 兵富国,维护清王朝的统治;严复开展维新变法的时代背景是甲午中日 战争中国战败,《马关条约》签订,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 度,为挽救民族危亡,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展 开了维新变法运动。(6分)
刘光第、林旭、杨锐、杨深秀、康广仁六人(“戊戌六君
子”)。
影响:在思想文化方面产生了广泛而持久的影响。
易错点拨
拉开变法维新运动序幕的是公车上书;标志着戊戌变法失败 易错易混
的事件是戊戌政变 易错字词
综合探究
【唯物史观——风云起波澜】 材料一 日本人的战争给中国的傲慢和自满以毁灭性的打击。这个 大帝国在受轻视的、配备现代战争武器的邻国面前显得十分无能。
历史八年级下册戊戌变法图文PPT教学课件

一场大雪后的上午,我和爷爷来到了 龙泉湖 欣赏雪 景。只 见高大 的塔松 上,积 满了厚 厚的雪 ,但是 ,她不 畏严寒 ,昂着 头,屹 力在风 雪中, 墨绿的 松枝更 显她百 折不挠 的傲骨 风姿。 在假山 上,一 株株腊 梅,在 隆冬时 节吐露 出嫩黄 的花朵 ,散发 着淡淡 的清香 。 一场大雪后的上午,我和爷爷来到了 龙泉湖 欣赏雪 景。只 见高大 的塔松 上,积 满了厚 厚的雪 ,但是 ,她不 畏严寒 ,昂着 头,屹 力在风 雪中, 墨绿的 松枝更 显她百 折不挠 的傲骨 风姿。 在假山 上,一 株株腊 梅,在 隆冬时 节吐露 出嫩黄 的花朵 ,散发 着淡淡 的清香 。
革命历史
内涵剖析
课
文 导 一场大雪后的上午,我和爷爷来到了龙泉湖欣赏雪景。只见高大的塔松上,积满了厚厚的雪,但是,她不畏严寒,昂着头,屹力在风雪中,墨绿的松枝更显她百折不挠的傲骨风姿。在假山上,一株株腊梅,在隆冬时节吐露出嫩黄的花朵,散发着淡淡的清香。 一场大雪后的上午,我和爷爷来到了 龙泉湖 欣赏雪 景。只 见高大 的塔松 上,积 满了厚 厚的雪 ,但是 ,她不 畏严寒 ,昂着 头,屹 力在风 雪中, 墨绿的 松枝更 显她百 折不挠 的傲骨 风姿。 在假山 上,一 株株腊 梅,在 隆冬时 节吐露 出嫩黄 的花朵 ,散发 着淡淡 的清香 。
一场大雪后的上午,我和爷爷来到了 龙泉湖 欣赏雪 景。只 见高大 的塔松 上,积 满了厚 厚的雪 ,但是 ,她不 畏严寒 ,昂着 头,屹 力在风 雪中, 墨绿的 松枝更 显她百 折不挠 的傲骨 风姿。 在假山 上,一 株株腊 梅,在 隆冬时 节吐露 出嫩黄 的花朵 ,散发 着淡淡 的清香 。 一场大雪后的上午,我和爷爷来到了 龙泉湖 欣赏雪 景。只 见高大 的塔松 上,积 满了厚 厚的雪 ,但是 ,她不 畏严寒 ,昂着 头,屹 力在风 雪中, 墨绿的 松枝更 显她百 折不挠 的傲骨 风姿。 在假山 上,一 株株腊 梅,在 隆冬时 节吐露 出嫩黄 的花朵 ,散发 着淡淡 的清香 。
革命历史
内涵剖析
课
文 导 一场大雪后的上午,我和爷爷来到了龙泉湖欣赏雪景。只见高大的塔松上,积满了厚厚的雪,但是,她不畏严寒,昂着头,屹力在风雪中,墨绿的松枝更显她百折不挠的傲骨风姿。在假山上,一株株腊梅,在隆冬时节吐露出嫩黄的花朵,散发着淡淡的清香。 一场大雪后的上午,我和爷爷来到了 龙泉湖 欣赏雪 景。只 见高大 的塔松 上,积 满了厚 厚的雪 ,但是 ,她不 畏严寒 ,昂着 头,屹 力在风 雪中, 墨绿的 松枝更 显她百 折不挠 的傲骨 风姿。 在假山 上,一 株株腊 梅,在 隆冬时 节吐露 出嫩黄 的花朵 ,散发 着淡淡 的清香 。
一场大雪后的上午,我和爷爷来到了 龙泉湖 欣赏雪 景。只 见高大 的塔松 上,积 满了厚 厚的雪 ,但是 ,她不 畏严寒 ,昂着 头,屹 力在风 雪中, 墨绿的 松枝更 显她百 折不挠 的傲骨 风姿。 在假山 上,一 株株腊 梅,在 隆冬时 节吐露 出嫩黄 的花朵 ,散发 着淡淡 的清香 。 一场大雪后的上午,我和爷爷来到了 龙泉湖 欣赏雪 景。只 见高大 的塔松 上,积 满了厚 厚的雪 ,但是 ,她不 畏严寒 ,昂着 头,屹 力在风 雪中, 墨绿的 松枝更 显她百 折不挠 的傲骨 风姿。 在假山 上,一 株株腊 梅,在 隆冬时 节吐露 出嫩黄 的花朵 ,散发 着淡淡 的清香 。
第6课 戊戌变法 课件(13张PPT).ppt

未能发动人民群众的力量
三. 我自横刀向天笑--影响
第六课 戊戌变法——第二子目 百日维新
在思想文化方面产生了广泛而持久的影响
谭嗣同一生并没有看到他的少年中国,但他有两个学生:一个叫蔡锷,一个 叫杨昌济。蔡锷有一个学生叫朱德,杨昌济有一个学生叫毛泽东。人间正道 是沧桑,少年中国最终在他们脚下实现.....
衣而不可得矣。 ——康有为《上清帝第五书》
时局图
法者,天下之公器也;变者,天下之公
理也……变亦变变,法不图变亦强变。
——梁启超《变法通议》
一. 四万万人齐下泪--序幕
第六课 戊戌变法——第一子目 康有为与公车上书
励学斋 蜀学会
强学会
国闻报 天津 严复
南学会
强学会
时务报 上海 梁启超
二. 有约闻鸡同起舞--措施
中国资产阶级是由地主阶层和官僚 阶级逐渐转变而来的,在半殖民地 半封建的背景下,中国资产阶级必 然受封建主义压迫。而资产阶级不 得不从国外购买设备也导致他们受 到资本主义压迫。 --赵丹《浅析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
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 世界历史的动力。
--毛泽东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唐太宗
资产阶级维新派的软弱性
--汉纳根《条陈节略》
裁减绿营, 训练新式军队
利于增强军事实力
三. 我自横刀向天笑--影响 Nhomakorabea第六课 戊戌变法——第二子目 百日维新
狱中题壁 【清】谭嗣同 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回到紫禁城。废除变
法诏令,下令拘捕变法领袖,并宣布再次垂帘
经济
改革财政,编制国家预算
教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0
宣传维新思想
据不完全统计,1895-1897年,维新 派和开明人士在全国共创办学会23个, 学堂17个,报馆9家,书局2家,总计51 个,到1898年增加到300多个。
社会上变法空气日益浓厚。
.
11
四、高潮——百日维新
1898年夏,光绪帝召集军机处的大臣,表示变法决
心,认为国是不定,则号令不行,遂于6月11日颁布
足以同封建势力抗衡.
18
戊戌变法的意义与教训
意义
1.自上而下的 资产阶级性质 的改良运动, 加速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2. 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激发人民的爱国 思想和民族意识。
3.中国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在社 会上起到思想启蒙的作用。
教训 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改
良主义的道路是行不通的
.
19
1.下列关于戊戌变法的说法正确的是( A )
“明定国是”诏。“百日维新”. 从此开始。
12
变法的主要内容
想一想新法为什么会遭到反对?
.
13
3
①有利于资产阶级利益。
②得到民族资产阶级、开明地 主、爱国知识分子拥护。
③触动顽固派利益。
.
14
五、戊戌政变——失败
慈禧太后(1835—1908),1898年9
月21日发动戊戌政变,(从光绪帝发
布诏书到慈禧发动政变进行了103天,
.
4
2
领导阶级:
资产阶级维新派
领导人物:
康有为
.
5
梁启超
少年富则国富,
少年强则国强。 —《少年中国说》
.
6
二、公车上书——开端
汉朝时,政府都是用公 车接送应试的举子,后来就 把参加科举考试的举子叫做 “公车”。由于这次上书是 康有为组织参加科举考试的 各省举子所为,因此历史上 就称为“公车上书”。
史称“百日维新”)标志戊戌变法的
失败。
.
15
戊戌政变后,光绪帝被囚禁在中南海瀛台。
新法被废除 康、梁逃往国外
.
16
“有心杀贼, 无力回天, 死得其所, 快“ 哉快哉!”
.
17
戊戌变法为什么会失败?
维新派:力量弱小,他们依靠的是一个没 有实权的皇帝。
顽固派:实力强大
根本原因:中国资产阶级力量薄弱,还不
第6课 戊戌变法
.
1
历史剪影
邓世昌
.
2
一、戊戌变法背景
1、社会背景:甲午战败,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甲午中日战争前后民办企业比较表
思考:该表反映了怎样的历史信息?
2、经济基础: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
.
3
戊戌变法背景:
(一)国际: 世界资本主义发展成为潮流
(二)国内:
1、社会背景: 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2、经济基础: 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 3、阶级基础: 民族资产阶级队伍壮大 4、思想基础: 资产阶级维新思想的宣传
结果:失败
意义:拉开了维新
变法运动的序幕。
.
7
三、发展——兴办维新刊物和组织
强学会旧址
介绍资本主义国家的
维新派的政
政治经济,主张学习
治团体形成
西方的政治制度
.
8
介绍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经济状况
.
9
强学会的成立
《万国公报》改名为《中外纪闻》,作为强 学会的机关报发行,维新派的政治团体形成了。
.
①“公车上书”为变法维新运动揭开了序幕
②戊戌变法从开始到失败历时103天
③慈禧太后镇压了戊戌变法
④戊戌变法使中国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
20
2.维新变法运动爆发的直接原因是( B )
A.公车上书 B.《马关条约》的签订 C.《天演论》的出版 D.光绪帝的支持
.
21
3.梁启超说:“我支那四千年之大梦唤醒,始自 甲午战败割台湾,偿二百兆。”“大梦唤醒” 的表现是( D)
A.地主阶级以“自强、求富”为口号掀起洋务 运动
B.各地人民的反清斗争风起云涌
C.甲午战败,清政府被迫割地、赔款
D.资产阶级开始领导挽救